明清士绅支持泰山全真道行为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泰山地区的国家祭祀和民间社会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这其中全真道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泰山全真道积极展现自身的宗教优势,并努力满足地方士绅的精神需求,从而得到士绅们的大力支持,全真道也因此得到发展。泰山全真道与地方士绅的这种互动关系,充分展示了明清时期宗教与民间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的特征。
引文
①张仲礼在《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一书中对士绅在社会中的作用作了如下论述,其言:“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导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水利工程,有时还组织团练和征税等许多事务。他们在文化上的领导作用包括弘扬儒学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物质表现,诸如维护寺院、学校和贡院等。”(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②宫观是道士祀神、举行宗教仪式以及居住的场所。全真教创教伊始,王重阳就强调修行要出家居庵,但又强调不能建立豪华的庵观。之后,随着全真道在元代的发展,早期“居庵屋不过三间”的宫观建设理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在明清碧霞元君信仰兴盛的带动之下,不但泰山全真皇室道场气势恢宏,规模巨大,而且就连普通全真宫观的规模也不可小觑。
    ③宫观创建完成之后,还需要不断地维修和护理,这样才能使宫观维持香火的延续性,吸引更多参拜者的到来。以东岳庙为例,在不考虑战争、火灾等不可抗力作用的情况下,明代东岳庙大约每隔20至25年就需要维修一次,清代由于皇帝的频繁登览,其时间缩短为15至20年。岱顶碧霞祠维修的时间间隔和东岳庙类似。东岳庙、碧霞祠等全真宫观是国家祭祀泰山的场所,其维修资金自然来自国家和皇室的支持,而泰山普通全真道观则得不到这种优待。这些普通道观的维修费用大都来自士绅的捐助。
    ④王无欲,字佐可,清顺治五年(1648)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因文名于泰山一带,卒赠文林郎。
    ⑤泰安《王氏家谱》,由泰山学者周郢先生提供。
    ⑥[清]唐仲冕编撰,孟昭水校点集注:《岱览校点集注》,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年,第483页。
    ⑦张所存,字心孚,顺治十四年(1657)武举人,其人善于营构,曾主持重修山东众多工程,其中最著名的当是康熙十七年(1678)重建毁于地震的东岳庙,岱庙现存《岱庙履历记》详细介绍了张所存修建东岳庙的过程,其中张所存对东岳庙设计、施工用料等所作的安排表明其善于营构的能力。
    ⑧清康熙十七年重修青帝观记。
    ⑨清光绪二十九年重修吕祖洞记。
    ⑩高宗岳编,吕学泰、吕树芸点校:《泰山药物志点校》,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2页。
    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后石坞记碑。
    清嘉庆二十一年“孟子有言曰”记碑。
    民国二十年杨先生润斋善行碑。
    明万历十五年重修三官庙记碑。
    王岗教授在《明代江南士绅精英与茅山全真道的兴起》(赵卫东主编:《全真道研究》第2辑,济南:齐鲁书社,2011年,第65-66页)一文中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象征性资本”(symbolic capital)的概念来表达江南文士精英以文学书写和文学声誉形式的护教行为。
    赵新儒:《新刻泰山小史》,《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56页。
    三阳观正是由于于慎行的屡次光顾而日渐声名远播,这或许是昝复明请于慎行作记的最初动机,亦是《三阳观游仙诗》被刻于三阳观的原因所在,从中亦可以看出全真道士昝复明适时地利用士绅的智慧。
    李起元等修,王连儒等纂:[民国]《长清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481-482页。
    清癸未重修八仙桥记碑。
    民国二十二年杨先生润斋善行碑。
    之所以认为于慎行三次登览泰山、四次前往三阳观是因为其万历二十七年(1599)去泰山时,两次去了三阳观。据邢侗《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于慎行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九月初五至初十第六次登览泰山。此次游览,于慎行是应冯琦之约前来的,但是不知何故,冯氏姗姗来迟,所以四日于氏到达泰山后,先自己游览了东岳庙和三阳观。聚齐之后,于慎行又陪同前来的冯琦和公鼐,再次到三阳观游览。
    三阳观原为德王府香火院,万历年间成为后宫郑贵妃斋醮祈福的场所,之后香火缭绕的三阳观因郑贵妃的青睐被卷入国本之争中。万历十七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和二十七年,郑贵妃曾派太监在三阳观斋醮祈福。
    田承军:《明国本案与泰山三阳观新考》,《历史档案》2005年第4期,第44-46页。
    张琰著:《泰山全真道与社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论文,第82-84页。
    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三阳观记》详细记载了于慎行为三阳观改名、命名的过程。
    韩太章在三人支持下修建蓬莱观一事,详见《创修蓬莱观碑记》,第60-89页。
    关于刘教山维修蓬莱观的时间,蒋大庆《徂徕重修三清殿碑记》载为嘉庆丙子,即嘉庆二十一年(1816),与本记所载道光初年稍有出入。另据《清道光二十一年重修礤石峪记碑》、《咸丰四年创修六逸亭及重修迎仙桥、渡仙桥记碑》,当时蓬莱观道众为吕祖蓬莱派传承。
    修建梦仙龛一事发生在清道光七年(l827),完颜麟庆时任河南开归陈许道员,他因为父亲完颜廷鏴的遗愿,传书让山东名匠魏祥修建梦仙龛。魏祥遂在泰安州道纪禹贞文的帮助下,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建成了梦仙龛。道纪禹贞文则借此机会用剩余的钱买了几亩地,作为梦仙龛道士的衣食来源。
    关于完颜廷鏴让其子修葺后石坞元君墓,《清道光七年修补泰山钦工石路并后石坞山径祠墓记》有详细记载:“初先大夫谓庆曰:‘予宦辙半东南山水,每惜时人见近而不见远,无幽深元远之精思,即乏索隐探颐之力行,妙境遂为天地秘。姑苏以虎邱著,而不知妙在元墓;梅花武陵以六桥名,而不知妙在云楼钟磬;兹山之妙在后石坞,惜乎荆棘横封樵歌;下上即碧霞元君祠墓,世所崇奉,亦鞠为冷烟荒草无他,以其崎岖难行耳。’庆谨志之。”在完颜廷鏴看来,碧霞元君远比姑苏虎丘更为玄妙。
    清道光七年创修梦仙龛记碑。
    清道光七年修补泰山钦工石路并后石坞山径祠墓记碑。
    据清张德彝《随使法国记》:“早晡后,步至梦仙宫,一小石庙也。中塑星使之尊甫麟见亭(庆)河督之像。叩谒毕,下山。”([清]张德彝著:《随使法国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1页)完颜崇厚,完颜麟庆之子,同治九年(1870)至同治十一年(1872)时奉旨出使法国。可见,此时梦仙龛的主神已经由供祀完颜廷鏴变成了供祀完颜麟庆。完颜麟庆逝世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可能其逝世后,其子继续支持梦仙龛,而把完颜麟庆改为主神,故完颜崇实在出使法国时,途经泰山还前去拜谒。上引文同时表明梦仙龛还有家庙的作用。
    关于完颜麟庆及其祖父的宗教信仰,美国学者刘迅先生曾做过专门研究,参见其论文《神仙与宗师》。另李养正亦曾专门考证完颜麟庆与其儿子对北京白云观的捐赠,参见《清代完颜麟庆父子与白云观》(李养正著:《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508—515页)。
    关于士绅层次的划分问题,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第1—32页。
    东岳庙和碧霞祠作为明清国家祭祀的场所,其与政治的关联自然密切。后石坞元君庙则是随着皇室对碧霞元君信仰的崇奉而崛起的全真道观,士绅对其的支持无疑与政治不无关联。
    《泰山文化探秘》一书通过对泰山宫观的地理位置量化统计后指出,泰山道教宫观大都分布在岱阳,因而遍布人文景观。(贾贵荣、张书明编著:《泰山文化探秘》,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清嘉庆十六年徂徕礤石峪重修楼阁殿宇碑记。
    明万历二十三年重修三阳观记碑。
    清顺治十八年扇子崖王无欲碑记。碑文由泰山研究专家周郢先生提供。
    关于王无欲梦神一事,乾隆四十八年《山高水长》亦有记载:“自崇祯末,□□大/父始结庐□□□西麓,而脉擅其中。夜萝神藉,预道□□,且嘱高□堂宇,言抡香然峙己□其非凡,尚不□高何□□。□得残褐,隐隐有元始二字,除磨诚不可撒。越数年,我朝定鼎中原,顺治□□科榔蔗,□中戊戌舍副;辣遗知蒜,薄不肯就,仍潜惰梁道龄此焉。因于岖前措/石殿,□神像,名曰三清观,是□善□。添菜□房,招募羽士看守。”
    有关明朝初期宗教政策的研究,除卿希泰、任继愈各自在《中国道教史》中相关论述外,亦有如下研究论文:卿希泰《明太祖朱元璋与道教》(《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109—113页);马楚坚《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对三教合一的追求》(《明史研究》第4辑,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157—166页);朱鸿《明太祖与僧道——太祖的宗教政策》(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0年6月第18期);曾召南《明代前中期诸帝崇道浅析》(《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第96—103页);晁中辰《明朝皇帝的崇道之风》(《文史哲》2004年第5期,第35—41页)。
    三阳庵新建门阁记碑。
    建立三阳庵记。
    有关明清时期泰山全真派系,秦国帅曾撰文《明清以来(1368-1949)泰山道派考略》(《中国道教》2011年第3期,第30-37页)考述。现据田野调查,补充泰山另一道派即四阳庵吕祖天仙派。四阳庵遗址现仅存地基,有残碑数通,其中有一通碑上列道士题名如下:“□持道人:胡阳祯,徒王在天、王在然,孙邵乾恭、邢乾胜、黄乾智”,派系辈分为“阳在乾”,查《诸真宗派系谱》,吕祖天仙派系谱的前十五个字为“妙玄合道法、阴阳在乾坤、志心归命礼”,据此,四阳庵全真派系为吕祖天仙派。
    明隆庆五年修建元君行宫碑记碑。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