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谨俗”到“顺上”——论先秦时期王权主义对民俗观的改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西周、春秋时期民俗观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流变整体呈现从"谨俗"到"顺上"的演变逻辑。这一演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民俗主体的变化、王权与民俗的上下关系、民俗的地域性以及民俗作为社会管理手段。这一演变的本质是王权主义对民俗观的改造。这一改造一方面是民俗功用的历史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民俗作为一种"拟权"的"文化化"过程。
引文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 万建中:《民俗的力量与政府权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万建中:《论民俗规范功能的历史与现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以唐山大地震殉难者的埋葬与祭祀为例》,《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4 转引自王杰文《权力·意义·反思——本格特·霍贝克的民俗学思想述评》,《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5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6 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7 晁福林:《先秦民俗中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谈先秦时期的“民”与“俗”》,《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中国民俗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2页。
    8 刘泽华认为:王权主义是一种控制社会运行的机制,包括以王权为中心的权力系统、以其为骨架的社会结构和观念系统三个层次。王权主义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和确保王权的至上、无限和全能,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王权的树立、发展和维护服务。说见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1 本文所引古籍均本自《四部丛刊》本,后文版本皆同,不再一一注出。
    2 黄德宽:《淮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发现——驹父盨盖铭文及其史实》,《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3 转引自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50页。
    4 此“服”当解为“具土产性质的淮夷生产物”,此说见朱凤瀚:《论西周时期的“南国”》,《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5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3-35页。
    6 徐中舒认为《七月》大致成于春秋早期偏晚。说见徐中舒、常正光:《论〈豳风〉应为鲁诗——兼论〈七月〉诗中所见的生产关系》,《历史教学》1980年第4期。
    1 “衣”字当读为殷。绍,继也。曾运乾读此句为“绍文考所闻殷之德言”,当是。说见曾运乾:《尚书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0页。
    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58页。
    1晁福林:《中国民俗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1晁福林:《早期儒家政治理念中的“止民淫”与“见(现)民欲”——简本〈礼记·缁衣〉“上人疑”章补释》,《文史哲》2013年第1期。
    1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年,第212-227页。
    2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年,第86页。
    3 万建中:《民俗的力量与政府权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 转引自王杰文《权力·意义·反思:本格特·霍贝克的民俗学思想述评》,《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63页。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