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川的自然灾害救济及其启示——从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中透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民国时期四川自然灾害救济呈现出赈灾措施多元化、赈灾机构组织化、赈灾制度法制化和救灾过程社会化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救灾大都是权宜之计,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灾害;二是政治失序、社会紊乱,使救灾活动的开展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两个困扼民国时期四川灾害救济的致命问题,在现今却已基本消除。当今构建和谐法治社会,救灾工作应参酌、吸收历史的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法律体系;完善救灾过程的同时提高救灾效率;构建多元的救灾体系,使救灾社会化;树立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保证市场经济手段和媒体的利用。
引文
[1]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四川省志.民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四川省赈济会会议记录(1941-1942年)[A]//四川省赈济会(1926-1948年)[Z].全宗号民63.案卷号9.
    [3]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各种法规(一)(1939-1949年)[A]//四川省政府秘书处[Z].全宗号民41.案卷号5913.
    [4]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关于救济旱灾事项(1939年)[A]//四川省水利局[Z].全宗号民162.案卷号1725.
    [5]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四川省志.科学技术志[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6]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四川省赈务会暂行扩大组织规程、各县旱灾情况表,赈济会代理主任委员辞职与省府训令(1937-1945年)[A]//四川省财政厅[Z].全宗号民59.案卷号2140.
    [7]孙语圣.1931.救灾社会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8]《四川简史》编写组编撰.四川简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9]霍柯.四川汶川地震及灾害损失评估公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8-09/04/content_9772489.Htm,发布时间:2008年9月4日,访问时间:2009年12月1日.
    [10]民政部法规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汇编(1949-1999)[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1]四川汶川大地震捐款总额是多少?[EB/OL].http://view.news.qq.com/zt/2008/juanzhu/index.htm,发布时间:2009年3月17日,访问时间:2009年12月10日.
    [12]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林莉红,孔繁华.社会救助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4]王文新,孙洪河.社会化救灾工作应在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J].中国民政,2007(3).
    [15]王治坤.建立救灾工作新体制管见[J].中国减灾,1994(1).
    [16]许建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国民政,1995(8).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