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与社会反应——以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为中心的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叠溪地震(里氏7.5级)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富饶的成都平原构成了很大威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灾难发生后,川西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抗灾自救,以四川军阀为主要力量的四川地方政府也为抗灾重建进行了努力,川西各县的工商界、知识界、宗教界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中央政府的态度和中央机构的反映,则有些冷漠。
On Diexi Earthquake in 1933,there was little research which paid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reponse.Based on the archives and publication of modern Sichuan,this paper will do som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reponse about this earthquake and the flood disaster,and the work of dispersing of the water.
引文
[1]参见:潘志远:《叠溪古城遗址》,《四川文物》1987年第1期;沈家五:《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堵塞岷江的特大水灾》,《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江在雄:《1933年叠溪地震洪水及1986年岷江水患——兼论岷江水患成因和整治对策》,《灾害学》1989年第4期;易文光、曾淑莲:《古城沧桑—访叠溪地震遗址》,《水利天地》1995年第4期;李豫川:《叠溪地震纪事》,《文史天地》2002年第6期;陈国营:《地震的杰作——叠溪海子》,《防灾博览》2003年第1期;郑光路:《叠溪古城瞬间消失之谜》,《丝绸之路》2006年第5期。
    [2]《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页。
    [3]常隆庆:《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地质评论》1938年第3期,第279页。
    [4]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地震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5]本报讯:《灌县水灾成浩劫,二万人随波而去》,《新新新闻》,1933年10月19日,第5版。
    [1]本报讯:《松茂震后调查》,《川报》,1933年9月30日,第6版。
    [2]本报讯:《岷江积水尚未全消,茂县人心惶惶》,《新新新闻》,1933年10月24日,第7版。
    [3]本报讯:《松理茂屯区调查》,《新新新闻》,1933年11月1日,第6版。
    [4]徐近之:《西宁成都间四十日记》,《方志月刊》,1934年5月1日,第7卷第5期,第11页。
    [5]本报讯:《沿江居民迁高地,怕的是岷江决口》,《新新新闻》,1933年9月25日,第6版。
    [6]本报讯:《灌县元旦之虚惊,谣言积水之溃决》,《新新新闻》,1934年1月6日,第9版。
    [7]郭涛:《四川城市水灾》,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51页。
    [8]本报讯:《刘文辉请喇嘛念消灾经》,《新新新闻》,1933年11月24日,第5版。
    [9]重庆航空通信:《川省地震,屯区陷落数十方里》,《大公报》,1933年9月10日,第4版。
    10成都《新新新闻》和重庆《大声日报》1933年8月27日有相关报道。
    11北平26日专电:《岷江上游发生强烈地震,地质调查所之报告》,《申报》,1933年8月27日,第11版。
    12本报茂县8月28日特约快讯:《沙湾又成泽国,松茂地震三昼夜》,《新新新闻》,1933年9月3日,第6版。
    [1]本报讯:《松茂数百里还在地震,叠溪镇成了一片汪洋》,《新新新闻》,1933年9月5日,第6版。
    [2]均见《新新新闻》,1933年9月5日,第6版。
    [3]本报讯:《叠溪地震后详情,本报记者考察》,《新新新闻》,1933年9月5、9、16、18、25等日,第6版。
    [4]本报讯:《松理茂屯区调查》,见《新新新闻》,1933年9月16、18、25日,10月3、9、15、19、22、24、31等日各版。
    [5]为了避免上游堰塞湖再次决堤,成都的水利专家、官员、民众在报上充分发表意见,就采取何种措施及方法展开了讨论,限于篇幅,本文不赘述。详见:周郁如:《疏防叠溪积水问题数量上之研究》,《新新新闻》,1934年1月10日,第9版;青于蓝:《再论疏导叠溪积水》,《新新新闻》,1934年1月14日,第10版;徐近之:《岷江峡谷》,《地理学报》,1934年,第1期。
    [6]南京11日专电:《刘湘电告,川边震灾惨烈,近百年所未有》,《新新新闻》,1933年9月12日,第6版。
    [7]21日中央社专电,成都:《川地震中心仍冒白烟》,《申报》,1933年9月22日,第8页。
    [8]本报讯:《四川“赤祸”灾况》,《申报》,1933年9月9日,第4版。
    [9]汉口9日专电:《刘湘召各军长,讨论“剿赤”安川办法》,《申报》,1933年9月10日,第4版。
    10汉口23日专电:《川“戡匪”总司令,刘湘定期就职》,《申报》,1933年9月24日,第3版。
    11详见《申报》,9月26日:《何成濬即入川,代蒋监誓并商“戡匪”》;和9月30日《何成濬入川之任务》的报道。
    12四川省地震局:《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1]茂县专电:《松理茂地震灾情奇重,邓锡侯通电乞赈》,《新新新闻》,1933年9月9日,第6版。
    [2]本报讯:《叠溪地震后详情》,《成都国民日报》,1933年9月15日,第6版。
    [3]本报讯:《屯区灾情调查》,《新新新闻》,1933年10月2日,第6版。
    [4]本报讯:《茂县震灾救济会派人到成都》,《成都国民日报》,1933年10月2日,第4版。
    [6]本报讯:《松理茂地震灾情奇重,邓锡侯通电乞赈》,《成都国民日报》,1933年9月10日,第4版。
    [7]本报讯:《松理茂灾情重,邓锡侯通电全国乞赈》,《成都国民日报》,1933年9月15日,第6版。
    [8]本报讯:《屯区灾情调查》,《成都国民日报》,1933年10月2日,第4版。
    [9]刘湘通过与其叔父刘文辉的“二刘大战”已经占据了四川省领导地位,于1933年7月20日正式入主成都。为了区别刘文辉曾经任过的“四川省主席”,他一直沿用早期的“四川善后督办”作为四川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周开庆:《刘湘先生年谱》,台北,四川文献出版社1975年版,第82页。
    10中央社:《川省震灾,刘湘电京请赈》,《大公报》,1933年9月17日,第1张,第3版。
    11民社讯:《灌水灾赈款》,《新新新闻》,1933年11月16日,第10版。
    [1]本报讯:《灌县成立水灾赈济会》,《新新新闻》特刊,1933年10月15日,第5版。
    [2]成都市档案馆:全宗号104,案卷号1,《成都市商会成立宣言》,第1页。
    [3]本报讯:《商会复电蒋主席请赈》,《成都国民日报》,1933年12月7日,第6版。
    [4]四川省地震局:《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5]参见《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纪事:《电研院考察松茂地震》,1933年12月18日,第2卷第15期,第9页。
    [6]老髯:《研究地震》,《新新新闻》之新新小报,1933年12月19日,第13版。
    [7]《地质调查团在叠溪工作》,《国立四川大学周刊》1934年1月15日,第2卷,第19期,第9页。
    [8]参见王兆荣:《国立四川大学调查报告—叠溪地质调查特刊》,国立四川大学秘书处出版,1934年7月,现藏于茂汶羌族自治县档案馆。
    [9]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也在叠溪地震后考察叠溪情形和水灾状况,提出了一些解决积水的办法,参见本报讯:《中国西部科学院考察叠溪》,《成都国民日报》,1934年3月2日,第4版。
    10成都市档案馆:全宗号38,目录号2,案卷号2697,《松理茂懋靖旅蓉同乡会立案与伪政府批示(卅年三月)》,第19页。
    [1]本报讯:《松理茂同乡开紧急会》,《新新新闻》,1933年9月9日,第9版。
    [2]本报讯:《红卐字会定期赴叠溪放赈》,《新新新闻》,1934年1月20日,第9版。
    [3]本报讯:《燕盛松等倡议开采银矿,用以办理实业,救济茂地无业游民》,《新新新闻》,1934年4月8日,第7版。
    [4]本报讯:《中华基督教促进会欢送北平卍字会》,《新新新闻》,1934年4月29日,第9版。
    [5]南京电:《刘湘为川震灾请赈》;本报讯:《黄河救济会议,刘瑞恒等昨日来沪出席,报告飞济鲁查勘经过,四百万赈款已决定用途》,《申报》,1933年9月17日,第6版。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