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救助中的政府与NGO互动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NGO在灾害救助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在灾害救助中最能显现政府与NGO的互动关系。本文聚焦灾害救助中政府与NGO的互动模式,以日本阪神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救助为个案分析了自主协作型模式,以中国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灾害救援为个案分析了行政吸纳型模式,并进一步比较两种互动模式,为中国政府灾害救助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The role of NGO is irreplaceable in disaster relief and the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 and NGO is fully reflected in the aspect.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model of government and NGO.It analyzes this interaction in the cases of Hanshin Earthquake,Japan and Katrina Hurricane,US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model,and analyzes the administrative model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Yushu Earthquake,China.Finally,several policy proposals are given for Chinese government.
引文
[1]H.Anheier.2005.The Nonprofit Sector:Approaches,Management,Policy.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p.25.
    [2]滕五晓:《阪神大地震启示录》,《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5月14日,第5版。
    [3]张强等:《巨灾与NGO》,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4]转引自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
    [5]喻尘:《地震带上的日本全设防经验:如何将地震损失降低到最小》,《南方都市报》2009年4月11日,第17版。
    [6]转引自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2-196页。
    [7]"灾后重建思路与政策"课题组,《阪神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及其启示》,《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增刊。
    [8]谢来:《美风灾后百万志愿者参与重建》,《新京报》2008年6月1日,第3版。
    [9]邓国胜:《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8页。
    [10]转引自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
    白晓威:《灾区重建的美国经验》,《公益时报》2009年5月12日,第16版。
    许荻晔、陆振华、申剑丽、衣鹏:《玉树临危》,《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4月15日,第1版。
    王强:《乐施会:救助与重建》,《商务周刊》2008年第11期。
    郭婷:《从汶川到玉树》,《中国发展简报》2010年夏季刊。
    蔡放波:《政府与NGO的合作问题刍议》,《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岳经纶、李甜妹:《合作式应急治理机制的构建》,马骏:《公共行政评论》(第6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8-89页。
    包丽敏:《谁来执掌760亿元地震捐赠?》,《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12日,第1版。
    兰方、罗洁琪、李婧姝:《民间慈善遭遇逆流》,《新世纪》2010年第32期。
    Wisner,B.,2003,Disaster Risk Reductionin Megacities:Makingthe Most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in Kremier,A.;Arnold,M.&Carlin,A.(eds.),Building Safer Cities:The Future of Disaster Risk,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1]邓国胜.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康晓光、郑宽、蒋金富等.NGO与政府合作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张强、余晓敏等.NGO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张钟汝、范明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机制建设[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5]王名.汶川地震公民行动报告:紧急救援中的NGO[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郭岚.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社会援助的路径障碍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9,(5).
    [7]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J].社会学研究,2005,(2).
    [8]韩俊魁.论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责任承担的四个命题[J].社团管理研究,2009,(12).
    [9]何艳玲、张鹏举、周晓冯.为什么不合作--边缘草根组织的行动策略及其解释[A].董克用主编.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林闽钢、战建华.灾害救助中的NGO参与及其管理--以汶川地震和台湾9·21大地震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0,(3).
    [11]林闽钢.我国行业性中介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J].科学学研究,2005,(3).
    [12]吕朝贤.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九·二一赈灾为例[J].台湾社会福利学刊,2001,(2).
    [13]汪锦军.公共服务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三种模式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10).
    [14]洪郁婷.建构危机状态下的公私协力关系:九·二一紧急医疗与安置照顾在灾难管理过程中的角色[D].(台湾)东海大学公共行政学系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