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植被恢复分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在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植被破坏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植被破坏与恢复现状、生态功能区划和立地条件等,将整个极重灾区划分为8个植被恢复小区。结合自然恢复的β多样性指数对各小区的恢复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植被恢复建议。
引文
[1]欧阳志云,徐卫华,王学志,等.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12):5 801-5 809.
    [2]吴宁,卢涛,罗鹏,等.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12):5 810-5 819.
    [3]张春敏,王根绪.汶川大地震灾害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青川、平武和茂县为例[J].生态学报,2008,28(12):5 833-5 841.
    [4]于文金.地震灾害对四川省区域生态系统危害及损失评价[J].生态学报,2008,28(12):5 785-5 794.
    [5]庄平,高贤明.华西雨屏带及其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J].生物多样性,2002,10(3):339-344.
    [6]刘广全,焦醒.汶川地震引发的生态问题及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8(11):11-13.
    [7]刘彬,吴福忠,张健,等.岷江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震后生态恢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J].生态学报,2008,28(12):5 892-5 898.
    [8]王庆安,张翔,毛竹.汶川地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区地形高程和起伏度分布特点[J].科技导报,2009,27(16):53-59.
    [9]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0]四川植被协作组.四川植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11]何锦峰,杨忠,马明义,等.基于G IS的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分区研究:以攀枝花城市视野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6):118-120.
    [12]杨更,张慧利,郭建强,等.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探讨[J].环境保护,2004(8):23-25.
    [13]李景文,李俊清.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14]马克平,刘灿然,刘玉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度方法Ⅱ: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J].生物多样性,1995,3(1):38-43.
    [15]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88.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