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板结构技术应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桩板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但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在仅有的理论研究中,大多是做一些有限的试验和少量的数值分析,目的主要是验证该工程设计的正确性。主要对桩板结构在我国的提出背景,桩板结构的构造形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桩板结构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探讨。
引文
[1]何华武.我国客运专线应大力发展无砟轨道[J].中国铁路,2005(1):13 16.
    [2]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遂渝线引入工程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修改初步设计)总说明书[R].成都:2005.
    [3]赵国堂.提高轨道临界速度应作为客运专线设计工作的重要目标[J].中国铁路,2005(1):40 42.
    [4]R.F.Woldringh,B.M.New.Embankment design for high speedtrains on soft soils Conception de remblais sur sols meubles pour leschemins de fer劋grande vitesse.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Barends et al.(eds)(1999 Balkema,Rot-terdam.
    [5]Pekka Toivola,Anttoni Vesterinen.real time safety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monitoring of a reconstructed concrete slab railway embankmenton a soft ground after its collapse.Symposium“Keep Concrete Attrac-tive”,Budapest 2005:1 6.
    [6]Hans Bachmann,Winfried mohr,Fh martin Kowalski.The Rhe-da2000 ballastless track system[J].european railway review,2003(1)44 50.
    [7]王忠文,徐鹤寿.德国纽伦堡-英格尔施塔特新建线的无砟轨道[J].中国铁路,2006(6):21 24.
    [8]贾振功.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施工技术[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8(4):48 50,59.
    [9]苏谦,李安洪,丁兆锋,崔维秀.郑西客运专线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桩板结构设计分析[J].铁道建筑技术,2007(2):1 4.
    [10]李军.京津城际铁路[J].轨道交通,2008(8):44 46.
    [11]陈新建.桩板结构在京津城际轨道路基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33(3):294 296.
    [12]蒋关鲁,詹永祥,魏永幸.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设计理论及计算理论的探讨[A].铁路客运专线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398 401.
    [13]詹永祥,蒋关鲁.桩板结构路基动力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8,29(8):2097 2101,2110.
    [14]陈睿,蒋关鲁,魏永幸.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6(1):1 4.
    [15]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无砟轨道路基及其构筑方法[P].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10021783.7.
    [16]詹永祥,蒋关鲁.武广线高边坡陡坡地段桩板结构路基的设计理论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7(增刊):94 96,101.
    [17]詹永祥,蒋关鲁,魏永幸.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6,27(6):22 26.
    [18]罗照新,丁兆锋.客运专线桩板结构设计方法的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8(8):33 36.
    [19]秦立新.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设计计算[J].中国铁道科学,2007,28(5):5 10.
    [20]马斌,丁兆锋,苏谦.竖向荷载作用下桩板结构仿真分析[J].路基工程,2006(6):84 86.
    [21]李绍文.遂渝铁路无砟轨道试验段路基综合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07(1):6 9.
    [22]梁忠周.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设计构造与施工[J].重庆建筑,2006(3):48 51.
    [23]丁兆锋,苏谦,崔维秀.郑西客运专线桩板结构室内动态模型试验技术[J].路基工程,2008(1):38 40.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