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及抗减震技术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对于山岭隧道而言,洞口段是整个隧道结构的咽喉部位,一旦其在地震中发生坍塌等震害,势必对隧道运营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对隧道洞口段的地震动力特性及抗减震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文献调研,对目前该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已取得的成果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引文
[1]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强地震作用下铁路隧道衬砌耐震性的研究[R].1990.
    [2]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隧道洞口段抗震加固方法研究[R].1998.
    [3]周德培.强震区隧道洞口段动力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1998,18(1).
    [4]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南昆铁路8、9度地震区隧道洞口及浅埋大跨段新结构设计试验研究[R].1996.
    [5]刘吉.黄草坪2号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物理模拟试验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6]高峰.地下结构动力分析若干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1999.
    [7]索然绪.雅庐高速公路徐店子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8]王义军.国道318线黄草坪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5.
    [9]李育枢.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10]高峰,石玉成,严松宏,关宝树.隧道洞口段的抗震设防长度[J].中国公路学报,2006,19(3):65-69.
    [11]王正松,高波.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研究[J].中外公路,2008,28(6):176-179.
    [12]李德武,高峰.隧道洞口段三维地震反应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8,17(2):1-5.
    [13]李育枢,高广运,李天斌.偏压隧道洞口边坡地震动力反应及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5):738-743.
    [14]蒋树屏,蒋华,王晓雯,陈杨.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08,45(6).
    [15]梁波,王志勇.浅埋偏压隧道地震动力特性及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08,(6):96-99.
    [16]王志杰,高波,关宝树.围岩—隧道衬砌结构体系的减震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6,31(6).
    [17]朱长安,高波,索然绪.强震区隧道洞口段减震的振动台模型试验[J].公路,2008,(6):211-215.
    [18]皇民,高波,魏来.高烈度区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研究[J].地震研究,2008,31(2):180-185.
    [19]王峥峥,高波,索然绪.双洞隧道洞口段抗减震振动台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9,22(2):71-76.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