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灾灾后救助动员模式比较——以“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为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书写了中国内地灾后救助动员形式的新篇章。建国后我国两次重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灾后救助动员形式,说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变,灾后救助动员模式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基于当前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事实,"政治动员为主导,辅以社会动员"的灾后救助动员模式仍是符合现实国情的,且是当今中国社会效率最高的灾后救助动员模式。
引文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3页。
    [2]刘铁忠、李志祥、王梓薇:《灾害应急中的国防资源动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0期。
    [3]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4]李金明:《唐山大地震中的救灾内情》,《湘潮》2009年第7期。
    [5][英]边沁:《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7页。
    [6]《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0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2页。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位居第一,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国家设立的。
    11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
    12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13郑杭生、洪大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与社会——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4参见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参见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参见刘军、李林《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7参见邓正来《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第1期。
    18参见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童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297、290页。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