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古以来,人口、资源与环境就是人类发展的三个立足点,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三者的发展进程也大大加速,但与此同时,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等不协调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在这种严峻形式下人们意识到必须寻求一条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恒久课题。因而其应用性政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基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探讨。
     文章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公共政策相关理论的阐述以及协调发展政策的总结,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一些数据,试图通过数据方面的实证分析得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政策结论。通过测算协调发展指数以及构建回归模型,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的主体内容和实践效果。而且针对中国目前协调发展的状况,提出针对性政策优化建议。
     全文共分五章节。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并分析和总结了已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情况。指出相关政策研究已经从理论认识转向实际应用,而且涌现出很多有意义的理论成果。
     第二章,简单介绍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之后重点阐述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的相应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先是规范了本文中所运用的公共政策的概念,后又分析了公共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公共政策系统理论,将系统的观点引入到文章分析中。然后,着重分析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的内容,如循环经济政策和绿色税收政策以及协调发展政策相关子政策系统的内容。
     第三章,文章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和相关政策作了实证分析。先是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了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指数。然后选取一定的协调发展政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再运用所得到的主成分数据与协调发展指数构建回归模型,以此计算协调发展政策对协调发展的影响强度。
     第四章,文章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政策进行了思考。先是回顾了中国经济社会目前所运行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进而提出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政策所面临的几大突出问题。此后针对协调发展政策所面临的问题,文章提出对其进行政策优化,并给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第五章,则进行了全文总结,并展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未来。
From long time ago,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the three basic factors of human development, which under the help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ccelerates social productivity consumedly. But at the same time, some terrible problems which need people to give prominence to, are getting worse such as the breaking ecosystem,the wasteing resources,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and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affect the scale and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seriously.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people are aware of looking for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 which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 are reconcile, and people tried hard. History bears it out tha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a permanent topic which human faces.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 about it has important and profound meaning a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olicy,basing on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ngle.
     Through reading literature elaborating related theories and summarizing the public policies, we choose series of data to conclude an empirical result abou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ies in China. Furthermore we give some optimized advice after computing harmonious index and regressing models.
     I proceed as follows. In Section I, I provide the importance of analyzing the policies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conclude the former study result on it. In Section II, I introduce the standard theories about public policies and discuss th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licies 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cluding population policy,resource policy and environment policy, which consist the system of the public policies. Section III provides empirical analysis abou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ies on it. In Section IV, I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in China. Then some measures were lay out to optimaze these policie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offered in Section V.
引文
① 《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3年11月1日
    ② “双重红利”,即绿色税收不仅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能用获得的收入来减轻或消除经济中其他税收带来的额外负担(如对劳动或资本所得课税的额外负担),进而导致税制本身效率的提高(Pearce,1991)。这就是所谓的环境税“双重红利”。
    ① 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 即指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和再循环原则(recycle)。
    ③ 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述评》,《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2月。
    ④ 郝朝晖:《对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思考》,《统计与决策》,2005年7月。
    ⑤ 杨志安:《关于我国开征生态税的基本构想》,《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⑥ 人口社会活动政策涵盖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户籍等内容。
    ① 陈玉娟,查奇芬,黎晓兰:《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② 黄显勇、毛明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水利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年5月。
    ③ 假定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作用的函数形式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因而去对数予以简单标准化。
    ①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179页
    ② 从志杰:《可持续发展事业中的公共政策:调整与创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
    ③ 李保林:《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机制建设探析》,《湖湘论坛》,2005年第6期。
    ④ 王国强:《关于完善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一期。
    ⑤ 盛洪:《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生态经济》,1999年第6期。
    ⑥ 即3P模式。3P-public,private,people
    (1) 林祖华:《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考》,《天津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6期。
    (2) 吴绍礼:《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生态经济》,2002年4期。
    (3) 罗丽艳:《“生态人”假设——生态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生态经济学》,2003年10期。
    (4) 王凤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理论月刊》,2005年8期。
    (5) 王维国:《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6) 张雷:《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6期。
    (7)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科技导报》,1998年9期。
    (8) 赵亚凡:《循环经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002年2期。
    (9)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9期。
    (10) 孙卫:《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比较与战略思考》,2005年1期。
    (11) 吴良志:《欧洲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11期。
    (12) 张小兰:《论实行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经济问题》,2005年2期。
    (13) 冯心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4期。
    (14) 张秉福:《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探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3期。
    (15) 沈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资源科学》,2005年1期。
    (16) 鲍健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 学报(社科版)》,2005年1期。
    (17) 任勇:《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5期。
    (18) 苏杨,周宏春:《关于当前我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10期。
    (19) 吴长年:《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初探》,《生态经济》,2005年11期。
    (20) 臧漫丹,高显义:《循环经济济政策体系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21) 张玉春,李宗植:《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期。
    (22) 马明媛:《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23) 王斌义:《论中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1期。
    (24) 关高峰,杨军:《“绿色税收”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7期。
    (25) 刘庆彩:《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初步设想》,《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77期。
    (26) 陈昀:《我国实行绿色税收改革初探》,《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2期。
    (27) 张然斌,欧阳强:《绿色税收制度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28) 武亚军:《绿化中国税制若干理论与实证问题探讨》,《经济科学》,2005年1期。
    (29) 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0) 约翰·W·金登:《议案、备选方案语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1) 查尔斯·E·林德布罗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98年。
    (32) 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第二版。
    (33) 卡尔·帕顿·达维·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华夏出版社,2001年。
    (34) 宋锦洲:《公共政策:概念、模型与应用》,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 刘丽霞:《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
    (36)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7) 杨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西北法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
    (38) 王骚,靳晓熙:《动态均衡视角下的政策变迁规律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11月。
    (39) 陈潭:《公共政策变迁的理论命题及其阐释》,《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2期。
    (40) 朱玉知,杜雷:《政策失真与政策执行主体优化机制的建构》,《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9月。
    (41) 李志强,詹锋:《基于BP网络算法的区域协调发展预测与预警研究》,《统计研究》,2006年第4期。
    (42) 李勇,王金南:《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与实证分析》,《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3) 张效莉,王成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及其协调优化的理论模型》,《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2期。
    (44) 穆贤清,黄祖辉:《国外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5) 汪永成,黄卫平:《社会利益集团政治化趋势与政府能力建设》,《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1月。
    (46) 汤敏轩:《公共政策失灵:政策分析的一个新领域》,《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47) 陈玉娟,查奇芬:《熵值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48) 黄显勇,毛明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水力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年5月。
    (49) 陈富良:《规制机制设计在环境政策中的应用评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0) Karla S·Havens, Public Policy: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Environmental Policy, Technical Report, November 1998.
    (51) Robert Pahokee, Environmentalism and.the Future of Progressive Polit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2) Wolfgang Lutz et al,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Method of Analysi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A Supplement 2002 28.
    (53) Boserup E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 in Primitive Societi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76 ,(2):21~36.
    (54) Kahn H, Brown, L Martel. The next 200 Years: A Scenario for America and the Worl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staff of the Hudson Institute. New York: Morrow, 1976.
    (55) Simon J. Theor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56) Gaffin, Stuart R, Brian C. O'Neill, Popul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with and without CO2 Targets.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A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1997, 18(4).
    (57) Colker James, Transformation of an Industrial City: High-tech Comes to Pittsburgh, Management Review, 1985, 3.
    (58) Papyrakis, Elissaios and Reyer Gerlagh, 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2:181-1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