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合同第三人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合同第三人是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产物。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有其特定的价值存在。合同相对性原则是指合同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产物只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合同权利只能对合同的相对方不能对第三方行使,合同义务只能由当事人承担而不能要求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承担。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是指合同效力扩张,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对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该第三人与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发生一定法律联系,其行为影响到当事人的法律状态或其地位受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影响。合同第三人的产生正是建立在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基础上。在对合同第三人的类型划分中,区分实质第三人和形式第三人是研究合同第三人的关键所在。
     合同第三人主要在以下情形中存在:(1)利他合同,(2)负担合同,(3)侵害合同债权。利他合同中的第三人为受益第三人,第三人因合同当事人的合意而受有一定利益,并且第三人享有独立的请求权,故应为实质第三人。负担合同中的第三人是履行合同义务的辅助人,第三人不因该种约定而承担给付义务,第三人不为给付时,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故应为形式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的第三人是指明知他人合法债权的存在而故意实施侵害行为,应对债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合同当事人以外的民事主体,故应为实质第三人。因此,这三种情形中的第三人在目前的合同立法中分别是实质第三人和形式第三人的代表。不同情形中第三人的表现形式和法律地位是不一样的,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完善有关合同第三人条款的制度设计。
     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合同第三人的产生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合同法理论发展的结果。在外国法上,对合同第三人的制度设计也有一个从排斥到接受的过程。根据社会生活和制度完善的需要,外国法摆脱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束缚,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均确立了多为实质第三人的合同第三人理论。但就我国合同法来说,制度设计者固守合同相对性原则,在既有理论面前不敢越雷池半步。外国法上不同国家在一些具体制度设计上的特点,对我国立法中有关合同第三人条款的完善一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国对合同第三人持较为保守的态度。从我国立法来看,作为例外,在特别法中规定了实质第三人如保险法中所规定的受益人,在《合同法》中没有规定真正的实质第三人。我国《合同法》中仅有关于合同转让、合同保全的规定,以及利他合同、负担合同和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萌芽。从总体上看,我国合同立法并没有确立真正的合同第三人,即我国合同立法中出现的合同第三人多为形式第三人而缺少实质第三人的规定。在出现涉及到第三人的情形时,我国立法总是以合同相对性原则加以束缚。这些规定必须进行改造,应当赋予一些情形中的第三人以实质第三人地位,如利他合同中应让第三人享有直接请求权、侵害债权的第三人应当对因合同不能履行而权利受损的当事人承担侵权责任等;对于负担合同,也可设计在特定情形下由第三人承担对合同不能履行的责任。通过理论探讨,对我国合同第三人条款进行改造,从而达到完善合同法理论和合同制度的目的。
The Third Party in contracts comes into being as a result of the breakthrough inthe doctrine of the privity of contract. The breakthrough is based on a profoundtheoret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 and its existence itself is of special value. Thedoctrine of the privity of contract, which derives from the principle of partyautonomy, takes effect only between parties involved. The rights of contract can beimplemented only against the opposite party rather than the third party, and theobligation must be fulfilled by the two parties involved rather than the third party.The breakthrough in the doctrine of the privity of contract refers to the expansion ofcontract effectiveness, that is, apart from the parties involved, the establishment andexecution of contracts exert influence o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third party.As the third party have a legal link with either or both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its behavior also has bearing on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or the otherway rou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Party in contracts comes as a result of thebreakthrough in the doctrine of the privity of contract.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irdparties, it is crucial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ctual Third Party and theNominal Third Party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what the Third Party is.
     The Third Party in contracts claims its existenc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forms: (1) the Beneficiary Contract; (2) the Contract of Responsibility; (3) theBreach of Creditor's Contract Rights. (1) As the receiver of benefits, the third partyin the Beneficiary Contract benefits from the Institution of Judge Chosen by Parties, while enjoying an independent right of petition. In this case, the third party is ActualThird Party in nature. (2) As an assistant in the execution of contracts, the third partyin the Contracts of Responsibility does not perform obligations and therefore it doesnot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pensating. In this case the third party isNominal Third Party in nature. (3) The third party in the case of infringing on thecreditor's contract rights refers to the intentional breach of other creditor's lawfulcontract rights while being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his rights. So the third party in this case should be the Independent Civil Body responsible to the infringement onthe creditor's contract rights. The third party in this case is the actual third party innature. Therefore, in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of contract laws, the third parties in thesethree case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ctual Third Party and the Nominal Third Partyrespectively. Since the embodiment and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Third Party vary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ses, the profound and insightful discussion in this regardcontributes to the perfection of designing the third party articles in contract laws.
     Both in the law system of European Mainland and the law system ofAnglo-American countries, the theory concerning the Third Party in contracts isformulated not only for the sake of meeting the dema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s a result of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regarding Contract Law. In thelaw-making process even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designing of the Third Partysystem has also undergone a changing process from excluding the third party at firstto accepting it at las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mproving social life and lawsystem, the laws in foreign countries break away from the yoke of the doctrine of theprivity of contract. Both in the law system of European mainland and the law systemof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the Actual Third Party theory is established aslegitimate Third Party contract theory. However, as far as the making of contractlaws in China, the law-makers stubbornly adhere the doctrine of the privity ofcontract and dare not made any further breakthrough in face of the existing theories.Nevertheless, the practices, which some foreign countries employ in designingconcrete systems for contract laws, can serve as significant inspirations of improvingthe provision of the Third Party in the legislation of contract laws in China.
     China adopts a quite conservative attitude to the Third Party theory. As anexception in the legislation of China, the actual Third Party is stipulated in speciallaws, for instance, the stipulation of the beneficiary in the Insurance Law, whereas inthe Contract Law there is no stipulation about the Actual Third Party. In the ContractLaw of China, there are only rudiment stipulations with regard to such aspects as theTransfer of Contract, the Contract Preservation, the Beneficiary Contract, the Contracts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breach of creditor's contract rights. In general, the Chinese Contract Law does not establish the Actual Third Party, in other words, in the legislation of contract laws in China the third party exists mostly as nominalthird party rather the actual third party. If there emerges the Third Party, theprinciples of Contract Relativity are applied so as to bring about a binding force inlaw enforcement. Therefore, these stipulations need to be renovated, and the ThirdParty should be granted the status of the Actual Third Party, for instance, in the caseconcerning the right of direct petition in the Beneficiary Contract, the responsibilitythat the third party should burden in the case of being unable to execute the contractand thus inflicting the damage to the relevant parties. As for the Contract ofResponsibility, the attempt should also be made to stipulate that the third partyshould be answerable to the inability of executing the contract. Through theoreticalenquiry we can renovate the provision of the third party in contract laws in China soas to attain the goal of perfecting the theory of contract law and improving thesystem of contracts.
引文
①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04页。
    ②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18页。
    ①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4页。
    ② [意]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7页。
    ③ 转引自胡长清著:《中国民法债编总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6页。
    ④ [美]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8页。
    ②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04页。
    ③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3页。
    ④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04页。
    ⑤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07页。
    ⑥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3页。
    ① 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② [英]阿狄亚著:《合同法导论》,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①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② 周枏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62页。
    ③ 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④ [意]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页。
    ①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10页。
    ②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5页。
    ③ 杨丽君:《论英美法合同相对性原则》,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吴文嫔:《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对受益第三人的效力》,《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① 袁合川、邓晓霞:《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价值》,《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② 叶金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③ 王利明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09—110页。
    ①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② [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③ 叶金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④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16页。
    ⑤ [美]富勒:《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粱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蹦版社2000年版,第507—508页。
    ① 余子新、王红艳:《浅析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合同第三人》,《燕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② [美]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③ 韩冰:《第三人利益合同基本问题思考》,《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④ 杨立新著:《疑难民事纠纷司法对策》(第二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① 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②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③ 吴丽洁:《论合同中第三人存在的几种形式》,《河北法学》,2000年第5期。
    ④ 刘传华:《论合同法中第三人的法律地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⑤ 余子新、王红艳:《浅析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合同第三人》,《燕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 朱岩:《利于第三人合同研究》,《法律科学》,2005年第5期。
    ①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08页。
    ② 梅仲协著:《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③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七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① 叶金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② 韩冰:《第三人利益合同基本问题思考》,《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③ 朱岩:《利于第三人合同研究》,《法律科学》,2005年第5期。
    ④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皈,第118页。
    ① [美]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② [美]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③ 刘清波著:《民法概论》(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00页。转引自叶金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① 梅仲协著:《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268页。
    ②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③ 吴文嫔:《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对受益第三人的效力》,《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①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② 韩冰:《第三人利益合同基本问题思考》,《法治论丛》,2005年第4期。
    ③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④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10页。
    ⑤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11页。
    ① 薛虹:《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受益人》,《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
    ② 刘心稳主编:《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7页。
    ① 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1页。
    ②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③ 梅仲协著:《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t998年版,第264页。
    ④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郑玉波著:《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①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l期。
    ②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孔东菊:《论第三人侵害债权与合同相对性的关系》,《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
    ① [美]阿狄亚著:《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276页。
    ②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07页。
    ③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④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05页。
    ①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07页。
    ② [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6页。
    ①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4页。
    ②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5页。
    ③ [英]丹宁著:《法律的训诫》,杨百揆、刘庸安、丁健译,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④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16页。
    ① 王文钦:《论第三入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②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6页。
    ③ 傅静坤著:《二卜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7页。
    ④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10—511页。
    ① [英]斯蒂芬·戈文:《英国法律委员会合同法<第三人权利>议案草案和海上货物运输》,张明远译,《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1期。
    ② 何宝玉著:《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① 周枏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62页。
    ② [意]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页。
    ③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9页。
    ② 傅静坤等:《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7页。
    ①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4—155页。
    ② 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56页。
    ① 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11页。
    ① 李开国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37页。
    ② 叶金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① 张玉敏、周清林:《“入库规则”:传统的悖离与超越》,《现代法学》,2002年第5期。
    ①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② 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六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③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④ 胡康生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113页。
    ①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② 隋彭生著:《合同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01页。
    ③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① 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② 朱岩:《利于第三人合同研究》,《法律科学》,2005年第5期。
    ① 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七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王利明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6、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六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周枏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9、郑玉波著:《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第2版。
    10、梅仲协著:《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11、杨立新著:《疑难民事纠纷司法对策》(第二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隋彭生著:《合同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4、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版。
    15、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6、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7、何宝玉著:《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李开国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9、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20、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1、刘心稳主编:《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胡康生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3、刘清波著:《民法概论》(上册),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
    24、胡长清著:《中国民法债编总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6、[英]阿狄亚著:《合同法导论·第五版》,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7、[意]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8、[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下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30、[美]阿狄亚著:《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31、[英]丹宁著:《法律的训诫》,杨百揆、刘庸安、丁健译,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1、杨丽君:《论英美法合同相对性原则》,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吴文嫔:《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对受益第三人的效力》,《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3、袁合川、邓晓霞:《合同相对性原则突破的价值》,《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4、叶金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5、余子新、王红艳:《浅析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合同第三人》,《燕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韩冰:《第三人利益合同基本问题思考》,《法治论丛》,2005年7月第4期。
    7、吴丽洁:《论合同中第三人存在的几种形式》,《河北法学》,2000年第5期。
    8、刘传华:《论合同法中第三人的法律地位》,《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9、朱岩:《利于第三人合同研究》,《法律科学》,2005年第5期。
    10、尹田:《论涉他契约——兼评合同法第64条、65条之规定》,《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1、薛虹:《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受益人》,《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2、孔东菊:《论第三人侵害债权与合同相对性的关系》,《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
    13、王文钦:《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4、张玉敏、周清林:《“入库规则”:传统的悖离与超越》,《现代法学》,2002年第5期。
    15、[英]斯蒂芬·戈文:《英国法律委员会合同<第三人权利>议案草案和海上货物运输》,张明远译,《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1期。
    16、[美]富勒:《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