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语文课程建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大众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深刻转型的过程中迅猛发展起来。大众文化的快速崛起,不仅完全打破了我国已有单一封闭的文化格局,对官方主导文化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造成冲击,而且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和浸染力渗透进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存方式、行为习惯等,并由此对身处大众文化包围之中的学校教育、语文课程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然而,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语文教育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大众文化进入语文课程的道路总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本文尝试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审视现有语文课程设计中存在的文化缺陷,通过文化与教育、文化与课程的关系分析,客观反映大众文化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大众文化在语文教育中遇到的冷遇和尴尬,并从贯彻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正视我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课程资源四个方面,揭示出大众文化进入语文课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把大众文化资源引入语文课程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切入,在深入分析大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大众文化类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开发与利用的策略。随后,从实践操作层面谈了大众文化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一是与课程、教材对接,直接引入优质大众文化资源;二是形成活动专题,提炼、升华大众文化资源;三是融通生活中的内容,激活大众文化资源;四是关注热点现象,转化大众文化资源。最后,提出了大众文化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要认识到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关键作用,着力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提高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要“生发于学生,立足于现实”;“要不求穷尽,但求典型”,以确保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务实、适切而有效。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和探讨,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办法,以力图使更多的学校领导、教师能消除疑虑、澄清误解,在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中积极、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大众文化资源,切实改变大众文化对语文教育的无序影响状态,打通一条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新途径,为把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做出贡献。
Chinese mass culture is developed quickly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le the economical and social system is turned over. The mass culture grows up rapidly, which not only breaks out the single and closed pattern we used to have but also impacts the main official culture and intellectual elite theory. It as well as penetrates into our daily life vigorously, changing people's value, the mode of thinking and existence, behavior, habits and so on. It influences the scholastic education and Chinese curriculum deeply, too. But because of the weakness or shortages of mass culture itself, the difficulties in operation and the yoke of tradition beliefs or opinions, rough is the road that leads mass culture to Chinese course.
    Trying to use several different cultures, the thesis reexamines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urses design. After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culture and courses, the thesis objectively reflects the impacts and the challenges to Chinese course education. In an embarrassing position, mass culture also meets with a cold acceptance. The thesis shows the legitimacy, rationality, necessity and urgency to introduce mass culture to Chinese courses. This can be viewed from four aspects -- follow out the basis theory of Chinese courses, confront the reality that several cultures coexist in China,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lives, enrich the course resources. It suppli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vidences. The article confronts the subjects at the point of view of course resource development.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ourses characteristic s, it probes into the value judgment standard for Chinese course resource in mass 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After that, it mentions the way to develop and use the mass culture resource in reality. The first way is to introduce the superior course resource combining with the course and textbooks. The second is to form the activity topic, in order to refine and sublimate mass culture resource. The third is to mix with the life and activate mass culture resource. The forth is to focus on the hot spots so as to transform it. Finally, it raises some concrete questions which occur when we develop and use mass culture course resource. We should put the emphasis on the teacher and try to converse the teachers' opinions during the procedure, which will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evelopment. The idea of exploitation is from the students and stands on the reality. It prefers the typicality to the quality, which is to insure
引文
① 邹广文:《当代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②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204页。
    ③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203页。
    ④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序言。
    ① 许文郁等:《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62页。
    ② 邴正:《社会转型中的文化转型》,《作家》,1998年第1期。
    ③ 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6页。
    ① 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② 许文郁等:《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0页。
    ① 郝德永:《文化与课程: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58页。
    ① 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2页。
    ② 胡萍:《图像文化背景下的语文经典性阅读教学》,《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 余昱:《走进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00页。
    ④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96页。
    ①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14页。
    ②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15页。
    ① 余昱:《走进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99页。
    ② 李金蓉:《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①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20页。
    ② 胡疆锋:《不能没有你—谈语文课程目标与大众文化》,《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3A期。
    ①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63页。
    ① 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② 诸慧玲:《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12期。
    ③ 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④ 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402页。
    ⑤ 折延东、黎君:《构建有效性课程的理性思考》,《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① 以上类型划分主要参照刘淼著《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83-84页。
    ① 许文郁等:《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84页。
    ① 罗美洁、熊昌萍:《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河北教育》,2006年2月。
    ② 邹广文:《当代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① 李金蓉:《当代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51-152页。
    ① 许文郁等:《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9-180页。
    ② 孙文宪:《艺术世俗化的意义》,《华中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①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64页。
    ① 李志建:《消费文化语境中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经典化》,《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①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63页。
    [1] 许文郁、朱忠元、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3] 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4] 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的角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5]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6] 李显杰、修倜:《电影媒介与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7] 张首映:《西方二十一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8] 孟繁华:《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
    [9]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10] 余昱:《走进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1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1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13]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
    [14] 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15] 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
    [16]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1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8]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19] 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0] 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1]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22]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23] 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4] 马彦平:《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
    [25] 魏本亚、时金方:《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26]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1] 孙文宪、孙妮娜:《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4期
    [2] 孙文宪:《艺术世俗化的意义》,《华中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3] 罗美洁、熊昌萍:《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河北教育》,2006年第2期
    [4] 邹广文:《当代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 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6] 邴正:《社会转型中的文化转型》,《作家》,1998年1期
    [7] 李金蓉:《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8] 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文学经典的命运》,《中州学刊》,2005年第7期
    [9] 折延东、黎君:《建构有效性课程的理性思考》,《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10] 谢兰荣:《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4期
    [11] 李治建:《消费文化语境中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的经典化》,《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12] 胡萍:《图像文化背景下的语文经典性阅读教学》,《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3] 汤宇华:《大众文化对高等学校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的第2期
    [14] 周士君:《Q版语文何以革了语文教材的命》,《中国青年报》,2005年12 月8日
    [15] 徐长山:《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及其价值引导》,《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10月
    [16] 王晓华:、秦红:《精英文化能够拯救大众文化吗》,《探索与争鸣》,1996年7月
    [17] 刘彬、鞠胤中:《试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8] 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现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9] 廖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20] 胡疆锋:《不能没有你—谈语文课程目标与大众文化》,《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3A期
    [21] 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
    [22] 诸慧玲:《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12期
    [23] 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