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学教师发展的目标取向与制度设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学校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看到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目前高校师资队伍质量与公众的期望值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分析大学教师发展存在的主要实践困境,以学术职业专业化为视角建构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积极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师发展之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师发展正在从教师培训到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制度转型阶段,研究大学教师发展目标与制度是时代发展的呼唤。通过剖析学术职业专业化与大学教师发展的深层关系,指出了大学教师发展是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必要途径,学术职业专业化是大学教师发展的价值选择。此外,本文认为,“专家型”教师是学术职业专业化取向大学教师发展的目标,厘清专家型教师应具有的素质特征,指出“专家型”教师这个目标不仅是社会所需,高校教师自身所需,也是学术职业专业化的本质所在。应这种需求,教师要想迅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模式提升自己。
     现实是,我国大学教师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与矛盾,要想走出困境、解决矛盾,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制度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国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发展目标取向不明确:教师教育进修实施的方案落实不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机构缺乏:缺乏健全强制性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教师发展评价方法失真等一系列的制度缺失,针对这种状况,大学教师要发展,发展制度的设计提上了日程。在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视角下设计良性大学教师发展内在与外在制度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和教师自身发展多方面的关系,大学教师发展的内在发展制度有培训制度,学术休假制度、终身发展制度等;外在发展制度包括聘任制度,教师激励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都需要重新设计,在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视角下通过对教师发展内外制度的深入研究与思考方能有效促进教师伦理、教师能力的提升。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juvenation strateg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ed by leaping and boun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laying irreplaceable role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th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we should also realize clearly that there is still some gaps between the current quality of university faculties and the public expectations. As a result, it is a key mission to build a faculty team who has higher level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main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faculty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 specialization, we fi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to construct faculty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nd to explore actively the road of facul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ecialties.
     At present, faculty development is in the transitional stage of institution from teacher training to the development, to study the aim and institution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is the call of the tim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ep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profess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faculty development is a necessary path; academic professional specialization is the optional valu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believes Expert teachers are the orientation of facul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 specialization, as experts are not only call from social, the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teachers, but also the essence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reality is that faculty development has been faced with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contradictions, in order to break away from difficulties and resolve the conflicts, and grow to specialist, the developing institution must be necessary.. However, aim tropism of faculty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is not clear; programs of faculty education can not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is lack; a sound guarantee mechanism is absence;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distortion.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designing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is putting on the agenda. In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 specialization, faculty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handle with various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themselves, university the internal institutions for faculty development includes training system, academic holiday, all life development system;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s includes appointment system, teacher incentives system;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In a sense, all these systems need to be reconstruct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effective designing Can promote the ethics and enhance capability of teachers.
引文
1 柳海民,史宁中.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纂本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73-74
    2 稣智欣.美国师范教育改革中反复争议的问题[J].外国教育动态,1987,(2):36-40
    3 谢安邦.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1-5
    1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报[Z].1999.2005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8
    1 韩延明、刘恩允.大学教师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6):56-59
    1 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简论[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0):1
    2 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关系之研究[J].国立台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4)
    3[清]王懋.朱子年谱卷之一.何忠礼点校,朱熹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32
    4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4)61-96
    1 陈翠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大学课程与教学观的批判及改造[J].大学教育科学,2005,(5):50
    2 李正元.学术场域的变革与大学教师角色转变.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433
    3 周作宇.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师绩效评估制度.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10
    4 刘景刚、龚波、许涛.大学组织文化与大学教师发展的共生机制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
    5 操太圣、卢乃桂.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者角色的调适[J].中国教育学刊,2006,(5):25-28
    6 生云龙,钟周.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分析[A].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812
    7 迟景明.现代大学的组织特性与管理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7
    8 李昱.大学教师发展:从“型”到“本”[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2006,(2):645
    9 黄京钗.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发展制度建设.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640
    1 林杰,李玲.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J].现代大学教育,2007,(1):62-66
    2 黎学平.美国高校教师制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81-84
    3 韩延明、刘恩允.大学教师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6):56-59
    4 杨德广.树立适心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人才开发[J],2006,(1):11-12
    5 李志峰.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61-64
    6 郭丽君.学术职业与大学的组织制度安排[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21-24
    1 Flack Bruce C.Faculty Development Practice inTaiwan Higher Education[J].Eric Digested 291275,1987
    2 谢安邦,周巧玲.提升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专业化发展水平--设计终身的学习型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5):72-73
    3 王昕红.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1):41-44
    1 李志峰.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61-64
    2 有本章.本科教育与师资开发[R].日本北海道:北海道大学高等教育功能开发综合中心,1998.76
    3 Futao.Huang,Current Situatiom and Issues of Faculty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Z].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6,(10)
    4 罗郦,何萍.学习共同体与大学教师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2-14
    5 曹如军.积极关注大学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4):123-125
    1 罗婷等.大学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95-99
    2 Forman,Marshall.The Faculty That Stays Together Grays Together:The Faculty Development Movement[R].Princeton University,NJ.Mid-Career Fellowship Program.1989
    3 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S].教人[1996]92号,1996
    4 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S].教人[1999]10号,1999
    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
    2 李志峰,沈红.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评价维度[J].大学 研究与评价,2007,(1):60
    3 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社,1995:85
    1 李志峰,沈红.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评价维度[J].大学 研究与评价,2007,(1):60-63
    2[英]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M].北京三联书社,1998:33
    1 李志锋,沈红.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评价纬度[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60-63
    2 李志锋,沈红.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评价纬度[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60-63
    1 罗丹,徐洁.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A].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56
    2 林杰.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A].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39
    3 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简论[A].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
    1 Finkelstein,Martin,Robert Seal,and Jack H,Schuster.The New Academic Generation:A Profession in transformati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
    1 陈琴.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38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6
    3 韩延明等.论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A].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365
    1[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
    1[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2
    1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5
    1 叶澜等.教师角色和教师发展新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216
    2[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99.12
    1 史宁中,柳海民.教师职业专业化:21世纪高师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9):28
    1 胡亚天.试论教师专业化的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2):23
    1 R.J.Sternberg&J.A.Horvath.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1 S.Brewer.Scientific expert testimony and intellectual due process[J].The Yale Law Journal,Volume:107,Issue:6,1998:1589
    2 斯腾伯格.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版),1997,(1):36-37
    1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1.43
    1 许风琴.继续教育要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9):61-64
    1 周廷操.基于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薪酬策略[J].中国市场,2007,(3):72-73
    2[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风桥译.学术责任[M].新华出版社.2002,(2):119
    3[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风桥译.学术责任[M].新华出版社,2002,(2):145
    4[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风桥译.学术责任[M].新华出版社,2002,(2):177
    1 张波.中国特色专家型教师素描[J].教学与管理,2008,9:6-9
    1 陈伟.论学术专业[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A].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357
    2 陈伟.论学术专业[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A].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351
    1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
    1 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133.
    2 段晓明.“自我指导式”教师专业发展设计的七条准则[J/OL].http://www.hzjsjy.com/news/newstmp .asp?newsid=2694.
    1 原春琳.国家留学基金公派留学生回归率97%[N].中国青年报,2006,(6):19
    2 张亚群.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46-51
    3 张亚群.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46-51
    1 张亚群.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46-51
    2 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3 魏红,程学竹等.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4 聂发辉.高校亦能成为创新主体[J].中国市场,2006,(4)
    1 王黎,吕诺.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中近4成是高校教师[EB/OL].新华网,2003-09-10
    2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02-306
    3 罗婷,万春林.新时期大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J].江西教育科研,2006,(3)
    1 洪东府.研究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计算机教与学,2005,(10):46-51
    2 吴义昌.中美专家型教师标准及比较[J].教育科学与研究,2003,(3):25-27
    1 王春玲等.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9):56
    1 王攀.科研评价不能崇阳媚外[J-OL],转载于教育科研网,2005.3
    2 吕小明.高校问责制.美国公里大学权责关系的分析与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5):62
    1[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90
    1[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9
    2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6
    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失落的精神家园:发展中与中等收入国家大学教授职业透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
    2[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其等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50
    3[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其等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50
    1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A].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C].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2002.83
    1 有本章.本科教育与师资开发[R].日本北海道:北海道大学高等教育功能开发综合中心,1998.76
    1 杨思帆,梅仪新.当代大学教师发展的若干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7.10
    1 郭锋.教师发展:马里兰大学的经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85
    1 王春玲等.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9):56
    1 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56-74
    2 李正元.学术场域的变革与大学教师角色转变[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A].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
    3 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简论[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A].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1
    1 Miller,M.T.& Kang B.(1997).A case study of post sabbatical assessment measures.Journal of staff program,and Organization 11-16
    2 Dumser,P.M.(1991).Mimi-sabbaticals widen a teachers' world.Educational Leadership,49(3):77-78
    3 辽宁省教育厅赴美高校要力资源配置与管理培训考察团.美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培训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1,(8):13
    4 赵海燕.突破传统羁绊实践变革举措[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1):26
    5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教育出版社,1990:295
    6 Eells,W.C.,& hollis,E.V.(1962).Ssbbatical leave i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Washington D.C.:V.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 终身学习[J-OL].http://baike-baidu.com/view/99160.htm
    2[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46
    1 K.Popper,Normal science and its Dangers,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54-55
    [1]柳海民,史宁中.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纂本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2]稣智欣.美国师范教育改革中反复争议的问题.外国教育动态.1987,(2)
    [3]谢安邦.师范教育特性[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2)
    [4]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报[Z].1999,2005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韩延明、刘恩允.大学教师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7]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简论[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0)
    [8]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关系之研究[J].国立台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9,(14)
    [9]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4)
    [10]陈翠荣.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大学课程与教学观的批判及改造[J].大学教育科学,2005,(5)
    [11]李正元.学术场域的变革与大学教师角色转变,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
    [12]周作宇.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师绩效评估制度.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
    [13]刘景刚,龚波,许涛.大学组织文化与大学教师发展的共生机制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
    [14]罗郦,何萍.学习共同体与大学教师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15]曹如军.积极关注大学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4)
    [16]韩延明,刘恩允.大学教师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17]杨德广.树立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人才开发[J],2006,(1)
    [18]李志峰.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19]谢安邦,周巧玲.提升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专业化发展水平--设计终身的学习型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0]王昕红.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政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1)
    [21]操太圣,卢乃桂.论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管理者角色的调适[J].中国教育刊,2006,(5)
    [22]生云龙,钟周.国内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分析.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
    [23]迟景明.现代大学的组织特性与管理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4]李昱.大学教师发展:从“型”到“本”[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2006,(2)
    [25]黄京钗.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发展制度建设.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2)
    [26]林杰,李玲.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J].现代大学教育,2007,(1)
    [27]黎学平.美国高校教师制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
    [28][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变革中的学术职业:比较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9]李志峰 沈红 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评价维度[J]大学 研究与评价,2007,(1)
    [30]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北京:三联书社,1995
    [31][英]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M].北京三联书社,1998
    [32]罗丹,徐洁.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A]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C].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
    [33]陈琴.论教师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34]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5][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6][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7]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5
    [38]叶澜等.教师角色和教师发展新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9]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0]史宁中,柳海民.教师职业专业化:21世纪高师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9)
    [41]胡亚天.试论教师专业化的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2)
    [42]斯腾伯格.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版),1997,(1)
    [43]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1
    [44]许风琴.继续教育要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9)
    [45]周廷操.基于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薪酬策略[J].中国市场,2007,(3)
    [46][美]唐纳德.肯尼迪著,阎风桥译.学术责任[M].新华出版社,2002,(2)
    [47]张波.中国特色专家型教师素描[J].教学与管理,2008,(9)
    [48]陈伟.论学术专业[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A].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
    [49]段晓明,“自我指导式”教师专业发展设计的七条准则.http://www.hzjsjy.com/news/newstmp.asp?newsid=2694
    [50]Libby Sander.Faculty Members Discuss What Role They Should Play in Athletics.Washington: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Oct 26,2007
    [51]Popper.K,Normal science and its Dangers,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54-55
    [52]Moore.K.M.Faculty Rewards and Incentives[A].Burton Clark & Guy Neave(eds.).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53]Alan B Cobban.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M].London:Methuen & Co Ltd
    [54]Eells,W.C.,& hollis,E.V.(1962).Ssbbaticalleave i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Washington D.C.:V.S.GovermentPrintingOffice
    [55]Miller,M.T.,&Kang,B.(1997).A case study of postsabbatical assessment measures.Journal of staf,f pro-gram,and Organization 11-16
    [56]Dumser,P.M.(1991).Mimi-sabbaticalswiden a teach-ers' world.EducationalLeadership,49(3):77-78
    [57]Howard R.Bowen.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0.51
    [58]Sternberg.R.J &.Horvath.J.A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59]Brewer.S Scientific expert testimony and intellectual due process[J].The Yale Law Journal,Volume:107,Issue:6,1998:1589
    [60]Finkelstein,Martin,Robert Seal,and Jack H,Schuster.The New Academic Generation:A Profession in transformati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
    [61]Futao.Huang,Current Situatiom and Issues of Faculty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在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6,(10)
    [62]Anderson,L.W.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nd edition).Pargamon Press,1995
    [63]魏红,程学竹等.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64]原春琳.国家留学基金公派留学生回归率97%[N],中国青年报,2006,(6)
    [65]张亚群.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66]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67]魏红,程学竹等.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68]聂发辉.高校亦能成为创新主体[J].中国市场,2006,(4)
    [69]王黎,吕诺.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中近4成是高校教师[EB/OL].新华网,2003-09-10
    [70]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1]罗婷,万春林.新时期大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J].江西教育科研,2006,(3)
    [72]洪东府.研究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计算机教与学,2005,(10)
    [73]赵海谦.大学教师怎样提高教学水平[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74]吴义昌,中美专家型教师标准及比较[J],教育科学与研究,2003,(3)
    [75]王春玲等.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9)
    [76]王攀.科研评价不能崇阳媚外,转载于教育科研网 2005.3
    [77]吕小明.高校问责制.美国公里大学权责关系的分析与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78][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90
    [79][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9
    [80]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6
    [8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失落的精神家园:发展中与中等收入国家大学教授职业透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
    [82][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其等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50
    [83]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A].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C].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2002.83
    [84]李正元.学术场域的变革与大学教师角色转变[C].第四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教师发展)[A].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
    [85]徐漂波,高校教师培训行为的外部调控因素及其整合[J],宁波大学学报,2001,(8)
    [86]有本章.本科教育与师资开发[R].日本北海道:北海道大学高等教育功能开发综合中心,1998.76
    [87]杨思帆 梅仪新,当代大学教师发展的若干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7.10
    [88]郭锋,教师发展:马里兰大学的经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
    [89]王春玲等.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9)
    [90]辽宁省教育厅赴美高校要力资源配置与管理培训考察团.美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模式培训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1,(8)
    [91]赵海燕.突破传统羁绊实践变革举措[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1)
    [92]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教育出版社,1990:295
    [93][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94]宋京.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活动的制度环境分析--基于单位制度的解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95]罗婷等.大学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4):95-99
    [96]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97]卢乃桂.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02)
    [98]陈永明.大学教师聘任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7,(02)
    [99]郭丽君.学术职业的思考[J].学术界.2004,(06)
    [100]李志峰.学术职业: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形成与形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101][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02][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03][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并,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4][美]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105]韩骅.俄罗斯国立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及发展前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4,(04)
    [106]杨锐.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7,(05)
    [107][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涂小洲,顾建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8]《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31日第6版
    [109]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114879.html?si=4
    [110]中国教育统计网http://www.stats.edu.cn/
    [111]http://number.cnki.net/
    [112]http://www.cittcedu.com.cn/france/index.asp
    [113]李志锋,龚春芬.大学教师发展:实践困境和矛盾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8,(1)
    [114]李志锋,龚春芬.大学教师发展与学术职业专业化[J].辽宁教育研究,2008,(1)
    [115]龚春芬,李志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缺失与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