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国初期旧剧改革的内容整合和意识形态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内容整合和意识形态阐释的角度出发,研究建国初期旧剧改革对传统戏曲进行改编的过程,阐发旧剧改革的原动力和在传统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指归。1949年到1957年之间的旧剧改革,是对于遭遇国家意识形态,生命力发生衰微的传统戏曲,借助政权力量进行改造,寻求其生存契合度的过程。本文通过代表性剧本改编过程的详尽解读,论证旧剧改革对于消解传统戏曲自律机制而作出的努力:一方面旧剧改革极其注重保留或迎合传统戏曲与天然形成的、根植于本土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的民间趣味之间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旧剧改革对阶级社会现代化进程下的新生国家意识形态作出了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的阐释。这两项工作汇聚成旧剧改革得以进行的原动力,在强大的国家机器所控制的严酷的意识形态环境的监视和制约下,最终促成了对于戏曲传统的现代性改写。旧剧改革后期,政治管制和操纵对于传统戏曲(生产者、评论机制、精神内核)的过渡倾轧,逐渐取代了旧剧改革先前所作的努力,传统戏曲的处境会岌岌可危,旧剧改革的原动力也减弱乃至丧失,文学内容的审美功能的弱化而政治功能的强化把传统戏曲最终推上了政治的中心和文学的边缘。因此,尽管旧剧改革从一开始就借助国家意志,把握和操纵了对于传统戏曲引导和新变的主动权,通过文学影响的政治化与政治影响的文学化的交替作用,导致了“文学服务于政治”这一功能的异常发达,可是旧剧改革不仅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内涵的一次简单粗暴的移入,而是试图把文学纳入政治化范畴,又竭力保持它自身艺术功能的一次知性探究,也是官方意志下对传统戏曲进行理性的改造,创立其合法性和寻求社会应和的政治运动,它的最终价值在于整合“传统”和“理性”不可避免的纷争,促进两者最终融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新传统。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rama 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na from the angle of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ideology interpretations and explain the original for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valu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rama .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1949 to 1957 was the procession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drama reconstructed themselves and sought coincidence for survival, which was suffering from the national ideology and waning . It cleared up the resis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drama to the political compression successively .On the one hand ,it maintained and catered for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 with long history and the folk interest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out of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olitical control and manipul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self-discipline which was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class society undergoing modernization and the natural original force that rooted in the native life style .It is this original force that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rama under the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of the strict ideology . The alternate effect of the influence of both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resulted in the extremely strong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s the Servant of Politics".The decline of the aesthetic function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pushed the traditional drama to the center of politics and the edge of literature . Th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rama had the initiative right of guiding and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drama ,and the content and form undertaken by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had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society ,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ypical writings showed the transformation is not the simple natur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ideology , but the intellectual exploring of bringing the literature into the politics while maintaining the aesthetic function , the political movement of the r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rama under the government will , founding the legitimation and seeking the social respondent , and the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tradition" and "ration" conflicted inevitably and merged in the end to form an vigorous new tradition.
引文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周扬.《周扬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5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4.陈衍.《中国古代编剧理论初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朱颖辉.《当代戏曲四十年》,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
    6.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7.任葆琦编.《任桂林戏曲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8.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9.路应昆.《戏曲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10.左鹏军.《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南方出版社.1999年
    11.马少波.《戏曲艺术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12.高义龙,李晓.《中国戏曲现代戏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13.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周恩来.《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5.舒庆春.《论剧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6.王光东.《现代·浪漫·民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李健吾.《李健吾戏剧评论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
    18.胡可.《读剧杂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
    19.胡可.《胡可论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20.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田汉.《田汉文集》(第16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22.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柏维春.《政治文化传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4.朱晓进.《政治文化心理与三十年代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25.朱晓进.《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26.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7.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28.何言宏.《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与文化政治问题》.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29.董健.《再谈五四传统与戏剧的现代化问题》.《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0.许志英.《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31.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32.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3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4.林默涵.《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重庆出版社.1992
    35.肖太陶.《权威·依附》.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36.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37.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8.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9.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40.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4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
    4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
    43.鲁迅:《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鲁迅全集》(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44.周扬.《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文艺报》1958年第5期
    45.龚育之.《几番风雨忆周扬》.《百年潮》1997年第3期
    46.夏衍.《<武训传>事件始末》.《懒寻旧梦录》.三联出版社.2000年
    47.洪子诚.《二十世纪文学记事》.《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
    48.王洪杰.《中国政治文化特性探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二卷第4期
    49.祝克懿.《“样板戏”话语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偏离》.《复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50.杨义.《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世纪反省》.《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51.郭玉琼.《二元对立话语模式与百年中国戏剧的现代性》.福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2.王晓明,陈思和.《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文艺争鸣》1997年第2期
    53.林克欢.《戏剧的超越》.《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54.杨建龙.《历史情境与世纪回眸—关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研究的思考》.《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