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宋夔州路抗蒙(元)战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元13世纪中后期,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南宋抗蒙(元)战争是汉民族政权为抵御蒙古游牧贵族野蛮入侵所进行的一场民族正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地处巴蜀的南宋夔州路因重要的战略位置,充当了极其显要的角色。
     夔州路用于抗蒙(元)的军队主要由屯驻大军、禁厢军、新军、乡兵四大部分组成,各军虽实力不一、地位迥异,但皆能发挥自身应有的贡献。蒙元政权用于入侵夔州路的军队数量、军事机构设置在不同时期因统治者关注重心、用兵策略不同,差异亦较大,总体实力长时期内相较宋军占据优势。夔州路军民在抗蒙(元)战事中基本以防御战为主,但也不乏在特定情形下的主动反击。他们通过艰苦卓越的抵抗,多次挫败蒙古自长江上游而下征服南宋的图谋,堪称南宋抵御蒙古的西南巨屏。
     夔州路较之南宋其他路份的抗战,具有鲜明的特点及意义,从中涌现出大批杰出的爱国将领和众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声誉远较他路为盛。它拥有南宋最杰出的山城防御战;拥有南宋最特殊的夔楚联防体系;是南宋抗蒙(元)整体持续时间最久、斗志最坚决的路份;是南宋遭受抗蒙(元)形势最险峻的路份;是南宋抗蒙(元)战术最为丰富的路份。它通过一域的抵抗保护了南宋川东地区的先进农耕文明,使其免遭蒙古的野蛮蹂躏;体现出南宋军民最坚贞的民族气节,进而鼓舞了全国的抗战热情;极大推迟了南宋过早被征服的命运,延长了宋祚;其抗蒙战术的灵活运用又对南宋旧的战略体制模式形成巨大冲击,促其向良性方向转变;最终迫使蒙古统治者改变征服策略,为元初川东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夔州路虽然是南宋抗蒙(元)最为杰出的路份,但因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仅凭其一域的抵御最终不能力挽狂澜,还是归于失败。元代宋已是历史大势所趋,结束割据战乱、实现统一已成为历史的主流,夔州路自不能逆潮流而动,但其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仍足以名垂青史、传颂千古。
The anti-Mongolian (Yuan) war that occurred during mid-to late 13th century is a just war of Han nationality against the barbaric invasion of the Mongolian nomadic nobles. Due to its strategic location, the Kuizhou road located in Bashu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prominent role in the war.
     The anti-Mongolian (Yuan)’s army of Kuizhou road mainly consisted of four major components, they were Tunzhudajun, Jin&Xiangjun, Xinjun and Xiangbing. Although the strength and importance of these forces were different, but each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war. Mongolian governmen’s military strength and institutions were different during differert times due to the rulers’flexible strategy, but it’s military strength was stronger than the military forces of Song Dynasty in general. The Kuizhou road’s people and army mainly used the denfensive tactics in anti-Mongolian (Yuan) war, but they also took the initiative to fight back under exceptional circumatances. They fighted bravely and successefully, and defeated the Mongolian’s ambitions of conquesting Southern Song Dynasty down from the Yangtze Rivere, they became an important safeguard against Mongolian’s invasion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Compared with other roads that also fighted against Mongolian nobles in Song Dynasty, the Kuizhou road have distinct significance, from which there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patriotic generals and a number of epic stories, and it has achieved larger reputation than other roads. It launched the most outstanding mountain defensive warfare, built the most unique Kui Chu conbine defense system in Southern Song; its anti- Mongolian (Yuan) war lasted longer than others and it fighted most firmly against Mongolian nobles; its suffered most serious situation during the anti-Mongolian (Yuan), its tactics was also most abundant. It has protected the eastern area of Sichuan against the ravage devastation of Mongolia, it reflected the unyielding spirit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s people, and encouraged the country's enthusiasm against the war, it delayed the fat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be conqered by Mongolia, its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anti-Mongolian (Yuan) tactics had impacts on Song Dynasty’s old strategies and prompted it to turn for the better direction. Finally, it forced the Mongolian rulers to change the conquer strategy which created the conditions for eastern Sichuan’s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lthough Kuizhou road is most prominent in the anti-Mongolian war in the Song Dynasty, it failed in the end because of the court’s corruption and incompetence. That the Yuan Dynasty replaced the Song Dynasty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history, ending the separatist war and accomplishing unification also the mainsteram of history. Kuizhou road can not reverse it, but its civilians and solidiers’brave deeds and unyielding spirits in war will be remembered.
引文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民国)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M].香港:龙门书店影印本,1971.
    [5](元)佚名.宋史全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明)宋濂.文宪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宋)王十朋.梅溪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10](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宋)彭大雅.黑鞑事略[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元)姚遂.牧庵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14](元)佚名.昭忠录[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宋)吴泳.鹤林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16](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宋)李曾伯.可斋续稿[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18](元)佚名.宋季三朝政要[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元)孛兰盻等.元一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0](宋)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1](宋)阳枋.子溪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22](清)吴成权.纲鉴易知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3](元)姚遂.牧庵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
    [24](宋)李曾伯.可斋杂稿[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25](元)刘一清.钱塘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6](元)苏天爵.元文类[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27](元)刘岳申.申斋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28](元)佚名.咸淳遗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29](元)刘将孙.养吾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30](元)胡祇遹.紫山大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31](周)孙武.孙子[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3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3](宋)程珌.洺水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34](宋)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5](宋)洪咨夔.平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4.
    [36](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本.上海:上海涵芬楼影印旧抄本.
    [1]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胡昭曦、唐维目.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陈世松.余玠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4]粟品孝等.南宋军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史卫民.元代军事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6]陈世松、匡裕彻等.宋元战争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7]高文、高成刚.四川历代碑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8]李天鸣.宋元战史[M].台北:食货出版社,1989.
    [9]韩儒林.元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胡昭曦、邹重华.宋蒙(元)关系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1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上海:地图出版社,1982.
    [1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侯绍庄、史继忠等.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
    [14]胡昭曦.胡昭曦宋史论文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杨倩苗、王曾瑜.二十五史新编·南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林天蔚.宋代史事质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1](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德)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M].钮先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瑞士)约米尼.战争艺术[M].钮先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太祖乾德三年春正月条,第146页。
    ②《读史方舆纪要》卷66《四川一》,第3099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真宗咸平四年春正月条,第1052页。
    ④《读史方舆纪要》卷66《四川一》,第3099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真宗咸平四年春正月条,第1053页。
    ⑥《宋史》卷89《地理志五》,第2226页。
    ⑦《宋史》卷89《地理志五》,第2227页。
    ①《宋朝兵制初探》,第186页。
    ②《宋史》卷160《选举志六》,第3765页。
    ③《宋代蜀文辑存》卷81李鸣复《论一时权宜之计疏》,第1041页。
    ④《宋代蜀文辑存》卷87牟子才《论救蜀急著六事疏》,第1104页。
    ⑤《宋史》卷188《兵志二》,第4632页。
    ⑥《宋代蜀文辑存》卷87牟子才《论救蜀急著六事疏》,第1104页。
    ⑦《宋史全文》卷33《宋理宗三》,第2240页。
    ⑧《文宪集》卷10《杨氏家传》;《杨文神道碑》,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630页。
    ⑨《宋史》卷40《理宗纪四》,第862页。
    ①《宋朝兵制初探》,第265页。
    ②夔、黔二州分见《宋会要辑稿》兵24之1、兵22之1;南平军、珍州见《宋会要辑稿》兵22之30。
    ③《宋史》卷198《兵志十二》,第4955页。
    ④《宋史》卷188《兵志二》,第4612页。
    ⑤《宋会要辑稿》兵2之6。
    ⑥《宋朝兵制初探》,第266页。
    ⑦《宋史》卷406《崔与之传》,第12261页。
    ⑧《宋朝兵制初探》,第268页。
    ⑨《宋代蜀文辑存》卷87牟子才《论救蜀急著六事疏》,第1104页。
    ⑩《宋史》卷187《兵志一》,第4583页。
    11《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兵马》,第404页
    12《宋史》卷187《兵志一》,第4583页。
    13《宋史》卷187《兵志一》,第4570页。
    14《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兵马》,第404页。
    15《宋朝兵制初探》,第182页。
    
    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四川厢禁军民兵数》,第407页。
    ②《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39页。
    ③《宋朝兵制初探》,第68页。
    ④《宋史》卷187《兵志一》,第4574页。
    ⑤《宋史》卷187《兵志一》,第4581页。
    ⑥《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67页。
    ⑦《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90页。
    ⑧《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90页。
    ⑨《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91页。
    ⑩《梅溪集》奏议卷3《再论马纲状》。
    11《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45页。
    12《宋史》卷188《兵志二》,第4629页。
    13《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46页。
    14《宋史》卷189《兵志三》,第4646页。
    15《南宋军事史》,第38页。
    16《宋朝兵制初探》,第190页。
    
    ①《宋会要辑稿》兵23之35
    ②《宋朝兵制初探》,第179页。
    ③《元史》卷121《按竺迩传》,第2985页
    ④《宋史》卷412《孟珙传》,第12378页。
    ⑤《宋史》卷412《孟珙传》,第12378页。
    ⑥《宋史》卷190《兵志四》,第4705页。
    ⑦《文献通考》卷156《兵考八》,第1364页。
    ⑧《宋史》卷192《兵志六》,第4790页。
    ⑨《宋史》卷191《兵志五》,第4743页。
    ⑩《宋史》卷191《兵志五》,第4745页。
    11《宋史》卷191《兵志五》,第4745页。
    
    ①《宋代蜀文辑存》卷99杜柬之《上夔漕费达可论调田军书》,第1244页。
    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夔路义军》,第418页;《宋史》卷596《蛮夷传四》,第14243页。
    ③《宋史》卷191《兵志五》,第4744页。
    ④《宋史》卷192《兵志六》,第4790页。
    ⑤《文献通考》,156《兵考八》,第1364页;《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夔路义军》,第418页。
    ⑥《宋史》卷191《兵志五》,第4744页。
    ⑦《文献通考》,156《兵考八》,第1364页;《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夔路义军》,第418页。
    ⑧《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夔路义军》,第418页。
    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夔路义军》,第418页。
    ⑩《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夔路义军》,第418页
    11《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夔路义军》,第418页
    12《宋史》卷596《蛮夷传四》,第14243页。
    1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夔路义军》,第418页
    14《宋史》卷191《兵志五》,第4743页。
    
    ①《宋代兵制初探》,第87页。
    ②《宋代蜀文辑存》卷87牟子才《论救蜀急著六事疏》,第1104页。
    ③《多桑蒙古史》卷2,第254页。
    ④《黑鞑事略》,第217页。
    ⑤《元史》卷3《宪宗》,第51页。
    ⑥《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4页。
    ⑦《元史》卷5《世祖纪二》,第88页。
    ⑧《牧庵集》卷16《便宜副总帅汪公神道碑》。
    ⑨《牧庵集》卷16《便宜副总帅汪公神道碑》。
    
    ①《牧庵集》卷16《便宜副总帅汪公神道碑》。
    ②《元史》卷161《杨大渊传》,第3778页。
    ③《元史》卷5《世祖纪二》,第88页。
    ④《元史》卷5《世祖纪二》,第90页。
    ⑤正德《四川志》卷33《文祠·重庆府》,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457页。
    ⑥《元史》卷147《史枢传》,第3485页
    ⑦《元史》卷6《世祖纪三》,第113页。
    ⑧《元史》卷7《世祖纪四》,第129页。
    ⑨《元史》卷7《世祖纪四》,第143页。
    ⑩《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49页。
    
    ①《元史》卷169《贺仁杰传》,第3968页。
    ②《元代军事史》,第96页。
    
    ①《元史》卷7《世祖纪四》,第138页。
    ②《元史》卷119《塔思传》,第2939页。
    ③《宋史》卷449《曹友闻传》,第13235页。
    ④《宋史》卷449《曹友闻传》,第13236页。
    ⑤《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5。
    ⑥《宋史全文》卷33《宋理宗三》,第2235页。
    ⑦《昭忠录》曹友闻条,第5页。
    ⑧《宋史》卷449《曹友闻传》,第13236页;《昭忠录》曹友闻条,第5页。
    ⑨《宋史》卷454《丁黼传》,第13345页。
    ⑩《宋史》卷405《李宗勉传》,第12236页。
    
    ①《宋代蜀文辑存》卷84牟子才《论救蜀四事疏》,第1066页。
    ②《宋代蜀文辑存》卷84牟子才《论救蜀四事疏》,第1066页。
    ③《文宪集》卷10《杨氏家传》。
    ④《宋代蜀文辑存》卷84牟子才《论救蜀四事疏》,第1066页。
    ⑤《宋代蜀文辑存》卷84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第1066页。
    ⑥《鹤林集》卷20《论坏蜀四证及救蜀五策札子》。
    ⑦《宋史》卷42《理宗纪二》,第812页。
    ⑧《宋代蜀文辑存》卷84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第1066页
    ⑨《宋史》卷42《理宗纪二》,第816页。
    ⑩《宋史》卷42《理宗纪二》,第816页。
    11《昭忠录》和彦威条,第8页。
    12《山右石刻丛编》卷24《评事梁公碑》,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352页。
    13《文宪集》卷10《杨氏家传》。
    
    ①《昭忠录》,和彦威条,第8页。
    ②《元史》卷150《郝和尚拔都》,第3553页。
    ③《宋代蜀文辑存》卷81李鸣复《乞严为广西之备疏》,第1041页。
    ④《宋史》卷412《孟珙传》,第12377页。
    ⑤《宋史》卷412《孟珙传》,第12377页。
    ⑥《元史》卷121《按竺迩传》,第2985页;《文宪集》卷10《杨氏家传》。
    ①《元史》卷155《汪世显传》,第3659页;《元朝名臣事略》卷6《汪义武王》,第70页。
    ②《昭忠录》鲜于渭条,第10页。
    ③《宋史》卷171《孟珙传》,第12377页。
    ④《宋史全文》卷33《宋理宗三》,第2232-2233页。
    ⑤《宋史》卷42《理宗纪二》,第818页。
    ⑥《可斋续稿》前卷四《乞预备蜀奏》。
    ⑦《宋史》卷171《孟珙传》,第12377页。
    ⑧《宋史》卷42《理宗纪二》,第819页。
    ⑨《元史》卷121《按竺迩传》,第2985页。
    ⑩《元朝名臣事略》卷6《汪义武王》,第70页;《元史》卷155《汪世显传》,第3650页。
    11《宋代蜀文辑存》卷81李鸣复《乞严为广西之备疏》,第1041页。
    12《宋代蜀文辑存》卷81李鸣复《乞严为广西之备疏》,第1041页。
    ①《宋元战争史》,第111页。
    ②《宋史》卷42《理宗纪二》,第819页。
    ③《宋史》卷412《孟珙传》,第12377页。
    ④《宋史》卷412《孟珙传》,第12377页。
    ⑤《宋史》卷412《孟珙传》,第12378-12379页。
    ⑥《宋季三朝政要》卷2《理宗》,第38页。
    ⑦《宋史》卷421《李庭芝传》,第12599页。
    ⑧据《元史》卷2《太宗纪》:宋淳祐二年,蒙古窝阔台汗病逝,其六皇后乃马真氏称制,时间长达四年,未有新汗继位,故仍将此段时期的宋蒙战事归于窝阔台汗名下。
    
    ①《宋史》卷4 12《孟珙传》,第12378页。
    ②《宋史全文》卷33《宋理宗三》,第2247页;《元一统志》卷5《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第543页。
    ③嘉庆《梁山县志》卷6《寨堡》,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572页。
    ④《癸辛杂识》别集下《余玠》,第296页;《宋史全文》卷33《宋理宗三》,第2248页。
    ⑤《宋季三朝政要》卷3《理宗》,第19页。
    ⑥《宋史》卷416《余玠传》,第12470页。
    ⑦《宋史》卷42《理宗纪二》,第826页。
    ⑧《宋史》卷416《余玠传》,第12470页;《读史方舆纪要》卷69《四川四》,第3260页。
    ⑨《四川历代碑刻》之《天生城题刻》,第201页。
    ⑩嘉庆《巴县志》卷1,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512页。
    11道光《夔州府志》卷2《沿革·宋韩宣瞿塘城记》,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567页。
    12《宋史》卷416《余玠传》,第12470页。
    13《宋史》卷416《余玠传》,第12471页。
    
    ①《宋史》卷416《余玠传》,第12470页。
    ②《宋史》卷43《理宗纪三》,第830页。
    ③《字溪集》卷8《余大使祠堂记》。
    ④《陇右金石录》之《汪忠烈公神道碑》,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362页。
    ⑤中国三峡博物馆现藏重庆“淳祐乙巳东窑城砖”、“淳祐乙巳西窑城砖”,可作重庆军民当年整修府城之明证。
    ⑥《元史》卷2《定宗纪》,第39-40页。
    ⑦《纲鉴易知录》卷87《理宗皇帝》,第2043页。,
    ⑧《余玠传》,第92页。
    ⑨《史集》卷2,第269页。
    ⑩《元史》卷3《宪宗纪》,第45页。
    11《元史》卷121《按竺迩传》,第2984页。
    12《牧庵集》卷16《兴元行省瓜尔佳公神道碑》。
    
    ①《元史》卷3《宪宗纪》,第46-47页。
    ②《元史》卷3《宪宗纪》,第47页。
    ③《元史》卷4《世祖纪一》,第59页。
    ④《元史》卷121《兀良合台传》,第2980页。
    ⑤《宋史全文》卷33《宋理宗三》,第2307页。
    ⑥《宋史》卷43《理宗纪三》,第848页。
    ⑦《癸辛杂识》别集下《余玠》,第296页。
    ⑧《可斋杂稿》前卷4《恭禀宣谕援夔奏》。
    ⑨《宋代蜀文辑存》卷89牟子才《论用李曾伯等疏》,第1124页。
    ⑩《宋史》卷44《理宗四》,第852页。
    11《可斋续稿》前卷4《乞於下流□兵援夔奏》。
    12《可斋续稿》前卷4《催区处援夔兵奏》。
    13《可斋续稿》前卷3《四乞休致》。
    14《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53页。
    15《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16页。
    16《可斋续稿》后卷3《照已拨科降付四川制总司奏》。
    
    ①《元史》卷121《兀良合台传》,第2980页。
    ②《元史》卷121《兀良合台传》,第2980页。
    ③《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4页。
    ④《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4页。
    ⑤《可斋续稿》后卷3《回宣谕并问救蜀楮缴密奏》。
    ⑥《可斋续稿》后卷3《边报事宜乞加备奏》。
    ⑦《可斋续稿》后卷3《乞调重兵应援奏》。
    ⑧《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26页。
    ⑨民国《南川县志》卷1《古迹·龙崖城摩崖记》,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565页。
    ⑩《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27页。
    11《宋史》卷44《理宗四》,第857页。
    12《宋史》卷44《理宗四》,第857页。
    13《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27页。
    14《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28页。
    15《宋史》卷44《理宗四》,第859页。
    16《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38页。
    17《元史》卷3《宪宗纪》,第50页。
    18《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4页。
    
    ①《牧庵集》卷16《兴元行省瓜尔佳公神道碑》;《元史》卷149《刘黑马传》,第3517页。
    ②《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39-2340页。
    ③《文宪集》卷10《杨氏家传》。
    ④《元史》卷3《宪宗纪》,第50页。
    ⑤《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41页。
    ⑥民国《南川县志》卷1《古迹·龙崖城摩崖记》,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565页。
    ⑦《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42页。
    ⑧《元史》卷3《宪宗纪》,第51页。
    ⑨《钱塘遗事》卷4《北兵渡江》,第77页。
    ⑩《宋史全文》卷35《宋理宗五》,第2343页。
    11《宋季三朝政要》卷2《理宗》,第32页。
    12《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3页。
    
    ①《元史》卷3《宪宗本纪》,第51页。
    ②《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5页。
    ③《宋季三朝政要》卷3《理宗》,第35页。
    ④《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3—864页。
    ⑤《元史》卷3《宪宗本纪》,第52页。
    ⑥《元史》卷3《宪宗本纪》,第53页。
    ⑦《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5页;《宋史》卷416《向士璧传》,第12477页。
    ⑧《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5页。
    ⑨《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4页。
    ⑩《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第2350页。
    11《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5页。
    12《元史》卷165《完颜石柱传》,第3886页。
    
    ①《元文类》卷56《故宋勇胜军统制詹侯墓表》。
    ②《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5页。
    ③《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5页。
    ④《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5页。
    ⑤《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5页;《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第2350页。
    ⑥《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5页。
    ⑦《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第2350页。
    ⑧《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5页。
    ⑨《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2页。
    
    ①《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5页。
    ②《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第2352页。
    ③《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2页。
    ④《元史》卷131《速哥传》,第3182页。
    ⑤《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2页。
    ⑥《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第2371页。
    ⑦《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5页。
    ⑧《元史》卷129《来阿八赤传》,第3142页;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1页。
    ⑨《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1页。
    ⑩《元史》卷129《来阿八赤传》,第3142页。
    11《元史》卷129《来阿八赤传》,第3142页。
    12《元史》卷129《来阿八赤传》,第3142页。
    13《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第2352页。
    14《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6页。
    
    ①《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6页。
    ②《宋史》卷45《理宗纪五》,第871页。
    ③《元史》卷129《纽璘传》,第3145页。
    ④万历《合州志》卷1《无名氏记》,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475页。
    ⑤《元史》卷3《宪宗纪》,第54页。
    ⑥《元史》卷132《步鲁合答传》,第3207页。
    ⑦《元史》卷162《李忽兰吉传》,第3792页。
    ⑧万历《合州志》卷1《无名氏记》,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475页。
    ⑨《宋史》卷44《理宗纪四》,第867页。
    ⑩《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79页。
    11《元史》卷161《杨大渊传》,第3777页;卷161《杨文安传》,第3779页。
    12《宋史》卷45《理宗五》,第871页。
    
    ①《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第2376页。
    ②《元史》卷161《杨大渊传》,第3778页。
    ③《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79页。
    ④《元史》卷161《杨大渊传》,第3778页。
    ⑤《牧庵集》卷16《便宜副总帅汪公神道碑》。
    ⑥道光《夔州府志》卷36《艺文·大宁监创天赐城记》,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568页。
    ⑦《元史》卷155《汪良臣传》,第3654页。
    ①《牧庵集》卷20《少中大夫叙州等处诸部蛮夷宣抚使张公神道碑》。
    ②《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1页。
    ③《四川历代碑刻》之《瞿塘城铁索关题刻》,第217页。
    ④《宋史》卷45《理宗纪五》,第886页。
    ⑤《元史》卷153《焦德裕传》,第3618页。
    ⑥《牧庵集》卷20《少中大夫叙州等处诸部蛮夷宣抚使张公神道碑》。
    ⑦《元史》卷153《焦德裕传》,第3618页。
    ⑧《元史》卷167《张庭瑞传》,第3922页;卷153《焦德裕传》,第3618页。
    ⑨《牧庵集》卷20《少中大夫叙州等处诸部蛮夷宣抚使张公神道碑》。
    ⑩《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79页。
    11《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0页。
    12《宋史》卷46《度宗纪》,第894页。
    13《宋史》卷46《度宗纪》,第894页。
    14《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0页。
    
    ①嘉庆《梁山县志》卷6《寨堡》,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572页。
    ②《申斋集》卷8《大元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省左丞夏公神道碑铭》;《四川历代碑刻》之《三台城筑城题记》,第218页。
    ③《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2页。
    ④《宋史》卷46《度宗纪》,第895页。
    ⑤《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0页。
    ⑥《宋元战史》,第914页。
    ⑦《咸淳遗事》卷上。
    ⑧《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0页。
    ⑨《元史》卷147《史枢传》,第3485页。
    ⑩《元史》卷165《赵匣剌传》,第3874页。
    11《牧庵集》卷18《戍守邓州千户杨公神道碑》。
    12《元史》卷165《赵匣剌传》,第3874页。
    13《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0页。
    14《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0页。
    
    ①《宋史》卷46《度宗纪》,第899页。
    ②《宋史》卷46《度宗纪》,第897页。
    ③《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0页。
    ④《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1页。
    ⑤《元史》卷6《世祖纪三》,第114页。
    ⑥《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0页。
    ⑦《宋史》卷46《度宗纪》,第901页。
    ⑧《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1页。
    ⑨《宋史》卷46《度宗纪》,第904页。
    ⑩《宋史》卷46《度宗纪》,第904页
    11道光《江北厅志》卷2,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519页
    12《元史》卷7《世祖纪四》,第129页;卷161《杨文安传》,第3781页。
    
    ①《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1页。
    ②《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1页。
    ③《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1页。
    ④《宋史》卷46《度宗纪》,第905页。
    ⑤《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1页。
    ⑥《元史》卷125《赛典赤赡思丁传》,第3064页。
    ⑦《元史》卷7《世祖纪四》,第135页。
    ⑧《宋史》卷46《度宗纪》,第907页。
    ⑨《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1页。
    ⑩《元史》卷166《石抹狗狗传》,第3907页。
    11《元史》卷7《世祖本纪四》,第138页;卷165《张万家奴传》,第3880页。
    12《元朝史》,第291页。
    13《元史》卷155《汪惟正传》,第3635页。
    
    ①《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2页。
    ②《元史》卷7《世祖纪四》,第143页。
    ③《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48页。
    ④《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49页。
    ⑤《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2页。
    ⑥《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50页。
    ⑦《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2页。
    ⑧《宋史》卷46《度宗纪》,第916页。
    ⑨《宋史》卷47《瀛国公纪》,第922页。
    ⑩《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2页。
    
    ①《宋季三朝政要》卷4《度宗》,第51页。
    ②《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2页。
    ③《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57页。
    ④《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2页
    ⑤《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57-158页。
    ⑥《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2页。
    ⑦《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3页。
    ⑧《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3页。
    
    ①《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3页。
    ②《元史》卷47《瀛国公纪》,第925页。
    ③《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④《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60页。
    ⑤《元史》卷152《刘思敬传》,第3605页。
    ⑥《昭忠录》张珏条,第28页。
    ⑦《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67-168页。
    ⑧《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3页。
    ⑨《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3页。
    ⑩嘉庆《四川通志》卷28《舆地·重庆府》,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464页。
    11《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3页。
    
    ①嘉庆《四川通志》卷28《舆地·重庆府》,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464页。
    ②《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③《宋史》卷47《瀛国公纪》,第929页。
    ④《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⑤《元史》卷129《也速答儿传》,第3146页。
    ⑥《元史》卷149《秃满答儿传》,第3533页。
    ⑦《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1页。
    ⑧《元史》卷131《速哥传》,第3183页。
    ⑨《元史》卷133《也罕的斤传》,第3226页。
    ⑩《元史》卷133《拜延传》,第3226页。
    11《元史》卷9《世祖纪五》,第171页。
    12《宋史》卷47《瀛国公纪》,第937页。
    
    ①《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②《养吾斋集》卷31《郭梅垣墓志铭》。
    ③《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④《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75页。
    ⑤《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2页。
    ⑥《元史》卷155《汪惟正传》,第2656页。
    ⑦《元史》卷155《汪良臣传》,第3654页。
    ⑧《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⑨《元史》卷152《刘思敬传》,第3605页。
    ⑩《元史》卷166《赵匣剌传》,第3874页;卷133《拜延传》,第3225页;卷133《旦只儿传》,第3231页。
    11《元史》卷132《步鲁合答传》,第3207页。
    12《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76页。
    13《元史》卷163《李德辉传》,第3817页。
    14《元史》卷131《速哥传》,第3183页。
    
    ①《元史》卷131《速哥传》,第3183页。
    ②《元史》卷163《李德辉传》,第3817页。
    ③《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④《元史》卷135《塔海帖木耳传》,第3277页。
    ⑤《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⑥《宋元战争史》,第288页。
    ⑦《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86页。
    ⑧《紫山大全集》卷17《大元故明威将军同签书东川行枢密院事王公神道碑铭》。
    ⑨《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⑩《元史》卷169《贺仁杰传》,第3968页。
    11《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12《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13《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93页。
    
    ①《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85页。
    ②《元史》卷131《速哥传》,第3183页。
    ③《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90页。
    ④《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元史》卷131《速哥传》,第3183页。
    ⑤《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⑥《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⑦嘉庆《四川通志》卷28《舆地·重庆府》,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464页。
    ①嘉庆《四川通志》卷28《舆地·重庆府》,载《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第464页。
    ②《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③《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④《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89页。
    ⑤《文宪集》卷10《杨氏家传》。
    ⑥《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89页。
    ⑦《宋史》卷452《曹琦传》,第13311页。
    ⑧《元史》卷165《杨赛因不花传》,第3884页。
    ⑨《元史》卷10《世祖纪七》,第207页。
    ⑩《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91页。
    ①《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②《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3页。
    ③《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91页。
    ④《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93页
    ⑤《宋蒙(元)关系史》,第435页。该书根据《元史》推测此次收复涪州的宋将可能是王明,笔者认同。
    ⑥《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92页。
    ⑦《宋史》卷47《瀛国公纪》,第944页;《元史》卷10《世祖纪七》,第198页。
    ⑧《宋史》卷452传211《王仙传》,第13311页。史书未明指收复的宋将,笔者根据《宋史》所推测而得。
    ⑨《元史》卷129《也速答儿传》,第3146页。
    ⑩《昭忠录》张珏条,第28页。
    11《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3页。
    12《元史》卷167《张庭瑞传》,第3922页。
    13《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3页。
    ①《元史》卷163《李德辉传》,第3817页。
    ②《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3页;《元史》卷135《忽都传》,第3279页。
    ③《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3页。《元史》卷149《秃满答儿传》,第3533页;卷155《汪良臣传》,第3654页。
    ④《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88页;卷133《也罕的斤传》,第3226页。
    ⑤《元史》卷129《也速答儿传》,第3146页。
    ⑥《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2页。
    ⑦《元史》卷135《塔海帖木耳传》,第3277页。
    ⑧《元史》卷165《张万家奴传》,第3881页。
    ⑨《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3页;卷452《曹琦传》,第13311页。
    ⑩《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3页;《昭忠录》张珏条,第28页。
    11《元史》卷166《刘恩传》,第3896页。
    12《元史》卷132《帖木耳不花传》,第3220页。
    ①《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2页。
    ②《元史》卷131《速哥传》,第3183页。
    ③《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3页;《元史》卷129《也速答儿传》,第3146页。
    ④《元史》卷155《汪良臣传》,第3655页。
    ⑤《元史》卷149《秃满答儿传》,第3533页。
    ⑥《元史》卷155《汪良臣传》,第3655页。
    ⑦《元史》卷129《也速答儿传》,第3146页。
    ⑧《元史》卷154《石抹安只传》,第3642页。
    ⑨《元史》卷131《速哥传》,第3183页。
    ⑩《元史》卷132《步鲁合答传》,第3207页。
    11《元史》卷165《张万家奴传》,第3881页。
    12《元史》卷10《世祖纪七》,第199页;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
    13《元史》卷132《帖木耳不花传》,第3220页。
    14《宋史》卷452传211《王仙传》,第13311页。
    15《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5页。
    16《元史》卷166《刘恩传》,第3896页。
    ①《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5页;卷166《刘恩传》,第3896页。
    ②《宋蒙(元)关系史》,第437页。
    ③《元史》卷166《刘恩传》,第3896页。
    ④《宋元战史》,第1456页。
    ⑤《元史》卷133《也罕的斤传》,第3226页。
    ⑥《元史》卷163《李德辉传》,第3817页。
    ⑦《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5页。
    ⑧《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199页。
    ⑨《元史》卷9《世祖纪六》,第205页;卷132《帖木耳不花传》,第3220页。
    ⑩《元史》卷10《世祖纪七》,第208页。
    11《元史》卷10《世祖纪七》,第208页。
    ①《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4页;卷131《速哥传》,第3183页。
    ②《元史》卷10《世祖纪七》,第208页。
    ③《元史》卷60《地理志三》,第1441-1444页;卷63《地理志六》,第1546、1551页。《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第69-70页;第七册,第19-20、32-33页。
    ①《孙子》地形第十。
    ②《战争论》,第121页。
    ③《太平寰宇记》卷148《夔州》,第2874页。
    ④《读史方舆纪要》卷69《四川四》,第3290页。
    ⑤《太平寰宇记》卷149《万州》,第2887页。
    ⑥《宋代蜀文辑存》卷84吴昌裔《论蜀变四事状》,第1062页。
    ⑦《元史》卷157《郝经传》,第3701页。
    ⑧《字溪集》卷8《余大使祠堂记》。
    ⑨《宋史》卷416《余玠传》,第12470页。
    ⑩《余玠传》,第54页。
    ①《洺水集》卷4《江淮形势》。
    ②《宋代蜀文辑存》卷87牟子才《论救蜀急著六事疏》,第1104页。
    ③《元史》卷3《宪宗纪》,第52-53页。
    ④《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67页。
    ①《宋史》卷47《瀛国公纪》,第937页。
    ②《元史》卷129《来阿八赤传》,第3141页。
    ③《元史》卷161《杨文安传》,第3785页。
    ④《元史》卷16《刘整传》,第3786页。
    ⑤《宋季三朝政要》卷5《少帝》,第55页。
    ⑥《宋季三朝政要》卷5《少帝》,第56-64页;卷6《广王本末》,第65-68页。
    ⑦《宋季三朝政要》卷5《少帝》,第63页。
    ⑧《元史》卷3《宪宗纪》,第51-53页。
    ⑨《元史》卷149《刘黑马传》,第3517页。
    ⑩《元史》卷8《世祖纪五》,第167页。
    
    ①《宋史》卷44《理宗四》,第864页;《宋史全文》卷36《宋理宗六》,第2348页。
    ②《宋史》卷46《度宗纪》,第907页。
    ③《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④《宋史》卷46《度宗纪》,第916页。
    ⑤《文宪集》卷10《杨氏家传》。
    ⑥《宋史》卷496《蛮夷传四》,第14241-14243页。
    ⑦《宋史》卷493《蛮夷传一》,第14171页。
    ⑧《宋史》卷496《蛮夷传四》,第14242-14243页。
    ⑨《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第156页。
    ⑩《文宪集》卷10《杨氏家传》。
    11《宋代蜀文辑存》卷99杜柬之《上夔漕费达可论调田军书》,第1244页。
    12《方舆胜览》卷60《重庆府》,第1059页。
    13《方舆胜览》卷61《涪州》,第1068页。
    14《方舆胜览》卷57《夔州》,第1010页。
    ①《宋会要》兵23之35。
    ②《元史》卷161《刘整传》,第37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2页。
    ④《元朝史》,第214页。
    ⑤《字溪集》卷1《上宣谕余樵隐书》。
    ⑥《鹤林集》卷12《端平三年罪己诏》。
    ⑦《论正确对待我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胡昭曦宋史论文集》,第119页。
    
    
    ①《二十五史新编·南宋史》,第168页。
    ②《战争论》,第42页。
    ③《宋代史事质疑》,第190页。
    ④《宋代史事质疑》,第205页。
    ⑤《钱塘遗事》卷4《北兵渡江》,第77页。
    ⑥《宋代蜀文辑存》卷85吴昌裔《论边防事宜疏》,第1081页。
    
    ①《元史》卷161《杨大渊传》,第3778页。
    ②《宋史》卷46《度宗纪》,第912页。
    ③《宋史》卷451《张珏传》,第13282页。
    ④《宋代蜀文辑存》卷87吴昌裔《论救蜀急著六事疏》,第110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