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他(她)与他(她)的舞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同性恋题材长期以来都是遮蔽在主流文化的叙述背景下,从现代到当代,关于同性恋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可谓少,但却在文学史中鲜有提及。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人类社会不可能永远无视这种现象。进入当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边缘人群和边缘文化,相应的,在文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写作时开始大胆并深入地挖掘同性恋题材。描写同性恋情的作品也告别“潜水”,被人们正视。再加上西方“酷儿”运动的传播,同性恋理论与酷儿理论同步引入中国,不仅造成了同性恋者与酷儿身份在个体的交叠,也使此类文本及理论呈现出交错丛生的复杂样貌。同性恋文学也在前期铺垫的基础上悄然发展着,不知不觉中走出了自闭的“黑暗王国”,展现出了欲与异性恋主流派平分秋色的姿态。相较于现实主义传统下的同志文学,富于理想主义的耽美文学则旨在于建构一座超越现实的梦幻宫殿。作家用唯美的女性话语描述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东西,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个和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美好世界。
     无论是哪个时期的同性恋文学,都在用着本时代独特的话语方式传播着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现象。进入当代,对同性恋题材的处理已摒弃了以异性恋猎奇心理的角度来叙述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正视同性恋这一族群,同性恋叙事走过了“孽子”的人性挖掘,到阿兰的虐恋美学;从女性退缩后的自恋,到“出柜”( come out of the closet)后的自我认同危机;再到酷儿自傲自炫的狂欢。当代同性恋叙事必将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容小觑的一笔。
For a long time, gay themes invariably has been sheltered by the narrative context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From modern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literary works which was as regards gay themes, although was not indeed less, but was barely mentioned in literary history. Homosexuality i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aslo is a more complex cultural phenomenon. Human society can not always ignore this phenomenon.while we enter into the contemporary,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marginalized populations and marginal culture. accordingly in the area of literature, increasingly more and more writers began to boldly write and deeply dig the gay themes. Works that about description of homosexuality say goodbye to "diving" was highly spoken of. Together with the spread of the Western "queer" movement , gay theory and queer theory simultaneously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not only caused the gay and queer identity overlap in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to make such text and the theory take on complex appearance of staggered cross. Gay literature which is also quietly developing on the basis of early bedding, imperceptibly gets out of the closed"dark kingdom", and shows the attitude of a desire has equal shares with heterosexual mainstream. Compared to gay literature under the realistic traditions, slash literature which was abundant in idealism aims at building a surrealistic dream palace.Writers whose esthetic female words use to describe things thatcan not be achieved in the real world,and invent a better world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in works.
     Gay literature,nor matter what period, are conveying the imagin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by its unique mode of discourse.when enter into the contemporary, the approach of dealing with the themes of homosexuality has abandoned the narrative method of heterosexuality’s psychological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face this population, homosexual narrative had passed from the "Crystal Boys" which mined hunman,to A Lan SM’s aesthetics; from narcissism after women’s reteat to the the self-identity crisis after "out of the closet" (come out of the closet) ; then to queer s’carnival of arrogant self-hyun . Narrative of contemporary gay literature will certainly not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引文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第163、13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拉里亚:《人类性心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89年版,第128页。
    4简政珍:《放逐——台湾放逐文学初探》[N],台湾:《中外文学》,1991年,第20卷第6期,第4页。
    5龙应台:《淘这盘金沙——细评白先勇<孽子>》[N],台湾:《新月书刊》,1984年3月,第6期,收入《龙应台评小说》,台湾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6 [法]安德烈·莫拉利—达尼诺:《性关系社会学》[M],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1版,第47页。
    7米歇尔·福柯:《性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第397页。
    8 Lola Szladits Beneath Another sun,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Astor Lenox and Tiklen, Foundation, 1997年,第3页。
    9王小波李银河:《东宫·西宫:调查报告与未竟稿精品集——王小波作品系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91页。
    10王小波李银河:《东宫·西宫:调查报告与未竟稿精品集——王小波作品系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20页。
    11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12王小波:《王小波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
    13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14荒林:《异性爱的沦陷与女同性爱的诞生——张辛欣、刘西鸿小说比较》[J],《海南师院学报》,1995年2月。
    15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的名言。
    16陈顺馨:《中国当代叙事与性别·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17陈染:《超越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A],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18林白:《一个人的战争》[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39页
    19陈染:《超越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A],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20朱伟诚:《另类经典:台湾同志文学(小说)史论》[A],《台湾同志小说选》[Z],台北: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7页。
    21朱伟诚:《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记〉的同志阅读》[J],台湾:《中外文学》,1995年8月。
    22刘亮雅:《摆荡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国族、世代、性别、情欲问题》[J],台湾:《中外文学》,1995年6月。
    23朱天文:《荒人手记》[M]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
    24陈思和:《凤凰·鳄鱼·吸血鬼——试论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J],《南方论坛》2001年3月。
    26刘亮雅:《爱欲、性别与书写———邱妙津的女同性恋小说》[A],张小虹编《性/别研究读本》[C],台北:麦田出版社,1998年出版,145页。
    27邱妙津:《鳄鱼手记》[M],台北:时报,1994,151页。
    28邱妙津:《鳄鱼手记》[M],台北:时报,1994,58页。
    29邱妙津:《鳄鱼手记》[M],台北:时报,1994,51页。
    30邱妙津:《鳄鱼手记》[M],台北:时报,1994,22页。
    31邱妙津:《鳄鱼手记》[M],台北:时报,1994,138页。
    32陈思和:《凤凰·鳄鱼·吸血鬼——试论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J],《南方论坛》2001年3月。
    33李银河:《关于酷儿理论》[J],见(美)葛尔·罗宾等著,李银河译《酷儿理论·译者前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4同29。
    35纪大伟主编《酷儿启示录——台湾当代QUEER论述读本》[M],元尊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56页。
    36同29,第1页。
    37刘亮雅著;王梅春、廖勇超译《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交错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纪大伟小说中的男同性恋呈现》[J],见《中文文学》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第65页。
    38许维贤:《丑角,或者未名的屈辱——从崔子恩的同志书写管窥中国酷儿的操演》[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1期。
    39王干:《在风中言语,在风中倾诉——关于<桃色嘴唇>这部奇作的一些札记》[J],《南方论坛》,总65期。
    40同35。
    41崔子恩:《我要做文学孤儿》[J], (2001).
    42何春蕤:《性别研究》[A],赛菊寇:《情感与酷儿操演》[C],台北:“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性别研究室,1998.104.
    43崔子恩:《桃色嘴唇》[M],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44《身体形象与情色文学》。
    45纪大伟:《梦游1994·序》,见陈雪:《梦游1994》,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9月,第9页。
    46邱贵芬:《在情色书写中翻转身份定位》。
    47洪凌:《蕾丝与鞭子的交欢—从当代台湾小说注释女同性恋的欲望流动》[A],林永福、林耀德主编《当代台湾情色文学论》[C],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97。
    48洪凌:《蕾丝与鞭子的交欢—从当代台湾小说注释女同性恋的欲望流动》[A],林永福、林耀德主编《当代台湾情色文学论》[C],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109。
    49陈思和:《凤凰·鳄鱼·吸血鬼——试论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J],《南方论坛》,2001年3月。
    50纪大伟:《序》,见陈雪《梦游1994》,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8-9页。
    51语出马尔库塞,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拒绝的艺术、抗议的艺术,即对现存事物的拒绝和抗议。换言之,艺术即超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或艺术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是因为它提供了另一个世界,即可能的世界;另一种向度,即诗性的向度。前者在庸常中追寻或发现意义并使之成为“陌生化”的精神世界,后者在人文关怀和终极思考中展示反庸俗、反功利的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本文指的是酷儿以酷异之姿大跳狂欢之舞,并以此来解构主流社会的看似合理的理性机制。
    52纪大伟:《书写的high处》,《膜·自序》,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
    53 (台湾)何春燕编:《从酷儿空间到教育空间》[M],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15页。
    54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A],《求索》[C],2006年3月,第47一50页。
    55《上赶着不是买卖》作者金大,网络小说,实体书因一些原因发售失败,网络版在鲜网、晋江文学网、连城等各网站的耽美文学版块连载(08.10——09.01)。
    59 (俄)鲍里斯·埃亨巴乌姆:《论悲剧和悲剧性》[M],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0页。
    60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7页。
    61曹惠民:《颠覆之美——台湾文学新地景与文学史书写》[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英)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5]许文郁、朱忠元、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6](美)阿尔伯特·莫德尔.文学中的色情动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2.
    [7]拉里亚.人类性心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8]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9](美)詹姆斯·克里夫德.从嬉皮到雅皮[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10]麦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7.
    [11]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
    [12]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4.3.
    [13](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
    [14](法)安德烈·莫拉利—达尼诺.性关系社会学[M].商务印书馆,1996年9月第1版.
    [15]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6]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17]福科.性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18](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19]纪大伟.膜[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版.
    [20]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1]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2](英)杰弗瑞·威克斯.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
    [23]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俄)鲍里斯·埃亨巴乌姆.论悲剧和悲剧性[M].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6]李银河.性的问题·福柯与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27]王小波.王小波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28](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M].陈永国、汪民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
    [29]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1.
    [30](美)罗宾等著.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M].李银河译,时事出版社2000.2.
    [31]王小波、李银河.东宫·西宫:调查报告与未竟稿精品集——王小波作品系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25.
    [32]李银河.李银河自选集——性、爱情、婚姻及其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12.
    [33]刘达临、鲁龙光主编.中国同性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
    [34]崔子恩.桃色嘴唇[M].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
    [35]纪大伟主编.酷儿启示录——台湾当代QUEER论述读本[M].元尊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36]邱妙津.鳄鱼手记[M].台北:时报,1994.
    [37]矛锋.同性恋美学[M].中国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7.
    [38]朱天文.荒人手记[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
    [39]林白.一个人的战争[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7.
    [40]龙应台.龙应台评小说[M].台湾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41]王雅个.台湾男同志平权运动史[M].中国台湾:开心阳光出版社,1999年版.
    [42]郑美里.台湾女同志的性别、家庭与圈内生活[M].中国台湾:女书文化公司,1997年版.
    [43]陈顺馨.中国当代叙事与性别·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
    [44]朱伟诚,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朱天文《荒人手记》的同志阅读[J].台湾:中外文学,1995年8月.
    [45]荒林.异性爱的沦陷与女同性爱的诞生——张辛欣、刘西鸿小说比较[J].海南师院学报,1995年2月.
    [46]刘剑平.情孽的人性探索——浅析《孽子》的思想文化意蕴[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1,第28卷第一期.
    [47]刘亮雅.摆荡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国族、世代、性别、情欲问题[J].台湾:中外文学,1995年6月.
    [48]陈思和.凤凰·鳄鱼·吸血鬼——试论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J].南方论坛,2001年3月.
    [49]张晓玥.书写心灵无言的痛楚——论白先勇小说[J].文学评论,2007,2.
    [50]吴冰洁.双重文化视野中的他者——白先勇创作中的华裔男性人物形象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51]李臻.尊重他们的世界——读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12.
    [52]李晓怡.同性恋者的生命悲剧意识——白先勇同性恋作品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
    [53]蔡丹妮.白先勇“孽子”形象分析[J].世界文艺评论,2007,1.
    [54]罗显勇.台湾同性恋小说叙事策略的变迁[J].华文文学,2003,4.
    [55]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1,11.
    [56]林澜.中国古今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表现[J].嘉应学院学报,2005,2.
    [57]胡佩霞.《孽子》审美意象的隐喻性建构与解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58]王东兴.论传统诗学对白先勇小说的影响[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9.
    [59]曹惠民.颠覆之美——台湾文学新地景与文学史书写[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60]崔子恩.我要做文学孤儿[J]. (2001). http: //dadao.net.
    [61]韩袁红.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同性恋主题——从林白的小说谈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62]王慧芬.青春身体与族群认同——白先勇同志小说探析[J].南荣学报,2006,05.
    [63]王干.在风中言语,在风中倾诉——关于《桃色嘴唇》这部奇作的一些札记[J].南方论坛,总65期.
    [64]吴萍萍.别样的风景——论当代同性恋小说的特征和意义[J].安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65]许维贤.丑角,或者未名的屈辱——从崔子恩的同志书写管窥中国酷儿的操演[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1期.
    [66]刘亮雅著.王梅春、廖勇超译.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交错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纪大伟小说中的男同性恋呈现[J].中文文学第32卷,第3期,2003年8月.
    [67]汪涓.用人性的光芒照亮心灵的角落——谈白先勇的“同志”小说[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1.
    [68]吴小琴.白先勇作品中的放逐与回归[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3.
    [69]林树京.放逐与回归之间——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解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9.
    [70]刘亮雅.在全球化与地化的交错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纪大伟小说中的男同性恋呈现[J].中外文学2003,08.
    [71]林幸谦.第三性、原罪与救赎——白先勇谈同性恋的时代挑战[J].文学世纪,2003,08.
    [72]曹惠民.颠覆之美——台湾文学新地景与文学史书写[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2.
    [73]简政珍.放逐——台湾放逐文学初探[N].台湾:中外文学,1991年,第20卷第6期,
    [74]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75]台湾同志小说选[Z].台北: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
    [76]张小虹编.性/别研究读本[C].台北:麦田出版社,1998年出版.
    [77]林永福、林耀德主编.当代台湾情色文学论[C].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
    [78]赛菊寇.情感与酷儿操演[C].台北:“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性别研究室,1998.
    [79]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A].求索[C],2006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