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嘉靖至万历间中缅冲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嘉靖十年(1531)开始,莽瑞体、莽应龙及莽应里在西方殖民势力的支持下,利用手中的武器,统一了整个缅甸。在这一过程之中,莽氏对今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进兵,并征服了该地区,对这里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了明代的西南边疆危机。尽管万历十一年及以后明王朝用兵于此半个世纪,甚至修关筑堡开屯驻兵,但内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这一冲突,直至阿那毖隆时才告一段落。但是冲突的结果却是三宣外土司渐疏远于中央,最终在清末八关半入缅甸,中国边界大大的内缩。中国边疆也遭受到了巨大影响。
     本文认为这一边疆危机,在相当程度上是明王朝统治思想或者说统治政策长期以来的结果。东吁王朝不过是个外在催化剂。明初,朱元璋对西南土司确立了“守在四夷”、“以静治之”的统治思想。具体来讲,就是不断地将大土司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土司。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动用大规模武装力量的前提下较为容易的控制这里。明初的“析麓川地”、成化年间的猛密安抚司的设置、万历间蛮莫安抚司的设置,都是这一政策或者说是思想贯彻于明朝整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但统治者不能有效控制并整合该地区的势力,以至于原本以为容易控制的“小土司”,却为明中期以后的明代边疆带来了无穷的隐患。他们各自为政,都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土地并逐渐产生了矛盾,并由矛盾进而引发更进一步的冲突和争斗,而加深矛盾,如此往复循环交叉;同时诸土司间相互利用、相互联合,争取共同的利益或打击共同的敌人,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边疆土司间不断地纷乱。而明王朝还对这繁复的纷争推波助澜。它经常利用某一或某些的土司对付另外的土司,已达到其“以夷制夷”目的,并认为这样子是“以静治之”的好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小土司”对明王朝逐渐产生了不满情绪。此外,明王朝不但掠取这一地区的资源,而且不能公正处理土司间的纷争。经常收受贿赂从而偏袒一方,使得明前中期建立起来的正直公正强大的王朝形象被摧毁了;而诸土司的利益也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在东吁王朝兴起后,就开始有土司投效之;同时在已投降土司的教唆下,又有很多的土司背汉向缅。并在东吁王朝的统一指挥下,开始侵入中国腹地,最终导致了万历年间边疆危机的产生。并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明末西南边疆危机完全是明王朝一杯自酿的苦酒。
Since Jiajing the Tenth, 1531 AD,Tabinshwehti started building Toungoo Dynasty with the helps from the western colonists and the weapons from the foreigners. During this process, leaders advanced the troops into the area, where now is on the west of YunNan province border, the Dai area, they conquered this district after nearly half-a-century’s war with Ming. The war had caused the heavy damages to the live, the culture and the economic there. Until the Anaukbetlun times, the war wasn’t ended. Results of the war were that the three Xuanweisi were beginning to be alienated with Ming. At last, the border between Myanmar and China was shrinking in, and four of the eight passes of China were get into Myanmar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southwest border area of China was been influencing since then.
     In my opinion, the southwest border crisis was mostly caused by the ideas and the politics of Ming dominators, but Toungoo Dynasty. In fact, Toungoo Dynasty was just a catalyst, which activated the revolting elements here made by Ming’s domination. Since Zhu Yuanzh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Ming established the idea to make the Dai people and other minorities, who live in the southwest, peaceful and the area easily controlled. Especifically, they tried to weaken the local minority forces by cutting the relative large ones up into the small ones. They thought that minority forces were able to be controlled fast only in this way without the troops sent. The Luchuan’s cutting up, and the set of Mengmi Anfusi and Manmo Anfusi, which happened in Hongwu, Chenghua and Wanli Dynasties, was all the specific cases of the Cutting-up politics. But out of the governors’mind, small forces, which ought to be controlled easily, brought lots of serious hidden troubles to the Ming Dynasty at last.
     They, small forces, only minded themselves’affairs, and tried to go after their benefits and territory. During this proces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and among them had been shaping. And then, they always tried to kill their opponents, so the wars among the small forces began. Results of the wars were the more serious contradictions. After the more serious contradictions were the more serious wars. Wars and contradictions were happened again and again, till this area was in the disorderly and chaos situation.
     When Ming Dynasty faced this situation in the area, she didn’t try to stop the wars, but prompted it. She always used one and some forces to cope with and attack the other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inority’s controlling. And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was the best way to control the minority forces. With this going on, the small forces began the mind of hatred for Ming. Not only provoked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forces, but Ming ravened the resources there and complied with the affairs partially and unfairly. All of these destroyed the great and impartial figure of Ming, which had been shaped in the early times of Ming. Whe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orces could’t be met, they began to find the way to fulfill them. At the same time, Toungoo Dynasty rose suddenly. So, some of them tried to embrace the new dynasty. With the treasures’temptation from the Toungoo Dynasty, many of the others put in the new dynasty. They betrayed the Ming. When Toungoo conquered the Dai area, she began to invade Ming’s territory with helps from the small minority forces. This produced the southwest border area crisis in Wanli Dynasty till the death of Ming. In fact that the crisis influenced China southwest border area for several centuries, even today. All in all, the crisis happened o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in Ming is a cup of bitter wine brewed herself.
引文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祖实录,卷六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〇,列传第一九八,土司列传,序.中华书局1974.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〇,列传第一九八,土司列传,序.中华书局1974.
    ②明经世文编.杨一清.条处之云南土夷疏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同上)
    ⑤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同上)
    ⑥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同上)
    ①[明]张洪.南夷书,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六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四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四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杨永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之比较.广西社会科学2007(2):96页.
    ④[明]钱古训李思聪撰木芹校录.百夷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明]钱古训纂江应樑校.百夷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33-42页。转注自余定邦《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p264注7:“漂人,即骠人;古剌,哈剌,吟杜(应为哈杜),指的是滇缅边界地区的瓦族;缅人,即缅甸人;结些族分布在茶山、里麻两长官司和孟养西南的戛里;弩人,又称怒人,居在怒江;蒲蛮,即蒲人,居在澜沧江以西;阿昌也居在澜沧江以西,包括近代阿昌族和景颇族的部分先民。”
    ③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中华书局,1984:278页
    ④[明]吴宗尧著.诸夷近腾说.载[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479-481页.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三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三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仁宗实录.卷七下.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五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63页.
    ②何平.缅甸封建王朝势力的北扩与掸邦的星辰.东南亚.2003(2):44.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六一.志第一三.地理志四.金齿等处宣抚司条.中华书局1974.
    ①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中华书局,1987:990页.
    ②[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20页.
    ③[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20页.
    ④参阅[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20-125页;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上册:301-350页.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0三,云南土司列传三.缅甸二宣慰司列传.缅甸.中华书局1974.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三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宣宗实录.卷六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五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五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59页.
    ②[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59页.
    ③参考[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59页,[英]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M].商务印书馆,1982:206页,贺圣达.缅甸史[M].人民出版社, 1992.
    ④[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24页.
    ①[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20页.
    ②[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60页.
    ③[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20页.
    ④贺圣达著.缅甸史[M].人民出版社, 1992:82页
    ⑤[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42页.
    ⑥[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45页.
    
    ①[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61页.
    ②[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61页.
    ③陈序经.陈序经东南亚古史研究合集[C].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十一年(1992):894页.
    ④[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99页.
    ⑤[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59-160页.
    
    ①[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61页.
    ②参考霍尔《东南亚史》301-310页;贺圣达《缅甸史》150-151页;哈威《缅甸史》:196-268页.
    ①[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18页.
    ②参考[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196-268;贺圣达.缅甸史[M].人民出版社, 1992:146-149;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泰国史;[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③明初由于麓川思氏的叛乱和扩张被明王朝击败,于是将目标转移至当时的阿瓦王朝地区,同时由于阿瓦王朝的衰败使得思氏的势力相对强大,并对其造成了相当长时期的骚扰给当时的缅甸带来巨大的冲击,缅人为主的阿瓦王朝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
    ④[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05-206.
    ⑤[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06
    ⑥当时明政府已经无暇顾及西南边疆也无力收服丢失的土地,方才使得其较为顺利的稳定了缅北地区。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四,列传第二〇二.云南土司列传二.麓川列传.中华书局1974: p8111.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六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参阅[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地理志七;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989-1024页。
    ④龚萌.元明清王朝土司制及其历史作用与流弊[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4):32-38.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十.列传地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
    ④[明]申时行.明会典[M].卷十吏部九,稽勋清吏司中华书局,1989.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百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
    ⑦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中华书局,1987.1090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七六.职官志五.中华书局1974.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三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七六.职官志五.军民府附土州、土县条.中华书局1974.
    ④[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989
    ⑤[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989-990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三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明]申时行.明会典[M].卷一百八,礼部六十六朝贡四.中华书局,1989.
    ③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中华书局,1987108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六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林荃.云南土司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分期[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01):45-51.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宗实录.卷一二〇.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参考礼部志稿.卷三十.主客司执掌,给赐番夷通例,凡给赏缎绢条.[明]申时行.明会典[M].卷一百十三,礼部七十一,给赐四.给赐番夷通例,凡给赏缎绢条.中华书局,1989.
    ⑥龚萌.元明清王朝土司制及其历史作用与流弊[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4):32-38.
    ⑦缅滇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①[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二地理志第一之二.形势.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67-68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太祖实录.卷二百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陆韧.变迁与交融[D].昆明:云南大学,1999:222.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地理志七.云南条.中华书局1974.
    ①[清]顾祖禹著,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M] .云南六.陇川宣抚司.中华书局2005.
    ②[明]侯琎.新筑腾冲司城记.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二十艺文志第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655-656.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地理志七.云南条.中华书局1974.
    ④陆韧.变迁与交融[D].昆明:云南大学,1999[D].昆明:云南大学,1999:224
    ⑤[明]申时行.明会典[M].卷一百六十七,刑部兵律九.中华书局,1989.
    ⑥[明]申时行.明会典[M].卷之一百三十九,兵部二十二关津二.中华书局,1989.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二百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中华书局,1987:1171
    ①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中华书局,1987:1169-1170
    ②[明]周季凤纂修.正德云南志.卷十四,志十四.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六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 .卷三一四.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麓川列传.中华书局1974: 8111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九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一百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载“二月……癸丑敕谕木邦……曰:……尔复捐地方取贼首级解京……”即思任发得以献,木邦也有功劳。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⑨[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云南土司列传三.木邦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2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云南土司列传三.木邦列传.中华书局1974. 1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 .云南土司列传三.木邦列传.中华书局1974. 1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三四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卷三一四.列传第二〇二.云南土司列传二.麓川列传8111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田汝成.炎檄纪闻[M],卷四云南,孟密、孟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三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三〇.羁縻志第十二.属夷.猛密宣抚司.云南教育出版,1991.
    ⑥[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卷十一.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317-318
    ⑦[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卷十一: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317-318
    ⑧田汝成.炎檄纪闻[M],卷四云南,孟密、孟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⑨[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三.孟密安抚司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⑩[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三.孟密安抚司列传.中华书局1974. 1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三.孟密安抚司列传.中华书局1974. 1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明]何孟春.复永昌府治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艺文志第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736-738
    ②[明]田汝成.炎檄纪闻[M],卷四云南,孟密、孟养.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③[明]张志淳.南园漫[M].卷七猛密.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二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田汝成.炎檄纪闻[M],卷四云南,孟密、孟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六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1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三.孟密安抚司列传.中华书局1974. 1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六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三.孟密安抚司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五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二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三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九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田汝成.炎檄纪闻[M],卷四云南,孟密、孟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明]张志淳著.南园漫录[M].卷七猛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田汝成.炎檄纪闻[M],卷四云南,孟密、孟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〇.列传第一九八.土司列传序.中华书局1974.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十.列传第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4.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八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三百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七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三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四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清]王鸿绪.明史稿[M],列传第一百八十七.云南土司一.台北:文海出版社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三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三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缅甸列传下.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①[明]萧彦.敷陈末议以备采择疏.载天启[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八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八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宪宗实录.卷八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七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明]陈善.土官袭职议.载刘文征.天启[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四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八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八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四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四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三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四百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四百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熹宗实录.卷四十、卷六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明]陈善.土官袭职议.载刘文征.天启[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六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清]王鸿绪.明史稿[M],列传第一百八十七,云南土司一.台北:文海出版社
    ③[明]萧彦.敷陈末议以备采择疏.载天启[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④[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刘文征.天启[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一百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稿.列传第一百八十七.云南土司一.
    ③何孟春.复置永昌府治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卷之二十.艺文志.第十一之三
    ④[明]田汝成.炎檄纪闻[M],卷四云南,孟密、孟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七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明]谈迁.国榷[M].卷三十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孟养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孟养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一百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陆韧.变迁与交融[D].昆明:云南大学,1999:265-266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武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60
    ②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20
    ①中国史籍中多是这样的记载,而据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记载,该事件并非猛密土司争袭,而是孟乃土司不满瓮榜土司,并派兵攻打瓮榜,瓮榜求助于莽应龙,于是莽应龙借此出征,以讨猛密、孟养及猛拱,瓮榜土司表示效忠后,莽应龙继续向猛密进攻,并将其击败,后猛密土司欲投靠瓮榜土司,结果被莽应龙又将瓮榜击败,猛密土司遂投降,将猛密授予瓮榜的孟隆侯并宣誓效忠于莽应龙,该事件见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第228章.
    ②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90(中).
    ③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95(中).
    ④哈威《缅甸史》认为是1572年。1571年系余定邦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的时间。
    ⑤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68(下)
    ⑥[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264页)
    
    ①[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天启[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②[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天启[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③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66
    ④参见姚枏《莽王莽氏考辨》,载《古代南海史地丛考》,商务印书馆.
    ①[清]冯苏.滇考[M].卷下五十八.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②[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③[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④[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⑤[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六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八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八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八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⑤[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①[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②[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③[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④[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⑤[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⑧[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二四七.列传第一三五.刘綎列传.中华书局1974:6389
    ③[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④刘綎、邓子龙至滇时间,在《清平洞恤忠祠记碑》中有:“武桥子万历十一年六月提兵三千来关……”又有“携部兵三千,弃妻子,兼程至。五月十七日入永昌,三日出南城至姚往喳哩江(怒江)……筑营于关中……”之语,则邓子龙当为万历十一年(1582年)五月十七到达永昌,五月底六月初到达姚关并筑营备战。至于刘綎至滇时间,当为邓子龙前后,但尚无准确记载可考。
    ⑤[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⑥[清]冯甦.滇考[M],卷下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⑦清平洞恤忠祠记碑.载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中华书局,1984:1232
    ①[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②[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③清平洞恤忠祠记碑.载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中华书局,1984:1232.
    ④清平洞恤忠祠记碑.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七辑.云南大学出版社.又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⑤据方国瑜先生考证,此时当为万历十一年十二月至十二年元月见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1237页。
    ⑥[清]王鸿绪.明史稿[M].列传第一百十七.刘綎.台北:文海出版社.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列传第一百十七.刘綎.中华书局1974.
    ①威远营誓众碑.载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中华书局,1984:1236.
    ②[明]刘綎.平麓川露布.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③其事没有具体时间的记载,但是据此句当为万历十二年(1584)元月至二月间。
    ④[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⑤[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言为迤西思义
    ⑥[清]冯甦.滇考[M],卷下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⑦神宗实录.卷一四十八
    ⑧[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⑨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⑩[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11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1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明]刘綎.平麓川露布.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②[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③[清]冯甦.滇考[M],卷下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稿.列传第一百十七.刘綎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云南擒获陇川叛逆岳风等解京献俘仪注.载[明]倪辂集.南诏野史.纪事.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⑧[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①[清]冯甦.滇考[M],卷下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明]毛奇龄撰.云南蛮司志[M]..缅甸.载[清]王菘.云南备征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045号.清宣统2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明]刘綎.擒逆凤奏捷露布.载南诏野史.纪事.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①[明]刘綎.擒逆凤奏捷露布.载南诏野史.纪事.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方国瑜先生在《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第1239页中说“綎以何时撤离蛮莫,不获见于纪录”,但在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八有“万历十三年十一月……从軽降为游击将军,革任听用……”,卷一百七十五中有“万历十四年六月,世曾复题……刘綎言……今已更调地方,无所用象……”等语,则綎之离开当在万历十四年五月或六月间。
    ④[清]冯甦.滇考[M],卷下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①[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缅甸列传中下.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②[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③[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缅甸列传中下.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缅甸列传中下.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①[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缅甸列传下.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⑤[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三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三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缅甸列传下.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①[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④[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⑤[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⑥[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①[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缅甸列传下.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②[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 1002-1008.
    ③[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④[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⑤[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缅甸二宣慰司列传.缅甸.中华书局1974.
    ⑥[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八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74
    ①本部分内容请参见本章第一节。
    ②[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③[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④[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①[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之四.中华书局1981年版:125-127.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之七.兵食志第五.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247.
    ①[明]吴宗尧.腾越八关九隘论.载[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卷之十八艺文志中.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474-475.
    ②[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缅甸列传下.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①[明]李本固.安插思化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二十艺文志第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749—750.
    ②[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02-1008.
    ③[明]毛奇龄撰.云南蛮司志[M]. .缅甸载[清]王菘.云南备征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045号.清宣统2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1967).
    ④[明]徐宏祖撰朱惠荣等译注.徐霞客游记[M].滇游日记九.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033-1034
    ⑤[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M].卷之五,建设志第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⑥[明]吴宗尧.腾越八关九隘论.载[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卷之十八艺文志中.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474-475.
    ①[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之七兵食志第五.募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②[明]吴宗尧.腾越八关九隘论.载[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③[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④[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⑤[清]冯甦.滇考[M],卷下. .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⑥[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⑦[明]吴宗尧.腾越八关九隘论.载[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卷之十八艺文志中.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474-475.
    ⑧[明]杨芳.滇南修攘备考图说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二十四遗文志第十一之七.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①[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18
    ②[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19
    ③[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19-220
    ④[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19
    ⑤[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①[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②[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卷之十六,艺文志(上之一).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394-499.
    ③何平.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与缅甸掸族的由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6.
    ①据曼德勒大学吴丁埃所著《宝石》一书言:“翡翠产地位于上缅甸克钦邦。缅甸几乎所有的翡翠都在东经25°28′~25°52′和北纬95°7′~95°24′之间的地区内……在密支那以北200英里的地区和亲敦江沿岸地区都有分布……出产翡翠最多的地方是山体交厚的勐拱北部和西北部帕敢(Hpakan)、多莫(Tawmaw)、班苗差(Palm-ma-chait)等地。”曼德勒兴隆印书馆,1962年,5455页。又据中国史籍记载,宝井位于猛密、孟养(猛拱)地区,《滇略》载“宝石,产猛密、木邦及永昌以西皆有之”又有“猛密,在腾越南千余里,其地产宝井、金矿”《万历野获编》有“云南宝井,环孟艮、孟养诸夷俱有之,惟孟养所出称最。”比较所载宝井地区,大致相同。
    ②至于缅甸玉石的传播应该是很早的,据杨伯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2期中的文章《从文献记载考翡翠在中国的流传》一文,认为“翡翠的传播始于西汉,明末再次传入云南”。云南大学陆韧教授在《云南交通史》265页记道:“据说缅甸北部的玉石矿,是13世纪元朝时期,由云南的一个小商贩首先发现的。开采玉石的技术,也是由云南传入缅甸。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仁宗实录.卷一上.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清]冯甦.滇考[M],卷下.珍贡.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⑤据[明]谢肇淛《滇略》记载,猛密由于有宝井之存在使“估客云集”获利甚多。
    ①[明]查继佐.罪惟录[M].列传卷三十四,蛮苗列传,木邦曩罕弄.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清]冯甦.滇考[M],卷下.珍贡.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③[清]冯甦.滇考[M],卷下.珍贡.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五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一百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五百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五百二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五百二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五百三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五百三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世宗实录.卷五百四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穆宗实录.卷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穆宗实录.卷五十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穆宗实录.卷六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穆宗实录.卷六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穆宗实录.卷六十五.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十土司.滇南宝井
    ⑧[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孟密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⑨[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之六.赋役志第四.云南布政司.进贡.宝石.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⑩[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孟密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①[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之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125.
    ②[清]冯甦.滇考[M],卷下.珍贡.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③[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卷之二十六艺文志第十一之九886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七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四十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 .卷三十土司.滇南宝井.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⑨[明]陈用宾.罢采宝井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卷之二十.艺文志第十一之三748-749 86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 .补遗卷一内监,镇滇二内臣.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③本文认为,二十八年杨荣所奏,阿瓦、猛密进献宝石等物,并请开井采宝,也许正是雍罕等人的阴谋,欲以此为突破口将明王朝的势力赶出迤西等区域,以便于自己的控制。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明]李本固.安插思化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二十艺文志第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⑦[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⑧缅酋借口“开采汉使令我杀思正以通蛮莫道路。吾为天朝除害焉耳。”应当不是空穴来风。
    ⑨[明]陈用宾.罢采宝井疏.[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二〇.艺文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748-749
    ⑩[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 11 [明]陈用宾.罢采宝井疏.[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二〇.艺文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748-749 12 [明]陈用宾.罢采宝井疏.[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二〇.艺文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748-749 13 [明]陈用宾.罢采宝井疏.[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二〇.艺文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748-749 1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5 [明]谈迁.国榷[M].卷八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五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五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四百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四一六.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68.
    ②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86.
    ③据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载只有五次,见下册。
    ④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71.
    ⑤[清]冯甦.滇考[M],卷下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⑥[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孟养.
    ⑦[明]毛奇龄撰.云南蛮司志[M]. .缅甸载[清]王菘.云南备征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045号.清宣统2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
    ⑧[明]谢肇淛撰.滇略[M].事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⑨关于这一次征讨,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大略载为,孟养投降、猛拱土司败北逃往蛮莫处。
    ⑩[清]冯甦.滇考[M],卷下缅甸入寇.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1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2陈用宾.罢采宝井疏.[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二〇.艺文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748-749
    1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方孔炤.全边纪略.卷七.25“阿瓦大兵抵黄连关而阵,境内大慑,副使漆及(文)昌、参将孔宪卿斩思正于龙川驿,兵遂退。”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四百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⑩陈用宾.罢采宝井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卷二〇.艺文十一之三p748-74
    1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四百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21页。认为明王朝杀思正一事“……足以显示中国终已放弃其上缅甸之主权矣。”此段论述足以驳之。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四百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三.蛮莫安抚司.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④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78.
    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九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九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三百九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84
    ③[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42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孟养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⑤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言:1605年良渊王及其子进攻孟密和登尼土司,并不战而收服孟密,随后进兵登尼土司,攻占登尼土司全城。详见《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下册886-887。又哈威言:“1605年,(良渊王)殁于征伐兴威还师途中,而据哈威《缅甸史》记载,兴威即木邦。详见哈威《缅甸史》221页。则,登尼土司应该就是木邦土司。
    ⑥[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42.
    ⑦贺圣达教授在《嘉靖末年至万历年间的中缅战争及其影响》一文中,有“陈用宾因此下狱”一说,当是笔误。据《神宗实录》卷四百五十五载,陈用宾下狱当为万历三十七年,“万历三十七年二月,丙子,下陈用宾、沐叡于狱”湎掠蛞膊皇怯捎谑景钍拢恰暗岢侵钍葑铩保渡褡谑德肌肪硭陌傥迨摺?
    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⑨[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卷三一五.列传第二〇三.云南土司列传.木邦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⑩[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221.
    ①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88
    ②余定邦著.中缅关系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85
    ③林超民.明代云南边疆问题述论.《林超民文集》第二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59.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四百四十四.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余定邦著.中缅关系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85
    ⑥[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之一.地理志第一之一.地图总论.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25.
    ⑦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 (第一册).吴宗尧.腾越边隘论.中华书局,1984.
    ⑧[明]徐宏祖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⑨林超民.明代云南边疆问题述论.《林超民文集》第二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59.
    
    ①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中.673
    ②江应梁著.傣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383.
    ③李拂一.泐史[M].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云南土司列传三.车里列传
    ⑤李拂一.泐史[M].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⑥江应梁著.傣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384.
    ①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载“云南车里宣慰力糯猛【力糯猛:抱本力作万,误。疑应作刀。】来降,献驯象、金瓶花、象齿、西洋布、缅盒、旃檀诸物,以沅江府土舍那恕招之也,有诏受之,听袭祖职,仍与那恕各赏银币有差。”
    ②李拂一.泐史[M].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③李拂一.泐史[M].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④李拂一.泐史[M].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⑤李拂一.泐史[M].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熹宗实录.卷八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云南土司传三.车里列传.中华书局1974.
    ②[清]王文韶等修.续云南通志稿.转引自江应梁著.傣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386.
    ③[清]鄂尔泰等修.雍正云南通志[M] .卷二十四.土司.普洱府.车里宣慰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④[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 .卷五.本纪第五.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
    ⑤哈威.缅甸史.226页载:“阿那毕隆恢复缅甸王国,并重得南自土瓦、景迈北至八莫之治权,包括车里与其他现在云南境内之掸邦。”加之,对于元江那氏控制车里地区一说,在其他相关史籍中,并没有记载,因此,此一说法尚待考证。
    
    ①神宗实录.卷二百二十一.
    ②余定邦著.中缅关系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80-85.
    ①孙来臣.明清时期中缅贸易关系及其特点.东南亚研究.1989.(4).17.
    ②[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之三地理志第一之三.物产.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明]朱孟震著.西南夷风土记[M] .治理.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⑤[明]谢肇淛撰.滇略[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⑥[明]朱孟震著.西南夷风土记[M] .土产.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⑦[明]朱孟震著.西南夷风土记[M] .交易.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英宗实录.卷一百十七.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明]朱孟震著.西南夷风土记[M] .器用.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⑤蓝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31-32
    ⑥[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明]朱孟震著.西南夷风土记[M] .形胜.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②[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 .补遗卷四.土司.缅甸盛衰始末.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③清平洞恤忠祠记碑.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七辑.云南大学出版社.又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321-326.
    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三.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⑤清平洞恤忠祠记碑.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七辑.云南大学出版社.又载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321-326.
    ⑥王士性.广志绎,卷之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125-127.
    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⑧王士性.广志绎,卷之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125-127.
    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明]陈用宾.陈言开采疏.刘文征.[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二十艺文志第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747.
    ②[明]陈用宾.陈言开采疏.刘文征.[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二十艺文志第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747.
    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十八.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④[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⑤[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⑥[明]杨芳.滇南修攘备考图说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二十四遗文志第十一之七.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⑦[明]吴宗尧.腾越八关九隘论.载[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⑧[明]吴宗尧.腾越八关九隘论.载[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⑨[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神宗实录.卷二百九.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①[明]萧彦.仰仗天威荡平悍卒疏.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 .卷之二十艺文志.第十一之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②贺圣达著.缅甸史[M].人民出版社, 1992:148.
    ③[明]包见捷著.缅甸始末.载[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卷之三十,羁縻志第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①[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卷之二.地理志.第一之二.形势.永昌府.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68.
    ②关于清代中缅战争及其影响参见杨煜达硕士论文《乾隆朝的中缅冲突与边疆民族社会》。
    ③何平.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与缅甸掸族的由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④[明]谢肇淛.滇略[M].卷六.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2000.
    ⑤[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点校.[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M].建设志第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①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中华书局,1984:.吴宗尧.腾越边隘论(第一册)[M].中华书局,1984, 314页。
    ②[明]吴宗尧.腾越八关九隘论.载[清]光绪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③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 (第一册).滇南修攘备考图说.中华书局,1984.
    ④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 (第一册).吴宗尧.腾越边隘论.中华书局,1984.
    ⑤[明]徐宏祖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M].滇游日记九.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⑥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中华书局,1984:.吴宗尧.腾越边隘论(第一册)[M].中华书局,1984.
    ⑦[清]屠述濂等.腾越州志.卷二,疆域关隘.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①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 (第一册).吴宗尧.腾越边隘论.中华书局,1984.
    ②薛福成奏商办滇缅分界大概情形折:“腾越八关,界址未清,尚须理论。前据督臣王文韶电称:汉龙关自前明已沦于缅,天马关亦久为野人山所占跨,则八关仅存六关,现经臣再三争论,此二关亦可归中国。”《议定滇缅界务商务条约折:“臣前与英廷订明,将久沦于缅之汉龙、天马两关归还中国。”
    ③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M].中华书局,1984: 1240.
    ④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M].中华书局,,1984:1242.
    ⑤滇南界务陈牍.西界陈牍.查界委员彭继志禀光绪二十年二月查报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四关地址.转引自尤中著《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M]p299.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①滇西兵要界务图注.转引自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M].中华书局,1984:1241.
    ②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M].中华书局.1984:1246.
    ③尤中著.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299.
    ④尤中著.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302-303
    [1]毕芳,李丽双.明代西南边疆僰夷的分布变化及僰夷文化浅述[J].思想战线2008年社会科学专辑.
    [2]刀永明.浅谈明史“大车里应缅”之误说[J].民族研究,1989,(06):97-103.
    [3][日]大野彻.蒲干、邦牙、阿瓦时期的缅甸社会[J].东南亚,1986,(04):66-71.
    [4]古永继.明代滇桂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述评[J].思想战线,2006,(06):121-124.
    [5]古永继.明代滇西地区内地移民对中缅关系的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03):10-19.
    [6]古永继.明代宦官与云南[J].思想战线增刊,1998.
    [7]古永继.元明清时期云南的外地移民[J].民族研究,2002,(02):69-75.
    [8]古永继.明代云南土官朝贡评述[J].思想战线,1993,(01):43-48.
    [9]古永继.明代驻滇宦官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04):39-48.
    [10]桂光华.试论缅族创建的缅甸第二个统一王朝[J].南洋问题研究,1992,(04):1-9.
    [11]龚萌.元明清王朝土司制及其历史作用与流弊[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4):32-38.
    [12]蓝勇.明清西南丝路国际贸易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31-37.
    [13]李世愉.明朝土司制度述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01):36-43.
    [14]李正亭.“析麓川地”与明代西南边疆变迁关系析评[J].思想战线,2008,(1):125-126.
    [15]林枫.万历矿监税使原因再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1):13-19.
    [16]林荃.云南土司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分期[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01):45-51.
    [17]林锡星.缅甸历史分期探析[J].东南亚研究,2002,(05):69-75.
    [18]刘详学.明嘉靖年间的政局变动对民族政策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01):60-64.
    [19]陆韧.明朝统一云南、巩固西南边疆进程中对云南的军事移民[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04):68-77.
    [20]陆韧.变迁与交融[D].昆明:云南大学,1999.
    [21]吕一燃.薛福成与中英滇缅界务交涉[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02):57-72.
    [22]方国瑜.古代中国与缅甸的友好关系[J].东南亚,1984,(04):2-8.
    [23]方铁.古代治边观念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特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28-35.
    [24]方铁,张维.论中国古代治边思想的特点、演变和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01):11-19.
    [25]方铁,邹建达.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74-181.
    [26]冯立军.论明至清中叶滇缅贸易与管理[J].南阳问题研究,2005,(03):80-89.
    [27]何平.缅甸封建王朝势力的北扩与掸邦的形成[J].东南亚,2003,(02):44-52.
    [28]何平.一个涉及中国和中南半岛诸国多民族历史的讹误:关于“掸国“的最新研究与结论[J].世界民族,2000,(01):47-56.
    [29]何平.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与缅甸掸族的由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0]何平.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与中缅佤族跨国境格局的形成[J].世界民族,2001,(05):45-53.
    [31]贺圣达.嘉靖末年至万历年间的中缅战争及其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02):73-80.
    [32]胡绍华.傣族土司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傣族社会历史的影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2):30-35.
    [33]胡丹.明代“九边”镇守内官考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02):22-31.
    [34]黄祖文.雍籍牙王朝的建立及其初期的对内对外政策[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4):94-109.
    [35]黄祖文.缅王孟驳扩张的经济基础及其对外战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96-105.
    [36] Jon Fernquist .Min-gyi-nyo,the Shan Invasions of Ava (1524-27),and the Beginnings of Expansionary Warfare in Toungoo Burma:1486-1539 [J].SOAS Bulletin of Burma Research ,2005 ,(02):284-395.
    [37]孙来臣.明清时期中缅贸易关系及其特点[J].东南亚研究,1989,(04):17-28.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国历代疆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01):34-42.
    [38]王云.“恤忠祠记”碑[J].南方文物,1989,(2):110-112.
    [39]王云.读《明史》<刘綎传>——方志校史一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3):14-16.
    [40]王云.读明史刘綎传补正[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2):86.
    [41]王民同.十四至十九世纪中南半岛的战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06):3-11.
    [42]辛亦武.明代云南巡抚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05.
    [43]余定邦. 1583年中缅姚关之战——读《恤忠祠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3):51-55.
    [44]杨三寿.矿税大兴与明政权的解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03):64-71.
    [45]杨三寿.明宪宗时期的云南镇守大监钱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3):53-55.
    [46]杨永福.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之比较[J].广西社会科学,2007,(02):95-99.
    [47]杨复兴.明将邓子龙在云南遗迹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4):37-44.
    [48]杨涛.明末云南巡抚陈用宾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01):58-62.
    [49]杨煜达.乾隆朝的中缅冲突与边疆民族社会[D].昆明:云南大学,2002.
    [50]于秀情.明朝经营百夷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51]张晓松.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02):78-86.
    [52]朱德普.车里与洞吾王朝联姻事质疑——校补“泐史”札记之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3):33-36.
    [53]周智生.滇缅印古道上的古代民族迁徙与流动[J].南亚研究,2006,(1):69-74.
    [54]周恩来.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30):635-639.
    [55]周建新.缅甸各民族及中缅跨界民族[J].世界民族,2007,(04):86-94.
    [56]朱昌利.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印、缅经济文化交流[J].历史研究,1991,(03):7-17.
    [57]朱昭华.薛福成与滇缅边界再谈判[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01):43-52.
    [58]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1,(01):3-10.论著
    [59] [缅]波巴信著,陈炎译.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65.
    [60]陈序经.陈序经东南亚古史研究合集[C].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十一年(1992).
    [61] [英]D.G.E.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2]德宏史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德宏史志资料第十三集[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0.
    [63]德宏州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德宏州文史资料选集第十辑,德宏土司专辑[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
    [64]董孟雄,郭亚非著.云南对外贸易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65]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M].中华书局,1984.
    [66]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M].中华书局,1987.
    [67]方国瑜主编.云南地方史讲义[M].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印.
    [68]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M].云南大学出版社.
    [69]方国瑜著,林超民编.方国瑜文集[C].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70]方铁著.边疆民族史探究[C].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1]方铁,方慧著.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72] [英]G.E.哈威原著,姚枏译,陈炎校订.缅甸史[M].商务印书馆1957第一版.
    [73]高立士著.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74]龚荫著.明清云南土司通纂[M].民族出版社,1984.
    [75]龚萌著.中国土司制度[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76]贺圣达.缅甸史[M].人民出版社, 1992.
    [77] [英]霍尔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M].商务印书馆,1982.
    [78]江应梁,林超民主编.中国民族史[M].民族出版社,1990.
    [79]江应梁著.傣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
    [80]林超民主编.新凤集[C].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81]林超民.林超民文集[C].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82]陆韧著.云南对外交通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83]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84]芦苇著.中外关系史[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85] [缅]貌丁昂著,贺圣达译.缅甸史[M].云南东南亚研究所印.
    [86]秦国经.中华明清珍档指南[M].人民出版社,1994.
    [87]申旭,方稚著.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88]申旭著.中国西南对外关系史研究——以西南丝绸之路为中心[M].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
    [89]王婆楞著.中缅关系史[M].商务印书馆,1941.
    [90]余定邦著.中缅关系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91]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92]尤中著.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93]尤中著.中国西南民族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94]云南边地问题研究[M].国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33.
    [95]张诚孙著.中英滇缅边界问题研究[M].哈佛燕京学社,1937.
    [96]郑汕主编.中国边防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97]朱德普著.泐史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9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概述[M].档案出版社,1986.
    [99]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史料
    [100] [元]佚名撰.皇元征缅录[M].江苏古籍出版社.
    [101] [明]陈文纂修;李春龙,刘景毛校注.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02] [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3] [明]方孔照撰.全边纪略[M].北平图书馆,1930.
    [104] [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1977.
    [105] [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06] [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等校注.天启滇志[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7] [明]毛奇龄撰.云南蛮司志[M].载[清]王菘.云南备征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045号.清宣统2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
    [108] [明]倪辂集.南诏野史.成都:巴蜀书社,1998.
    [109] [明]彭时等纂修.寰宇通志·云南等处承宣布政司[M].郑振铎玄览堂丛书续集本.
    [110] [明]钱古训李思聪撰木芹校录.百夷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111] [明]钱古训撰,江应梁校注.百夷传校注[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112]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M].中华书局影印本.
    [113] [明]申时行.明会典[M].中华书局,1989.
    [114]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5] [明]宋濂等撰.元史[M].中华书局1976.
    [116] [明]谈迁.国榷[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117] [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8] [明]王士性.广志绎[M]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9] [明]谢肇淛撰.滇略[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20] [明]徐宏祖撰朱惠荣等译注.徐霞客游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121] [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M].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华书局,2000.
    [122] [明]杨慎.南诏野史[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区第150号.乾隆四十年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
    [123] [明]姚之骃著.元明事类钞[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24] [明]佚名.土官底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25] [明]俞汝楫编.礼部志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26] [明]查继佐.罪惟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27] [明]张洪.南夷书.载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四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128] [明]张志淳撰.南园漫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29] [明]张萱撰.西园见闻录[M].云南史料丛刊本.
    [130] [明]朱孟震著.西南夷风土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91.
    [131] [明]诸葛元声撰,刘亚朝校点.滇史[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
    [132] [明]周季凤纂修.正德云南志[M].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133] [明]邹应龙李元阳纂.万历云南通志[M].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134] [明]张洪.使缅录[M].余定邦,黄重言编.中国古籍中有关缅甸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2.
    [135] [清]陈宗海修彭文位等点校.腾越厅志[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136] [清]鄂尔泰等修.雍正云南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37] [清]冯苏.滇考[M].中国方志丛书第一四〇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年).
    [138] [清]顾炎武撰.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139] [清]顾祖禹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M].中华书局2005.
    [140] [清]刘毓珂.永昌府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028号.清光绪11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
    [141] [清]倪蜕著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2] [清]师范.滇系[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40号.清嘉庆十三年修光绪十三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
    [143] [清]田汝成.炎檄纪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清]屠述濂修张志芳点校本主编.腾越州志点校本[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144] [清]王鸿绪.明史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
    [145] [清]王菘.云南备征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045号.清宣统2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
    [146] [清]薛福成.滇缅划界图说[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49号.[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三年.
    [147] [清]姚文栋著.云南勘界筹边记[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78-179号.台北:文海出版社.
    [148]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
    [149]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
    [150]滇缅界务调查小组报告.云南北界勘查记[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247号.民国22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三年.
    [151]方国瑜.马可波罗云南行纪笺证[J].西南边疆,1939年,(4).
    [152]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M]·云南行纪.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3]李拂一.泐史[M].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五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154]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155]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5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明实录有关云南事迹摘抄[M].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
    [157]云南社科院历史所编.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辑[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158]周光倬.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报告[M].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49号.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六年.
    [159]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校.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