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息社会教师角色定位与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标志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角色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联,传统教师角色将受到巨大挑战。但面对这种冲击,有些教师表现出了不知所措,有些则固守权威角色,还有些只重视技术的更新而忽略了人文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即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没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应该如何转变。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不是对传统的教师角色一概否认,而是对传统角色进行批判地继承。为此,本文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对信息社会教师角色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教师角色所赋予的新内涵,同时就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构建提出新的措施。
     本论文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此研究的问题缘起和意义等,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述评。第一章对教师角色全面的解读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确立角色内涵,提炼出中西方的相关教师角色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教师角色所经历的演变历程,透析传统隐喻指代下的教师角色的发展。
     第二章主要阐述信息社会教师角色面临的挑战与困境。论述了教师角色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教育环境发生着怎样的更新,教学经历着怎样的调整,师生关系又面临怎样的改变等等,在这样的教育冲击面前,教师表现出何种态度,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教师角色的变化。而相关的研究比较少,本文采用生活访谈和观察法,选取一些教学案例,主要从知识角色、技术角色、道德角色和情感角色在转变中面临的困境,剖析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知识体系、信息素养、道德思想等角度探究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模糊性、角色冲突的原因。第三章系统探讨信息社会教师角色的完善与构建。本文认为,信息社会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此,从教师的特殊职责、作用来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其扮演着多重角色,如网络学习导航员、课程资源开发人、多元文化诠释者、未来生活设计师、教育合作的伙伴等,全面提升角色意识。在构建策略方面,本文主要从信息资源整合、教师培养等方面完善教师角色体系。一方面是利用课程、社区、教育交往中的信息资源展示角色新理念;另一方面探索教师教育培养的新模式,改进培训方式、提升教师信息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等,有效实现教师角色构建的基本策略,力求使教师研究深入下去。
     信息社会赋予教师新的内涵,对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他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理念,提升角色意识,做信息时代的领路人,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Along with computer network, new high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multimedia have rapid development. It marks the arrival of information age, which has brought the enormous change to soci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to a certain ext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hich makes the instructional method, instructional means,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study style change a lot. At the same time the role of teacher will receive the enormous challenge too. But facing this challenge, some teachers don’t know how to do, or some don’t change their roles, while ot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chnology and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humane care and so on. The teachers aren’t able to build their roles or to change their roles to suit the new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acing these problems, we rebuild the teacher’s roles. The role orientation does not absolutely deny the traditional roles, but inherit them. So, dissertation author try to probe into teacher roles in information based society with academic thinking and build a clear vision on teacher’s status and effect in new era.
     The first of this article,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the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in the area, and comment the exited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try to interpret teacher roles,establish role's intension, contact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set up the standard of judging the role. Refine out western theories about roles of relevant teachers,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is research. Analyze teacher development course role go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 from role. From traditional metaphor mean, interpret development of role of teacher in the theory.
     Chapter two, explain teacher role faces the challenge and the difficult posi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laborat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eacher role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change. For example, how renewal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having, how adjustment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how change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relations and so on. These questions are all affecting the teacher role. At the same time in front of such education impact, the teacher displays what manner in the role construction. But regarding existence question and reason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quite are few.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fe interview and the method of inspection with some teaching case. Mainly the question which exists from the teacher role construc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role, the technical role, the moral role and the emotion role and so on, which are facing the difficult position in the education teaching. Then from angles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moral thought, we can inquire into reasons of the teacher role experiencing fuzziness, psychology role conflic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hapter three, discu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onsum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role.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eds the teacher to have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and to improve ability with the high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new request of the teacher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e can rebuild the teacher role from teacher's special responsibility. The teacher is acting the multiple roles, like the navigator studying the network, the human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multicultural annotation person, the designer of the future lives, the education cooperation partner and so on. In constructing the tactics, this text improves system of teacher role from integra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mainly. On the one hand, using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sources demonstrate new idea of role. On the other hand, exploring the new pattern which the teacher develops, effectively realize basic strategy during the teacher rol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has given new meaning to teachers and also made new demands on teachers, so they must re-examine their roles,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their knowledge to be the leader of the information time, and then they can cultivate the people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
引文
①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②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2月14日印发
    ③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28
     ①金美福.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外国教育研究.2003(4):20
    ②杜威.学校与社会——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9
    
    
    ①[加]N.戈培尔[英]J.波特.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76
    ②[美]布鲁克菲尔德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8
    
    
    ①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研究.2001(12):70
    ②黄宇星.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与能力结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 .2003(6):122
    ③宋广文、苗洪霞.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研究.2001(8):42
    ④刘永明.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1):63
    
    
    ①鲍玉琴.再谈教师角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56
    ②蒋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研究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59
    ③薄存旭.关于教师角色及其转换问题的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5):38
     ①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200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6
    ②[英]迈克尔曼.袁亚愚等译.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581
    ③中央教育科学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82
    
    
    ①舒志定.我国古代宇宙观语境下的教师角色.当代教育论坛.2006(3):74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3
     ①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①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观的比较与评价.比较教育研究.2000(1):20
    ②Rogus Joseph F.Teacher programming: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8(Jan-Feb)
    ③蒋华.王涛.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角色.成人教育.2005(11):32
    
    ①[加]N.戈培尔、[英]J.波特.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67
    ②转引自蒋衡.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1):73
     ①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00(5):89
    ②Adler, Susa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and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1991.No. 2
    
    
    ①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20
    ②张鹏.西部一乡中学10年走80人.农村教师流失题难解.中国青年报.2007—06—11
    ③程天君.“蜡烛”、“灵魂工程师”还是“教育家”——教师冠名现象之析疑.当代教育科学.2003(4):8
    
    ①徐吉洪.教师是什么:源自教师隐喻的理解.中国教师.2006(10):26
    ②丁炜.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角色形象变迁.教育评论.2001(8):6
    ③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6
    ①周青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3):12-13
     ①熊和平.教师与灵魂——兼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质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39
     ①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7
    
    
    ①周跃良.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65
    ②http://www.edu.cn
    
    
    ①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46
    ②陈建翔.信息时代如何学习.央视国际CCTV.com.2003-10-15
    ③王怀武.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电化教育研究.2002(4):35
     ①程智.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
     ①刘吉等.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86
     ①赵有军.未来教育的个性化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02(5):26
    
    
    ①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7
    ②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0
    ③王运武.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7
     ①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1(4):11
    
    
    ①迈克尔.廉士.杜晓萍译.21世纪新型的教师.北京:外国教育资料.1999:154
    ②舒志定.巴伐利亚州促进学校见闻.世界教育信息.2004(10):24-26
     ①陈时见.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195
    ①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研究.2001(12):45
     ①张倩伟.谢晓雯.珠江三角洲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8):9
     ①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218
    ①任瑞仙.网络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开放教育研究.2004(3):24
    
    
    ①[美]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257
    ②[美]唐·泰普斯科特.陈晓开.袁世佩译.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84
    
    
    ①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4
    ②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76
     ①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219
    
    
    ①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349
    ②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56
    
    
    ①刘景福.钟志贤.网络教育的情感缺失现状及其对策.中国远程教育.2001(6):15
    ②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6
     ①唐智松.网络教育及其交往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2(6):36
     ①叶澜.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
     ①夏洪文.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研究.2006(5):65
    
    ①胡广成.网络德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2
    ②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2
     ①曹腾觉.对网络道德主体信息素养的多维透视.江西社会科学.2006(4):192
    ①[美]Beverly Abbey.丁兴富.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75
     ①王兴芳.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师角色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5
    
    
    ①[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76
    ②赵丽梅.谈网络教育中教师向web教师迁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97
     ①单从凯.论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群体.中国成人教育.2002(10):20
     ①齐颖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我教《圆明园的毁灭》.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62
     ①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77
     ①[美]唐·泰普斯科特.成晓开.袁世佩译.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208
     ①刘翔平.孩子作业马虎与都市小家庭生活方式.中国教育报.2005(3)
     ①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9
     ①黎加厚.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中国电化教育.2003(7):19
    
    
    ①陈丽等.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中国电化教育.2003(4):67
    ②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3(6):26
    
    
    ①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8
    ②蒋华程.孙晓培.教育博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舞台.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6):46
     ①周跃良.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135
    
    
    ①周跃良.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162
    ②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76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杜威教育论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英]迈克尔曼,袁亚愚等译:《国际社会学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3、[美]布鲁克菲尔德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美]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
    5、[美]唐·泰普斯科特,陈晓开、袁世佩译:《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加]N.戈培尔、[英]J.波特,万喜生译:《教师的角色转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7、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Beverly Abbey,丁兴富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9、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中央教育科学比较教育研究室:《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14、迈克尔·廉士,杜晓萍译:《21世纪新型的教师》,北京:外国教育资料,1999。
    15、刘吉等:《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6、王运武、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7、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8、陈时见:《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19、周跃良:《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
    20、张豪锋、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8。
    21、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2、程智:《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4、胡广成:《网络德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5、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7、舒志定:《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8、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9、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0、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金美福:《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外国教育研究,2003(4)。
    2、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研究,2001(12)。
    3、宋广文、苗洪霞:《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研究,2001(8)。
    4、黄宇星:《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与能力结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03(6)。
    5、刘永明:《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1)。
    6、丁炜:《从对教师的隐喻性陈述看教师角色形象变迁》,教育评论,2001(8)。
    7、熊和平:《教师与灵魂——兼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质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8、赵有军:《未来教育的个性化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02(5)。
    9、林福兰:《社会信息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1(4)。
    10、王兴芳:《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师角色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11、薄存旭:《关于教师角色及其转换问题的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5)。
    12、章光洁:《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角色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
    13、王怀武:《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电化教育研究,2002(4)。
    14、夏洪文:《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研究,2006(5)。
    15、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
    16、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00(5)。
    17、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18、程天君:《“蜡烛”、“灵魂工程师”还是“教育家”——教师冠名现象之析疑》,当代教育科学,2003(4)。
    19、赵丽梅:《谈网络教育中教师向web教师迁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20、舒志定:《我国古代宇宙观语境下的教师角色》,当代教育论坛,2006(3)。
    2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3(6)。
    22、张倩伟、谢晓雯:《珠江三角洲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8)。
    23、单从凯:《论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群体》,中国成人教育,2002(10)。
    24、齐颖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我教<圆明园的毁灭>》,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
    25、陈丽等:《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中国电化教育,2003(4)。
    26、任瑞仙:《网络环境中的情感交流缺失探析》,开放教育研究,2004(3)。
    27、高瑞利、孔维宏:《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交往》,中国电化教育,2003(2)。
    28、蒋华、王涛:《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角色》,成人教育,2005(11)。
    29、杨改学、张炳林:《信息时代教育的思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30、吴爱锐等:《浅谈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中国电化教育,2002(2)。
    31、王东方:《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江苏高教,2005(6)。
    32、蒋华程、孙晓培:《教育博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舞台》,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6)。
    33、曹腾觉:《对网络道德主体信息素养的多维透视》,江西社会科学,2006(4)。
    34、鲍玉琴:《再谈教师角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35、Adler, Susan.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and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1991.No2 .
    36、Rogus Joseph F.Teacher programming: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8(Jan-Feb).
    1、张鹏:《西部一乡中学10年走80人——农村教师流失题难解》,中国青年报,2007(6)。
    2、唐若水:《日本培养孩子的毅力》,光明日报,2004(12)。
    3、刘翔平:《孩子作业马虎与都市小家庭生活方式》,中国教育报,2005(3)。
    4、陈建翔:《信息时代如何学习》,央视国际CCTV.com,2003年10月15日。
    5、http://www.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