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第五次发掘及其新发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泥河湾盆地,因其拥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完美的地质序列和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而闻名于世。近些年,新的考古发掘、再发掘及其对地层的钻探不断丰富着这一带的考古资料,侯家窑遗址的第五次发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回顾泥河湾旧石器研究进程的基础上,总结历次发掘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考古学理论及相关知识,报告了对该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收获,探明了文化遗物的出土层位及纵向分布,揭示了遗址附近的地质构造,观测并分析了发掘所获得的石制品、骨制品及动物化石,获得了详实的测量统计数据,划分了石制品的类型,总结了石制品的技术特点,并就技术特点与周围相关遗址或时间有先后关系的遗址进行了对比,对遗址的年代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发现,侯家窑遗址的文化遗物出自桑干河支流梨益沟的第三级阶地堆积,而不是以前所认定的泥河湾层,纠正了历史性的错误;该遗址文化层较厚,文化遗物丰富,基本上属于原地埋藏类型;遗址的文化时代应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早期或者稍晚。
     侯家窑遗址的第五次发掘,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泥河湾盆地的考古资料,另一方面也对侯家窑地区泥河湾层上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Nihewan Basin is well-known for its abundant animal fossils,wonderful geological sequence and rich Paleolithic sites.these years, new discoveries、discoveies for a second time and drillings are riching the data archaeology which belongs to this area and Houjiayao site which was excavated for the fifth time is one of them.By reviewing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paleolith、summarying all related materials about Houjiayao site,using Theoretical Archaeology and related knowledges, this thesis makes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study of the newly findings in Houjiayao site, including the stratum where the excavated findings were discoveried an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many stone artifacts、bone products and fossils.We get plenty of detailed data about this site.one hand ,sorting the stone and summarying the shills which were used to make tools in old times ,on the other hand ,making a discussion on the era of Houjiayao site by comparing with mang site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is area or the ages are yonger or older than this sit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excavated finds from Houjiayao site come from Third level terrace accumulation of Li Yigou,which is one of the branches of Sanggan river.This issue is differene fom old conclusion that the finds come from Nihewan layer. Cultural layer is thicker in this site and cultural relics is rich .it belongs to situ buried type in principle. Houjiayao site belongs to the early Pleistocene geological age, or later . The Houjiayao site which was excavated for the fifth time ,richs the data archaeology in Nihewan Basin, and provides plenty of new data about the oldest age of the Nihewan layer for people to study simultaneously.
引文
①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②王法岗,刘连强,李罡.许家窑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文物春秋,2008,(5),23—27。
    ①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1—2。
    ①尤玉柱,尚英俊,李毅.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78—91。
    ②卫奇.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J],人类学学报1985,(4):4,289—306。
    ③冯兴无,侯亚梅.泥河湾盆地霍家地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98,(17):4,265—272。
    ④谢飞.泥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69—173。
    ⑤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岑家湾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90,(9):3,265—272。
    ⑥李炎贤,谢飞,石金鸣.河北阳原板井子石制品的初步研究[A].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大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4—95。
    ⑦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房细石器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89,(8):1,59—68。
    ⑧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139—145。
    ⑨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170—176。
    ⑩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185—189。
    
    ①中美泥河湾考古队.飞梁遗址发掘报告[A].河北省考古文集[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29。
    ②卫奇.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J].人类学学报,1994,(13):3,223—238。
    ③谢飞.泥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3—29。
    ④曹家欣.大同盆地东南部的新构造运动与火山活动[J].中国第四纪研究, 1959, 75—85。
    ①汤英俊,尤玉柱,李毅.河北阳原、蔚县几个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地点[A] .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406—420。
    
    
    ①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6,第1页。
    ②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6,第2页.。
    ①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第2页。
    ②徐锡祺.从石器工具看人类思维发生[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1-6。
    ③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1989.30—47。
    ①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6—18。
    ②吴茂霖.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9—28。
    ③2007年的第一次发掘因意外而中断,继而于2008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因两次发掘地点相同,且标本编号具有连续性,故把对该遗址的两次发掘归结为对侯家窑遗址的第五次发掘。
    ④表中所列数据以遗址的历次发掘报告或文章的统计数据为准。
    ①卫奇.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37—343。
    ①谢飞.侯家窑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不是产自泥河湾层(N).中国文物报, 2008—5—23(007)。
    ②卫奇.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337—343。
    ①周昆叔,梁秀龙,严富华,叶永英.从泥河湾层花粉分析谈南沟分期等问题[A] .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306—317。
    ②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30—47。
    ③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6—18。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J],《考古学专刊》乙种第28号,1991。
    ⑤严富华,叶永英等.据花粉分析论许家窑遗址的时代和古环境[J].地震地质, 1979,(1):4,72—78。
    ⑥尤玉柱,徐钦琦.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J].人类学学报, 19(19):1,77---86。
    ⑦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王良训,赵桂英.许家窑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铀资子系法年代测定[J].人类学学报, 1982, (1):1, 91—95。
    ⑧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铀资子系法测定骨化石年龄的可靠性研究及华北地区主要旧石器地点的铀子系年代序列[J].人类学学报, 1984,(3):3,259—269。
    ⑨王喜生, Lovlie Reida,苏朴.许家窑泥河湾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J].第四纪研究, 2002,(22):5, 451---458。
    ①黄慰文.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J].人类学学报, 2000,(19):4,269---283。
    ②吴子荣,高福清.泥河湾组顶部冻融变形的机制分析和时代探讨[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392—396(有改动)。
    ③樊行昭,苏朴, Lovlie Reida .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J],JOURNAL OF STRA TIGRAPHY , 20002,(26): 4, 248---252。
    ④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6—18。
    ①曹家欣.第四纪地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3,第27页。
    ①尤玉柱.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8—44。
    ②剖面的描述由在河北文物研究所工作的王法岗整理提供。
     ①谢飞.侯家窑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不是产自泥河湾层(N).中国文物报, 2008—5—23(007)。
    ①黄慰文.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J].人类学学报, 2000,(19): 4, 269---283。
    ②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6,1—7。
    ③河北阳原板井子旧石器遗址1988年发掘报告(未发表)。
    ④朱泓.体质人类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
    ①苏朴,樊行昭.许家窑遗址磁性地层学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1,第6页。
    ①陈淳.废片分析和旧石器研究[J].文物季刊, 1993,(1): 10—15。
    ②Henry,.O.,C.V.Haynes and B. Bradley 1976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flaked stone debitage . Plains Anthropology 21:57—61。
    ①高星.解析周口店第15地点古人类的技术与行为[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1, 183—196。
    ①Toth N. The Stone Technologies of Early Hominids at Koobi For a ,Kenya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Ann Arbor : University Microfilm ,1982。
    ①Andrefsky W.Lithics-Macroscopic Approaches to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②简单加工石器,指的是对原始砾石只进行了初级打击未进行细致的拨片修整;深加工石器则与之相反。
    ③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2001.209—218。
    ④裴树文.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J].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①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第59页。
    ②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第83页。
    ①张森水.管窥新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发展[J].人类学学报,1999,18(3):193-214。
    ②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209—218。
    ③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209—218。
    ④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第63页。
    ⑤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9—101。
    
    ①Inizan M-l.Roche H. TixierJ. Technology of Knapped Stone. Meudon:CREP,1992。
    ②李炎贤,蔡回阳.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J].江汉考古, 1986, (2):56—64。
    ③李炎贤,蔡回阳.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J].江汉考古, 1986, (2):56—64。
     ①卫奇.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A] .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337—343。
    ①Fladmark,K.R.1982Microdebitage analysis:Initial consideration.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p. 205—220。
     ①李炎贤.关于石片台面的分类[J].人类学学报, 1984,(3):3,253—258。
    ①李炎贤,谢飞,石金鸣.河北阳原板井子石制品的初步研究[A].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大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4---95。
    ①陈哲英.石球的再研究[J].文物世界, 2008,(1):34—40。
    ①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30—47。
    ②李超荣.石球的研究[J].文物季刊, 1994,(3): 103—108。
    ③李超荣.石球的研究[J].文物季刊, 1994,(3): 103—108(有改动)。
    ①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209—218. 2001.209—218。
    ②裴树文.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J].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①卫奇.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37—343。
    
    ①张森水.对中国猿人石器性质的一些认识[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2,6(3):270—278。
    ②刘源.丁村石制品再观察[J].人类学学报,1988,7(4):306—313。
    ③张森水.丁村54:100地点石制品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3,12(3):195—213。
    ①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A].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C].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3,277—296。
    ②杜水生.更新世以来山西古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A].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C].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65—72。
    ①高星.解析周口店第15地点古人类的技术与行为[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1, 183—196。
    ①高星.解析周口店第15地点古人类的技术与行为[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 海洋出版社,2001, 183—196。
    ②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遗址的初步观察[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17(4):294—302。
    ①梅慧杰,程新民,陈全家,郭禄堂.涉县新桥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A].乔登云.邯郸考古文集[C].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1—14。
    ②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16—47。
    ①李炎贤,谢飞,石金鸣.河北阳原板井子石制品的初步研究[A].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大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4—95。
    
    ①谢飞,李珺.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3,12(3):224—234。
    ②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147—155。
    ①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30—47。
    ②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6—18。
    ①谢飞.侯家窑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不是产自泥河湾层(N).中国文物报, 2008—5—23(007)。
    [1].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徐锡祺.从石器工具看人类思维发生[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22(1):1-6。
    [3].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0—47。
    [4].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6—18。
    [5].吴茂霖,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9—28。
    [6].卫奇.许家窑人的生活环境[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37—343。
    [7].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1—2。
    [8].尤玉柱,尚英俊,李毅.泥河湾组旧石器的发现[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78—91。
    [9].卫奇.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J].人类学学报,1985,(4):4,289—306。
    [10].冯兴无,侯亚梅.泥河湾盆地霍家地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98,(17):4,265—272。
    [11].谢飞.泥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69—173。
    [12].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岑家湾发现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90,(9): 3, 265—272。
    [13].李炎贤,谢飞,石金鸣.河北阳原板井子石制品的初步研究[A].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大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4—95。
    [14].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房细石器发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89,(8):1, 59—68。
    [15].中美泥河湾考古队.飞梁遗址发掘报告[A].河北省考古文集[C].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1—29。
    [16].卫奇.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J].人类学学报,1994, (13):3,223—238。
    [17].曹家欣.大同盆地东南部的新构造运动与火山活动[J].中国第四纪研究,1959, 75—85。
    [18].汤英俊,尤玉柱,李毅.河北阳原、蔚县几个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旧石器地点[A] .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406—420。
    [19].谢飞.侯家窑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不是产自泥河湾层(N).中国文物报,2008—5—23(007)。
    [20].周昆叔,梁秀龙,严富华,叶永英.从泥河湾层花粉分析谈南沟分期等问题[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06—317。
    [21].尤玉柱.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8—44。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J],《考古学专刊》乙种第28号,1991。
    [23].严富华,叶永英等.据花粉分析论许家窑遗址的时代和古环境[J].地震地质, 1979,(1):4,72—78。
    [24].尤玉柱,徐钦琦.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J].人类学学报,1981,(19):1,77---86。
    [25].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王良训,赵桂英.许家窑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铀资子系法年代测定[J].人类学学报,1982,(1):1,91—95。
    [26].陈铁梅,原思训,高世君.铀资子系法测定骨化石年龄的可靠性研究及华北地区主要旧石器地点的铀子系年代序列[J].人类学学报,1984,(3):3,259—269。
    [27].王喜生,Lovlie Reida,苏朴.许家窑泥河湾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2,(22):5, 451---458。
    [28].黄慰文.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J].人类学学报,2000,(19):4,269---283。
    [29].吴子荣,高福清.泥河湾组顶部冻融变形的机制分析和时代探讨[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392—396(有改动)。
    [30].樊行昭,苏朴, Lovlie Reida.许家窑组及许家窑文化层年代问题的磁性地层学证据[J],JOURNAL OF STRA TIGRAPHY,20002,(26): 4,248---252。
    [31].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A].卫奇,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6—18。
    [32].曹家欣.第四纪地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第27页.
    [33].杜水生.更新世以来山西古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对旧石器文化的影响[A].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二)[C].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65—72.
    [34].黄慰文.中国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层学基础[J].人类学学报,2000,(19):4, 269---283.
    [35].河北阳原板井子旧石器遗址1988年发掘报告(未发表)
    [36].朱泓.体质人类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
    [37].苏朴,樊行昭.许家窑遗址磁性地层学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第6页.
    [38].陈淳.废片分析和旧石器研究[J].文物季刊,1993,(1): 10---15.
    [39].Henry,.O.,C.V.Haynes and B. Bradley 1976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flaked stone debitage . Plains Anthropology 21:57—61.
    [40].高星.解析周口店第15地点古人类的技术与行为[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183—196.
    [41].Toth N. The Stone Technologies of Early Hominids at Koobi For a ,Kenya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 ,1982.
    [42].AndrefskyW.Lithics-MacroscopicApproachesto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3].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A].邓涛,王原.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209—218.
    [44].裴树文.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J].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45].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第59页..
    [46].张森水.管窥新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发展[J].人类学学报,1999,18(3):193-214.
    [47].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99—101.
    [48].InizanM-l.Roche H. TixierJ. Technology of Knapped Stone. Meudon:CREP,1992.
    [49].李炎贤,蔡回阳.贵州白岩脚洞石器的第二步加工[J].江汉考古,1986, (2):56—64.
    [50].Fladmark,K.R.1982Microdebitage analysis:Initial consideration.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p. 205—220
    [51].李炎贤.关于石片台面的分类[J].人类学学报,1984,(3):3,253—258..
    [52].裴树文.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J].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53].陈哲英.石球的再研究[J].文物世界,2008,(1):34—40.
    [54].李超荣.石球的研究[J].文物季刊,1994,(3): 103—108.
    [55].张森水.对中国猿人石器性质的一些认识[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2,6(3):270—278.
    [56].谢飞,李珺.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3,12(3):224—234.
    [57].刘源.丁村石制品再观察[J].人类学学报,1988,7(4):306—313.
    [58].张森水.丁村54:100地点石制品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3,12(3):195—213.
    [59].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遗址的初步观察[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17(4):294—302.
    [60].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A].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C].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277—296.
    [61].梅慧杰,程新民,陈全家,郭禄堂.涉县新桥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A].乔登云.邯郸考古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