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刑罚权对被害人保护的不足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国际人权保障运动的广泛开展和被害人学研究的兴起,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顺应世界刑事法的发展潮流,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明确了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然而在司法实务中,被害人仅有当事人之名。为了更好的保护被害人的权益,笔者从国家刑罚权角度分析刑罚权对被害人保护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分为五章,共三万多字。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理论界对刑罚权概念的认定和刑罚权根据的概括,在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次,对被害人内涵及特征做一简要介绍,并将本文所要探讨的被害人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再次,笔者通过对刑罚权与被害人关系的历史考察,梳理了被害人在刑罚权运用中地位的变迁。
     第二章主要介绍国内及国外有代表性国家刑事被害人在刑罚权运用中的地位。只有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我国与不同诉讼模式的国家间的比较,才能对我国刑罚权在保护被害人权益方面的不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三章主要探讨被害人在刑罚权运用中应享有的权利及理论上的根据。参与诉讼是一种程序上的权利,被害人只有亲自参与诉讼活动,才有可能行使其他方面的权利,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赔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被害人被侵害的合法权益,能够缓和被害人的报复情感。而国家补偿则是在特殊情况下对被害人给予的物质补偿,使其遭受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的修复。而这些权利主要基于公平正义的需要、犯罪观念更新的需要及人性尊严理论的要求。
     第四章分析了刑罚权运用中对被害人权益的忽略或侵犯。首先从三个阶段,即制刑、量刑和行刑阶段分别对被害人权益被忽略或侵犯的表现予以说明,其次从四个方面分析原因。
     第五章是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制度的对策。一是将被害人的意见作为法定量刑情节明确纳入刑法典;二是完善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三是完善被害人的经济求偿权。在经济求偿权上,笔者主张赋予被害人民事赔偿方面的程序选择权。被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With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victimology research,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victim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jective in the reform of criminal justice worldwide.Following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minal law, China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victims, specifying the victim’s litigant sataus in the revise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judicial practice, however, victims do not enjoy the rights which he should hav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victims better,i will analyze the deficiency of victim protec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 state penalty power.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 total of over thirty thousand word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state penalty power and the summary of the grounds of it. Based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above theories I put forward my own views and insights. The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ctims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the victims that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re limited within a certain range. Finally, the change of the victims status in the use of the state penalty power is sorted out b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penalty power and the victim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victims position in the use of penalty power in China and some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Only through historical comparisons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can we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ficiency of the state penalty power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victim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some foreign countries.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tatus of the victims in state penalty power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edings is a procedural right, only personally involved in criminal procedure activities, will it be possible for the victims to exercise other rights and safeguard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ompensation, to some extent, can restor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victims and ease the victims’retaliation. The state compensation is a material compensation given to the victims in special cases, restoring the damage to some extend. And these rights are based on the need for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 need for updating the concept of crime and the require of the human dignity theory.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neglecting or abusing of the victim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use of state penalty power. It is explained in three phases: formulation, sentence and execu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it are analyzed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fth chapt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Crime Victims. Firstly, the views of the victim as a statutory sentencing should compiled into the criminal code; Secondly, the victims’rights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edings should be improved; Thirdly, the economic claims of the victims should be improved. As for the claiming on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s, I advocate to give victims rights to choose procedures on civil compensation. Victims can make the best choice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situation.
引文
1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3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7页
    4陈兴良:《论刑罚权及其限制》,载《中外法学》1994年第1期,第39页。
    5[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8-439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第69页。转引自彭辉:《视角的转换:现代国家刑罚权的反思》,载《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
    7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问题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0-73页。
    9周长军、谢鹏:《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国际研讨会综述》,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4期,第38页。
    10程荣斌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11刘万奇:《刑事被害人论纲》,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第20页。
    12杨连峰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转引自杨正万:《论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第167页。
    13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14《列宁选集》卷4,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页。转引自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5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19曾文麒:《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之检讨与重构》,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7页。
    20陈光中、沈国锋:《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第70-71页。转引自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21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第4页。
    22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第8页。
    23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第8页。
    24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第9页。
    26张希坡、韩彦龙主编:《中国革命法制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版,第486页。转引自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7倪华:《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权利保障》,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2页。
    28杨立新:《关于被害人诉讼地位的比较研究》,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9页。转引自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29Geoff Hall:“Victim Impact Statement on Thin Ice?”[J](1992)15N.Z.U.L.R.143.转引自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30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第43页。
    31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第47页。
    32Art.85,Code de procedure penale,Dalloz,edition 2004,France,p.261.转引自宋英辉等:《外国刑事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33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转引自许月红:《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分析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1页。
    34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第34-35页。
    35李昌坷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转引自倪华:《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权利保障》,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14页。
    36王若阳:《刑事被害人制度之比较》,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2期,第101页。
    37王若阳:《刑事被害人制度之比较》,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2期,第102页。
    38[日]太田达也:《刑事被害人救助与刑事被害人权利在亚洲地区的发展进程》,武小凤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3期,第150页。
    3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转引自许月红:《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分析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3页。
    40刘荣军:《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转引自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64页。
    41[日]谷口安平:《程序公正》,载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页。转引自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64页。
    4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转引自潘云华、龚廷泰:《论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载《晋阳学刊》2008年第5期,第43页。
    4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转引自刘革:《论人性尊严的伦理价值及其宪法意义》,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第106页。
    46潘云华、龚廷泰:《论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载《晋阳学刊》2008年第5期,第43页。
    47熊礼贵:《全面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实质》,载《攀枝花日报多媒体报刊》2009年2月25日,第4版。http://pzhrb.newssc.org/html/2009-02/15/content_433802.htm
    48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护》,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0-14页。转引自谢协昌:《犯罪被害人保护体系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34-35页。
    50李卫红:《恢复性司法模式中的被害人权利保护》,载《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第103页。
    51路磊:《恢复性司法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探讨一一从被害人权利保护角度的分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20页。
    52路磊:《恢复性司法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探讨一一从被害人权利保护角度的分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20-21页。
    53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26页。
    59蒋娜:《量刑建议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第4页。
    60Geoff Hall:”Victim Impact Statement on Thin Ice?”[J](1992)15N.Z.U.L.R.143.转引自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61[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210页。转引自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62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第281页。
    63Andrew Karmen,Crime Victims: An Introduction to Victimology,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4,page 151.转引自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152页。
    64陶明、马建馨:《改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1期,第98页。
    65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第64页。
    66孙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实践意义及其理论基础》,载《人民检察》2006年9月(上)。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邱兴隆、许章润:《刑罚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于志刚:《刑罚消灭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问题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1.[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于哲学》(增订本),顾肖荣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2.董淑君:《刑罚的要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程荣斌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14.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外国刑事诉讼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赵秉志主编:《刑罚执行制度专题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李建玲:《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张鸿巍主编:《刑事被害人保护问题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8.臧冬斌:《量刑的合理性与量刑方法的科学性》,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周伟、万毅等:《刑事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英]詹姆斯·迪南:《解读被害人与恢复性司法》,刘仁文、林俊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孙勤:《刑事和解价值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陈兴良:《论刑罚权及其限制》,载《中外法学》1994年第1期,第39-43页。
    2.张绍彦:《刑罚权与行刑权的运行机制探析》,载《法学评论(双月刊)》1999年第3期,第90-94页。
    3.王若阳:《刑事被害人制度之比较》,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2期,第94-102页。
    4.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第55-66页。
    5.刘万奇:《刑事被害人论纲》,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第19-25页。
    6.覃志军、刘军平:《论刑罚权的概念与特征》,载《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52-54页。
    7.李阳春、李智良:《刑罚权本体研究》,载《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7-20页。
    8.董士昙:《犯罪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2期,第97-104页。
    9.彭辉:《视角的转换:现代国家刑罚权的反思》,载《东南学术》2005年第2期。
    10.贺振华:《澳大利亚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98-101页。
    11.陈楠:《论刑事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之完善》,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0-53页。
    12.刘革:《论人性尊严的伦理价值及其宪法意义》,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4期,第106-109页。
    13.孙谦:《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实践意义及其理论基础》,载《人民检察》2006年9月(上),第7-9页。
    14.吴大华、王飞:《构建和谐社会之刑事处罚权正当化新思考——以量刑阶段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为视角》,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第1-7页。
    15.李卫红、孙长春:《犯罪被害人的经济救济》,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3期,第45-50页。
    16.刘东根:《犯罪被害人地位的变迁及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30-38页。
    17.韩玉胜、沈玉忠:《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执行法学的新发展》,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第43-47页。
    18.杨正万:《被害人参与减刑假释程序思考》,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4期,第43-47页。
    19.顾敏康:《保护被害人权利:刑事司法改革的新里程》,载《法学》2007年第6期,第29-37页。
    20.单勇、周彬彬:《被害人权利保护与恢复性司法》,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5期,第44-49页。
    21.周长军、谢鹏:《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国际研讨会综述》,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4期,第37-41页。
    22.李育:《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权利平衡》,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680-683页。
    23.彭萍:《“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理应受到重视”——周扬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载《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第112-115页。
    24.潘云华、龚廷泰:《论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载《晋阳学刊》2008年第5期,第43-47页。
    25.[日]太田达也著:《刑事被害人救助与刑事被害人权利在亚洲地区的发展进程》,武小凤译,载《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3期,第145-160页。
    26.李卫红:《恢复性司法模式中的被害人权利保护》,载《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第1期,第102-107页。
    27.牛艳娜:《论刑事被害人在刑罚执行程序中的参与权》,载《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第24-25页。
    28.陶明、马建馨:《改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1期,第98-100页。
    1.胡启荣:《刑事被害人的权利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2.江晓妮:《试论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
    3.许月红:《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分析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4.曾文麒:《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之检讨与重构》,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5.郑华伟:《论我国当前刑罚权的扩张》,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6.倪华:《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权利保障》,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7.向燕:《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告人与被害人的沟通及合意》,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8.路磊:《恢复性司法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探讨一一从被害人权利保护角度的分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9.温国帅:《被害人宽恕问题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5月。
    10.高吉见:《论被害人宽恕对定罪量刑的影响》,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11.蒋娜:《量刑建议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1.谢协昌:《犯罪被害人保护体系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4月。
    2.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2007年4月。
    1.http://jpkc.ne.sysu.edu.cn/xsss/class/2-2-2.htm
    2.http://news.qq.com/a/20100210/000035.htm
    3.“开庭前书面征求被害人意见——阳泉市人民检察院在全省率先推行听取被害人意见告知书制度”,http://epaper.xplus.com/papers/sxwb/20080720/n17.shtml
    4.“宁夏中卫法院采纳被害方对127名被告人减轻处罚的量刑意见”http://www.law-lib.com/fzdt/newshtml/gddt/20100128085548.htm
    5.“武汉法院首次允许受害人出庭求情并有可能采纳”http://hb.qq.com/a/20100429/000541.htm
    6.房保国:“犯罪与侵权——从被害人视角对传统犯罪观念的反http://www.fsou.com/html/text/art/3355719/335571953.html
    7.熊礼贵:《全面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实质》,载《攀枝花日报多媒体报刊》2009年2月25日,第4版。http://pzhrb.newssc.org/html/2009-02/15/content_433802.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