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与“旧”的对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上海市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越来越关注,从对历史建筑自身的保护,延伸到对其周边环境的制约。在保护过程中,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显得越发重要。一些现代建筑为了标榜自己的地位忽视历史建筑的存在,而一些试图一味迎合历史建筑的现代建筑形态却不伦不类。如何使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的现代建筑既不破坏原有的环境风貌,又具有时代特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现代建筑的形态设计为研究对象,从探讨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的影响因素入手,根据分析得出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和归纳总结,着重从色彩、形体、体量和材质等形态因素分析在不同重要程度的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的现状,总结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优秀实践案例,得出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的原则和设计手法,以期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本文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该章简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为相关概念及界定,包括优秀历史建筑、现代建筑、临近处和建筑形态的定义及其在本文中的界定。
     第三章为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上海市的历史文化、法律法规、优秀历史建筑所在道路的保护级别、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级别及其形态特征对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的影响。
     第四章为现状调研分析,根据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的影响因素将优秀历史建筑分为重要优秀历史建筑、中等优秀历史建筑和一般优秀历史建筑三种不同重要程度的优秀历史建筑类型。从色彩、形体、体量、材质等方面分别对三种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成功案例和不足案例。
     第五章为设计手法,根据第四章现状调研分析的结论,得出一般情况下优秀历史建筑临近处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的思路和原则。结合国内外的优秀案例,提出相似手法和其他设计手法。
     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Recent years, more attention is paid on the protection of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not only the buildings, but also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form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me modern buildings try to emphasize their importance while ignoring the historic buildings. Some tried to copy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inappropriately.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should neither destroy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but also has the feature of times.
     In this article, the form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form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different important degree of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from the form factor such as color, shape, size and material, and sum up the successes and the shortcomings. Through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and the excellent practice cas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s of the form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form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in the futur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and the key elemen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clarifies the research origin, analyzes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clears the purpose, and giv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framework.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ncept and definition, including the heritage architecture,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and architecture form.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influent factors of the form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hanghai,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tection level of the road witch the heritage architecture is in, protection level of the heritage architecture,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ritage architecture.
     The forth chapter is the present research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t factors of the form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the heritage architecture divides into important heritage architecture, medium heritage architecture and general heritage architecture.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orm desig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from the color, shape, size and material, and sums up the successful cases and unsuccessful case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desig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forth chapter,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s of the form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djoining Shanghai heritage architecture through outstanding case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topic.
引文
[1]本文中优秀历史建筑广义上是指在历史、艺术和科学方面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狭义上是指建成三十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1)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2)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3)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4)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5)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引自《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2年。
    [1]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第二条.1997
    [2]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二章第九条.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2007
    [5]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二章第八条.2002
    [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467,470
    [7]夏征农,陈至立编著.辞海(第6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2133
    [8]陈治邦,陈宇莹著.建筑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7,24
    [1]伍江编著.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84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4,6
    [2]王唯铭著.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总序.5
    [3]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第七条.1997
    [4]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第二批优秀近代建筑保护技术规定.1997;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技术规定.2008
    [5]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第三条.1997
    [6]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二章第二十五条.2002
    [7]张为诚,沐小虎编著.建筑色彩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3,4,10,11
    [8]陈治邦,陈宇莹著.建筑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1
    [9]陈治邦,陈宇莹著.建筑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92,196
    [10]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56
    [1]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07)30号.2007
    [2]朱嵘,俞静.建筑协调性评价初议——以外滩15号(甲)为例.新建筑.2007:4.69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上海市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2005
    [4]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六章第四十九条.2003
    [5]秦壅,王琦.华东电业调度大楼剖析.时代建筑.1989:4.4
    [1]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9-122
    [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当现代遇见历史——北京德胜尚城.世界建筑.2006:2. 142
    [3]王南.古罗马建筑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简析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设计.世界建筑.2006:9.130
    [1]周卫著.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常青著.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常青主编.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4]常青著.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5]常青主编.都市遗产的保护与再生:聚焦外滩.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6]伍江王林主编.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7]郑时龄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8]伍江著.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9]娄承浩薛顺生编著.老上海经典建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10]王绍周编著.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11]蒯世勋等编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2]陈从周章明编著.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13]罗小未编著.上海建筑指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14]陈海汶郑时龄编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5]沙永杰纪雁钱宗灏著.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16]王唯铭著.墙?呼啸:1843年以来的上海建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17]王瑞珠编著.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台湾:淑馨出版社.1993
    [18]阳建强吴明伟编著.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9]韩冬青冯金龙编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0]李雄飞王悦主编.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
    [21]阮仪三编著.历史环境的保护与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2]闫力著.历史主义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3]周俭张恺编著.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4]阮仪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25]吴良镛著.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1]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2] [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3]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4] [美]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江苏:译林出版社. 2005.5
    [5] [日]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译.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6] [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土]塔内尔·厄奇著.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日本建筑学会编日本建筑学会计画系论文集东京:日本建筑学会(2005.1~2010.8)
    [8] [俄]O·N普希金著.韩林飞译.建筑与历史环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9] [挪]诺伯格·舒尔茨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台湾:尚林出版社.1995
    [10]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美]布罗林著.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12] [日]池泽宽著.城市风貌设计.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
    [1] Kenneth Powell. City Transformed : Urban architec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Laurence King ;New York :Te Neues,2000
    [2] Jokilehto, Jukka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Butterworth-Heinemann.2002
    [3] Nathaniel Lichfield. Economics in Urban Conservation.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村松伸(日)著.上海:都市と建筑(1842-1949).
    [1]王家倩.历史环境中的新旧建筑结合.重庆大学. 2002.11
    [2]蔡昶.与历史环境对话的建筑创作.重庆大学.2003.5
    [3]董艺.历史街区中新建筑实践策略初探——以上海市衡山路12精品酒店概念设计为例.同济大学.2008.3
    [4]李慧敏.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研究.天津大学.2007.6
    [5]覃小燕.城市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6.5
    [6]刘晓莉.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商业空间营造.重庆大学.2003.4
    [7]蒲仪军.外滩历史建筑保护及再利用的策略与技术研究——以外滩3号、9号、18号为例.同济大学.2006.8
    [8]魏闽.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同济大学.2006.3
    [9]凌颖松.上海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的历程与思考——走向更全面的价值认识.同济大学.2007.6
    [10]王文正.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环境中的建筑设计研究——以陕北志丹马头山风景区景点建筑设计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5
    [11]王松仪.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浙江大学.2005.6
    [12]陈志嵩.历史街坊城市更新设计的前期工作研究——以黄浦区179街坊城市设计为例.同济大学.2008.5
    [13]张鲜明.上海市郊历史地段街巷空间保护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0.2
    [14]孙姻.“建筑空缺”弥补——也谈历史环境中新建筑创作.清华大学.2004
    [15]许伟楠.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酒店建筑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16]任想.从历史地段下当代专题博物馆的研究看中国书院博物馆.湖南大学.2004
    [17]郑晓山.场所精神的保持与延续——历史街区场所设计程序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4
    [18]杨海.消费主义思潮下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空间效应演进研究.同济大学.2006
    [19]沈海虹.“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同济大学.2006
    [20]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天津大学.2004
    [1]仲德崑.建筑环境中新老建筑关系处理(续).建筑学报.1982.07
    [2]常青.旧改中的上海建筑及其都市历史语境.建筑学报.2009.10
    [3]张颀郑宁.历史街区新建筑的植入及其周边环境的整合——天津市海河意式风情区14号地办公楼项目研究报告.建筑师.2007.04
    [4]刘霄峰洪城.探求公共建筑新旧环境的和谐共鸣——公共建筑旧环境改造与扩建的协调方法探讨.华中建筑.2004.04
    [5]梅洪元周祥王扬.城市印象片段的解析——哈尔滨沿江街区新旧建筑共存形态的思考.建筑学报.1997.12
    [6]阮仪三朱晓明张波.上海外滩地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师.2003.01
    [7]陈飞阮仪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分类比较与保护规划的应对.城市规划学刊.2008.02
    [8]陈佳.保持城市历史风貌区的建筑密度——以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为例.吉林大学学报.2007.11
    [9]陈业伟.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城市规划汇刊.2004.05
    [10]孙廷荣.在风貌保护区建造琴房楼.时代建筑.2008.05
    [11]施佳明.城市旧区的拼贴现象与城市历史保护更新——以上海老城厢西北片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8.02
    [12]张松李文墨.近代城市的风貌保护区研究——以天津为例.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3]陈业伟.老城厢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设想.上海房地.2004.12
    [14]张亦佳.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旧建筑改造模式探索——从邬达克建筑联想到的.上海城市规划.2008.03
    [15]阮仪三丁枫.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06.02
    [16]伍江王林.探索与突破——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综述.上海城市规划.2001.06
    [17]赵君.营造与上海历史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商业环境.上海艺术家.2007.02
    [18]周俭陈亚斌.类型学思路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运用——以上海老城厢方浜中路街区城市设计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7.01
    [19]周俭奚慧陈飞.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与建筑管理方法的探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20]周俭范燕群.保护文化遗产与延续历史风貌并重——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的特点.上海城市规划.2006.02
    [21]陆邵明.近现代外滩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相关因素的演变研究.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1999
    [22]尚川.新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共生——以柏林巴黎广场的重建为例.建筑与文化.2010.03
    [23]仲德昆.城市传统历史地段建筑环境的意义、构成与保护.建筑学报.1996.9
    [24]科斯塔·乔福(英).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历史地段的发展.国外城市规划.1995.1
    [25]邓刚李岚.新旧建筑环境中的功能与形式因素分析.新建筑.1995.3
    [26]乔晓红.历史地段建筑环境的再生与创新.建筑学报.2001.3
    [27]单军.“根”与建筑的地区性.建筑学报.1996.1
    [28]阮仪三.历史建筑与城市保护历程.时代建筑.2003.3
    [29]武云霞.新旧建筑的共存——析英国2000年建造的三个建筑.时代建筑.2001.4
    [30]衷峻.继承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分类.时代建筑.1999.4
    [31]傅晶.永恒的新奇——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与城市文脉.华中建筑.1996.6
    [32]王玮.旧城改造中新老建筑的共存方式.上海城市规划.2005.5
    [33]刘霄峰洪城.探求公共建筑新旧环境的和谐共鸣.华中建筑.2004.6
    [34]任国岩.巴黎塞纳河左岸地区改造规划和建设国外.城市规划.2004.5
    [35]支文军董艺.全球化视野中的上海当代建筑图景.建筑学报.2006.6
    [36]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25
    [1]“修复历史性文物建筑的”《雅典宪章》.第一届国际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术专家国际会议. 1931年
    [2]《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风貌与特性的建议》. UNESCO. 1962年
    [3]《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1964年
    [4]《保护考古遗产的欧洲公约》.欧洲议会. 1969年
    [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UNESC0. 1972年
    [6]《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 UNESCO. 1972年
    [7]《阿姆斯特丹宣言》.欧洲建筑遗产大会. 1975年
    [8]《建筑遗产欧洲宪章》.欧洲建筑遗产大会. 1975年
    [9]《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建议》). UNESCO. 1976年
    [10]《佛罗伦萨宪章》. ICOMOS. 1982年
    [11]《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 WHC. 1987年
    [12]《保护历史城市与城市化地区的宪章》(《华盛顿宪章》). ICOMOS. 1987年
    [13]《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会议. 1994年
    [14]《西安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2004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颁布. 2002年修订)
    [2]《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2000年
    [3]《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 1988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1992年
    [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1994年
    [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2004年
    [7]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2004
    [8]《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2004
    [1]《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1991年
    [2]《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纲要》. 1991年
    [3]《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91年
    [4]《上海市中心区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历史建筑与街区)》. 1999年
    [5]《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2002年
    [6]《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街区和建筑保护整治试行意见的通知》. 2003
    [7]《关于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保留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的通知》. 2003
    [8]《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 2004
    [9]《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 2007
    [10]《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
    [11]《上海市第二批优秀近代建筑保护技术规定》. 1998
    [12]上海市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1] http://www.shtong.gov.cn/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2] http://www.aibaohu.com/宝葫网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网
    [3] http://www.baidu.com/百度网
    [4] http://www.hpjbanks.com/黄浦江两岸开发
    [5] http://www.archives.sh.cn/shouye_502/上海档案信息网
    [6] http://www.chinasus.org/chinasus/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