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二道梁遗址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70年代在泥河湾盆地进行的第四纪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特别是各个时期的旧石器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使得泥河湾盆地得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从而享誉中外。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较为丰富,二道梁遗址便是其中之一。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为主的技术类型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于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工业不同的技术类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道梁遗址出土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特别是通过对1915件石制品的观察、测量和统计,揭示该考古学文化的文化特征和该细石器工业的技术特点。同时通过对该遗址地层、地貌、文化遗迹和遗物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该遗址的性质及埋藏类型,建立起遗址占有者的行为模式。
     大量船形石核和细石叶及精美的雕刻器、琢背刀的存在,表明二道梁遗址属于典型而发达的细石器工业,其鲜明的特征是只使用船形石核剥片技术,与盆地内同一时期以楔形石核技术类型为主、以油房遗址和以虎头梁、籍箕滩遗址群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大大丰富了泥河湾盆地内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同时,在同一盆地较近的地域内,同时存在两种细石器工业遗存,也是今后需破解的学术问题。
     本文还对二道梁遗址的石制品拼合、船形石核制备的工艺流程及雕刻器的加工技术进行了专项研究,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科学结论,从而加重了对该考古学文化更深层次的探讨。二道梁遗址不仅仅是泥河湾盆地内十分重要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其在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工业遗存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In 1970s,many scholars had done extensive study on Quaternary Paleontology of Nihewan Basin.Nihewan Basin is well-known for its rich geological sequence,abundant animal fossils and plentiful Paleolithic sites.Recently,new important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area, some scholars have founded a integrated cultural sequence of Nihewan Basin,and Erdaoliang site is one of them.Erdaoliang site belongs to typical microlithic industry,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kind of representative technological type—boat-shaped core,it makes great sense to study different microlithic industrial types of Upper Paleolithic from Nihewan Basin to North China. This thesis makes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study of the newly found in Erdaoliang site,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and new achievements on paleo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Nihewan Basin,the result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conducted at the site,and archa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ypological,techn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n the unearthed 1915 stone artifacts,as well as the age and nature of the site. At the same time,according to integrated analyses of taphonomy,topography and cultural relic, the study concludes the characters taphonomy type and of site,and reestablishes behavioral options adopted by hominid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Erdaoliang site belongs to typical microlithic industry;there are many boat-shaped cores,microblades,burins and backed knives;boat-shaped core reduction technique is a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typ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 tool assemblage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with simultaneous Paleolithic sites(Youfang,Hutouliang and Jijitan sites,characterized by wedge-shaped core reduction technique) in the region,it provides new data and explanation for archaeological types in Nihewan Basin.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icrolithic technological techniques in neighboring regions of Nihewan Basin,this question need to get further scientific explanation.
     The study attempts to take further research in analyzing technological sequence of making boat-shaped cores,refitting study and fabrication on burins,obtains some scientific conclusions about discussing archaeological culture.Erdaoliang Paleolithic sit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ites of microlithic industry in Nihewan Basin.Moreover,it has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in microlithic industry of Upper Paleolithic from North China to Northeast Asia.
引文
[1]谢飞、李珺,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又获重大突破。中国文物报,2001年第1版。
    [2]梅慧杰,泥河湾盆地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阳原于家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论文,待刊。
    [3]谢飞、刘连强、赵战护,河北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的年代又有推进。中国文物报,2006年第1版。
    [4]谢飞,侯家窑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不是产自泥河湾层。中国文物报,2008年第7版。
    [5]王法岗、刘连强、李罡,许家窑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文物春秋,2008,5:23-27。
    [6]卫奇,泥河湾盆地半山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初探。人类学学报,1994,13(3):223-238。
    [7]谢飞、李珺,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93,12(3):224-234。
    [8]卫奇,东谷坨旧石器初步观察。人类学学报,1985,4(4):289-300。
    [9]中美泥河湾考古队,飞梁遗址发掘报告。河北省考古文集,北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29。
    [10]尤玉柱,河北小长梁旧石器的新材料及其时代问题。史前研究,1983,(1):46-50。
    [11]陈淳、沈辰、陈万勇、汤英俊,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1998年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9,18(3):225-239。
    [12]卫奇,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地质序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加第13届国际第四纪大会论文选,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61-73。
    [13]谢飞、成胜泉,河北阳原油房遗址细石器发掘报告。人类学报,1989,8(1):59-68。
    [14]谢飞,河北阳原板井子地点石制品的初步研究。泥河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5-147。
    [15]谢飞,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人类学学报,1991,10(4):324-332。
    [16]李珺、谢飞,马圈沟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河北考古文集,北京:北京东万出版社,1998年:30-45。
    [17]谢飞、Kathy Schick、Nicholas Tkth、Desmond Clark,岑家湾遗1986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文物季刊,1994,(3):86-102。
    [18]高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化石,2002,(4):1-7。
    [19]安家媛,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骨、角器。人类学学报,2001,20(4):319-330。
    [20]黄慰文、张镇洪、傅仁义等,海城小孤山的骨制品和装饰品。人类学学报,1986,5 (3):259-264。
    [21]邱中郎、李炎贤,二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古人类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57-58。
    [22]金牛山联合发掘队,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16(2):129-136。
    [23]孙建中、王雨灼、姜鹏,吉林榆树周家油坊旧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9(3):259-260。
    [24]曹泽田,猫猫洞的骨器和角器研究。人类学学报,1982,1(1):36-41。
    [25]张森水,湖南桂阳发现有刻纹的骨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5,9(3)。
    [26]吕遵谔、黄蕴平,大型肉食哺乳动物啃咬骨骼和敲骨取髓破碎骨片的特征。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4-39。
    [27]卫奇,石制品观察格式探讨。邓涛,王原主编,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年:209-218。
    [28]裴树文,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人类学学报,2002,21(2):116-125。
    [29]张森水,马鞍山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88,7(1):64-75。
    [30]谢飞,拼合研究在岑家湾遗址综合分析中的应用。文物季刊,1995,(1)
    [31]安志敏,细石器发现一百周年。考古,2000,(5):45-56。
    [32]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3):1-12。
    [33]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古脊椎动物学报,1978,16(2):137-143。
    [34]葛治功、林一璞,大贤庄的中石器时代细石器。东南文化,1985,(1):2-17。
    [35]于汇历、邹向前,黑龙江省龙江县缸窑地点的细石器遗存。北方文物,1992,(3):8-15。
    [36]王向前等,山西蒲县薛关细石器。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2(2):163-171。
    [37]贾文亮、王太明、陈哲英,山西榆社县岚峪的细石器。文物季刊,1989,(1):14-17。
    [38]山西省临汾行署文化局,山西吉县柿子滩中石器文化遗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414-430。
    [39]王建、王益人,下川细石核形制研究。人类学学报,1991,10(1):1-8。
    [40]孔繁刚,山东省沂水县宅科的细石器遗存。东南文化,1990,(4):174-179。
    [41]张祖方,爪墩文化——苏北马陵山爪墩遗址调查报告。东南文化,1987,(2):1-18。
    [42]沈辰、高星、胡秉华,山东细石器遗存以及对“凤凰岭文化”的重新认识。人类学学报,2003。22(4):293-307。
    [43]徐淑彬、杨佃旭、冯沂,山东临沂湖台石器时代遗存及研究。东南文化,1989,(3):192-202。
    [44]徐淑彬:“凤凰岭文化”初探。第七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99年:249-257。
    [45]王建、王向前、陈哲英,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3):259-288。
    [46]王建、王益人,下川细石核形制研究。人类学学报,1991,10(1):1-8。
    [47]陈淳,中国细石核类型和工艺初探——兼谈与东北亚、西北美的文化联系。人类学学报,1983,2(4):331-341。
    [48]王益人,关于下川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年:109-131。
    [49]王向前,山西蒲县薛关细石器。人类学学报,1983,2(2):162-171。
    [50]王建、陶富海、王益人,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调查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4,(3):1-75。
    [51]李洪甫,连云港市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试掘报告。东南文化,1989,(3)。
    [52]张居中、李占杨,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6,(2):105-113。
    [53]徐淑彬,1989山东郯城望海楼发现旧石器地点。考古,1989,(11):961-966。
    [54]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临沂县凤凰岭发现细石器。考古,1983,(5):385-388。
    [55]临沂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郯城县图书馆,山东郯城黑龙潭细石器遗址。考古,1986,(8):673-679。
    [56]徐淑彬、杨佃旭、冯沂,山东临沂湖台石器时代遗存及研究。东南文化,1989,(3):192-202。
    [5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山南麓发现细石器遗址。考古,1989,(11):967-970。
    [5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玉田县孟家泉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1,(1):1-13。
    [5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昌黎渟泗涧细石器地点。文物春秋,1992,增刊:121-126。
    [60]谢飞,河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在华北马蹄形分布带中的位置。文物春秋,2000,(2):15-25,29。
    [61]谢飞、李珺,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文物春秋,1993,(2):1-22。
    [62]陈胜前,泥河湾盆地籍箕滩、西水地遗址楔形细石核研究。硕士论文,1996。
    [63]朱之勇、高星,虎头梁遗址楔形细石核研究。人类学学报,2006,25(2):129-142。
    [64]盖培、卫奇,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15(4):287-300。
    [65]盖培,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人类学学报,1984,3(3):244-252。
    [66]陈淳,王向前,从细石核谈华北与东北亚及北美的史前文化联系。山西考古研究所编, 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510-521。
    [67]朱之勇,贾兰坡与中国细石核分类问题研究。高星、石金鸣、冯兴无主编《天道酬勤桃李香——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247-250。
    [68]王益人、王建,下川雕刻器研究。文物季刊,1998,(3):25-49。
    [69]王幼平,雕刻器实验研究。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72-78。
    [70]加藤晋平,日本细石器文化の出现。骏台史学,1984,60:38-56。
    [71]谢飞,益堵泉旧石器调查简报。文物春秋,1990,(3):1-3。
    [72]谢飞,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人类学学报,1991,10(4):324-332。
    [73]谢飞、于淑凤,河北阳原西白马营遗址晚期旧石器研究。文物春秋,1989,(3):13-26。
    [74]孙秀丽,马鞍山遗址石制品初步研究。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9。
    [75]王恩霖,河北昌黎淳泗涧细石器遗址的新材料。人类学学报,1997,16(1):1-9。
    [1]谢飞、李珺、刘连强著,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王幼平著,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张森水著,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4]芹沢长介著,荒屋遗迹—第2、3次发掘调查概报。东北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川口町教育委员会,1990年:1-51。
    [5]杜水生著,华北北部旧石器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6]谢飞著,泥河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7]李炎贤、文本亨著,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