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年事务管理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青年事务事关当下与未来,已经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治理水平和巩固政党执政执政基础的重要问题、敏感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青年事务方面的政策,共青团受党和政府委托从事青年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青年在生存健康、受教育、劳动就业、公共参与、婚姻家庭、社会保障、文化娱乐、法律保障等方面享有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充分的实现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青年事务管理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共青团在新时期新阶段参与青年事务管理提出了新任务。作为在我国青年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共青团组织,其职能定位既与青年事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完全重合的差异性,如何更好的发挥共青团在青年事务管理中作用,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服务青年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总结分析枣庄共青团组织在青年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各种制约因素,有助于党委政府认识青年事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青年事务管理面临的困难;通过分析枣庄共青团参与青年事务管理的情况,以及比较与先进地区在青年事务管理工作思路、水平、成效等方面的差距,提出促进枣庄青年事务管理发展的方法、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作用。
     本文结合枣庄共青团参与青年事务管理的实践,探讨研究新形势下青年事务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并大胆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更好的了解掌握青年事务管理的规律和发展方向,制定实施科学的青年事务管理措施和规划提供了开创性思路和有益的决策参考。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数据收集与分析,并通过运用青年工作、青年事务管理方面相关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研究。既从宏观角度,观察与分析国际、国内青年工作、青年事务管理的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又从微观角度,研究枣庄市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事务管理中的实践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同时结合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进行分析。力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t and prospect, affairs of the Youth is getting essential and sensitive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s governance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reigning foundation. Sinc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policies concerning youth affairs have been issued. Living up to the expec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Part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has g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The youth are well reserved in the rights over health, living conditions, education, employment, public involvement, marriage, social security, culture, entertainment and law. Affairs of the youth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society. As the Report of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we should support such bodies as Labor Union, Communist League, and Women's Union to run and take part in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public serv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their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legal rights of the people. It has raised a new commission for the League to work on the youth affairs. Backbone of the youth affair administration, the League, has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youth affairs, but slightly differ from that. It has been urgent problems that how the League can work better in administration of youth affairs, consolidation of the base of the communist part of China, and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that the Branch of League of Zaozhuang meets in administration of youth affair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a clear mind of them, and take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em. Analysis of the League's involvement in youth affairs of Zaozhuang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it and the developed regions in administrative concept, and achievement lead to the proposals of the method, and suggestion to promo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youth affairs in Zaozhuang. It is significa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Leagues' practice in Youth affair administration in Zaozhauang, the new methods, approaches to youth affair administration are studies in the thesis.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raised. It is hoped that it provide some guidance to mastering of the rules and prospect of youth affair administration, so that the governments and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can design more scientific means and plannings.
     The thesis employ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through. A lot of literature is reviewed and data is collected. With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youth administration as framework, the study is conducted. In a macro level, it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youth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micro level,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administration of youth affairs in zaozhuang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etc.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empirical study are expected to reach a persuasive conclusion.
引文
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第5页。
    ①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第26页。
    ①郑长忠、袁罡:《社会转型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实现途径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第35页。
    ①黄志坚:《青年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第29页。
    ②谢昌逵:《改革开放中的青年和青年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陈爱生:《香港青少年事务管理的现状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1期,第64页。
    ①王艳,伊行:《青少年事务发展与青年组织的政治合法性——社会转型期共青团发展战略的一个社会学视角》.《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第37页。
    ②王菁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青少年事务管理的行为探析》,《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07页。
    ①黄海:《青年研究的人类学进路——兼论青年研究从对策性到解释性的转型》,《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第13页。
    ②参见徐章辉,毕先萍:《青年失业现状与再就业政策评估研究》,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③F·马赫列尔著,陆象淦译:《青年问题和青年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④方巍:《关十青年研究学科化的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第15页。
    ①海伦娜:《青年、全球化与就业:基于地区视角的考察》(盛荔译),《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第10-11页。
    ②徐章辉,毕先萍:《国外治理青年失业的政策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第23-24页。
    ①联合国50/81号决议:《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青年研究》,2001年第2—3期,第6页。
    ①“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年政策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吴烨宇:《青年年龄界定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3期,第24页。
    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④《中国青年联合会章程》
    ⑤王启荣:《全国团干部培训教材》(内部交流资料),第65页。
    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①参见田杰:《改革开放30年青年工作的发展过程与趋势》,《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7期。
    ①俞进:《社会转型与共青团的改革创新》,《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第39页。
    ②石国亮:《国外政党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第26页。
    ①金国华:《现代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黎陆听:《国际化与本土化:关于“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的研讨》,《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第5页。
    ②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第25页。
    ①枣庄市统计局:《枣庄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枣庄日报》,2010年2月6日专版。
    ②枣庄团市委组织部:2009年枣庄市共青团组织情况统计报表。
    ①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第23页。
    ①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第23-24页。
    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第17页。
    ①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第24页。
    ②刘俊彦:《论青少年权益的实现》,《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第1页。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修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入党入团是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当代广西》,2007年第2期,第25页。
    ①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第45页。
    ①曹彦鹏:《当前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青年探索》,2007年第1期,第53页。
    ①枣庄市统计局:《枣庄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枣庄日报》,2010年2月6日专版。
    ①姜大明:《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5日。
    ①俞进:《社会转型与共青团的改革创新》,《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第38页。
    ②俞进:《社会转型与共青团的改革创新》,《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第38页
    ①李磊:《中国与欧盟国家青年工作比较》,《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①吴庆:《共青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5期,第34页。
    ①胡亚波、沈涛、李斌雄:《中部地区城市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研究——以武汉市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创新为个案》,《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第36页。
    ①郑长忠、袁罡:《社会转型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实现途径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第35页。
    ②胡亚波、沈涛、李斌雄:《中部地区城市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研究——以武汉市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创新为个案》,《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第36页。
    ③郑长忠、袁罡:《社会转型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实现途径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④郑长忠、袁罡:《社会转型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实现途径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第36页
    ①黄志坚:《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八大新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第36页。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
    [2]张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3]郑长忠、袁罡:《社会转型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实现途径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4]黄志坚:《青年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5]谢昌逵:《改革开放中的青年和青年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孟莉:《十年来我国家青年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 《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
    [7]陈育芳:《改革开放三十年青年社会学的发展历程》,http://www.hbgqt.org.cn/qnyj/200904/t20090401_8013.shtml。
    [8]巴音朝鲁:《中国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在联合国青年主题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9]陈爱生:《香港青少年事务管理的现状及其启示》, 《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1期。
    [10]王艳,伊行:《青少年事务发展与青年组织的政治合法性——社会转型期共青团发展战略的一个社会学视角》, 《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11]王菁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青少年事务管理的行为探析》,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2]黄海:《青年研究的人类学进路——兼论青年研究从对策性到解释性的转型》《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3期。
    [13]徐章辉,毕先萍:《青年失业现状与再就业政策评估研究》,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14]F·马赫列尔著,陆象淦译:《青年问题和青年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15]方巍:《关于青年研究学科化的思考》, 《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8期。
    [16]海伦娜:《青年、全球化与就业:基于地区视角的考察》(盛荔译), 《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17]联合国50/81号决议:《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青年研究》,2001年第2--3期。
    [18]“中国青少年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青年政策报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19]吴烨宇:《青年年龄界定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3期。
    [20]《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21]、《中国青年联合会章程》。
    [22]王启荣:《全国团干部培训教材》。
    [23]共青团中央组织部2009年统计数据
    [24]田杰:《改革开放30年青年工作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7期。
    [25]俞进:《社会转型与共青团的改革创新》,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期。
    [26]石国亮:《国外政党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27]金国华:《现代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
    [28]黎陆听: 《国际化与本土化:关于“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的研讨》, 《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5期。
    [29]枣庄市统计局:《枣庄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枣庄日报》,2010年2月6日专版。
    [30]枣庄团市委组织部:2009年枣庄市共青团组织情况统计报表。
    [31]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 》 ,http://www.ccyl.org.cn/zhuanti/tgjyz/xgwj/200909/t20090903_289539_3.htm。
    [32]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部:《关于共青团承担政府事务成立上海市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机构的调研报告》,《探索与创新——全国基层团建创新理论成果奖论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3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
    [34]刘俊彦:《论青少年权益的实现》,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
    [3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修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入党入团是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 《当代广西》,2007年第2期。
    [37]陆士桢:《政治参与趋势显现代元素》 , 人民论坛,http://www.m-estudy.com/pages/2008-09-12/6_4731.jhtml。
    [38]孙兴春:《对当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39]曹彦鹏:《当前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青年探索》,2007年第1期。
    [40]姜大明:《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5日。
    [41]李磊:《中国与欧盟国家青年工作比较》, 《青少年事务与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2]吴庆:《共青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5期。
    [43]胡亚波、沈涛、李斌雄: 《中部地区城市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研究——以武汉市青年政策和[33]青年工作创新为个案》,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
    [44]黄志坚:《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八大新发展》,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
    [45]黎陆听,戴裕民,杨长征:《青少年事务和政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2)》,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6]马庚存:《中国近代青年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47]郗杰英、杨守建:《青年就业的问题和对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8]李琪,董幼鸿:《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 《公共服务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49]李五一,褚敏:《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50]王莉萍,石森:《改革开放30年青少年事务管理内容创新研究》,《改革开放三 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51]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城市青年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当代城市共青团工作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52]谭建光,李学铭,丛彤:《人类认识史中的青年期主体性》,《中国青年研究》,1992年第6期。
    [53]凌冲:《中国青年事务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4]江洪:《历史新起点:共青团组织应变转型和能力体系建构》,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5]吕素香:《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与核心竞争力》, 《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56]郗杰英:《青少年研究要面对现实努力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2期。
    [57]谢昌逵:《对中国青年研究的反思》, 《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58]何沁蔚:《新形势下强化共青团社会职能的思考——以青年外事工作的开展为个案》, 《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59]郗杰英:《和谐社会建设与共青团工作创新》,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2期。
    [60]曹彦:《浅析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青年探索》,2009年第3期。
    [61]李明书,田北海:《青年工作者对政府青年事务认知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青年工作者为例》, 《青年探索》,2009年第3期。
    [62]江洪: 《共青团及其青年事务发展论纲》 ,http://www.scgqt.org.cn/Home/NewsShow.asp?ID=1341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