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江汉平原在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因素影响之下,水灾频发。并且,在这两类因素影响之下使江汉平原的水灾在时间上呈现出集中或季节性和明中后期发生频率高于前期的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主要分布于荆州府东南部,承天府的南部,武昌府的北部以及整个汉阳府一带的特征。江汉平原频发的水灾给江汉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对民众生命财产的损害、水灾引发的次生灾害等。面对水灾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和影响,江汉社会进行积极的预防和应对。预防包括:水利建设、仓储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应对包括:国家应对、民间应对。国家通过赈济、蠲免、祭祀以及设立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等方式进行救灾,民间则采取灾民自救和富民救助的方式来克服灾难,以此来维护江汉社会的秩序与运行,并且使江汉社会在整个明代都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地位。
Jianghan floods frequent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combination of the nature and society factors, And these two factors had resulted the flooding in Jianghan shows concentrated in time or seasonal and a highe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compare to ealier features of Ming Dynasty. Shown in space mainly in the southeast of Jingzhou Prefecture, south of Tian Fu Cheng, Wuchang, Hanyang government and the entire northern part of gover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The frequent flood in Jianghan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to the local community, these impacts include: endangering lives and public properties, and the secondary hazards caused by floods. Facing the enormous damages of flood, the Jianghan’s community had actively done both response and prevention to the matter. In term of prevention, they hav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warehous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reponses include: national response, and civil response. Government work through charities, religious sacrifices and worship,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raising JI Institute, leakage Park, Huimin Pharmacy be disaster relief. Civil society is to take the victims to help themselves and enriching way to overcome the disaster relief in order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and to make Jianghan’s community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throughout the Ming Dynasty history.
引文
1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页,对明清时期的宇宙期进行了介绍。
    2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1998年,第34页。
    3赫治清主编:《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9页。
    4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64页。
    5高文学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地震出版社,1997年,第249页。
    6鞠明库:《灾害与明代政治》(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9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7页。
    10按:水灾次数统计是以时间为准。
    11乾隆《重修嘉鱼县志》卷五《艺文志》。
    12嘉靖《沔阳志》卷八《河防》。
    13同治《汉川县志》卷十四《祥祲志》。
    14光绪《潜江县志》卷二《天官志》。
    15王杰等主编:《长江大辞典》,武汉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16罗小锋:《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7陈风波:《江汉平原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户行为变迁》(博士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18张国雄:《江汉平原垸田地质特征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续)》,《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20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四册湖广上。
    21乾隆《石首县志》卷二《方舆志》。
    22嘉靖《沔阳志》卷八《河防志》。
    23康熙《潜江县志》卷二十《艺文志》。
    28同治《枝江县志》卷三《地理下》。
    29同治《黄陂县志》卷一《天文志》。
    30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五册湖广下,《修筑堤防总考略》。
    31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丛书》(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69页。
    32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丛书》(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76页。
    3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五册湖广下,《三江总会堤防考略》。
    34光绪《江夏县志》卷二《疆土志》。
    35宋传银:《历史时期湖北人口与环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6《明史》卷七十七《食货》。
    37张建民:《明代湖广人口变迁论》,《经济评论》,1994年第2期。
    38嘉靖《沔阳志》卷九《食货》
    39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40嘉靖《沔阳志》卷八《河防》。
    41同上。
    42《明史》卷八十八《河渠六》。
    43乾隆《石首县志》卷二《方舆志》。
    44同治《监利县志》卷三《江防志》。
    4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五册湖广下,《三江总会堤防考略》。
    46康熙《潜江县志》卷之十《河防志》。
    47同治《监利县志》卷三《江防志》。
    48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49光绪《应城县志》卷二《建置志》。
    50《明宣宗实录》卷二,洪熙元年六月辛亥。
    51《明孝宗实录》卷一二九,弘治十年九月己亥。
    52雍正《湖广通志》卷十五《城池志》。
    53同治《公安县志》卷二《营建志》。
    54同治《汉川县志》卷十四《祥祲志》。
    55康熙《监利县志》卷十《艺文志》。
    56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57康熙《松滋县志》卷十七《祥异》。
    58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第168页。
    59康熙《潜江县志》卷二《天官志》。
    60民国《沔阳州志》卷一。
    61康熙《潜江县志》卷二《天官志》。
    62乾隆《钟祥县志》卷十五《流寓志》。
    63同治《黄陂县志》卷一《天文志》。
    6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四册湖广上。
    65《明孝宗实录》卷九二,弘治七年九月丙戌。
    66康熙《潜江县志》卷二《天官志》。
    67康熙《咸宁县志》卷六《灾异》。
    68康熙《孝感县志》卷十四《祥异》。
    69光绪《江夏县志》卷八《杂志》。
    70民国《沔阳州志》卷一。
    71乾隆《钟祥县志》卷十五《流寓志》。
    72同上。
    73 (同治)《枝江县志》卷二十《灾异志》。
    74同治《通城县志》卷二十二《祥异志》。
    75康熙《孝感县志》卷十四《祥异》。
    76刘洋:《浅析唐、五代时期水患与蝗灾的关系》,《水与社会》,2006年第18期。
    77陈业新:《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期。
    78同治《黄陂县志》卷一《天文志》。
    79乾隆《钟祥县志》卷十五《流寓志》。
    80同治《松滋县志》卷十二《杂志》。
    81同上。
    82同治《黄陂县志》卷一《天文志》。
    83马世骏等:《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的研究》,科学出版,1965年,第12页。转引自陈业新:《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期。
    84光绪《江夏县志》卷八《杂志》。
    85同治《汉川县志》卷十四《祥祲志》。
    86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页。
    87《三吴水考》卷十《奏疏考》。
    88乾隆《当阳县志》卷二《堤防志》。
    89康熙《监利县志》卷十《艺文志》。
    90同治《石首县志》卷七《艺文志》。
    91同治《松滋县志》卷一《舆地志》。
    92同治《枝江县志》卷三《地理下》。
    93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水电出版社,1989年,第32页。
    94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志》。
    9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五册湖广下,《护守堤防总考略》。
    96《明会典》卷一七二《河防》。
    97同治《公安县志》卷三《民政志》。
    98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十五册湖广下,《护守堤防总考略》。
    99同治《松滋县志》卷四《水利志》。
    100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101道光《蒲圻县志》卷五《沟洫志》。
    102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103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志》。
    104同治《枝江县志》卷三《地理下》。
    105同治《枝江县志》卷十《学校志下·艺文》。
    106同治《石首县志》卷七《艺文志》。
    107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
    108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109同治《枝江县志》卷之十《学校志下·艺文》。
    110同治《当阳县志》卷四《政典志》。
    111桂萼:《湖广图序》,载《明经世文编》卷一八二。转引自张建民:《明代湖广人口变迁论》,《经济评论》,1994年第2期。
    112乾隆《重修嘉鱼县志》卷二《赋役志》。
    113康熙《咸宁县志》卷六《恤政》。
    114同治《枝江县志》卷十《学校志下·艺文》。
    115《古今图书集成》,第68册,巴蜀书社,1988年,第83060页。转引自崔赟:《明代的备荒仓储》,《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
    116光绪《咸宁县志》卷四《食货志》。
    117光绪《云梦县志略》卷一《营建志》。
    118《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七,洪武二十六年四月乙亥。
    119康熙《孝感县志》卷十三《蠲赈》。
    120同治《枝江县志》卷十《学校志下·艺文》
    121光绪《云梦县志略》卷一《营建志》。
    122同治《公安县志》卷七《艺文志》。
    123同治《枝江县志》卷三《地理下》。
    124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
    125《明史》卷七十八《食货二·赋役》。
    126《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二,洪武十年五月癸卯。
    127《明太祖实录》卷二百零五,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已卯。
    128《明英宗实录》卷七十九,正统六年五月庚申。
    129《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八,万历十一年六月乙丑。
    130同治《公安县志》卷七《艺文志》。
    131康熙《孝感县志》卷十三《蠲赈》。
    132同上。
    133同治《公安县志》卷七《艺文志》。
    134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丛书》(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
    135同上。
    136《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三,永乐九年润十二月甲申。
    137《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七,宣德三年九月丙子。
    138《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一十八,天顺四年八月。
    139《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三十八,成化十九年三月丙辰。
    140《明孝宗实录》卷九十八,弘治八年三月甲壬辰。
    141《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正德十五年正月戊午。
    142《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嘉靖九年十二月。
    143《明神宗实录》卷三,隆庆六年七月辛丑。
    144《明世宗实录》卷四十四,嘉靖三年十月甲午。
    145《明世宗实录》卷四十九,嘉靖四年三月甲申。
    146《明世宗实录》卷五十八,嘉靖四年十二月丙申。
    147《明世宗实录》卷一百一十六,嘉靖九年八月甲戌。
    148《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三,弘治八年八月戊午。
    149《明穆宗实录》卷十一,隆庆元年八月壬寅。
    150同治《公安县志》卷七《艺文志》。
    151《明宣宗实录》卷三,洪熙元年秋七月戊辰。
    152《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五,正统五年三月癸卯。
    153《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七,成化十三年六月丙申。
    154《明世宗实录》卷四,正德十六年七月庚戌。
    155《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七,嘉靖二十三年六月戊辰。
    156《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三十五,万历三十五年润六月壬戌。
    157《明喜宗实录》卷七十三,天启六年润六月辛丑。
    158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159同治《通城县志》卷二十二《祥异志》。
    160《明世宗实录》卷二百三,嘉靖十六年八月丁卯。
    161同治《公安县志》卷四《职官志》。
    162光绪《汉阳志》卷三《人物略上》。
    163《明会典》卷五十六《王国礼二》
    164同治《当阳县志》卷八《祀典志下》。
    165同治《枝江县志》卷五《秩祀》。
    166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
    167乾隆《当阳县志》卷三《典礼志》。
    168同治《枝江县志》卷五《秩祀》。
    169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
    170同治《远安县志》卷二《祀典志》
    171道光《安陆县志》卷十二《庙坛》。
    172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
    173顺治《远安县志》卷之七《艺文志》。
    174乾隆《重修嘉鱼县志》卷一《营建志》。
    175同治《当阳县志》卷八《祀典志下》。
    176赵秩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4页。
    177道光《安陆县志》卷十二《庙坛》。
    178康熙《潜江县志》卷十二《秩官志》。
    179道光《蒲圻县志》卷八《名宦》。
    180康熙《咸宁县志》卷六《恤政》。
    181康熙《德安安陆郡县志》卷八《恤政》。
    182康熙《咸宁县志》卷六《恤政》。
    183同治《通城县志》卷五《建置志》。
    184光绪《潜江县志》卷八《风土志》。
    185光绪《咸宁县志》卷四《食货》。
    186同治《枝江县志》卷二十《漏泽园》。
    187光绪《咸宁县志》卷四《食货》。
    188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52页。
    189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74页。
    190雍正《湖广通志》卷七十六《风俗志》。
    191乾隆《重修嘉鱼县志》卷五《艺文志》。
    192同治《黄陂县志》卷一《天文志》。
    193道光《安陆县志》卷十二《庙坛》。
    194同治《黄陂县志》卷一《天文志》。
    195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1]《明太祖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2]《明太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3]《明宣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4]《明英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5]《明宪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6]《明孝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7]《明武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8]《明世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9]《明穆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10]《明神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11]《明熹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12]《明思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版。
    [13](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14](明)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
    [15](明)申时行等:万历重修《明会典》,中华书局本1989年。
    [16](明)张内蕴:《三吴水考》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雍正《湖广通志》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嘉靖《沔阳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20]嘉靖《汉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21]嘉靖《荆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22]弘治《黄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23]光绪《潜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4]光绪《孝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5]道光《蒲圻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6]同治《公安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7]光绪《汉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8]光绪《咸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9]同治《黄陂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0]道光《安陆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1]同治《当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2]同治《枝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3]同治《远安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4]光绪《云梦县志略》,《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5]民国《沔阳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6]光绪《江夏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37]乾隆《当阳县志》,《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38]顺治《远安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39]康熙《孝感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0]康熙《黄陂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1]康熙《德安安陆郡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2]康熙《监利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3]康熙《咸宁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4]康熙《通城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5]康熙《潜江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6]乾隆《当阳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7]乾隆《重修蒲圻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8]乾隆《石首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49]乾隆《枝江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
    [50]同治《通城县志》,清同治六年活字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1]光绪《应城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2]同治《石首县志》,清同治五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3]乾隆《钟祥县志》,清乾隆六十年刻,复印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4]同治《松滋县志》,清同治七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5]光绪《京山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6]同治《监利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7]同治《黄陂县志》,清同治十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8]同治《汉川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59]民国《天门县志》,民国十一年石印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60]同治《荆门直隶州志》,清同治七年明备堂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
    [61]乾隆《重修嘉鱼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1]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
    [2]何炳棣、葛剑雄:《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下册,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9年。
    [4]李文海:《灾荒与饥馑:1840——191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5]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6]高文学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年。
    [7]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8]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9]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周逸麟:《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江立华、孙洪涛:《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宋正海等:《中国古代自然灾异——动态分析》,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9]孙绍聘:《中国救荒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0]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1]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赫志清主编:《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3]赵秩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24](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和荒政》,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陈玉华:《垸田开发与江汉平原湿地演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陈佐立:《明代粮仓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赵昭:《明代的灾荒救治》,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年。
    [4]胡卫伟:《明前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1368——1487)》,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祁磊:《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肖发生:《明前期荒政中的腐败问题研究(1368——1487)》,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徐创新:《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洪涝灾害效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郭玉洁:《明代鄱阳湖水旱灾害及治理》,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鞠明库:《灾害与明代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3]罗小锋:《水旱灾害与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陈风波:《江汉平原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户行为变迁》,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谢运云、李长安等:《江汉平原近3000年来古洪水事件的沉积记录》,载《地理科学》2007年第1期。
    [2]吴启侠等:《江汉平原四湖流域降水特征分析》,载《中国农业气象》2008年第2期。
    [3]陈关龙:《论明代的备荒仓储制度》,载《求索》1991年第5期。
    [4]钟永宁:《明代预备仓述论》,载《学术研究》1993年第1期。
    [5]顾颖:《明代预备仓积粮问题初探》,载《史学集刊》1993年第1期。
    [6]张建民:《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减灾救荒思想述论》,载《江汉论坛》1994年第8期。
    [7]张建民:《明代湖广人口变迁论》,载《经济评论》1994年第2期。
    [8]陈可畏:《两湖地区水灾与治理沿革》,载《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4期和第5期。
    [9]叶衣能:《明代荒政述论》,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
    [10]朱建强、李靖:《江汉平原水灾害综合防治研究》,载《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11]冯明义、金伯欣:《长江流域自然灾害特点及防治对策》,载《大自然探索》1998年第1期。
    [12]段自成:《明中后期社仓探析》,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13]张兆欲:《明代万历时期灾荒中的蠲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4]罗丽馨:《明代灾荒时期之民生——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载《明清史》2000年第4期。
    [15]王治强:《长江荆江河段及汉水下游防洪对策研究》,载《中国水利》2006年第15期。
    [16]鞠明库、李秋芳:《略论明代水利撰述的特点》,载《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
    [17]张伟兵、黎沛虹:《历史时期人口与水灾关系探讨》,载《人口研究》1999年第5期。
    [18]商传:《从蠲赈到减赋——明朝灾害政策转变的三个个案》,载《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19]陈新国等:《中国近500年重大水旱灾害对人口流迁的影响研究》,载《吉林水利》2003年第4期。
    [20]宋传银:《历史时期湖北人口与环境》,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1]鲁西奇、蔡述明:《汉江流域开发史上的环境问题》,载《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3期。
    [22]刘燕、曹艳英:《江汉平原湿地开发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第2期。
    [23]张国雄:《江汉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载《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24]张国雄:《江汉平原垸田的特征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续)》,载《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25]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载《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26]胡理等:《明清时期江汉中下游地区的水利建设与社会关系》,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7]赵国壮:《论晚清湖北的水利纠纷》,载《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3期。
    [28]梅惠等:《长江中游水旱灾害特点与水旱兼治对策——以“两湖”地区为例》,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9]杨果、陈曦:《宋元时期江汉平原自然灾害探析:种类、分布、影响》,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0]左鹏、张修贵:《明清水患与江汉社会》,载《复旦学报》2000年第6期。
    [31]王蕾在:《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水患与城镇发展》,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