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外部环境的变迁与优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孕育着生命,生命塑造着环境。生命在与环境的互动和变迁中成长,此过程孕育了人们朴素的、零散的生命价值观。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自觉的教育与外在的环境影响双重作用的产物,环境是实施教育的现实条件。本文选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环境为研究视角,对推进高校系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分为两个层面阐发。一是社会大环境层面:从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利益分化与整合的社会环境、多元文化渗透的文化环境、科技发展带来的科技人伦环境、网络带来的虚拟网络环境四个层面展现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二是学校与家庭中观环境层面:在学校层面,从校园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校园人际环境三部分阐发了当前校园环境现状。在家庭环境层面,尤其对家庭教育环境的现状作了细致论述。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所展现的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家庭中观环境的基础上,探讨了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表现为个体主体性的张扬与人生意义感的丧失;成功意识的增强与现实幸福感的萎缩;工具理性的上升与价值理性的隐没。二是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影响,表现为生命价值的凸显与教育目标的游离;教育的工具价值上升与教育目的价值隐没;教育理论内容深化与教育实践操作的肤浅;同伴、家庭、社会影响的强化与学校教育作用的弱化。
     第三部分:提出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环境的适应和优化。从社会环境、法制环境、网络环境、家庭——社会——学校三维一体的教育环境、寝室环境与同伴关系五个层面去探讨构建和谐的大学生生命成长与生命价值观教育外部环境的现实路径。
The environment is fraught with life , life is molding an environment. Life has grown up in changing with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sum , this process has been pregnant with people simple , scattered life outlook on values. The outcome , environment learning life outlook on values formation enthusiastically and developing be conscientious education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effect double effect are realistic conditions for putting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choosing university life outlook on values education educates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to have important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or immediate significance for the outlook on values studying a visual angle , pushing forward systematic lif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 to face.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allotted mainly for three major part:
     Part I: Stratify into two layers elucidating face to face. Society overall situation faces first tier: The suppositional network environment that the environment , the network bring about four does display university the life outlook on values education outside environment reality view face to fac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lations th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 multivariant cultural infiltra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coming divided and integrating from the benefit that the marketplace economic reform brings about bring about tier; Two is a family and the Taoist temple environment faces tier in school: The environment complies with material culture, tripartite among people elucidate to current school, the environment especially home education environment current situation has done meticulously comments that to the family.
     Part II: Have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university life outlook on values and life outlook on values educate under observing an environmental effect in society overall situation and school displayed by Part I, the family. Be two major part mark: One is the effect to university life outlook on values , shows making known to public for the individual main body and losing that life significance feels; Atrophy that enhancing and real happiness realizing successfully feel; Implement reason go up and value reason fading. Two is to the effect that university life outlook on values educates , shows dissociating being that life value bulging is obvious and educating a target's; The implement value educating rises and the value educating purpose disappears gradually; Educate theory content to deepen and educate superficialness to carry out operation's; Companion , family , the social influence intensifying and school education effect reduction.
     Part III: Have suggested that university life outlook on values educates the environment fitting in with and optimizes.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legal institutions, the environment , network environment , family society school an integral whole education environment , bedroom environment and peer relation five go to discuss the real route structuring harmonious university life growing up with the life outlook on values education outside environment face to face tier.
引文
[1]汝信等:《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
    [1]倪海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载《沈阳干部学刊》2007年第1期。
    [2]靖国平:《多元价值视野中的学校德育环境变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1期,第45-48页。
    [1]刘明君、汪志言:《转型期中国社会“反功利化倾向”透析》,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8期。
    [2]何静:《消费主义一种异化的生活方式》,载《学术交流》2005年第11期。
    [1]M.C.Taylor and E.Saarinen:In Imagologies:Media Philosphy,London:Routledge,1994,p.11.
    [2]张军:《生活消费问题简析》,载《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同[2]。
    [1][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6页。
    [2][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上海:三联书店,1989,第77-78页。
    [3]肖松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初探》,载《中国建设教育》2007年第4期。
    [1]任丽芳:《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影响》,载《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78-79页。
    [2]李宏伟:《现代生物技术伦理价值冲突的哲学思考》,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6期。
    [1]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16亿,网易科技报道,2009年4月18日。
    [1]何中华:《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载《前线》2002年第3期。
    [2]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94-96页。
    [3]《6.4%大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2001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第3版。
    [4]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载《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15期,第281页。
    [1]胡宏建:《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及其对策思考》,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任慧英:《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骆风:《直面转型社会的跨越——特区中小学生品德状况的最新调查》,载《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
    [1]骆风:《直面转型社会的跨越——特区中小学生品德状况的最新调查》,载《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
    [1]同侪关系指的是深刻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群体内关系。
    [2]邓显波:《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8期。
    [3]梁海虹:《高等院校如何改进师生关系》,载《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4]“我—它”关系是主体对人或事物的考查、探究、占有、利用等关系,在这里,“我”是“主体”,而“它”是客体。
    [1]《象牙塔内同窗情是否温暖如昔?》,2008年01月25日中国青年报,第3版。
    [2]同[1]。
    [3]周贤君:《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建立学校、家庭教育良性互动德育模式研究》(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第66-67页。
    [1]吉喆:《论家庭生命教育》,载《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5月。
    [2]《孔子家语·六本》
    [1]孙宏艳:《道德教育要防止“三个分离”》,载《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4年第12期
    [2]赵健伟: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6月。
    [3]同[2]。
    [1]李罡《“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变革》,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2]同[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1][英]罗素:罗素文集(第1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2]方世南:《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幸福观》,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没有稳定生活预期 任何疯狂举动都有可能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4]告诉你幸福的真谛 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http://news.hainan.net/newshtm2007年9月12日。
    [1]转引自李建珊:《西方技术批判理论及其启示》,载《南开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载《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刘济良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1]马兰霞:《生命教育怎一个课程了得》,载《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6期。
    [1]刘志军:《生命的律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2]赖文龙:《浅谈青少年生命观教育》,载《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池田大作、汤因比著,荀春生等译:《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1页。
    [3]伊丽莎白·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序言。
    [4]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1]梅萍:《对德育价值的深层思考》,载《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
    [2]张汝伦著:《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5页。
    [1]张云飞:《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载《青年探索》2003年第4期。
    [1]吴忠民:《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载《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2]罗尔斯为人所熟知的两个应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包含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原则要求所有人都应有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二原则是要求所有人都应有公正的机会平等,并只允许那些最有利于最不利者的差别存
    [1]杨海坤著:《宪法学基本论》,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2]张建伟:《死刑的限缩——关于死刑适用及其程序的再思考》,载《中国司法》2008年第3期。
    [3]董白虎,《人权基本文献要览》,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4]同③,第9、10页。
    [1]冰洁:《“独生代”的家庭教育透视》,载《决策与信息》1998年第11期。
    [1]宋超女:《关于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进寝室的思考》,载《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沈威,王炎栋:《构建大学德育的同伴教育模式》,载《中国德育》2006年第6期,第60页。
    1.刘志军著.生命的律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2.王北生著.生命的畅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3.刘济良著.生命的沉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4.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5.刘济良著.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6.(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
    7.张曙光著.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3)
    8.郑石岩著.生命转弯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9.李永强著.生命的察觉[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
    10.杰·唐纳·华特士著.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
    11.刘铁芳著.生命与教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
    12.(捷克)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7)
    1.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论[J].华中师范大学,2005(5)
    2.任雪萍.人的素质与社会环境的双向互动[J].学术界·学者专论,2003(6)
    3.刘龙昌.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及对策[J].湖湘论坛·教育管理,2005(3)
    4.蔺文革,邓霞.影响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2)
    5.胡发贵.论生存压力与道德危机[J].唯实,2000(11)
    6.赵云红.生命与焦虑——转型时代中学教育之解读[J].河南大学,2003(5)
    7.李强.现代人不能承受之重[J].人民论坛,2006(6)
    8.于晶利,申维东.转型期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工作的回应[J].理论探索,2006(9)
    9.王凯文.当代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高校德育工作对策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6)
    10.蔡福兴.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J].理论经纬,2006(8)
    11.万美容.试论当代青年与社会思潮的互动作用[J].青年研究,1999(6)
    12.杨长春.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倾向的理论分析[J].江汉大学,2006(6)
    13.徐锦中,张丽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阈下的功利主义的重现与批判[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4.王金华,魏丽艳.浅析消费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
    15.卢艳荣.消费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6)
    16.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17.邓为民.大学生网络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7(7)
    18.侯新乐.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J].社会科学论坛,2007(2)
    19.胡海可.网络虚拟扩张与青年社会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0.林才溪.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林[J].台州学院学报,2007(4)
    21.吴建新.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的忧思与对策[J].经济师,2007(9)
    22.蔡贤浩.克隆技术的伦理学思考[J].理论月刊,2004(7)
    23.金东英.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学新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4.丁凯,刘志成.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5.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4(8)
    26.鲁印服.试论高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27.吕晓英.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大学教育功利化趋向的理性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28.方明宝.论工具理性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9.李长伟,徐莹晖.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与人的工具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30.梅萍.提升大学生的价值感与幸福感[J].江苏高教,2007(3)
    31.崔勤之.简论社会市场公平竞争环境[J].甘肃社会科学,2005(4)
    32.梁兴英.试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12)
    33.董红,王有强.生命权的探析[J].世纪桥,2006(5)
    34.上官丕亮.生命权应当首先入宪[J].法学论坛,2003(7)
    35.王奎.生命权的概念及其入宪的必要性和价值[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6)
    36.马逾兰.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J].重庆图情研究,2007(2)
    37.咎玉林,许文贤.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J].青少年问题,2005(6)
    38.范申民.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J].科技信息,2007(14)
    39.周先进.家庭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2005(6)
    41.李炳红.当今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方略[J].科学时代,2006(12)
    42.任晓晴.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J].林区教学,2006(4)
    43.刘毓航.良好家庭教育要做到三点[J].江苏教育,2009(9)
    44.廖明凤.浅谈家庭教育的作用与策略[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5.王秀娟.浅谈现代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46.秦慕萍,汪婵娟等.构建家校合一的家庭教育工作和谐平台[J].武汉学刊,2006(1)
    47.曾红路,邢寿南.凝聚教育合力创建育人平台[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12)
    48.张瑞霞.基于“学校、家庭、自我”三位一体教育的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论坛,2008(15)
    49.王静波,孙玫贞.试论新时期大学德育中的同伴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0.陈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J].江西教育,2002(23)
    5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52.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53.朱伟.浅谈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同学关系[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日本六男女网约赴黄泉[N].羊城晚报,2004.11.23
    2.韩国自杀网继续作孽 轻生寻短者屡屡不绝[N].北京晨报,2001.5.17
    3.效仿日本集体自杀台湾网友相约赴黄泉[EB/ON].http://www.sina.com.cn,2004-10-18
    4.网络世界在线自杀讨论群体建起死亡连线[EB/ON]http://www.sina.com.cn,2003-07-10
    5.生命教育学习网http://www.life.edu.t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