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代江西地区灾荒和赈恤资料汇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赈恤制度是元朝巩固统治秩序,维持社会稳定,保证社会生活生产正常进行而采取的措施,是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统一江南后,很快把实行于北方的赈恤制度推行于江西地区。江西的赈恤,尽管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上来看,各项赈恤活动都遵循国家规定,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又呈现出它特有的地方性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江西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别于其他地区。本文以元代江西地区的灾荒和赈恤资料汇编为核心,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元代江西地区的灾荒特点以及灾后和平时赈恤的基本情况,以其加深对元代江西地区社会状况有进一步了解,同时也为今天的赈灾及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许多借鉴。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在系统检索正史、政书、元人文集、地方志等史料的基础上,完成元代江西地区灾荒和赈恤资料汇编。其内容包括元代江西地区的水灾、旱灾、蝗灾、饥馑、疫情、雪灾、地震等各类灾荒史料,元廷、地方官府和民间在灾荒发生以后对灾民施以赈恤的相关史料,以及各级官府和民间平时对贫弱者施以救助的史料。
     第二部分是对元代江西地区的赈恤制度和相关活动进行初步研究。在资料汇编的基础上,笔者首先对发生在元代江西地区的灾荒进行统计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元代江西各类灾荒共发生632路次,灾荒种类繁多,其中以饥馑、水灾为甚。再从时间、空间二维度分析叙述元代江西地区灾荒分布的时空特征,认为元代初期灾荒呈现出频率低、范围小、单一灾荒为主,影响小的特征。到了元代中后期不仅各类灾荒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而且范围扩大到全省,同时,数灾并发的现象经常发生,带来的影响也迅速扩大加深,经此分析展示了实行赈恤制度的背景。然后,则探讨了元代江西地区的各类赈恤,认为元代江西地区的赈恤活动可以分成灾后赈恤和平时赈恤两大类。灾后赈恤,即为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各级政府在灾荒的赈恤中占据主导地位,其采取了蠲免赋税徭役、赈济钱粮、发动民间力量等赈恤措施,民间在政府的领导下也参与到赈灾活动中来,但是由于灾荒的严重,杯水车薪的赈恤物质,再加上赈灾过程中不及时等存在的弊端,即便是多方拯救仍然造成很大的损失。至于平时赈恤,政府普惠于民的优恤措施始终未断,并对社会贫弱者施以一系列旨在能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措施,包括饮食、收养、医疗、丧葬等方面内容。此外,民间富户以个人身份、个人财力对其乡里贫弱者进行救助,其投入的物质有效补充了政府赈恤物质体系的不足。平时赈恤措施,使得贫困饥民得以解救于一时的危难,暂时为生,同时也使鳏寡孤独老幼残疾得到了一定的赡济。
[26]戴卫东:《明代传统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7]屈文军:《〈元典章〉的史料价值和通读要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6)。
     [28]陈广恩:《关于元朝赈济西北灾害的几个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5(3)。
     [29]卜风贤:《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史学理论研究》2005(2)。
     [30]黄鸿山:《元代常平义仓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1]尹万东:《中国古代赈济研究》,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龚光明:《元代农业灾害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3]李颜鑫:《元代地震灾害及赈灾体系述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4]李莎:《元代官方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中州学刊,2007(6)。
     [35]郭珂、张功员:《元代疫灾的论述》,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1)。
     [36]李莎:《元代官方的救荒和抚恤政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8)。
     [37]陈卫兰:《元代直译体公文阅读要领——〈以通制条格〉为例》,台州学院学报,2008(8)。 caused the most serious influences.Besides,it will analyze the feature of disasters and famines in time and in places, showing that there exists a growing trend of Jiangxi disasters and famines in frequency, the range of disasters and famines areas and influence from the early to late Yuan Dynasty. The analysis feature of the disasters and famines will demonstrate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lementing of the relief system including the famine relief and the peacetime relief in Jiangxi. Then relief system of Jiang in Yuan Dynasty is discussed.the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and the popolace the famine relief:Being confronted with disasters and famines ,both all levels governments and the populace acted in correspondence and drew up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soci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governments were predominant in the famine relief ,and the populace had to ac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nd in concert with the governmernt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developed many polices and measures for famine refugees, such as tax exemption or reductions,distrbting funds and foods , mobilizing the populace contribution and so or.Because relief material is very short , all these polices and measures seemed to do little about the disasters and famines, in turn,great loss remained.As for peacetime relief measures ,public pacifying mesures has been implementing during Yuan Dynasty,and imposing a series of the poor and the weak to protect their basic conditions of life measures,such as diet,adoption,medical treatment,funeral and so or.
     In addition,the well-off with personal identity and financial to help their village the poor and the weak in danger. Their action and financial supplied many material into Yuan Dynasty inadequate relief material system.Peacetime relief measures have several positive effects: including both to help the poor and weak in a time of distress, getting temporary living, At the same time , the needy and helpless have provided maintenance for their life.
引文
①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①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②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③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④赫治清:《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⑤赵经纬:《元代的天灾状况及其影响》,《河北师范学校学报》1994年第3期。
    ⑥李迪:《元代防治蝗灾的措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3期。
    ⑦郭珂、张功员:《元代疫灾论述》,《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第1期。
    ⑧闻黎明:《大德七年平阳太原的地震》,《元史论丛》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⑨王培华:《试论元代北方蝗灾群发性韵律及国家减灾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⑩王培华:《元代北方雹灾的时空特点及国家救灾减灾措施》,《中国地理历史论丛》1999(2)。
    ①王培华:《元代北方水旱时空分布特点与申检体覆救灾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②王培华:《元代北方桑树灾害与国家减灾政策》,《殷都学刊》2000年第1期。
    ③陈明:《元代北方饥荒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救灾措施》,《古今农业》2001年第4期。
    ④杨代娟:《元代三种自然灾害及灾伤申检制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⑤袁祖亮:《中国灾害通史》,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⑥付和强:《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⑦黄鸿山:《元代常平义仓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⑧赵经纬:《元代赈灾物质来源浅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⑨赵经纬:《元代赈灾机构初探》,《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⑩陈广恩:《关于元朝赈济西北灾害的几个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11李彦鑫:《元代地震灾害及赈灾体系述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2崔允精:《元代救荒书与救荒政策——以〈救荒活民类要〉为依据》,《元史论丛》第九辑,北京:中国广播电台出版社,2004年。13李莎:《元代官方的救荒和抚恤政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①徐益棠:《元代之救济行政与法制》,《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九卷,北京:线装书局,1950年。
    ②高文德:《元代赈恤制度浅谈》,《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③崔允精:《元代赈恤制度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④吴小红:《元代江西灾荒分析》,《农业考古》2002年第1期。
    ⑤施由民:《江西古代的抗灾减论述》,《农业考古》2002年第9期。
    ①《元史》卷18《成宗纪一》。
    ②《元史》卷18《成宗纪一》。
    ③《元史》卷19《成宗纪二》。
    ④《元史》卷19《成宗纪二》。
    ⑤《元史》卷19《成宗纪二》。
    ⑥《道园学古录》卷41《崇仁县显应庙冲惠侯故汉栾君之碑》。
    ⑦弘治《抚州府志》卷27《灾异》。
    ⑧《元典章》卷3《圣政二·救灾荒》。
    ⑨《吴文正公集》卷66《大元少中大夫江州路总管赠太中大夫秘书大监轻车都尉太原郡侯王安定公墓碑》。
    ①《元典章》卷3《圣政二·救灾荒》。
    ②《申斋刘先生文集》卷2《送萧太玉教授循州序》。
    ③正德《瑞州府志》卷11《灾祥志》。
    ④《申斋刘先生文集》卷2《送萧太玉教授循州序》。
    ⑤《元史》卷29《泰定纪二》。
    ⑥《元史》卷38《顺帝纪一》。
    ①《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
    ②《元典章》卷3《圣政二·减私租》;《元典章》卷3《户部九·江南申灾限次租》。
    ③《元典章》卷49《刑部十一·警迹人获贼功赏》。
    ④《元史》卷25《仁宗纪二》。
    ⑤《元史》卷25《仁宗纪二》。
    ①《元史》卷27《英宗纪一》。
    ②《申斋刘先生文集》卷7《江西换住平章遗爱碑》。
    ③《始丰稿》卷12《故元赠承务侍郎江浙等外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吴君墓志铭》。
    ④《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
    ⑤《元史》卷33《文宗纪三》。
    ⑥《元史》卷50《五行志一》。
    ⑦《元史》卷33《文宗纪二》。
    ⑧《申斋刘先生文集》卷2《送萧太玉教授循州序》。
    ⑨《元史》卷38《顺帝纪一》。
    ⑩《元史》卷39《顺帝纪二》。
    11《元史》卷51《五行志二》。
    12正德《瑞州府志》卷11《灾祥志》。
    ①正德《瑞州府志》卷11《灾祥志》。
    ②《元典章》卷3《圣政二·救灾荒》。
    ①《元典章》卷3《圣政二·救灾荒》。
    ①《元史》卷19《成宗纪二》。
    ②《元史》卷22《武宗纪一》。
    ③《元史》卷34《文宗纪三》。
    ④《元史》卷9《世祖纪六》。
    ⑤《元史》卷23《武宗纪二》。
    ⑥《元史》卷96《食货志四》。
    ⑦《元史》卷96《食货志四》。
    ①《元史》卷34《文宗纪五》。
    ②《元史》卷19《成宗纪二》。
    ③《元史》卷34《文宗纪三》。
    ④《元史》卷20《成宗纪三》。
    ⑤《元史》卷18《成宗纪一》。
    ⑥《元史》卷205《卢世荣传》。
    ⑦《元典章》卷3《圣政二·减私租》。
    ⑧《元史》卷43《顺帝纪六》。
    ①《元史》卷18《成宗纪一》。
    ②《元史》卷20《成宗纪二》。
    ③《元史》卷38《顺帝纪一》。
    ④《元典章》卷19《户部五·佃户不给佃主借贷》。
    ①《元史》卷22《武宗纪一》。
    ②《元史》卷39《顺帝纪二》。
    ③《元史》卷39《顺帝纪二》。
    ④《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
    ⑤万历《南昌府志》卷15《名宦传》。
    ⑥正德《建昌府志》卷10《恤典》。
    ①《吴文正公集》卷66《有元朝列大夫抚州路总管府治中致仕李侯墓碑》。
    ②雍正《增修崇仁县志》卷一《官师表·送监邑鲁元起序并诗》。
    ③《元史》卷25《仁宗纪二》。
    ④《元史》卷25《仁宗纪二》。
    ⑤《雪楼集》卷12《鹿泉先生贾公祠堂记》。
    ⑥《元史》卷191《卜天璋传》。
    ⑦《元史》卷184《王都中传》。
    ①万历《吉安府志》卷18《列传一·吴师尹传》。
    ②嘉靖《江西通志》卷13《南康府·名宦》。
    ③《申斋刘先生文集》卷11《元故奉议大夫泉州路总管府推官周君墓志铭》。
    ④《东山存稿》卷7《资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汪公传》。
    ⑤《元史》卷142《庆童传》。
    ⑥嘉靖《江西通志》卷13《南昌府·名宦》。
    ①《元史》卷96《食货志一·常平义仓》。
    ②嘉靖《江西通志》卷13《南康府·名宦》。
    ③嘉靖《江西通志》卷17《建昌府·名宦》。
    ④嘉靖《江西通志》卷25《吉安府·名宦》。
    ⑤弘治《抚州府志》卷27《恤政》。
    ⑥《元史》卷96《食货志一·常平义仓》。
    ⑦崔允精:《元代赈恤制度研究》,第39页。
    ①《东维子集》卷24《故义士吕公墓志铭》。
    ②嘉靖《江西通志》卷31《瑞州府·名宦》。
    ③《元史》卷39《顺帝纪一》。
    ④嘉靖《江西通志》卷31《瑞州府·人物》。
    ⑤《橒隐集》卷6《元故朱公墓志铭》。
    ⑥《揭文安公全集》卷13《甘景行墓铭》。
    ⑦《吴文正公集》卷68《刘季说墓表》。
    ⑧《巴西集》下卷《婺源处士吴君墓志铭》。
    ⑨《麟原文集·前集》卷3《刘宗海行状》。
    ⑩《云阳集》卷8《刘纶刘琚传》。
    ①《云阳集》卷8《胡谷隐墓志铭》。
    ②《东山存稿》卷7《孝则居士程君可绍墓表》。
    ③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己集》刘诜《桂隐集·感旧行》。
    ④《元史》卷96《食货志四》。
    ⑤《通制条格校注》卷4《户令·鳏寡孤独》。
    ①《元史》卷96《食货志四》。
    ②《元史》卷96《食货志四》。
    ③《通制条格校注》卷4《户令·鳏寡孤独》。
    ④《通制条格校注》卷4《户令·鳏寡孤独》。
    ⑤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22《论逃户》。
    ⑥《元典章》卷24《户部十·科添二分税粮》。
    ①《元典章》卷19《户部五·佃户不给佃主借贷》。
    ②《元典章》卷3《圣政二·减私租》。
    ③陈高华:《元代流民问题》,《元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元史》卷22《武宗纪一》。
    ⑤《元史》卷96《食货志四》。
    ⑥《元典章》卷3《圣政二·恤流民》。
    ⑦《元史》卷22《武宗纪一》。
    ⑧《元典章》卷3《圣政二·恤流民》。
    ①《元史》卷15《世祖纪十二》。
    ②《元史》卷7《世祖纪四》。
    ③《元史》卷10《世祖纪七》。
    ④《通制条格》卷7《存恤》。
    ①《元典章》卷34《已死军无弟男寡妇及年老残疾许收为民》。
    ②《元典章》卷34《病死军人棺木》。
    ③《中国通史》,《元代卷》,第972页。
    ④《元史》卷21《成宗纪四》。
    ⑤《元典章》卷34《新附军老小口粮》。
    ⑥《元史》卷18《成宗纪一》。
    ⑦《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
    ①《通制条格校注》卷17《赋役·孝子义夫节妇》。
    ②《吴文正公集》卷71《故侯府君唐卿墓表》。
    ③《吴文正公集》卷73《故待补国学进士何君墓志铭》。
    ④正德《瑞州府志》卷10《人物志·孝义》。
    [1]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标点本。
    [2] (元)張光大:《救荒活民类要》,《续修四库全书》本。
    [3]佚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影印元刊本。
    [4]方贵龄:《通制条格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5]佚名:《至正条格校注》,韩国整理本。
    [6] (元)柳贯.《柳待制集》,《四部丛刊》本。
    [7] (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8] (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9] (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10] (元)苏天爵著,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滋溪文稿》,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点校本。
    [11] (元)许有任:《至正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12] (元)刘将孙:《养吾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元)程钜夫:《雪楼集》,宣统涉园陶氏影刊明洪武本。
    [14] (元)任士林:《松乡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本。
    [16] (元)谢应芳:《龟巢稿》,《四部丛刊》本。
    [17] (元)杨翩:《佩玉斋类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元)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四部丛刊》本。
    [19] (元)張养浩:《归田类稿》,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周氏刊本。
    [20] (元)黄溍:《金华黄先生集》,《四部丛刊》本。
    [21]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本。
    [22] (元)虞集:《道园类稿》,《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23] (元)邓文原:《巴西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川锦阳吴氏刊本。
    [24] (元)陆文圭:《墙东类稿》,《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25] (元)赵孟頫:《松雪斋集》,《四部丛刊》本。
    [26] (元)刘埙:《水云村泯稿》,明永乐三年(1405)李光刊本。
    [27] (元)刘埙:《隐居通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 (元)李祁:《云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 (元)李存:《番阳仲公李先生文集》,明永乐三年(1405)年本。
    [30] (元)危素:《危太朴全集》,《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
    [31] (元)吴师道:《礼部集》,《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本。
    [32] (元)赵汸:《东山存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 (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34] (元)吴莱:《渊颖吴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35] (元)王礼:《麟原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 (元)胡行简:《樗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 (元)郑元祐:《侨吴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 (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元代珍本文集丛刊》本。
    [39] (元)杨维祯:《东维子集》,《四部丛刊》本。
    [1] (明)林庭昂,周廣等修:嘉靖《江西通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2] (明)范涞修,章湟纂:万历《南昌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3] (明)吕杰纂修:弘治《抚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4] (明)熊相纂修:正德《瑞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5] (明)刘节纂修:嘉靖《南安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6] (明)康河修,董天锡篡:嘉靖《赣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7] (明)余之禎、王時槐等纂:万历《吉安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版
    [8] (明)冯曾修,李汛篡:嘉靖《九江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
    [9] (明)何棐,冯曾等纂修:嘉靖《九江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10] (明)严嵩篡修:正德《袁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11] (明)严嵩原修,季德甫增修:嘉靖《袁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12] (明)陈德文纂修:嘉靖《袁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3] (明)陈霖篡修:正德《南康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14] (明)夏良胜篡修:正德《建昌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15] (明)陈策纂修:正德《饶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6] (明)王崇纂: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17] (明)谢胤璜修,刘寿祺纂,陈潜续修:《清代孤本方志选》第一辑,第十八册,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
    [2]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3]郝治清:《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年。
    [6]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元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史卫民:《元代社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陈高华、史卫民:《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报日出版社1999年版。
    [10]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1]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2]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版。
    [13]陆峻岭:《元人文集编目分类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付和强:《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徐益棠:《元代之救济行政与法制》,《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九卷,1950。
    [2]亦邻真:《元代硬译公牍文体》,《元史论丛》第一辑,1982。
    [3]高文德:《元代赈恤制度浅论》,《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一辑,1987。
    [4]高文德:《蒙元时期岭北地区的治蝗的开发》,中国边疆史地论集,1990。
    [5]闻黎明:《大德七年平阳太原的地震》,《元史论丛》第四辑,1992。
    [6]高伟:《元代太医院及医官制度》,兰州大学学报,1994(1)。
    [7]高伟:《元代医家入仕现象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94(4)。
    [8]史卫民:《元代前期的宣抚司与宣慰司》,《元史论丛》第五辑,1993。
    [9]李向军:《试论中国古代荒政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2)。
    [10]赵经纬:《元代赈灾物资来源浅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3)。
    [11]赵经纬:《元代赈灾机构初探》,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12]王晓清:《元代前期灾荒经济简论》,中国农史,1998(4)。
    [13]王培华:《试论元代北方蝗灾群发性韵律性及国家减灾措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14]王培华:《元代北方雹灾的时空特点及国家救灾减灾措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2)。
    [15]王培华:《元代北方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点与申检体覆救灾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99(3)。
    [16]王培华:《中国古代灾害志的演变及其价值》,中州学刊1999(5)。
    [17]王培华:《元代北方桑树灾害及国家对策》,殷都学刊2000(1)。
    [18]王培华、刘玉峰:《元代北方桑树灾害及国家救灾减灾对策》,古今农业2000(1)。
    [19]陈明:《元代北方饥荒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救荒措施》,古今农业2001(4)。
    [20]吴小红:《元代江西灾荒分析》,农业考古2002(1)。
    [21]王培华:《1238~1368年华北地区蝗灾的时聚性与重现期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2(4)。
    [22]施由民:《江西古代的抗灾减论述》,农业考古,2002(9)。
    [23]王培华、方修琦、何立新:《公元1328~1330年冷事件的历史记录及其意义》,古地理学报2004(4)。
    [24]崔允精:《元代救荒书与救荒政策——以〈救荒活民类要〉为依据》,元史论丛第九辑,2003。
    [25]崔允精:《元代赈恤制度的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6]戴卫东:《明代传统社会保障政策的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7]屈文军:《〈元典章〉的史料价值和通读要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6)。
    [28]陈广恩:《关于元朝赈济西北灾害的几个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5(3)。
    [29]卜风贤:《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史学理论研究》2005(2)。
    [30]黄鸿山:《元代常平义仓的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1]尹万东:《中国古代赈济研究》,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龚光明:《元代农业灾害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3]李颜鑫:《元代地震灾害及赈灾体系述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4]李莎:《元代官方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中州学刊,2007(6)。
    [35]郭珂、张功员:《元代疫灾的论述》,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1)。
    [36]李莎:《元代官方的救荒和抚恤政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8)。
    [37]陈卫兰:《元代直译体公文阅读要领——〈以通制条格〉为例》,台州学院学报,200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