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浅析中国的“战略对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与世界各国广泛开展“战略对话”始于2005年。是年,中国密集启动与印度、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世界各主要力量的战略对话。这显然不是巧合事件,而是经认真谋划的外交战略布局,是中国积极主动与各大国良性互动的新模式,是实现和平发展、追求和谐世界的可行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繁荣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主要原因在于它不仅具有解决中美双边、地区和全球的多层次共同利益与分歧的现实意义,更有探讨多极化与全球化时代崛起大国与守成霸权国如何共处的历史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主体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密集开展“战略对话”的整体背景分析,初步总结这些战略对话的特点和规律;第二部分是对“中美战略对话机制”的个案研究,梳理其产生的背景及过程,并在议题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对话与中俄、中日、中印战略对话作简要比较,得出其在稳定性、灵活性和议题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第三部分揭示中美战略对话机制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指出虽然该机制还存在诸如地位不对等、议题缺乏成果等问题,但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该机制将展现出良好的前景。最后总结中美战略对话机制对中国推进整个“战略对话”的若干启示——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研究问题。
China's "Strategic Dialogue" began in 2005. This year, China intensively started strategic dialogues with other major powers of the world, such as India, Japa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is obviously not a coincidence, but a carefully planned diplomatic strategy. Strategic Dialogue is a new model for China to actively interact with the major powers, and a viable path to realize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a harmonious world. These dialogues will hav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hina's and the world'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Among the dialogues, the most striking one is the China-U.S. Strategic Dialogue, for it is not only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balancing Sino-U.S.'s multi-level (bilateral, regional and global) common interests and differences, but also of historic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issue of how can a rising power and a conservative hegemony co-exist and develop peacefully in a multi-polar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era.
     The present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 summary of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Dialogue; the second part is a case study of the Sino-U.S. Strategic Dialogue, presenting its background and process, and making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Sino-U.S. Strategic Dialogue and China's strategic dialogues with Russia, Japan, and Indian; the third part reveals the histor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ino-U.S. Strategic Dialogue regime. It is noted that, in spite of some problems, this regime is of bright prospect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Sino-U.S. Strategic Dialogue regime on promoting China's overall "Strategic Dialogue"-this is just the research question which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swer.
引文
1陈须隆,“试论中国的‘新战略对话’”,载《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第41页
    2新中国历史上战略性质的对话,最著名的当属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与尼克松、基辛格的会谈,开创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还有1989年邓小平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那次“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会谈。冷战结束后,1996年中俄确立元首会晤机制,开启高层之间的战略性对话;1997年中法确立两国间的“长期的全面伙伴关系”,商定“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双边高层会晤和至少两次外长会晤”。虽然没有正式称为“战略对话”,其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并不鲜见。
    3日美两国一开始使用与中方不同的称谓:日本官方媒体将中日首次战略对话称为“综合政策对话”;美国则将首次中美战略对话称为“全球对话(Global Dialogue)'’,后称“高层对话(Senior Dialogue)"。主要是美日坚持认为只有盟友之间方才有“战略对话”,就像美日外长防长“2+2”战略磋商。据吴心伯对韦德宁的访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等人反对使用“战略”一词,理由是日本会担心中美开战战略对话以及“战略”一词带有的军事含义,而中美并非盟国,于是改称“全球对话”、“高层对话”,中方则继续称之为“战略对话”。(参见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第170页)。但美国从一开始就宣布是与中国进行“涉及战略问题的全球对话”,是“新的高层对话”,以区别于此前中美之间具体领域的双边对话机制。所以说美国一直认可该对话“战略对话”的本质。
    4辞海编委会:《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2页
    5参见康绍邦、宫力等:《国际战略新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6参见傅梦孜等,“战略对话与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8期,第53页。该文为《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的专家学者进行谈话讨论的情况。本文所概括的战略对话的特点主要参考自牛新春的谈话。
    7李大光:《国际机制与区域安全——兼论东北业区域安全机制构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版,第26页
    8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pringfield:Merriam-Webster Inc., Publishers, 1993
    8参见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9同上第5页、第9、46页
    10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3页
    12以上参见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第82-85页
    13李大光:《国际机制与区域安全》,第27页
    14如张蕴岭主编:《构建和谐世界: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梁守德:《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与《全球化与和谐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2007;秦治来:《和平·发展·合作——为什么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宿景祥、齐琳主编:《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胡宗山:《中国的和平崛起:理论、历史与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刘杰:《机制化生存: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等
    15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007/2008/2009)
    16倪世雄:《结交一言重 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二十一世纪中美关系的新格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18陈须隆,“试论中国的‘新战略对话’”,第41-47页
    19转自中国网,
    20傅梦孜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8期,第52-61页
    21时殷弘,载《中国评论》(香港)2006年第2期,见于其文集《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22周庆安,载《东方早报》特约评论员社论,2005年8月3日,第A14版
    23孙晋忠,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8月8日第32期,第47-48页
    24沈丁立,载《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期,第15-16页
    25牛新春,载《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6月25日第26期,第55页
    26王义桅,载《新闻前哨》2007年第7期,第6-7页
    27续东、牛新春,载《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1月21日第3期,第54页
    28倪峰,载《当代世界》2008年第3期,第13-15页
    29刘长敏,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7期,第1-7页
    30倪世雄,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7期,第24-33页
    31潘锐,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5期,第1-7页
    32宋玉华、王玉华,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第52-55页
    33张久安,载《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9-22页
    34卢晨阳、吕晓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第32-37页
    35雷达、赵勇,载《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3期,第29-33页
    36宋国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3期
    37宋国友,载《西部论丛》2008年第7期,第27-29页
    38顾小存,载《当代世界》2008年12期,第59-61页
    39王一鸣、田野,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3期,第59-82页
    40孔根红,载《当代世界》,2009年第8期
    41纪军,载《当代世界》,2010年第6期,第19-21,37页
    42傅梦孜,载《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6期,第11-12页
    43分别为孙时联,“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由来及首轮对话成果”;季敏,“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落实情况评价”;肖晓,“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及其成果解读”,载《领导文萃》,2010年第16期,第15-31页
    Robert B. Zoellick, "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Speech to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 September 21,2005. http://www.state.gov/s/d/former/zoellick/rem/53682.htm
    43 Dennis Wilder,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Obama's China Policy" http://www.brookings.edu/articles/2009/0515_china_wilder.aspx
    46 Kerry Dumbaugh, "China-U.S. Relations: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ly 29th.2009
    44约翰·米勒—怀特、戴敏: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45约翰·米勒—怀特、戴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46参见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第22、51页
    47同上,第147-148页
    48温家宝哈佛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CCTV新闻频道http://www.cctv.com/homepage/xwtt/20031211/000664.shtml
    49倪世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中美关系”,第29页。据该文注释,郑必坚先生认为,“和平崛起”同“和平发展”是一个意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中国特色”。又见宿景祥、齐琳主编:《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郑必坚序言:“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用语不同,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本质内涵完全一样。”第5页。
    53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载《人民日报》2005年4月23日第1版。
    5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全文),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971778.htm
    55戴秉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zt/dnzt/jianchizouhepingfazhandaolu/t774662.htm
    56人民网,“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举行”,http://www.people.com.en/GB/shizheng/1024/2748201.html.
    57中国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文)”http://www. china. com.cn/chinese/2004/Sep/668376. htm.
    58陈须隆,“试论中国的‘新战略对话’”,第42页
    59“对话势头”即类似于外交势头、谈判势头的概念,指对话或谈判需要的一种连续的驱动力,表现为既有成果不断推动新成果的产生,一旦失去势头则将使对话/谈判陷入冷却状态,难于取得成果。(参见杰夫·贝里奇著,庞中英译《外交理论与实践》第59-73页)
    60 《中美联合声明》,1997年10月29日,南方网
    61吴绮敏、张卫中,胡锦涛主席会见美国总统布什,载《人民日报》,2004-11-21第一版
    62 Kerry Dumbaugh:China-U.S. Relations: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CR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for Congress, July 29,2009.
    63王帆,“中美竞争性相互依存关系探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第27页。
    64刘长敏,“中美战略对话机制的发展及其解析——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关系的新探索”,第4页
    The White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B/OL].2002-09-10.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pdf.
    66 Robert B. Zoellick, Speech to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 September 21,2005. http://www.state.gov/s/d/former/zoellick/rem/53682.htm
    67参见李心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研究”,2010年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68王义桅,“中美关系步入机制化时代:对从经济战略对话到建立军事热线的理解”,第6页。
    Harry Harding, "Asia in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in George W. Bush and Asia, p.54转引自陶文钊主编:《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70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第169-170页
    71据考,中美战略对话还有一个由学界到官方的过程。在中美两国学界的积极推动下,中美双方于1999年开始了试探性接触。截至2005年8月官方的“中美战略对话”开始前,中美学者共举行了5届论坛形式的“中美战略对话”,该对话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美国太平洋论坛共同举办,每年轮流在复旦大学和美国夏威夷进行,双方就共同关心的中美关系和地区安全问题举行了涉及战略层面的研讨。随着新世纪中美关系的稳步发展,尤其是两国在经贸、反恐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渐深化,构建一个官方层级的涉及多领域的战略沟通和对话机制,并直接影响和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已成大势所趋。需要说明的是,此后该论坛仍然存在,继续发挥着第二轨道的作用。参见刘长敏,“中美战略对话机制的发展与解析”,第1-2页,另见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http://www.cas.fudan. edu.cn/view. php?id=234
    72人民网强国论坛,“金灿荣教授评析‘首次中美战略对话’”,2005-8-3,
    73新华网,《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
    74吴迎春,“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05-8-2第4版
    75当时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日本联合德国、印度、巴西提出“四国方案”,要求安理会同时增加四国为常任理事国;该方案引起了成员国极大的分歧,为避免成员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陷于分裂,8月3日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宣布:中美达成一致共同阻止“四国联盟”增常决议草案。此被称为中美战略对话的“第一项成果”。
    76倪峰,“推进互信的重要平台——中美战略对话回顾”,第15页
    77新华网,“首次中美战略对话”,2005年8月2日httpy/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8/01/content_3293102.htm
    78央视网/国际新闻,“美赞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2005年12月9日,http://www.cctv.com/news/world/20051209/100382. shtml
    79因佐利克于当年6月辞职,双方在代表级别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本次对话推迟进行且议程缩短。
    80倪峰,“推进互信的重要平台”,第14页
    81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wszb/zhibol28/content 723814.htm
    82参见倪峰,“推进互信的重要平台”,第14页
    832008年3月1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戴秉国出任国务委员
    84新华网2006年12月16日报道,http://news.xirihuanet.com/world/2008-12/16/content 10512402.htm
    85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wszb/zhibo128/content 723814.htm
    86王一鸣、田野,“中美战略对话的制度分析”,第75页
    87同上,第72页
    88朝核、伊核问题可归入防扩散问题。
    89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等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544页
    90刘长敏,“中美战略对话机制的发展及其解析”,第1页
    91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第174页
    92中国政府网,“中美联合公报”,2011-1-19http://www.gov.cn/jrzg/2011-01/20/content 1788572.htm
    93人民网,“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京举行”,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748201.html.
    94据倪世雄与佐利克的谈话,佐利克是根据对话期间与中方领导人的沟通以及他对中美关系重要性的理解提出这一概念的,并认为与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一致。参见倪世雄《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第287页
    95卢晨阳、吕晓丽,“试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第53页
    96“上位制度”是制度学的一个概念,指制度安排中位阶较高,具优先性、纲领性、指导性的制度。
    97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98转引自黎兵,“新兴大国崛起中的国际经济协调——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研究”,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论文,2009年5月
    99除了低级政治可以交易达成妥协且具有很好的外溢效应之外,其他原因还包括:SED本身的定位(副总理级)就比SD(副部级)要高,定位越高授权越大也越受双方重视,容易达成协议;经济关系本身在中美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一直走在其他领域合作的前列,合作基础较为牢固;还有一种社会心理,即结果取向,人们总是愿意关注成果。
    100新华网,“2010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成果清单”,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26/c12141540.htm
    101中国政府网,“中美联合声明”,http://www.gov.cn/jrzg/2011-01/20/content_1788572.htm
    [1]David M. Lampton Ed.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in the Era of Reform[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Dennis Wilder.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Obama's China Policy [EB/OL]. Bookings Institution,2009-5-15
    [3]Harry Harding. Fragile Relationship: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M]. Bookings Institution,1992
    [4]Kerry Dumbaugh. China-U.S. Relations: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Policy.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ly 29th.2009
    [5]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 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
    [6]Robert Zoellick. Whither China: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Speech on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U.S.-China Relations [EB/OL]. U.S. State Department, 2005-9-21
    [7]The White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B/OL].2002-9-10
    [8]Thomas W. Robinson, David Shambaugh. Chinese Foreign Policy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
    [9]Wang Ji Si. China's Search for Stability with America [J].Foreign Affairs, Sep/Oct, 2005.
    [10][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利与相互依赖(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美]罗伯特·吉尔平.杨宇光、杨炯译.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美]米勒·怀特,戴敏.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关系——应对共同挑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13][美]米勒·怀特,戴敏.中美关系新战略——跨越零和博弈的中美双赢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4][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5][美]约翰·米尔斯海默.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美]约翰·W·克雷斯威尔.崔延强主译.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7][美]约瑟夫·奈.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8][英]杰夫·贝里奇.庞中英译.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陈须隆.试论中国的‘新战略对话’[J].国际问题研究,2010(6).
    [20]傅梦孜.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超越汇率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10(6).
    [21]傅梦孜等.战略对话与中美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5(8).
    [22]傅梦孜主编.中美战略关系新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3]顾小存.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成因与影响[J].当代世界,2008(12).
    [24]胡佳虹.中美双边对话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2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网,2007-10-24
    [2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9-16.
    [27]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N].人民日报,2005-4-23.
    [28]胡宗山.中国的和平崛起:理论、历史与战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9]纪军.增进战略互信,促进互利合作——记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J].当代世界,2010(6).
    [30]孔根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伟大创举——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评析[J].当代世界,2009(8)
    [31]雷达、赵勇.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中的非对称性与对称性——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经济基础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8(3).
    [32]黎兵.新兴大国崛起中的国际经济协调——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研究[D].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2009.
    [33]李心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0.
    [34]梁守德.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35]刘杰.机制化生存: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36]刘长敏.中美战略对话机制的发展及其解析——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关系的新探索[J].现代国际关系,2008(7).
    [37]卢晨阳,吕晓莉.试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
    [38]门淑莲.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与中国的期待[J].经济,2009(7).
    [39]倪峰.推进互信的重要平台——中美战略对话回顾[J].当代世界,2008(3).
    [40]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1]倪世雄,王义桅.中美国家利益比较[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42]倪世雄,刘永涛主编.美国问题研究(第六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43]倪世雄.结交一言重 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周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4]倪世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与中美关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7).
    [45]牛新春.中美战略对话机制越来越开放[J].瞭望新闻周刊,2007(26)
    [46]潘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J].国际观察,2007(5).
    [47]秦亚青.理性与国际合作: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48]秦治来.和平·发展·合作——为什么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9]沈丁立.深化中美战略对话[J].中国发展观察,2007(1).
    [50]时殷弘.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1]宋国友.思考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未来[J].西部论丛,2008(7).
    [52]宋国友.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及其战略限度[J].现代国际关系,2007(5).
    [53]宋国友.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对称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3)
    [54]宋玉华,王玉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性质定位和作用[J].国际经济评论,2008(1).
    [55]孙晋忠.搭建中美战略对话新平台[J].瞭望新闻周刊,2005(8).
    [56]孙敬文.战略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吉林:吉林大学,2009.
    [57]孙时联等.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述评[J].领导文萃,2010(16).
    [58]陶文钊主编.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59]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60]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1]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中国外交白皮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007/2008/2009).
    [62]王帆.中美竞争性相互依存关系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3).
    [63]王辑思等编.美国在东亚的作用:观点、政策及影响[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64]王杰.国际机制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65]王一鸣、田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制度选择[J].国际政治科学,2009(3)
    [66]王义桅.中国关系步入机制化时代:从经济战略对话到建立军事热线的理解[J].新闻前哨,2007(7).
    [67]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二十一世纪中美关系的新格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8]吴迎春.中美首次战略对话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5-8-2
    [69]宿景祥、齐琳主编.国外著名学者、政要论中国崛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70]续东,牛新春.中美战略对话渐入佳境[J].瞭望新闻周刊,2008(3).
    [71]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使用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2]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3]杨洁勉.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74]杨洁勉.大磨合:中美相互战略和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5]张久安.用长远眼光观察中美战略经济对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
    [76]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7]周庆安.战略对话推动中美关系回归确定性[N].东方早报,2005-8-3(6).
    [78]周仁东.试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79]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80]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
    [81]中国商务部网,http://www.mofcom.gov.cn
    [82]白宫网站,http://www.whitehouse.gov
    [83]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www.state.gov
    [84]美国商务部,http://www.commerce.gov
    [85]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86]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