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探索先秦东夷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兴衰历史,了解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以及其他族群的相互关系等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对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成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讨。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回顾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并叙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主要对东夷文化的文化遗存进行界定,最终确定,其从早到晚共包含七种考古学文化,分别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南黄庄文化。
     第三章主要是对东夷文化不同时期的分布范围进行阐述和界定,得出不同阶段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变化情况。后李文化时期,其分布范围仅限于鲁北地区西至黄河、东到潍河的狭长地带。北辛文化时期,早期集中在泰山以南的鲁中南地区,中期、晚期有所扩大,大致扩展到东起黄海、西到京杭运河两侧、南达淮河故道、向北到黄河北岸的广大区域,中间有部分空白区域。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期范围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鲁中南、苏北地区,胶东半岛遗址有所增多,鲁西北和潍河流域有少量发现;大汶口晚期,其分布范围不仅遍布山东全省,并且已经涵盖了苏皖北部、豫东的开封、周口西部等地。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范围西到京杭运河一线,东到黄海,南达苏皖北部,东北已经过海达到辽东半岛南端。岳石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基本涵盖了山东全省、苏北、皖北、豫东、河北东南部及辽东半岛南端的广大地区。珍珠门文化初期分布范围缩小,主要集中在在弥河以东的胶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包括今寿光、青州、蒙阴一线以东到黄海的大部分地区;到珍珠门文化末期,分布范围仅局限于胶东半岛东南一隅,其地域范围被后来的南黄庄文化所继承。大约到春秋中期以后,东夷文化消亡,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四章,着重对东夷文化分布范围演变的特点及成因进行探索,认为东夷文化不同时期分布范围的演变,可大致分为产生期、扩展期、繁盛期、衰落期、东向收缩期等五个发展阶段;另外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其呈现出阶段性、辐射性、起伏性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分布范围由小渐大而后再缩小直到融合、由中心区向周围呈同心圆式辐射等,而造成这种演变特点的原因主要与东夷的军事力量的强弱、人口流动与民族的迁徙、与周边相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因素有关。
     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对以上各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从整体上对东夷文化有了一个深刻的动态的认识。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Dongyi culture,Exploration of the 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of Yi ethnic group, understand the Dongyi group and Huaxia group and other group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has the academ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pre-Qin Dongyi cul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ause of the distribution.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reviews the relevant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and explain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describes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fines the cultural relics of Dongyi culture,Fin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Respectively Houli culture, Beixin culture, the Dawenkou Culture, the Shandong Longshan culture, Yueshi culture, Zhenzhumen culture, Nanhuangzhuang culture.
     The third chapter is mainly to here describes and defines the range of cul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ongyi culture distribution range.Houli culture period, its distribution range is limited to Lubei region,West to the Yellow River, east to the Weihe River corridor.Beixin culture period, Distribution Early concentrated in the Luzhongnan region of south of Taishan,The mid-period and late period expanded,Probab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of the Yellow Sea, West to both sides of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south to Huaihe River, north to the vast region on the north shor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re are parts of the blank area in the middle.The Dawenkou culture of the early and mid-range is consistent,they Mainly distributed in Luzhongnan region and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the number of sites in Jiaodong Peninsula increases,it has reached northern of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the western of Kaifeng and Zhoukou city in the east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Shandong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the scope is:West to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coast, east to the Yellow Sea, south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 the Northeast has been crossing Bohai River to the south of Liaodong Peninsula.During Yueshi period, the basic distribution covers the vast areas of all of Shandong province, northern part of Jiangsu and Anhui, eastern part of Henan, southeast of Hebei Province and southern part of Liaodong Peninsula.The early distribution of Zhenzhumen culture shrink,it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ast of Mihe River including Southeastern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Jiaodong Peninsula.During late period of Zhenzhumen culture,its distribution range is only limited to the remaining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Jiaodong Peninsula,its geographic scope later inherited by Nanhuangzhuang culture.About after Medium-term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ongyi cultu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officially quit the stage of history.
     The fourth chapter,Focus on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Dongyi culture ranges,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Dongyi culture roughly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namely the produce period, extended period, prosperous period, declining period, east to the systolic.In addition, in the course of its evolution.The Dongyi culture show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urse of its evolution,respectively growing from small to big then shrink until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system,Distribution from the center to the surrounding radiation in concentric circles type,etc.The cause of the Dongyi cultur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clude:the military strength of the Dongyi culture or not,Population movement and ethnic migration,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of Area surrounding, etc.
     The fifth part is a conclusion.Summarizing the main content of each chapter,we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s From the whole of the Dongyi culture.
引文
1 栾丰实.论“夷”和“东夷”[J].中原文物,2002,(1)
    1 傅斯年.“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A].傅斯年全集[M]第1册,1930:264
    2 唐兰.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A].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79:135
    3 王献唐.人与夷[J].中华文史论丛,1982,(1)
    4 栾丰实,论“夷”和“东夷”[J].中原文物,2002,(1)
    5 蒙文通.古史甄微[M].四川:巴蜀书社,1999.4
    6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 范文澜.中国通史[M]第l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7
    1 栾丰实.论“夷”和“东夷”[J]冲原文物,2002,(1)
    2 张琨.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4
    3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J],文物,2006,(8)
    4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168
    5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 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海岱历史文化区[J].史前研究,1984,(1):7-25
    2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 刘师培.中国民族志[M].宁武南氏刘申叔先生遗书本,1936
    4 赵铁寒.古史考述[M].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66
    5 顾颉刚.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文史[C]第二十六辑,1986.5
    6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C](第二本)第一分本,1930
    7 郭沫若.中国史稿[M](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12
    8 李白凤.东夷杂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1:逄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J].历史研究,1987,(3)
    9 陈怀荃.东方地区风、嬴、偃诸姓部落群发展概况——兼论少皥之族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J].安徽师大学报,1980,(3)
    10 王汝涛.东夷与东夷文化[J].齐鲁学刊,1984,(1)
    1 唐兰.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A].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1
    2 刘敦愿.古史传说与典型龙山文化[J].山东大学学报,1963,(S2)
    3 严文明.论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A].文物辑刊(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4 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J].文物.1989,(6)
    5 逢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J].历史研究,1987,(3)
    6 逢振镐.东夷土著民族论[J].东岳论丛,1995,(2)
    7 栾丰实.东夷考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0
    1 程红.论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 周光华.东夷齐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融合发展[J].管子学刊,2005,(1)
    3 刘延常,孙英林.试论东夷文化和日本考古学文化的关系[J].华夏考古,2005,(4)
    4 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J].史前研究,1984,(1)
    1 蒙文通.古史甄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2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 李白凤.东夷杂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1:13
    1 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N].中国文物报,1988-11-4
    1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2,(11)
    2 王永波,王守功.我省考古有重大发现[N].大众日报,1991-8-15
    3 张学海.西河类型、后李文化的发现和意义[N].中国文物报,1993-1-31,第3版;
    张学海.西河文化初论[A].张学海考古论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 王永波,王守功.我省考古有重大发现[N].大众日报,1991-8-15
    2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5
    1 罗孝.后李文化分期研究fD].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2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2,(10)
    3 魏成敏.淄博市彭家后李文化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80
    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08
    5 佟佩华.山东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新收获[J]华夏考古,2000,(3)
    6 章丘县博物馆.山东章丘县小荆山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4,(6)
    7 佟佩华.章丘县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8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诸城市博物馆.山东诸城市六吉庄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华夏考古,2007,(2)
    9 安作璋.济南通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8
    10 王永波,王守功,李振光.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课题——试论后李文化[J].考古,1994,(03)
    11 王永波.后李文化的发现与研究[J].管子学刊,1994,(1)
    1 张江凯.后李早期陶器的类型学研究[J].中原文物,1998,(4)
    2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51
    3 张忠培.窥探凌家滩墓地[J].文物,2000,(9)
    4 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1962,(3)
    5 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1962,(3)
    6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7 赵青芳.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58,(1)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滕县博物馆.山东滕县古遗址调查简报[Jl.考古,1980,(1)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2)
    1 伍人.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J].文物,1982,(10)
    2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36
    1 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
    2 王思礼.山东安邱景芝镇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J].考古学报,1959,(4)
    3 夏鼐.中国原始社会史的研究[M]历史教学.1963,(4)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5 夏鼐.我国近五年来的考古新收获[J].考古,1964,(10)
    6 吴山菁.略论青莲岗文化[J].文物,1973,(6)
    1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1
    2 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 栾丰实.东夷考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207
    1 刘敦愿.古史传说与典型龙山文化[J].山东大学学报,1963,(S2)
    2 严文明.论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A].文物辑刊(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 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J].文物,1983,(4)
    4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1989,(4)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J].考古,1962,(10)
    2 滨田耕作.痞子窝[A].东方考古学丛刊[C]第一册,1929
    3 蔡凤书.关于<貔子窝>的陶器[J].辽海文物学刊,1993,(2);陈光.羊头洼类型研究[A].考古学文化论集[C](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 傅斯年,李济等.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Ml.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34
    5 张学海.城子崖与中国文明[A].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3
    6 江上波夫等.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J].人类学杂志,第四九卷,1934,(1)
    7 袁颖.江苏赣榆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和墓葬[J].考古,1962,(3)
    8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J].考古,1962,(10)
    1 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J].文物,1979,(11)
    2 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J].文物,1981,(6)
    3 蔡凤书.山东龙山文化“去脉”之推论[J].文史哲1982(2);赵朝洪.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J].考古与文物,1984,(1);于海广.谈对岳石文化的认识[A].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
    1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J].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1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2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J].文物,1989,(6)
    3 韩榕.胶东史前文化初探[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4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烟台芝水遗址发掘报告.胶东考古[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1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报告[J].考古,1991,(4)
    2 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J].北方文物,1987,(2)
    4 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J]华夏考古,2001,(4)
    5 张琨.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10:49-55
    6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报告[J].考古,1991,(4)
    7 王锡平.山东乳山县南黄庄西周石板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1,(4)
    8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J].文物,1981,(6)
    1 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海岱历史文化区[J].史前研究,1984,(1):7-25
    2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 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J].文物,1989,(6)
    1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2,(11)
    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市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6,(2):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江凯.后李早期陶器的类型学研究[J].中原文物,1998,(4)
    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44-83
    5 罗孝.后李文化的分期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 王永波等.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课题—试论后李文化[A].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3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93,(12)
    2 栾丰实.试论后李文化[A].海岱地区考古研究[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93,(12)
    4 南京博物院.江苏新海连市锦屏山地区考古调查和试掘简报[J].考古,]960,(3)
    5 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新海连市大村遗址勘查记[J1.考古,1961,(6)
    6 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1988,(2)
    7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8 南京博物院.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2,(1)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2)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等.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9,(1)
    11 胡秉华.充州县西桑园北辛文化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6)
    13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14 蒋宝庚.济南西郊发现古文化遗址[J].考古,1961,(1)
    15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县苑城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9,(6)
    16 李玉亭.章丘县王官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7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18 青州博物馆.青州市新石器遗址调查[A].海岱考古.第一辑[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19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7)
    20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1 文中图2-7是其他文章所见材料的基础之上重绘并经修正而成,具体参考资料为: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
    2 伍人.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J].文物,1982,(10)
    3 郑笑梅.试谈北辛文化及其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2)
    5 张江凯.略论北辛文化及其相关问题[A].考古学研究·四[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8,(3)
    1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8,(3)
    2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8,(3)
    1 严文明.胶东史前文化初论[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2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7)
    3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A].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39
    1 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6
    2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3 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J].考古学报,1962(1)
    4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6 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等.山东兖州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9,(1)
    8 山东省博物馆等.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J].考古,1976,(6)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0 南京博物院新沂工作组.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6(7)
    11 王思礼.山东安邱景芝镇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J]考古学报,1959,(4)
    12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滕县岗上村新石器时代墓葬试掘报告[J].考古,1963,(7)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工作队等.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3)
    14 高广仁.试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J].考古学报,1978,(4);山东省博物馆.谈谈大汶口文化[J].文物,1978,(4)
    15 吴汝柞.论大汶口文化的类型和分期[J]考古学报,1982,(3)
    1 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
    2 孙淮生,吴明新.山东阳谷、东阿县古文化遗址调查[J].华夏考古,1996,(4)
    3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东省蓬莱、烟台、威海、荣成市贝丘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7,(5)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9,(1)
    3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祀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 韩榕.试论城子崖类型[J].考古学报,1989,(2)
    2 赵辉.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A].考古学文化论集·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3 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A]海岱地区考古研究[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4 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J].文物,1979,(11)
    5 伍人.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J].文物,1982,(10)
    6 于海广.《泗水尹家城》和《兗州西吴寺》中龙山文化的分期[A].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3
    7 吴汝祚,杜在忠.两城类型分期问题初探[J].考古学报,1984,(1)
    8 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J].考古,1996,(4)
    9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出版社,1997:220
    1 吴汝祚.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8,(9);
    李仰松.从河南龙山文化的几个类型谈夏文化的若干问题[A].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 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J].文物,1981,(6);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J].文物,1983,(4)
    1 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A].考古学文化论集·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2 张翠莲.论岳石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J].中原文物,1998,(1)
    3 方辉.岳石文化的分期与年代[J].考古,1998,(4)
    4 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栾丰实.岳石文化的分期和类型[A].海岱地区考古研究[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6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400
    2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3
    1 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J].华夏考古,2001,(4)
    2 张琨.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
    1 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J].史前研究,1984,(1):7-25
    2 郑笑梅.论泰沂文化区[A].海岱考古[C].济南,东大学出版社,1989
    3 张学海.张学海考古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4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 栾丰实.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原始文化[A].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403
    2 张国硕.岳石文化来源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3 方辉.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族属问题[A].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J].文物天地,1992,(3)
    2 周尚哲.中国西部全新世千年尺度环境变化的初步研究[A].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水涛.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环境因素分析[A].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方辉.岳石文化衰落原因蠡测[J].文史哲,2003,(3)
    4 张琨.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10:113-114
    5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等.豫东杞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9,(1)
    7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豫东商丘地区考古调查简报[J].华夏考古,2005,(2)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拓城孟庄商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2,(1)
    9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省茌平县南陈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4)
    1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J].文物,1995,(6)
    1 张琨.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10:113
    1 栾丰实.试论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J].考古,1996,(4);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6
    2 方辉,崔大勇.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其族属关系[A].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 严文明.胶东考古记[A].胶东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1-28
    2 王锡平.胶东半岛在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A].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f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1-6
    3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2
    1.南京博物院新沂工作组.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6(7)
    2.王思礼.山东安邱景芝镇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J]考古学报,1959(4)
    3.南京博物院.江苏新海连市锦屏山地区考古调查和试掘简报[J].考古,1960(3)
    4.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新海连市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勘查记[J].考古,1961(6)
    5.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J].考古学报,1962(1)
    6.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1962(3)
    7.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滕县岗上村新石器时代墓葬试掘报告[J].考古,1963(7)
    8.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10.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报,1965(2)
    11.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蓬莱紫荆山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73(1)
    12.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4
    13.诸城县文化馆.山东诸城县前寨遗址调查[J].文物,1974(1):75
    14.山东省博物馆等.一九七五年东海峪遗址的发掘[J].考古,1976(6)
    15.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茌平县尚庄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J].文物,1978(4)
    16.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0(3)
    17.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学集刊,1981(1)
    18.曹桂岑.郸城段寨遗址试掘[J].中原文物,1981(3)
    1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3)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4(2)
    2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4(3):91-94
    2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曲阜南兴埠遗址的发掘[J].考古,1984(12)
    23.山东省博物馆等.邹县野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工作队等.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 1985(3)
    2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4)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工作队.西夏侯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6(3)
    27.山东省考古所等.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J].史前研究,1987(3)
    28.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5):385-394
    29.郑笑梅.广饶县付家、五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和墓地[A].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34-135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14
    31.张振国.广饶县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M].北京:文物出版杜,1988:169-170
    32.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东南文化1988(2)
    33.谷建祥,尹增淮.江苏沭阳万北遗址试掘的初步收获[J].东南文化,1988(2)
    34.冯沂,杨殿旭.山东临沂王家三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88(8)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莒县杭头遗址[J].考古,1988(12)
    3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饶县博物馆.广饶县五村遗址发掘报告[A]海岱考古·第一辑[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61-123
    38.青州博物馆.青州市新石器遗址调查[A].海岱考古·第一辑[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124-140
    3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鹿邑栾台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9(1)
    40.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县苑城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89(6)
    41.苏兆庆、常兴照、张安礼.山东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地清理简报[J].史前研究,1989:94-113
    42.胡秉华.兖州县西桑园北辛文化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69
    43.南京博物院.江苏新沂花厅遗址1989年发掘纪要[J].东南文化,1990(1、2合刊)
    44.南京博物院.1987年江苏新沂花厅遗址的发掘[J].文物,1990(2)
    4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J].考古学报,1991(2):167-206
    46.南京博物院.江苏灌云大伊山遗址1986年的发掘[J].文物,1991(7):10-27
    47.李玉亭.章丘县王官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48.南京博物院.江苏沭阳万北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2(1)
    4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邹平苑城西南庄遗址勘探、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2(2)
    50.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烟台白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2(7):580
    5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龙山三村窑厂遗址调查简报[J].华夏考古,1993(1): 1-10
    5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6)
    53.佟佩华、魏成敏.章丘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N]中国文物报,1994-2-20,第3版。
    54.章丘县博物馆.山东章丘县小荆山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94(6):490-494
    5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枣庄市建新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5(1)
    5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章丘市博物馆.章丘市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6(2):1-23
    57.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东济宁张山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6(4):1-2
    5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5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昕、枣庄市文化局.枣庄建新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7-21
    60.李振光.广饶县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55-156
    61.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市焦家遗址调查[J].考古,1998(6):20-38
    62.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充州六里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3.烟台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M].胶东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50
    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杜,2000:70-80
    6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河南夏邑清凉山遗址发掘报告[A].考古学研究·四[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寒亭区文物管理所.山东潍坊前埠下遗址发掘报告[A].山东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08
    6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J].考古,2000(10):15-28
    6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滕州市西公桥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10)
    69.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莱阳于家店的小发掘[A].胶东考古[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7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97
    7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营市博物馆.山东广饶县傅家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2(9):38
    72.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3
    73.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章丘市博物馆.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第一次发掘[A].东方考古[C]第1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05-449
    7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蒙城文化局.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5(10):3-24
    1.傅斯年.“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A].傅斯年全集[M]第1册,1930:264
    2.蒙文通.古史甄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3.刘师培.中国民族志[M].宁武南氏刘申叔先生遗书本,1936
    4.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C](第二本)第一分本,1930
    5.林惠祥.中国民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6.刘敦愿.古史传说与典型龙山文化[J].山东大学学报,1963(S2)
    7.夏鼐.中国原始社会史的研究[M].历史教学,1963(4)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4(2)
    9.夏鼐.我国近五年来的考古新收获[J].考古,1964(10)
    10.赵铁寒.古史考述[M].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66
    11.吴山菁.略论青莲岗文化[J].文物,1973(6)
    12.郭沫若.中国史稿[M](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12
    13.范文澜.中国通史[M]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7
    14.高广仁.试论大汶口文化的分期[J].考古学报,1978(4)
    15.山东省博物馆.谈谈大汶口文化[J].文物,1978(4)
    16.吴汝祚.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8(9)
    17.李仰松.从河南龙山文化的几个类型谈夏文化的若干问题[A].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18.黎家芳、高广仁.典型龙山文化的来源、发展及社会性质初探[J].文物,1979(11)
    19.唐兰.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A].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79:135
    20.严文明.论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A].文物辑刊(1)[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1.陈怀荃.东方地区风、赢、偃诸姓部落群发展概况——兼论少皞之族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J].安徽师大学报,1980(3)
    22.严文明.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J].文物,1981(6)
    23.李白凤.东夷杂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1
    24.唐兰.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1
    25.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1
    26.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J].文物,1981(6)
    27.王献唐.人与夷[A].中华文史论丛[M],1982(1)
    28.蔡凤书.山东龙山文化“去脉”之推论[J].文史哲,1982(2)
    29.吴汝祚.论大汶口文化的类型和分期[J].考古学报,1982(3)
    30.伍人.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J].文物,1982(10)
    31.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2.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县史前遗址[J].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33.李伯谦.论造律台类型[J].文物,1983(4)
    34.赵朝洪.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J].考古与文物,1984(1)
    35.王汝涛.东夷与东夷文化[J].齐鲁学刊,1984(1)
    36.吴汝祚、杜在忠.两城类型分期问题初探[J].考古学报,1984(1)
    37.高广仁、邵望平.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海岱历史文化区[J].史前研究,1984(1)
    38.于海广.谈对岳石文化的认识[A].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4
    3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0.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41.韩榕.胶东史前文化初探[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42.郑笑梅.试谈北辛文化及其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A].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6
    43.顾颉刚.三监及东方诸国的反周军事行动和周公的对策——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三[A].文史[C]第二十六辑,1986.5
    44.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J].北方文物,1987(2)
    45.逢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J].历史研究,1987(3)
    46.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N].中国文物报,1988-11-4
    47.张国硕.岳石文化来源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48.韩榕.试论城子崖类型[J].考古学报,1989(2)
    49.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J].考古,1989(4)
    50.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J].文物,1989(6)
    51.郑笑梅.论泰沂文化区[A].海岱考古[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52.王永波、王守功.我省考古有重大发现[N].大众日报,1991-8-15
    53.周尚哲.中国西部全新世千年尺度环境变化的初步研究[A].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54.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J].文物天地,1992(3)
    55.张学海.城子崖与中国文明[A].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掌术讨论会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3
    56.赵辉.龙山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A].考古学文化论集·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57.张学海.西河类型、后李文化的发现和意义[N].中国文物报,1993-1-31,第3版。
    58.于海广.《泗水尹家城》和《兖州西吴寺》中龙山文化的分期[A].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
    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3
    59.吴玉喜.岳石文化地方类型初探——从郝家庄岳石遗存的发现谈起[A].考古学文化论集·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60.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1.王永波.后李文化的发现与研究[J].管子学刊,1994(1)
    62.王永波、王守功、李振光.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课题——试论后李文化[J].考古,1994(3)
    63.逢振镐.东夷土著民族论[J].东岳论从,1995(2)
    64.何德亮.山东龙山文化的类型与分期[J].考古,1996(4)
    65.栾丰实.东夷考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66.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67.张翠莲.论岳石文化的分期和地方类型[J].中原文物,1998(1)
    68.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8(3)
    69.张江凯.后李早期陶器的类型学研究[J].中原文物,1998(4)
    70.方辉.岳石文化的分期与年代[J].考古,1998(4)
    71.方辉.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族属问题[A].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72.张学海.张学海考古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73.蒙文通.古史甄微[M].四川:巴蜀书社,1999.4
    74.张忠培.窥探凌家滩墓地[J].文物,2000(9)
    7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08
    76.张江凯.略论北辛文化及其相关问题[A].考古学研究·四[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7.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J].华夏考古,2001(4)
    78.水涛.史前考古学研究中的环境因素分析[A].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9.栾丰实.论“夷”和“东夷”[J].中原文物,2002(1)
    80.兰玉富、刘延常.山东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章丘西河遗址[A].中国十年百大考古新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29-235
    81.方辉.岳石文化衰落原因蠡测[J].文史哲,2003(3)
    8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4-83
    83.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6
    84.周光华.东夷齐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融合发展[J].管子学刊,2005(1)
    85.刘延常、孙英林.试论东夷文化和日本考古学文化的关系[J].华夏考古,2005(4)
    86.程红.论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4)
    87.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J].文物,2006(8)
    88.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
    89.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0.罗孝.后李文化分期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91.安作璋.济南通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8
    92.张琨.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