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给孩子们的文学中,老人无论是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作为被讲述的对象,都是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角色。作家们满怀着对老人生命的欣赏,赋予老人角色以人们所希冀的种种品质,使其成为理想化的审美对象。所以,在儿童文学中,他们虽然鬓发苍苍,但大多数却是远离腐朽和暮气的智者,他们给读者带来的不是愁苦的面容、贫病的身影或古怪的性情,而是由年龄带来的心理成熟和人格魅力。本文试图展示老人角色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种种魅力,以唤醒被人们所遗忘或忽略的智慧和力量,并发掘其在对待家庭、自然、生命、人际关系、教育的态度等方面对接受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文先是以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史书典籍中的老人为例,对老人角色进行多维扫描,试图获得一个比较宽广的视界,以便把儿童文学中的老人角色放置到一个更大的整体中,按照一个更准确的尺度得以更好地观照。然后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话题,即老人与家庭、老人与自然、老人与生命、老人与教育的关系,借助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相关资料,并通过与成人文学中相关主题的比较来探寻儿童文学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命信息和人物形象的文化诉求,并阐述其所以然的文化动因和意义所在。
I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role of old people occupies a fine unique position no matter as the narrator of a story or else as the object of the story. With full appreciation and adoration of the old people’s lives and wisdom, writers always endow old people with all kind of qualities that we have ever wished for and make them ideal aesthetic emblem. As a result, old people figured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re wise men or women far away from frailness and lethargy though they’re physically weak with grey hair. What they brought to readers is not faces in distress, weak bodies, or tough temper; instead they carry with them psychological maturity and personal charm which root just in the aging process. So what this thesis devotes here is to reveal the role old people act in first-class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evoke the wisdom and strength once forgotten or neglected by us so as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influence it does on accepters in aspects of family relations, nature, life, personal affairs, and educational attitude.
     Firstly, this thesis tries to take examples of the old people roles in widespread folklores and histo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o analyze them from different angels to get a further wider sphere, in order to put these roles of old peopl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a greater system and take a full view in light of a more accurate measurement. Secondly, the thesis would pick out several typical topics, that’s, old people with family, old people with nature, old people with life, and old people with education. Making use of the relevant materials in fields of sociology, psychology, anthropology, and pedagogy, an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interrelated themes in adults’literature, this thesis wants to explore the abundant life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appeal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describe the motivation why to be so and where the meaning lies as well.
引文
1 何卫青:《小说儿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版,第 50 页。
    1 France Carpenter, Malthe Hasseiriis,Tales of a Chinese grandmother,Tuttle publishing ,Tokyo, August 2001;
    2 France Carpenter, Tales of a Korene grandmother,Tuttle publishing ,Tokyo, January 1973.
    3【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 9 月版,第 32 页。
    1 上述四篇论文均参见《美加儿童文学博士论文提要》,洪文琼主编,施常花、郑明哲等译,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 1993 年 11 月版,第 45 页、的 76 页、第 144 页、第 128 页;
    2【美】艾伦·奇南:《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刘幼怡译,东方出版社 1998 年 9 月版;
    3 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版,第 213 页;
    4 金波:《拥抱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读孙幼军的系列童话<怪老头>》,《儿童文学研究》1991 年第 1 期
    5 金波:《乌丢丢奇遇记》,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版。
    1 Pierce,et al..Children’s perceptiona of grandparen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r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79,2:87-107
    2 Furman,W.,& Buhrmester,D.. Children’a perceptiona of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a in their network.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5,21:1016-1024
    3 Cherlin,A.J., & Furstenberg,F.F..The new American grandparent:A place in the family,a life apart. New York:Basic books.1986
    4【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红、周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年 12 月版,第 30 页;
    5 汪文学:《中国古代父子疏离、祖孙亲近现象初探》,《孔子研究》,2001 年 4 期;
    6 沈卫华:《论祖孙关系中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0 期;
    7 刘丽、张日昇:《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 年第 3 期。
    1 赵梅、邓世英、郑日昌、周霞:《从祖父母到代理双亲:当代西方关于祖父母角色的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年第 4 期;
    2 裴丽颖:《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 2002 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3【日】河合隼雄:《儿童的宇宙》,岩波书店 1987 年 9 月版,第 133 页。
    1【美】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范伟达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11 月版,第 441页;
    2【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刘云德、王戈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6 月版,第 153 页;
    3《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 517 页
    4 转引自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 3 月版,第 27 页;
    5【英】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蔡振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 4 月版,第 265 页。
     1【苏】科恩:《自我论》,佟景韩等译,三联书店 1986 年 12 月版,第 336 页、第 338 页。
     1【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版,第 357 页、第 360 页。
    1【美】K·W·夏埃、S·L·威里斯:《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乐国安、韩威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 3 月版,第 144 页;
    2《真理与方法》,第 464 页。
    1【美】朱迪丝·维尔斯特:《必要的丧失》,张家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7 月,第 247 页;
    2 同上,第 249 页;
    3《秋空爽朗》,第 126 页;
    4《必要的丧失》,第 251 页。
    1【法】安德烈·比尔基埃 等主编:《家庭史》(第二卷),袁树仁等译,三联书店 1998 年 5 月版,第 727页;
    2 徐一青、张鹤仙:《姓名趣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版,第 69 页;
    3《家庭史》(第二卷),第 746 页;
    4【英】艾登·钱伯斯:《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邹亚译,译林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版,第 231 页。
    1《自我论》,第 329 页;
    2【日】关敬吾 编:《日本民间故事》,连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 5 月版,第 196 页;
    3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卷五十五,中华书局 1975 年 3 月版。
    1 赵锦元:《浪迹天涯的吉普赛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8 月版,第 56-59 页;
    2 北晨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4 月版,第 164-165 页;
    3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版,第 87 页;
    4《东非民间故事选》(前言),高秋福、戴惠坤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10 月版。
    1《秋空爽朗》,第 59 页
    2【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第 99 页;
    3 同上,第 174 页;
    4 转引自周国平:《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版,第 14 页;
    5【瑞士】荣格:《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见《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刘小枫主编,肖勇译,东方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第 348 页。
    1《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第 352 页;
    2《日本民间故事选》,第 116 页;
    1《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第 353 页;
    2【意大利】伊·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刘宪之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年 9 月版;
    1《东非民间故事选》,第 42 页;
    2 方璧:《北欧神话 ABC》(下),上海书店 1990 年 12 月版,第 1 页;
    3《巴尔干童话》,第 217 页,转引自《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第 355 页;
    4《秋空爽朗》,168-171 页
    5 同上,第 65 页;
    6【德】马克斯·舍勒:《哲学与世界观》,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版,第 108 页;
    7【瑞士】荣格:《人生的各阶段》,见《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 1987 年 2 月版,第 65 页;
    1 安徒生:《曾祖父》,叶君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年 6 月,第 130 页;
    2【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红译,三联书店 1992 年 5 月版,第 98 页;
    3 转引自【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三联书店 2000 年 4 月版,第 68 页;
    4《甜蜜的悲哀》,第 67 页;
    5 同上,第 99 页;
    6 转引自潘望:《童话即命运》,《东方艺术经典》,2006 年第 3 期,第 18 页;
     1 毕淑敏:《提醒幸福》,见《毕淑敏散文》,海南出版社 1995 年 5 月版,第 112 页。
    2 潘望:《童话即命运》,第 24 页;
     1【丹麦】安徒生:《祖母》,叶君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年 6 月版,第 144 页。
    1【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商务印书馆 1987 年 8 月版,第 81 页;
    2【日】中村雄二郎:《活着 思考 知识 明天的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11 月版,魏常海、孙宝印译,第 9 页;
    3【德】歌德:《浮士德》,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2 年 4 月版,第 94 页;
     1《秋空爽朗》,第 59 页;
    1【英】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 1981 年 7 月版,第 64 页;
    2《秋空爽朗》,第 163 页;
    1【英】雪莱:《雪莱的文学批评与哲学批评》,转引自【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12 月版,第 536 页。
    1《爱的艺术》,第 19 页。
    1 《从祖父母到代理双亲:当代西方关于祖父母角色的研究综述》,第 94 页;
    2 《从祖父母到代理双亲:当代西方关于祖父母角色的研究综述》,第 95 页;
    3【奥】A·阿德勒:《理解人性》,陈刚、陈旭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版,第 208 页;
     1【美】埃里·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版,第79 页;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黄藿译,三联书店 1992 年 5 月版,第 56-57 页。
    1【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版,第 174 页;
    2《爱的艺术》,第 21 页;
    3《爱的艺术》,第 2 页;
    1《童年的秘密》,第 21 页;
    2 同上,第 24-25 页;
    3 同上,第 26 页;
    4 同上,第 154 页;
    1 以上资料来自作家个人网页: http://www.patriciapolacco.com/author/bio/bio.html
    2【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 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 1990 年 10 月版,第 186 页;
     1《巫术 科学 宗教与神话》,第 127 页;
    1 埃里克·达戴尔《神话》,参见【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朝戈金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 月版,第 302-303 页;
    1 余秋雨:《童话》,见《历史的脸谱》,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年 2 月版,第 8 页;
    2《镜与灯》,第 500 页;
    3 同上,502 页;
    4 同上,508 页。
    1【美】戴维·利明、埃德温·贝尔德:《神话学》,李培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9 月版,第 143页;
    2《秋空爽朗》,第 110 页;
    3《神话学》,第 148 页;
    1 同上,第 104 页;
    2 同上,第 152 页。
    3【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刚译,三联书店 2002 年 1 月版,第 9 页。
     1【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12 月版,第126 页;
    2 庄子:《庄子·天下》、《庄子·马蹄》,见《庄子译诂》,杨柳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12 月版,第
    717 页、第 170 页。
    1《我与你》,第 109 页;
    2《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第 363 页。
     1《深圳商报》,2005 年 01 月 13 日。
    1【美】爱默生:《自然》,见《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5 月版,第 4 页。
    1【德】歌德:《自然——断片》,见《外国散文经典 100 篇》,苏福忠选编,罗务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 7 月版,第 189 页;
    2 刘锋杰:《重建人的自然感性》,见曾繁仁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版,第 89 页。
    1 沈从文:《月下小景》,见《沈从文全集》,第九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版,第 218-219 页;
    2《老子》,王弼注,见《老子 列子》(诸子百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 月版,第 16 页;
    3《孟子·梁惠王上》,见《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版,第 2666 页。
    4《庄子·大宗师》,见《庄子译诂》,第 114 页;
     1 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见《湘西》,《沈从文全集》,第十一卷,第 376 页。
     1《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第 405 页;
    2【美】A·莱奥波尔德:《沙郡年鉴》,《哲学译丛》,1994 年第 5 期,第 9 页。
    1【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三联书店 1997 年 5 月版,第 156 页;
    2 同上,第 126 页;
    3 同上,第 135 页。
    1【美】布思·塔金顿:《男孩彭罗德的烦恼》,马爱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52 页;
    2【加】居伊·勒弗朗索瓦:《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王泉志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版,第 370 页;
    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11 月版,第 95 页。
    1【法】萨特:《词语》,潘培庆译,三联书店 1988 年 5 月版,第 17 页;
    2《自我论》,第 494 页;
    3【美】阿瑟·科尔曼、莉比·科尔曼:《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刘文成、王军译,东方出版社 1998年 9 月版,第 57 页。
     1【荷】巴斯·莱维林、【加】马克斯·范梅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陈慧黠、曹赛先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第 73 页;
    2 《秋空爽朗》,第 152 页。
     1《词语》,第 13 页;
    2《文化与承诺》,第 30 页。
     1【德】老卡尔·威特、小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日记》,凯歌译,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第 103 页;
    2 【瑞士】F·弗尔达姆:《荣格心理学导论》,刘韵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6 月版,第 122 页。
     1 【意大利】皮兰德娄:《皮兰德娄剧作集》,转引自《自我论》,第 498 页。
    1 《儿童的秘密》,第 88-89 页;
    2 J·沙托:《儿童与游戏》,转引自【法】让-皮埃尔·内罗杜:《古罗马的儿童》,张鸿、向征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版,第 254 页;
    3 《爱的艺术》,第 21 页;
    4 《自我论》,第 499 页;
     1 【荷兰】勃纳德·利维古德:《人生的阶段》,沈凡、王绍玉译,新华出版社 1986 年 9 月版,第 16 页。
    2《卡尔·威特的日记》,第 115 页;
    2【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林文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3 月版,第 34 页。
     1【德】倭铿:《审美个体主义之体系》,参见《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集》,第 197页;
    2【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8 月,第 464 页;
    3《秋空爽朗》,第 91 页;
    1 同上,第 107 页;
    2 转引自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版,第 138 页;
    3【美】马斯洛:《自我实现及其超越》,见《人的潜能和价值》,第 248 页。
    4《词语》,第 17 页;
    5【日】岛田洋七:《佐贺的超级阿嬷》,陈宝莲译,南海出版社 2007 年 3 月版,第 191 页;
    6《必要的丧失》,第 249 页;
    7 http://www.grandparenting.org/articles.htm
    8《词语》,第 53 页;
     1《古罗马的儿童》, 第 99 页。
     1 沈从文:《绿魇》,《沈从文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 12 月版,第 333 页;
    2【美】考门夫人:《荒漠甘泉》,8 月 19 日。
    3 周国平:《丰富的安静》,见《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版,第 14 页;
    1【德】赫尔德(J·Herder)《论希腊艺术》,见《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第 12 页;
    2 沈从文:《为求永生》,见《沈从文谈人生》,关克伦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第 106 页。
    3【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见《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徐奕春译,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 7 月版,第 25 页;
    4 杨实城:《儿童文学与市场经济》,见《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朱自强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年 9月版,第 180 页;
    1 韩进:《建设原创儿童文学的和谐生态》,见《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第 169 页。
    2 董衡巽 编选:《海明威谈创作》,三联书店 1985 年 5 月版,第 140 页;
    3【日】福田清人:《川端康成》,清水书院 1990 年版,第 179 页,转引自姜玲:《风中之烛》,《外国文学研究》,2001 年第 4 期,第 92 页;
    4 转引自姜玲:《风中之烛》,第 96 页;
    5《必要的丧失》,第 311 页;
    6【美】奥托:《人类潜在能力的新启示》,见《人的潜能和价值》,第 391 页。
     1 柯倩华:《<艾玛画画>·导读》,【美】温蒂·凯瑟曼:《艾玛画画》,柯倩华 译,三之三文化事业股份公司 2001 年 3 月版;
    2【美】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第 221 页。
    1 http://www.ortakales.com/Illustrators/Cooney.html
    2【德】E·弗洛姆:《生命之爱》,罗原译,工人出版社 1988 年 1 月,第 144 页;
    1《人格心理学》,第 230 页。
    2《人格心理学》,第 228 页;
     1【美】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何瑾、冯增俊译,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版,第 168 页;
    2 梅子涵:《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见《阅读儿童文学》,第 211 页。
     1 陈恩黎:《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明天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第 214 页;
    2【德】赫尔德(J·Herder)《论希腊艺术》,见《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第 12 页。
     1 梅子涵:《长长路上的影子剧院》,见《阅读儿童文学》,第 121 页;
    2【瑞士】荣格:《人生的各阶段》,见《人的潜能和价值》,第 64 页。
     1见《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第 34 页;
    2【苏】H·T·弗罗洛夫:《人的前景》,王思斌、潘信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4 月版,第 326页。
     1【美】纳塔莉·巴比特:《不老泉》,肖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版,第 66-67 页;
    2【瑞士】荣格:《人生的各阶段》,见《人的潜能和价值》,第 64 页。
     1《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第 115 页;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 1991 年 3 月版,第 3 页。
    1《卡尔·威特的日记》,第 41 页;
    2《理解人性》,第 41 页;
    3 同上,第 213 页;
    4 同上,第 279 页;
    5《自我论》,第 13。;
     1《童年的秘密》,第 112 页。
     1 班马:《前艺术思想——中国当代少年文学艺术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 年 10 月版,第 550 页。
    1 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243 页;
    2【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译,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年 3 月版,第 41 页。
    1 刘清彦、郭思惠:《图画书的生命花园》,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类关怀机构 1992 年 5 月版,第 52页;
    2【德】马丁·布伯:《人与人》,张见、韦海英译,作家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版,第 151 页;
    3《卡尔·威特的日记》,第 141 页;
    4《人与人》,第 131 页。
     1《人与人》,第 153 页。
     1 《教育人类学》,第 49 页。
    1【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陈国容 译,三联书店 1989 年 9 月版,第 26 页;
    2《童年的秘密》,第 45 页;
    3 同上,第 12 页;
    4 同上,第 50 页。
    1【美】米德:《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 1 月版,第 134 页;
    2《真理与方法》(上卷),第 364 页;
    3【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昌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3 月版,第 435、440 页。
     1【日】手岛佑郎:《犹太人为什么优秀》,姜乃朋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第 40 页;
    2 见《生命的沉思》,第 236 页。
     1 转引自张倩仪:《另一种童年的告别》,商务印书馆 2001 年 5 月版,第 281 页。
     1 转引自【英】托马斯·卡莱尔:《生命的沉思》,刘曙光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版,第 132 页;
    2【德】E·弗洛姆:《生命之爱》,罗原译,工人出版社 1988 年 1 月版,第 132 页。
    1《代沟》,第 51 页;
     1【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民众的感情》,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王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版,第 47 页。
    2《理解的命运》,第 100 页;
    1《代沟》,第 127 页。
    2《真理与方法》(上卷),第 364 页;
    3 贺麟:《信仰与生活》,见《文化与人生》,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版,第 103 页;
    4《代沟》,第 63 页。
     1 R·Boyed and Richerson,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转引自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11 月版,第 5 页。
    2《论传统》,第 32 页;
    3【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9 月版,第 258 页;
    1 黑马在田:《我是谁?——写给 70 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见《“第五代人”独白》,《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 3 期,第 22 页;
    2《真理与方法》(上卷),第 385 页。
    3《论传统》,第 441 页。
    1【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念 4 月版,第 70 页;
    2【德】黑格尔:《美学》(第 1 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 4 月版,第 301 页、第 304 页;
    3【美】辛格:《尽力讲好我的故事》,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第 467 页。
    1【美】托·史·艾略特:《文学与现代世界》,伍蠡甫主编:《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5月版。第 449 页。
    2《现代小说美学》,第 75 页;
    3《镜与灯》,第 533 页;
    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 8 月版,第 338 页;
    5【德】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 4 月版,第 10 页;
    6《人生的阶段》,28-29 页;
    7【美】海因兹·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与自恋》,见【美】Michael St.Chair:《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第 195-199 页。
    1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第 167 页;
    2【加】李利安·H·史密斯:《欢欣岁月》,傅林统译,富春文化有限公司 1999 年版,第 79 页;
    3【法】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傅林统译,富春文化有限公司 1999 年 7 月版,第 90 页;
    4 宋雨:《为什么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本书在归结爷爷奶奶教育失误时,不但把父母、老师的在教育中易犯的错误毫无道理地加在爷爷奶奶身上,甚至所举的案例中其教育者就是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
    5【美】W.C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版,第 11 页。
     1《欢欣岁月》,第 78 页、73 页;
    2 卢乐珍:《隔代教育大家谈》,《家庭教育》2000 年第 11 期,第 42 页。
    【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 9 月版;
    【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红、周怡 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2 月版;
    【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曾胡 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 1 月版;
    【日】河合隼雄:《儿童的宇宙》,岩波书店,1987 年 9 月版;
    【美】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范伟达 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 年11 月版;
    【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刘云德、王戈 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6 月版;
    【德】老卡尔·威特、小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日记》,凯歌 译,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3年 1 月版;
    【英】邓肯·米切尔 主编:《新社会学词典》,蔡振扬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 4 月版;
    【苏】科恩:《自我论》,佟景韩 等译,三联书店,1986 年 12 月版;
    【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 7 月版;
    【美】K·W·夏埃、S·L·威里斯:《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乐国安、韩威 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版;
    【美】艾伦·奇南:《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刘幼怡 译,东方出版社 1998年 9 月版;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 等主编:《家庭史》,袁树仁 等译,三联书店 1998 年 5 月版;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 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
    【瑞士】荣格 等著:《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刘小枫 主编,肖勇 译,东方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
    【意】伊·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刘宪之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年 9 月版;
    【英】艾登·钱伯斯:《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邹亚 译,译林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版;
    【日】关敬吾 编:《日本民间故事》,连湘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 5 月版;
    【德】马克斯·舍勒:《哲学与世界观》,曹卫东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版;
    【美】马斯洛 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林方 主编,华夏出版社 1987 年 2 月版;
    【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 译,三联书店 2000 年 4 月版;
    【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 译,商务印书馆 1987 年 8 月版;
    【日】中村雄二郎:《活着 思考 知识 明天的哲学》,魏常海、孙宝印 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年 11 月版;
    【德】歌德:《浮士德》,董问樵 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2 年 4 月版;
    【英】佛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 1981 年 7 月版;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12 月版;
    【奥】A·阿德勒:《理解人性》,陈刚、陈旭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版;
    【美】埃里·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孙名之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2 月版;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黄藿 译,三联书店 1992 年 5 月版;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马荣根 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版;
    【英】B·马林诺夫斯基:《巫术 科学 宗教与神话》,李安宅 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年 5 月;
    【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 魏庆征 译,商务印书馆 1990 年 10 月版;
    【美】阿兰·邓迪斯 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朝戈金 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1月版;
    【美】戴维·利明、埃德温·贝尔德:《神话学》,李培茱 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9月版;
    【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红 译,三联书店 1992 年 5 月版;
    【德】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刚 译,三联书店 2002 年 1 月版;
    【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 译,商务印书馆 1999年 12 月版;
    【美】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年 5 月版;
    【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 译,三联书店,1997 年 5 月版;
    【美】布思·塔金顿:《男孩彭罗德的烦恼》,马爱农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
    【加】居伊·勒弗朗索瓦:《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王泉志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7 月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 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11 月版;
    【美】考门夫人:《荒漠甘泉》;
    【法】让-皮埃尔·内罗杜:《古罗马的儿童》,张鸿、向征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8 月版;
    【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见《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徐奕春 译,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7 月版;
    【美】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
    【美】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何瑾、冯增俊 译,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版;
    【苏】弗罗洛夫:《人的前景》,王思斌、潘信之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4 月版;
    【美】纳塔莉·巴比特:《不老泉》,肖慧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版;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 译,三联书店 1991 年 3 月版;
    【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李其龙 译,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年 3 月版;
    【德】马丁·布伯:《人与人》,张见、韦海英 译,作家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版;
    【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陈国容 译,三联书店 1989 年 9 月版;
    【日】手岛佑郎:《犹太人为什么优秀》,姜乃朋 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
    【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9 月版;
    【德】E·弗洛姆:《生命之爱》,罗原 译,工人出版社 1988 年 1 月版;
    【美】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宋协立 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念 4 月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 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 4 月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 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 8 月版;
    【德】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 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 4月版;
    【美】Michael St.Chair:《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贾晓明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
    【加】李利安·H·史密斯:《欢欣岁月》,傅林统 译,富春文化有限公司 1999 年版;
    【法】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傅林统 译,富春文化有限公司 1999 年 7 月版;
    【美】W.C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版;
    【英】托马斯·卡莱尔:《生命的沉思》,刘曙光 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版;
    徐一青、张鹤仙:《姓名趣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年 9 月版;
    《美加儿童文学博士论文提要》,洪文琼 主编,施常花、郑明哲 等译,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 1993 年 11 月版;
    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版;
    金波:《乌丢丢奇遇记》,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版;
    何卫青:《小说儿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版;
    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 3 月版;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卷五十五,中华书局 1975 年 3 月版;
    赵锦元:《浪迹天涯的吉普赛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年 8 月版;
    北晨 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年 4 月版;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版;
    高秋福、戴惠坤译:《东非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年 10 月版;
    方璧:《北欧神话 ABC》,上海书店 1990 年 12 月版;
    余秋雨:《历史的脸谱》,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年 2 月版;
    《庄子译诂》,杨柳桥 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12 月版;
    毕淑敏:《毕淑敏散文》,海南出版社 1995 年 5 月版;
    苏福忠 选编:《外国散文经典 100 篇》,罗务恒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年 7 月版;
    周国平:《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版;
    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11 月版;
    曾繁仁 主编:《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7 月版;
    《沈从文全集》,第九卷、第十一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1 月版;
    《老子 列子》(诸子百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 月版;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版;
    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 12 月版;
    沈从文:《沈从文谈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版;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版;
    班马:《前艺术思想——中国当代少年文学艺术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6 年 10 月版;
    朱自强 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年 9 月版;
    董衡巽 编选:《海明威谈创作》,三联书店 1985 年 5 月版;
    陈恩黎:《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明天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
    刘清彦、郭思惠:《图画书的生命花园》,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类关怀机构 1992 年 5月版;
    张倩仪:《另一种童年的告别》,商务印书馆 2001 年 5 月版;
    王宁 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版;
    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版;
    伍蠡甫 主编:《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5 月版;
    宋雨:《为什么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
    《儿童文学研究》1991 年第 1 期;
    《东方艺术经典》,2006 年第 3 期;
    《中国青年研究》,2002 年第 3 期;
    《家庭教育》2000 年第 11 期;
    《外国文学研究》,2001 年第 4 期;
    《孔子研究》,2001 年 4 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0 期;
    《心理科学》,2003 年第 3 期;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年第 4 期;
    裴丽颖:《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 2002 级发展与教育心理
    《深圳商报》,2005 年 01 月 13 日
    France Carpenter, Malthe Hasseiriis,Tales of a Chinese grandmother,Tuttle publishing ,Tokyo, August 2001;
    France Carpenter, Tales of a Korene grandmother,Tuttle publishing ,Tokyo, January 1973; Pierce,et al..Children’s perceptiona of grandparen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r Behavioral Development,1979,2:87-107
    Furman,W.,& Buhrmester,D.. Children’a perceptiona of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a in their network.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5,21:1016-1024
    Cherlin,A.J., & Furstenberg,F.F..The new American grandparent:A place in the family,a life apart. New York:Basic books.1986
    http://www.patriciapolacco.com/author/bio/bio.html
    http://www.grandparenting.org/articles.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