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大脑左/右半球不对称现象看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目前阶段中,各门学科失去其独立性,并日渐开放起来,更容易接受其他科学领域上的研究成果。艺术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过程,不仅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们也可能从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理论等不同学科的角度被描述和分析。
     近几十年来,在越来越多的艺术方面的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试验、测量、问卷调查等。采用定量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目前还是很少见,但是日益多起来。
     本论文以精神生理学(人的大脑不对称现象)、心理学和信息理论一些基本概念为基础,采用一些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清代初中期绘画艺术,也就是一批名称为扬州八怪的画家的绘画创作。
     在本论文中,我们把扬州八怪分为三个类型(倾向于左半球(分析)主导为左型;倾向于右半球(综合)主导为右型;左/右半球主导倾向性不明显为中型),显示了此三个类型与八怪绘画艺术的相关性,给八怪绘画艺术绘成“心理肖像”,并与清初中期一些其他画家(四王吴恽、四僧)加以比较。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ique, different fields of science lose their specialization and become more receptive to the knowledge that other disciplines provide. All kinds of processes in the field of Fine Arts are not included completely in the realm of art history and criticism, but also can be describ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esthetics, anthropology, sociology, psychology, information science etc.
     The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natural sciences (experimentation, measurement, survey technique) to studies in the Fine Arts become more and more customary.
     In this research we apply some basic conceptions of psychophysiology (functional asymmetry of brain), psychology and information theory as well as a number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the studies of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period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 specifically the group of painters, poets and calligraphers known as the Eight Eccentrics form Yangzhou.
     In this thesis we have divided the painters under examination into three types (left hemisphere (analytic) type, right hemisphere (synthetic) type and a middle type), demonstrated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typ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aintings, and compared them to some other important painters of the studied period.
引文
① 即量化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
    ② 即质化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马云鹏和林智中认为,在中国历来的研究方法论中,定性研究有其特殊的含义,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多从思辨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而这种定性研究的思考方式与质的研究有很大不同。将qualitative research译为定性研究似乎不妥,也容易在概念上引起混淆和误解,因此译为质的研究或质化的研究更合适。见马云鹏、林智中著《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中国教育学刊》 1999年第2期,第59-62页。
    ① (日)滕井康男著,王君译《怎样使你更聪明——人应当怎样使用自己的右脑和左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第104页。
    ① 谢尔盖耶夫著,乔立良、李爱萍译《智慧的探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第157-159页。
    ② 参看肖少北著《汉字学习与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关系》,《汉字文化》,1998年第1期,第18-20页。
    ① 卢晓辉著《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141-142页。卢晓辉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一书里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更绝对,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主要特征,是由大脑右半球的优势作用决定的,而大脑左半球优势也同样决定了西方人思维方式及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参看梁一儒、卢晓辉、宫承波著《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406-407页。
    ② 梁一儒、卢晓辉、宫承波著《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418-421页。
    ③ 高尚仁著《书法心理学》,东达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第221页。
    ① 阿恩海姆等著,周宪译 《艺术的心理世界》,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257页。
    ① 比如参看张旺著《谨防走入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误区——对开发右脑的反思》,《南都学谈》 2001年第1期。
    ② 周荫清主编 《信息理论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3页。
    ① 邬煜著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 2005年,第191-192页。
    ② 见本文第1章第2条。
    ③ 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分析型和综合型的两种心理过程属于哪一半球,到现在还说不准。现代脑科学还没有充分的依据来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分工作出最后的界定,所以我们只能相对地将此两种心理过程叫作左半球型(左型)和右半球型(右型)。
    ① 林木著 《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第316页。
    ② 王伯敏著 《中国绘画通史》(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第135页。
    ① 贺万里著 《鹤鸣九天:儒学影响下的中国功能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第149页。
    ① 俞剑华 《“扬州八怪”的承先启后》,见周积寅编 《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6年,331-342页。
    ② 王伯敏 《“扬州八怪”之所以怪——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答客问》,《扬州师院学报》 1988年第4期。
    ③ 李亚如 《试论‘扬州八怪画派’的形成》,《扬州师范学原学报》 1983年第3期。
    ① 也有金农应试不第的说法,见张郁明 《金农“荐举博学鸿词不就”考辨》,《扬州八怪考辨集》,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年版,第124-138页;还有金农被荐举尚不具备完备的资格之说,见肖燕翼 《襟怀高旷,出人意表》,载《扬州画派研究文集——《扬州画派书画全集》序论汇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版,第123-124页。
    ② 张郁明在 《金农绘画起始时间之考辨》中说明,金农起始作画不迟于32岁左右,约在1716-1718年即金农30-32岁之间,也可能稍前于这个时限。见《扬州八怪考辨集》,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年版,第202页。
    ① 上官周(1665-?),字竹庄,号文左,福建长汀人。能诗善画,尤精人物。
    ① 李万才先生在 《汪士慎生平及其绘画艺术》中认为汪士慎系安徽休宁县人,见单国霖等编《扬州画派研究文集:《扬州画派书画全集》序论汇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第75-76页。
    ① 张郁明著 《罗聘和他的艺术道路》,见单国霖等编 《扬州画派研究文集:《扬州画派书画全集》序论汇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第253-268页。
    ② 《郑板桥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127-128页。
    ③ 黄俶成先生认为,闵贞与其他八怪不同,不作诗文,且至今未发现他到过扬州的记载,所以他是否可以列入扬州八怪还是一个问题。见黄俶成著 《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扬州八怪——兼论当代扬州八怪研究》,载《扬州八怪艺术国际讨研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18页。
    ① 仅扬州博物馆藏《绣球》和《月季》双幅图轴,以及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花卉册》(八开)两件作品。见张曼华著《杨法和他的艺术》,《美术史研究》,第31页。
    ① 蒋士铨 《忠雅堂诗集·题郑板桥画兰送陈望亭太守》 卷十八。
    ① 薛永年《论扬州八怪艺术之新变》,载薛永年著《蓦然回首——薛永年美术论评》,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18页。
    ② 周积寅著《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
    ③ 蒋华著《金农》,见《中国历代画家大观——清(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① 金农著《冬心先生画竹、梅、马、佛、自写真题记》,载《扬州八怪诗文集(三)》,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53页。
    ② 蒋华著《金农》,载《中国历代画家大观——清(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③ 崔莉萍著《李方膺的绘画思想》,载《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3页。
    ④ 王静著《高凤翰和他的画》,见郑奇、黄俶成编《扬州八怪评论集》(当代部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26页。
    ⑤ 薛永年著《华喦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33页。
    ① 聂危谷著《扬州八怪画派的绘画》,载《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② 金农著《冬心先生画竹、梅、马、佛、自写真题记》,载《扬州八怪诗文集(三)》,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
    ③ 崔莉萍著《李方膺的绘画思想》,载《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3页。
    ④ 周积寅著《李方膺的绘画成就》,见周积寅著《周积寅美术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336页。
    ⑤ 梁钰珠著《闲评“扬州八怪”——兼述“八怪”书画鉴定要点》,载《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第6期,第54页。
    ⑥ 《扬州八怪诗文集》(第二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① 薛永年著《华喦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33页。
    ② 尹文著《高翔绘画艺术的渊源与特色》,载《扬州画派研究文集——‘扬州画派书画全集’序论汇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① 《郑板桥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35页。
    ① 俞剑华《“扬州八怪”的承先启后》,载周积寅编《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331页。
    ②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93页。
    ③ 周积寅著《画派刍议》,载《周积寅美术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38-239页。
    ④ 周积寅著《简议中国画派——《中国画派研究丛书》序》,载孔六庆著《徐熙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
    ⑤ 周积寅著《画派刍议》,载《周积寅美术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47页。
    ① 要说扬州八怪,索画着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② 《郑板桥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3页。
    ③ 俞剑华著《“扬州八怪”的承先启后》,载周积寅编《俞剑华美术论文集》,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336页
    ① 王伯敏《“扬州八怪”之所以怪——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答客问》, 《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② 黄俶成选注《扬州八怪诗歌三百首·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 任伯年学过郑板桥,于光绪十六年临了一幅郑板桥《竹石图》,参见周积寅著《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230页。
    ② 聂危谷著《扬州八怪画派的绘画》,见《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③ 齐白石《老萍诗草》,1919年
    ④ 张曼华著《远隔重洋的世纪神交——荷兰画派与扬州八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第2期,第52页。
    ① 其他5家,即边寿民、陈撰、李勉、杨法、闵贞的存世作品情况在本文第2章第2条第4款第11项已阐述。
    ① 这个看法在中国文艺界又不是绝对的,比如李一在《中西美术批评比较》一书中认为,“中国人在造型艺术的形神关系处理上是强调二者的统一的。中国是始终强调神的重要性的。传神是重要的批评标准,但重视神并没有否定形的重要作用,神寓于形之中,形用于表现神,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观念,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见李一著《中西美术批评比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① 常宁生著《权力与荣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166页。
    ② 林风眠著《东西艺术之前途》,载《艺术丛论》,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13页。
    ③ 丰子恺著《中国画的特色》,载《东方杂志》1926年第11号。
    ④ 宗白华著《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① 蒋华《试探“扬州八怪”题画艺术美学意蕴》,载《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① 俞剑华《“扬州八怪”的承先启后》,载周积寅编《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340-341页。
    ① 徐书城著《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265页。
    清·李斗撰 《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 2001年版
    郑板桥著 《郑板桥集》,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扬州八怪诗文集》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1987、1996年版
    黄俶成注选 《扬州八怪诗歌三百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俞剑华编著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顾麟文编 《扬州八家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2年版
    秦岭云编 《扬州八家丛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年版
    (苏) 列夫近克著,吴泽林译 《精神分析学说和艺术创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苏) 谢尔盖耶夫著,乔立良、李爱萍译 《智慧的探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版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 《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走向艺术心理学》,黄河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等著,周宪译 《艺术的心理世界》,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美) 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著,董奇、杨滨译 《右脑的奥秘与人的创造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版
    (英) 苏珊·格林菲尔德著,杨雄里等译 《人脑之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版
    (日) 滕井康男著,王君译 《怎样使你更聪明——人应当怎样使用自己的右脑和左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年版
    温寒江、连瑞庆主编 《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和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高尚仁著 《书法心理学》,东达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版
    邬煜著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金开诚著 《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周文柏著 《文艺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高庆年著 《造形艺术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1988年版
    李璞珉主编,权慧等编写 《心理学与艺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吕景云、朱丰顺著 《艺术心理学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年版
    梁一儒、卢晓辉、宫承波著 《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卢晓辉著 《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周荫清主编 《信息理论基础》,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李一著 《中西美术批评比较》,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贾涛著 《中国画论论纲》,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版
    俞剑华著 《中国绘画史》,商务印书馆 1955年版
    王伯敏著 《中国绘画通史》(全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年版
    洪再新编著 《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徐书城著 《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
    周积寅编著 《郑板桥书画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周积寅编 《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 1986年版
    周积寅著 《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周积寅著 《周积寅美术文集》,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立即陶著 《高凤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年版
    刘纲纪著 《黄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版
    潘茂著 《郑板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年版
    蒋华著 《汪士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版
    温肇桐著 《华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版
    杨新编著 《扬州八怪》,文物出版社 1981年版
    李万才著 《黄慎》,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版
    何琼崖、潘宝明著 《郑板桥》,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陈书良著 《板桥诗词撷英》,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庄素娥著 《高凤翰绘画研究》,艺术家出版社 1996年版
    张郁明著 《盛世画佛:金农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郑奇、黄叔成编 《扬州八怪评论集》(当代部分),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6年版
    薛永年著 《华喦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年版
    薛永年、薛锋编 《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版
    薛永年著 《李(鱼單)》,文物出版社 1998年版
    薛永年著 《蓦然回首——薛永年美术论评》,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薛永年、杜娟著 《清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周积寅、王凤珠编 《扬州八怪现存画目》,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年版
    王风珠、周积寅编 《扬州八怪书画年表》,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年版
    薛永年编 《扬州八怪考辨集》,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年版
    薛锋编 《扬州八怪年谱》,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
    丁家桐著 《扬州八怪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
    丁家桐著 《扬州八怪》,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单国霖等编 《扬州画派研究文集:《扬州画派书画全集》序论汇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版
    李既陶等 《中国历代画家大观——清(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版
    林木著 《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版
    林木著 《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2年版
    吴根友著 《郑板桥的诗与画》,南京出版社 1998年版
    金实秋著 《郑板桥与佛教禅宗》,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版
    徐建融著 《清代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年版
    贺万里著 《鹤鸣九天:儒学影响下的中国功能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年版
    孔六庆著 《徐熙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王菡薇著 《扬州画派》,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常宁生著 《权力与荣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马宝杰、罗春政编著 《扬州八家书画收藏与辨伪》,万卷出版公司 2004年版
    马云鹏、林智中 《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中国教育学刊》 1999年第2期
    肖少北 《汉字学习与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关系》,《汉字文化》 1998年第1期
    张旺 《谨防走入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误区——对开发右脑的反思》,《南都学谈》 2001年第1期
    周积寅 《郑板桥和他的书画艺术》,《南艺学报》 1978年第2期
    周积寅 《清代扬州画派》,《江苏画刊》 1979年第6期
    陈大羽 《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美术纵横》 1982年第1辑
    李亚如 《试论‘扬州八怪画派’的形成》,《扬州师范学原学报》 1983年第3期
    李亚如 《文人画与扬州八怪》,《扬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4期
    王伯敏 《“扬州八怪”之所以怪——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答客问》,《扬州师院学报》 1988年第4期
    黄俶成 《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扬州八怪——兼论当代扬州八怪研究》,《扬州八怪艺术国际讨研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崔莉萍 《李方膺的绘画思想》,《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聂危谷 《扬州八怪画派的绘画》,《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蒋华 《试探“扬州八怪”题画艺术美学意蕴》,《扬州八怪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张曼华 《远隔重洋的世纪神交——荷兰画派与扬州八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4年第2期
    张曼华 《中国画论中的雅俗观研究》,南京艺术学院 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顾泽旭 《论清代扬州画派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和社会时代条件》,《学术探索》 2003年5月第5期
    李中华 《20世纪扬州八怪研究综述》,《孝感学院学报》 2004年1月第24卷第1期
    叶蕾 《浅谈清代扬州八怪绘画艺术的商品性和自娱性》,《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2001年4月第21卷第2期
    刘曦林 《在传统的时间隧道里——古代画学断想(之二)扬州画派的历史坐标》,《美术》 2003年第6期
    单国强 《郑燮绘画真伪鉴识》,《美术观察》 2002年第6期
    周欣 《论郑板桥的审美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
    郝文杰、失天曙 《郑板桥审美创作论探微》,《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7月第6卷第4期
    扬贤宗、失天曙 《扬州盐商与板桥风格》,《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张郁明 《金农的绘画美学思想中禅宗》,《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钱志扬 《关于金农画梅代笔的研究》,《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
    张郁明 《罗聘三上北京及其艺术风格之嬗变》,《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李不殊 《黄慎生平事略及其绘画艺术成就》,《美术之友》 2000年第4期
    周京新 《我画中国画“扬州八怪”》,《艺苑》(美术版) 1990年第2期
    梁钰珠著 《闲评“扬州八怪”——兼述“八怪”书画鉴定要点》,《民族艺术研究》 1999年第6期
    俞剑华编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
    朱智贤主编 《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 1994年版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
    (英) 史密斯著,殷企平等译 《艺术词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998.
    1962.
    1972.
    1997.
    1989. № 5.
    1988. № 5. C. 150-156.
    1991.
    2000.
    1979. C. 152-157.
    1978.
    1982.
    1975.
    (1693-1765).2. M., 1999, cc. 163-166.
    1996, № 3, C.252-264.
    1979.
    CCCP. 1983. № 9. C. 31-34.
    2000. -448 c.
    1966. -388 c.
    20. 1983. C. 3-34.
    2004.
    1996.
    1967.
    1992. - 376 c.
    1989.
    1972.
    1969.
    1989.
    ⅩⅦ-ⅪⅩ. M., 1995.
    1983.
    Barnhard, Richard et al.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aint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Cahill, James. Fantasties and Eccentrics in Chinese Painting. NY: The Asia Society Inc., 1967.
    Cahill, James.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Finnane, Antonia. Speaking of Yangzhou. A Chinese City, 1550-185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Giacalone, Vito, Ginger Cheng-chi Hsu. The Eccentric Painters of Yangzhou. New York: China House Gallery, 1990.
    
    Hsio-yen Shih. Catalogue of the Exhibition of Individualists and Eccentrics: The Finlayson Collec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3.
    
    Martindale, Colin. The Clockwork Muse: The Predictability of Artistic Change. NY: Basic Books, 1990.
    
    Petrov V. The Evolution of Art: An Investigation of Cycles of Left- and Right-hemispherical Creativity in Art // Leonardo, 1998, Vol. 31, No 3. P. 219-224.
    
    Young, Martie W. The Eccentric Painters of China. Ithaca, NY: Andrew Dickson White Art Museum, Cornell University, 19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