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团交往成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首次运用“交往成本”的观点分析社团的组织制度建设问题。社团的本质是交往,只要交往就要发生交往成本。作为一种组织形式,社团是因为能够节约会员的交往成本,增加交往收益而存在的。但是,现有社团普遍存在着提供“交往”产品和服务的效率低下问题,使社团为成员节约交往成本的结构优势得不到发挥。本文认为,社团组织制度设置和交往成本之间的关系状况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社团的结构制度形式和具体行动结构制度之间衔接不当,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团为会员节约交往成本的功能难以发挥。本文深入分析了制约交往成本优化的制度构成因素,得出加强组织制度治理以节约交往成本、增加交往收益,增强组织活力的结论,并提出若干具体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ociation cost and the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has been explored in the dissertation in which the efficiency of mass organization de-pends upon the participation of its members while association cost determines whether the members participate in the mass organization actively. High associa-tion cost and low benefits suffered by members will result in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mass organization.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the fundamental cause lies in the contradiction present in the institution of specific or-ganization system for a mass organization and a solution to it can be achieved by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governing system of organization.
     First, as one form of organization, mass organization has the advantage of de-creasing the association costs for the members
     Association is the nature of an organization and association cost is opportunity cost. The regulating nature of the association of mass organiz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exchange nature in non economic society. By nature, the character and objec-tives of association is non economic and non political, i.e., to produce and consume good of association without being stimulated by pursuing economic profits or being driven by political compulsory force. To achieve association, mass organization has been preferred as an instrument for people to associate and the justifications for it is that it can provide much more convenience for people to associate and save their association cost.
引文
1.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 1995。
    2. 简·科恩和安德鲁·阿雷托“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载于邓正来 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 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于邓正来 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 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5. 罗伯特 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烈 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 参见 埃莉诺 ·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 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7. 尤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出版社,1981。
    8. 海尔· G.瑞尼著:《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王孙禹 达飞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 W﹒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10.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11.富永建一:《经济社会学》,孙日明 杨建梁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12.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大城市地区的政府组织》,载于迈克尔·迈金尼斯:《多种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 李梅 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0。
    13.詹姆斯·S﹒科尔曼:《公共选择理论》,邓方译,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 2002。
    15.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 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
    16.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RENTICE HALL 出版公司,1999 年版。
    17.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西奥多博·H·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肖鸣政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9.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0.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载于科斯 哈特 斯蒂格利茨等著 [瑞]拉斯·沃因 汉斯·韦坎德:《契约经济学》, 李凤圣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1.林南:《社会资本》,张磊译,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4.黄源协,《社会工作管理》,扬智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25.托马斯·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木子西 编译,载于李惠斌 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6.迈克·赫德森:《未被开发的 “域”》,载于李亚平 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7.肯尼思·纽顿: 《社会资本和欧洲的民主》,载于李惠斌 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8.斯蒂芬·奥斯本:《“志愿”概念对于志愿性和非营利领域意味着什么》,载于李亚平 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9.Sharon M. Oster:孙碧霞等译,《非营利组织策略管理》,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1。
    30.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31.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陈郁 罗化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3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33.莱斯特·M.萨拉蒙等: 《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4. 欧文·E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5. 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沈阳出版社,1999 年 9月版,。
    36.丹尼斯 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7.V.奥斯特罗姆 D.菲尼 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2001。
    3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9.秦晖:《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0.王名:《民间组织通论》, 时事出版社, 2004。
    41.欧阳岳峰等著:《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42.王颖 折晓叶 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
    43.邵金荣:《非营利组织与免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5.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6。
    46.康晓光:《权力的转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7.邓正来 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1999,中央编译出版社。
    48.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9. 苏力等著:《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1999,浙江人民出版社。
    50.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0.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1.周志忍等:《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2.孙立平著《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53.李路路 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4.郭于华等:《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5.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56.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漓江出版社,广西大学出版社,1997。
    57.贾西津、沈恒潮 、胡文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8.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9.俞可平:《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页。
    60.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1.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2.高培勇:《公共部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3.吴东民 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页。
    64.贺卫 武山林:《新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5.李亚平 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6.李惠斌 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7.陈昌柏:《非营利机构管理》,团结出版社,2000。
    68.陈金罗:《社团立法与社团管理》,法律出版社,1997。
    69.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0.王名 刘国翰 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载于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2.吴忠泽 陈金罗:《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73.齐炳文:《民间在组织》,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74.朱克民:《民间组织行为指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
    75.邓正来 景跃进:《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 年第1 期。
    76.孙立平 王思斌:《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第 2 期。
    77.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2001 社会学研究,第 1 期。
    78.陈林 徐伟宣,《从“非国有化”到“非营利化”:NPO 的法人治理问题》 中国研究(香港),2002 年第 8 期。
    79.杨雪冬:《社会资本:对一种新解释范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第 3 期。
    80.邓国胜,《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问责机制》, 中国行政管理, 2003 年第 3 期。
    81.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曹义火亘 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 年第 2 期。
    82.时立荣:《社会工作的结构分层与扩展》,社会科学战线,2005 年第 3 期。
    83.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管理世界,2000 年第 1期。
    84.任志安、林国荣,《大共同体?小共同体?——评秦晖的“从大共同体本位走向市民社会” 》,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
    85.陈健民 球海雄:《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社会学研究,1999 年第4 期。
    86.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 年第 4 期。
    87.孙炳耀:《中国社会团体官民二重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 年第 1 期。
    88.朱士群:《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 1995 年第 6 期。
    89.丛日云 庞金友:《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及特点》,《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 1 期。
    90.陶传进:《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一种批判的视角》, 社会学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91.武克全:《学术社团:值得重视的社会群体资源》,探索与争鸣,1998 年第 5 期。
    92.陈光耀:《探索培育发展社团中介组织新路》,民政论坛,1999 年第 2 期。
    93.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 社会学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94.时立荣:《我国社团组织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 5 期。
    95.孙志祥:《北京市民间组织个案研究》, 社会学研究,2001 年第 1 期。
    96.柏必成:《NPO 与政府的关系分析——基于中国 NPOs 的分类》,公共管理学报,2005 年第 4 期。
    97.时立荣:《我国社团组织的分类、作用与趋势》,社会科学战线, 1999 年增刊。
    98.姚尚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社会科学辑刊,2005 年第4 期。
    99.万闻华:《NGO 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分析——以弱势群体为论域》, 中国行政管理. 2004 年第 3 期。
    100.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 5 期。
    101.徐红:《从“乡民社会”走向“公民社会”——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评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 2 期。
    102.朱光明:《非营利机构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 3 期。
    103.张新文:《非营利组织性质探讨——以行业协会为例的研究》, 公共管理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104.邓胜国:《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 2001 年第 10期。
    105.刘培峰:《非营利组织的几个相关概念的思考》,2004 年第 10 期。
    106.谭力文: 《非营利性组织及战略管理工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 4 期。
    107.王锐兰 刘思峰、谭振亚、吴世洋: 《非营利组织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机理探析》. 中国行政管理, 2005 年第 5 期。
    108.虞维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公共管理学报. 2005 年 5 月第二期。
    109.郑准镐.:《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参与及影响模式》, 中国行政管理, 2004年第 5 期。
    110.陈晓春 胡扬名: 《非营利组织中的人本管理探讨》,中国行政管理, 2005年 6 期。
    111.黄湘莲: 《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2 期。
    112.郭小聪 文明超: 《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 公共管理学报, 2004 年第 1 期。
    113.郑准镐:《韩国市民团体的分类及与政府的关系》, 中国行政管理, 2003年第 3 期。
    114.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兼评我国近年来的市民社会话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5 期。
    115.何萍.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市民社会》.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 年 5 月. 第 55 卷.第 3 期.
    116.王名、佟磊:《清华 NGO 研究的观点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 2003 年第3 期。
    117.蒋学基、叶海燕、俞志宏、叶真: 《美国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运行情况及其启示》, 浙江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4 期。
    118.李建华:《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及其伦理变革》, 浙江社会科学, 2001年第 5 期。
    119.邝少明 夏伟明,《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进入规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1 期.
    120.曹现强、侯春飞:《中国非营利组织成长机制分析——自主治理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 2004 年第 4 期。
    121.李卓:《中国 NGO 的定义与分类》,中国行政管理, 2003 年第 3 期。
    122.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 6 期。
    123.吴东民 王孝贡:《我国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化改革的冷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 年第 4 期。
    124.侯春飞:《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的困境及其现实选择》, 中国行政管理, 2004 年第 10 期。
    125.徐家良:《危机动员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 中国行政管理, 2004 年第 1 期。
    126.朱晓明:《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
    127.王名 陶传进:《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 2004 年第 1 期.
    128.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 中国行政管理, 2003 年第3 期。
    129.刘建军:“‘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新华文摘,2004.14。
    130.国务院法制办政法司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131.民政部:《2005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134.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1989.12.30发布,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135.安徽省社会学会秘书处:《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内部刊物,2005。 ﹡
    136.Lester M.Salamon:‘The Rise of the Non – 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Vol.73,NO.4(1994), pp109.
    137.Henry Hansmann,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 Vol. 89(1980), pp.835-289.
    138.Lester M. Salamon ,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W.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 A Research Handbook, pp.111-113
    139.Jeavons Thomas H. 1992 ‘when management is the massage: relating values to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1992,2
    140.Gelatt,J.P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hoenix,Arizona: The Oryx Press. 1992,p139-141.
    141.Salamon Laster M. ‘The Emerging Sector U.S.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ryland.1994.
    142.Arrow, Kenneth. 1998. Forward. In A. Weisbrod. eds. To Profit or Not to Profit: 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3.Salamon, L.M.,1981,“Re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 Third-Party Government and the Changing Forms of Government Action”, Public Policy,29(3),255-275.
    144.Weisbrod, Burton. 1974.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 In E.Phelps. eds.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 New York: Russel Sage.
    145.Larry Diamond , ‘Rethinking civil society’ , Journal of De-mocracy ,5,1994.
    146.Richard Swedberg,2003. Principl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7.Jay M.Shafritz and J. Steven Ott: 2001.Classics of Organization Theory/5th’ed ,Harcourt,Inc.
    148.Dees, J. Gregory. 2003.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149.Eikenberry , A.M.Kluver,J.D. .2004.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Nonprofit Sector:Civil Society at risk?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50.Frumkin, Peter.2002.On Being Nonprofit: a Conceptual and Policy Primer.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1.Moore,r.r.2001.China’s fledging civil society:A Force for democratization,World Policy Journal.
    152.Ellis, S.J.,Noyes,K.K.1990.By the people : 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revised ed.).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53.Sangjin Hahn,2004, Korea’s third way?Welfare-to-work and the emerging third sector in South Korea,The 36th’world congress of IIS in Beijing .2003.7.7-11.
    154.C. Wayne Gordon, Nicholas Babchuk A Typology of Voluntary Societies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Volum 24,Issue1(feb. , 1959).
    155.Jane Piliavin, Hong-wen charng Altruism: A Review of Recent Theory and Research,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um 16,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