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使得桥梁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高速度的行车则要求桥梁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能、较少的伸缩缝构造等。在高等级公路桥梁中,多孔中等跨径(跨径在25~40米左右)的桥梁占很大的比重,桥面连续的简支梁结构体系由于存在桥面容易开裂等缺点而在与连续梁结构体系的竞争中常常处于下风。但是由于现浇连续梁的施工复杂繁琐、费工费时,人们一直希望将简支梁的批量预制生产和连续梁的优越性能结合起来,用梁或板批量预制生产的方式来加快连续梁的建设速度,以省去繁琐的支模工序,由此产生了将整跨梁板预制、架设就位(简支梁状态)后在端部浇筑混凝土并张拉预应力使之连续的“先简支后连续”施工法,而形成的体系则被称为“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随着先简支后连续桥梁工程实例的增多,“先简支后连续”这一概念的含义亦变得更加丰富。针对国内外对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研究普遍缺乏深度这一现状,我们以浙江温州瑞安市飞云江大桥引桥为工程背景,运用空间梁/杆系有限元、经典的板壳单元法以及虚拟层合单元法对该体系进行了施工仿真分析。虚拟层合单元法的运用,大大简化了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分析中一些关键问题(如材料的有无、分析网格的变换等)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对于目前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中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后连续端部浇筑和后连续预应力张拉的顺序、体系转换中的临时支座拆除顺序、后连续端部浇筑方式、后连续端部的预应力筋及普通钢筋的优化等),我们分别运用三种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模拟分析、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具有重要工程意义的结论:后连续端部的浇筑顺序和后连续预应力张拉的“隔跨”原则,临时支座拆除的“隔跨”原则(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对称浇注和对称张拉”是最为合理的施工工序),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影响一般较小等。此外,对于设计和施工各方都较为注意的该体系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挠度及应力影响线、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破环模式、后连续预应力材料和连续端部的普通钢筋的优化等问题亦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最后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我们认为,随着对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定会为该类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成果,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freeways,large amount of bridges are being built. High-speed driving demands good continuity and less expansion joints of the bridges. Those of multi-span,middle-length (about 25-40 metres) are of large percentage among advanced bridges. Simply-supported girder bridges with continuous decks are inferior to those of continuous girders because their decks crack easily. Owing to the complex construction of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s,which is laboursome and time-consuming,people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an approach to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two so as to speed up the building and reduce the work procedures. Thus the "simply-supported-continuous system" is introduced.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such practice,the meaning of this concept has been enriched. Considering the state-of-the-art of such kind of structural system,the author gives a simulativ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with the Feiyunjiang Bridge in Wenzhou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ngineering example using three
    methods:3-D beam or Bar FEM,classical Plate/Shell FEM and virtual laminated element method. The Virtual Laminated Element Method may deals with many key issues in simply-supported-continuous system easily such as the matter of actual material or virtual material,mesh replacement. In light of the simulative research results,three methods are applied to analyze some controversial problems in this kind of structural system (such as the concrete pouring sequence of continuous ends,the applying sequence of pretensioned force,the removal of the temporary supports,the concrete pouring style of continuous ends,the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al reinforcement and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are drawn:the concrete pouring sequence of continuous end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rval end";the removal of temporary supports is also on this principle (opposite to traditional opinions). At the same time,other problems such as the shrinkage and creep effects of concrete,the c
    racking and failure pattern,the optimization of reinforced bars and prestressed bars are also analyzed in detail. The extensive research emphases are also listed.
    The author strongly believes that the theoretical fruits produced in this research will certainly promote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such kind of structural system and benefit our country greatly.
引文
1.姚玲森主编,《桥梁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7月
    2.范立础主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2月
    3.刘士林,世界著名大跨径桥梁一览,国外公路,1998年12月Vol18.No.6
    4.汪慧 郑宪政 (编译),未来的大桥,国外桥梁,1998年第1期,54~59
    5.彭大文 程正明,桥与环境,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2月,第25卷,增刊,38~43
    6.李国豪 范立础,桥梁工程的现状与展望,土木工程学报,1985年5月,第18卷第2期,11~20
    7.陈付海 (编译),桥梁的景观设计,国外公路,1996年12月,第16卷第6期,37~38
    8.白新和,桥梁景观评价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华东公路,1991年2月20日,第1期(总第68期),59~62
    9.戴竞,大跨径桥梁桥型比较,公路,2000年4月,第4期,1~6
    10.郑振飞,比较与对策—从大跨度桥梁发展看福建省桥梁技术状况,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2月,第25卷,增刊,66~70
    11.余丹如,国内外桥梁建设的现状与展望,国外公路,1994年第4期,4~10
    12.李国豪,中国桥梁,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13.刘士林,世界著名大跨径桥梁一览,国外公路,1998年12月,第18卷第6期,24~27
    14.邵容光,必须严格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的灌浆工艺和相应措施,江苏交通工程,1997年第3期(总第72期),32~35
    15.陈大庆 江瑞龄,拼接式连续箱梁桥设计实例,江苏交通工程,1997年第6期(总第75期),22
    16.严国敏 (编译),PC预制节段拼装桥梁的现状与其研究动向,国外桥梁,1998年第1期,50~53
    17.咸维林,关于高等级公路桥头跳车、伸缩缝设置等问题的探讨,江苏交通工程,1997年第3期(总第72期),32~35
    18.周一勤,简支斜梁桥桥面连续板的内力分析,华东公路,1992年6月,第3期(总第76期),65~69
    19.邢志成,单梁式连续斜梁桥的结构分析,华东公路,1985年第2期,73~82
    
    
    20.邢志成,单梁式B型连续斜梁桥浅析,华东公路,1986年第5期,50~60
    21.夏淦,斜支撑连续梁的三次矩方程及结构分析,中国公路学报,1990年第2期,54~64
    22.马广德,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力素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探讨,华东公路,1985年第2期,49~60
    23.邢志成,斜梁桥荷载的横向分布,中南公路工程,1988年第1期,32~41
    24.徐利平 胡士德 杜国华,G—M法在箱梁桥面板计算中的应用,同济大学学报,2000年6月,第28卷第3期,353~358
    25.陈礼标,弹性支撑桥面板的非线性分析,华东公路,1993年8月20日,第4期(总第83期),3~7
    26.袁海庆 袁军 邹青,钢纤维混凝土预应力叠合连续板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1月,第24卷第1期,69~71
    27.韩学义,关于混凝土桥面板裂缝,东北公路,2001年,66
    28.郭强 罗位东 赵剑英 李俊安,关于桥面板式橡胶伸缩装置耐久性的研究,森林工程,第15卷第3期,1999年5月,
    29.许贤敏,国外不配筋的混凝土桥面板简介,云南交通科技,第16卷第4期,2000年8月,43~46
    30.许贤敏,柜外桥面板修复的示范工程简介,云南交通科技,第14卷第3期,1998年6月,48~49
    31.方太云 叶见曙,混凝土箱梁桥面板计算与实验分析,江苏交通科技,2001年第1期,15~19
    32.吴捷 (编译),桥梁的无接缝构造,原文:日刊《桥梁》1994年第9期
    33.薛彦中,桥面板裂纹分析与处理措施,山西交通科技,2001年4月,第2期(总第148期),45~46
    34.龚绍基 (编译),全预制和快安装的胶接桥梁,德刊《道路与地下工程》,1993年第3期
    35.王应良 强士中 郝超,芜湖长江大桥桥面板的有效宽度分析,桥梁建设,1998年第3期,13~15
    36.赵晖 白羽 潘文 周骏,斜交桥桥面板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2001年增刊,827~832
    
    
    37.李久权,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型桥面板分析计算,市政技术,2001年第1期(总第102期),3~8
    38.任宝双 钱稼茹 聂建国,在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桥面梁受弯承载力估算,工业建筑,2000年,第30卷第11期,29~33
    39.任宝双 钱稼茹 聂建国,在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桥面梁受弯刚度估算,工业建筑,2001年,第31卷第1期,13~15
    40.王慧东,李亚林,PC连续梁顶推技术中的几个问题的讨论,铁道标准设计,2001年3月,Vol21.No.3
    41.刘文 王代勤,改双悬臂梁为连续梁桥的一种方法,公路,1999年10月,第10期,16~17
    42.翟广森,30米后张法预应力T梁的施工技术,铁道标准设计,2001年4月,Vol21.No.4
    43.张罗溪,1993年,PC平面曲线连续梁中的次内力分析,桥梁建设,1993年第3期
    44.王海良,刘宪福,PPC连续梁塑性行为的试验研究,桥梁建设,1993年第2期
    45.魏丽娜 方放 余天庆,变截面箱形梁桥剪滞效应的近似计算方法,土木工程学报,第30卷第1期,1997年2月
    46.凌晓 李志能 凌坚,关于连续梁桥面铺装层破坏的因素与防治,华东公路,1997年10月,第5期(总第108期),53~56
    47.吕晶,预应力后张混凝土梁张拉伸长值分析,国外桥梁,2000年第4期,38~42
    48.王海良 何广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粱塑性行为的试验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Vol.6.No.2,1993年6月
    49.陈麟,超静定多跨连续梁体系转换中应注意的问题,铁道标准设计,1999年8、9期
    50.陈林,从施工角度研讨连续梁桥设计中的几个问题,铁道勘测与设计,2000年第1期(总第113期)
    51.张尚东,丹本高速公路南天门2号大桥3×60m连续梁现浇施工,铁道标准设计,2001年4月,第21卷第4期
    52.季湘,等截面公路连续梁桥设计的受力分析,长沙交通学院学报,Vol.10.No.3,1994年9月
    53.何旭辉 裘伯永,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拼施工有关问题的探讨,铁道建筑技术,2001年(第1期)
    54.彭卫 杨骊先 孙炳楠 唐锦春,分阶段施工连续梁桥的逐步计算法,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月,Vol32 No.1
    
    
    55.胡贵琼 文武松,钢筋混凝土连续深梁的试验研究,国外桥梁,1998年第3期
    56.徐毅峰(编译),公路连续梁桥的分析,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1年1月,Vol 117,No.1
    57.陈芝兰 张泽宝,公路桥连续梁分析,河南交通科技,1996年第5期
    58.向中富 (翻译),公路桥梁连续梁分析,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9,No.1
    59.彭晓华,关于调整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弹性次力矩的探讨,国外桥梁,1981年第3期
    60.高小云,混凝土连续梁的挠度,国外桥梁,1993年第3期,207~212
    61.张翔 贺栓海,分析连续梁系统的一种新方法,华东公路,1989(1),9~15
    62.郑明训,均布交变载荷作用连续梁自动适应分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3月,Vol.20 No.1,15~18
    63.王秀伟,空间结构影响面计算方法及在桥梁中的应用,华东公路,2000年12月,第6期(总第127期),28~31
    64.焦兆平,力法计算的简化及其在连续梁计算中的应用,华东公路,1997年2月,第1期(总第104期),7~13
    65.樊文林,连续梁的弯矩重分配,国外公路,1996年2月,第16卷第1期,37~41
    66.张本才,连续梁内力分布的优化分析,国外公路,1973年的2期,17~21
    67.Mohammat A.Khaleel, Rafik Y.Itani, 连续梁桥的活载弯矩,国外桥梁,1992年第4期,41~47
    68.沈亚平,论预应力硷连续梁的徐变次内力计算,江苏交通工程,1998年第3期(总第78期),1~8
    69.陈俊真 绉祥衍,宁波小浃江大块梁段挤装连续梁桥,桥梁建设,1980年4月,7~10
    70.李青春,浅谈连续梁的计算,辽宁交通科技,1992年第8期,42~46
    71.李赢沧,任意多跨连续梁的计算,国外桥梁,1982年3月,23~37
    72.杨银辉 陈幼林,沙河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第14卷第1期,2001年3月,Vol.14,No.1,72~75
    73.石现峰 李建中 梁志广,施工方法对混凝土连续梁桥内力及变形的影响,工程力学增刊,1998年,543~549
    74.梅家仁,双支座连续梁性能雏议,中南公路工程,1990年9月,第3期(总第54期),25~32
    
    
    75.周益云,赵人达,铁路大跨度PC连续梁控制截面标准荷载效应比频谱的研究,桥梁建设,2001年第2期,5~7
    76.罗松南 邓新国,弯披连续梁桥空间应力分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3卷第3期,2000年6月,Vol27,No.3,Jun.2000,92~107
    77.戴竟 凤懋润,我国预应力混凝土公路桥的发展与现状,土木工程学报,第30卷第8期,1997年6月,3~10
    78.李坚,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与工程实践,城市道桥与防洪,2001年3月,第1期,21~26
    79.何雨微 陈光新 刘忠,无粘结竖向预应力在大胯连续梁桥上的应用与研究,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2001年3月,19~21(25)
    80.宋永发 宋玉普,无粘结预应力双向板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计算力学学报,1999年第2期,第16卷,Vol.16,No.2,1999
    81.鲁红涛,201.48m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施工技术,2001年6月,第30卷第6期,31~33
    82.李亚平,新沙口大桥方案比选,公路工程技术,2000年第3期(总第22期)41~44
    83.曹名旭,悬浇连续梁桥的接度计算,南京市政,2001年第1期,7~9
    84.孙广华,梁桥内力横向分配理论,力学与实践,1999年第1期
    85.钟万勰 姚伟岸,板弯曲求解新体系以其应用,力学与实践,1999年第4期
    86.贺光渠,预应力混凝土(PC)柔性连续梁,铁道建筑,1994年第12期,5~6
    87.郑海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温度应力分析,力学实践,1999年第21卷,第3期 Vol.21,No.3 1999,
    88.邹昌瑰,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结构的内力比较,国外桥梁,1974年第1期,7~11
    89.熊学玉 郭子顺 徐西林,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分折,华东公路,1994年4月,第2期(总第87期),No.2(Total No.87),10~14
    90.潘国强 魏道平 李祥恩,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施工预拱度计算与控制,河南交通科技,1999年6月,第19卷第3期,38~41
    91.郭振友,连续梁桥下部结构温度应力的计算,公路,1996年第2期,22~25
    92.管义军,斜交变截面连续梁桥的满堂支架施工法,华东公路,1996年4月20日,第2期(总第99期),21~25
    93.申同生 戴公连 方淑君,求解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力筋应力增量的能量法,国外公路,2000年10月,第20卷第5期,15~17
    
    
    94.熊学玉.用约束次弯矩法直接计算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次弯矩,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增刊),11992
    95.熊学玉,计算预应力浸凝土超静定结构次弯矩的简捷法,华东公路,1993年3月
    96.熊学玉 郭子顺,考虑预应力损失的超静定结构次弯短精确计算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2月
    97.陈水春 陈国梅.预应力超静定结构的等效荷载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88年2月
    98.杜振辰.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99.樊文林 (编译),部分预应力的精确解,国外公路,1997年4月,第17卷第2期,31~33
    100.林同炎等,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的次力矩及力矩重分布,Journal of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Institute, Vol17 No1,1972,Page 8~20
    101.樊文林 张增茂 (编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配筋,国外桥梁,1999年第1期,1~5
    102.侯曙明 邓志深 袁志字,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伸长量的计算方法及其施工控制,水运工程,第2期(总第325期),2001年2月,62~67
    103.徐海燕,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度和强度测试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2月,第17卷第4期,20~23
    104.安琳,预应力混凝土拼接空心板实验梁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第28卷第3期,Vol.28 No.3,1998年5月,88~92
    105.李建斌 杨庆中 石现峰,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连续梁桥分阶段施工的工程控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第14卷第1期,Vol.14 No.1,37~40
    106.李海军 李军,连续梁桥预应力箱梁腹板裂缝成因浅析,华东公路,2000年6月20日,第3期(总第124期),26~29 106~111为变截面连续梁分析
    107.郭成德,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架桥裂缝原因与防止措施(二),桥梁建设,1981年第1期,56~62
    108.郭成德,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架桥裂缝原因与防止措施(三),桥梁建设,1981年第2期,82~88
    109.郭成德,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架桥裂缝原因与防止措施(四),桥梁建设,1981年第3期,,51~56
    
    
    110.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分段施工和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4月
    111.郭成德,变截面连续梁桥内力影响线计算,东北公路,1986年第2期
    112.洛河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公路桥设计施工经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0年8月
    113.樊文林 张增茂,预应力连续梁的配筋,国外桥梁,1999年第1期,1~5
    114.高跃如,预应力连续梁桥跨径问题的探讨,东北公路,第23卷第2期,55~56
    115.杨元海 魏洪昌,原苏联桥梁建设的新发展,公路交通科技,1992年第9卷,第2期,64~69
    116.李玉重,在后张法张拉工艺中几个问题的处理办法,国外公路,1972年第1期
    117.孟莎,官厅湖特大桥的主桥上部结构设计,安徽建筑,2001年3月,65~66
    118.施工组,装配式连续梁桥暗帽梁的结构与施工,中南公路工程,第26卷第1期,49~
    119.诸林,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中徐变收缩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国外桥梁,1981年4月,78~88
    120.祝立君 曾明根 石志源,黄山太平湖大桥施工中及成桥后徐变影响分析,华东公路,1997年10月20日,第5期(总第108期),45~49
    121.金成棣,混凝土徐变对超静定结构变形及内力的影响,土木工程学报,1981年9月
    122.诸林,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长期内力和变形的计算理论和实现,铁道部大桥局桥梁研究所
    123.王增春 陈栋 夏明耀,大面积混凝土在变形荷载作用下的应力控制,工程力学增刊,1998年,254~258
    124.李东 郑雅莎,大体积混凝土在变形荷载作用下的粘弹性有限元数值分析,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第18卷第4期,Vol.18 No.4,1998年10月,63~67
    125.李昌鹏,对混凝土楼板常见主要裂缝和防裂的探讨,辽宁工学院学报,第21卷第5期,vol.21 No.5,2001年10月,66~68
    126.周水兴 顾安邦,分层分段浇注混凝土箱拱的徐变收缩模型试验研究,中国公路学报,第10卷第1期,Vol10No.1,1997年3月
    127.王亚斌,复合混凝土梁中非均匀收缩引起的应力和应变,国外桥梁,1998年第2期,47~51
    128.卫军 赵红京,干燥地区混凝土徐变、收缩估算体系及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第29卷第7期,2001年7月,109~110
    
    
    129.李小红,钢筋混凝土板的收缩应力计算,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总第74期),79~84
    130.陈小根,钢筋混凝土构件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作用的计算,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30~37
    131.陈小根.简支矩形预应力混凝土选合粱收缩徐变微差试验研究、武汉建材学院学报,1984,31(4)
    132.陈小根,装配整体预应力结构收缩徐变微差问题探讨.工业建筑,1984,(6)
    133.陈水春 马国强,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和钢筋松弛相互影响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81(6)
    134.陈小根,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徐变失稳,工业建筑,1981
    135.王铁梦,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混凝土,2000年第5期(总第127期)
    136.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年10月
    137.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年8月
    138.王铁梦,工业建筑温度伸缩缝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57年3月
    139.袁迎曙,钢筋混凝土结构局部补强的收缩应力分析,土木工程学报,第20卷第1期,1996年2月,33~40
    140.潘立本 朱庆勇 陈蓓,钢筋混凝土梁长期荷载下挠度近似计算方法,河海大学学报,第20卷第5期,1998年9月,96~99
    141.陈肇元 崔京浩 朱金铨 安明喆 俞哲夫,钢筋混凝土裂缝分析与控制,工程力学增刊,2001年,57~84
    142.朱传金,钢筋混凝土收缩裂缝机理分析与探讨,安徽建筑,2001年5月,83~84
    143.杨建森,高性能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及其控制,混凝土,2001年第10期(总第144期),13~16
    144.于长青,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与裂缝控制,工程质量,2001年第6期,18~19
    145.邢至成,关于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计算的商榷,华东公路,1990年4月,第2期(总第63期),59~61
    146,郑文忠 曹大富 吕志涛,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柱结构中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的合理预估,建筑结构,1996年8月,第8期,14~16
    147.覃维祖,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混凝土,2001年第7期(总第141期),3~7
    
    
    148.赵杰,混凝土结构裂缝及其防治,电力建设,2000年第2期,40~42
    149.束拉 孙钢柱,混凝土结构收缩裂缝分析,建筑结构,2000年2月,第30卷第2期,41~42
    150.梅明荣 葛世平 陈军 卓家寿,混凝土结构收缩应力问题研究,河海大学学报,第30卷第1期,2002年1月,73~78
    151.魏星 徐有邻,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的类型及影响,工程质量,2001年第9期,31~32
    152.蒋炜,混凝土开裂原因与防治措施,同煤科技,2001年第1期,15~17
    153.谭晓燕,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第4卷第2期,2001年12月,23~26
    154.林元贵,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影响因素,福建建设科技,2001年第1期,32~33
    155.周履,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钢—混凝土结合梁的内力重分配,桥梁建设,2001年第2期,1~4
    156.颜麦 周履,二十五年来瑞士结合梁桥的发展,国外桥梁,1986(4),71—78
    157.杜亚凡,结合梁桥的混凝土桥面板设计,国外桥梁,1998(2),39—41
    158.朱聘儒,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59.张鑫 梁思斌 马全安,混凝土收缩裂缝原因分析与控制,工业建筑 2000年第30卷第11期,66~68
    160.戴国强,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及构造措施,建筑结构,1997年1月,第1期,8~11(58)
    161.潘立本 张苏峻,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的试验研究,河海大学学报,第25卷第5期,Vol25 No.5,1997年9月,84~89
    162.邹小江 寿楠椿 江素华 邹巧鸿,混凝土徐变系数与徐变度的对比分析,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3月,第22卷第1期,48~48(73)
    163.彭卫 杜时贵,混凝土徐变效应的计算机分析,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4月,第19卷第2期,4~6
    164.祁玲,混凝土中界面的某些力学特性,广西工学院学报,1996年3月,第7卷第1期,26~30
    165.石现峰 梁志广 李建中,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8年3月,第11卷第1期,8~13 (31)
    166.荆秀芬,结合梁斜拉桥中的收缩与徐变,国外桥梁,1997年第4期,36~41
    167.刘伟 任洪雷,考虑混凝土徐变和收缩情况的钢——温凝土组合梁的挠度,国外建筑与城乡建设,1992年1—2期,1~5
    
    
    168.张启辉 朱荭 赵锡宏,考虑收缩与温度应力的钢筋温凝土支撑轴力研究,岩土工程技术 2000年第1期,51~54
    169.李海林 田洪 高润来,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建筑与预算(双月刊),2002年第1期,44
    170.王彤 王宗林 张树杠,体外预应力结构中收缩徐变产生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分析,东北公路,第24卷第1期,53~54(57)
    171.张颂娟 王彤 张树仁,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的简化计算公式,辽宁交通科技,第4卷第5期,2001年10月,17~18(32)
    172.徐锴,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收缩裂缝的定量分析方法初探,广东土木与建筑,2001年第6期,83~85
    173.潘立本 王春武,用有限元法求解钢筋混凝土梁长期荷载下的挠度,河海大学学报,26卷第6期,1998年11月,100~102
    174.潘立本 刘雁,钢筋混凝土梁长期荷裁截面作用下非线性变形,建筑结构.1977(7),54~60
    175.周燕勤 吕志涛,预应力长期损失计算建议,东南大学学报,第27卷增刊,1997年11月,76~79
    176.黄壮飞,预应力混凝土的非自由收缩、徐变变形影响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煤矿设计,2000年第5期,36~42
    177.杨树标 朱易,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构件收缩徐变后的应力应变计算,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院报,1996年第1期 21~27
    178.邓志恒 范业庶 王晓,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构件的收缩徐变微差分析,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2月,第26卷第4期,243~245
    179.王军文 李建中 苏木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的内力重分布与应力重分布分析,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3月,第12卷第1期,1~6
    180.李建中,结构混凝上的时效分析,力学与实践,1991(3),45~48
    181.李平 王军文,钢—混凝土结合梁桥的时效分析,中国市政工程,1998(1),32~35
    182.潘立本 钟文乐 庞庆春,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荷载下的挠度,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1月,第1卷第4期,71~74
    183.潘立本 刘雁 李建民,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非线性变形,土木工程学报,1999年8月,第32卷第4期,45~50
    
    
    184.王军文 李建中 梁志广,预应力组台梁桥的时效分析,工程力学(增刊),1998年,550~555
    185.尚建丽 韩海峰,砖混结构现成混凝土楼板裂缝分析与防治,建筑技术开发,第29卷第1期,2002年1月,11~12
    186.杨孟刚 文永奎 陈政清,32米双线铁路简支箱梁管道摩阻试验研究,铁道标准设计,2002年11月,第21卷11期,3~4
    187.任宝双 钱稼茹 聂建国 范良,在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结构综合评估方法,土木工程学报,2002年4月,第35卷第2期,97~102
    188.魏建年 沈怿宁 陈伟乐,太平立交枢纽空心板受力验算,公路,1999年5月,增刊,80~81
    189.马在宏 董祥图,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施工方案造价分析,江苏交通工程,1994年第4期,23~28
    190.陈大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反拱度计算,华东公路,1998年2月20日,第1期(总第110期),41~45
    191.仇成华,先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蒸养裂纹的分析与防治,公路,1999年7月,34~35
    192.赵永文,混凝土简支梁的预设变形值探讨,公路,1997年第5期,15~16
    193.茆阿银,40m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箱形简支梁预制,桥梁建设,2000年第2期,44~46
    194.李永珠,整体式简支板桥荷载有效分布宽度算值的探讨,华东公路,1996年8月20日,第4期(总第101期),62~64
    195.项贻强,斜交铰接板桥荷载的横向分布,华东公路,1991年6月20日,第3期(总第70期),35~38
    196.林远帆,铰接斜板桥各板端支反力分布的探讨,公路,1996年第2期,25~29
    197.郭荣春 欧阳克武,北京妫水河大桥钢梁架设,桥梁建设,2000年第1期,48~50
    198.祝志文 陈政清,单、双层客车车辆在铁路桥梁上的横向气动力特性,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8月,第32卷第4期,390~393
    199.罗松南 邓新国,弯坡连续梁桥空间应力分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6月,第27卷第3期,92~95
    200.秦福生 姚蓓 黄卫,梁桥三维内力半解析分析方法,公路,1996年第8期,27~31
    
    
    201.黄江钢 文武松,公铁两用板桁结合连续梁架设技术,交通科技,2002年第4期,总第187期,8~10
    202.李志明 范伟,挂篮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中的应用,工业建筑,2002年第32卷第1期,48~50
    203.尹本文,黄竹岐大桥梁体架设的施工技术,桥梁建设,2000年第2期,39~41
    204.蔡成总,混凝土简支梁桥桥面标高的控制,浙江水利科技,2001年第6期,53~54
    205.曾庆响 肖芝兰 温永乐,剪切变形对齿状简支梁挠度的影响,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2月,第15卷第4期,60~65
    206.祝志文 陈政清,YZ22型车辆与铁路T型简支梁的峰荷载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2月,第28卷第1期,93~97
    207.卢俊卿,简支梁桥稳定分析,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9月,第21卷第3期,111~112
    208.蒲亚鹏 陈进,简支梁中裂纹参数的识别,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年11月,第20卷第6期,813~815
    209.李宏江 叶见曙 王康,旧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承载潜力因素分析,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5月,第31卷第3期,1~5
    210.盛黎明 陈良江,秦沈客运专线常用跨度简支梁设计与施工,铁道标准设计,2001年9月,第21卷第9期,4~7
    211.林玉森 张运波 信丽华 邹振祝,秦沈客运专线多跨简支梁的车桥振动分析,振动与冲击,第20卷第4期,2001年,86~88
    212.苏伟 王俊杰,秦沈客运专线钢构连续梁桥设计,铁道标准设计,2001年11月,第21卷第11期,12~14
    213.郭志远 梁硕等,石长线常德沅水公路大桥动静载试验检测,国外公路,2001年6月,第21卷第3期,45~47
    214.祝志文 陈政清,铁路简支梁桥风荷载探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19卷第1期,18~21
    215.夏建中,芜湖长江大桥40mPPC铁路简支箱梁制造与架设技术,桥梁建设,2000年第3期,46~49
    216.许薛军 符锌砂等,斜交平面曲线梁计算程序设计,国外公路,2000年6月,第20卷 第3期,25~29
    
    
    217.王梦 王养丽,一种结构荷载识别的级数展开法,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年7月,第28卷第3期,77~79
    218.傅建军,增建二线4米 线间距条件下架梁的特殊措施,铁道建筑技术,2001年第4期,20~21
    219.张晓丽 迟国政,主梁截面设计的一种优化方法,起重运输机械,2001年第2期,14~16
    220.章关永 (编译),对结构材料和桥梁进行状态监测的现有技术,国外桥梁,2000年第2期,11~15
    221.王英杰,多工况下复杂杆系结构的截面优化研究,燕山大学学报,第25卷第3期,2001年7月,241~244
    222.赵煜 侯俊明,钢结构箱形梁桥结构尺寸优化分析,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2001年4月,53~56
    223.王伟忠 张军雄,钢筋混凝土矩形梁的实用优化设计探讨,四川建筑,2001年8月,第21卷第3期,45~46
    224.俞铭华 李庆贞,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离散变量优化设计,华东舶工业学院学报,第14卷 第5期,2000年10月,5~9
    225.江爱川,结构优化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226.张炳华,侯昶编,土建结构优化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27.刘海军 吴子燕 艾兵等,钢筋混凝土梁的优化设计,基建优化,1997(3),29~32
    228.贺普生 孙焕纯,钢筋混凝土梁的(0,1)规划优化设计,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3 (4),464~472
    229.袁海龙,钢筋混凝土多计算截面受弯构件的优化设计,建筑结构,1994(4),45~49
    23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31.盛海峰 赵玉春 自立新等,公铁立交桥优化设计的探讨,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年第4期,10~12
    232.周剑雄 蒙敬辉,恒载简支—活载连续的钢桥体系研究,国外桥梁,2001年第4期,50~51
    233.屈文俊 车惠民,混凝土桥梁的优化等耐久性设计,土木工程学报,第31卷第4期,1998年8月,23~30
    234.刘西拉,结构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土木系,1991年3月
    
    
    235.屈文俊,既有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评估及寿命预测,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10月
    236.耐久性专题研究组,钢筋混凝土保护早厚度取值的建议,建筑结构学报,1982年第5期
    237.屈文俊 车惠民,既有铁路加筋混凝土桥梁钢筋状态预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31卷增刊,1996年5月
    238.李继华等,建筑结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建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10月
    239.屈文俊 张誉,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优化设计,中国公路学报,第12卷第1期,1999年1月,62~70
    240.车惠民,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241.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混凝土结构共同统一规定(欧洲共同体委员会),11988
    242.屈文俊,既有铁路加筋混凝土桥梁钢筋状态预测,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43.李继华等,建筑结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44.毛斌(编译),混凝土桥面横向裂缝的预防措施,国外公路,1997年6月,第17卷第3期,54~56
    245.杨永清 陈国藩,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优化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47~53
    246.唐贤瑛,刘扬,基于遗传算法的公路桥梁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优化设计,长沙交通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1999年12月,39~41
    247.王昕,宽冀缘预应力混凝土板桥的优化设计,辽宁交通科技,2001年8月,第24卷第4期,19~21
    248.郭鹏飞 韩英仕 魏英姿,离散变量结构优化的拟满应力设计方法,工程力学,2000年2月,第17卷第1期,94~98
    249.王光远 童明耀,结构优化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50.陈立周等,工程离散变量优化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251.佟维,利用遗传算法的结构优化设计,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6月,第21卷第2期,7~12
    252.何雄君 朱云升 邓旅成,连续梁桥基于预应力度配束方案的模糊优化决策,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2月,第24卷第1期,68~70
    253.王光远 王文泉,结构模糊优化设计,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4(2),67~73
    
    
    254.杨全兵,路桥钢筋混凝土的耐父性研究,混凝土与水泥配制品,2001年12月,第6期,7~10
    255.李学文 颜东煌等,缅甸AungZaYa桥的施工受力状态优化,国外桥梁。2001年第3期,4~7
    256.李国平,桥梁成型状态的施工期优化,同济大学学报,第27卷第1期,1999年2月,20~24
    257.李国平 刘键,大跨连续梁桥线形最优施工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华东公路,1992年第2期,1~7
    258.崔丽红 刘鑫 魏庆朝,桥梁方案比选计算机模拟系统,工程力学,2001年增刊,477~481
    259.和丕壮,桥梁结构优化设计与景观设计相协调的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4月,第19卷第2期,48~50
    260.邬晓光 司晓丽,桥梁施工中钢筋用量优化分析,华东公路,1996年2月,第1期(总第94期),49~51
    261.鲍卫国,桥梁施工中钢筋最优利用的简单计算,华东公路,1998年12月,第6期(总第115期),49~51,15~16
    262.俞铭华,全约束条件下的钢筋混凝土梁离散变量优化设计,建筑科学,2000年8月,第16卷第4期,60~62
    263.郭梅,无梁板桥的结构优化,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12月,第16卷第4期,66~70
    264.郭修武,西北片区公路桥梁恒载研究,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12月,第16卷第4期,54~58
    265.申健民 申建军,箱型梁截面参数的优化设计,河南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3月,第28卷第1期,42~44
    266.谢楠 陈英俊,遗传算法的改进策略及其在桥梁抗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工程力学,2000年6月,第17卷第3期,31~36
    267.谢楠 陈英俊,遗传算法在铁路桥梁结构优化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工程力学,1998年增刊,557~562
    268.李卫平,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降低桥梁工程造价,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0年第5期,21~22
    
    
    269.薛伟辰,预应力次弯矩的设计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1年6月,第29卷第6期,631~635
    270.薛伟辰 日志涛,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设计研究,东南大学学报,1994,24(3),35~39
    271.吕志涛 杨建明,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预应力度及配筋选择,建筑结构,1993年第9期,33~36
    272.胡向东 林顺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挂篮施工法,水运工程,2001年2月,第2期(总第325期),59~61
    273.郑献章 陈学军,预应力混凝土空公板截面的合理设计,浙江交通科技,200]年第4期,13~17
    274.霍达 李广慧等,在役RC框架结构截面的灵敏度分析及其应用,基建优化,2000年2月,第21卷第4期,1~3
    275.许美庚 苏辉艳,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开裂后的钢筋应力增量计算,铁道建筑,1998年第10期,27~30
    276.杨丽梅,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构件中和轴高度计算的几种简便方法,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6月,第16卷第2期,13~20
    277.赵国藩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截面应力计算的分区降阶迫近法,建筑结构学报,1987(2)
    278.孙宝俊等,部分预应力泥凝土梁开裂截面中和铀高度的一股方程及简化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92(6)
    279.李金生,部分预应力泥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构件截面中和轴位置的数学解法,建筑结构学报,1993(2)
    280.常生福,钢筋混凝土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压区高度的计算,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2(1)
    281.张忠军 张磊等,大跨径桥梁混凝土桥面铺装开裂与防治,吉林交通科技,2001年第2期,16~17
    282.方向辉,大沙河桥桥面刚性铺装层裂缝的分析与探讨,铁道勘测与设计,1999年第2期(总第110期),42~43
    283.罗旗帜 俞建立,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翼版横向裂缝问题,桥梁建设,1997年第1期,41~45
    
    
    284.张巍,钢筋混凝土预制空心板构件早期裂缝的试验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00年1月,第13卷第1期,56~64
    285.宋永发 王清湘,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224~229
    286.刘建行,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建筑结构学报,1992年第6期,30~40
    287.杜拱辰 陶学康,部分项应力混凝土粱无粘结筋极限应力的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85年第6期,2~13
    288.陆洲导 张士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强度的研究,土木工程学报,1992年第6期,1~9
    289.刘世忠,公路桥梁影响面荷载效应的动态规划数值解法,工程力学,1998年增刊,649~653
    290.大仓一郎 泷川浩之 福本秀士,公路桥梁影响疲劳开裂的结构参数,国外桥梁,1992年第4期,47~50
    291.陈锡民,混凝土桥梁早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桥梁建,2000年第4期,62~64
    292.夏桂云 张建仁(编译),节段施工结构非线性时效分析,国外桥梁,2001年第1期,35~52
    293.周履,结构混凝土分析的一种简单、一致的方法,国外桥梁,2001年第1期,28~34
    294.陈芝兰(编译),开裂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徐变分析近似法,原文:PCI Journal,Jan/Feb,1987
    295.孟庆标 张燕飞 朱华民,宁波招宝山大桥主桥24号墩主梁横梁加固设计,桥梁建设,2001年第3期,27~30
    296.马炽藩,软基处桥梁问题分析与处理,广东公路勘测与设计,2001年第3期,18~21
    297.诸葛温君,谈谈先简支后连续板梁施工工艺,浙江交通科技,2001年第3期,41~43
    298.杜进生 刘西拉,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挠度、裂缝宽度计算,中国公路学报,2000年10月,第13卷第4期,70~73
    299.赵国藩 文明秀,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绕宽度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91 12(3),24~34
    300.杜进生 赖国麟,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力分析,土木工程学报,1998,31(1)72~75
    
    
    301.刘超英 陈木春 杜拱辰,无粘结部分硕应力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短期刚度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1988,21(3),37~45
    302.刘健行等,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极限强度裂缝和变形的试验研究,湖南大学学报,1987,20(3),2~11
    303.赵国藩 文明秀,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1991,12(3),24—34
    304.项贻强 黄志义 薛静平,悬拼式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病害成因的分析及其试验研究,2002年2月,第19卷第1期,40~44
    305.周晖,一座现浇箱梁桥裂缝产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湖南交通科技,2001年6月,第27卷第2期,76~77
    306.王永坚 任少强,用临时预应力防止悬灌施工中的桥梁裂统发生,铁道建筑,1998年第7期,23~24
    307.赵雪萍 朱增奇,预应力混凝土开裂截面应力分析的新方法,国外桥梁,1999年第3期,43~46
    308.张巍,预应力混凝土粱桥施工裂缝的研究及处理,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31卷第2期,170~174
    309.吴文清 廖炎东,预应力空心板梁端顶底板裂缝原因分析,江西交通,2001年第4期,21
    310.王峰君 钱东生,在公路桥设计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桥梁建设,1998年第3期,40~42
    311.杨灿芳(编译),逐渐开裂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原文:PCI Journal,May—June,1989,Page 94~128
    312.鲁红涛,201.48m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施工技术,2001年6月,第30卷第6期,31~33
    313.刘德本 张礼庆 朱诗林,50mT梁八跨连续稀梁式桥预应力工程施工,重庆建筑,第19卷第3期,45~47
    314.张耀强 吴云,先张法空心板预制吊装的优化施工,公路,2001年10月,7~75
    315.范万祥 李述宝,大跨度造桥机整孔拼架64m筒支箱梁,施工技术,2001年3月,第30卷第3期,34~35
    316.俞黎明 詹丛波,大型空心板梁的先张法施工技术,浙江建筑,2001年第5期,34~35
    
    
    317.宋修海 杨卫东,多种因素影响的工序持续时间的估计,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第17卷第2期,24~28
    318.刘民 孙红锦,分段现挠连续箱梁预应力施工技术,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第5期(总第72期),19~20
    319.刘定高,工程施工阶段的工序质量控制,江苏交通工程,2001年第5期,62~65
    320.王天英 王晓阳,公路桥梁经济跨径浅析与选用,青海科技,1998年12月,第5卷第4期,35~38
    321.季节 胡长顺 郭黎明,公路施工组织网络资源优化的启发式算法,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1月,第21卷第1期,37~41
    322.李旭艳 卢海江,后张法预应力T梁的施工控制,西部探矿工程,2001年第4期(总第71期),19~20
    323.丰昌玉,后张法预应力泥凝土梁制备,铁道建筑,1994年第6期,25~28
    324.王铁滨 孙兆辉等,后张法预应力技术在狗河大桥施工中的应用,桥梁建设,2000年第4期,52~54
    325.金锡兰 孙耿中,后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张拉施工技术,安徽建筑,2001年第4期,45~46
    326.陈万利 赵书成 陈万强,混凝土空心板梁拉动芯模施工工艺,东北公路,第23卷第3期,2000年,71~73
    327.吴延平,国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状况,桥梁建设,1997年第4期,33~34
    328.任勇 于春梅,浅谈先张法预应力板预制厂设置及施工工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2月,第2卷第4期,45~46
    329.阎波 卢黄文,浅谈有关预应力梁张拉的施工要点,山西交通科技,2000年6月,增刊,85
    330.高德福 于春江,浅谈中小桥梁伸缩缝施工新工艺,河南交通科技,1995年第6期(总第68期),9~11
    331.张立杰,桥梁空心板梁几种内芯模工艺比较,港口技术及管理,2001年第1期,23~24
    332.王成山,桥面连续结构的改进及施工工艺,隧道建设,第21卷第2期,2001年6月,57~61
    333.易盛涛(编译),日本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新技术,国外公路,1999年19月,第19卷第5期,40~42
    
    
    334.王玉臣,台座设计与板梁质量控制要点,吉林交通科技,2001年第3期,30~33
    335.诸葛温君,谈谈先简支后连续板梁施工工艺,浙江交通科技,2001年第3期,41~43
    336.黄湛军,我国公路大胯径桥梁设计与施工应重视的一些问题,中南公路工程,1999年9月,第24卷第3期,57~59
    337.王茂文,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空心板梁桥的设计与施工,湖南交通科技,1998年3月,第24卷第1期,33~35
    338.景砜,赵斌,西直门立交桥桥梁伸缩装置施工工艺探讨,市政技术,2000年第3期(总第95期),13~17
    339.张守明 高东升,先张法预应力技术在长平高速公路桥梁构件中的应用,吉林交通科技,1995年第4期,7~9
    340.袁忠贵 邬国光 刘乐天 陈常松 夏雨成,预应力混凝土肋板式主梁施工变形分析与控制,中外公路,2002年2月,第22卷第1期,31~33
    341.李晓燕 李加林,预应力混凝土宽幅空心板施工与质量控制,公路与汽运,2001年10月第5期(总第86期),27~28
    342.林继乔 罗青,预应力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中南公路工程,1999年6月,第24卷第2期,26~28
    343.沈雪松,预制混凝土向梁施工工艺探讨,江苏交通科技,2001年第1期,16~17
    344.陈麟,超静定多跨连续梁体系转换中应注意的问题,铁道标准设计,1999年8、9期,18~22
    345.桂业琨 王杰,大跨度叠合梁斜拉桥施工技术的综合研究,特种工程,1993年第6期,6~16
    346.尹基德,大跨度连续梁悬臂灌筑施工中几个技术问题,混凝土施工,1997年第4期,34~37
    347.包世华 王建东,带刚性转换层的斜交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简化计算,建筑结构,1995年2月,第2期,9~14
    348.毕子报 林光华,单向悬臂浇筑施工方法及应用,工业建筑,2000年第30卷第9期,52~55
    349.艾晓东 邹振华,党家沟大桥长联大跨钢构—连续组合弯梁悬灌关键技术,铁道建筑技术,2001年第3期,11~14
    
    
    350.孙淑红 蒙云,吊拉组台体系预应力连续加劲梁性能分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12月,第18卷第4期,30~39
    351.张贵明 陈湘林,顶推法施工斜拉桥,桥梁建设,1998年第3期,68~71
    352.姚进年 谢永红 唐建国 韦勇,拂陈大桥加固系扦体系转换施工要点生,OVM通讯,2000年第6期(总第23期),2~6
    353.胡文学 钟永,关于在非设计合拢温度时合拢连续刚构桥问题的探讨,中南公路工程,1998年12月,第23卷第4期,27~28
    354.陈湘林 袁太平 王跃武,衡山湘江公路大桥主桥斜拉桥施工,湖南交通科技,1996年9月,第22卷第3期,46~49
    355.牛光孝 易田宏,花艳连续梁桥木质垫块支撑转换法施工,中南汽车运输,1998年12月,第4期,33~34
    356.彭卫 陆光闾,混凝土箱梁的剪力滞效应对徐变的影响,桥梁建设,1998年第1期,28~30
    357.陆洲导 许立新,结构体系转换在工程加固改造中的应用,建筑结构,第3期,1999年3月,22~24
    358.解玉洋 周斌,利津黄河公路大桥牵索挂篮施工工艺,华东公路,2001年8月,第4期(总第131期),33~35
    359.董慧安,莲沦特大桥施工中的几个问题,铁道勘测与设计,1999年第1期(总第111期),21~26
    360.贾恩虎,南运河大桥湿接头混凝土施:正工艺,西北公路,2001年第1期,33~35
    361.刘斌 许玉庭,平衡悬臂浇筑法合拢段施工安技措施,建筑安全,第14卷,1999年第4期(总第134期),38~40
    362.张盛斌,浅析装配式连续刚构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年12月,第17卷第4期,43~48
    363.戴志清,三峡对外交通专用公路黄柏河特大桥转体施工,葛洲坝水电,1997年第4期,83~93
    364.汪全信,深圳市春风路高架桥F联梁施工,桥梁建设,1997年第4期,58~62
    365.邵长宇 谢红兵 卢土鹏,武汉长江二桥斜拉桥的边跨与中跨合拢,桥梁建设,1995年第3期,54~57
    366.张劲文 颜东煌,徐变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连续性的影响,国外公路,1998年12月,第18卷第6期,19~23
    
    
    367. G.L. England M. Pilz, Continuity in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Time-Dependent Response, proceeding of the 22nd our World in Concrete Structures, Singapore, 25~27 August 1997
    368.张中元,悬臂灌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合龙段的施工,铁道建筑,1997年第12期,10~12
    369.薛长武 潭立新 卓文泽,崖门大桥主桥箱梁施工,国外桥梁,2001年第3期,46~48
    370.于向东 裘伯永,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体系自动配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98年9月,第16卷第3期,21~24
    371.刘爱贤 冯鑫,庄里滹沱河大桥施工质量控制,铁道建筑,2000年第9期,21~23
    372.迟经斌 苏国明,PC箱形连续刚构桥施工中的温度应力对施工应力监测的影响,铁道建筑技术,1998年第2期,14~17
    373.张昌林,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等截面斜单梁桥的内力计算,华东公路,1992年12月20日,第6期(总第79期),43~45
    374.刘山洪 魏建东 冯晓,PPC受弯构件裂缝计算与控制,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2001年9月,16~22
    375.魏光坪,单室须应力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总第74期),90~97
    376.金太学 夏岩昆,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东北公路,第22卷第3期,1999年,43~46
    377.徐晓峰 陈斌(编译),混凝土箱型梁桥的温度和应力分布,原文: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116,No.1, September,1990
    378.王虎 胡长顺 王秉纲,简支梁桥梁端处桥面连续铺装层结构计算分析,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0月,第20卷第4期,1~3
    379.王亚斌,钢筋混凝土构件中温度裂缝的试验研究,国外桥梁,1998年第4期,43~50
    380.邹亚兰,新《桥规》纵向自约温度应力计算方法的探讨,华东公路,1972年第1期47~56
    381.李文广,ZQJ-32/56移动支架造桥机施工技术,铁道建筑技术,1995年第5期,1~7
    382.曹俊伟,八尺门特大桥先简支后连续梁施工技术,山西建筑,2001年4月,第27卷第2期,72~73
    383.丁如珍,谈长庆,恒载简支、活载连续、支点不转换的连续桥梁设想,华东公路,1996年4月20日,第2期(总第99期),19~21
    
    
    384.谢琪,结合光明桥谈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设计与施工,福建建筑,1997年第1期(总第52期),29~31
    385.杨昀,梁桥先简支后连续设计方法的研究,公路交通科技,1998年9月,第15卷第3期,58~60
    386.项贻强 孙俊梅 冯祖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及扃锚体系在空心板梁桥设计中的应用,江苏交通工程,1996年第1期(总第64期),1~6
    387.孙剑峰,临渭高速公路零河大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山西水力发电,1997年3月,第13卷第1期,45~48
    388.刘静,硫磺砂浆临时支座的制作及使用,铁道建筑技术,1998年第6期,30~31
    389.苏卫,乌龙江特大桥引桥先简支后连续结构形式的试验研究,华东公路,2000年10月,第5期(总第126期),9~11
    390.谢小兵,先简支后连续部分预应力工型梁设计体会,中南公路工程,第25卷第3期,2000年9月
    391.胡崇武,先简支后连续刚构PCT梁设计的初探,华东公路,1992年2月20日,第1期(总第74期),60~61
    392.付东阳,先简支后连续PC梁受力性能的研究,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福州,1998年1月
    393.秦浦雄,连续板梁计算机辅助设计(简支变连续),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1996年1月
    394.上官萍 房贞政 付东阳,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结构体系的应用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第5期,2000年10月,77~81
    395.付东阳 房贞政 上官萍,先简支后连续结构试验研究,福建交通科技,1999年3月,35~38
    396.付东阳 房贞政 上官萍,高等级公路桥梁先简支后连续体系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2月,增刊,75~77
    397.何林兴(编译),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由见支变连续的新技术,国外公路,1995年,第15卷第6期,17~32
    398.刘光明 胡柏学,先简支后连续无缝桥梁初探,湖南交通科技,1999年6月,第25卷第2期,54~55
    
    
    399.刘中林 张全,徐变及温度在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上引起的次内力计算,公路,1996年第2期,26~28
    400.刘中林 王鸿雁 王彩霞,徐变及温度在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上引起的次内力计算,河南交通科技,1995年第5期(总第67期),14~16
    401.郑达仁,溢洪道大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空心板设计与施工工艺综述,福建建筑,1998年第4期(总第60期),47~49
    402.许贤敏 姜辉(编译),预制梁式桥的连续性保持法,国外桥梁,1998年第1期,48~49,原文:concrete international, 1995年第8期,page27~32
    403.徐兴 吴强 凌道盛 王建民,16—20节点三维退化层合板壳单元,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0年1月,第34卷第1期,21~24
    404.徐兴 凌道盛,实体退化单元系列,固体力学学报,2001年,第22卷(专辑),1~12
    405.徐兴 蔡锐锋,十六结点四十自由度相对位移板壳单元,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2年11月,第9卷第4期,387~391
    406.项贻强 徐兴 方培汉 翟笃权,誓节渡大桥设计荷载下的工作状况研究与评价,桥梁建设,1998年第1期,17~20
    407.凌道盛 张金江 项贻强 徐兴,虚拟层合单元法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土木工程学报,1998年6月,第31卷第3期,22~29
    408.李芳 凌道盛 徐兴,虚拟层合单元在平面梁和拱形状优化中的应用,计算力学学报,2001年2月,第18卷第1期,99~102
    409. X. Xu R.F. Cai, A New Plate Shell Element of 16 Nodes 40 Degrees of Freedom by Relative Displacement Method,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 9, 1993, Page: 15~20
    410. S. M .R. Lopes, J. Harrop, Flexural behaviour of prestressed continuous beam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Feburary 2001, issue 1, Page: 67~74
    411. Jay Holombo, M.d. Nigel Priestly, Frieder Seible, continuity of precast prestressed spliced girder bridge under seismic loads, PCI Journal, March~April, 2000, 40~63
    412. Thorkildisen E., Jay Holombo, Innovative prestressed bridges Mark Caltrans Centenial, PCI Journal, Vol. 40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95, Page: 34~38
    413. Sritharan S., Priestley M. J. N., Sieble F., enhancing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ridge cap beam-to-column joints using prestressing, PCI Journal, Vol. 44 No.4, July —August 1999, Page: 74~91
    
    
    414. Maher K. Tadros, Joseth A. Ficenec, Amin Einea, Steve Holdsworth, A new technique to continuity in prestressed concrete members, PCI 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1993, Page: 30~37
    415. Mohsen A. Issa, Alfred A. Yousif, Mahmoud A. Issa, Experimental behaviour of full-depth precast concrete panels for brisge rehabilitation, ACI Structural Journal, May—June 2000, Page: 397~407
    416. Amir Mirmiran, Siddharth Kulkarni, Reid Castrodale, Richard Miller, Makarrand Hastak, Nonlinear contitunity ananlysis of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girders with cast-in-placre decks and diaphragm, PCI 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2001, Page: 60~80
    417. Freyermuth C.L., Design of continuous highway bridges with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girders, PCI Journal, April 1969, Page: 14~39
    418. Peterman R. J., Ramirez J. A., restrained .moments in bridges with full-span prestressed concrete form panels, PCI Journal, danurary—February, 1998, Page: 54~73
    419. Peterman R. J., Ramirez J. A., behaviour and strength of bridges with full-span prestressed concrete form panels, PCI Journal, March—April 1998, 80~91
    420. Ma Z., Huo X. Tadros M. K., baisHya M., restrained moments in precast/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bridges, PCI Journal, November--December 1998, Page: 40~56
    421. PCI committee on prestress losses, Recommendations for estimating prestress losses, PCI Journal, July—August 1975, Page: 44~75
    422. Alex Asward, Basel Djazmati, G. Gus Asward, Optimal sizing of prestressed bridge superstructures in Pennsylvania by LRFD, PCI Journal, Janurary—Februray 2002, Page: 26~37
    423. Jiri Strasky, Jaroslav Navratil, Stanislav, Applicationa of time—dependent analysis in the design of hybrid bridge structures, PCI Journal, July—August 2001, Page: 56~74
    424. Mervyn J. Kowalsky, M. J. Nigel Priestley, Frieder Seible, Dynamic behaviour of lightweight concrete bridges, ACI Structural Journal, July--August 2000, Page: 602~618
    425. Robert J. Frosch, Behaviour of large—scali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ith minimum rein forcement, ACI Structural Journal, November—December 2000, Page: 814~820
    426. Byung Hwan Oh, Sung Tae Chae, structural behaviour of tendon coupling joints in pre- 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girders, ACI Structural Journal, january—Februry 2001, Page: 87~95
    
    
    427. Y. L. Mo, Chyuan-Hwan Jeng, Y. S. Chang, Torsional behaviour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ox—girder bridges with corrugated steel webs, ACI Structural Journal, November—December 2000, Page: 849~859
    428. Byung Hwan Oh, Kwang Soo Kim, Young Lew, ultimate load behaviour of post-tensioned prestressed concrete girder bridge through in-place failure tet, ACI Structural Journal, Marchr—April 2002, Page: 172~180
    429. Juan R. Casas, Safety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s to Failure: Application to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 of decompression, ACI Structural Journal, january—February 2000, Page: 68~74
    430. Paul N. Roschke, Kevin R. Pruski, Post-tensioned slab bridge with banded transverse tendons, ACI Structural Journal, January—February 2000, Page: 3~10
    431. Gary R. Consolazio, Iterative Equation solver for bridge analysis using neural networks, compute-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15(2000), Page: 107~119
    432. C. S. Shim, J. H. Kim, S. P. Chang, the behavior of shear connections in a composite beam with a full-depth precast slab, Proc. Instn Civ. Engrs Structs. & Bldgs, 140,2000, February, Page:101~110
    433. Joan R. Casas, Gonzalo Ramos, intelligent repair of exsiting concrete structures, compute 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17 (2002), Page: 43~52
    434. Hugh D. Ronal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siderations for continuous post-tensioned bulb-tee girder bridges, PCI Journal, May-June 2001, Page: 44~66
    435. Janssen Hubert H., Spaans Loe, Bids reveal economy of precast post-tensioned girders om bridge project, PCI Journal, Janurary-Feburary, 1992, Page: 86~87
    436. Caroland Wlliam B., Depp David, Janssen Hubert H., Spaans Loe, Spliced Segmental prestressed concrete I-beams for Shelbly Creek bridge, PCI 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1992, Page: 22~23
    437. John A. Van Land, Paul D. Kinderman, Stephen J. Seguirant, PCI Journal, March-April, 2002, Page: 20~31
    438. Nicholls J. J., Prussack C., innovative design and erection methods solve construction of Rock Cut Bridge, PCI Journal, July-August, 1997, Page: 42~45 (Vol. 42 No.4)
    
    
    439. Sami Megally, Frieder Seible, Manu Garg, Rober K. Dowel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recast segmental bridge superstructures with internally bonded prestressing tendons, PCI Journal, March-April, 2002, Page: 40~56
    440. R. Mari, J. Montaner, continuous precast concrete girder and slab bridge decks, Proc. Ins-tn Civ. Engrs Structs. & Bldgs, 2000, 140, Aug., Page: 196~206
    441. Sooyong Park, Norris Stubbs, Robert Bolton, Sanghyun, Field verification of the damage index method in a concrete box-girder bridge via visual inspection, computer 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16(2001) 58~70
    442. R. Bolton, N. Stubbs, S. Park, S. Choi, C. Sikorsky, Documentation changes in modal propertie of a concrete box-girder bridge due to environmental and internal conditions, computer 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16(2001) Page: 42~57
    443. Mazurek D. F., Dewolf J. T., experimental study of bridge monitoring techniqu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116(9) (1990), 2532~2549.
    444. Nabil F. Grace, strengthening of Negative Moment Reg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using 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strips, ACI Structure Journal, May—June 2001, Page: 347~358
    445. Mohsen Shahawy, Dongzhou Huang, Analytical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of lateral load distributation in concrete slab-on-girder bridges, ACI Structure Journal, July—August 2001, Page: 590~599
    446. Newmark N. M., Design of I-beam bridg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division, ASCE, Vol. 74 No, 1 1948, Page: 305~330
    447. Huang D. Z., Wang T. L., Shahwy, dynamic response of multigirder bridge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Vol. 118 No. 12 1992
    448. M. Saiid, Ryan T. Moore, Ahmad Itani,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inforcment concrete bridges with unconventional configurations, ACI Structure 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2001, Page: 717~726
    449. Joseph A. Ficenec, Steven D. Kneip, Maher K. Tadros, Larry G. Fischer, Prestressed spliced I-girders: Tenth Street Viaduct Project, Lincoln, Nebraska, PCI 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1993, Page: 38~48
    450. William B. Caroland, David Depp, H. Hubert Janssen, Leo Spaans, Spliced segmental prestressed concrete I-beams for Shelby Creek Bridge, PCI 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1992, Page: 22~33
    
    
    451. Alan R. Phipps, Q. D. Spruill Jr., Biloxi Interstate 110 Voaduct, PCI ,Journal, January—February 1990, Page: 120~132
    452. T. I. Campbell, Venkatesh Kumar R. Kodur, Deformation controlled nonlinear analysi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beams, PCI Journal, September—October 1990, Page:42~55
    453. Charles W. Dolan, Craig A. Ballinger, Robert W. Lafraugh, high strength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 girder performance, PCI Journal, march—April 1990, Page: 88~97
    454. Engin Keyder, Friction losses in prestressed steel by equvalent load method, PCI Journal, marchr—April 1990, Page: 74~77
    455. Ahmad M. Abdel-Karim, Maher K. Tadro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pliced I-girder bridges, PCI Journal, July—August 1992, Page: 114~122
    456. Kenneth F. Dunker, Baseile G. Rabbat, Performance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highway bridge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first 40 years, PCI Journal, Mayr—June 1992, Page: 48~62
    457. Antonio M. Garcia, Florid's long span bridges: new forms, new horizons, PCI Journal, July—August 1993, Page: 34~49
    458. Hyo-Gyoung K wak, Young-Jae Seo, Shrinkage cracking at interior support of continuous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girder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6 (2002), Page: 35~47
    459. Hyo-Gyoung Kwak, Young-Jae Seo, Numerical analysis of time-dependent behavior of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girder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6(2002), Page: 49~63
    460. D.G. Cavell, P. Waldron,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residual strength if deteriorating simply-supported post-tensioned concrete bridge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 November 2001 Issue 4, Page 341-352
    461. Naaman A. E. Ultimate Analysis of Prestressed and Partially Prestressed Sections by strain compatibility, PCI Journal, 1977,Page 32-51
    477. Zia P. Monstafa T. Development Length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PCI Journal, 1977, 22, 54-65 pppJanney. J. R. Nature of bond in Pre-tensioned Concrete, Journal of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1954, 50, 717-736
    
    
    478.464. Zhiye Zhao, Wenwei He, Sau Cheong Fan, Preliminary design system for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s,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July 2001, Page 184-192
    479.Jean-Fancois Destrebecq, A numerical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rheologic effects in concrete bridges,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16(2001) 347-364
    480.Bazant, z. P. & Wu, S. T., rate type creep law of aging concrete based on Maxwell Cha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7(37) (1974), 45-60
    481.Dimitri V. Val, Mark G. Stewart & Robert E. Melchers, Life-cycle performance of RC bridges: probabilistics approach,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15(2000) 14-25
    482.Q. Z. Luo, Q. S. Li, D. K. Liu, L.f. Yang, A modified finite segment method for thin-walled single-cell box girders with shear lag,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 Februrary 2001 Issue 1, Page 41-46
    483.Ashraf Ayoub, Filip C.Filippou, Mixed formulation of nonlinear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element,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arch 2000, 372~381
    484.Wender M. Sebastian, Richard E.McConnel, Nonlinear FE Analysis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June 2000, 662~674
    485.R. Seracion, D.J Oehlers, M.F. Yeo, Partial-interaction flexural stresses in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ridge beam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3(2001), 1186~1193
    486.Yong-Lin Pi, Mark Andrew Bradford, Strength Design of Steel Ⅰ Section Beams curved in Plan,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June 2001, 639~646
    487.唐庆龙(编译),未来桥面板的构造,国外公路,28~30,摘译自“concrete constrution”,janauary 1989
    488.邵容光主编.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人氏交通出版社.1990
    489.杜拱辰等,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9月
    490.付东阳,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的试验研究,福州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491.R. Seracion, D.J Oehlers, M.F. Yeo,Partial-inter-action flexural stresses in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ridge beam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3(2001), 1186~1193
    492.Wender M. Sebastian, Richard E.McConnel,Nonlinear FE Analysis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June 2000, 662~674
    493.Ashraf Ayoub, Filip C.Filippou, Mixed formulation of nonlinear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element,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March 2000,372~381
    
    
    494.叶见曙,袁国干,结构设计原理,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97年4月,461~465
    495.宗周红,车惠民,房贞政,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有限元非线性分析,中国公路学报,Vol.13 No.2,Apr.2000,48~51
    496.周云,赵丽杰,组合梁在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能,国外建筑科学,Vol9,No.3,1991,35~43
    497.杨义东,李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在日本的发展趋势,国外桥梁,No.4,1998年,31~42
    498.聂建国,余至武,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土木工程学报,No2.Vol32,1999年4月,3~8。
    499.津鹫久一郎(日)著,老亮、郝松林译,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科学出版社,1984年1月
    500. C. L. DYM, I. H. Shames (美)著,袁祖贻、姚金山、应达之译,固体力学变分法,中国铁道出版社,1984年10月
    501.黄克智、夏之熙、薛明德、任文敏,板壳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
    502.范家让,强厚度叠层板壳的精确理论,科学出版社,1996年3月。
    503. Srinivas. S. and Rao. A.K., Bending Vibration and Buckling of Simply Supported Thick Orthotropic Rectangular Plates and Laminates, Int. J. Solids Structures, 6, 1463-1481, 1970.
    504.唐立民等,混合状态 Hamiltonian 元的半解析解和叠层板的计算,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9(4),1992年。
    505.黄剑源 谢旭,城市高架桥的结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
    506.楼文娟,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内部教材),浙江大学土木系,1998年3月
    507.吕西林 金国芳 吴晓涵,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与应用,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
    508.邹经湘等,结构动力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509.李存权,结构稳定和稳定内力,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3月
    510.赵鸿铁,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
    511.范立础,桥梁抗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
    
    
    512.童森林,桥梁结构计算法新解,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3月
    513.洪锦如,桥梁结构计算力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514.徐岳 王亚君 万振江,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5月
    515.公路桥隧设计规范汇编(2001版),2001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