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后期的尚书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初期,三省六部制最终确立并臻于完备。尚书省处于国家政务裁决的核心地位。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通过奏抄文书裁处国家日常庶务,颁布政令,指挥与之相对应的寺监机构和地方州府。但是,自高宗、武则天时代,宰相开始呈现出政务官化的倾向,使职、差遣逐渐发展。尚书省在国家行政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有所减弱。开元十一年(723),张说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固定的合署办公的宰相机构成立。唐代行政运行体制三省制结束,所谓“中书门下体制”初步确立。肃宗朝以来,中书门下宰相机构进一步政务官化,力图取代尚书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直接与尚书省展开地位和权力之争。至宪宗一朝,中书门下最终成为国家日常庶务的主要承担者,而尚书省在公文上下行过程中依然保有一定的裁决政务的权力和发出政令的权力,同时六部诸曹的主要职掌尚存,故在名义上保留了“天下政本”的地位。在行政运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央诸机构的职能趋于模糊。御史台、使职差遣和内诸司在不同程度上拥有政令权力和事务权力,都对尚书省的权力形成冲击。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尚书省在中书门下体制下,也呈现出新的特色。机构设置,公务处理,行政运行模式及都省对省内的管理,都呈现新旧两种体制并行的特征。唐代后期,统治者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对尚书省——寺监体系的政策,尚书省自觉、不自觉地对此作出回应。一方面,其力图维护在三省制下拥有的地位、职权;另一方面又开始转型以适应新的行政体制和复杂的政治环境。态度从被迫消极到积极主动。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显露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旨在论述自肃宗朝至唐末始终处于变化中的尚书省,进而揭示开启五代、宋以降唐代后期中央官制演进进程。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e Three Provinces and Six Ministries System was established finally and reached perfection. Shangshu wa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ystem that handled the state affairs. As the supreme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 Shangshu handled the state affairs by Zouchao and issued administrative decrees to command Qing Jian which matched along with Shangshu and local authorities.However,from the era of Gaozong and Wuzetian (650-704A.D.), prime ministers began presenting the tendency of being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The emissary system and the dispatched officials began developing gradually.The effect of Shangshu in the moving proces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weakened.In Kaiyuan eleven (723 A.D.) Zhangyue changed Zhengshitang to Zhongshumenxia,the permanent preme ministers's organization that prime ministers worked together was established.The administrative moving system, the Sansheng System, was over,and the Zhongshumenxia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entativly.From the reign of Suzong(743-761 A.D.),the prime minister organization Zhongshumenxia developed to be a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trived to be the place of Shangshu as the supreme administration structure and fought for the status and powers with Shangshu.In the reign of Xianzong(805-814 A.D.),Zhongshumenxia turned the main body of handling the state affairs final ly,but Shangshu retained the certain powers that dealt the state affairs and issued administrative orders. At the same time, Six Ministries'main powers of office were retained.So Shangshu was still the base that handled the state administrative affairs in name.In the process of the administrative moving system that had been changing,the functions of the central organizations turned to be blurring.Yushitai the emissary system (including the dispatched officials) and the emissary system of eunuchs had powers of administrative decrees and dealing with affairs. These organizations caused effects to Shangshu. In Zhongshumenxia System, Shangshu also present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these effects.The setting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handling of state affairs the mov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affair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Dusheng all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new system and the old system were moving at the same time.In the late of Tang Dynasty,governers adjusted the policies to the system of Shangshu and Qingjia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mselves,Shangshu made reaction voluntarily or unvoluntarily.Shangshu made its efforts to restore the status and authority of the early stage. Meanwhile it also attempted to develop by changing itself to adapt the new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the complicated political environment.In the process,Shangshu turned from passively to positively.So in the different state,it present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thesis is aimed at discussing Shangshu which had been changing all the time from the reign of Suzong to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and revealed the moving process of the central official regulation that began the regulation of the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Dynasty.
引文
1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一尚书都省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条,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11页。
    1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3-45页。
    2《史林》,1930年第15卷第4号。译文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中华书局,1992年,225-251页。
    3《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98-109页。
    1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2《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1-7页。
    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73-77页。
    2《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二四卷,1953年:收入《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1-101页:再收入《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431-507页。
    3《伯2819号残卷所载公式令对于研究唐代政制的价值》,《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2期,79-85页。
    4《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65-70页。
    5《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15-230页:稍作改动后,收入氏著《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139-148页。
    1收入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第三章,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8-118页。
    2参见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3参见刘后滨《隋唐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线索及“中书门下”体制的历史定位》,《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一章《导论》,53-62页。
    1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
    2分觅杨友庭《三省六部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64-73页:《汉唐时期尚书省的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73-77页。
    3杨际平《隋唐宰相制度的几个问题》,《浙江学刊》,1988年第3期,111-115页。
    1《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101-106、85页。
    1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年,197-222页。
    2《武汉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87-103页。
    3何汝泉《唐代使职的产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56-73页;《武则天时期的使职与唐代官制的变化》,《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237-248页;薛明扬《论唐代使职的功能与作用》,《复旦学报》,1990年第1期,27-39页;宁志新《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53-71页;宁志新《隋唐使职制度研究(农牧工商编)》,中华书局,2005年。
    4《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5、6,1983年,收入氏著《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
    5#12
    
    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27-35页。
    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35-41页。2《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176-180页。
    3《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13-18页。
    4《唐代财政史稿》下卷,187页。
    5参见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
    6“中华学术与现代文化”丛书三《史学论集》,台北中华学术院印行,1977年,207-215页;收入氏著《唐宋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246-255页。
    1《唐宋史论丛》,91-146页。
    2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197-221页。
    3《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31-40页。
    1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2年。
    2王永兴《唐勾检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收入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第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07页。
    4李锦绣《唐代直官制》,《唐代制度史略论稿》第一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56页。
    5《河北学刊》,2008年第9期,92-96页。
    6严耕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分见吉冈真《八世纪前半にぉけゐ唐朝官僚机构中の人的构成》,《平成三·四年度科研报告害》,1994年;吴浩《唐仆尚丞郎表考补》,《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2月,3-8页。
    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中华书局,2004年。
    9《求索》,2007年第9期,201-203,212页。
    10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立正史学》六五。
    12《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77-81页。
    13《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66-69页。
    1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197-221页。 1杜佑撰《通典》卷一九《职官一》历代官制总序门宰相条,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490页。
    2《通典》卷二一《职官三》宰相门,540页。
    3见《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总序条,1161页。自高宗初,仆射始带“中书门下三品”衔。此后,左右仆射皆加衔,无不加衔者。但是,当时并无规定左右仆射必须加衔,才可算为宰相。直至景云二年,韦安石以仆射不带同三品衔,左右仆射始正式不为宰相。
    4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四九《职官考三》宰相门,中华书局,1986年,452页。
    5如王铎在僖宗朝任司徒兼侍中,充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兼延资库使。见《王铎弘文馆大学士等制》,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五一,中华书局,2008年,267页。
    6参见俞钢《唐后期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及特点》,《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85-101页。
    7《唐六典》卷九中书省中书令职掌条,273页。
    1《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职掌条,241页。
    2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宰相职掌条,中华书局,1975年,1182页。3《唐六典》卷一三公职掌条,5页。
    4《唐大诏令集》卷四四,215页。
    5《唐大诏令集》卷四四,216页。
    6《唐大诏令集》卷四四,218页。
    1《唐大诏令集》卷四四,217页。
    2《姚元之同三品制》,《唐大诏令集》卷四四,217页。
    3《长孙无忌司空制》,《唐大诏令集》卷四四,216页。
    4《长孙无忌司徒制》,《唐大诏令集》卷四四,216页。
    5《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三,朱斌城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502-3503页。
    1《韦执谊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四六,228页。
    2《唐大诏令集》卷四九,248页。
    3《唐大诏令集》卷五O,255页。
    4《为宰相让官表》,《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一,3416-3417页。
    5钱珝《代中书孙相公谢登庸表》,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五八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年,3014页。
    6杜牧《上周相公(墀)启》,《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六,吴在庆撰,中华书局,2008年,981页。
    7权德舆《魏国公(贾耽)贞元十道录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三五,郭广伟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29页。
    8李观《上陆相公(贽)书》,董浩等编《全唐文》卷五三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5418页。
    1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四九三邦计部山泽一长庆二年三月条,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5901页。
    2《新唐书》卷一三七《郭承嘏传》,4611页。参见《册府元龟》卷五三三谏诤部规谏一○崔(郭)承嘏条,6378页。
    3《新唐书》卷一七三《裴度传》,5217页。
    4《蒋伸罢判户部制》,《唐大诏令集》卷五二,271页。
    5乐朋龟《萧遘罢判度支制》,《唐大诏令集》卷五二,272页。
    6唐人以尚书省为“会府”。如宋之问将其与景龙年间改任考功员外郎一职,称为“移班会府”。其任职情况见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中《宋之问传》,中华书局,1795年,5025页。宋之问自述见《祭禹庙文》,《文苑英华》卷九九八,5240页。又《旧唐书》卷一一三《裴遵庆传》称:“天宝中,海内无事,九流辐辏会府,每岁吏部选人,动盈万数。”见《旧唐书》,3355页。
    1《册府元龟》卷六一二刑法部定律令四元和四年九月诏,7350页。
    2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吏曹条例门大和五年六月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601-1602页。
    3《册府元龟》卷一二四帝王部修武备门宣宗大中五年五月条,1492页。
    1《册府元龟》卷六四帝王部发号令三乾元二年八月乙卯条,715-716页。
    2《乾符二年南郊赦》,《唐大诏令集》卷七二,404页。
    3参见《元和二年南郊赦》,《唐大诏令集》卷七○,392页:《咸通七年大赦》,卷八六,490页。
    4《旧唐书》卷一○六《杨国忠传》,3244页。
    1《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武德四年正月条,六年四月癸酉条,1629页。参见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81-83页。2《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贞观元年九月辛酉条,1630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83页。
    3高季辅任职时间及任职情况相关考证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87页:卷一○《辑考三下》吏侍门,545-546页。
    4这一时期的吏部侍郎入相情况见《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1630-1680页。相关考证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82-111页。5《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永淳元年四月丁亥条,1648-1649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235页。
    6《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1650-1673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98-105页: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236-244页。
    7《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显庆二年三月癸丑条、九月庚寅条,1640页。
    8《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垂拱二年三月丙辰条、三年八月壬子条,1652页。
    9《旧唐书》卷九七《刘幽求传》,3040页。
    1此表数据出自《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卷六二《宰相中》,1627-1692页。参见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21-47页;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81-131页;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223-262页。以下诸表数据来源皆为《新唐书·宰相表》和《唐仆尚丞郎表》。
    2唐代前期左右丞入相的情况见《新唐书》卷六一《宰相上》、卷六二《宰相中》,1627-1692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承门,21-47页。
    3参见雷闻《隋与唐前期的尚书省》第四节《六部的独立化与使职化趋势》,《盛唐政治制度研究》,104-113页。
    1《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壬辰条,1687页。开元年间左右仆射的任职情况见《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1683-1690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40-45页。
    2《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壬寅条,1689页;二十七年四月己丑条,1690页;天宝元年八月壬辰条,1691页。李林甫任职情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45-47页。
    3《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3238页。
    1只有兼判尚书事狄仁杰在武则天时代出任宰相。见《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2888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天授二年条,100页。
    2《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1693-1715页;卷六三《宰相下》,1717-1720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31-172页。
    1只有武元衡一人是以门郎平章事判户部。见《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元和二年八月辛酉条,1710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元和二年条,160页。此外尚有肃宗朝兵侍平章事吕諲担任判度支和盐运使;代宗初吏部尚书平章事刘晏担任度支使;宪宗末年工侍平章事程异兼任盐运使。2《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1693-1705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262-271页。3《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建中四年十月丁己条,337页;兴元元年正月丙戌条,340页;《新唐书》卷七《德宗纪》建中四年十月丁已条,189页;兴元元年正月丙戌条,190页。
    4《旧唐书》卷一三《德宗下》贞元九年五月甲辰条,376页;《新唐书》卷七《德宗纪》贞元九年五月甲辰条,198页。
    5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贞元九年、十年、十一年条,56页。 1除表内所显示的四名宰相外,尚有宦官李辅国担任在极短的时期内担任中书令兼兵部尚书的职务。李辅国所领之中书令有实权,是代宗朝以来的特例。
    2武元衡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判户部。
    3乾宁二年,李知柔以京兆尹、检校司徒兼户部尚书、判度支、诸道盐铁转运使,权知中书事为相。见《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乾宁二年七月庚申条,1751页。
    4《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二》永贞元年三月庚寅条,1708页。
    5《旧唐书》卷一一三《裴冕传》,3354页。《新唐书》卷一四○《裴冕传》略同,4645页。
    6《旧唐书》卷一二五《刘从一传》,3550页。
    7《旧唐书》卷一三八《贾耽传》,3787页。《新唐书》卷一六六《贾耽传》略同,5085页。
    8《旧唐书》卷一三六《卢迈传》,3754页。《新唐书》卷一五O《卢迈传》略同,4816页。
    1《新唐书》卷一六五《权德舆传》,5079页。《旧唐书》卷一四八《权德舆传》略同,4004-4005页。
    2《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1720-1726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62-66页: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72-180页: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285-292页。
    3《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开成元年正月甲子条,1724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开成元年条,65页。
    4李逢吉于长庆四年以右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平章事。见《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三》长庆四年六月乙酉条,1719页。
    5《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4552页。
    6《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4396页。
    1《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1720-1723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62-65页。
    2《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大和四年正月甲午条,535页。
    3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大和四年条,63页。
    4《新唐书》卷一七九《李训传》,5311页。
    5《新唐书》卷一七九《舒元舆传》,5322页。
    6李德裕以吏尚平章事,后兼门郎,算为两种形式。
    7李同以中郎平章事判户部。
    8刘邺以礼尚平章事判度支,后中郎平章事兼礼尚,算为两种形式。
    1《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1737-1739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301-302页;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96-199页;卷二《通表上》仆丞门,73页。
    2《新唐书》卷六三《宰相下》,1748-1749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312页: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210-211页:卷二《通表上》仆丞门,77页。
    1《唐会要》,518页。
    2《唐会要》卷二三缘祀裁制门天宝七载六月八日敕,517页。
    3《李程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四八,241页。
    4《通典》卷二三《职官五》尚书下吏部尚书条,632页。
    5《旧唐书》卷一一三《苗晋卿传》,3350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四○《苗晋卿传》,4642页。
    6《旧唐书》卷一○六《杨国忠传》,3244页。参见《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掌选善恶门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条,1595页;《新唐书》卷二○六《杨国忠传》,5848页。
    7《张弘靖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四六,231-232页。
    1《王铎萧遘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五○,258页。
    2《王播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四八,243页。
    3《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7629页。
    4《旧唐书》卷一二三《班宏传》,3519页。
    5《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贞元八年三月丁丑条,1705页。
    6宋敏求撰《春明退朝录》,诚刚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12页。 1《册府元龟》卷五四帝王部尚黄老二,607页。
    2《唐会要》卷六三修国史门大顺二年二月条,1296页。《册府元龟》卷五六二国史部非才门柳玭条略同,6754页。
    3《册府元龟》卷九二五总录部谴累门柳逊条,10929页。
    4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74页。
    5乐龟从《王铎弘文馆大学士等制》,《唐大诏令集》卷五一,267-268页。
    6乐龟从《萧遘罢判度支制》,《唐大诏令集》卷五二,272页。
    1晚唐时期,门下侍郎的实际地位高于中书侍郎。参见上文所引白敏中、曹确和刘崇望的转迁顺序,皆先担任中书侍郎,后改任门下侍郎。
    2史称:“开元已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见《旧唐书》卷一○六《杨国忠传》,3244页。
    1参见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263-272页。
    2《唐会要》卷四储君门章怀太子贤条,46-47页。
    1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113页。
    2《唐六典》卷九中书省中书舍人职掌条注,276页。
    3《唐会要》卷五二忠谏门,1062-1063页。参见《册府元龟》卷一○四帝王部访问门显庆元年四月条略同,1239页。
    4《唐会要》卷六二御史台下杂录门景龙元年九月十九日敕,1280页。标点据文意,径自改之。
    5《唐会要》卷三七服纪上上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条,791页。标点据文意,径自改之。
    1《唐会要》卷一二庙制度门神龙元年五月条,341页。
    2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二一二玄宗开元七年,中华书局,1956年,6738页。
    3《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开元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敕,1155页。
    4《册府元龟》卷六三帝王部发号令二,710页。
    5《册府元龟》卷七○帝王部务农门十七年春正月丁酉诏,789页。
    6《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度支员外郎门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六日条,1197-1198页。
    1《旧唐书》卷一七七《杜让能传》,4614页。
    2参见李德裕撰《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一二至卷一七相关商量状,丛书集成初编1857,中华书局,1985年,98-148页。
    3《唐会要》卷七九诸使下诸使杂录下大和三年十二月条,1710页。
    4《唐会要》卷八二冬荐门贞元十一年正月敕,1791页。
    5《唐会要》卷四一左降官及流人门元和四年七月敕,862页。
    6《册府元龟》卷六一六刑法部议谳三孙革条,7407-7408页;卷八九六总录部复仇门康买德条,10614-10615页。
    7《唐会要》卷二○陵议门贞元十四年四月诏,461页。
    1《唐会要》卷八一考上宝应二年正月条,1779-1780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五铨选部考课一将此事系于宝应三年,记载略同,7624页。
    2《旧唐书》卷一六《穆宗纪》元和十五年三月戊午条,477页。又见《旧唐书》卷一六七《赵宗儒传》,4362-4367页;《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制科举门元和十五年二月敕,1650页;《册府元龟》卷六四四贡举部考试二元和十五年三月戊午条,7715页。
    3《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进士门大和八年十月条,1636页。
    4《唐会要》卷三九议刑轻重门,834-835页。
    5《唐会要》卷三二雅乐上仪凤二年十一月六日条,693页。又见《册府元龟》卷五六九掌礼部作乐五仪凤二年八月条,6839页;《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仪凤二年十一月六日条,1048页。
    1《册府元龟》卷五九二掌礼部奏议二○唐王起条,7075页。
    2《唐会要》卷一三禘祫下,367页。参见《册府元龟》卷五九二掌礼部奏议二○朱俦条,7083页。
    3《唐会要》卷三九定格令门开元三年正月条,823-824页。
    4《旧唐书》卷一四《宪宗上》元和二年十二月癸亥条,423页。
    5《唐会要》卷六一御史台中馆驿使门会昌元年二月条,1254页。
    1《唐会要》卷八九泉货门,1934页。《旧唐书》卷四八《食货上》元和七年五月条略同,2103页。
    2《册府元龟》卷四九八邦计部漕运门贞元二年正月诏,5970页。
    3《唐会要》卷八八盐铁门元和六年闰十二月条,1903页;《册府元龟》卷四九三邦计部山泽—元和六年润十二月条,5899页;《旧唐书》卷四八《食货上》元和六年润十二月条,2018页。
    4《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延资库使门咸通五年七月条,1200-1201页。
    5《唐会要》卷六[公主]杂录门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七日条,81页
    1录文见《唐景龙三年(709)八月尚书比部符同九月西州受》,《中国古代籍帐研究》,346页。
    2该奏抄录文见大津透《唐律令国家の予算にっぃて》,《史学杂誌》95编第12号,4-17页。
    3《册府元龟》卷一二四帝王部修武备门僖宗光启元年三月诏,1492-1493页。
    4《册府元龟》卷六一二刑法部定律令四元和十二年七月己酉敕,7351页。
    1《唐律疏议》,458页。
    2《唐会要》卷二三牲牢门天宝正月敕文,522页。
    3《册府元龟》卷六四O贡举部条制二天宝十一载十二月敕,7673-7674页。
    1《唐会要》卷二三牲牢门天宝正月敕文,522页。
    2相关论证参见《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287-293页。
    3见《唐会要》卷八一阶门元和十三年六月制书,1772-1773页;卷六八剌史上大和四年九月条,1425页;卷六九县令门大中二年二月条,1445页;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兵部侍郎门大和五年三月条,1212页;《册府元龟》卷四七四台省部奏议五大和四年条,5659-5660页。
    4《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大和四年七月条,1617-1618页。又见《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大和四年七月吏部奏条,7568-7569页。
    5参见王溥撰《五代会要》卷一四司封门后唐同光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235-236页;卷一六礼部门后唐天成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条,262页;卷二二吏曹裁制门周显德五年闰七月条,351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二铨选部条制四后唐同光二年八月条,7578-7579页。
    6《册府元龟》卷六三二铨选部条制四天祐三年十一月诏,7576-7577页。
    7《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九,1236页。
    8《唐会要》卷六六国子监门,1373-1374页。《册府元龟》卷六O四学校部奏议三大和七年八月条略同,7255页。
    1《唐会要》卷八八榷酤门,1906页。
    2《五代会要》卷一三起请杂录门,216-218页
    3《五代会要》卷一三起请杂录门,217页。
    4《五代会要》卷一三起请杂录门,217-218页。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四九《职官志》清泰三年五月乙未诏略同,中华书局,1976年,2003页。
    1《册府元龟》卷四八八邦计部赋税二敬宗条,5837页。
    2《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大和八年正月条,7571页。
    3《唐会要》卷九三诸司诸色本钱下,1993页。
    4《条贯钱货及禁采银敕》,《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二,584页。
    5《唐会要》卷七二马门,1544页。此为《亢旱抚恤百姓德音》节文,见《文苑英华》卷四三五,略有不同,2205页。
    1参见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95-96页。 年。
    1参见罗祎楠《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中国学术》第22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279-297页。
    2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344页。
    3参见中村裕一《唐代制敕研究》,513-545页:《唐代公文书研究》,279-311页。
    4参见罗祎楠《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中国学术》第22辑,289页。
    1庙讳“玄”。
    2《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91年。
    3参见唐元(玄)度《奏九经字样状》,《全唐文》卷七五九,7889页。
    1《唐会要》,1669页。其标点,根据文意,径自改之。
    2《唐会要》,1374页。
    3《册府元龟》,7255页。
    4参见《唐代制敕研究》,543页注2。
    5刘后滨先生推断,《唐会要》中保留的“敕旨依奏”格式的文书,肯定为敕旨文书;而“敕旨宜依”格式的文书,有一些可能是敕牒文书。但是,刘先生没有解释为何如此判定。见《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350页注3。
    1《旧五代史》卷一四九,1990页。
    2韩翃《为田神玉谢赐钱供兄葬事表》,《文苑英华》卷五九七,3100页。
    3参见李锦绣《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90-391页;《唐代公文书研究》,42页。
    4参见雷闻《从S.11287看唐代论事敕书的成立过程》,《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323-335页。
    1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1参见《唐代公文书研究》,88页。
    2见《唐代制敕研究》,513页。刘后滨先生同意这一观点。参见《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349页。
    3《唐六典》卷九中书省门中书令职掌条,274页。
    4叶梦得撰《石林燕语》,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37页。
    5《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
    1《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大历五年四月已未夜条、五月己卯夜条,296页:七月条,297页:《新唐书》卷六《代宗纪》大历五年四月己未条,五月已卯条,175页;《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五年秋七月条,7215页。
    2P.2504。录文见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358页。
    3参见《唐代制敕研究》,531-534页。
    4《册府元龟》,7883页。
    5《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4331页。
    1元稹撰《元稹集》卷三七,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425页。
    2中村裕一先生指出,敕牒处理“细事”,但没有确定划分的标准。参见《唐代制敕研究》,541页。
    3三宗遗诏分见《唐大诏令集》卷一一,69页;卷一二,70-71页、72-73页。
    4分见《唐大诏令集》卷八四,482-483页:卷八五,484-485页。
    1二诏令皆见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二册。
    1参见氏著《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
    2参见刘后滨《唐代中央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263-281页。
    1罗祎楠前揭文,《中国学术》第22辑,293页。
    1李肇等撰《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9页。
    1《册府元龟》卷五○一邦计部钱币三穆宗条,6003页。
    2韩愈《钱重物轻状》,《韩昌黎文集注释》卷八,阎琦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370页。
    3《钱重物轻议》,《元稹集·外集》卷二,651页。
    4穆宗诏令与元稹、韩愈奏状之间的关系,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191-193页。
    5《唐会要》卷二五杂录门,554-555页。
    1《册府元龟》,6235页。
    2《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宣宗大中五年条,8046页。
    3《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大和八年,7900-7901页。
    4《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554页。
    1《册府元龟》,7075页。参见《唐会要》卷一九诸太子庙门开成三年二月条,447页。
    2《册府元龟》卷五二二宪官部谴让门郑观条,6236页。
    3《五代会要》卷一四尚书省门后唐天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条,231页。
    4《旧五代史》卷一四九《职官志》,2005-2006页。
    5《册府元龟》卷六四二贡举部条制四长兴二年二月条,7696页。
    6《五代会要》卷二一选限门,347-349页。
    1《五代会要》卷一七推事门,290页。
    2《册府元龟》卷五二二宪官部谴让门卢损条,6236-6237页。
    1《五代会要》,233页。又见《册府元龟》卷六一帝王部立制度二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正月辛亥条,682页;《旧五代史》卷三一《庄宗纪五》同光二年正月辛亥条,426页。
    2《五代会要》卷一八诸司送史馆条例门,294页。
    3刘后滨先生认为,唐人牒和帖有时混用。见《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302页。4《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大和四年,7873页。
    5《旧唐书》卷一一一《房琯传》,3324页。
    6颜真卿《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璟)神道碑铭》,《颜真卿集》,黄本骥编订,凌家民点校、简注、重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80页。
    1《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条制三,7690页。又见《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贡举部科目门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四月条,7733页;《五代会要》卷二二宏辞拔萃门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四月二日条,357-358页。
    2《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1618页。
    3王谠撰《唐语林校证》卷二158条,周勋初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102页。
    4《五代会要》卷二三科目杂录门天成三年二月十日条,372页。
    5《旧五代史》卷九二《史圭传》,1218页;《册府元龟》卷三二一宰辅部器度门周冯道条,3792页。
    1《五代会要》卷一六太常寺门周显德五年闰七月条,268页。
    2《五代会要》卷一七御史台门长兴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条,284-285页。
    3《册府元龟》卷六三二铨选部条制四,7582页。又见《五代会要》卷二一选事下后唐天成三年正月十七日条,337-338页。
    1《册府元龟》,1867页。
    2《旧五代史》卷一四九《职官志》周显德六年冬十二月壬辰条,2005-2006页。
    3《册府元龟》卷五七帝王部明察门刘鼎条,644页。
    1《册府元龟》卷五一五宪官部刚正二,6161页;《旧唐书》卷一二八《颜真卿传》,3592页。
    2《册府元龟》卷八○四总录部义四裴胄条,9558页。《旧唐书》卷一二二《裴胃传》略同,3507页。
    3《册府元龟》卷五一五宪官部刚正二李栖筠条,6162页。
    4《册府元龟》卷五二一宪官部不称门张延赏条,6222页。
    5《册府元龟》卷九二O总录部仇怨二严郢条,10877页。
    6《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大历十四年八月甲辰条、建中二年七月庚申条,1700-1701页。
    7《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建中二年二月乙已条,1700页;四年十二月壬戌条,1702页。
    8《新唐书》卷一四三《韦伦传》,4688页。
    9《旧唐书》卷一四六《于颀传》,3966页。
    10《旧唐书》卷一三六《窦参传》,3746页。又见《册府元龟》卷五一五宪官部刚正二窦参条,6162页:《新唐书》卷一四五《窦参传》,4730页。
    1《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贞元五年二月庚子条,1705页。
    2《新唐书》卷一四七《李元素传》,4763页。《册府元龟》卷五二一宪官部不称门李元素条略同,6223页。
    3《令台省详议封事诏》,《唐大诏令集》卷一O五,536页。 1《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司郎中门贞元五年正月条,1176页。
    2《唐会要》卷六八刺史上大和五年五月条,1425-1426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大和六年五月条,7570页。参见《唐会要》卷七九诸使下诸使杂录下大中三年三月条,1716-1717页。
    3《册府元龟》卷六一帝王部立制度二,681页。
    4《唐会要》卷六五太常寺门,1343页。
    5《唐会要》卷六六大理寺门,1360页。
    6《五代会要》卷一○刑法杂录门,161页。《册府元龟》卷六六帝王部发号令五略同,系于长兴二年正月诏,734页。
    1《册府元龟》卷六六帝王部发号令五,738页。卷六一三刑法部定律令五将该诏令系于清泰元年闰五月,7360页。
    2韩愈《钱重物轻状》,《韩昌黎文集注释》卷八,370页。根据同样的牒文,元稹亦作奏状,称“右,臣伏见中书门下牒,奉进止:以钱重物轻,为病颇甚,宜令百寮各随所见,作利害状类会奏闻者”。见《钱重物轻议》,《元稹集·外集》卷二,651页。
    3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192页注2。
    4《唐六典》卷一尚书都省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条,11页。
    5《册府元龟》卷五四六谏诤部直谏一三颜真卿条,6551页。《旧唐书》卷一二八《颜真卿传》略同,3592-3593 页。
    1《为渤海公谢罚俸表》,《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2年,370页。据《唐仆尚丞郎表》开成四年,高元裕应该在御史中丞任上。见卷二《通表上》仆丞门开成五年条,66页;卷八《辑考二下》右丞门高元裕条,482页。
    2《五代会要》卷四笺表例门,69页。
    3《旧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货志》,1948页。《册府元龟》卷五○一邦计部钱币三末帝清泰二年十二月条略同,6007页。
    4《册府元龟》,5954页。
    1《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开成元年秋七月戊辰朔条,566页。
    2《唐会要》卷三五经籍门大中三年正月条,753页。
    3《唐会要》卷三五经籍门,754页。
    4《唐会要》卷二六命妇朝皇后门,576页。
    1《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监察御史职掌条,382页。
    2《唐会要》卷二四朔望朝参门元和元年三月条,545页;《册府元龟》卷五一六宪官部振举一元和元年三月辛未诏,6168页;《旧唐书》卷一四《宪宗上》元和元年三月辛未条,416页。3苏颧《遣王志愔等各巡察本管内制》,《唐大诏令集》卷一O四,531页。
    4《册府元龟》卷六九帝王部审官门贞元四年九月癸酉诏,780页。
    5《会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上尊号赦文》,《文苑英华》卷四二三,2145页。
    6陆贽撰《陆贽集》卷二,王素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45页。
    7《陆贽集》卷一,35页。
    1《册府元龟》卷六三三铨选部条制五,7595-7596页。
    2《唐会要》卷二九节日门元和二年二月条,634-635页。
    3《唐会要》卷三八葬门会昌元年十一月条,816-817页。
    1《唐会要》卷二三忌日门开成四年十月条,526页。
    2《唐会要》卷七二府兵门,1538页。
    3《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诸使杂录上乾元二年七月九日敕,1702页。
    4《唐会要》卷六一御史台中馆驿使门会昌元年二月条,1254页。
    5《新唐书》,3883页。
    6《唐会要》,1273-1275页。
    1《册府元龟》卷五一六宪臣部振举一开成元年二月条记载改由第三、第四殿中侍御史知推,6172页。
    2《唐会要》卷六○御史台上御史台门贞元八年正月条,1227页。
    3《唐会要》卷四○君上慎恤门贞元十三年四月敕,841-842页。
    4《唐会要》卷七九诸使下诸使杂录下大和四年五月敕,1710页。
    5《唐六典》卷六尚书省刑部刑部郎中、员外郎条,189页。
    6《唐会要》卷八六街巷门大和五年七月条,1867-1868页。
    1《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1162页。
    2《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1162-1164页。
    3《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1164-1165页。
    1《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大和四年九月条,1166页。
    2《旧唐书》卷一七一《李汉传》,4454-4455页。《旧唐书》卷一五七《王彦威传》亦将此事系于大和年间,4155-4156页。《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将此事系于元和十五年,误,1164页。
    3《唐会要》卷二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门会昌二年十月条,567-568页;《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丞门会昌二年十月条,1173-1174页。
    4《唐会要》卷六○御史台上御史大夫门,1235-1236页。5《唐会要》卷二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门会昌三年二月条,568页。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丞门会昌三年三月条略同,1174-1175页。
    6该表资料出自《唐仆尚丞郎表》。
    1钱易撰《南部新书》甲,黄寿成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2页。
    2崔嘏《授李骘祠部员外郎等制》,《文苑英华》卷三九一,1992页。
    3《文苑英华》卷三九二,1996页。
    4杜牧《郑处晦守职方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制》,《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七,1036页。
    1参见雷闻《隋与唐前期的尚书省》,《盛唐政治制度研究》,68-118页: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四章《使职的发展及其文书体现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136-181页。
    1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99页。
    2张国刚《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氏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17页。
    3《文苑英华》卷三八七,1975页。
    1《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25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一三《苗晋卿传》,3350页。
    2《旧唐书》卷九二《韦陟传》,2958-2959页。
    3《颜鲁公书朱巨川行起居舍人试知制诰告身》,《金石萃编》卷一○二。
    4告身中的··朝议郎、吏部侍郎、上柱国、吴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者为张镒。考证见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一○《辑考三下》吏侍门张镒条,588-589页。
    5于肃《内给事谏议大夫韦公神道碑》,《文苑英华》卷九三一,4897页。
    6孙逖《诫励吏兵部侍郎及南曹郎中制》,《文苑英华》卷四六五,2373页。
    7《旧唐书》卷一二《代宗纪》大历八年二月丁卯条,301页;五月乙酉条,302页。
    1李峤《神龙历序》,《文苑英华》卷七三六,3833页。
    2李峤《为定王(武攸暨)让兼知司礼寺事表》,《文苑英华》卷五七八,2982页。《旧唐书》卷一八三《武攸暨传》直接称其为“司礼卿”,4738页。
    3《新唐书》卷八三《高安公主传》,3649页。
    4《文苑英华》卷九三三,4907页。
    5恭懿太子佋上元元年薨,令京兆尹刘晏充监护使。见《旧唐书》卷一一六《恭懿太子佋传》,3389页。
    1《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贞元二年正月癸丑条,352页。
    2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272页。
    3唐前期农圃监属司农寺,开元二十三年省。见《唐六典》卷一九司农寺司农卿、少卿职掌条注,524页。武德元年,韦云起曾以司农卿判农圃监事。见《旧唐书》卷七五《韦云起传》,2632页。武士棱任司农少卿,被“委以农囿之事”。见《旧唐书》卷五八《武士棱传》,2317页:《册府元龟》卷九九帝王部亲信门武士棱条,1187页。
    4《唐会要》卷八二甲库门开元十九年五月十一日敕,1792页;建中二年十月十一日条,1792-1793页。
    5《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礼部侍郎门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条,1203页。
    6《唐六典》卷二尚书省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职掌条,41页。
    7《唐六典》卷四尚书省礼部尚书、侍郎职掌条,108页。
    8杜黄裳《东都留守顾公(少连)神道碑》,《文苑英华》卷九一八,4832页。
    9卢谏卿《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守右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庐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 太子太子少保何公(文哲)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和○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94页。
    1《册府元龟》卷四六七台省部举职门,5560-5561页。
    2《旧唐书》卷一三五《王叔文传》,3734页。
    1《册府元龟》卷五五○词臣部总序门,6600页。
    2杜牧《郑处晦守职方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制》,《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七,1036页。
    3常衮《授崔宽侍御史知杂事制》,《文苑英华》卷三九四,2002页。
    4参见贾至《授王延昌谏议大夫兼侍御史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一,1945页。
    5《新唐书》卷一一九《李又传》,4296页。
    6《旧唐书》卷一四九《张荐传》,4025页。
    7《旧唐书》卷一四九《张荐传》,4024页。
    1参见《旧唐书》卷一O八《杜鸿渐传》,3283页;卷一六四《王起传》,4279-4280页。
    2参见《唐会要》卷三O大明宫门贞观八年十月条注,644页;《故兼司卫正卿田君(仁汪)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乾封○○六,160页。
    3《册府元龟》卷六二○卿监部举职门韦机条,7460页。参见《唐会要》卷三○洛阳宫门上元二年条,643页;《新唐书》卷一○○《韦弘机传》,3944页。
    4《唐会要》卷三○杂记门贞元十二年八月六日条,654页。
    1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168-169页。
    2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206页。
    3《册府元龟》卷四七八台省部交恶门班宏条,5711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四九《班宏传》,4803页。
    4《旧唐书》卷六五《高士廉传》,2443页。
    5《旧唐书》卷七七《阎立德传》,2679页。
    6沈亚之《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左金吾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河南县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少保柳公(晟)行状》,《沈下贤集校注》卷一二,萧占鹏、李勃洋校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256页。
    1例如卢俌为秘书少监,开元时任图书副使。见其小传,《全唐文》卷二六七,2712页。开元初,马怀素以秘书监主修图书。见《新唐书》卷一九九《马怀素传》,5681页。
    2《新唐书》卷一二八《齐澣传》,4469页。
    3《旧唐书》卷一O六《王毛仲传》,3253页。
    4《旧唐书》卷一○六《王毛仲传》,3253-3254页。
    5《旧唐书》卷一三O《王玛传》,3617页。
    6《新唐书》卷一四O《裴冕传》,4645页;《册府元龟》卷四八二台省部朋附门裴勉(冕)条,5753页。《旧唐书》卷七七《阎立德传》,2679页。
    1柳宗元《裴瑾崇丰二陵集礼后序》.《柳宗元集》卷二一,中华书局,1979年,572页。
    2《旧唐书》卷一五八《郑余庆传》,4165页。《册府元龟》卷四六二台省部练习门郑余庆条“陈佩”作“陈佩”,5510页。
    3《唐会要》卷六六将作监门,1367页。
    4《唐广平程府君夫人郭氏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天宝O九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599页。
    5崔希古《前知桂阳监将仕郎侍御史内供奉李璆夫人京兆金氏墓志铭并序》,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6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二三,1051页;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3辑,三秦出版社,1996年,255页。
    6《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开成三年十二月诏,7573页。
    7《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户部员外郎门会昌元年二月条,1195页。
    8《天宝元年南郊制》,《唐大诏令集》卷六七,377页。
    9乾元二年九月诏规定“其刺史非兼节度但有防御使者,副使、判官委于本州官中推择,亦不得别奏人”。见《册府元龟》卷六九帝王部审官门,779页。
    1参见《唐会要》卷六二御史台下出使门元和七年闰七月敕,1277-1278页;《册府元龟》卷六五帝王部发号令四大和七年闰七月己未诏,724页。
    2《旧唐书》卷一二六《陈少游传》,3563页;《新唐书》卷二二四上《陈少游传》,6379页。
    3《唐会要》卷六二御史台下出使门大历十四年六月敕,1277页:《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诸使杂录上大历十四年六月一日敕略同,1702页。
    4《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中书省门贞元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敕,1089页。
    5《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刑部员外郎门大和五年四月敕,1217页;《册府元龟》卷六五发号令四大和五年四月敕,724页。
    6参见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礼侍部分的考证,144-220页。
    7《册府元龟》卷六三七铨选部平直门奚陟条,7646页。
    1刘禹锡《唐故朝议郎守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司空奚公(陟)神道碑》,《刘禹锡集》卷二,《刘禹锡集》整理组校订,中华书局,1990年,30页。
    2《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考功郎中门,1183-1184页。《册府元龟》卷四五七台省部选任门赵宗儒条略同,5430页。
    3《旧唐书》卷一七九《张溶传》,4661页。
    1《册府元龟》卷六二一卿监部司宗门,7471页。
    2参见《唐会要》卷三六氏族门大中六年十二月条,777页。
    3《册府元龟》卷六二一卿监部司宗门开成元年闰六月乙未条,7470页。
    4《册府元龟》卷五六○国史部谱牒门李衢条,6728页。李衢以屯田郎中任修玉牒官见于《唐会要》卷六五宗正寺门大和二年六月条,1351页。
    5《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度支员外郎门长庆三年十二月条,1198页。
    6《册府元龟》卷六四四贡举部考试二,7719页。
    1《唐会要》卷一八缘庙裁制下,424页。
    2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208页。
    3吴丽娱《唐代的礼仪使和大礼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五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127-156页。
    1《册府元龟》卷四九八邦计部漕运门,5971页。
    2《旧唐书》卷一八二《王重荣传》,4696页。参见《册府元龟》卷六七O内臣部诬构门田令孜条“令孜因奏两池之利请归正省”,8010页。
    3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319页。
    4《五代会要》卷二六盐铁杂条上,422-425页:《册府元龟》卷四九四邦计部山泽二长兴四年五月七日条略同,5909-5911页。
    5《册府元龟》卷五○四邦计部丝帛门,6057页。
    6《唐会要》卷五三杂录门,1083-1084页。
    7《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帝王部明罚二元和十四年十二月条,1856页。
    1《旧唐书》卷九八《裴估传》,3084页。《新唐书》卷一二七《裴佶传》略同,4455页。
    2顿鸿之《大唐故奉义郎行洪州南昌县丞杨府君(士真)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和○一五,890页。
    3唐思礼《亡妻太原王夫人墓志铭》,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一一,1041页。
    4《新唐书》卷一六○《孟简传》,4968页。《册府元龟》卷四五七台省部选任门孟简条略同,5430页。
    1《册府元龟》卷一一一帝王部宴享三,1316页。
    2孟简任职情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元和十三年条,166页。
    3《唐会要》卷六七京兆尹门,1404-1405页。4二者任职情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长庆二年条,169页。
    5《册府元龟》,6024页。
    6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大中六年条,187页。此时杨汉公已经由户侍改任荆南节度使。见吴廷燮撰《唐方镇年表》卷五《荆南》,中华书局,1980年,696页。
    7《唐会要》,1918页。
    1《唐会要》卷二五杂录门,554页。
    2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大和七年条,176页。
    3《唐会要》,1978页。
    4《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开成二年五月丙寅条,569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开成二年条,179页。
    5《册府元龟》,1696页。卷四九一邦计部蠲复三将此事系于开成二年,5876页。
    6《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户部郎中、员外郎职掌条,1193页。
    1权德舆《论度支上疏》,《权德舆诗文集》卷四七,741页。
    2《唐会要》卷八四两税使门元和十五年闰正月条,1836页。
    3《册府元龟》卷一四帝王部都邑二宝历二年正月敕,161页:卷三O帝王部奉先三大和五年五月戊戌朔辛丑条,331页。
    4《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会昌六年正月己未条,609页。
    5《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延资库使门会昌五年九月条,1200页。
    6《册府元龟》卷四七四台省部奏议五,5659页。《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户部侍郎门宝历二年正月条略同,1188-1189页。
    7《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宝历元年、二年条,171-172页。考证参见同书卷一二《考辑四下》户侍门崔元略条,710页。
    1《广德二年南郊赦》,《唐大诏令集》卷六九,385页。
    2《旧唐书》卷一四九《奚陟传》,4022-4023页;《新唐书》卷一六四《奚陟传》,5041页;《册府元龟》卷四五九台省部公正门奚陟条,5455页。
    3《唐国史补》卷上,30页。
    4《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7285页。
    1《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夏四月,7073页。
    2《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宝应元年五月己卯朔条,268页。
    3《至德二载收复两京大赦》,《唐大诏令集》卷一二三,658页。又见《册府元龟》卷八七帝王部赦宥六至德二年十二月戊午条,1032页:卷一二八帝王部明赏二肃宗至德二年十二月条.1535页:《唐会要》卷四五功臣门至德二载十二月朔日赦文,940-941页。
    1《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269页。
    2《旧唐书》卷一八四《李辅国传》,4761页。
    3《新唐书》卷二○八《李辅国传》,5882页。
    4《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宝应元年条,5202页;《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纥上》代宗条,6118页;《资治通鉴》卷二二二肃宗宝应元年,7131页。
    5分别见《唐会要》卷六五闲厩使门总序,1333-1334页;卷六六群牧使门总序,1354页。
    6《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3486页;参见《新唐书》卷二二四上《仆固怀恩传》,6370页。7常衮《授鱼朝恩国子监制》,《文苑英华》卷三九九,2025页。《旧唐书》卷一八四《鱼朝恩传》,4763-4764页,《新唐书》卷二○七《鱼朝恩传》记载鱼朝恩任鸿胪礼宾使,5864页。
    1《旧唐书》卷一八四《鱼朝恩传》,4764页。参见《新唐书》卷二○七《鱼朝恩传》,5864页。
    2《册府元龟》卷六六五内臣部恩宠门鱼朝恩条,7964页。鱼朝恩担任此职可能是出于经济目的,因为鱼朝恩在任职期间,“给钱万贯充食本,以为附学士料。”见《册府元龟》卷六六九内臣部恣横门鱼朝恩条,7995页。
    3虽然诸史记载鱼朝恩担任的为鸿胪礼宾使,但是根据《授鱼朝恩国子监制》,其所任职为“兼检校鸿胪礼宾”。见《文苑英华》卷三九九,2025页。
    4在代宗朝,宣传诏命者有董秀和乔献德。董秀也被称为“知枢密事”。见《册府元龟》卷六六五内臣部恩宠门乔献德条,7964页。
    1官员进状,见《册府元龟》卷六五帝王部发号令四大和九年七月条,725页。参见《五代会要》卷五杂录门梁开平元年八月敕,82页。官员进献,见《新唐书》卷一七七《钱徽传》,5272页。参见于邵《谢赐银器及匹帛等表》,《文苑英华》卷五九四,3082页。
    2参见《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七月,7264页;《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大历十四年七月辛未条,322页。
    3平民献表,见《旧唐书》卷一七上《敬宗纪》宝历二年五月癸未条,520页。《册府元龟》卷五四帝王部尚黄老二宝历二年五月条略同,607页。于光顺门投匦事,见《旧唐书》卷一三五《裴延龄传》,3727-3728页。《新唐书》卷一六七《裴延龄传》略同,5108页。4分别见柳宗元《为长安等县耆寿诣相府乞奏复尊号状》、《为京畿父老上府尹乞奏复尊号状》,《柳宗元集》卷三九,1043页、1044页。
    5参见《旧唐书》卷一五四《孔戳传》,4097页;《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宪宗元和六年闰十二月,7687页;《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帝王部明罚二元和六年闰十二月戊申条,1853页。
    6张據《唐故扈从监右银台门进奏使朝议郎守内侍省掖庭局丞上柱国赐绯鱼袋张府君(明进)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贞元O七二,786页。
    7参见《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匦门大中四年七月敕,1126页。
    1《旧唐书》卷一九○下《刘蕡传》,5064页。
    1魏则之《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常侍上柱国彭城县开国公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刘君(渶浰)墓志铭》,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00八,948-949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213页。
    2李倍《大唐故宣议郎行内侍省内仆局丞(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牛公(维直)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一六,1045页:《全唐文补遗》第2辑,67页。
    3关于文思使设立的时间,李锦绣先生曾进行过考证。参见《唐代财政史稿》下卷,456页。
    4王文斡任职在元和至开成五年间的某个时候,最有可能是在穆、敬之际,二帝常于此宴客、游玩。见《旧唐书》卷一六《穆宗纪》元和十五年九月戊申条,481页:卷一七上《敬宗纪》宝历二年五月戊辰朔条,519页;九月丁丑朔条,521页:《新唐书》卷八《敬宗纪》宝历二年九月甲戌条,229页。
    5赵造《大唐故中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赠绯鱼袋王公(文斡)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会昌O三七,2237-2238页。
    6皇帝宣授见《旧唐书》卷一七上《敬宗纪》宝历元年闰七月甲申条,516页:《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大和七年六月壬申条,7885页:《南部新书》壬柳公权条,149页:《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门长 庆二年六月条,1111页。
    1参见《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宣宗大中十年十一月壬辰条,8061-8062页。
    2《资治通鉴》卷二四四,7885页。
    3《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大和九年,7919页。此史料所述情况指甘露事变后至文宗崩这一时段。参见陈明光《论晚唐中枢权力分配格局的变动》,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68-78页。
    4《旧唐书》卷一七二《李石传》,4483页。
    5《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宣宗大中九年,8057页。
    6《资治通鉴》卷二四九,8061-8062页。
    1《资治通鉴》卷二六二昭宗天复元年正月丙午敕注,8545页。
    2《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七月,7264页。
    3《资治通鉴》卷二六三昭宗天复三年正月甲子条注,8593页。
    4尹震铎《唐故宣义郎行内侍省内仆局丞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李府君(从证)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大中O五二,2288页。
    5李庾《西都赋并表》,《文苑英华》卷四四,196页。
    6《旧唐书》卷一六八《钱徽传》,4383-4384页。
    7《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权传》,5029页。
    8《宝历元年正月南郊赦》,《唐大诏令集》卷七○,393页。
    9《唐六典》卷一二内侍省内典引条,357页。
    10参见《新唐书》卷一五《礼乐五》皇后岁祀条,369页;卷二三下《仪卫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仪卫条,499页。
    1《唐六典》卷一二内侍省宫闱局内掌扇职掌条,359页。
    2王志用在穆宗时担任此职。见《唐故汝州襄郏等城群牧使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令上柱国赐绯鱼袋琅瑘郡王公(志用)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成○一三,932页。
    3开成三年,美原县主簿朱俦疏理牛羊使侵占百姓田地事。见《册府元龟》卷七O七令长部黜责门朱俦条,8415页。宦官刘渶浰在大和九年八月始任牛羊使,“便蕃左右,走侍龙楼,供亿有常,宣索靡阙。”见刘渶浰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73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八,948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212页。
    4《唐大诏令集》,435页。
    5张摸《唐故朝议大夫内侍省内府局丞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武府君(自和)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七,947页。
    1文思使的出现及其与琼林库和内中尚使的关系,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456、502页。
    2刘渶浰墓志记载其在大和九年五月曾任毡坊使。
    3牛维直在大中三年担任进宫判官。关于进宫使的职能,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458-459页。
    4杜牧《唐故东川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赠司徒周公(墀)墓志铭》,《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七,713页。
    5《新唐书》卷二二三下《崔胤传》,6355页。
    6李愔《大唐故宣义郎行内侍省内仆局丞(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牛公(维直)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一六,1045页;《全唐文补遗》第2辑,67页。
    1宗昌邺《唐故盐州监军使正议大夫行内侍省内府局令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公(全缋)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乾符○一九,1132页;《全唐文补遗》第2辑,77页。
    2丰德库为东都内库,其设立情况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441-442页。
    3《资治通鉴》卷二五○懿宗咸通二年二月,8093页。
    4《资治通鉴》卷二五八昭宗龙纪元年十一月,8390页。
    5《资治通鉴》卷二六二,8545页。
    6《资治通鉴》卷二六二,8559页。
    7《新唐书》卷二二三下《崔胤传》,6357页。
    1参见《唐代财政史稿》下卷,486页。
    2蜀·花蕊夫人作《宫词一百首》,其一略云:“自从揀得真龙种一作骨,别置东头小马坊。”很可能讲的就是唐代小马坊设立的起因。见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九八,中华书局,1960年,8978页。
    3乾宁三年,重修的内侍省机构中包括太仓。见郑磷《唐重修内侍省碑》,录文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38页。
    4《资治通鉴》卷二六三昭宗天复三年正月庚午条,8594页。
    1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4003页。
    2杜牧《唐故东川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增司徒周公(墀)墓志铭》,《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七,713页。
    3《新唐书》卷五O《兵志》,1336页。
    4王永平《论唐代宣徽使》,《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78页。
    5《唐代财政史稿》下卷,441页。
    6仝建平先生认为宣徽使是内诸司的总管家,而非直接领导,但是论述较为模糊。参见仝建平《唐代宣徽使再认识》,《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195-198页。
    1徐松撰《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一,李建超增订,三秦出版社,1996年,31页。
    2《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宪宗元和二年注,7644页。
    3白居易《陵园妾》,《白居易集笺校》卷四,239页。
    4《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宪宗元和二年胡注,7645页。
    5元稹诗《望云骓马歌并序》中有“朝廷无事忘征战,校猎朝回暮球宴。御马齐登拟用槽,君王自试宣徽殿”之句,所载即贞元时事。见《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杨军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187页。
    6《册府元龟》卷一六○帝王部革弊二元和八年四月乙未条,1929页。《唐会要》卷三四杂录门元和八年四月条略同,735页。
    7王应麟撰《玉海》卷一六七《宫室·府·院》唐宣徽院条,广陵书社,2003年,3069页。
    8东内苑部分乐工、球工属籍教坊。参见《册府元龟》卷五三三谏诤部规谏一O王直方条,6377-6378页:卷五四九谏诤部褒赏门王直方条,6597页:《新唐书》卷二○八《刘克明传》,5883页。
    9王建撰《王建诗集校注》卷一O,尹占华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487页。此句或作“教近宣徽别起楼”,如此,“宣徽”所指当为宣徽殿,或因内人列籍宣徽院,故此就近起楼;或作“教近金銮别起楼”,则与宣徽没有关系。
    1吴自牧撰《梦粱录》卷九《三省枢使谏官》,符均、张社国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122页。
    2《石林燕语》卷三,37页。
    3终枢密使。见《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会昌元年八月十七日条,585页。
    1其中以黑体字形式标出的使司,为《唐重修内侍省碑》中出现的内司。
    2《孟再荣造像记》,录文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7辑,三秦出版社,2000年,489页。
    3单少述《大唐故口京内仓使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令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绯鱼袋扶风郡马府君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长庆○○一,858页;《全唐文补遗》第2辑,42页。
    1赵造《大唐故中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赠绯鱼袋王公(文斡)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会昌○三七,2237页。
    2熊岳《唐故通议大夫行内侍省内寺伯员外置上柱国广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广陵焦府君(仙芝)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O一九,957页:《全唐文补遗》第2辑,55页。 1《敕内庄宅使牒》,录文见《全唐文补遗》第7辑,2页。
    2魏沛《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内侍省掖庭局令员外置同正员致仕上柱国弘农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赠内侍省内侍杨府君(玄略)墓志铭》,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二○,1048-1049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253页。
    1见上引刘遵礼墓志。
    2《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门,1682页。
    3《资治通鉴》卷二三六顺宗永贞元年二月甲子条注,7610页。
    4五坊自宝应二年后,隶属内宫苑使。见《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门,1682页。王永平先生认为当宣徽院成立后,五坊改属宣徽院。参见王永平《论唐代宣徽使》,《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74页。
    1据郭顺祐夫人刘氏墓志,有“论之以太原郭公宣徽鸡坊使、朝散大夫、行内侍省内府局令、赐紫金鱼袋顺祐为全材,乃成亲也”之句。似郭顺祐与刘氏婚配之时,已经任上述职掌。刘氏卒于天复元年(901),时年七十一,以其十五岁成亲,则在会昌五年(845)。见史哲《唐故彭城县太君刘氏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天复○○一,1167页。
    2崔鄑《大唐故军器使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省内给事赠内侍上柱国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府君(敬实)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七八,1028页。
    1《文苑英华》卷四一八,2118页。
    2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440-441页。
    3见前引梁元翰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76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一 八,956页。梁元翰卒于会昌四年(844),时年五十七。故贞元廿年(804)时,十七岁。当为初入仕。
    1《资治通鉴》卷二四三穆宗长庆三年四月丙申条注,7825页。
    2郁知言《记室备要》卷中,录文见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96页。
    3《文献通考》卷五八《职官考一二》宣徽院门,526页。
    4《唐语林校证》卷五697条,478页。
    5见上引吴承泌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乾宁○○五,2533页。
    1见上引刘遵礼墓志,《金石萃编》卷一一七。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咸通○七二,2435页。
    2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卷六《内官改创职事》,贾二强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141页。
    3《唐语林校证·辑佚》1101条,759-760页。
    4《资治通鉴》卷二六四,8631-8632页。
    1《唐会要》卷七九诸使下诸使杂录下,1720页。参见《旧唐书》卷二O下《哀帝纪》天祐二年十二月庚子敕,803页。
    1不可否认,对于南衙使职任命的诏书,除以某官充任财政三司使或礼仪使外,对其他使职及使下职掌的任命诏书,亦极其少见。
    2见前引梁元翰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76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一八,956页:
    1李德裕《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知内侍省事刘公(弘规)神道碑铭》,《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别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1858,215页。
    2见上引吴承泌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乾宁○○五,2533页。3见上引吴全缋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4册,164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乾符○一九,1132页。
    4见上引闾知诚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95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O六三,1015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236页。
    5见上引吴承泌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乾宁○○五,2533页。
    6李衡《唐故荆南节度监军使朝散大夫行奚官局令上柱国赐绯鱼袋乐公(辅政)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长庆○○九,864页。
    7见上引闾知诚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95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六三,1015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236页。
    8萧能《大唐故朝议大夫行内侍省内府令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王公(公操)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乾符○二二,1134页。
    9郑澣《唐故功德使朝议大夫内侍省内常侍员外置同正员知东都内□侍□□□长□食邑二千五百户姚公(存古)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和○五三,921页。
    1见上引师全介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104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O一九,1047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252页。
    2见上引王公操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乾符O二二,1134页。
    3李遇《唐故兴元元从朝议郎行内侍省奚官局令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绯鱼袋太原郡祁府君(宪直)墓志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58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和O三四,907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196页。
    4见上引张明进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贞元○七二,786页。
    5见上引王志用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成○一三,932页。
    6见上引武自和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七,947页。
    7见上引闾知诚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95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O六三,1015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236页。
    8见上引武自和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会昌○○七,947页。
    9陈毅《故义昌军监军使正议大夫行内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国赐绯鱼袋渤海高公(克从)墓志铭并序》,《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2册,81页。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六,973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220-221页。
    10《文苑英华》卷四一八,2115页:2118页。
    1李应绅《唐故南内留后使承奉郎行内侍省内仆局令上柱国赐绯鱼袋陇西李府君(令崇)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光化○○一,2537页。
    2《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4396页。
    3参见《新唐书》卷二○七《仇士良传》,5874页。
    4《资治通鉴》卷二六二昭宗天复元年八月,8557页。
    5王誗《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弘农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赠扬州大都督杨府君(志廉)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元和○○二,800页。
    6见上引王志用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成O一三,932页。
    7傅滔《唐故宣德郎行内侍省内府局丞口口杨府君(居实)墓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九,1039页。
    8见上引杨志廉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元和○○二,800页。 373-404页。
    1《资治通鉴》卷二六二昭宗天复元年正月丙午敕,8545页。
    2《唐会要》卷七二京城诸军神策军门元和十三年四月条,1535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七O《裴度传》,4419页:《唐会要》卷五二忠谏门元和十三年二月条,1066页。
    3《册府元龟》卷六六九内臣部恣横门田全操条,7995页。
    4白居易《除张弘靖门下侍郎平章事制》,《白居易集校注》卷五四,3127页。
    1《册府元龟》,6219页。此事又见于《旧唐书》卷一七六《魏谟传》,4568-4569页。
    2裴庭裕撰《东观奏记》卷下81条,田廷柱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132页。标点据文意,径自改之。
    3《新唐书》卷一七七《钱徽传》,5272页。梁守谦在贞元末至元和初担任学士院使,见上引梁守谦墓志。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大和○一二,2103页。
    4奏状的处理程式参见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一一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272-281页。 1《唐会要》卷四八寺门,999-1000页。《唐会要》将此奏的时间定为会昌六年正月,误。参见《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纪》会昌六年五月条,615页。
    2参见魏斌《“伏准赦文”与晚唐行政运行》,《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95-106页。
    3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三,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408页。
    1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就曾弹奏栽接使下的禁锢事。见元稹《叙奏》,《元稹集》卷三二,368页。
    2例如龙纪元年的南郊大礼,两神策中尉和枢密使企图以朝服侍从,就遭到谏官的反对。见《资治通鉴》卷二五八昭宗龙纪元年十一月,8390页。
    1鸿胪寺的场所职能参见黎虎《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文史》,1999年第2辑,总47辑.中华书局,1998年,67-89页。
    2《南部新书》乙,23页。
    3牒文的种类参见卢向前《牒式及其处理程式的探讨——唐公式文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356-388页。
    1《册府元龟》卷六二五卿监部废黜门赵宗儒条,7517页。
    2《唐会要》卷六五闲厩使门,1334页。
    1杜元颖《茂才异等策》,《文苑英华》卷四九一,2516页。
    2《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3817-3818页。
    3《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3979页。
    4杜元颖《对茂才异等策》,《文苑英华》卷四九一,2516页。
    5《旧唐书》卷八一《卢承庆传》,2748页。参见《新唐书》卷一O六《卢承庆传》,4047页。严耕望认为卢承庆所掌者,乃吏部五品选事。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贞观二十二年条,88页。
    6《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论选事门开元十三年十二月条,1586-1587页。
    7《册府元龟》卷五四七谏诤部直谏一四高元裕条,6565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一《高元裕传》,4452页。
    8《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论选事门开元十三年十二月条,1586页。
    1《新唐书》卷二○三《吴武陵传》,5791页。
    2常衮《授吕崇贲太府卿制》,《文苑英华》卷三九七,2018页。
    3韩信卿《河南尹张公(延赏)碑》,《文苑英华》卷八六九,4586页。
    4《宣抚东都官吏敕》,《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七,614-615页。
    5《新唐书》卷一六九《韦温传》,5158页。参见《旧唐书》卷一六八《韦温传》,4378页:《册府元龟》卷五三三谏诤部规谏一O韦温条,6377页。
    1《旧唐书》卷一七一《裴湃传》,4446页
    2郑磷《唐重修内侍省碑》,《全唐文补遗》第1辑,38页。
    1《旧唐书》卷七四《刘洎传》,2607页:《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丞门贞观十年条,1171页。
    2《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龙朔三年六月十五日条,1155页。
    1《旧唐书》卷九二《魏元忠传》,2950页。
    2《册府元龟》卷四O九将帅部退让二郭子仪条,4864页。
    3陆贽《论裴延龄奸蟗书一首》,《陆贽集》卷二一,676页。
    4《夏侯孜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五○,257页。
    5《册府元龟》卷四七六台省部奏议七,5684页。
    6《册府元龟》卷一七帝王部尊号二周太祖广顺三年十月甲子条,194页。
    7任希古《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全唐诗》卷四四,544页。
    1参见常衮《授蒋涣工部侍郎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九,1980页。
    2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贞元元年十一月》,《陆贽集》卷二,65页。
    3杜黄裳《东都留守顾公(少连)神道碑》,《文苑英华》卷九一八,4832页。
    4权德舆《大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宫及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崇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岐国公杜公(佑)淮南遗爱碑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一一,181页。
    5元稹《授韦审规等左司户部郎中等制》,《元稹集·外集》卷四,659页。
    6杜牧《韩宾除户部郎中裴处权除礼部郎中孟璲除工部郎中等制》,《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七,1035页。
    7杜牧《代人举周敬复自代状》.《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五,966页。
    1《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大历五年二月乙丑敕,295页。
    2《册府元龟》卷四七六台省部奏议七殷鹏条,5681页。
    3《文苑英华》卷三九一,1992页。
    4《文苑英华》卷三九二,1995页。
    5崔嘏《授冯韬司封员外郎等制》,《文苑英华》卷三九一,1989页。
    6《李藩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四六,230页。
    7《裴休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四九,253页。
    8《旧唐书》卷一七八《郑畋传》,4632页。
    9权德舆《唐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使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守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崔公(芃)神道碑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一七,274页。
    10吕温《故太子少保赠尚书左仆射京兆韦府君(夏卿)神道碑》,《文苑英华》卷九○一,4745页。
    11吕温《道州刺史谢上表》,《文苑英华》卷五八五,3031页。
    1《于悰平章事制》,《唐大诏令集》卷五○,258页。
    2贾至《授崔器大理少卿制》,《文苑英华》卷三九八,2021页。
    3白居易《钱徽司封郎中知制诰制》,《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五,3195.
    4常衮《授崔夷甫金部员外郎等制》,《文苑英华》卷三九一,1990页。
    5权德舆《送主客仲员外充黔中选补使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三六,543页。参见《尚书省郎官柱石题名
    考》主客员外郎门仲子陵条,中华书局,1992年。
    6权德舆《祭故房州崔使君文》,《权德舆诗文集》卷五○,788页。
    7权德舆《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上柱国赵郡开国公赠尚书右仆射李公(巽)墓志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二二,340-341页。
    8《册府元龟》卷五○八邦计部俸禄四,6098页。
    1常衮《授崔侁萧直给事中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一,1943页。
    2常衮《授贺若察给事中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一,1942-1943页。
    3常衮《授赵涓给事中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一,1943页。
    4分别见《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五,3162页;卷四八,2906页。
    5吕温《故太子少保赠尚书左仆射京兆韦府君(夏卿)神道碑》,《文苑英华》卷九○一,4745页。
    6权德舆《唐故给事郎使持节房州诸军事守房州刺史赐绯鱼袋崔公(述)墓志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二六,406页。
    7李轸《泗州刺史李君(孟犨)神道碑》,《文苑英华》卷九二三,4860页。
    8常衮《授邵说兵部郎中制》,《文苑英华》卷三九O,1985页。
    9《唐六典》卷八门下省给事中职掌条,244页。
    10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一一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100页。
    11白居易《窦易直给事中制》,《白居易集笺校》卷五五,3192页。
    12白居易《韦觊可给事中庾敬休可兵部郎中知制诰同制》,《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八,2906页。
    1权德舆《唐故太子右庶子集贤院学士赠左散骑常侍王公(定)神道碑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一四,232页。
    2岑参撰《岑嘉州诗笺注》卷三,廖立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633页。
    3参见吴丽娱《试论“状”在唐朝中央行政体系中的应用与传递》,《文史》,2008年第2期,中华书局。
    4《旧唐书》,4104页。
    1《旧唐书》卷一六二《王遂传》,4241-4242页。
    2《旧唐书》卷一六二《王遂传》,4241页。
    3《新唐书》卷一一六《王遂传》,4226页。
    4《新唐书》卷一六二《吕元膺传》,4998页。
    5《唐会要》卷八○谥法下“厉”门于頔条注,1741页。
    6该诗题目一作《投寄韦左丞》,《罗隐集》,雍文华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90页。
    7此句亦作“左省曾批敕”。《罗隐集》.79页。
    1《册府元龟》卷四六九台省部封驳门,5589-5590页。《旧唐书》卷一五八《郑余庆传》略同,4165页。
    参见《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吏部尚书门元和七年十一月条,1178页;《新唐书》卷一六五《郑余庆传》,5060页。
    2元稹《授韦审规等左司户部郎中等制》,《元稹集·外集》卷四,659页。
    3岑参《送李司谏归京》,《岑嘉州诗笺注》卷三,589页。
    4《册府元龟》卷四七四台省部奏议五,5659页。
    5徐夤《辇下赠屯田何员外》,《全唐诗》卷七○九,8163页。
    1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的职权与地位》。
    2《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1620页。
    3《唐会要》卷六五殿中省门贞元十五年四月敕,1332页。
    4《新唐书》卷八二《鄂王瑶传》,3609页。
    -在乾元以后,到贞元八年间,每三年一选。见《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4924页,《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选限门贞元八年春条,1355页。由于饥荒而停选,见《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嫖处置门贞元十九年七月条,1363页。
    2权德舆《送主客仲员外充黔中选补使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三六,542页。
    3韩愈《上宰相书》,《韩昌黎文集注释》卷三,237页。
    4《唐会要》,544-547页。参见《册府元龟》卷五一六宪官部振举一大中四年二月条,6173页。5《册府元龟》卷六三二铨选部条制四哀帝天祐二年三月诏,7576页。
    6《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贞元三年七月条,1614页。
    7《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选限门贞元十五年六月条,1606页。
    8《唐会要》卷六五太常寺门长庆四年七月敕,1343页
    9参见《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吏曹条例门大和八年正月敕,1602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太和八年正月条,7571页。
    10《唐会要》卷六九州岛府及县加减官门会昌四年五月条,1453-1454页。参见《资治通鉴》卷二四七武宗会昌四年,8001页。
    11,参见《唐会要》卷八一用荫门大中十四年十二月条,1775页;《新唐书》卷一七七《郑熏传》,5288贝。
    12参见《唐会要》卷六O御史台上监察御史门大和二年条,1244页。
    13参见《大和七年册皇太子德音》,《唐大诏令集》卷二九,106页。
    1《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司封员外郎门元和十二年十月条,1182页。
    2《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帝王部明罚二开成元年二月条,1861页。
    3白居易《重和元少尹》诗:“凤阁舍人京亚尹,白头俱未着绯衫。南宫起请无消息,朝散何时得入衔?”见《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九,1236页。可见,吏部以起请文为官员申请散官衔。司封申请封号,亦当使用起请文。
    4白居易《裴度李夷简王播郑絪杨于陵等各赐爵并回授爵制》,《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八,2891页。
    5《新唐书》卷一六○《杨凝传》,4971页。参见柳宗元《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凝)墓碣》,《柳宗元集》卷九,212页。
    6《册府元龟》卷四七四台省部奏议五宇文鼎条,5659页。7《唐会要》,1766-1767页。
    1《唐六典》卷二吏部司勋郎中、员外郎条,41页。
    2《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司勋员外郎门天宝四载六月十三日敕,1183页。
    3李商隐《为荥阳公奏请不叙录将士状》,《李商隐文编年校注》,1555页。标点据文意,径自改之。
    ,《唐故昭武校尉延州金明府折冲上柱国武君(龙宾)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贞元○三七,760页。
    5孙绛《唐故中大夫守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州本管都防御经略招讨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乐安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孙府君(成)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贞元O二六,1856页。
    6《唐六典》卷二考功郎中、员外郎职掌条,41页。
    7《唐六典》卷二考功郎中、员外郎职掌条,42页。
    1《唐会要》,1183-1184页。参见《新唐书》卷一五一《赵宗儒传》,4826页。《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此事系于贞元五年,7626页。
    2《唐会要》卷八一考上贞元七年八月条,1781页。
    3《唐会要》,1184页。
    4“亲王及中书、门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节度、观察使,则奏功过状,以核考行之上下。”
    见《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考功郎中、员外郎职掌条,1191页。
    5《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穆宗元和十五年正月条,7629页。
    6崔芃“迁考功员外郎,度支、吏部二郎中……其为郎中(官),考课经费,弥纶综覆,三剧曹无留事”。见权德舆《唐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散大夫使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守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崔公(芃)神道碑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一七,274页。
    7《唐会要》卷八二考下大中六年七月条,1789页。
    8《唐会要》卷八一考上贞元七年十二月条,1781页。
    9参见《唐会要》卷八一考上宝应二年正月条、贞元七年八月条,1779-1780、1781页;卷八二考下大中六年七月条,1787页。
    10《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考功郎中、员外郎职掌条,1190页。
    11《唐会要》卷八O谥法下杂录门元和五年二月条,1762页。
    12参见《唐会要》卷六九都督刺史以下杂录门贞元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1437页。
    1李金华主编《中国审计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142页。
    2《唐会要》卷六六太府寺门大和六年四月敕,1365页。
    1《唐六典》卷一四太常寺太常博士职掌条,396页。
    2《唐会要》卷六[公主]杂录门贞元二年二月条,81-82页。标点据文意,径自改之。
    3《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太庙斋郎门开元二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敕,1205页。
    4《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大和元年五月条,7566页。
    5《条贯立戟敕》,《唐大诏令集》卷一O九,566页。参见《唐会要》卷三二戟门元和六年条,686-687页:《册府元龟》卷六○帝王部立制度一,675页:卷一五三帝王部明罚二,1852-1853页。
    6《唐会要》卷三二舆服下戟门元和十一年十月条、十五年三月条,687页。
    7《北梦琐言》卷一《李太尉英俊》,18页。
    1《唐会要》卷六六(东都)国子监门长庆二年闰十月条,1372页。
    2《册府元龟》卷四五九台省部公正门韦贯之条、许孟容条,5456页;《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礼部员外郎门贞元十二年二月条、元和二年条,1204页。
    3《春明退朝录》卷上予治平初条,11页。
    4《春明退朝录》卷上予治平初条,11页。
    5《石林燕语》卷三旧大朝会等庆贺条,42-43页。
    6见《礼部贺甘露表》韩注,《柳宗元集》卷三七,964页。
    7参见《通典》卷二三《职官五》祠部郎中条注.640页;《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祠祭使门,1208-1209页:《旧唐书》卷一三O《王玛传》,3617页。
    8《唐会要》卷一三禘袷上贞元八年正月二十三日条,362页。
    9韩愈《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戣)墓志铭》,《韩昌黎文集注释》卷七,276页。
    10《新唐书》卷四八百官三宗正寺崇玄署条注,1253页。
    1韩愈《上郑尚书相公启》,《韩昌黎文集注释》卷二,227页。
    2皇甫湜《韩文公(愈)神道碑》,《皇甫持正文集》卷六,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3《册府元龟》卷四七四台省部奏议五,5659-5660页。
    4《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604页。参见《唐会要》卷四九僧籍门会昌五年条,1011页。
    5《唐会要》卷四八议释教下大中六年十二月条,987页。
    6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184-185页。
    1《旧唐书》卷一九○下《刘蕡传》,5074-5075页。
    2《唐会要》卷七二京城诸军门贞元四年八月敕,1532页。
    3《册府元龟》,1492页。参见《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纪》大中六年五月敕,630页;《唐会要》卷二六讲武门大中六年五月条,504页
    4《白居易集校注》,3568页。
    5《唐会要》卷七一十二卫上将军门大和四年五月条,1524-1525页:千牛门贞元七年十二月五日条,1523页。
    6《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兵部侍郎门元和六年八月条,1211页。
    1参见李德裕《请准兵部依开元二年军功格置跳盪及第一第二功状》,《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一六,丛书集成初编1857,133-134页。
    2参见肃宗朝杨谭所草《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文苑英华》卷六四八,3335-3336页。于公异《西平王李晟收西京露布》亦有此露布为“尚书兵部”所上之语,《文苑英华》卷六四八,3336页。
    3唐后期武举于元和三年恢复。见《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兵部侍郎门元和三年五月条,1211页。4《元稹集》卷二七,324-325页。
    5《册府元龟》卷六九帝王部审官门贞元十五年正月条,780页。
    6《杨嗣复授尚书兵部郎中》,《元稹集》卷四六,499页。
    7《唐代财政史稿》下卷,206页。马政还是有所变化的,详见下论。
    8《唐六典》卷五兵部职方郎中、员外郎职掌条,161-162页。
    9《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职方员外郎门建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条,1213页。
    10《五代会要》卷一五职方门长兴三年五月二十三日条,254页。
    1如“陇右一隅,久沦蕃寇,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见《旧唐书》卷一三八《贾耽传》,3784页。
    2参见《旧唐书》卷一四八《李吉甫传》,3997页;《元稹集》卷三五《进西北边图经状》、《进京北边图状》,406-407页。
    3诸州之图皆在职方。参见《太平广记》卷一五三《韦执谊》引《感定录》,1100页。
    4《五代会要》卷一八前代史门天福六年四月条,297页。《册府元龟》卷五五七国史部采撰三赵莹条略同,6695-6696页。
    5《唐会要》卷三二舆服下辂车门会昌六年十一月条,682页。
    6《唐六典》卷一四太常寺廪牺署条,414页。
    7《唐会要》卷二三牲牢门贞元十八年五月条,522-523页。
    8《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贞元四年三月条,1540页。
    1《唐会要》卷六五卫尉寺门广德元年条,1347页。
    2《条贯立戟敕》,《唐大诏令集》卷一O九,566页。
    3参见刘后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37-44页。
    4《唐六典》卷一八大理寺大理卿、少卿条,502页。
    5《唐会要》卷四一杂记门广德元年七月十一日条,874页。
    6《册府元龟》卷六一二刑法部定律令四元和四年九月诏.7350页。
    7《册府元龟》卷六一二刑法部定律令四长庆元年五月条.7352页。
    1《旧唐书》卷一六五《殷侑传》,4322页。
    2参见《唐会要》卷三九议刑轻重门乾元元年十二月十四条、元和二年十一月条、宝历三年条,830-832页。
    3分别参见《唐会要》卷八一考上贞元十年二月条,1782页;卷四一左降官及流人门元和十二年七月敕,862页;大中三年六月敕,864页。
    4《唐会要》卷三九定格令门略云:“至开成元年三月,刑部侍郎狄兼谟奏:‘……自开元二十六年删定格令后,至今九十余年,中外百司,皆有奏请……伏见自贞元已来,累曾别敕,选重臣置院删定……’”见《唐会要》,823-824页。自德宗朝至文宗朝,“重臣”屡次组成删定院,以使职形式负责律令格式的删定。此“重臣”非指宰相,而是由刑部长官领衔的诸精通法律者。因此,自贞元二年,对于删定律令格式及格后敕起实际领导作用的是刑部,而非中书门下。
    5《唐六典》卷六尚书省比部郎中、员外郎职掌条,194页。
    6参见中宗《即位赦文》: “句勘罕从于比部,多差别使”,《唐大诏令集》卷二,7页。
    7参见《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比部员外郎门贞元十一年正月条、长庆元年六月条、大和四年九月条,1218-1219页。大和四年九月条亦见于同书卷六八刺史上,1425页。
    8参见《唐会要》卷八六奴婢门大历十四年八月条,1860页。
    9《唐六典》卷六尚书省刑部都官郎中、员外郎条,193页。
    1《旧五代史》卷三七《明宗三》天成元年九月戊辰条,510页;《册府元龟》卷一六O帝王部革弊二,1933页。
    2《唐会要》卷七二马门大中六年六月条,1545页。
    3过所录文见李斌城等着《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37页。
    4独孤及《唐故特进太子少保郑国李公(遵)墓志铭并序》,《毗陵集》卷一一,四部丛刊初编112,上海书店,1989年。
    5《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工部尚书门大历六年十二月十一日敕、大历十四年六月一日敕,1220页。
    6《唐会要》卷六六将作监门,1367页。
    7《新唐书》卷一八二《李固言传》,5357页。
    8《新唐书》卷一五九《柳晟传》,4962页。
    1《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尚书省工部屯田郎中、员外郎职掌条,1201页。
    2《唐会要》卷九二内外官职田门大历十四年八月敕,1981-1982页。
    3《唐会要》卷九二内外官职田门大中元年十月条,1983-1984页。
    4孙绛《唐故中大夫守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桂州本管都防御经略招讨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乐安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孙府君(成)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贞元O二六,1856页。
    5参见《唐会要》卷九二内外官职田门长庆元年七月敕,1982页;宝历元年四月制,1983页。
    6《太平广记》卷二五O《尚书郎》引《两京新记》,1937页。
    7德宗、文宗两朝要求“其司农寺供宫内及诸厨冬藏菜,并委本寺自供。其菜价仍委京兆尹约每年时价支付,更不得配京兆府和市”。见德宗《禁和市诏》,《全唐文》卷五二,566页:文宗《大和七年册立皇太子德音》,《唐大诏令集》卷二九,107页。
    8《王建诗集校注》卷七,282-283页.
    9权德舆《唐故给事郎使持节房州诸军事守房州刺史赐绯鱼袋崔公(述)墓志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二六,406页。
    1合计一栏为某部长官或通判官在唐代前期(高祖至玄宗七朝共138年)总的缺任时间比率。例如吏部尚书在这一时期,缺任33年,以33除以138,得出24%。
    2《旧唐书》卷九九《萧嵩传》,3094页。参见《新唐书》卷一○一《萧嵩传》,3953页。
    3《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2888页。狄仁杰任侍郎时,本部长官、通判官在任情况,参见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00页。
    4《旧唐书》卷九三《娄师德传》,2976页。《新唐书》卷一○八《娄师德传》略同,4092页。娄师德任侍 郎时,本部长官、通判官在任情况,参见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门长寿元年条,239页。
    1《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贞观二年条,参见贞观三年三月十日条,1161页。
    2具体情况参见雷闻《隋与唐前期的尚书省》,收入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8页-118页。
    3参见李锦绣《四等官制的解体》。
    1《新唐书》卷一六七《王播传》,5115页。参见《旧唐书》卷一六四《王播传》,4276页。
    2权德舆《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上柱国赵郡开国公赠尚书右仆射李公(巽)墓志铭井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二二,341页。
    3李绛《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文苑英华》卷八九七,4721页。
    4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81-222页。
    5《唐会要》,1637页。
    6《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会昌五年二月条,604页:《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贡举部谬滥门武宗会昌五年条,7802页。
    7《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82-183页。
    8《义安太后服制敕》,《唐大诏令集》卷七六,430页。
    1李建以太常少卿权知贡举、发榜和正除礼侍的时间,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67页。
    2李建撰宪宗谥议时的官衔为权知礼部侍郎,见《唐会要》卷二帝号上宪宗条,10-11页。宪宗谥议定然撰写于元和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李建正除礼侍之前。因为撰写谥册文的杨于陵的官衔为户部侍郎。见《唐会要》卷二帝号上宪宗条。杨于陵在元和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己由侍郎迁任户部尚书。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67页;卷一六《辑考五下》礼侍门李建条,875页;《旧唐书》卷一六《穆宗纪》元和十五年二月辛丑条,476页。
    3《唐会要》卷二帝号下僖宗条注,16页。
    4权德舆《故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汴宋毫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汴州诸军事兼汴州刺史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董公(晋)神道碑铭》,《权德舆诗文集》卷一五,238页。
    5严耕望认为:“仆射、尚书既职事间散,或供宰相序位,或供方镇回翔,故无其人则缺而不补。”参见其前揭文。
    6《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大和九年正月已卯条,557页;七月戊辰条,559页;开成元年七月辛卯条,566页。
    7《新唐书》卷一六四《殷侑传》,5054页。参见《册府元龟》卷四六七台省部举职门殷侑条,5561页。
    8《旧唐书》卷一七上《文宗上》宝历二年十二月丙辰条,523页;大和元年八月壬寅条,527页;大和二年六月乙酉条,529页:卷一七下《文宗下》大和四年三月乙亥条,536页。
    1《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绰传》,4304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5022页;《唐会要》卷三九议刑轻重门宝历三年条,832页。
    2参见李锦绣《四等官制的解体》。
    3参见卢向前《从中晚唐政治社会变化看唐宋变革一一评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96-597页。
    1参见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207-221页。
    1尚书省对于寺监的下符权,见梁肃《代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文苑英华》卷八四○,4441页。尚书省对于地方的下符权,见《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司郎中门贞元五年正月条,1176页。
    2权德舆《吏部员外郎南曹厅壁记》,《权德舆诗文集》卷三一,478页。
    1《册府元龟》卷五一六宪官部振举—德宗贞元二年七月条,6167页。
    2《旧唐书》卷一六七《赵宗儒传》,4361页;《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贞元五年正月条,7626页。
    3《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李渤条,7629页。
    4皇甫湜《韩文公(愈)神道碑》,《皇甫持正集》卷六,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5韩愈《上郑尚书相公启》,《韩昌黎文集注释》卷二,227页。
    6《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穆宗元和十五年正月条,7629页。
    7《唐会要》卷八二甲库门,1792页。
    8《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司勋员外郎门,1183页。
    1《册府元龟》卷六三0铨选部条制二贞元十六年十二月条,7560-7561页:《旧唐书》卷一三六《齐抗传》,3756-3757页;卷一六四《杨于陵传》,4293页;《新唐书》卷一二八《齐抗传》,4471-4472页;卷一六三《杨于陵传》,5032页:《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吏部尚书门元和六年条,1178页。
    2《册府元龟》卷六四四贡举部考试二,7719页:《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咸通十三年三月条,679页。
    3权德舆《唐故中散大夫守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保姚公(南仲)神道碑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一四,228页。
    4孙国栋《晚唐中央政府组织的变迁》,《唐宋史论丛》,246-255页。
    1《唐会要》卷九三诸司诸色本钱上,1988页。
    2《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缘举杂录门开元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条,1639页
    3《唐会要》卷八二甲库门贞元十年三月八日条,1793页;《册府元龟》卷六○帝王部立制度一贞元十年三月初条,674页。但是《唐会要》称三库同印;《册府元龟》则记载三库分别置印。
    4《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纪》开成二年六月庚子条,570页。参见《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吏曹条例门,1602页。
    5分见《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大和四年七月条,1617-1618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大和四年七月条,7568-7569页。
    6《旧唐书》卷一七六《杨虞卿传》,4563页。参见《新唐书》卷一七五《杨虞卿传》,5248页。
    1《南部新书》甲,李景让典贡年条,9页。
    2参见《唐会要》卷七五贡举上明经门元和二年十二月条,1629页;卷三五释奠门元和九年十一月条,751页:《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条制三太和二年十二月条,7683页。
    3《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吏曹条例门,1602页。
    4《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1617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7568-7569页。
    5《唐国史补》卷下柳辟条,51页。
    1《旧唐书》卷一四九,4013页。参见《新唐书》卷一O二《令狐垣传》,3987页。
    2《新唐书》卷九○,3768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九《刘崇望传》,4664页。
    3《新唐书》卷一六三《杨于陵传》,5032页。
    4《唐国史补》卷下郎官判南曹条,50页。
    5《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吏部员外郎门,1181页。参见《通典》卷二三吏部员外郎条注,633页。
    6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贞元十一年条,155页。
    7《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1617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7568-7569页。
    1《册府元龟》卷六五○贡举部应举门宣宗大中十三年条,7798页。
    2《册府元龟》卷六四四贡举部考试二大和三年三月条,7719页。
    3参见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
    1《旧唐书》卷一三二《李元素传》,3658页。
    2《册府元龟》卷四五八台省部德望门钱徽条,5438页。
    3《新唐书》卷一八二《崔管传》,5364页。
    4《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刑部侍郎门宝历元年四月条,1215页:卷二五辍朝门大和九年七月条,551页;《册府元龟》卷六一帝王部立制度二大和九年三月庚午条,681页:《旧唐书》卷一七上《敬宗纪》宝历元年四月条,514页:卷一七下《文宗下》大和九年二月庚午条,557页。
    1白居易《晚从省归》,《白居易集笺校》卷二五,1762页。
    2《旧唐书》卷一三八《赵憬传》,3776页。
    3权德舆《唐故正议大夫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纪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傅贞宪赵公(憬)神道碑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一三,213页。
    4权德舆《大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清宫及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崇文馆大学士上柱国岐国公杜公(佑)淮南遗爱碑铭》,《权德舆诗文集》卷一一,181页。
    5《册府元龟》卷四五八台省部德望门韦弘景条,5438页。
    6柳宗元《故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轻车都尉宜城县开国伯柳公(浑)行状》,《柳宗元集》卷八,183页。
    7《册府元龟》卷一二○帝王部选将二大和四年二月条,1435-1436页。
    8《唐会要》卷三九定格令门贞元二年七月二十三日条,824-825页。
    9《唐会要》卷六六大理寺门大中四年七月条,1360页。
    10《册府元龟》卷五一六宪官部振举一德宗贞元二年七月条,6167页。
    1《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掌选善恶门,1596页。
    2《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吏曹条例门,1601-1602页。又见《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大和五年六月诏,7569页。
    3《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开元四年六月十九日敕,1611页。
    1《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开元三年条,6714页。
    2《大唐故尚书右丞倪公(泉)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元O二八,471页。
    3《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41页。
    4《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贞元八年敕,1157页。
    5白居易《庚承宣可尚书右丞制》,《白居易集校注》卷四八,2886页。
    6《册府元龟》卷五二○下宪官部弹劾三下韦温条,6219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二九《张文规传》,3613页;《新唐书》卷一二七《张弘靖传》,4449页。此事发生在开成三年十一月。此时无左丞.故由右承韦温举职。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66页。
    7《新唐书》卷一六九《韦温传》,5159页:《资治通鉴》卷二四六开成四年,7939页。
    8《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4336页。
    1《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咸通十三年六月,8164页。
    2《太平广记》卷一八八《卢隐》引《玉泉子》,1412页。《唐语林校证》卷七964条略同,664页。
    3《新唐书》,5291页。
    4《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7629页。
    5《旧唐书》卷一四九《令狐垣传》,4013页。参见《新唐书》卷一○二《令狐垣传》,3987页。
    6《新唐书》卷九○《刘崇望传》,3768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九《刘崇望传》,4664页。
    1《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丞门,1174-1175页。《唐会要》卷二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门会昌三年二月条略同,568页。
    2《条贯立戟敕》,《唐大诏令集》卷一O九,566页。
    3《唐会要》卷八二考下大中六年七月条,1789页。
    4《唐会要》卷八二考下大中六年七月条,1789页。
    5《却扫编》卷中,丛书集成初编2791,商务印书馆,1936年,137-138页。
    1《五代会要》卷二二吏曹裁制门,351-352页。
    1《唐律疏议》卷九职制律稽缓制书官文书条,197页。
    2《唐律疏议》,196-197页、203页、514页。
    3P.2819。录文见《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211-233页。
    4《唐六典》卷一,10-11页。
    1《唐六典》卷一,11页。
    2《唐六典》卷一,11页。
    3参见雷闻《关文与唐代地方政府内部的行政运作一一以新获吐鲁番文书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4期,123-154页。
    4《唐大诏令集》卷五,33页。
    5《唐会要》卷二二前代帝王门天宝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条,501-502页。
    6《册府元龟》卷五九二掌礼部奏议二○会昌二年正月四日条,7078页。
    7《唐六典》,697页。
    1《唐会要》,1176页。
    2《唐会要》,1781页。
    3参见卢向前《牒式及其处理程序的探讨一一唐公式文研究》。
    4参见吴丽娱《试论“状”在唐朝中央行政体系中的应用与传递》。
    5《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三,408页。
    1参见圆照收录在《代宗朝赠司空大弁正广智和上表制集》中的诸敕牒文书,《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五二。
    2参见《唐六典》卷二三将作监丞职掌条,594页。
    1独孤及《重议吕諲》,《毗陵集》卷六,四部丛刊初编112。
    2梁肃《代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文苑英华》卷八四O,4441页。
    3《唐六典》卷二尚书省吏部考功郎中职掌条注:“诸职事官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身亡者,其佐史录行状申考功,考功责历任勘校,下太常寺拟谥讫,覆申考功,于都堂集省内官议定,然后奏闻。”44页。
    4《太平广记》卷一八一《李肱》,引《云溪友议》,1352页。
    5参见《册府元龟》卷六四一贡举部条制三景宗天祐三年正月条,7687页:《旧唐书》卷二○下《哀帝纪》天祐三年正月辛巳条,806页。
    6《唐会要》,1762页。
    1《韩昌黎文集注释》卷八,433页。
    2《唐会要》,1372页。
    3《唐会要》,1657页。
    1《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司郎中门,1176页。
    2《唐会要》卷八二考下,1788-1789页。
    1《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137页。
    1司马光撰《司马氏书仪》卷一,丛书集成初编1040,中华书局,1985年,3-4页。
    1《五代会要》卷一九刺史门,312页。标点据文意,径自改之。
    2《五代会要》卷一五考功门后唐天成元年十月三日条,250页。
    3《五代会要》卷一七杂录门,278页。《册府元龟》卷六三四铨选部条制六显德三年十月诏略同,7609页。
    1《册府元龟》卷九九帝王部亲信门李泌条,1187页。《旧唐书》卷一三○《李泌传》略同,3621页。
    2《资治通鉴》,7073页。
    1《旧唐书》卷一○《肃宗纪》乾元二年三月甲午条、乙未条,255页;《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乾元二年三月甲午条、乙未条,1694-1695页。李岘以吏部尚书平章事为相,却掌握大权,成为这一时期尚书省官员为相掌权的特例。
    2《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条,7074页。
    3《册府元龟》卷六四帝王部发号令三乾元二年三月诏,715页。
    4《旧唐书》卷一○《肃宗纪》乾元二年五月辛已条,256页: 《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乾元二年条, 1695页。
    1《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中书省门,1088页。
    2《唐会要》卷六五内侍省门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敕,1339页。
    3《唐会要》卷二○陵议门天宝十三载二月制,460页。
    4《册府元龟》卷八七帝王部赦宥六至德二年十二月戊午条,1034页。
    5《唐会要》卷六九县令门乾元元年三月五日敕,1441页
    6《册府元龟》卷六一二刑法部定律令四乾元二年三月诏,7349页。
    7《以春令减降囚徒德音》,《唐大诏令集》卷八四,481页。
    1李观《上陆相公书》,《全唐文》卷五三三,5418页。
    2《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贞元二年正月条,1157页。
    3《新唐书》卷一六○《徐浩传》,4965-4966页。
    4《册府元龟》卷一五一帝王部慎罚门代宗宝应三年七月壬寅条,1826页:《广德元年册尊号敕》,《唐大诏令集》卷九,58页。
    5《新唐书》卷一○《肃宗纪》上元二年秋八月癸丑朔条,262页。
    6《册府元龟》卷六六五内臣部恩宠门李辅国条,7963页。
    7《唐会要》卷八一考上宝应元年十月条,1779页。
    1《乾元元年南郊赦》,《唐大诏令集》卷六九,384页;《册府元龟》卷六八帝王部求贤二乾元元年四月条,764页。
    2《唐会要》卷八一考上宝应二年正月条,1779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五铨选部考课一宝应三(二)年正月条,7624页。
    3《唐会要》卷八一考上宝应二年闰正月条,1779-1780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五铨选部考课一宝应三(二)年闰月条,7624页。
    4《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孝廉举门宝应二年六月二十日条,1652页;卷七七贡举下崇玄生门天宝十三载十月十六日条,1661页。
    5《唐会要》卷三九议刑轻重门乾元元年十二月十四日条、二年六月十四日条、宝应元年九月八日条,830页。
    6《唐会要》卷六六军器监门总序条,1376页;《册府元龟》卷六二○卿监部总序门,7455页。
    7《唐会要》卷六六军器监门乾元元年六月条,1376页。
    8《唐会要》卷六六司木炭使门,1363页。
    9《唐会要》卷四四太使局门,933页。
    10《甄叙皇属敕》,《唐大诏令集》卷四O,190-191页。《唐大诏令集》载此敕,未标明时间:《全唐文》卷四四将此敕列入肃宗名下,484页。
    11《册府元龟》卷五○四邦计部榷酤门,6042页。
    12《新唐书》卷一○九《王玛传》,4108页。
    1《唐会要》卷八六关市门宝应元年九月敕,1872页。
    2参见《册府元龟》卷一○五帝王部惠民一高宗永徽二年正月条,1257页;中宗神龙元年四月条,1258页。
    3《广德二年南郊赦》,《唐大诏令集》卷六九,386页。
    1《册府元龟》卷一O二帝王部招谏一广德二年三月诏,1225页。《令台省详议封事诏》略同,《唐大诏令集》卷一○五,536页。
    2《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1155-1156页。
    3《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永泰二年正月丙戌条,282页:《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元年正月丙戌条,7188页。
    1《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元年二月条,7189页。
    1《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1156页。《唐会要》所载诏令,有所删节,但不影响文意。诏令原文,见《复尚书省故事制》,《唐大诏令集》卷九九,502-503页。
    2“[大历五年五月]庚辰,贬礼仪使、礼部尚书裴士淹为虔州刺史,户部侍郎、判度支第五琦为饶州刺史,皆鱼朝恩党也。”见《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296-297页。
    3《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296页:《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代宗大历五年三月乙丑条,7213页。
    4权德舆《唐尚书度支郎中赠尚书左仆射正平节公裴公(倩)神道碑铭并序》,《权德舆诗文集》卷一七,262页。
    5《唐会要》卷三七礼仪使门大历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条,785页。
    6《册府元龟》卷八九帝王部赦宥八德宗大历十四年五月癸亥条,1057页;卷六四帝王部发号令三大历十四年六月赦书,718页;《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大历十四年六月敕,1156-1157页。
    7《唐会要》卷六二御史台下出使门大历十四年六月敕,1277页;《唐会要》卷七八诸使中诸使杂录上大历十四年六月一日敕,1702页。
    1《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大历十四年八月甲辰条,323页:《新唐书》卷六二《宰相中》大历十四年八月甲辰条,1700页。
    2《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虞部员外郎门大历十四年八月条,1222页;卷八六奴婢门大历十四年八月条,1860-1861页;卷九二内外官职田门大历十四年八月敕,1981页。
    3大历十四年八月,都官奏请加强对官奴婢的管理时,提出要按照旧制,由金、仓部给衣粮。即二部必须恢复旧有管理国家财富的权力。见《唐会要》卷八六奴婢门大历十四年八月条,1860-1861页。
    4《册府元龟》卷四八八邦计部赋税二,5833页。大赦全文见《册府元龟》卷八九帝王部赦宥八建中元年正月辛未条,1058页。
    5《唐会要》卷六九别驾门建中元年正月十九日条,1438页。
    6《唐会要》卷六九都督刺史己下杂录门乾元元年六月六日敕,1436页。
    7《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324页。
    8《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三月癸巳条.7279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建中元年三 月癸巳条,325页。
    1梁肃《处州刺史李公墓志铭》,《文苑英华》卷九五一,5003页。
    2权德舆《故朝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太子太傅卢公(迈)行状》,《权德舆诗文集》卷二○,309页。
    3梁肃《为雷使君祭孟尚书(暤)文》,《文苑英华》卷九八二,5168-5169页。
    4《新唐书》卷一五O《崔造传》,4813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贞元二年正月癸丑、甲寅条,352页;卷一三○《崔造传》,3627页:《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贞元二年正月条,1157页。
    5《旧唐书》卷一三○《崔造传》,3627页:《新唐书》卷一五○《崔造传》,4814页。
    1《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贞元二年正月条,1157页。贞元三年正月,张延赏入相,七月薨。故此事发生在三年三月。《唐会要》错将此事系于贞元二年。
    2《南部新书》丁省中司门条,45页。
    3《南部新书》壬建中三年六月条,141页。
    1严耕望《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唐史研究丛稿》,77页。
    2参见《旧唐书》卷一一九《常衮传》,3445页:《唐仆尚丞郎表》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门,141页。
    3常衮《授邵说兵部郎中制》,《文苑英华》卷三九○,1985页。
    4常衮《授崔夷甫金部员外郎等制》,《文苑英华》卷三九一,1990页。
    5常衮《授陆海主客员外郎制》,《文苑英华》卷三九一,1992页。
    6常衮《授崔侁萧直给事中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一,1943页。
    7常衮《授贺若察给事中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一,1942-1943页。
    8常衮《授赵涓给事中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一,1943页。
    9《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中书省门,1089页。
    1《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3514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4795页。
    2《新唐书》卷一二二《韦陟传》,4353页。
    3《旧唐书》卷一二三《班宏传》,3518-3519页:《新唐书》卷一四九《班宏传》,4802页。崔宁于建中二年七月任右仆射,至建中四年十月被杀。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53-54页。
    1《代宗朝赠司空大弁正广智和上表制集》卷一
    2裴冕于广德元年二月至大历四年十一月在左仆射任上(后兼东都留守等)。见《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广德二年二月戊寅条,275页:大历四年十一月丙子条,294页。参见《唐仆尚丞郎表》卷二《通表上》仆丞门永泰元年条,50页。
    3《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1157页。
    4《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南选门大历十四年十二月二日敕,1622页。
    5参见《旧唐书》卷一二六《裴谞传》,3568页;《新唐书》卷一三O《裴谞传》,4491页。
    1《旧唐书》卷三七《五行一》,1370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三六《窦参传》,3746页:《新唐书》卷一四五《窦参传》,4730页。
    1《唐会要》卷二○陵议门贞元十四年四月诏,461页。
    2《唐会要》卷一三禘袷上贞元八年正月二十三日条,362页。
    3《唐会要》卷八二冬荐门贞元十一年正月敕,1791页。
    4《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贞元十一年十月条,1157页。
    5《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贞元八年敕,1157页。《旧唐书》卷一三《德宗下》贞元八年五月戊辰条略同,374页。
    6陆贽《再奏量移官状》,《陆贽集》卷二○,660页。
    7韩愈《进士策问》其七,《韩昌黎文集注释》卷二,160页。注释称此文作于贞元十四年或元和五年前后。但是这种情况,与宪宗朝的情况明显不符,故应为贞元十四年所作。
    8《新唐书》卷一三一《李石传》,4515页。
    1权德舆《请置两省官表》,《权德舆诗文集》卷四七,742-743页。
    2《旧唐书》卷一三五《韦渠牟传》,3729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六七《韦渠牟传》,5110页。
    3《唐会要》卷五三杂录门,1082页。
    4吕温《故太子少保赠尚书左仆射京兆韦府君(夏卿)神道碑》,《文苑英华》卷九○一,4745页。
    5杜黄裳《东都留守顾公(少连)神道碑》,《文苑英华》卷九一八,4832页。
    1《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杂处置门贞元三年七月条,1614页。
    2贞元十二年,急书告身官尚置有独立的本钱。见《唐会要》卷九三诸司诸色本钱上贞元十二年条,1988页。
    3《唐会要》卷九三诸司诸色本钱上贞元十二年条,1988页。
    4《唐会要》卷八八仓及常平仓门贞元十九年十月条,1916页。
    5《唐会要》卷六五太常寺门贞元九年四月敕,1342页。
    6《唐会要》卷六六司木炭使门贞元五年条,1363页。
    7贞元十年,太府少卿韦少华专知左藏库。见陆贽《论裴延龄奸蠹书一首》,《陆贽集》卷二一,672-673页。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365页。
    8太庙本属于太常寺,在开元年间开始由少卿专知。大历二年最终改隶宗正寺。元和十五年,宪宗皇帝柑享太庙时,祝版出错,“知庙宗正少卿嗣宁王李子鸿”受到处罚。见《唐会要》卷一八原庙裁制下元和十五年六月敕,424页。故知,太庙改隶宗正寺后,也应该继续由少卿专知。
    1《唐会要》卷九三诸司诸色本钱上贞元十二年条,1988-1989页。
    2《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门贞元四年三月条,1540页:《册府元龟》卷一四帝王部都邑二贞元四年三月条,159页。
    1《旧唐书》卷一四七《杜佑传》,3979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六六《杜佑传》,5088页。
    2《册府元龟》卷五八帝王部致治门宪宗条,657页。
    3《册府元龟》卷五○七邦计部俸禄三元和九年八月诏,6085页。
    4《旧唐书》卷一五四《吕元膺传》,4104页。
    5《唐会要》卷八一谥法下“厉”门于頔条注,1741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五六《于頔传》,4131页。
    6《册府元龟》卷四六九台省部封驳门,5589-5590页。《旧唐书》卷一五八《郑余庆传》略同,4165页。参见《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吏部尚书门元和七年十一月条,1178页;《新唐书》卷一六五《郑余庆传》,5060页。
    7参见元稹元和时所撰《授韦审规等左司户部郎中等制》中“尚书郎会天下之政,上可以封还制诰,下可以升负牧守”之句。见《元稹集·外集》卷四,659页。
    1《唐会要》卷六六大理寺门元和四年九月敕,1357-1358页。《册府元龟》卷六一二刑法部定律令四元和四年九月诏略同,7350页。
    2《宝历元年正月南郊赦》,《唐大诏令集》卷七○,394页。
    3《册府元龟》卷四七四台省部奏议五宇文鼎条,5659页。
    4《唐会要》卷四一左降官及流人门元和十二年七月敕,862页;《册府元龟》卷六一二刑法部定律令四元和十二年七月己酉敕,7351页。
    5《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兵部侍郎门元和六年八月条,1211页。
    1《旧唐书》卷一四《宪宗上》元和六年六月丁卯条,435-436页。
    2《册府元龟》卷四九七邦计部河渠二元和十四年五月条,5954页。
    3《唐会要》卷二六命妇朝皇后门元和十五年二月条,576页。
    4《册府元龟》卷五○一邦计部钱币三穆宗元和十五年闰正月诏,6003页。
    5元稹《钱重物轻议》,《元稹集·外集》卷二,651页。
    6韩愈《钱重物轻状》,《韩昌黎文集注释》卷八,370页。
    7《唐六典》卷一尚书都省左右司郎中条,11页。
    8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191-193页。
    1《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元和二年正月条、三年五月条,1158页。
    2《唐会要》卷六五宗正寺门元和七年十二月条,1351页;修图谱官最早见于元和四年,见《唐会要》卷七五选部下选限门元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敕,1606页。
    3图谱院的工作,是修玉牒的基础。此前,皇室玉牒由皇帝临时差派大臣修撰。由于图谱院的出现,使得专门修撰成为可能。修玉牒官见《新唐书》卷四八百官三宗正卿、少卿条,1251页。
    4《唐会要》卷六六司木炭使门元和三年八月条,1363页;卷八八仓及常平仓门元和三年八月条,1916页。
    5宦官李辅光在元和元年至四年的某时,出任礼宾使。见崔元略《唐故兴元元从正议大夫行内侍省内侍知省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特进左武卫大将军李公(辅光)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元和○八三,2007页。
    6《唐会要》卷一八原庙裁制下,424页。
    1《唐会要》卷七九诸使下诸使杂录下大和二年六月,1709页。
    1《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刑部员外郎门大和五年四月敕,1217页;《册府元龟》卷六五发号令四大和五年四月敕,724页。
    2《唐会要》卷六○御史台上御史台门大和元年十二月条,1230页;《册府元龟》卷五一六宪官部振举一文宗大和元年十二月条,6170页。
    3《大和七年册皇太子德音》,《唐大诏令集》卷二九,107页。
    4《唐会要》卷六O御史台上御史台门大和八年九月条,1244-1245页。
    5《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1165页。
    6《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左右仆射门,1166页。
    7《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大和六年八月甲戌条,546页;大和七年七月甲辰条,550页。
    8《册府元龟》卷九七六外臣部褒异三大和七年四月辛酉条,11465页。
    9参见《册府元龟》卷九七六外臣部褒异三贞元五年十二月庚午条、贞元十一年二月甲子条、元和三年三月丁亥条、长庆元年二月辛卯条,11462、11463、11465页。
    10《册府元龟》卷四六一台省部宠异门庾敬休条,5495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纪》大和九年二月庚午条,557页。《唐会要》卷二五辍朝门记载此事,时间混乱,误,551页。
    1《删定制敕》,《唐大诏令集》卷八二,474页。
    2《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吏曹条例门大和五年六月敕,1601-1602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大和五年六月敕,7569页。
    3《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掌选善恶门大和二年三月条,1596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大和二年闰三月条略同,7567页。
    1《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给事中门大和三年八月敕,1103-1104页;《册府元龟》卷六五帝王部发号令四大和三年八月诏,723页。
    2《册府元龟》卷一五一帝王部慎罚门大和四年六月壬申条,1827页。
    3《册府元龟》卷六五帝王部发号令四大和七年闰七月己未诏,724页。《唐会要》卷六二御史台下出使门将此诏系于元和年间,1277-1278页。
    4《唐会要》卷六O御史台上御史台门大和四年九月条,1230-1231页。
    5《册府元龟》卷六一三刑法部定律令五大和七年九月乙卯条,7354页。
    6《唐会要》卷六八刺史上大和四年八月条,1425页。
    7《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纪》大和七年七月甲辰条,550页。
    1《唐会要》卷六九别驾门大和七年八月九日敕,1438页。
    2《册府元龟》卷六一帝王部立制度二,681页。
    3《册府元龟》卷一五五帝王部督吏门宣宗大中四年正月诏,1879-1880页。
    4《唐会要》卷六五太常寺门大中四年七月条,1343页。
    5《唐会要》卷二五杂录门开成三年二月条,555页。
    6《旧唐书》卷一七下《文宗下》开成三年二月乙已条,573页;《册府元龟》卷五八帝王部勤政门开成三年二月诏,652页。
    7《唐会要》卷二五杂录门,555页。
    1《册府元龟》卷四八四邦计部经费门开成元年正月辛酉条,5790页。
    2《唐会要》卷九三诸司诸色本钱下开成三年七月敕,1996页:《册府元龟》卷五○七邦计部俸禄三,6091页。
    3《唐会要》卷二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门会昌二年十月条,567页;三年二月条,568页;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丞门会昌三年三月条,1174-1175页。
    4《唐会要》卷七九诸使下诸使杂录下开成二年十二月条,1712页。
    5《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开成三年十二月诏,7573页。
    6《唐会要》卷六七京兆尹门,1405页。
    1《唐会要》卷五九尚书省诸司下户部员外郎门会昌元年二月条,1195页。参见《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会昌元年二月壬寅条,586页。
    2关于会昌元年二月的财政改革,参见《唐代财政史稿》下卷,197页;陈明光《论晚唐中枢权力分配格局的变动》,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70页。
    3《唐会要》卷七九诸使下诸使杂录下,1711页。参见《旧唐书》卷一七二《令狐楚传》,4463页:《册府元龟》卷四七四台省部奏议五令狐楚条,5661页。
    1《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1091页。
    2《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会昌五年六月丙子敕,604页。《唐会要》卷五七尚书省诸司上尚书省门会昌五年六月敕略同,1158-1159页。参见《册府元龟》卷三一四宰辅部谋猷四李德裕会昌五年六月奏,3703页。
    3《册府元龟》卷六三一铨选部条制三开成二年二月条,7572页。参见《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吏部员外郎门长庆元年正月条,1181页:《旧唐书》卷一四一《张克勤传》,3859-3860页。二书将此事系于长庆年间,误。
    1《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九,1110页。
    2孙邺《唐故承议郎使持节都督登州诸军事守登州刺史孙府君(方绍)墓志铭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咸通○六八,2431页。
    3《旧唐书》卷一七七《裴休传》,4593-4594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八二《裴休传》,5372页。
    4杜牧《韩宾除户部郎中裴处权除礼部郎中孟琏除工部郎中等制》,《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七,1035页。
    5杜牧《皇甫鉟除右司员外郎郑潀除侍御史内供奉等制》,《杜牧集系年校注》卷一七,1041页。
    6《册府元龟》卷一二四帝王部修武备门宣宗大中五年五月敕,1492页。
    7《唐会要》卷四八议释教下大中六年十二月条,987-988页。
    1《唐会要》卷五七翰林院门,1153页。
    2《旧唐书》卷一七九《孔纬传》,4652页。
    3《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咸通十年十二月条,673页。
    4参见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208-210页。
    5《旧唐书》卷二○上《昭宗纪》光化三年九月乙巳条、戊申条,769页:《新唐书》卷八一《李知柔传》,3603页。
    1钱珝由宰相王抟推荐任官。王抟任相即在乾宁、光化间。参见《新唐书》卷一七七《钱珝传》,5273页;卷六三《宰相下》乾宁二年三月条,1751页;《旧唐书》卷二○上《昭宗纪》光化三年六月戊辰条,766页。
    2钱珝《授赵昌翰考功郎中制》,《文苑英华》卷三八九,1982页。
    3《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咸通四年正月庚午条,654页。
    4《太平广记》卷三一二《徐焕》引《三水小牍》,2471页。
    5《旧唐书》卷一七八《王徽传》,4640页。参见《新唐书》卷一八五《王徽传》,5408页;《唐会要》卷八二考下咸通十四年条,1789-1790页;《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考课二咸通十四年条,7632页。
    6《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咸通十三年,8164页;《新唐书》卷一七七《李景温传》,5291页。
    7《文苑英华》卷四○六,2062页。
    8《旧唐书》卷一七二《萧仿传》,4482页。《旧唐书》卷一七八《王徽传》,4643页;《新唐书》卷一八五《王徽传》,5409页。
    9《旧唐书》卷一七九《刘崇望传》,4664页。
    1见钱珝《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扆妻渤海郡夫人高氏进封燕国夫人制》,《文苑英华》卷四一九,2119页。
    2狄归昌《唐故刑部尚书崔公(凝)府君墓志并序》,录文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乾宁○○三,1161页。
    3韦瞳、崔荆同制授任刑部员外郎。见钱珝《授李褒刺史等制》,《文苑英华》卷四一一,2083页。
    4侍御史李磎曾根据金部发往御史台的公文,进状皇帝。见《册府元龟》卷三帝王部名讳门顺宗条注,36页。
    5分别见《旧唐书》卷一九下《僖宗纪》,695-698页。
    1《旧唐书》卷一七九《孔纬传》,4651页。
    2《唐会要》卷三五褒崇先圣门大顺元年二月条,747页。
    3《唐会要》卷一七庙灾变门光启元年十二月,413页。
    4龙纪元年十一月,行郊庙之礼。两中尉和枢密使欲朝服助祭,因少府监无素制冠服,令其立造。见《旧唐书》卷一七九《孔纬传》,4651页。
    5《新唐书》卷一八三《朱朴传》,5385页。
    6P.2811《金紫光禄大夫守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侯昌业直谏表》。录文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27页。
    7《资治通鉴》卷二五九景福元年十二月条注,8437-8438页。
    8《旧唐书》卷二○上《昭宗纪》天复三年辛未条,775页;《新唐书》卷一O《昭宗纪》天复三年正月庚午条,300页。
    9史称天复元年十月后“学士不复得对矣。”见《资治通鉴》卷二六二天复元年十月戊戌条,8559页。
    10《资治通鉴》卷二六三昭宗天复三年正月庚午条,8594页。
    1《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天复三年二月乙未条,8604页。
    2《唐会要》卷七一十二卫门天复三年二月条,1525页; 《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天复三年五月,8609页。
    3《旧唐书》卷二○上《昭宗纪》天复三年十二月丙申条,778页;《新唐书》卷一○《昭宗纪》天祐元年正月乙己条、己酉条,301页。《旧唐书》与《新唐书》、《资治通鉴》对朱全忠铲除崔胤一党的时间,记载略有不同。
    4《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天祐元年春正月条,8624页。
    5《资治通鉴》卷二六四天祐元年闰四月戊申条,8631-8632页。参见《旧唐书》卷二○上《昭宗纪》天祐元年闰四月戊申条,780页。
    6《旧唐书》卷二○下《哀帝纪》天祐元年十月丙申条,788页:《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天祐元年十月丁酉条,8637页。《新唐书》则记载朱全忠本人于天祐三年丁未,兼判左右神策及六军诸卫事。见《新唐书》 卷一○《哀帝纪》天祐元年三年丁未条,302页。
    1《旧唐书》卷二○下《哀帝纪》,806页。《资治通鉴》称“全忠辞不受”。见《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天祐三年三月戊寅条,8658页。
    2《旧唐书》卷二○下《哀帝纪》天祐二年五月庚午敕,794页。
    3《唐会要》卷七四选部上论选事门,1591页。参见《册府元龟》卷六三二铨选部条制四哀帝天祐二年三月诏,7576页:《旧唐书》卷二○下《哀帝纪》天祐二年四月丁未敕,792-793页。
    4《旧唐书》卷二○下《昭宗纪》天祐三年正月辛已条,806页。
    5《旧唐书》卷二○下《哀帝纪》天祐二年八月戊子制,798页。
    6天祐二年四月乙未,刑部尚书张袆以奉山陵之劳,获赐一子正员官。见《旧唐书》卷二○下《哀帝纪》,792页。裴迪二月王子,以汝州刺史身份升任刑尚,十一月在任。见《旧唐书》卷二○下《哀帝纪》,789-790页:《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天祐二年十一月条,8651页。
    B(唐)白居易:《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C(唐)岑参:《岑嘉州诗笺注》,廖立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
    D(清)董浩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唐)独孤及:《毗陵集》,四部丛刊初编112,上海书店,1989年。
    (唐)杜牧:《杜牧集系年校注》,吴在庆撰,中华书局,2008年。
    (唐)杜佑:《通典》,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
    H(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注释》,阎琦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
    (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L(宋)李防:《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宋)李防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
    (唐)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丛书集成初编1856-1859,中华书局,1985年。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
    (唐)李商隐:《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刘学锴、余恕诚著,中华书局,2002年。
    (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刘肃:《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
    (后晋)刘晌等: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6年。
    (唐)刘禹锡:《刘禹锡集》,《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唐)陆贽:《陆贽集》,王素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
    (唐)罗隐:《罗隐集》,雍文华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
    M(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0(宋)欧阳修等: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P(唐)裴庭裕:《东观奏记》,田廷柱点校,中华书局,1994年。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Q(宋)钱易:《南部新书》,黄寿成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
    (唐)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郭广伟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S(唐)沈亚之:《沈下贤集校注》,萧占鹏、李勃洋校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丛书集成初编1040,中华书局,1985年。
    (宋)司马光等: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诚刚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
    《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贾二强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
    T(元)脱脱等: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W(宋)王谠:《唐语林校证》,周勋初校正,中华书局,1987年。
    (唐)王建:《王建诗集校注》,尹占华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
    (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王溥:《五代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曾贻芬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
    (宋)王应麟:《玉海》,广陵书社,2003年。
    (唐)温庭筠:《温庭筠全集校注》,刘学错撰,中华书局,2007年。
    (宋)吴自牧:《梦粱录》,符均、张社国校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
    X (宋)徐度:《却扫编》,丛书集成初编2791,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清)徐松:《增订唐两京城坊考》,李建超增订,三秦出版社,1996年。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Y(唐)颜真卿:《颜真卿集》,黄本骥编订,凌家民点校、简注、重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曾贻芬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
    (唐)元稹:《元稹集》,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
    《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杨军笺注,三秦出版社,2002年。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白化文等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
    Z(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C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
    T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92-1999年。
    Z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C陈长安:《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L(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1985年。
    W (清)王昶:《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年。
    吴钢:《全唐文补遗》(第1-9册),三秦出版社,1994-2007年。
    Z(清)赵钺等:《尚书省郎官柱石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C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考新考订(外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出版社,2001年。
    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
    H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L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金华主编:《中国审计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
    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略论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唐代财政史稿》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励波护:《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年。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齐鲁书社,2004年。
    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
    《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
    N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1992年。
    内藤乾吉:《唐代的三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中华书局,1992年。
    宁志新:《使职制度研究(农牧工商编)》,中华书局,2005年。
    S孙国栋:《唐宋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T唐长孺:《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
    W王永兴:《唐勾检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
    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Y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
    《唐仆尚丞郎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Z赵雨乐:《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之编成》,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张国刚:《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中村裕一:《唐代制敕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1年。
    《唐代官文书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6年。
    《唐代公文书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6年。
    周道济:《汉唐宰相制度研究》,台北大化书局,1978年。
    C陈明光:《论晚唐中枢权力分配格局的变动》,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唐代后期并存着两个户部司吗?对(唐代户部使司与原户部司异同
    辨)的质疑》,《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
    陈仲安:《唐代的使职差遣制》,《武汉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D大津透:《唐律令国家の予算にっぃて》,《史学杂志》95编第12号。
    董劭伟、张金龙:《唐前期吏部尚书职掌考》,《求索》,2007年第9期。
    杜文玉:《唐代内诸司使考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F樊文礼、史秀莲:《唐代公牍文“帖”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
    方亚光:《唐代外事机构论考》,《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G郭锋:《唐尚书都省简论》,《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
    H郝松枝:《汉唐时期尚书省的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何汝泉:《唐代使职的产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武则天时期的使职与唐代官制的变化》,《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
    《从会昌元年<中书门下奏>看唐后期户部的使职差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唐代户部使的产生》,《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L雷闻:《从S.11287看唐代论事敕书的成立过程》,《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关文与唐代地方政府内部的行政运作——以新获吐鲁番文书为中心》,
    《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4期。《唐代帖文的形态与运作》,《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
    黎虎:《唐代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文史》第47辑,中华书局,1998年。
    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湜:《论唐代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
    刘后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论唐高宗武则天至玄宗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安史之乱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从敕牒的特性看唐代中书门下体制》,《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兼论中古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刘兆君:《隋唐三省宰相制度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汉唐时期尚书省的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卢向前:《牒式及其处理程式的探讨——唐公式文研究》,《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集》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从中晚唐政治社会变化看唐宋变革——评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楼劲:《伯2819号残卷所载公式令对于研究唐代政治的价值》,《敦煌学辑刊》,1987年第2期。
    《唐代的尚书省——寺监体制及其行政机制》,《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罗永生:《唐前期三省地位的变化》,《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罗祎楠:《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中国学术》第22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
    N宁志新:《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宁志新、董坤玉:《唐代三省的权力格局及其地位变化》,《河北学刊》,2008年第9期。
    鸟谷弘昭:《唐代の吏部南曹にっぃて》,《立正史学》六五。
    Q祁德贵:《论唐代给事中的主要执掌》,《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R任士英:《略论唐代三省体制下的尚书省及其变化》,《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T全建平:《唐代宣徽使再认识》,《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
    W王东洋:《六朝隋唐时期考功郎隶属及其职掌之变化》,《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
    王永平:《论唐代宣徽使》,《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魏斌:《“伏准赦文”与晚唐行政运行》,《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吴枫、关大虹:《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辩护》,《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吴丽娱:《论唐代财政三司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1期。
    《唐代的礼仪使和大礼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学刊》第五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
    《试论“状”在唐朝中央行政体系中的应用与传递》,《文史》第83辑,中华书局,2008年。
    X薛明扬:《论唐代使职的功能与作用》,《复旦学报》,1990年第1期。
    Y杨际平:《隋唐宰相制度的几个问题》,《浙江学刊》,1988年第3期。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俞钢:《唐后期中书、门下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及特点》,《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
    《唐后期宰相结构研究——专论六部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袁刚:《唐代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Z张达聪:《论比部职掌的演变和唐代的比部审计制度》,《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
    张国刚:《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述论》,《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
    L刘后滨:《公文运作与唐代中书门下体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99年。
    W 王建峰:《唐代刑部尚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年。
    王孙盈政:《唐代后期的尚书省和诸寺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Z张建利:《唐代尚书左右丞初探》,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9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