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四家诗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通过研究元四大家诗画,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元四家,而比较研究其诗画,也可以具体探讨中国诗画的关系。本文主要立足于作品,结合历代书画论著的相关资料,对元四家诗画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主要分析在元代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诗画发展。第二章在论述元四家之变后,叙述元四家诗歌著作并辑补佚诗,再制作元四家绘画著录表,记录历代书画论著关于元四家绘画的记载。第三章分析研究元四家绘画的隐逸主题,论述元四家皆以画为隐,以画展露隐逸情怀。第四章分析元四家诗歌的情感思想,使人更全面地认识元四家。第五章将诗画进行对比研究,论述元四家诗画的融合与抗拮。元四家皆以诗画为抒情寄怀之具,诗境与画境相通,诗风与画风相近,而画上题诗,使诗、书、画在画面上“附丽成观”,诗情与画意互补;但也有抗拮乖违之处,如倪瓒,其诗风秀细而画风简逸,诗歌遵循儒家诗教,绘画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诗歌内容也较绘画更为宽泛,他们的诗画成就也是不平衡的。究其因,一是诗画有别,二是诗画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是诗画复古,但结果不同。
By studying the poetry and painting of the four masters of Yuan dynasty, we can more fully understanding them, and specifically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poetry and painting by comparative studying their poetry and painting. This paper tries to conclude the viewpoints from the material when anglicizing their poetry and painting. There are two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bases on the works; secondly, it combines the relevant materials in the works abou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Yuan Dynasty. After discussing the change of the four masters of Yuan dynasty, there are two steps in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ly, it describes the works of poetry and Supplements the lost poems for the four masters, Secondly, it makes the Painting and Recording table for the four masters to mark the relevant records in the works abou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hermit topic of the four masters' painting, and discuss that they hermitaged by painting to express the hermit feelings. The fourth chapter makes the four masters to be understood more comprehensively by analyzing the emotion and thought of their poetry.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and antagonist between the painting and poetry of the four masters by comparative. The four masters expressed feelings through painting and poetry, poetic image is Interlinked with painting image, and the style of poetry is similar to the painting's. Writing poems on the painting makes them complemented with each other, However painting and poetry sometimes is conflicted with each other. Take Ni'Zan for example, the style of his poetry is Xiuxi, but his painting style is Jianyi;His poetry follows the Confucian doctrine, but he painted in order to self-entertainment. And the poetry'content is more broad than the painting,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ir painting and poetry is unbalanced.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for that, firstly, painting is different form the poetry. Secondly, the poetry and painting a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history. Thirdly, although the painting and poetry restored ancient ways, the results were different.
引文
①(清)曹培廉《清閟阁全集·序》,见(元)倪瓒《丛书集成续编·清閟阁全集》,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57页。
    ①(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9页。
    ②(明)苏伯衡《丛书集成初编·苏平仲集》卷六《送楼用章赴国学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2页。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八十一《选举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21页。
    ④(明)徐一夔著,徐永恩校注《始丰稿校注》卷五《送赵乡贡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⑤(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页。
    ①(元)陈旅《文津阁四库全书·安雅堂集》卷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8页。
    ②(金)元好问《文津阁四库全书·遗山文集》卷三十三《市隐斋记》,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1页。
    ③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上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164页。
    ①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页
    ②同上,第22页。
    ③据申万里《元代江南隐士考述》,元代江南隐士的谋生手段有:民间教书、务农、经商、占卜之术、书法篆刻印章之术、习医,“元代江南隐士谋生手段的多样化,反映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儒士阶层在逆境中顽强的适应能力。”(见《元史论丛》(第十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307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8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元)戴表元《文津阁四库全书·剡源集》卷九《陈晦父诗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页。
    ④(元)陆文圭《文津阁四库全书·墙东类稿》卷六《送萧仲坚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5页。
    ①(元)任士林《文津阁四库全书·松乡集》卷七《书蒋定叔诗卷后》,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12页。
    ②(宋)舒岳祥《文津阁四库全书·阆风集》卷十二《跋王榘孙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6页。
    ③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④同上,第32-33页。
    ⑤(明)和维《西湖竹枝集序》,杨维桢辑《丛书集成续编·西湖竹枝集》,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429页。
    ⑥关于诗人和诗歌的数量具体如何统计,可参阅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卷第三章《元诗文献》.第36-59页。
    ⑦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⑧同上,第58页。
    ⑨(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六七《道园学古录五十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28页。
    ①(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甲集·仇教授远》,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8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辛集·铁崖先生杨维桢》,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75页。
    ⑤(元)欧阳玄《文津阁四库全书·圭斋文集》卷八《罗舜美诗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5页。
    ⑥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页。
    ⑦《书玄玄赘稿后》,(元)虞集著,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63页。
    ⑧同上,《翰林学士承旨刘公(赓)神道碑铭》,第1069页。
    ①同上,《李仲渊诗稿序》,第569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庚集·陈学士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78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丁集·虞学士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3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戊集·萨经历都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85-1186页。
    ①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8页。
    ③转引自李修生,查洪德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565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7页。
    ②同上,第232页。
    ③(清)顾嗣立《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页。
    ④同上,第7页。
    ⑤(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元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⑥黄节《诗学·金元诗学》,见张寅彭主编,杨焄等校点《民国诗话从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513页。
    ⑦吴梅著,工卫民编校,《吴梅全集·理论卷·辽金元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13页。
    ①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九十《志第四十·百官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78页。
    ③同上,第2279页。
    ①(宋)邓椿《画继》卷十《杂说》,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724页。
    ②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254页。
    ③(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五,《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885页。
    ①(元)韩奕《续修四库全书·韩山人诗集》卷二《郑所南画兰》所附郑所南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四六《列传第三十三·耶律楚材》,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456页。
    ③(宋)汪元量《文津阁四库全书·湖山类稿》,商务印书局2005年版,第81页。
    ④陈得芝《从“九儒十丐”看元代儒士的地位》一文指出“九儒十丐”不足信,有“夸大偏激之处”,已有学者著文辨析元代并无人分十等的制度,儒人另立户籍,称为“儒户”,政府给予他们和僧、道、答失蛮、也里可温教士类似的优待,免除其科差杂役,有学问的贫寒儒士还可从本地学田租中领得一份口粮,在学生员每日二膳可由学校供给,而他们的义务只是读书做学问。但陈得芝也从“儒人免差的执行情况”和“元代儒士的出路如何”两方面分析儒士的地位一落 千丈:儒人免差规定常遭破坏,其免差待遇并完全兑现,许多人仍被收为编民:而元代儒士出路极为狭窄而拥挤,科举从停罢到恢复,进仕维艰,由吏入仕之路亦不顺畅,最后只有教职,但职位亦有限,而升迁更为困难。(见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429页。)
    ①(元)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谢枋得也有此说,但与郑思肖稍异,“七猎八民”作“七匠八娼”:“景定二年,司历者曰:星有天尾旅于奎,填与辰从月后会,四星不相能也,乃季春月朔同轨。其占为文运不是有,天下三十年无好文章。儒者望清台而诟曰:‘何物瞽叟,为此妖言!’司历者闻而笑日:‘岂特无好文章,经历而道废,儒存而道残,科举程文将无用矣。’皆疾其为妖言也。后十六年而验,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遗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见谢枋得《文津阁四库全书·叠山集》卷二《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商务印书局2005年版,第780页。)
    ②(元)程文海《文津阁四库全书·雪楼集》卷十《奏议存稿.学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1页
    ③(宋)刘辰翁《文津阁四库全书·须溪集》卷四《吉州龙泉县新学记》,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53页。
    ④(元)陆文圭《文津阁四库全书·墙东类稿》卷六《送萧仲坚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5页。
    ⑤同上《送赵敏道序》,第199页。
    ⑥(元)王恽《文津阁四库全书·秋涧集》卷四六《儒用篇》,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8页。
    ⑦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页。
    ①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页。
    ②何惠鉴《元代文人画序说》,见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49页。
    ③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④同上,第254页。
    ①(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九十八《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6页。
    ②同上,《苏东坡全集》卷五《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第296页。
    ③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9页。
    ④同上,第1070页。
    ⑤同上,第482页。
    ⑥同上,第93页。
    ⑦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⑧(清)郑绩《续修四库全书·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①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①(明)王世贞《文津阁四库全书·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80页。
    ②(明)何良俊《四友斋从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3页。
    ③(明)屠隆《画笺》,《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995页。
    ④(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⑤同上,第158页。
    ⑥(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七,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85页。
    ①(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885页。
    ②(元)张羽《丛书集成续编·静居集》,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884页。
    ③(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论气韵非师》,《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468页。
    ④(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632页。
    ⑤(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
    ⑥(清)张庚《从书集成续编·浦山论画》,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618页。
    ⑦(明)李东阳《丛书集成初编·麓堂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页。
    ⑧(清)姜绍书《文津阁四库全书·韵石斋笔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页。
    ⑨(明)董谷《丛书集成初编·碧里杂存》,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0-81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②同上,第268页。
    ③同上,第268页。
    ④同上,第269页。
    ①曹伟业《赵孟頫与“元四大家”》,载《书画艺术》2001年第3期,第16-18页。
    ②(明)曹昭《文津阁四库全书·格古要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2页。
    ①(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②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9页。
    ③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86页。
    ①(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②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①同上,第51页。
    ②详见《中国绘画三大画体美学系统》一表,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③(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④关于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还是外甥,即使是元代信实可靠的文献,对此也莫衷一是,有言是赵之外孙,如倪瓒《寄王叔明》有“允矣英才最,居然外祖风”:黄公望《跋王叔明竹趣图》称王蒙是“文敏公之外孙也”;王蒙画作《听雨楼图 卷》中王蒙简介称其为“赵孟頫之外孙”:杨维桢《铁崖诗集》丙集言“叔明乃松雪外孙,国器松雪婿”。也有言是赵之外甥,如夏文彦《图绘宝鉴》称王蒙为“赵文敏甥”:顾瑛《草堂雅集》亦称王蒙是“赵文敏公之甥”:谢应芳《龟巢集)卷六有诗“王郎多学画最工,笔法似舅松雪翁”句。明清两代文献,对此问题也是两说杂陈。当代学界对此也曾难以定夺,后发现王蒙题跋赵氏父子画马图(《赵氏三马图卷》:“第一帧赵文敏公胡骑御青骊图”,第二帧“赵总管奚官御玉花骢图”,第三帧“赵知州奚官御赤骥图”,后人汇之成卷)这一则材料:“右湖州路总管赵公仲穆与其子莒州知州赵彦徵所画二马,气韵精神各得其妙,总管笔法得曹将军为多,知州笔法得韩斡为重,独文敏公兼曹、韩而获其神妙。此所以名重千古,无愧前人。雪庭禅师与总管公为心交,父子之间同为知己。王蒙在文敏公为外祖,总管为母舅,知州为表弟,岂敢品题哉!实识悲感耳。王蒙谨书。”根据这一更可靠的文献资料,学界断定王蒙为赵孟頫的外孙,并逐渐达成共识。王蒙此则题跋,(见(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卷一《赵氏三马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588页。)
    ①《题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诗(并序)》),见(元)柳贯著,柳遵杰点校《柳贯诗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59页。
    ②杜哲森《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③王朝闻总主编,杜哲森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④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40页。
    ⑤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①(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②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③王朝闻总主编,杜哲森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①(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②同上,第167页。
    ③(清)王原祁《雨窗漫笔》,《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
    ④(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751页。
    ①温肇桐编《黄公望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67页。
    ②黄泰是黄公望十六世孙,字韵山,又字韵生。黄泰生平简介可见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页。
    ③《虞山黄氏五集》乃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本,五种六卷:(元)黄公望《大痴道人一卷》、(清)黄式《亦闻诗草》一卷、(清)黄衍《长原诗草》一卷及《诗余》一卷、(清)黄范《未户诗集》一卷,(清)黄鸿飞《自怡集》一卷。现藏于常熟图书馆及南京图书馆。《黄公望史料》第67页、曹培根《书乡漫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对此书均有简单的介绍。
    ④庄申《元季四画家诗校辑》,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2年版,第259页。
    ⑤同上,第4页。
    ⑥温肇桐编《黄公望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66页。
    ⑦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言《一峰道人遗集》全录《写山水诀》。
    ⑧温肇桐编《黄公望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67页。
    ①此诗为《文人画粹编》第三卷黄公望《秋山图》自题。转引自陈履生《黄公望绘画年表》,载于《中国书画》2010年第4期,第82页。此文还收入明代张泰阶《宝绘录》中黄公望的绘画作品,但此书自清代以来即被认为是一部造伪书画著录,故对与之相关资料不予参考。
    ②《录鬼簿》卷下,见(元)钟嗣成,(明)贾仲明著,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135页。
    ③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028页。
    ④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七六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426页。
    ①郑秉珊《黄公望》,载于《美术》1957年第4期,第49页。
    ②此处与“附录三·元季四画家诗集版本志要”所言不符,应是杨家骆1962年翻印在前,虞君质1964年排印在后,见《元季四画家诗校辑》,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2年版,第260页。
    ③庄申《元季四画家诗校辑》,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2年版,第39-40页。
    ①同上,第259-260页。八幡关太郎编的《梅花道人诗钞》未见庄申详细介绍,对其诗歌收集情况不明,无法作评论。
    ②《美术丛书》由神州国光社于1911年初版刊行,1928年重印,1936年重订续完,1947年四版增订刊印。
    ③(元)吴镇《丛书集成续编·梅道人遗墨》,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487页。
    ①(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此鲜于学士题纸上竹,爱之,故录于此耳。至正九年三月廿九日,梅道人广与可笔于橡林精舍。”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65页。
    ②(元)吴镇《文津阁四库全书·梅花道人遗墨》,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9页。
    ③庄申《元季四画家诗校辑》,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2年版,第40页。
    ④陈华宗《<梅道人遗墨>补》,见嘉善县政协文史委编印《纪念吴镇诞辰七百十周年专辑》,1990年,第51页
    ①(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62页。
    ①(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179页。
    ②(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梅道人仿荆浩渔父图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12页。
    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〇四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95页。
    ②(元)倪瓒《文津阁四库全书·清閟阁全集》卷十一,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0页。另:《元诗选》:“句曲张雨、钱塘俞和尝缮写其稿藏之。”(见(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辛集.清閟阁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91页。)
    ③同上。
    ④杨柳《倪瓒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庄申《清閟阁集补遗·前言》,《元季四画家诗校辑》,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2年版,第133页。
    ②(清)金武祥《续修四库全书·粟香四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③杨柳《倪瓒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第18-19页对此有过记述,《倪云林先生诗集》则没收录此词,因此杨柳言“《清閟阁遗稿》收录诗篇与杂著较多较广,来源较丰富,但《倪云林先生诗集》中诗篇质量较高,可信度较大。
    ④(清)金武祥《续修四库全书·粟香四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⑤同上,第112页。
    ⑥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页。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5页。《元季四画家诗校辑·清閟阁集补遗》第192页。三书均收录此词。
    ①两词皆见于《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八,《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58页。此为倪瓒题管仲姬画梅二幅,今据《中国书画全书》录词及题语。
    ②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四三九至一四四0,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8-634页。
    ①(元)顾瑛《草堂雅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60-964页。
    ①(元)顾瑛《玉山名胜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页。
    ②(清)钱谦益撰集,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6-480页。
    ①同上,第529-530页。
    ②(清)沈德潜,周准选《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①此诗是王蒙与杨维桢、张光弼、刘时可等名士雅聚时的即兴唱和之作。见附图4《梦梅花诗帖》。
    ②见图12《林泉清趣图》。
    ③周明初,叶晔补编《全明词补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此词补录自《曋精隽》卷三。
    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七〇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308页。
    ①(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七,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230页。
    ②具体情况可参阅罗以民《追问王蒙<松窗读易国>的下落》,载于《观察与思考》2010年第9期,第42页。
    ①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166页。
    ②(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③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28页。
    ④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17页。
    ⑤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89页。
    ⑥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229页。
    ⑦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795页。
    ⑧(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九,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37页。
    ⑨(清)潘正炜《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卷上,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905页。
    ⑩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14页。
    ①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110-1111页。
    ②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55页。
    ③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996页。
    ④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17页。
    ⑤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760页。
    ⑥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九册,第1080页。
    ⑦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811页。
    ⑧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972页。
    ⑨(清)潘正炜《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卷上,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904页。
    ⑩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第214页。又及:(明)汪砢玉跋《乐圃林居图》:“余家所藏倪高士画,不下十余轴,俱属精品。自以为收藏倪画,无如余家矣。”转引自杨新《倪瓒<乐圃林居图>考》,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4期,第109页。又:尹光华在《倪瓒<霜柯竹石图>简考》一文中道:“据傅申先生统计,倪瓒存世的枯木竹石,他所见仅十四幅,除一幅在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外,其余都入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载于《今日民航》,2007年Z1期,第118页。
    ①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17页。
    ②儿《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44页。
    ③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90页。
    ④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九册,第1078页。
    ⑤(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400页。
    ⑥同上。
    ①(清)吴历《墨井画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72页。
    ①转引自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②(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九《梅花道人墨菜图并题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39页。
    ③(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七,《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251页。
    ④(明)高启《凫藻集》卷四,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85页。
    ⑤(清)潘正炜《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卷上《元大痴楚江秋晓国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902页。
    ①(清)庞元济《虚斋名画续录》卷一《元黄子久山村暮霭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635页。
    ②(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二十八,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第583页。
    ③(元)杨载《杨仲弘诗集》卷四,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第579页。
    ④(元)袁易《静春堂诗集》卷四,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第579页。
    ⑤(清)鱼翼《海虞画苑略》,《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749页。
    ⑥(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⑦(元)杨璃《山居新语》卷四,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88页。
    ①(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762页。
    ②(明)《紫桃轩杂缀》卷一,见(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③(元)郑元佑《桥吴集》卷三,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第581页。
    ④(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图》卷一,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1页。
    ①(清)谢堃《书画所见录·吴镇》,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四集第十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9页
    ②(明)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一,见(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56页。
    ④邓乔彬师《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⑤(明)王绂《书画传习录》庚集《庚集下·知己门》,《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260页。
    ⑥(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六《王司农仿古世册》之《又仿黄大痴》:“张伯雨题大痴画云:‘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以画法论大痴,非痴岂精进头陀而以释巨然为师者耶?’余仿其笔并录数语。”(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68页。)
    ①(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八《黄大久溪山雨意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29贞。
    ②同上,《黄子久天池石壁图》,第30页。
    ③同上,《黄一峰骑马看山图》,第30页。
    ④(清)郏抡达《虞山画志》,《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1005页。
    ⑤(清)王翚《清晖赠言》,《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816页。
    ⑥王伯敏编著《黄宾虹画语——日月山画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4页。
    ①(明)王绂《书画传习录》乙集《论画》,《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34页。
    ②(明)王绂《书画传习录》乙集《论画》,《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34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①王伯敏编著《黄宾虹画语——日月山画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②(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468页。
    ③(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下:“黄子久,名公望,松江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改号一峰,以卜术闲居,弃人间事,易姓名为苦行,号净墅,又号大痴。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薄技小艺亦不弃。善丹青,长词,落笔即成,人皆事之。”(见(元)钟嗣成,贾仲明著,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135页。)
    ①(明)王绂《书画传习录》庚集下《知己门》,《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260页。
    ②(明)王绂《书画传习录》庚集下《知己门》,《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260-261页。
    ③(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一《画论》,《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第750页。
    ④(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八《黄大痴富春山居图并识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31页。
    ①转引自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5页。
    ②(清)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七《邱长春全真法嗣纪略》中的黄公望小传道:“所著曰《大痴道人集》,别有《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涵秘诀一卷》,并金月岩编,公望传。”下注道:“《道藏》目录有《纸舟先生金丹直指》与亲传。《直指》同卷云‘嗣全真正宗金月岩编,嗣全真大痴黄公望传’,此当师《全真直指一卷》。金月岩未详,盖公望之师。《辍耕录》载《张句曲戏题黄大痴小像》云:‘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臓腑。’此虽戏言,亦足证公望为全真道士。”(见胡道静,陈耀庭,林万清主编《藏外道书》第31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24页。)又:温肇桐《黄大痴》:“大痴入教的老师是金蓬头(即金月岩),这是根据《铁网珊瑚》中金蓬头像赞的,赞云:‘师道大矣,此时其迹普愿学者,惟师是式。大痴道仆黄公望稽首拜赞。’大痴与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均友善,金氏曾结蓬莱庵于圣井山,所以大痴别号井西道人,有人说他是因常熟子游苍有言子墨井而取义,或是不合理的。”(见温肇桐《元季四大画家》,世界书局1945年版,第5页。)又:黄公望金蓬头像赞见(明)朱存理《铁网珊瑚》画品五《金蓬头先生画像赞》,《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734页。
    ③《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见《道藏》第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005年重印),第973页。
    ④《纸舟先生全真直指》,见《道藏》第4册,第382页。
    ⑤《抱一函三秘诀》,见《道藏》第10册,第697页。
    ①(清)鱼翼《海虞画苑略》,《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749页。
    ②(清)郏抡达《虞山画志》,《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1005页。
    ③(清)王时敏《王奉常书画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30页。
    ①(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42页。
    ②(清)吴其贞《书画记》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2页。
    ③(清)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453页。
    ④(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八《黄大痴富春山居国并识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31页。
    ⑤(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卷六,《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第207页。
    ①(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一峰老人溪山雨意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88页.
    ①(清)梁廷枬《藤花亭书画跋》卷一《黄大痴山水画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1013页。
    ②(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王徽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03页。
    ①(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八《文侍诏关山积雪图并题卷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198页。
    ②张丑:“黄一峰画卷,自当以《富春山图》压卷,《江山胜览》次之,如《三泖九峰图》,虽有金问、沈粲等题,品又次之。”(见(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42-343页。)董其昌亦以画为第 一。王时敏少时,祖父王锡爵即托董其昌指导其习画,为董其昌的嫡传弟子,深得其赏识,他回忆道:“子久真迹余平生所见几及二十余帧,家藏亦有三四,今皆散佚无存,犹忆董文敏云:黄画图片纸尺璧,毕竟以富春长卷为第一。”(见(清)王时敏《王奉常书画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28页。)
    ①(清)方溶赜《梦园书画录》卷六《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长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229页。
    ②(清)王时敏《西庐画跋》:“昔董文敏为余言:子久画冠元四家,得其片楮残缣,不啻吉光片羽。而生平所最合作,尤莫如《富春山卷》。盖以神韵超轶,体备众法,又能脱化浑融,不落笔墨蹊径,故非人所企及,此诚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见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页。)
    ①(清)张庚《图画精意识》,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7页。
    ②(清)恽格《南田画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79页。
    ③(清)吴其贞《书画记》卷三《黄大痴富春山图纸画一大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8页。
    ④(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费长房》载:汝南人费长房见市中老翁悬壶卖药,市罢即跳入壶中,后与翁偕入壶中,于玉堂共饮毕而出。明朝徐渭在《题雪景图》诗中引用此典故:“幽人凭水槛,钓者挈鱼投,况对千山雪,而无一客留。腊酒此时熟,老夫终岁忧,壶公能醉我,跳入画中休。”徐渭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打破物我的时空界限,藉“壶中天地”之典故,表达他希望藉腊酒一醉,跃入画境以脱离现实的愿望。
    ①(清)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卷四《元黄公望秋山招隐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第904页。
    ②(明)陈继儒《梅花庵记》,(元)吴镇《丛书集成续编·梅道人遗墨》,上海书店出版社,第499页。
    ①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占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②关于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可参详邓乔彬师《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一文,载于《文史哲》,2009年第1期,140-146页。
    ③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④(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⑤(唐)颜真卿著,(清)黄本骥编订,凌家民点校、简注、重订《颜真卿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⑥(唐)朱景元《唐朝名画录·妙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69页。
    ⑦(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①袁行云,高尚贤选注《明诗选》,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②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①(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②管、赵二词皆见(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八,《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58页。
    ③(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①(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499页。
    ②记载吴镇《渔父图》长卷的有(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一、(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梅道人临荆浩渔父图》及(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梅道人仿荆浩渔父图卷》,三书记载均有出入,详见第二章第二节《元四家诗歌著作及辑补》吴镇部分。而存世的吴镇《渔父图》有两卷,一藏于美国佛瑞尔博物馆,一藏于上海博物馆,般认为美国佛瑞尔博物馆藏本(简称佛本)为真迹,而上海博物馆藏本(简称沪本)存疑,但不少画集收入此画,视为吴镇真迹。(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记载有两幅吴镇《渔父图》,一为《梅道人仿荆浩渔父图卷》,吴镇自题及题词,以及他人题跋与另两书大体相同;还有一幅为《吴仲渔父图》,没有记录题词,但记录有署名柳宗元撰写的《渔父图》一文。这与沪本相同,佛本及三书记载均没有此记录,故怀疑沪本即为此画。若如此,沪本亦应为真迹。
    ③(明)顾复《平生壮观》卷九,《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992页。
    ④(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梅道人临荆浩渔父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63页。
    ⑤(宋)周密《云烟过眼录》,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二集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30页。
    ①王伯敏《<仲圭水墨引>引述》,政协嘉善县文史委员会编《吴镇研究论文选·嘉善县文史资料第15辑》,2001年,第4页。
    ②(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梅道人临荆浩渔父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63页。
    ③(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14页。
    ①(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14页。
    ②(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五《元零册·仲圭渔父图并题》,《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第842页。
    ③(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梅道人临荆浩渔父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63页。
    ①(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梅道人临荆浩渔父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63页。
    ②(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13页。
    ①(北宋)内院奉敕撰《宣和画谱》,《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127页。
    ②(清)方潜赜《梦园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235页。
    ③(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八,《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38页。
    ④(明)顾复《平生壮观》卷九,《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992页。
    ⑤此段文字可见于三处记录,但文字有出入,今据方濬颐《梦园书画录》录入。三处记录分别见(明)卞永誉《式古堂 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九《梅道人临东坡风竹图并书》,《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41页。(清)金瑗《十百斋书画记》壬卷《吴镇墨竹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604页。(清)方潜赜《梦园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236页。
    ①(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16页。
    ②(清)潘正炜《听帆楼续刻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905页。
    ③(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红字号第五,《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227页。
    ④温肇桐:“今考书中‘盛昭’一条中称:‘侨寓嘉兴,与余比邻而居,最称莫逆。’此实不类僧家语气,而仲圭是嘉兴人,此书应为其手纂,是毋庸置喙了。”(见温肇桐《元季四大画家·吴仲圭》,世界书局1945年版,第16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已有辨析:“旧本题明释莲儒撰。记文同画竹之派凡二十人。莲儒在明中叶以后,而书中称“山谷为余作诗”云云,又称“余问子瞻”云云。而后乃及金、元诸人,时代殊相刺谬。今以所载考之。其李公择妹、苏轼二条,乃米芾《画史》之文;黄斌老、黄彝、张昌嗣、文氏、杨吉老、程堂六条,乃邓椿《画继》之文,刘仲、王世英、蔡珪、李衍、乔达、李倜、周尧敏、姚雪心、盛昭十条,乃夏文彦《图绘宝鉴》之文,吴璜、虞仲文、柯九思、僧溥光四条,乃陶宗仪《画史会要》之文,皆剽窃原书,不遗一字。惟赵令庇、俞澄、苏大年三条,未知其剽自何书耳。可谓拙于作伪。陈继儒收之,汇《秘笈》中,亦失考甚矣!”(见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百十四《湖州竹派一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15页。)谢巍据《四库全书总目》进一步考证:“复核米、邓、夏三氏之收,所指属实。但陶宗仪《画史会要》不见有传本,不见诸书目甘肃其有此书,亦不见碑传记载其撰有是书,不知何所据?”而“夏氏《图绘宝鉴》之自序撰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可知其成书时间距吴氏去世已十余年。吴镇岂能抄袭死后多年才有之书乎?”《文湖州竹派》“盛昭”条云:“盛昭字克明,扬州人,竹石师文湖州,侨寓嘉兴,与余比邻而居,最称莫逆。”谢巍又此为例进一步祛疑:“考盛昭,为归德人……未见文献记载盛昭曾寓居嘉兴,或魏塘。……且盛昭是时常在杭州,怎能与吴镇成为莫逆之交?与吴镇为比邻者,当为盛懋,字子昭,为魏塘镇人。据《嘉兴府志》、《嘉兴志补》、《六研斋笔记》等书记载,谓盛懋本与吴镇比门而居。……可见作伪者并不知盛昭与盛懋为二人。若为吴镇纂此书,岂有不知同里且曾比门而居者之名贯。”(详见谢魏《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四卷《金、元代》,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关于《文湖州竹派》托名作伪,谢巍在书中“莲儒”部分谈及:“以版本研究,明人所辑三种书皆作释莲儒者则不假,而自清曹溶、陶越所辑《学海类编》(辑成康熙二十年左右,刊于道光年间)本始改题元吴镇撰。《学海类编》所收之书颇有以明人或清初人之书伪托元人者,如谭贞默《孟子编年略》改题《孟子年谱》,伪托元程复心撰。此书改题,并托名吴镇,或为曹溶等所为,或为道光时六安晁氏伪托之,已难究明。”谢巍于书中此处还引述了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九伪托类著录此书的一段原文:“《四库》谓此编拙于作伪,是也。有题元吴仲圭所撰者,尤为谬妄。盖以为莲儒所撰,或不足重。然而奚不迳题文同邪?夫辑前人之言为一书,亦是通例。若此编各注所出。不伪托古人,亦未始不足存也。”(详见《中国画学著作考录》第五卷《明代》,第386-387页。)当今不少研究者,仍将《文湖州竹派》当作吴镇研究的重要材料,故此处详引诸说。
    ②此句出自黄庭坚《次前韵谢与迪惠所作竹五幅》一诗。
    ③(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六《梅道人竹谱册》,《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21页。
    ①同上,第626-627页。
    ②此句出自苏轼《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一诗。
    ③此句出自陈与义《墨梅》一诗。
    ④(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四,(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页。
    ⑤(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第1053页。
    ①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卷二,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9-80页。
    ②(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七十七,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4325页。
    ③(元)李衍《竹谱详录》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736页。
    ①(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版,第245页。
    ②(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十四,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788-789页。
    ①(元)孙作《文津阁四库全书·沧螺集》卷三《墨竹记》,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28-729页。
    ①(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一《为松岩和尚助喜》,《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586页。
    ②(清)吴其贞《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95页。
    ③(清)杨翰《归石轩画谈》,《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73页。
    ④(清)陶樑《红豆树馆书画记》卷八《元吴仲圭墨竹》,《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829页。
    ①(宋)陆佃著,王敏红校点《埤雅》,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页。
    ②(元)黄玠《墨菜铭·序》,(明)汪砢玉《铁网珊瑚》画品四《梅道人墨菜诗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714页。
    ③(梁)萧了显《南齐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二·周颙》,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32页。
    ④(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列传第十五·庾呆之》,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15页。
    ⑤(明)汪砢玉《铁网珊瑚》画品四《梅道人墨菜诗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715页。
    ①(明)范立本辑《明心宝鉴·存心编》,见李朝全点校、译注《明心宝鉴》,华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明)吕坤著;(明)洪应明著;吴承学,李光摩师校注《呻吟语菜根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0页。
    ③(元)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④(宋)朱熹《小学》卷十一《善行第六下》,见《朱子全书》第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页。
    ⑤(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力学》,见《朱子全书》第十四册,第409页。
    ①(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六《吴仲圭题骷髅辞》,《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23页。《四库全书总目》因此词鄙俚荒谬而斥为伪作:“镇画深自矜重,不肯轻为人作。后来假名求售,赝迹颇多,亦往往有庸俗画贾伪为题识,如题画骷髅之《沁园春》词。无论历代画家从无画及骷髅之事。即词中‘漏泄元阳,爹娘搬贩,至今未休’诸名,鄙俚荒谬,亦决非镇之所为。”(见(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百六十八《梅花道人遗墨二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43页。)此言失之武断,南宋李嵩就画过数幅骷髅图,今尚存藏其《骷髅幻戏图》(图43)于故宫博物院;《图绘宝鉴》卷四亦记王重阳画骷髅图:“重阳真人王寿,字知明,咸阳人,大定中得道登真。其初度马丹阳夫妇日,尝画《骷髅》、《天堂》二图并自写真……”(见(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85页。)至于用词鄙俚荒谬,在以戏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元代,大俗大雅,亦不以为奇,如黄公望就有小令《[仙吕]醉中天.李嵩髑髅执扇》(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元四家诗歌著作及辑补》),其用词亦俚俗。故《四库全书总目》所语,不足为据。
    ②(明)朱谋垔《画史会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549页。
    ③丁若木《“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从吴镇画骷髅说起》,载于《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01期,第42页。
    ④(金)马珏《渐悟集》卷下《赠众道契》其一,(金)马珏著,赵卫东辑校《马珏集》,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02页。
    ①(清)钱棻《梅花道人遗墨序》,《文津阁四库全书·梅花道人遗墨》,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9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怀疑《嘉禾八景图》为伪作:“镇画深自矜重,不肯轻为人作。后来假名求售,赝迹颇多,亦往往有庸俗画贾伪为题识,……又如《嘉禾八景》之《酒泉子》词,词既弇陋,其序末乃称‘梅花道人顿首偶自作画’,为谁顿首耶?即《题竹佚句》之‘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亦’字、‘也’字重叠而用,镇亦不应昧于文字如此。”(见(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百六十八《梅花道人遗墨二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43页。)撰写此条提要的四库馆臣认为吴镇题词学识浅陋(弇陋),而且题记末用“顿首”亦欠妥当。这也有失之于臆断。吴镇所作《酒泉子》词已明言“拾俚语”了,而且词中更多是对家乡八景的描绘,没有太多引经用典;吴镇有多幅画跋末尾用到“顿首”,如《梅花道人水墨竹》、《竹谱》、《多福图》、《吴镇老梅并题》等图,若因不知为谁顿首而以为作伪,撰写者反而显得过于坐实了。故《四库全书总目》所语,亦不足为据。
    ③(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④(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28页。
    ①(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上海付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171页。
    ②嘉禾八景具体指何处景物,李德壎对此进行过考证,详见李德埔《吴镇<嘉禾八景>图题跋考识》一文,载于《齐鲁艺苑》1989年第3期。
    ③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585页。
    ④所谓‘八景’,是古人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集称,一般以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致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在我国很地方都有‘八景’之说,而围绕‘八景’衍生、传承的‘八景’组诗、‘八景’组图和组画,均是‘八景’文化的主要内容。”(见范宗兴等著《方志与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①(明)顾复《平生壮观》卷九,《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996页。
    ②(明)笪重光《画筌》,《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694页。此句后注:“凡理路不明随笔填凑,满幅布置处处皆病,至点出无画处更进一层,尤当寻味而得之。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③(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卷三,《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第174页。
    ④(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①(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54页。
    ②(清)钱杜《松壶画忆》卷下,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2页。
    ③(清)钱杜《松壶画忆》卷下,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2页。
    ①李泽厚脚注:“注意不要把这种诗情画意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混同,无人并非‘无我’,有人并非‘有我’又:本书所讲此二境与王国维原意也并不相同。”(见李泽厚《美的历程》第219页脚注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②同上,第214-215页。
    ①同上,第216页。
    ②同上,第228页。
    ③同上,第223页。
    ④同上,第228-229页。
    ①阮璞《倪瓒人品与画品辩惑》:“凡百学科,我们倘不沿用本学科中久已通行于世的名词术语则已,倘要沿用它,自应遵守这个名词术语本有的意义,也即是世人所共同承认的意义。这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就会给人们带来概念的混乱。”见卢辅圣主编《朵云·第六十二集·倪瓒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②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增订本)》,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8页。
    ③同上,第13页。
    ④阮璞《倪瓒人品与画品辩惑》,见卢辅圣主编《朵云·第六十二集·倪瓒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⑤同上,第65页。
    ⑥同上,第66-67页。
    ①阮璞《倪瓒人品与画品辩惑》,见卢辅圣主编《朵云·第六十二集·倪瓒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0页。
    ②同上,第70-71页。
    ①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增订本)》,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6页。
    ②同上,第15页。
    ①倪瓒在后世名声越来越大,流传的故事也越来多,多真赝相杂。倪瓒拒为张士德作画而被挞,有诗可证。倪瓒好友易恒《题云林筠石》:“故山有锡知何日,笠泽移家放棹时。雨里推篷写绮石,烧香何处独题诗。倪先生常辟地渔村,人有追寻之者,忽闻芦苇有异香,遂为追者所得,诗中故云。”(见(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六《云林附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426页。)易恒其人,谈福兴《倪瓒生年之再认定——袁华题<倪瓒与易恒书>考论》有考:“易恒字久成,昆山人。明‘娄东三凤’之一陆容的《菽园杂记》卷十五有:‘予观政工部时,叶文庄公(按:叶盛)为礼部侍郎。尝欲取吾昆元末国初以来诸公文集,择其可传者,或诗或文,人不出十篇,名曰《昆山片玉》以传,命予采集之.若郭襄羲仲《林外野言》、殷奎孝章《强斋集》、袁华子英《耕学稿》、易恒久成《泗园集》……’。”(见卢辅圣主编《朵云·第六十二集·倪瓒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杨维桢亦有诗可证此事:“祗陀山下问幽居,新长青松六七株。见说近前丞相怒,归来自写草堂图。”(见(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之十八《杨廉夫寄元镇诗选》,《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第441页。)
    ②(明)尤镗《清贤纪》,见《倪瓒别传》,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5页、第9页。
    ③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见《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④(清)金瑗《十百斋书画录》子集《倪瓒山水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623页。
    ⑤(清)庞元济《虚斋名画续录》卷一《元倪云林淡室诗图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636页。
    ①(清)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卷一《倪云林春江烟雾》,《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455页。引用的诗句皆出自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
    ②唐代朱景玄作《唐朝名画录》,始在神、妙、能三品外,另增“不拘常法”的“逸品”,将王洽、李灵省、张志和列入逸品,与神、妙、能三品并置,并无贬低逸品之意。及至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将逸品置于另三品之首,并将孙位列入逸品,逸品遂渐成评画的最高标准。从《唐朝名画录》、《益州名画录》对“逸品”画家生活态度和创作状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逸品”的品评实际上也包含画家的才性和情性,将魏晋人物品藻之风结合到画品中来。
    ③(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第166页。
    ④同上,《习苦斋画絮》卷三,第173页。
    ①转引自伍鑫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9页。
    ②(清)恽寿平《南田画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74页。
    ①清代恽向所言,原载《宝迂斋书画录》。转引自伍鑫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②(清)阮元《丛书集成初编·石渠随笔》卷四,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8页。
    ③[美]高居翰著,宋伟航等初译《隔江山色:元代绘画》,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5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229页。
    ②(明)王世贞《文津阁四库全书·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艺苑卮言》,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80页。
    ③(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5页。
    ④(清)恽寿平《南田论画》,见沈子丞编著《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338页。
    ①(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第162页。
    ②同上,第166页。
    ③(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倪云林子安淡室图到并题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70页。
    ④[美]方闻著,李维琨译《心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页。
    ⑤(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762页。
    ⑥(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云林六君子图并题》,《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60页。
    ①(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三《送参寥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②罗世平《人迹于山·序》,见雷子人《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全诗为:“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亭下不逢人,斜阳淡秋影。”此诗非倪瓒所作,是倪瓒《林亭远岫图》上卞同的题画诗。《林亭远岫图》存世,画上正有卞同这首题诗,此外,著录中亦有记载此诗为卞同所作,见(明)卞永誉《式付堂书画汇考》画卷二十《云林生林亭远岫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56页。之所以张冠李戴,大概是因为董其昌《题倪云林画》:“云林画,江东人以有无论清俗。余所《秋林图》,有诗: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亭下不逢人,斜阳澹秋影。其韵致超绝,当在子久、山樵之上。”董其昌在这则题跋中,并没有明确说此诗是何人所作,但很容易解读为倪瓒作《秋林图》并题此诗。(见(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②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见《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页。
    ③于秋立《倪瓒“空亭”图像的精神指归》,载于《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第108页。
    ①转引自陆涛《策划帝国:商务策划文案宝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原出自香港《建筑与城市》-书,此文根据钟华楠1989年2月24日在香港市政局主办之“艺术讲座”的演讲稿整理而成。
    0(唐)裴虬《怡亭铭》,见(清)董诰等编篡,孙映逵等点校《全唐文》卷四八二,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2页。
    ①(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497页。
    ①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1998年版,第583-584页。
    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第六,《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43页。
    ③(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497页。
    ①[美]何惠鉴《元代文人画序说》,见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49页。
    ②同上。
    ①同上。
    ②冯晓贞《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胡光华为其论文指导老师。本节得此文启发颇多。
    ①胡光华,莫丹丹《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载于《艺术探索》2005年第2期,第27页。
    ①王朝闻总编,杜哲森主编《中国美术史·元代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②王伯敏编著《黄宾虹画语——日月山画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①[美]文以诚撰,洪再辛译《家庭财富:王蒙1366年<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还有一个与卞山有关的传统,认为唐末因黄巢起义而逃避乱世的难民定居在山之西边的岩穴中。从很早的年代开始,卞山就与避难或退隐的思想有一些特殊的关系。”载于《新美术》,1990年第4期,第44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葛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0-1914页。
    ①(明)张丑题记。见(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一《王叔明南村真逸图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 册,第86页。
    ①(元)全节《南村记》,见(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一《王叔明南村草堂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86页。
    ②崔彦辉,又作彦辅,亦作彦晖,号云林生,为赵孟頫掳外甥,与王蒙是亲戚。徐一夔《云林小隐记》:“彦晖之外家,盖吴兴赵氏”。
    ③(元)徐一夔《云林小隐记》,见(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卷三《王叔明云林小隐图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第269页。
    ①(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九《王叔明读书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46页。
    ②(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762页。
    ①(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一《黄鹤山人湖山清晓图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0页。
    ②(元)陶宗仪《文津阁四库全书·南村集》卷三《送廷采还黄鹤山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7页。
    ③(清)钱杜《松壶画忆》卷下,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9页。
    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40页。
    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24-125页。
    ②(唐)王维《山水诀》,《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76页。
    ③(唐)王维《山水论》,《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77页。
    ④(元)汤垕《古今画鉴》,《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902页。
    ①(清)王概等编绘《芥子园画谱》初集卷三《人物屋宇谱》,线装书局2008版,第145页。
    ①王伯敏《莫高窟早中期壁画山水探渊》,收入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121页。
    ①马季戈《中国巨匠美术丛书·王蒙》,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美国高居翰也有相同的看法:“王蒙在画中安排的人物与建筑(如赵孟頫的作品)了无新意——仿佛后世的《芥子园画传》,几乎与画中所描绘的生活无关,并不是很耐人寻味。在王蒙的一生的作品中,这些细节都没有显著的变化。同样的妇人总是倚在门槛,同样的男人不是坐在渔船里,就是坐在相同的茅屋的敞轩下读书,或许连念的书都一样,然而环绕着人物的山水反而在酝酿惊天动地的变化。是以王蒙的画生动的不是风景的点缀装饰,而是山水本身。”(见[美]高居翰《隔江山色》,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9页。)
    ②(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一《黄鹤山樵铁网珊瑚图并题》,《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83页。
    ①(清)庞元济《虚斋名画续录》卷一,《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636页。
    ①(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①马季戈《中国巨匠美术丛书·王蒙》,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戊集·丹丘生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7页。
    ②(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二集·戊集·大痴道人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35页。
    ③此画为倪瓒、王蒙合作,王蒙题记:“曩余为倪东海写此图,后倪自画以转惠他人,今归诸博广文,又为略加点染,补其笔墨之未足者,复和东海生韵题识画端以正其事云。黄鹤山中樵者王蒙。”(见(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倪王合作》,《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81页。)此画虽非王蒙原作,但亦可想见其画。
    ①(清)方濬赜《梦园书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230-231页。
    ②同上,第231页。
    ③同上,第232页。
    ①(清)陶樑《红豆树馆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830页。
    ②(清)吴荣光《辛丑销夏记》,《中国书画全册》第十三册,第899页。
    ③(清)钱杜《松壶画忆》卷下,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四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3页。
    ①《宫词》:“南风吹断采莲歌,夜雨新添太液波。水殿云廊三十六,不知何处月明多。”(《元季四画家诗校辑·黄鹤山樵诗钞》诗题名作《题李思训御苑采莲图》)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八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33页。
    ③(明)凌云翰《文津阁四库全书·柘轩集》卷二《悼王叔明室张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6页。
    ④(清)张庚《浦山论画》,《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418页。
    ⑤黄朋《中国山水画通鉴·湿笔繁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①鲁迅《随感录四十三》,见《鲁迅全集》第1卷《热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①本章引用元四家诗歌及杂文极多,如引自绘画作品上的题诗、题款,或引自四家诗集,不作注。其中黄公望、王蒙两人的诗歌主要引自庄申《元季四画家诗校辑》的《大痴道人诗钞》、《黄鹤山樵诗钞》,吴镇诗歌主要引自李德壎的《吴镇诗词题跋辑注》,倪瓒诗歌主要引自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的《清閟阁全集》。本文其他章节若有引用元四家诗文,亦以此方式处理。
    ②(清)曹培廉《清閟阁全集·序》,见(元)倪瓒《丛书集成续编·清閟阁全集》,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57页。
    ①(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下《黄公望》,见(元)钟嗣成,贾仲明著,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135页。
    ②(清)郏抡达《虞山画志》,《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1005页。
    ③温肇桐《元季四大画家·黄大痴》,世界书局1945年版,第28页。
    ④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①孙浩逊《宋元时期的常熟文学》,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4页。
    ①(清)陈焯《湘管斋寓赏编》卷五,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四集第八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4页。
    ②(清)方薰《山静居论画》》,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三集第三辑,第1495-1496页。
    ③(清)钱棻《梅花道人遗墨序》,见《文津阁四库全书·梅花道人遗墨》,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9页。
    ④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卷一百六十八《梅花道人遗墨二卷》,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43页。
    ⑤温肇桐《元季四大画家·吴仲圭》,世界书局1945年版,第18-19页。
    ⑥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⑦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7页。
    ①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275页。
    ②(元)张之翰《文津阁四库全书·西岩集》卷一《题竹逸堂》,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52页。
    ①(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十四《于潜僧绿筠轩》,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788-789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陶渊明》,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2-2463页。
    ②(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九《梅道人松图并题》,《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39页。
    ①李德壎《元代大画家吴镇考》,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第53页。
    ②同上,第55-56页。
    ①李德壎《吴镇家谱续考》,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第96页。
    ②同上。
    ③余辉《吴镇世系与吴镇其人其画——也谈<义门吴氏谱>》,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04期,第53页。
    ④同上,第54-55页。
    ⑤吴静康《吴镇家世再探》,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5期,第7页。
    ①王次澄《吴镇题画诗初探》,载于王次澄《宋元逸民诗论从》,大安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②(清)吴历《大观录》卷十七《吴仲圭四友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15页
    ③详见俞冰,马春梅主编的《中国历代名人别传录·倪瓒别传》,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①吕少卿《论倪瓒的当时诗名大于画名》,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第3期,第74-76页。
    ②张子健《倪瓒诗名与画名并重的历史性考察》,载于《美术大观》2008年第11期,第10-11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页。
    ④(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辛集·清閟阁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91页。
    ①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92页。
    ②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台湾商务书局1939年版,第190-191页。
    ③李维《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④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674页。
    ⑤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第808页。
    ⑥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4页。
    ⑦李知文,王湜华《歌诗犹与世相关——试论倪瓒的诗歌》,载于《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3期,第120页。
    ①(明)王铸《寓圃杂记》卷第五《吴中近年之盛》,见(明)王锜撰,张德信点校;(明)丁慎行撰,吕景琳点校《寓圃杂记谷山笔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2页。
    ②(清)陈廷焯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2005重印,第56页。
    ①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675页。
    ①此图为温肇桐制作,见温肇桐《倪瓒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61页。
    ①(元)张端《云林倪先生墓表》,见(元)倪瓒《文津阁四库全书·清阴阁全集》卷十一,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0页。
    ②(明)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卷十五,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94页。
    ①(元)周南老《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洪武甲寅十一月十一口甲子,以疾卒,享年七十有四。娶蒋氏,先处士七年卒。子二,长孟羽,字碧落,次季民,字国珍,号耕逸,又号蓬居。女三,长适徐瑗,次适陆颐,幼为母舅蒋氏女,孙男女若干人。”(见(元)倪瓒《文津阁四库全书·清閟阁全集》卷十一,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0页。)
    ①(元)顾瑛《草堂雅集》卷十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60页。
    ②(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一《叔明听雨楼图并题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81页
    ③(元)陶宗仪《文津阁四库全书·南村集》卷三,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7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八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33页。
    ⑤(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5页。
    ⑥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1页。
    ①刘三吾,著有《坦斋文集》,《明史》卷一三七有其传记。王蒙在题诗后有题记:“坦斋老师出宋罗文纸,命作泉石。老年自觉不同,作此应命,不记月,黄鹤山人书于坦斋仙馆。”《藤花亭书画跋》卷四还有记有《王叔明山水轴》,题记“至正廿又二年八月六日,写于坦斋仙馆”,可知亦画于其处。
    ②(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141页。
    ③(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一《天真上士像》,《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082页。
    ①(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一《王叔明萝壁轩山居图并识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76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阮籍》,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1页。
    ①(清)张庚《浦山论画》,《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418页。
    ②(元)杨维桢《铁崖诗集》丙集《题王叔明<渡水僧图>》,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27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八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33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08页。
    ①(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①《列子·卷第二·黄帝》:黄帝即位十五年,“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亲已。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见(战国)列禦寇撰,严北溟,严捷译注《列子》卷第二《黄帝》,文学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2页。)
    ①(元)陈基《夷白稿》卷九,转引自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23页。陈高华注释此诗道:“据同书卷二十一《送周信夫序》,周信夫为太尉府掾史是至正十八年(1358)的事。”据此可推知,王蒙担任长史一职是在张士诚府幕。
    ①(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一《王叔明岱宗密雪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89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八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33页。
    ①张强选注《历代辞赋选评注》,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9页。
    ②(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68页。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20页。
    ④(宋)内院奉敕撰《宣和画谱》卷七,《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2页。
    ⑤(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九十八,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0页。
    ⑥(宋)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1页。
    ①(宋)米芾《画史》,《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983页。
    ②(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尾字号第八,《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292页。
    ③(元)汤垕《古今画鉴·杂论》,《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902页。
    ④(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05页
    ⑤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九十八《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6页。
    ②同上,《苏东坡全集》卷五《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第296页。
    ③(清)潘正炜《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卷上,《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904页。
    ④(清)杨翰《归石轩画谈》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86页。
    ⑤(清)方溶赜《梦园书画录》卷六,《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229页。
    ⑥(清)方溶赜《梦园书画录》卷七,《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232页。
    ⑦(清)梁廷枬《藤花亭书画跋》卷二《倪云林画韦应物诗意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1013页。
    ⑧同上,龙官崇跋《藤花亭书画跋》,第1058页。
    ①中国科学院文学院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第808页。
    ②王季迁《倪云林之研究·上篇·倪云林生平及诗文》,载《故宫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66年,第36页。
    ①(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云林霜柯竹石图并题》,《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71页。
    ①(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元镇隔江山色图并题》,《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65页。
    ②(清)梁廷枬《藤花亭书画跋》卷二《倪云林画清秋危坐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第1013页。
    ①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373页。
    ④同上,第374页。
    ⑤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页。
    ⑥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⑦温肇桐《倪瓒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⑧同上,第20页。
    ①同上,第21页。
    ②同上,第22页。
    ③(清)方薰《山静居论画》,见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594页。
    ④王季迁《倪云林之研究·上篇·倪云林生平及诗文》,载《故宫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66年,第39页。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辛集·清閟阁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91页。
    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92页。
    ⑦(明)李日华《六研笔三笔》卷三,见(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⑧王季迁《倪云林之研究·上篇·倪云林生平及诗文》,载《故宫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66年,第36页。
    ⑨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台湾商务书局1939年版,第195页。
    ⑩温肇桐《元季四大画家·倪云林》,世界书局1945年版,第15页。
    ①刘继才《论元代的题画诗》,载《辽宁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第55页。
    ①(明)沈颢《画麈》,《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815页。清代王概亦有相类之论:“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文衡山行款清整,沈石田笔法洒落,徐文长诗歌奇横,陈白阳题志精卓,每侵画位,翻多奇趣。近日俚匠习宜学没字碑为是。”(见(清)王概《学画浅说·落款》,《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958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8页。胡应麟还指出元代文人诗、书兼擅,或诗名为书名所掩,或书名为诗名所掩:“鲜于、赵、邓,诗为书掩;虞、杨、范、揭,书掩于诗。他如姚公茂父子、胡长孺、周景远、程文海、元复初、虞处道、袁伯长、欧阳原功、张仲举、傅与砺、陈众仲、王继学、薛宗海、黄晋卿、柳道传、柯敬仲、危太朴、贯云石、萨天锡、贡泰父、杜原功、倪元镇、余廷心、泰兼善,皆以书知名,详陶宗仪《书史会要》。”(见《诗薮》外编卷六,第238页。)
    ③可参阅《宋元书札手稿系列·倪瓒自书诗稿》,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④(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十九,《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165页。
    ⑤(清)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14页。
    ⑥(清)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66页。
    ①(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卷八,《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217页。
    ②(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47页。
    ③(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沈周题黄大痴山水小幅》,《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59页。
    ④(清)吴历《墨井画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70页。
    ①(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七,《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248页。
    ②(清)姚际恒《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14页。
    ③(清)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卷十四《吴仲圭墨竹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九册,第1080页。
    ①(清)杨翰《归石轩画谈》卷四,《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106页。
    ①(明)沈颢《画麈》,《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815页。
    ①(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43页。
    ②(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03页。
    ③(清)姜绍书《文津阁四库全书·韵石斋笔谈》卷下《梅道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页。
    ①(明)沈颢《画麈》,《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815页。
    ①(明)汪确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倪元镇翠竹乔柯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77页。
    ②(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倪元镇耕渔轩图卷》,《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00页。
    ③同上,卷十七《秋林山色图》,第504页。
    ④(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倪元溪亭山色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04页。
    ⑤同上,卷十七《优钵昙花图》,第506页。
    ⑥同上,卷十七《紫芝山房图》,第508页。
    ①(清)叶燮《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己畦集》卷之八《赤霞楼诗集序》,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5页。
    ②(宋)邵雍著,陈明点校《伊川击壤集》卷十八《诗画吟》,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③邓乔彬师《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
    ④(清)叶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己畦集》卷之八《赤霞楼诗集序》,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85页。
    ①邓乔彬师《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②(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第712页。
    ③(清)查礼《画梅题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938页。
    ④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⑤(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见沈子承《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598页。按:收入《美术丛书》的《山静居论画》,此语为:“款识题画,始自苏米,至元明人而备,遂以题语位置画境,由题而妙,盖映带相须者也。题如不称,佳画亦为之减色,此又画后之经营也。”(见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1-1502页。)
    ①(清)王奕清,陈廷敬等编撰《钦定词谱》卷一《渔歌子》,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39页。
    ①关于《忆馀杭》是属于《酒泉子》的其中一体,还是应该另外独设一词牌《忆馀杭》,是有争议的,不过吴镇填《酒泉子》,应是受潘阆填《忆馀杭》的影响。
    清人万树在《词律》中认为潘阆《忆馀杭》应附入《酒泉子》,不得另立一调:“按:潘作此词三首,前四十九字者二,
    此五十二字者一。旧原系《酒泉子》,即石曼郡取作画图、钱希白自书于玉堂屏风者。尾句虽稍变,真是《酒泉子》,而
    《词统》收此一篇作《忆馀杭》,误也。纵有别名,亦应附入《酒泉子》,不得另立一调。”又,“按:释文莹《湘山野录》
    云:‘《长忆》二首是潘阆自度曲,因忆西湖诸胜故名。《馀杭》与《酒泉子》不同,所论与《词谱》、《词统》均合口,
    应另为一词。’又岛与疑岛屿之误。”(见(清)万树编著《词律》卷三《酒泉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
    页。)
    清人王奕清、陈廷敬等人编撰的《钦定词谱》又认为《忆馀杭》与《酒泉子》其他诸词体制不合,另设一调:“按,《花
    间》、《尊前》及《阳春》诸集,《酒泉子》词诸家大同小异者,二十二阕,约计不过五体。……至《词律》所收潘阆‘长
    忆孤山’与‘长忆西湖湖上水’二词,按《湘山野录》,本名《忆余杭》,且与以上诸词体制不合,故仍按字数,另列在
    后。”(见(清)王奕清,陈廷敬等编撰《钦定词谱》卷三《酒泉子》,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201-202页。)又在卷七
    《忆馀杭》道:“见《湘山野录》,潘阆自度曲,因忆西湖诸胜,故名《忆馀杭》,《词律》编入《酒泉子》者误。”(同上
    第420页。)
    当代学者夏云璧认为潘阆《忆馀杭》“此调与《酒泉子》不同。按潘阆‘长忆’诸首较45字一体,仅略多数字,又押韵
    稍有不同,可作为《酒泉子》又一体。”(见夏云壁《关于<酒泉子>一调的种种》,载于《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
    4期,第56页。)
    ②(清)吴升《大观录》卷十七《王叔明竹趣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93页。
    ①(宋)朱熹《小学》卷十一《善行第六下》《朱子全书》第十三册,第484页。
    ②(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力学》,《朱子全书》第十四册,第409页。
    ③(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见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598页。
    ①(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59页。
    ②[美]何惠鉴《元代文人画序说》,见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①文中小字乃为按语注释。钱钟书《谈艺录·二六·赵松雪诗》,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8页。
    ②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见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页。
    ①徐拥军《赵孟頫诗歌及其诗画关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73-74页。
    ②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1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二六·赵松雪诗》,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8页。
    ①王季迁《倪云林之研究·上篇·倪云林生平及诗文》,载《故宫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66年,第37页。
    ②宗白华《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见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229页。
    ②(清)林纾《春觉斋论画》,见温肇桐《倪瓒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③(清)方薰《山静居论画》,见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594页。
    ①《李景山诗集序》,见(元)虞集著,王颐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90页。
    ②(元)虞集著,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75页。
    ①王蒙没有画论传世,清代厉鹗《南宋院画录补遗》从明代张泰阶《宝绘录》收录了一段文字,是王蒙题跋马和之画:“画家以冲淡胜者为至。若瘦硬严整,则又涉作者气,知音士人所不贵也。钱唐马和之,绍兴中登进士第,宦游之暇,以绘事寄情,务脱去铅华艳冶之习,而专为清雅圆融。向来画院一派,至是为之一洗矣。此卷更有晋唐人格,又非毛诗等图所得比伦也。太朴先生宜宝之。黄鹤山人王蒙。”(见(清)厉鹗《南宋院体画补遗》,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从书》四集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96页。)但张泰阶《宝绘录》向来被视为一部造伪书画著录,出于谨慎考虑,故此份资料不予采用。关于张泰阶《宝绘录》一书,清人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四库全书总目》均有指出其造伪,徐邦达《六论古书画鉴定》、黄苗子《画籍求疵》也指出此书为造伪之作。
    ②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七六二《黄公望》,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3页。
    ③同上,第426页。
    ①(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九《梅花道人墨菜图并题卷》,《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39页。
    ②(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三《王元章吴仲圭梅竹双清图合卷·仲圭竹并题》,《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127页。
    ③(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五《宋扬补之、徐禹功、吴莹之、吴仲圭四梅图合卷·吴仲圭老梅并题》,《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第1053页。
    ④(明)李日华《六研斋三笔》卷四,(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页。
    ①(明)陈继儒《丛书集成初编·太平清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7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二六·赵松雪诗》,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9页。
    ②(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卷十《云林隐居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21页。
    ③(明)汪砢玉《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古木幽篁图》,《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77页。
    ④吕少卿《论倪瓒的当时诗名大于画名》,载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第3期,第74-76页。
    ⑤张子健《倪瓒诗名与画名并重的历史性考察》,载于《美术大观》2008年第11期,第10-11页。
    ①(明)王樨登《清閟阁全集·序》,见(元)倪瓒《丛书集成续编·清閟阁全集》,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59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5页。
    ③[日]铃木敬著,魏美月译《中国绘画史》上卷,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7年版,第8页。转引自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武汉大学2006年版,第220页。
    ④饶宗颐《词与画——论艺术的换位问题》,收入《画寜页——国画史论集》,见《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十三《艺术(上)》,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48页。
    ①同上,第362-363页。
    ②邓乔彬师《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③同上,第23页。
    ④同上,第37-38页。
    ⑤同上,第46页。
    ⑥同上,第57页。
    ①(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黄大痴江山胜览图》,《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59页。
    ①[美]何惠鉴《元代文人画序说》,见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
    ②同上,第247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7页。
    ④同上,第228页。
    ①(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波字号第十《赵子昂扣角图·自跋》,《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35页。
    ②(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卷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①《铁网珊瑚》卷四作《铁岩图》,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711页。
    ①(清)杨翰《归石轩画谈》卷二《李竹懒六砚斋笔记》云:“《浮岚暖翠》,痴翁第一合作也……予在苏郡得即手临,乃山左宋氏所藏也,不知如何转归塞北闻遭殉葬,呜呼!昔之《兰亭》今之《浮岚暖翠》,伤哉惜哉!”(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81页。)
    ①《平生壮观》卷九单独记录此幅,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993页。
    ①《大观录》卷十七所载此词题词亦十六首,除若数首相同外,余者皆不同,而题跋与其他记录相同。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12页。
    ①此诗复见题于《四清图》之竹画及《梅沙弥竹谱卷》,此两画俱见《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64页。
    ②此画在《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九题识为“至正庚寅,梅沙弥奉为松岩和尚助喜”,且吴镇题诗首句为“枝枝有参差”,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37页。
    ①《平生壮观》卷九依画面而名此图为《罢钓》,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993页。
    ①《珊瑚网》名画题跋卷九,吴镇题识是“至正五年己西……”,而《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九为“至正五年乙西从《式古堂书画汇考》旁注,可知其记录乃据自《珊瑚网》,应是传抄讹误。(分别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63页和第七册第36页。)
    ②《十百斋书画录》巳集仅录题诗“阴凉生研池”一幅,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679页。
    ①《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十九同时记录此画与《临荆浩渔父图并题词卷》,而且吴镇题跋大致相同。见《中国书画 全书》第七册,第34-36页。
    ①《寓意编》卷二单独记录吴镇此幅竹图而不言收入《梅竹双清图合卷》,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915页。
    ①梁章钜于《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卷十四言吴镇生于至元十七年、终于至正十四年,年七十有五,此款语所云“至正二十又五年”则“必有笔误而莫能寻致误之由”,“若以为作伪,更不应如此之误而不审,况此卷笔墨淋漓意境深邃,又非作伪之所能乎”,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九册,第1080页。
    ②梁章钜亦言此卷作于吴镇逝后六年,“此误与前卷同”,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九册,第1080页。
    ①此画倪瓒的题跋在《味水轩日记》卷三与《清河书画舫》绿字号第十一、《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相同,但题识日期稍异,《味水轩日记》为“至正己亥六月十四日”,《清河书画舫》和《式古堂书画汇考》为“至正己亥六月廿四日”,分别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味水轩日记》第1149页、《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清河书画舫》第353-354页、《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式古堂书画汇考》第66页。
    ①《筠石乔柯》亦见于《味水轩日记》卷七,《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250页。
    ①《味水轩日记》卷八言此幅为“倪云林树石”,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266-1267页,《郁氏书画题跋记》卷九和《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图名《竹树小山》,分别见于《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48页和《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76页;倪瓒题诗首句,《味水轩日记》卷八为“一笑相逢喜有期”,《郁氏书画题跋记》卷九、《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均为“一笑相逢岂有期”。以道诗“喜看新酒似鹅黄”,《味水轩日记》、《郁氏书画题跋记》均记为倪瓒书此诗于《竹树小山图》,而《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则无此记载,而完整将此诗及题记列为《初柳图》的题诗及题记。在无确证的情况下,窃以为以后者为确,待考。
    ②《味水轩日记》卷八记此画为“倪云林小景”,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279页:而《郁氏书画题跋》卷六记为《优钵昙花图》,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21-622页;《平生壮观》卷九亦称此画为《优钵昙花图》,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996页。《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名此画为《芥舟轩图》,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75页。《真迹日录》亦有《优钵昙花小幅》,但题诗首句是“十竹己安居”,应是另一幅画,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86页。
    ①吴其贞言此图“是善长本色画而无云林—笔点画在内,且倪赵两家法本悬绝,称曰合作,盖识也。云林题识云:……据此题识是赞美赵画,未尝言合作也。”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61页。
    ①《真迹目录》有两处记录此画,分别见于《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85、396页。
    ①《书画记》卷四图目及题识皆言为“溪亭山色图”,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3页。
    ①《平生壮观》卷九因倪瓒题诗诗句而名为《屋角春风》,《大观录》卷十七即因题跋中的“檗轩翁”而名为《檗轩图》,但时人普遍称之为《容膝斋图》。《詹东图玄览编》卷三记录有“倪元镇赠医者小画”,言有王友石题诗、邵二泉题跋,故不能断定两者是否为同一幅画,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4页。
    ①《江村销夏录》卷一录有倪瓒题识:“至正癸卯九月望日,戏为胜伯徵君写此,并赋小诗,倪瓒”,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1005页。
    ②《味水轩日记》卷八《倪云林阔幅山水》题诗与《溪阴山色图》相同,但署名却异,一为“净名居士瓒”,一为“沧浪漫士倪瓒”,而且《味水轩日记》卷八并没有马治、回斋题诗的记载,故难以断定两者是否为同一幅画。分别见于《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1264页和《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72页。《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与《珊瑚网)相同。
    ①此画题诗与《林亭远岫图》题诗一样,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56页。
    ①(明)王弘著,何本方点校《山志》初集卷三《十万图》:“倪云林尝为陶南村作《十万图》,曰:万笏朝天,万竿烟雨,万丈空潭,万壑争流,万峰飞雪,万卷书楼,万林秋色,万松叠翠,万横香雪。皆有云林自跋,款署至正癸丑,盖其晚年笔也。藏阳羡陈定生家,侯朝宗曾为文纪之。后闻己归朝宗。近见雍丘友人言:“朝宗殁,复为有力者夺去矣。”(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页。)
    ②《平生壮观》卷九、《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均记录《鹤林图》,但款识标明是为周玄真所作,见本表。
    ①《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一言此画有二,一存项氏家,旁多郳良题诗,较胜新安王氏所藏,而且汪砢玉也藏有文五峰(文伯仁)临幅。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第1084-1085页。冯晓贞《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花溪渔隐》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时收藏有3幅同样的作品。经王季迁、李霖灿两先生在1964-1965年间往复商讨,认为《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甘肃的此幅为真迹。当为定论。”(见冯晓贞《工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
    ①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记《黄公望南村草堂轴》“款署至正四年甲申岁九月廿有二日为九成尊兄画。大痴道人黄公望,时年七十有六。”并言王蒙《南村草堂图》“是纸本,不署年月,其《南村真逸卷》亦纸本无年月,皆同时为陶九成作。”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九册,第1077页。
    ②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闻此卷最后归海盐吴思庭修处,梦楼先生偶主其家,所有书画悉归题品。先生尝私告人曰:思庭家不少名迹,惟被其割换移置者亦不少,尝以一卷化为两三卷,甚为可惜云云。想此迹亦在劫中也。王叔明别有《南村草堂图》,亦为陶九成作,与此卷无涉。”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九册,第1078页。
    ①[美]文以诚撰,洪再辛译《家庭财富:王蒙1366年<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卞山的传说史为两个不同的字提供了解释,这两个字都发同一个音,被互相替换着用来指代那个地方。第一字是王蒙在他画上署款所用的‘卞’字,它是姓氏,说是当卞和在那里采玉后开始与该山有关系;另一字‘弁’是指侍从的帽子,其开关被看作象山的样子。”载于《新美术》,1990年第4期,第44页。
    ②《书画总考》名此画为《松雪小隐》,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1060页。
    ①《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均著录此画为王蒙的《洞天清晓图》,有王蒙自题诗“雾阁云窗缥缈间”及张翥、金霖、壶中、筠庵题诗;而此画在缪日藻《寓意编》卷二著录为《黄一峰山水》,且较《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多董其昌两跋,缪日藻批注道:“子久画流传绝少,余生四十年所见五帧耳,此尤超妙入神,非夏山图可比也,《珊瑚网》载此画目为王叔明,误矣。”认为此画为黄公望画作,且原“雾阁云窗缥缈间”题诗后己无“黄鹤山樵”题识,亦无黄公望题识:张翥题诗首句“一生居士精神健”也变为“一峰居士精神健”。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第913页。惜原作已佚,已无从考证。
    ②《珊瑚网》、《式古堂书画汇考》均旁注说明“一本作至正十三年二月晦日倪瓒写,题诗与此同”。张丑《真迹日录》有著录《倪云林筠石乔柯》,题诗与此同,后有题识:“四月十七日风雨中,叔经茂异携酒肴相饷于晚节轩中,因为写筠石乔柯,并题绝句。云林子瓒。”后有袁英题诗,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86页。
    ①罗以民《追问王蒙<松窗读易图>的下落》一文,言当年浙江博物馆从吴湖帆处购买《剩山图》时,吴要求搭售王蒙的《松窗读易图》。但现在浙博没有馆藏此图,当年是否购买亦众说纷纭。罗以民在文登载了“浙江日报1957年1月16日刊登的王蒙《松窗读易图》照片”的图证,但他在追问在浙博工作30年后退休的汪济英先生时,仅得到“这幅画此后没有了下文”的回答。见《观察与思考》2010年09期,第42页。
    ①据刘如仲《王蒙霜柯竹石图》一文可知此画仍存世,见《收藏家》2005年06期,第32-34页。萧沐容在《郁然深秀——王蒙<山水>赏析》一文言:“王蒙作品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并不多见。目前最高价格为2005年7月在中贸佳春拍中成交的其晚年作品《霜柯竹石图》,该作被拍出的880万元。”见《大美术》2006年01期,第144页。
    ①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③(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85页。
    ④(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85页。
    ⑤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明)王世贞《文津阁四库全书·弇州四部稿》,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80页。
    ②(明)屠隆《画笺》,《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第995页。
    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3页。
    ④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
    ⑤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⑥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75页。
    ⑦(元)倪瓒《文津阁四库全书·清閟阁全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50页。
    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87页。
    ⑨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75页。
    ⑩阮荣春《沈周》,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①(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②(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③(明)郁逢庆《郁氏书画题跋记》,《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32页。
    ④(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337页。
    ⑤(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页。
    ⑥(清)张庚《从书集成续编·浦山论画》,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618页。
    ⑦(清)姜绍书《文津阁四库全书·韵石斋笔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页。
    ①(明)董谷《丛书集成初编·碧里杂存》,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0-81页。
    ②(明)尤镗,(清)杨殿奎《倪瓒别传》,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5页。
    ③(明)尤镗,(清)杨殿奎《倪瓒别传》,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④同上,第448页。
    ⑤同上,第338-339页。
    ①同上,第330页。
    ②同上,第413页。
    ③同上,第429页。
    ④温肇桐《倪瓒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⑤(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卷八十五,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7页。
    ①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90页。
    ②(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册,第401页。
    ③(元)倪瓒《文津阁四库全书·清閟阁全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45页。
    ④同上,第642页。
    ⑤阮璞《倪瓒人品与画品辩惑》,见卢辅圣主编《朵云·第六十二集·倪瓒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7页。
    ⑥同上,第67页。
    ⑦(明)王世贞《文津阁四库全书·弇州四部稿》,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9页。
    ⑧(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85页。
    ⑨(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85页。
    ⑩(明)王世贞《文津阁四库全书·弇州四部稿》,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9页。
    11(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①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378页。
    ②同上,第394页。
    ③温肇桐《倪瓒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④同上,第8页。
    ⑤(清)张照《文津阁四库全书·石渠宝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3页。
    ⑥(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画禅室随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⑦同上,第175页。
    ①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②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711页。
    ③(清)恽寿平《丛书集成初编·瓯香馆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8页。
    ④(清)张庚《国朝画征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425-426页。
    ⑤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295页。
    ⑥同上,第314页。
    ①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②(清)周亮工《读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七册,第952页。
    ③(清)张庚《国朝画征录》,《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册,第445页。
    ④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⑤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⑥(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5页。
    ⑦(宋)邓椿,(元)庄肃《画继画继补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1页。
    (元)黄公望:《元诗选·大痴道人集》,中华书局,1987.
    温肇桐:《黄公望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常熟文联编:《黄公望研究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崔晓东:《崔晓东说黄公望》,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张复兴:《张复兴解析黄公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崔卫:《黄公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陈千惠:《黄公望的山水题画诗》,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文华宝:《画为心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郑秉珊:《黄公望》,载《美术》,1957年第4期.
    张翼人:《黄公望的山水画》,载《新美术》,1984年第3期.
    温肇桐:《黄公望与明清四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侗廔:《黄公望题画诗简析》,载《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胡光华:《黄公望与元代山水画之变》,载《荣宝斋》,2005年第2期.
    赵启斌:《从南京博物院部分藏品略论“黄公望画派”的艺术特征》,载《书画世界》,2008年11期.
    周积寅:《黄公望现存画目》,载《中国书画》,2010年第4期.
    陈履生:《黄公望绘画年表》,载《中国书画》,2010年第4期.
    (元)吴镇:《历代画家诗文集·梅花道人遗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1970.
    (元)吴镇:《元诗选·梅花庵稿》,中华书局,1987.
    (元)吴镇:《丛书集成续编·梅花道人遗墨》,上海书店,1994.
    (元)吴镇:《中华美术丛书·梅道人遗墨》,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元)吴镇:《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临摹范本·吴镇墨竹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元)吴镇:《文津阁四库全书·梅花道人遗墨》,商务印书馆,2005.
    李德壎编著:《吴镇诗词题跋辑注》,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
    郑秉珊:《吴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陈擎光:《元代画家吴镇》,国立故宫博物院,1983.
    嘉善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纪念吴镇诞辰七百十周年专辑》,1990.
    嘉善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吴镇研究论文集》,1991.
    杜哲森,宋晓霞:《中国画技法研究丛书·吴镇》,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政协嘉善县文史委员会编印:《吴镇研究论文选》,2001.
    李淑美:《吴镇渔父图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5.(仅见摘要)
    林美吟:《元朝吴镇双松图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6.(仅见摘要)
    王雪吟:《吴镇题画文学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仅见摘要)
    黄松清:《吴镇隐逸研究》,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李德壎:《元代大画家吴镇考》,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李德壎:《吴镇家谱续考》,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余辉:《吴镇世系与吴镇其人其画——也谈<义门吴氏谱>》,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第4期.
    丁若木:《“惺惺汉,皮囊扯破,便是骷髅”——从吴镇画骷髅说起》,载《宗教学研究》,1996年第1期.
    王次澄:《吴镇题画诗初探》,载《宋元逸民诗论丛》,台湾大安出版社,2001.
    吴静康:《吴镇家世再探》,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
    张繁文:《只钓鲈鱼不钓名——吴镇山水画艺术研究》,载《书画艺术》,2004年第1期.
    胡光华:《吴镇及其“渔父”渔隐山水画研究》,载《东方博物》,2006年第4期.
    邱才桢:《吴镇<墨竹谱>中的笔墨关系——兼论宋元文人画精神之嬗变》,载《中国书画》,2004年第11期.
    (元)倪瓒:《清閟阁全集》,武进盛氏思惠斋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
    (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
    (元)倪瓒:《元诗选·清閟阁稿》,中华书局,1987.
    (元)倪瓒:《丛书集成续编·清閟阁全集》,上海书店,1994.
    (元)倪瓒:《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倪云林先生诗集六卷附录一卷》,齐鲁书社,1997.
    (元)倪瓒:《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清閟阁遗稿(十五卷存十四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元)倪瓒:《宋元书札手稿系列·倪瓒自书诗稿》,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元)倪瓒:《文津阁四库全书·清閟阁全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倪瓒:《汲古阁元人集·倪云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8.
    (元)倪瓒:《汲古阁元人集·倪云林先生诗集六卷附录一卷》,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8.
    (清)沈世良:《续修四库全书·倪高士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郑秉珊:《倪云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郑拙庐:《倪瓒》,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温肇桐:《倪瓒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朱仲岳:《倪瓒作品编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萧平,史克方:《倪云林研究》,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
    刘正成,楚默:《中国书法全集·元代编杨维桢倪瓒卷》,荣宝斋出版社,2001.
    楚默:《倪云林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陈雨杨:《中国书法家全集·倪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卢辅圣主编:《朵云·第六十二集·倪瓒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倪瓒山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盛东涛:《倪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吕少卿:《承传与演进: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比较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俞冰,马春梅主编:《中国历代名人别传录·倪瓒别传》,学苑出版社,2007.
    浦学坤:《画坛宗师倪云林》,凤凰出版社,2008.
    黄苗子,郝家林:《倪瓒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虞莲系:《倪云林之诗画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75.(仅见摘要)
    薛慧蓉:《倪瓒容膝齐图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1986.(仅见摘要)
    蒋翔宇:《倪瓒题画诗研究》,台湾逢甲大学硕士论文,1994.(仅见摘要)
    陈文生:《倪瓒文艺研究》,台湾辅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仅见摘要)
    李晓娟:《倪瓒生平、交流研究——元末明初社会个案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荣平:《倪瓒与元代隐逸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常敬峰:《倪瓒山水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金哲弘:《浅谈“逸气”对倪瓒绘画过程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杨柳:《倪瓒诗文集版本源流考述》,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鲁勋洲:《倪瓒与龚贤山水画风格之比较》,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潘倚剑:《倪云林山水画笔墨技法特征浅析》,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杜江:《<云林画谱>研究——论倪瓒绘画思想的辩证性》,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刘莤:《倪瓒诗歌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金哲弘:《倪瓒山水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张瑞:《论王蒙、倪瓒山水画的意境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容庚:《倪瓒画之著录及其伪作》,载《岭南学报》,1948年第8卷第2期.
    王季迁:《倪云林之研究·上篇·倪云林生平及诗文》,载《故宫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66.
    李知文,王湜华:《歌诗犹与世相关——试论倪瓒的诗歌》,载《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3期.
    周积寅:《倪瓒绘画美学思想》,载《艺苑》,1994年第2期.
    鄂允文:《清閟诗文论略》,载《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王伯敏:《倪瓒山水画的空疏美》,载《新美术》,1995年第1期.
    李艳:《浅谈倪瓒的题画诗》,载《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
    张红梅:《诗情与画境——倪瓒诗词绘画中的美学思想》,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吕少卿:《论倪瓒的当时诗名大于画名》,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第3期.
    尹光华:《倪瓒<霜柯竹石图>简考》,载《今日民航》,2007年第Z1期.
    张子健:《倪瓒诗名与画名并重的历史性考察》,载《美术大观》,2008年第11期.
    王晓骊:《荒寒人生 空寂心怀——论倪瓒诗、词、画的不同风格及其成因》,载《福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李成林:《倪瓒诗画刍议》,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4期.
    杨新:《倪瓒<乐圃林居图>考》,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4期.
    李成林:《倪瓒诗画诌论》,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4期.
    于秋立:《倪瓒“空亭”图像的精神指归》,载《美术观察》,2010年第3期.
    李成林:《倪瓒诗与画的乖违》,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马季戈:《中国巨匠美术丛书·王蒙》,文物出版社,1998.
    王克文:《王蒙》,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王克文:《中国名画家全集·王蒙》,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王蒙山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曾先国:《曾先国解析王蒙》,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卢辅圣主编:《朵云·第六十五集·王蒙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姜昊姃:《元代王蒙绘画之研究》,台湾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0.(仅见摘要)
    林章湖:《王蒙山水画风格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5.(仅见摘要)
    冯晓贞:《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嬗变之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江平:《从<青卞隐居图>、<秋亭嘉树图>论山水画繁简二体》,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6.
    关郁子:《王蒙<青卞隐居图>小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美]文以诚撰,洪再辛译:《家庭财富:王蒙1366年<青卞隐居图>中的个人家境与文化类型》,载《新美术》,1990年第4期.
    冯晓贞:《王蒙生平简论》,载《荣宝斋》,2004年第5期.
    胡光华,莫丹丹:《王蒙及其书斋山水研究》,载《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刘如仲:《王蒙霜柯竹石图》,载《收藏家》,2005年第6期.
    萧沐容:《郁然深秀——王蒙<山水>赏析》,载《大美术》,2006年第1期.
    罗以民:《追问王蒙<松窗读易图>的下落》,载《观察与思考》,2010年第9期.
    庄申编著:《元季四画家诗校辑》,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2.
    (元)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元)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画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
    (元)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温肇桐:《元季四大画家》,世界书局,1945.
    潘天寿,王伯敏:《黄公望和王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万新华:《元代四大家——文人画的重要里程碑》,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
    吕少卿:《林泉高致——元四家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黄朋:《中国山水画通鉴·湿笔繁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邵琦:《中国山水画通鉴·胸中逸气》,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寿勤泽:《丹青圣手:黄公望、王蒙、吴镇》,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胡炜:《从复古思潮到逸品意识——论赵孟頫与元四家的诗画创作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曹伟业:《赵孟頫与“元四大家”》,载《书画艺术》,2001年第3期.
    传(战国)列禦寇撰,严北溟,严捷译注:《列子》,文学古籍出版社,1956.
    (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唐)颜真卿著,(清)黄本骥编订,凌家民点校、简注、重订:《颜真卿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宋)张元干:《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宋)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宋)邵雍著,陈明点校:《伊川击壤集》,学林出版社,2003.
    (宋)汪元量:《文津阁四库全书·湖山类稿》,商务印书局,2005.
    (宋)刘辰翁:《文津阁四库全书·须溪集》,商务印书馆,2005.
    (宋)舒岳祥:《文津阁四库全书·阆风集》,商务印书馆,2005.
    (宋)汪元量:《文津阁四库全书·湖山类稿》,商务印书局,2005.
    (宋)谢枋得:《文津阁四库全书·叠山集》,商务印书馆,2005.
    (金)元如问:《文津阁四库全书·遗山文集》,商务印书局,2005.
    (金)马珏著,赵卫东辑校:《马珏集》,齐鲁书社,2005.
    (元)钟嗣成,(明)贾仲明著,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元)张羽:《丛书集成续编·静居集》,上海书店,1994.
    (元)杨维桢辑:《丛书集成续编·西湖竹枝集》,上海书店,1994.
    (元)韩奕:《续修四库全书·韩山人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元)柳贯著,柳遵杰点校:《柳贯诗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元)陈旅:《文津阁四库全书·安雅堂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戴表元:《文津阁四库全书·剡源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欧阳玄:《文津阁四库全书·圭斋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陶宗仪《文津阁四库全书·南村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张之翰《文津阁四库全书·西岩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任士林:《文津阁四库全书·松乡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程文海:《文津阁四库全书·雪楼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王恽:《文津阁四库全书·秋涧集》,商务印书馆,2005.
    (元)孙作:《文津阁四库全书·沧螺集》,商务印书局,2005.
    (元)陆文圭:《文津阁四库全书·墙东类稿》,商务印书馆,2005.
    (元)虞集著,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元)顾瑛:《草堂雅集》,中华书局,2008.
    (元)顾瑛:《玉山名胜集》,中华书局,2008.
    (明)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62.
    (明)李东阳:《丛书集成初编·麓堂诗话》,中华书局,1985
    (明)苏伯衡:《丛书集成初编.苏平仲集》,中华书局,1985.
    (明)吕坤著;(明)洪应明著;吴承学,李光摩师校注:《呻吟语菜根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明)凌云翰《文津阁四库全书·柘轩集》,商务印书局,2005.
    (明)王世贞:《文津阁四库全书·弇州四部稿》,商务印书馆,2005.
    (明)曹学俭:《文津阁四库全书·石仓历代诗选》,商务印书馆,2005.
    (明)徐一夔著,徐永恩校注:《始丰稿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清)陈廷焯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2005重印.
    (清)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祺编选:《元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清)沈德潜,周准选:《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清)王奕清,陈廷敬等编撰:《钦定词谱》,中国书店,1983.
    (清)万树编著:《词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清)顾嗣立:《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
    (清)陈田辑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叶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己畦集》,齐鲁书社,1997.
    (清)董诰等编纂,孙映逵等点校:《全唐文(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清)陈邦彦:《文津阁四库全书·御定题画诗类》,商务印书馆,2005.
    (清)张豫章:《文津阁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商务印书馆,2005.
    (清)张豫章:《文津阁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商务印书馆,2005.
    (清)钱谦益撰集,许逸民,林淑敏点校:《列朝诗集》,中华书局,2007.
    (清)朱彝尊辑录:《明诗综》,中华书局,2007.
    张振镛:《中国文学史分论》,台湾商务书局,1939.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
    陈衍辑撰:《元诗纪事》,鼎文书局出版,1971.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袁行云,高尚贤选注:《明诗选》,春秋出版社,1988.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邓乔彬师:《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陈华昌:《唐代诗与画的相关性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曾景初:《中国诗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
    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郑文惠:《诗情画意:明代题画诗的诗画对应内涵》,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5.
    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1999.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李修生,查洪德主编:《辽金元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
    钱钟书:《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吴梅:《吴梅全集·辽金元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张寅彭主编,杨焄等校点《民国诗话丛编(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
    李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中华书局,2004.
    张晶:《辽金元文学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容庚著,曾宪通编:《容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吴文治主编:《辽金元诗话全编》,凤凰出版社,2006.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
    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7.
    刘达科:《辽金元诗文史料述要》,中华书局,2007.
    汪涤:《明中叶苏州诗画关系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周明初,叶哗补编:《全明词补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张强选注:《历代辞赋选评注》,上海三联书店,2007.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东方出版社,2008.
    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增订本)》,岳麓书社,2008.
    袁行霈:《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中华书局,2009.
    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王素美:《元诗发展史》,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刘继才:《论元代的题画诗》,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夏云壁:《关于<酒泉子>一调的种种》,载《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李佩伦:《民族艺术的瑰宝——元代题画诗》,载《民族艺林》1988年第2期
    刘明浩:《元诗艺术成就之我见》,载《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2、3期合刊.
    林邦钧:《元诗特点概述》,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武安国:《元诗试论》,载《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石麟:《历史断层裂变的低谷回音——元人题画诗研究》,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黄瑞云:《元诗略说》,载《湖北师范学报学报》,1993年第4期.
    周湘瑞,韦庆缘:《从元诗例证看元代宽容现象》,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
    吴企明:《元人题画绝句撷秀》,载《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王英志:《元明诗概说》,载《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叶爱欣:《元代诗歌与散曲创作精神殊途悖反探源》,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吴企明:《诗画融通的新纪元——论元代题画诗的美学价值》,载《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4期.
    孙浩逊:《宋元时期的常熟文学》,载《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邓乔彬师:《唐宋渔父词的文人化发展》,载《文史哲》,2009年第1期.
    故宫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元代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中国历代名画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历代名画集:故宫博物院所藏(台北)·第三卷·元》,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编辑委员会编:《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第四卷·辽金西夏 元》,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李毅峰主编:《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绘画全集·元代》,文物出版社,1999.
    《辽宁省博物馆藏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启功主编:《中国历代绘画精品·花鸟卷·卷3:墨海瑰宝》,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
    启功主编:《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山水卷·卷4:墨海瑰宝》,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
    杨飞,马跃主编:《中国花鸟名画全集·第二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杨飞,马跃主编:《中国山水名画全集·第二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李佳编:《五代宋元山水名画》,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明)董其昌著,屠有祥校注:《画禅室随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明)曹昭《文津阁四库全书·格古要论》,商务印书馆,2005.
    (清)张庚:《丛书集成续编·浦山论画》,上海书店,1994.
    (清)郑绩:《续修四库全书·梦幻居画学简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孙岳颁等:《文津阁四库全书·御定书画谱》,商务印书馆,2005.
    (清)姜绍书:《文津阁四库全书·韵石斋笔谈》,商务印书馆,2005.
    (清)王概等编绘:《芥子园画谱》,线装书局,2008.
    [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温肇桐:《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
    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徐邦达:《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林木:《论文人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洪再辛选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江宏,邵琦:《中国画心性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美]方闻著,李维琨译:《心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彭修银:《墨戏与逍遥——中国文人画美学传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王伯敏编著:《黄宾虹画语——日月山画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邱振亮:《血脉的回响——中国画与中国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高木森:《元气淋漓——元画思想探微》,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陈传席,刘庆华:《精神的折射——中国山水画与隐逸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徐建融:《元代书画藻鉴与艺术市场》,上海书店,1999.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杜哲森:《中国美术史·元代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李福顺:《中国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邓乔彬师:《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十三《艺术(上)》,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杜哲森:《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
    高木森:《中国绘画思想史》,三民书局,2004.
    陈传席:《中国绘画理论史》,三民书局,2004.
    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陈传席,顾平,杭春晓:《中国画山文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邓乔彬师:《宋代绘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周雨:《文入画的审美品格》,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史仲文主编:《中国艺术史·绘画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谭志湘,李一主编:《中华艺术通史·元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程明震:《文心后素:文人画艺术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中华书局,2008.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8.
    胡懿勃:《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考古》,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美]高居翰著,宋伟航等初译:《隔江山色:元代绘画》,三联书店,2009.
    雷子人:《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刘晔:《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探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徐拥军:《赵孟頫诗歌及其诗画关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李铸晋:《元代绘画研究综述》,载《新美术》,1990年第4期.
    王岩:《元代“渔父词”隐逸思想探析》,载《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刘中玉:《元代文人绘画状态综述——元中后期的文人画活动群体》,载《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胡光华,李书琴:《论绘画材质之变与元代山水画观念和技术之变》,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第1期.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
    (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
    (清)张延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元)陶宗仪:《辍耕录》,齐鲁书局,2007.
    (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
    (明)王锜撰,张德信点校;(明)丁慎行撰,吕景琳点校《寓圃杂记谷山笔麈》中华书局,1984.
    (明)陈继儒:《丛书集成初编·太平清话》,中华书局,1985.
    (明)董谷:《丛书集成初编·碧里杂存》,中华书局,1985.
    (明)王弘著,何小方点校:《山志》,中华书局,1999.
    (明)李日华著,郁震宏,李保阳点校;(明)李日华著,薛维源点校:《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凤凰出版社,2010.
    (清)阮元:《丛书集成初编·石渠随笔》,中华书局,1991.
    (清)金武祥:《续修四库全书·粟香四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中华书局,1980.
    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
    王明荪:《元代的士人与政治》,台湾学生书局,1992.
    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徐子方:《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石守谦,葛婉章:《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
    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
    郑克晟:《元末的江南士人与社会》,载《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
    萧启庆:《元朝科举与江南士大夫之延续》,载《元史论丛(第七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刘中玉:《元代江南文人画家隐逸心态之生成》,载《元史论丛(第九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申万里:《元代江南隐士考述》,载《元史论丛(第十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宋)陆佃著,王敏红校点:《埤雅》,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
    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7.
    《道藏》第4册、第1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胡道静,陈耀庭,林万清主编:《藏外道书》第31册,巴蜀书社,1994.
    王民信编:《中国文学论著集目正编之六·辽金元明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台北五南图书有限公司,1996.
    查洪德,李军:《元代文学文献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何贵初编:《金元文学研究论丛目录(增订本)》,台北文星图书有限公司,2003.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全编增订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曹培根:《书乡漫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文献索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李朝全点校、译注:《明心宝鉴》,华艺出版社,2007.
    申喜萍:《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巴蜀书社,2008.
    范宗兴等著:《方志与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陆涛:《策划帝国:商务策划文案宝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