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协同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府组织作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纵横交错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也就是政府组织内部各部分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政府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状况直接影响着政府组织整体性功能的发挥程度和公共事务治理的绩效。协同论中蕴含着系统内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使系统呈现有序状态,实现系统整体效应的思想,这对处理政府组织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整体功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因此,文章选取协同论作为主要理论切入点,将协同思想引入政府组织研究之中,运用协同论中的概念和分析范式研究政府组织协同问题,以求能够优化政府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组织协同性。
     论文首先介绍阐释了研究政府组织协同问题的相关理论。系统理论把复杂体系都看成是一个系统,并且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协同论主要是研究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系统内,以自组织为基础,在序参量和相关变量的作用下,各子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向有序状态,实现系统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的理论。协同论和系统理论能够为研究政府组织协同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治理理论和组织间网络理论强调的治理结构多元化、主体间平等协商、沟通合作的思想则为处理政府组织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分析视角。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论文构建了政府组织协同的解释框架。概念是框架构建的起点,第二章首先界定了协同以及政府组织协同等概念的含义。政府组织协同是指政府组织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形成井然有序的组织结构,呈现政府的整体功能,实现政府效能最大化的过程或状态。其次阐释了协同论与政府组织的契合性。一方面,协同论具有普遍性和政府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因此政府组织研究引入协同论具有可能性;另一方面,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证了政府组织研究引入协同论的必要性。接着分析了影响政府组织协同的相关变量。政府组织结构、职能结构、权力结构等政府结构是影响政府组织协同的序参量(主导性变量)。政府利益、组织文化、组织目标等也会影响政府组织的协同程度。最后总结了政府组织协同的意义或者说协同效应。政府组织协同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性,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高质高效等。
     接下来,论文主要从影响政府组织协同的序参量也就是政府结构的角度分析英法德日美五个国家在提高政府组织协同性方面的制度设计,如在政府间结构上大都具有较为合理的组织结构、政府间适度均衡的权力结构、比较明晰的政府间职能结构;政府部门结构设置一般采取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有效的部门间协调机构等。对于这些制度设计,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合理的吸收与借鉴。
     建国以来围绕政府结构我国对政府组织进行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逐渐理顺了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组织协同性。纵向政府间从中央高度集权逐步合理向地方放权,地方自主性得到很大提高;地方政府横向间从计划体制下的相互隔绝走向更多的联系和合作;政府职能部门间从传统体制下的部门林立、职责交叉、“精简—膨胀”循环逐步走向精简统一、权责明确。第四章以建国以来的历史为背景,从政府结构着手分析政府组织改革和调整的过程,并作出一定的归纳与总结。
     现实问题是任何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最后分析我国当前政府组织非协同性表现、原因,思考提升我国政府组织协同性的一些路径。当前我国政府间非协同性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表现突出,部门间关系也是面临着“争着管”“都难管”“都不管”的困境。这其中蕴含着以政府结构为主导的多方面的原因,如职责结构不合理,交叉重复;层级过多等行政区划体制不科学;相关协调机构机制作用有限以及组织利益化现象突出等。针对这些问题,提高政府组织协同性,主要应该从政府结构着手,一方面,要继续优化政府间结构,理顺政府间关系:合理划分政府间职责权限;调整政府层级和管理幅度,有序进行行政区划改革;以尊重地方自主性为基础,健全政府间协调机构;建立完善政府间利益表达、共享与补偿机制以及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另一方面,不断调整部门间结构,改善部门间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明确部门职责,探索完善大部门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决策与执行适度分离体制和部门监督体制,遏制部门利益;强化隶属行政首长办事机构的协调功能,以发挥部门能动性为前提,完善部门间其它协调机构与机制。
As the subject of governance of public affairs,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re the complex systems which are composed of interdependent, interacting and criss-cross parts. In a sense,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governance in public affairs is also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parts within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parts within the governmen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gree of overall fun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ance of public affairs. Synergetics contains the thought:each subsystem in the system can make the system present orderly status and achieve the overall effect of system by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to deal with relationship among various parts within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achieve the overalfunc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ynergetics as a major breakthrough poin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synergy methodology into the research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uses the concepts and analytical paradigm to study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problem,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parts within the government and improve the synergies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Firstly,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theories of studying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problem. System theory sees the complex things as a system and thinks that system has the integrity,relevance, level-oriented, openness,etc. Synergetics mainly studies that in different types of systems,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parameter and related variables, the state of each subsystem is from disorder to order and the system realizes the overall and synergy effect. Synergetics and system theory can provide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to research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problem.The theories of governance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emphas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equal consul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subjects, which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analysis perspective for deal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ories above, the paper builds up a explanation for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Concep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framework.This article first defines the meanings of concepts, such as "synergy",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synergy".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is such a process or condition that: internal departments, inter-government and inter-links of government process cooperate and coordinate mutually, forme orderl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present government's overall function,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 Secondly, the paper explains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ynerg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On one hand, synergetics is universal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s a complex opening system, so the possibilities that we introduce the synergetics into the research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exi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Then, the paper analyses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Government structur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unctional structure, the power structure) is the parameter(dominating variable) that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Government benefit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objectives etc will also affect the synergy degree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eaning or synergy effect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synergy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publicus, make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economy" transform to "economic zone economy", achieve the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s.
     The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structure(the parameter) mainly analyses some system designations which improve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synergy in Britain, France, Germany,Japan and American.Inter-governmental structures hav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moderately balanced power structure, comparative clear intergovernmental function structure. Department structures generally take giant department, effective inter-departments cooperating agency,etc. For these systems, we should absorb reasonably with the pragmatic attitude.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we conduct a number of adjustment and reform around the government structure, gradually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mprove the synergies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greatly. The relationship of vertical inter-government is from high central authority to local decentralization. Local autonomy is greatly raising. Horizontal relation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is from mutual isolation in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oward more links and cooperation.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departments is from complexes, overlapping, the circulation of "downsizing-expansion" under the traditional system gradually to simplification, unity and clear responsib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story,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reform from the angle of government structure and sums up som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The real problem is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of any research.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erformance and reason of non- synergies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think about some paths of upgrading the synergies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non- synergies of inter-government is prominent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etc.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department is facing predicament of evading responsibilit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in which government structure is main reason, such as irrational, overlapping power and function structure, excessive government hierarchy, unscientific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limited coordinating mechanism and prominent organization interest phenomenon.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the synergies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on one hand, we should continue to optimize intergovernmental structure and Straighten outthe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rationally divi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authority;adjusting government hierarchy and management amplitude, reforming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rderly; based on local autonomy, improving 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agency;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tergovernmental benefit expression, sharing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unimpede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n the other hand, adjusting inter-department structure, improving inter-department relation: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 defing departments responsibility, improving giant department system; perfecting public finance system, moderate separation system of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and department supervision system, restraining department interest;strengthening coordinating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bodies of chief executive, perfecting inter-department other coordination agency and mechanism.
引文
①[美]彼得·德鲁克著:《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第52页。
    ② Chester I.Barnard 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Harvard University,1956,p68,p72.
    ①杨冠琼:《科层化组织结构的危机与政府组织结构的重塑》,《改革》,2003年第1期。
    ② Ackroyd, Stephen.1998.Find More Results for:"How Organizations Act Together",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March).
    ①李高奎:《协同理论与会计协同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第3期。
    ②黎鹏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引言,第1页。
    ③曹玉书:《经济改革要求强化宏观调控》,《价格理论与实践》,1993年第11期。
    ④李高奎:《协同理论与会计协同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第3期。
    ①卢恩光著:《中国报业集团协同治理》,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②桂慕文编著:《人类社会协同论—对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潘开灵、白烈湖著:《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④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⑤杜治洲、汪玉凯:《电子政务与政府协同管理模式的发展》,《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⑥康伟:《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
    ①何水:《协同治理及其在中国的实现——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②欧黎明、朱秦:《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
    ③陆世宏:《协同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④李辉:《论协同型政府》,《吉林大学2010届学位论文》。
    ①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9页。
    ②转引自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③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④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①转引自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②李琪:《略论现代行政协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③孙大敏:《论转型时期行政协调的特点和原则》,《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④史瑞丽:《行政协调当议》,《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⑤史策:《关于行政协调的实践与理论》,《行政论坛》,1994年第6期。
    ⑥常桂祥:《论行政协调》,《理论学刊》,1998年第3期。
    ⑦罗子初:《转型期行政协调机制的重塑》,《地方政府管理》,2001年第1期。
    ⑧施雪华:《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协调的理论和方法》,《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⑨刁琳:《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协调机制研究》,《吉林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
    ⑩麻宝斌:《大部制前景下中国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 Tom Ling. Delivering Joint-up Government in the UK:Dimens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2 (4):625-626
    ②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③王洛忠、郝君超、朱美静:《协同政府视域下我国奶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④王苏醒:《浅议“协同政府”视角下的社区警务室建设—对z市J区S派出所A社区警务室的个案研究》,《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⑤[美]拉塞尔·林登著:《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⑥曹堂哲:《政府协同执行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以日本桥本内阁以来的行政改革为例》,《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2页。
    ②[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124页。
    ①[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1页。
    ①郭治安等编著:《协同学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②[德]赫尔曼·哈肯著:《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的宏观方法》,郭治安译,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9页。
    ①[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导论》,张纪岳、郭治安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55页。
    ②李泽厚:《中国思想史杂谈》,《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5期。
    ①转引自霍绍周编著:《系统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1972年,第468页。
    ①[德]康德著:《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3,15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9-2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8页。
    ①[美]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王兴成译,《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2期。
    ②魏宏森著:《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页。
    ①《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编:《当代社会科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78页。
    ②王淑荣等编著:《系统科学与成功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第37-38页。
    ③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①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页。
    ②[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著:《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中文版序言,第11-12页。
    ③[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69-95页。
    ①张紧跟著:《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①张紧跟著:《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② R ichardson C. R.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 Economic Joumal,1972 82,p.895.
    ③同上
    ① O'Toole, Laurence Jr. Treating networks seriously:Practical and research based agenda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Administra2tion Review,1997(1).
    ②[美]斯蒂芬·戈德斯密斯著:《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①郭治安、沈小峰编著:《协同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引言第1页。
    ①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15页。
    ②潘开灵、白烈湖著:《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③曾广容:《系统优化的哲学思考》,《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年第3期。
    ④顾保国:《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⑤[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①[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戴鸣钟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第9页。
    ②[德]冯·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出版社,1987年,第61页。
    ①潘开灵、白烈湖著:《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②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③燕继荣主编:《服务型政府:政府再造七项战略》,2009年,第2-3页。
    ④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①王敬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②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17页。
    ①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第313页。
    ②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③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①潘开灵等著:《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23,973页。
    ②赵立波著:《政府行政改革:走向21世纪的中国视点》,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7页。
    ①杨冠琼:《经济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的政府治理范式创新运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③马伊里著:《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5页。
    ② OECD(1990),Public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urvey:1990,Pairs:OECD, pp.9-10
    ①世界银行编著:《199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12页,第17-18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著:《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379页。
    ③王绍光、胡鞍钢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2页。
    ④[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⑤刘婧:《风险社会中政府管理的转型》,《新视野》,2004年第3期。
    ⑥[美]安东尼·唐斯著:《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71页。
    ①[美]劳伦斯·巴顿著:《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②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2-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96页。
    ②[美]古德诺著:《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70页。
    ①《孙中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03页
    ②[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90页。
    ①[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2-83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第23页。
    ①杨冠琼著:《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②曾健、张一方著:《社会协同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①[英]泰勒著:《原始文化》,蔡江浓编泽,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唐兴霖主编:《公共行政组织原理:体系与范围》,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③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9页。
    ①[美]丹尼尔·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38页。
    ①李龙著:《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4页。
    ①韩铁英:《论日本行政组织的若干基本特征》,《日本学刊》,1994年第6期。
    ①金国坤著.《行政权限冲突解决机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等著:《经济学(第17版)》,萧探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①张正军:《公共管理论域中的公共性问题》,《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①舒庆、刘君德:《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剖析》,《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
    ①黎鹏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① Pall. 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Expenditure [J], Review of Economics P36 (November 1954).
    ①李军鹏著:《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②李忱、田杨萌:《科学技术与管理协同关联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5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①何渊:《州际协定—美国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郑迎平:《美国是如何处理各州之间关系的》,《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8期。
    ①王川兰著:《竞争与依存中的区域合作行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259页。
    ①转引自沈荣华著:《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②吴寄南主编:《新世纪日本的行政改革》,时事出版社,2003,第206页。
    ①潘小娟著:《法国行政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第136-138页。
    ②袁晖、曹现强编著:《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①魏加宁、李桂林:《日本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考察报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①转引自周振超著:《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
    ①焦必方:《以地方自治为特点的日木市盯村政府的行为方式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1期。
    ①周振超著:《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4页。
    ①舒绍福:《国外大部制模式与中国政府机构横向改革》,《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②马宇:《“大部制”真能解决问题吗》,《南方周末》,2008年3月6日。
    ③李增强:《西方国家大部制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研究》,《湘潭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①池霏霏:《国外政府机构设置的做法和经验》,《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
    ①徐鸿武、宋世明:《遏制“部门职权利盆化”的多种途径探析》,《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
    ②曹堂哲:《政府协同执行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以日本桥本内阁以来的行政改革为例》,《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4期。
    ③曹堂哲:《政府协同执行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以日本桥本内阁以来的行政改革为例》,《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年第4期。
    ④曹沛霖、徐宗士主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①[英]约翰·格林伍德等著:《英国行政管理》,汪淑钧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0-52页。
    ②曹沛霖、徐宗士主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4页。
    ① Sylvia Horton and David Famham.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tin.Great Britain M aom illan Press LTD,1999.
    ② Perri 6 Tawards Holis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New York Palgrave,2002.
    ③ Perri 6 Diana Leal Kinberlv Seltzer and Gerrv Stoker.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M].New York Palgrave,2002,32.
    ① Christensent,Perlagreid:《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张丽娜等译,《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① Tom Ling Dellivering joined-up govermment in the UK dimens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80 No 4,2002.
    ② Sylvia Horton and David Famham.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tin.Great Britain M aom illan Press LTD,1999.
    ③ Christensent,Perlagreid.:《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张丽娜等译,《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① Christopher pollit,Jonied- up Governnment aSurve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Jan2003,Vol 11s-sue 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②《列宁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8页。
    ①金太军等著:《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6页。
    ②关山、姜洪主编:《块块经济学—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海洋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③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796页。
    ①张文明等著:《精简·统一·效能:中国政府机构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广西师范大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②张志红著:《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7页。
    ①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5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2页。
    ①郑谦等著:《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第18页。
    ①范晓春:《中国大行政区研究:1949-1954》,《中共中央党校2007届博士论文》,第301页。
    ②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5页。
    ①王宝明、詹丽靖:《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方式评价》,《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7期。
    ①杨小云:《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经验》,《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②高轩:《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府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桂海论丛》,2010年第4期。
    ③谢庆奎等著:《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218页。
    ①苏尚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949—199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①谢庆奎等著:《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①苏尚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949—199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6—37页。
    ②苏尚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949—199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①任晓著:《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4—205页。
    ①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组:《中国行政改革大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58页。
    ①夏海著:《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①李军鹏:《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
    ②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75-27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27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1-472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大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105页。
    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12月日。
    ①夏海著:《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119页。
    ①任晓著:《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①刘智华、张云锐:《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信息报》,2009年2月24日。
    ②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③张紧跟著:《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④张可云著:《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联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
    ① Bruce Gilley. Provincial Disintegration:Reachingyour maker is more than just a matter of distance远东经济评论,2001—11—22.
    ②《272万贫困人口环绕京津,亚行官员为之震惊》,新京报,2005年8月18日。
    ③《62岁老人遭遇暴露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憾》见http://insurance. cnfol. com/050725/135,1390,1357996,01. shtml
    ①黄光明:《跨省公交为何难产》,《南方周末》,2002年10月12日。
    ②王川兰著:《竞争与依存中的区域合作行政—基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①宋立、刘树杰主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②吴湘灵:《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分配关系初探》,《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4期。
    ③转引自宋立、刘树杰主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第146页。
    ①谢宝富著:《当代中国政府体制论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①戴劲松、郭嘉轩:《湖北郧西采砂权“一女二嫁”》,《武汉晨报》,2006年8月31日。
    ②《重庆:10个部门为何管不住一个网吧》见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4-04/10/content_1412571.htm
    ①《部门推诿 淮南乱采淮河砂》见http://news.xinhuanet.com/china/2001-11/28/content_137638.htm
    ②薄贵利:《论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③徐鸿武、宋世明:《遏制“部门职权利益化”的多种途径探析》,《学术研究》,2002年第3期。
    ①周天勇等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8-199页。
    ①王吉平:《市管县体制改革取向探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毛寿龙:《中国地级政府的过去与未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①刘小康:《行政区划改革视角、路径及评价》,《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金太军等:《现行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全治平、江佐中著:《论地方经济利益》,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07—208页。
    ②严强:《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研究》,《江海学刊》,2008年第5期。
    ③毛寿龙:《囚犯难题与地方主义的泥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思考》,《行政论坛》,1995年第3期。
    ①潘开灵等著:《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①陈振海、姚娟:《西方国家决策与执行的多维分离及其启示》,《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②宋世明:《试论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①易正春:《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变—从深圳“行政三分制”看中国行政改革新取向》,《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①唐祖爱:《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法律分析和法治化构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①关保英:《论市场经济与行政协助的法制化》,《行政与法》,1994年第2期。
    ①[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讲座》,宁存政等译,西安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德]赫尔曼·哈肯著.协同学导论[M].张纪岳、郭治安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1.
    [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美]斯蒂芬·戈德斯密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M].井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德]赫尔穆特·沃尔曼.德国地方政府[M].陈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美]拉塞尔·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美]文森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M].李玲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0][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版)[M].项龙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英]约翰·格林伍德,戴维·威尔逊.英国行政管理[M].汪淑钧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曹沛霖.比较政府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9]曾健.社会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陈嘉陵.各国地方政府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11]陈小京.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结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3]董辅礽.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4]董礼胜.欧盟成员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5]傅明贤.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及机构设置[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16]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7]关山、姜洪.块块经济学—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18]郭治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9]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0]霍绍周.系统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21]教军章.公共行政组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2]金国坤.行政权限冲突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3]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4]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5]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6]刘君德.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7]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8]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9]潘开灵.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0]潘小娟.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管理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31]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32]彭湃.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3]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4]沈荣华.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35]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英国[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36]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7]宋立.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8]苏尚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949—199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39]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孙兵.区域协调组织与区域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1]汪宇明.中国省区经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2]王川兰.竞争与依存中的区域合作行政上[M].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3]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4]吴大英.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45]吴寄南.新世纪日本的行政改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46]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7]谢宝富.当代中国政府体制论略[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48]谢庆奎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49]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50]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51]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2]燕继荣.服务型政府:政府再造七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3]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5]袁晖.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56]增岛俊之.日本行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张健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7]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8]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联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59]张文明.精简·统一·效能:中国政府机构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人民出版社,1998.
    [60]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1]郑谦.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6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层级管理[M].北京:人民出本社,2009.
    [63]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组.中国行政改革大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64]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5]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6]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67]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8]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69]竹立家.国外组织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70]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Christening,Perlagreid.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J].张丽娜等译.中国行政管理,2006,(9).
    [2]薄贵利.论优化政府组织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7,(5).
    [3][美]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J].王兴成译.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2).
    [4]曹堂哲.政府协同执行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以日本桥本内阁以来的行政改革为例[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4).
    [5]曾凡军.从竞争治理迈向整体治理[J].学术论坛,2006,(9)
    [6]曾广容.系统优化的哲学思考[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3).
    [7]曾令发.合作政府:后新公共管理时代英国政府改革模式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8]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改革:组织创新及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9]陈瑞莲.试论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关系的协调[J].中国行政管理,2002,(12).
    [10]陈剩勇.区域政府间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04, (1).
    [11]池霏霏.国外政府机构设置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行政管理,2008,(2).
    [12]关保英.论市场经济与行政协助的法制化[J].行政与法,1994,(02).
    [13]韩铁英.论日本行政组织的若干基本特征[J].日本学刊,1994,(6).
    [14]何渊.州际协定—美国的政府间协调机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2).
    [15]解思明.区际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政策思路[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2).
    [16]金太军.现行省级行政区划改革的系统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7]李金龙、王宝元.创新政府间关系,构建服务型政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
    [18]李军鹏.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领导之友,2009,(5).
    [19]梁爽.政府内耗刍议[J].吉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20]刘小康.行政区划改革视角、路径及评价[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3).
    [21]刘智峰.中国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J].战略与管理,1999,(5).
    [22]刘祖云.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J].学海,2007,(1).
    [23]毛寿龙.囚犯难题与地方主义的泥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思考[J].行政论坛,1995,(3).
    [24]毛寿龙.中国地级政府的过去与未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2).
    [25]倪星.大部门体制英法经验与中国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1).
    [26]施雪华.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协调的理论和方法[J].政治学研究,1997,(2).
    [27]舒庆、刘君德.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剖析[J].战略与管理,1994,,(6).
    [28]舒绍福.国外大部制模式与中国政府机构横向改革[J].教学与研究,2008,(3).
    [29]宋世明.试论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4).
    [30]汪伟全.营造良好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基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研究[J].理论导刊,2008,(9).
    [31]王宝明、詹丽靖.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方式评价[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7).
    [32]王沪宁.集分平衡:中央与地方协同关系[J].复旦大学学报,1991,(2).
    [33]魏加宁、李桂林.日本政府间事权划分的考察报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
    [34]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
    [35]徐鸿武、宋世明.遏制“部门职权利益化”的多种途径探析[J].学术研究,2002,(3).
    [36]徐仁璋.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的探讨[J].江汉论坛,1999,(6).
    [37]严强.公共行政的府际关系研究[J].江海学刊,2008,(5).
    [38]杨冠琼.经济全球化与发达国家的政府治理范式创新运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2).
    [39]杨冠琼.科层化组织结构的危机与政府组织结构的重塑[J].改革,2003,(1).
    [40]杨小云.论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经验[J].政治学研究,2001,(2).
    [41]于安.服务型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J].瞭望,2008,(5).
    [42]张忠军.行政机关间的权限冲突及其解决途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3).
    [43]郑迎平.美国是如何处理各州之间关系的[J].经济研究参考,1998,(18).
    [44]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Ackroyd,Stephen,Find More Results for:"How Organizations Act Together",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March),1998.
    [2]Christopher pollit,Jonied-up Governnment a Surve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Vol.11 issue(1),2003.
    [3]Edward T. Jennings, Inter-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dministrative Consolidation, and Policy Perform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58,No.(5),1998.
    [4]Perri 6,Tawards Holis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New York Palgrave,2002.
    [5]Robert Keohane, 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nd garbage can theor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12,No.(2),April,2002.
    [6]Sylvia Horton and David Famham,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tin.Great Britain M aom illan Press LTD,1999.
    [7]Tom Ling,Dellivering joined-up government in the UK dimens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80 No 4,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