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其根源与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同年,我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货膨胀在弗里德曼看来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切足以说明戴着神秘面纱的货币与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货币理论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货币理论历来是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货币理论走过了一个漫长、曲折而又生生不息的道路。可以说,它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体制转轨,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的一个缩影。总体来说,我国当代货币理论基本来源于国外,但无论从发展过程还是从思想本身都带有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若干货币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翔实地展现了经济体制变迁下中国货币理论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当代的货币理论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并且经历一个“约束→繁荣→迷失”的过程。
     本文在横向上将货币理论分为五大部分,货币的基本理论、货币的流通规律、货币的供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和货币政策。同时,在每部分以时问的先后次序为线索进行论述,尽量体现货币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具体内如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为货币基本理论的研究,归纳分析了国内学者关于人民币的本质问题、价值基础及职能问题的争论,同时论述了有关货币本质问题的观点以及货币有无阶级性与时间价值的争论。第三章是货币流通理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有关货币流通范围和货币概念的研究,然后对货币流通规律(主要是纸币流通规律)的有关研究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货币流通正常化标志的有关研究作了梳理,还就中国的“经验数据”的论述进行了简要说明。第四章为货币供求理论,我国的货币理论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出现的,因此,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至今进行阐述,依次经历了兴起、发展和最新发展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又分为货币供给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两个部分。第五章是有关通货膨胀理论的研究,首先简述了通货膨胀的涵义,然后对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的研究作了归纳评析,随后介绍了通货膨胀预期理论特别是李拉亚的粘性预期理论,最后对三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作了大体的归类。第六章为货币政策理论,主要从国内金融界关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传导机制和有效性的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析。
In 2007,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erupted, which rooted American looser monetary policy to some extent. In the same year, China erupted the inflation and affected Chines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inflation is a monetary phenomenon whenever and wherever, which states a fact that the currency is interrelated with realistic economic life. Therefore, monetary theory study appears very importan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s and the core content of financial theory, monetary theory is always a focus of the research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China, monetary theory have had a long, tortuous and perpetuate development since established in 60's. We can sa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netary theory is the testimon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form and opening, the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in China, also a miniature of economic theory. In general, the current China's monetary theory is basically from abroad, but also represents different features of different stages and time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course and the idea.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this paper accurate analyzes contemporary monetary theories of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ows the developing path and context of China's monetary theory under the changing of economic system. It shows that China's monetary theory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inuity and interim stage, and experiences the course from "closing" to "losting", and to "booming" at last.
     This paper is of six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clud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The second chapter is of the basic monetary theoretical research. Analyzes the arguments of Chinese scholars about the essence, the value found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RMB, and discusses the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the class and the Time's value of monetary.The third chapter is of monetary current theories. Studies the current scope of monetary and monetary concept, then presents the research of monetary current laws (mainly paper currency), finally concludes the researches about monetary current marks of normalization and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es of China's "experience data ".The fourth chapter is of monetary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China's monetary theory was developed mainly from 1980s, therefore, the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in the 1980s and 1990s and since 2000, in which all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the ris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and in every stage divided into the supply and the demand.The fifth chapter is of infla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First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inflation, then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economic, then introduces the inflation expectations theory, especially lee laya viscous expectations theory, finally classifies reasons of three times of inflation.The sixth chapter is of monetary policy theories, mainly discusses monetary policy in domestic financial theories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ultimate goal, intermediary goal,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earch
引文
①M·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②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49页。
    ①J·M·凯恩斯:《凯恩斯文集·预言与劝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①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4页。
    ②钱德勒、戈尔特菲尔特:《货币银行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③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④卢钝根:《关于人民币的性质和职能问题》,《学术月刊》,1957年第4期:37-39。
    ①参见《关于人民币的性质和职能问题的来稿综述》,《学术月刊》,1958年第4期:72-76。
    ②同上。
    ①骆耕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过渡性》,《经济研究》,1958年第5期:50-75;《论商品和价值》,《经济研究》,1959年第10期:47-65。
    ②孙冶方:《要用历史观点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经济研究》,1959年第5期:38-44。
    ③参见蒋学模:《论货币的本质及其变化问题》,《经济研究》,1964年第2期:27-40。
    ④关梦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几个争论问题》,《经济研究》,1959年第8期:39-50。
    ①骆耕漠:《我国人民币低本为和职能问题》(上册),上海人民出版,1958年版,第11-15页。
    ②蒋学模:《读“资本论”札记(三则)》,《经济研究》,1962年第3期:30-33。
    ③卓炯:《把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推向前进》,《金融研究》,1983年第3期:6-11。
    ④喻瑞祥:《货币信用与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29-32页。
    ⑤江诗永:《略论货币的本质——与蒋学模同志商榷》,《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25-31。
    ①林继肯:《关于货币的本质问题》,《经济研究》,1964年第12期:41-48。
    ②黄达:《社会主义经济中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教学与研究》,1955年第3期:34-42。
    ③陈抑青:《关于人民币若干理论问题》,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3页。
    ①褚俊虹、党建中、陈金贤:《普适性信任及交易成本递减规律——从交易货币化看货币的信用本质》,《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第32-38页。
    ② Brunner,K and Meltzer,A.H.1971 "The use of money:money in the theory of an Exchange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1, p784-805。
    ③ Oh, S.1989, "A Theory of Generally Acceptable Medium of Exchange and Barter",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23, p101-119.
    ①陆凯旋:《论货币本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第3-6页。
    ② Charles A. E. Goodhart,1998, The Two Concepts of Money:Implic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4, p407-432.
    ③ Geoffrey Ingham,2004, The Nature of Money, Polity Press.
    ④王玉峰、刘利红:《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从货币演变史中抽象货币的本质和演变规律》,《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49-52页。
    ⑤赵智锋、郑飞:《论货币的本质是价值信用关系》,《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5-18页。
    ①周汉勇:《从货币形态演进看货币本质问题》,《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第3期,第56-60页。
    ②吴松声:《货币的阶级性》,载引自陈文林:《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③袁君实:《关于货币管理》,载引自陈文林:《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④江诗永:《略论货币的本质——与蒋学模同志商榷》,《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25-31。
    ①林继肯:《关于货币的本质问题》,《经济研究》,1964年第12期:41-48。
    ②卫兴华:《货币有没有阶级性》,载引自陈文林:《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③蒋学模:《论货币的本质及其变化问题》,《经济研究》,1964年第2期:27-40。
    ①黄达:《人民币是具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商品的符号》,《经济研究》,1957年第35期:64-73。
    ②喻瑞祥:《货币信用与银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版,第74、75页。
    ③曾凌、韩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流通》,金融出版社,1957年版,第157页。
    ④黄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和货币流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版,第74页。
    ①谭寿清:《货币与黄金——与薛暮桥同志商榷》,《金融研究》,1981年第1期:52-59。
    ②周俊:《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1984年版,第15、16页。
    ③刘光第:《论纸币和黄金的联系》,《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54-60。
    ④参见《关于人民币的性质和职能问题来稿综述》,《学术月刊》,1958年第1期:72-76。
    ⑤谭寿清:《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与李崇淮同志商榷》,载引自陈文林:《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页。
    ①石武:《试论人民币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上的依据》,《经济研究》,1957年第2期:36-50。
    ②余霖:《稳定物价和我们的货币制度》,《经济研究》,1965年第5期:15-19。
    ③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3页。
    ①李崇淮:《试论人民币与黄金的关系》,《金融研究》,1981年增刊第1期:3-8。
    ②李崇淮:《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从人民币是否代表黄金问题的争论谈起》,载引自施兵超:《新中国金融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③李崇淮:《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载引自陈文林:《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④陈伟恕:《黄金非货币化是历史的必然》,《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54-59。
    ①参见《关于人民币的性质和职能问题的来稿综述》,《学术月刊》,1958年第4期:72-76。
    ②邱震源:《纸币已经发展为独立化的货币》,载引自陈文林:《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③参见《关于人民币的性质和职能问题的来稿综述》,《学术月刊》,1958年第4期:72-76。
    ④何高著:《我国过渡时期货币的本质与职能》,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页。
    ①高翔:《人民币有没有贮藏手段职能》,载引自陈文林:《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②何高著:《我国过渡时期货币的本质与职能》,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38页。
    ③邓家荣:《市场货币需要量的计算方法》,《经济研究》,1965年第4期:‘47-52。
    ④骆耕漠:《我国人民币底本位和职能问题》(上册),上海人民出版,1958年版,第76-77页。
    ⑤周俊:《货币贮藏于货币流通》,《光明日报》,1964年7月21日。
    ①寿进文:《什么是货币》,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5页。
    ②郑伯彬:《货币的本质与机能》,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版,第41页。
    ③周俊:《社会主义的货币与货币流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④张忠平:《世界货币职能质疑》,《金融研究》,1983年第8期:47-49。
    ①杨仁荣:《试论人民币的世界货币职能》,《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第4期:33-37。
    ②顾翼鵷:《略论世界货币职能的特殊性》,《金融研究》,1985年第2期:51-52。
    ①王隆昌:《货币的时间价值及其第六职能》,《经济研究》,1982年第9期:25-27。
    ②庄俊鸿、毛裕民:《关于货币的时间价值》,《金融研究》,1982年第12期:38-42。
    ③王松奇:《“货币的时间价值及其第六职能”一文的质疑》,《金融研究》,1983年第1期:45-49。
    ④李扬、刘夏明:《“货币的时间价值”论的错误所在》,《金融研究》.1983年第2期:62-63。
    ①曾凌、韩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流通》,金融出版社,1957年版,第67页。
    ②杨鹤九:《论货币流通适应商品流通的必要性》,载引自施兵超:《新中国金融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③黄达:《银行信贷原则和货币流通》,《经济研究》,1962年第9期:1-8。
    ④黄达:《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和货币流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版,第100、101页。
    ①林继肯:《论货币流通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经济研究》,1963年第2期:24-30。
    ①周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量问题》,《金融研究》,1982年第2期:5-9。
    ②赵海宽:《回忆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过程》,《中国金融》,2008年第2期:17-18。
    ③同上。
    ①王松奇:《货币流通层次划分之我见》,《金融研究》,1984年第1期:22-24。
    ②林继肯:《建立我国货币量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方法》,《财贸经济》,1987年第3期:19-24。
    ①姜永恒:《货币层次的划分与运用》,《中国金融》,1991年第7期:42-43。
    ②彭兴韵、包敏丹:《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11期:10-18。
    ①崔建军:《金融调控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①周俊:《如何计算市场货币需要量》,《经济研究》,1965年第9期:38-44。
    ②龙一飞:《关于纸币流通规律的含义和作用问题》,《金融研究》,1984年第4,期:16-19。
    ③张亦春:《于纸币流通规律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82年第4期:33-38。
    ①龙一飞:《关于纸币流通规律的含义和作用问题》,《金融研究》,1984年第4期:16-19。
    ②郭大力:《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生活·读书·新知识,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年版,第74页。
    ①龙一飞:《关于纸币流通规律的含义和作用》,《金融研究》,1984年第4期:16-19。
    ②李一芝:《如何正确理解纸币流通规律》,《金融研究》,1984年第9期:28-31。
    ③同上。
    ④李石泉:《我国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财经研究》,1987年第2期:3-8。
    ①刘洁:《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与货币主义的共同点和区别》,《金融研究》,1983年第10期:27-28。
    ②梅良栋:《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金融研究》,1983年第10期:29。
    ①张晋生:《马克思的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论形同实异——与刘洁、梅良栋同志商榷》,《金融研究》,1984年第1期:25-28。
    ②孔日军:《也谈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与刘洁、梅良栋同志商榷》,《金融研究》,1984年第1期:29-30。
    ①史济濂、苑德军:《不能把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论混为一谈——与梅良栋同志商榷》,《金融研究》,1984年第2期:7-9。
    ②林继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金融研究》,1987年第8期:33-36。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3页。
    ①樊纪宪:《运用货币与商品的比例关系来衡量市场货币流通》,《中国金融》,1963年第3期:23-24。
    ②林基鑫:《谈谈货币流通的经济分析工作》,《中国金融》,1964年第3期:1-3。
    ③林继肯:《货币流通规律问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5年版,第60-65页。
    ④林继肯:《衡量市场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经济研究》,1984年第1期:61-65。
    ⑤易宏仁:《衡量货币正常流通的标志》,《学术论坛》,1984年第1期:29-34。
    ⑥袁明祥:《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三条主要标志》,《金融研究》,1985年第6期:26-28。
    ①周俊:《社会主义货币流通量计量与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②赵海宽:《我国测算市场货币流通状况的方法需要改进》,《中国金融》,1988年第11期:29-31。
    ③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5页。
    ①武捷思:《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志——人均货币支出率》,《金融研究》,1985年第6期:23-26。
    ②王小波:《货币流通状况指标体系的建立》,《统计研究》,1989年第1期:19-23。
    ①钟起瑞:《经验数据不是可靠的依据》,《金融研究动态》,1980年第3期,38-42。
    ②钟起瑞:《经验数据不是可靠的依据》,《金融研究动态》,1980年第3期,38-42。
    ③钟起瑞:《经验数据不是可靠的依据》,《金融研究动态》,1980年第3期,38-42。
    ④同上。
    ①周慕冰:《应该重视货币供给理论研究》,《金融研究》,1984年第5期:55-56。
    ①曹龙骐、郑先炳:《货币供给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②周策群:《试论货币供给的“超前”趋向及其数量界限》,《财贸经济》,1986年第2期:30-35。
    ①周策群:《试论货币供给的“超前”趋向及其数量界限》,《财贸经济》,1986年第2期:30-35。
    ②同上。
    ③郑先炳:《货币供给超前增长规律探索》,《经济研究》,1986年第2期:62-65。
    ①周策群:《再论货币供给超前增长——兼答张玉堂同志》,《金融研究》,1987年第7期:29-35。
    ②张玉堂:《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是规律吗?》,《经济研究》,1986年第7期:75-77。
    ③同上。
    ④同上。
    ①郭茂佳:《货币供应超前增长是现象而不是规律》,载引自施兵超:《新中国金融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
    ②施兵超:《新中国金融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
    ①刘则悌:《关于农民货币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金融研究》,1983年第6期:20-26。
    ①王松奇:《中国货币需求问题研究四议》,《中国金融》,1992年第1期:35-38。
    ②邓乐平:《重建我国的货币需求理论——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思想的再认识》,《金融与经济》,1989年第3期:23-30。
    ③钟晓鹰:《试论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内涵与局限性》,《当代财经》,1989第10期:19-23。
    ①同上。
    ②王广谦、李健:《货币必要量决定因素之分析》,《金融研究》,1986年第3期:55-58。
    ①胡海鸥、陈金银:《论我国货币必要量公式的不适用性》,《金融研究》,1990年第4期:50-54。
    ①戴国强:《西方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年第8期:32-33。
    ②盛松成:《西方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评析》,《学术月刊》,1988年第4期:6-11。
    ①许国云:《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剖析》,《华北金融》,1984年第9期:18-21。
    ②陈野华:《觊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浅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51-54。
    ③杨春学:《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之比较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58-62。
    ①盛松成等:《现代货币经济学——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②参见《金融研究》,1995年第1期:39。
    ③盛松成:《关于货币定义的几点意见》,《金融研究》,1996年第6期:45-47。
    ④同上。
    ①盛松成:《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
    ②盛松成:《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3页。
    ③同上,第240页。
    ④同上,第204页。
    ①胡海鸥:《我国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金融研究》,1986年第8期:28-31。
    ②胡海鸥:《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西方的差别——兼答林致远同志》,《金融研究》,1987年第11期。54-57。
    ①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7页。
    ③同上,第18页。
    ④同上,第34页。
    ①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①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第208页。
    ②邓乐平:《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①邓乐平:《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3-66页。
    ②同上,第71页。
    ①同上,第114页。
    ②邓乐平:《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①戴国强:《中国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规模变量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②同上,第9-10页。
    ①戴国强:《中国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规模变量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同上,第106页。
    ①戴国强:《中国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规模变量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①戴国强:《中国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规模变量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②戴国强:《中国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规模变量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①汪红驹:《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世界经济》,2002年第5期:55-61。
    ②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9-17。
    ③蒋瑛琨、赵振全、刘艳武:《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基于两阶段(1978——1993、1994——2004)的动态检验》,《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24-33。
    ①参见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②参见刘斌、邓述慧、王雪坤:《货币供求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③张勇、范从来:《货币需求函数结构稳定性的实证分析——来自政策变动、经济稳定预期不稳定的证据》,《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10-17。
    ④高云峰:《金融发展中的货币需求稳定性研究——基于1994-2005年的协整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31-40。
    ⑤ Hansen B E. "Tests for parameter instability in regression with Ⅰ(1) processes."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1992,10(3)。
    ⑥ Andrews, D W K and J Y Kim. "End-of-sample cointegration breakdown tests. " 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1404.2003.
    ①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126-136。
    ②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45-52。
    ③王曦:《转型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20-28。
    ④谢富胜、戴春平:《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27-29。
    ⑤陈仲常、杨祥、丁从明:《中国转轨时期的存量要素交易与货币需求——基于股票、土地市场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5期:43-47。
    ①易行健:《关于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总量与结构影响的分析》,《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38-47。
    ②赵明勋:《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05年第2期:60-67。
    ③王晓芳、王学伟:《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财经科学》,2008年第3期:37-44。
    ④王宇伟:《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不对称性:来自中国的实证据》,《学术月刊》,2009年第7期:78-86。
    ⑤赵留彦、王一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17-28。
    ①王宇伟、范从来:《收入分配差距与交易货币需求关系的协整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18-23。
    ②Milton. Friedman,1988: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oum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6,No.2,pp.221-245.
    ③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王松奇:《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67-72。
    ②魏巍贤:《中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52-54。
    ①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40-45。
    ②卢万青:《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中货币因素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24-27。
    ③徐龙炳、符戈:《货币供给与GDP关系实证分析》,《预测》,2001年第2期:12-16。
    ④孙杰:《货币政策、公司融资行为与货币供给内生性》,《世界经济》,2004年第5期:13-19。
    ⑤于泽:《我国M2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视角》,《管理世界》,2008年第12期:24-31。
    ①许云霄、秦海英:《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40-49。
    ②陈浩、唐吉平:《货币供给性质的重新认识——基于修正的IS-LM模型的理论思考》,《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49-57。
    ③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69页。
    ④参见陈贷孙、商德文:《近现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3页。
    ①斯蒂芬·罗西斯:《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①王怀宁:《通货膨胀简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78年版,第5页。
    ②丁鹄:《对当前通货问题的儿点看法》,《金融研究动态》,1980年第7期:1-8。
    ③刘光第:《稳定通货,稳定物价——关于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讨论》,《财贸经济》,1988年第3期:23-34。
    ④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⑤约·帕耶斯特卡:《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5年第1期。
    ① P·A·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80页。
    ②J·Robinson,"Finding a Way Out of Stagnation",Challenge,NO.11-12(1979)
    ③F·A·哈耶克:《无路可逃:失业必然跟随着通货膨胀》,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2期。
    ④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①王文宁:《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金融研究》,1986年第8期:22-24。
    ①杨晓达:《适度通货膨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金融研究》,1986年第12期:32-36。
    ①朱苏臻:《适度通货膨胀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金融研究》,1987年第2期:51—53。
    ②施兵超:《新中国金融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③陈观烈:《实事求是地看待通货膨胀》,《金融研究》,1992年第5期:15-20。
    ①石小敏、刘吉瑞:《经济学家首要尊重历史和事实》,《经济研究》,1989年第2期:11-33。
    ②黄小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88年第3期:50-64。
    ①陈万泉:《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平抑物价的对策》,《人民日报》,1988年4月8日。
    ②郑子术:《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可行决策吗》,《财贸经济》,年第9期:21-24。
    ③郑先炳:《货币供给与经济成长相关分析的再论证》,《财贸经济》,1988年第8期:49-55。
    ④殷克胜:《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关系》,《财贸经济》,1988年第8期:26-29。
    ⑤陈观烈:《实事求是地看待通货膨胀》,《金融研究》,1992年第5期:15-20。
    ⑥金汶:《变革与发展: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困扰》,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⑦宋承先:《过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4页。
    ①丁鹄:《论通货膨胀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关系》,《金融研究》,1979年第19期:1-14。
    ②丁鹄:《通货膨胀背后的两点破坏性——金融管见之五》,《金融研究》,1987年第6期:13-14。
    ③丁鹄:《我的反通货膨胀观》,《金融研究》,1991年第11期:1-9。
    ④同上。
    ⑤丁鹄:《向慢性膨胀论者进一言》,《金融研究》,1987年第7期:3-6。
    ⑥丁鹄:《货币不再是价值标准吗?——金融管见之一》,《金融研究》,1986年第6期:10-15。
    ⑦范一飞:《论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财贸经济》,1988年第9期:17-19。
    ⑧殷克胜:《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关系》,《财贸经济》,1988年第8期:26-29。
    ⑨李运奇:《论通货膨胀理论和政策的时空约束》,《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40-45。
    ①马洪、高尚全主编:《中国通货膨胀研究》,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119页。
    ②凯恩斯:《就业、利息和通货膨胀》,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0页。
    ③Tobin James:Money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etrica,1965,33(4):671-684.
    ① Milton Friedman:Price theory,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76:232-233.
    ② Lucas, Robert E.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s, Econometrica,1976,43,51-58.
    ③ Allais. Maurice, Growth and inflation:a reply to observations of the discussant,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Ohio Staet University Press,1969, vol(3),441-462.
    ① Helmut Frisch,Theories of Inf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1.。
    ②张曙光:《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财经研究》,1989年第3期:19-20。
    ①李拉亚:《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0-55页。
    ①同上:第66页。
    ②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③同上:第241页。
    ④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3页。
    ①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②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③李运奇:《对通货膨胀若干问题的再认识》,《金融研究》,1987年第6期:3-8。
    ④孙有斌:《消费需求膨胀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经济体制改革》,1989年第1期:36-36。
    ①金重仁:《试论社会土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33-39。
    ②何道峰、段应碧、袁崇法:《论我国近年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与结构表现》,《经济研究》,1987年第11期:21-26。
    ③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管理课题组:《对投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研究》,1987年第5期:39-44。
    ①王绍飞:《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体制改革》,《金融研究》,1987年第10期:33-36。
    ②史晋川:《收入、投资——储蓄与通货膨胀》,《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51-57。
    ③许健、徐进前:《论我国通货膨胀的生成机制》,《金融研究》1988年第4期:16-19。
    ④赵听东、高铁梅、吴桂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8-11。
    ⑤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及成因》,《统计研究》,2005年第4期:3-9。
    ⑥彭鸿林:《我国通货膨胀的独特发生机制及其治理》,《价格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11期:12-19。
    ①胡小平、中晓梅、谭孝平:《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金融研究》,1994年第5期:‘28-33。
    ②耿霁:《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再认识》,《经济问题探索》,1995年第8期:8-10。
    ③周天勇:《中国特殊的低效率型通货膨胀》.《经济研究》,1994年第9期:27-31。
    ①周天勇:《我国的短缺和通货膨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财经问题研究》,1992年第12期:6-11。
    ②曹阳:《紧缩,能遏制通货膨胀吗?》,《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第11期:18-21。
    ③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及成因》,《统计研究》,2005年第4期:3-9。
    ④樊纲、张曙光、王利民:《双轨过度与“双轨调控”(下)——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与对策》,《经济研究》,1993年第11期:3-9。
    ⑤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范志勇:《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②张军、方红生:《投资与通货膨胀—紧缩的联系: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家》2008年第2期:82-88。
    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通货膨胀》,《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4-18。
    ④陈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5月8日。
    ⑤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年第2期:16-22。
    ⑥宋超英、夏芸:《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4期:147-152。
    ①郑先炳:《货币供求均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365页。
    ②王庆彬、周升业:《中国货币流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③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④刘锡良:《中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①蒋万进、陶晓峰:《中国货币经济理论与实证》,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②谢平、刘锡良:《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①胡海鸥、祝小兵、周延军:《当代货币金融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①赵晓民、.何德旭:《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1989年第9期:2-7。
    ②王松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5页。
    ③王松奇:《促进还是促退:通货膨胀功能及对策的在思考》,《金融研究》,1987年第9期:18-25。
    ④王松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5页。
    ⑤王庆彬、周升业:《中国货币流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272页。
    ⑥朱苏臻:《走出货币幻觉的‘怪圈’,探求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研究》,1989年第9期:14-20。
    ⑦陈文林:《中国货币政策改革简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9页。
    ⑧赵晓民、何德旭:《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1989年第9期:2-7。
    ①刘军善:《论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61-63页。
    ②刘鸿儒:《关于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问题》,《金融研究》,1983年第11期:1-8。
    ③黄达:《宏观控制与货币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0-294页。
    ④郑先炳:《货币供求均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366页。
    ⑤陈观烈:《实事求是地看待通货膨胀》,《金融研究》,1992年第5期:15-20。
    ①林继肯:《货币流通管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②周俊:《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56页。
    ③刘光第:《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540-541页,
    ①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0页。
    ①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1-10。
    ①王松奇:《论货币供给控制指标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34-39。
    ②陈浪南、汤大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金融研究》,1994年第8期:7-11。
    ③丁文丽、刘学红:《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2第6期:44-51。
    ①谢杭生、穆怀朋:《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1996年第5期:1-6。
    ②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70-79。
    ③耿中元、惠晓峰:《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研究》,《统计研究》,2009年第9期:64-69。
    ④陆昂:《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的几点看法》,《金融研究》,1998年第1期:6-10。
    ⑤吴培新:《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检验》,《上海金融》,2007年第9期:35-38。
    ①王大用:《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13-20。
    ②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33-43。
    ①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财经研究》,2002年第4期:3-8。
    ②李扬:《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银行家》2002第7期:23-27。
    ③曹家和:《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与紧缩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4期:54-58。
    ④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2004年第6期:123-129。
    ⑤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51-63
    ⑥封思贤:《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5期:39-48。
    ①崔美:《当前货币政策传导缘何受阻》,《财贸经济》,2001年第2期:74-76。
    ②许祥秦:《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和产出效应金》,《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58-64。
    ③王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调查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128-132。
    ④王煜:《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中国金融》,2001第7期:29-32。
    ⑤顾铭德、汪其昌、王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迁、效应及疏导建议》,《财经研究》,2002年第11期:3-10。
    ⑥王钰、王稳:《建立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3第5期:10-16。
    ⑦陈桢、岳喜伟:《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因素分析》,《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9期:16-17。
    ⑧潘敏、夏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求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63-73。
    ①裴平、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21-26。
    ②熊鹏:《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的成因探析——以货币政策实施的制度环境为研究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12期:59-62。
    ①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2期:60-63。
    ②声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10-17。
    ③路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6期:20-23。
    ④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70-79。
    ⑤高铁梅、王金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50-58。
    ⑥陈飞、赵听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真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25-30。
    ①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4年第3期:19-30。
    ②参见王雪标、王志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协整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金融研究》,2002年第9期:34-43。
    ④王钰、王稳:《建立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10-16。
    ⑤杨小娟、熊勇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实证分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229-233。
    ⑥王国松:《通货紧缩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4年第5期;,6-11。
    ①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70-76页。
    ②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第60-67页。
    ③冯用富:《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度波动作出反应吗?》,《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第37-44页。
    ④郭田勇:《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第23-35页。
    ⑤伍戈:《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经典理论、美联储实践及现实思考》,《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90-105页。
    ⑥周晖、王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理论模型与中国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61-74页
    ① Bernanke, Ben and Mark Gertler.1999."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it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 Fourth Quarter1999,17-51; Bernanke,B-Asset 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New York Chapter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 New York,NY,15 October,2002.
    ②晓芳、卢小兵:《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选择与均衡框架构建》,《财经科学》,2007年第6期,第1-8页。
    ③崔畅:《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动态冲击的识别检验》,《财经研究》2007年第7期,第31-39页。
    ④赵进文、高辉:《资产价格波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1994-2006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98-114页。
    ①唐齐鸣、熊洁敏:《中国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模拟》,《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第104-115.页。
    ①殷孟波主编:《中国经济改革30年——金融卷》,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①谢平、廖强:《当代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7-12。
    ②参见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李春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②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③克努特·维克塞尔:《利息与价格》,蔡受百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3-98页。
    ④劳伦斯·哈里斯:《货币理论》,梁小民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①周慕冰:《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348页。
    ②刘光第:《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93-187页。
    ③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1-10。
    ①巴曙松:《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问题》,《新世纪论坛》,2001年第2期。
    ②李义超、周英章:《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用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9-12。
    ③杨丽:《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11期:98-103。
    ④孙华妤:《传统钉住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1998-2005》,《世界经济》,2007年第1期:29-38。
    ①刘锡良:《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257页。
    ②范从来:《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24-31。
    ③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1-12。
    ④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10-17。
    ⑤杨中东:《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商业研究》,2005年第7期:131-133。
    ⑥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209页。
    ①陆磊:《非对称货币政策假说:中国货币理论面临的革命》,《南方金融》2005年第5期:4。
    ②商世文:《论货币政策的非均衡效应》,《国际金融研究》,1994年第3期:6-8。
    ①黄先开、邓述惠:《货币政策中性与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34-41。
    ②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16-19。
    ③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1-9。
    ④冯春平:《正负货币冲击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42-49。
    ⑤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43-59。
    ⑥刘金全、郑挺国:《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产出周期波动的非对称影响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3-14。
    ①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40-50。
    ②陈德伟、徐琼、孙崎岖:《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19-22。
    ③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26-34。
    ④石柱鲜、邓创:《基于自然利率的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58-65。
    ⑤楚尔鸣:《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理论分析》,《求索》,2004年第11期:14-17。
    ⑥陈建斌:《政策方向、.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6-12。
    ⑦刘明:《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12-20。
    ①严太华、黄华良:《.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64-66。
    ②胡海鸥、虞伟荣:《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信息不对称、金融加速器效应》,《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
    期:76-79;曹家和:《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与紧缩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研究》,《甲国软科学》,2004年第4期。54-58。
    ③葛兆强、郝继伦:《区域经济与货币政策区域化》,《金融科学》,1995年第3期:12-18。
    ④张志军:《中央银行应注意金融调控的地区差异性》,《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4-8。
    ⑤胡武贤:《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经济师》,2001年第12期:63-64。
    ⑥耿同劲:《货币政策工具区域化研究》,《上海金融》,2003年第5期:11-13。
    ⑦吴旭等人:《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看金融调控政策的区域化取向》,《中国金融》,2004年第8期:57-55。
    ⑧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1-19。
    ⑨谢国忠:《区域性不稳定影响货币政策制定》,《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7月31日。
    ①耿识博、谢士强、董军:《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128-136。
    ②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区域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经济科学》,2006年第6期:22-30;丁文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效力的区域差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柯冬梅:《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8-32。
    ①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46-58。
    ②陈安平:《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56-64。
    ③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18-22。
    ①孔丹凤、Bienvenido S.Cortes、秦大忠:《中国货币政策省际效果的实证分析:1980-2004》,《金融研究》,2007年第12期:17-26。.
    ②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37-47。
    ③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地区差别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3期:1-15。
    ④蒋益民、陈璋:《SVAR模型框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1978-2006》,《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180-195。
    ①张晶,《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39-46。
    ②卢盛荣:《货币政策地区效应——基于地区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49-60。
    ③杨晓、杨开忠:《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2期:4-15。
    ④金永军、陈柳钦:《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行业非对称效应分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48-58。
    [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曹家和.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与紧缩时期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54-58
    [4]曹龙骐,郑先炳.货币供给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5]曹阳.紧缩,能遏制通货膨胀吗?[J].财经问题研究,1994,11期:18-21
    [6]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37-47
    [7]曾凌,韩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流通[J].北京:金融出版社,1957
    [8]陈德伟,徐琼,孙崎岖.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19-22
    [9]陈安平.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56-64
    [10]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25-30
    [11]陈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5月8日
    [12]陈浩,唐吉平.货币供给性质的重新认识——基于修正的工S-LM模型的理论思考[J].金融研究,2004,3:49-57
    [13]陈观烈.实事求是地看待通货膨胀[J].金融研究,1992,5:15-20
    [14]陈建斌.政策方向,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J].管理世界,2006,9:6-12
    [15]陈浪南,汤大杰.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选择[J].金融研究,1994,8:7-11
    [16]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16-22
    [17]陈野华.觊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浅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86,3:51-54
    [18]陈抑青.关于人民币若干理论问题[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19]陈万泉.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平抑物价的对策[N].人民日报,1988年4月8日
    [20]陈伟恕.黄金非货币化是历史的必然[J].经济研究,1982,2:54-59
    [21]陈桢,岳喜伟.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5,9:16-17
    [22]陈仲常,杨祥,丁从明.中国转轨时期的存量要素交易与货币需求——基于股票、土地市场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5:43-47
    [23]楚尔鸣.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理论分析[J].求索,2004,11:14-17
    [24]崔美.当前货币政策传导缘何受阻[J].财贸经济,2001,2:74-76
    [25]崔畅.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动态冲击的识别检验[J].财经研究,2007,7:31-39
    [26]戴国强.西方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7,8:32-33
    [27]戴国强.中国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规模变量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8]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9:1-12
    [29]邓家荣.市场货币需要量的计算方法[J].经济研究,1965,4;47-52
    [30]邓乐平.重建我国的货币需求理论——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思想的再认识[J].金融与经济,1989,3:23-30
    [31]邓乐平.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实证的考察[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2]丁鹄.论通货膨胀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关系[J].金融研究,1979,19:1-14
    [33]丁鹄.通货膨胀背后的两点破坏性——金融管见之五[J].金融研究,1987,6:13-14
    [34]丁鹄.我的反通货膨胀观[J].金融研究,1991,11:1-9
    [35]丁鹄.向慢性膨胀论者进一言[J].金融研究,1987,7:3-6
    [36]丁鹄.货币不再是价值标准吗?——金融管见之一[J].金融研究,1986,6:10-15.
    [37]丁鹄.对当前通货问题的儿点看法[J].金融研究动态,1980,7:1-8
    [38]丁文丽,刘学红.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2,6:44-51
    [39]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区域非对称性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科学,2006,6:22-30
    [40]丁文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效力的区域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1]范从来.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4,6:123-129
    [42]范从来.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0,7:24-31
    [43]樊纲.当前宏观经济的焦点问题与政策分析[J].经济研究,1995,2:3-7
    [44]樊纲,张曙光,王利民.双轨过度与“双轨调控”(下)——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1993,11:3-9
    [45]樊纪宪.运用货币与商品的比例关系来衡量市场货币流通[J].中国金融,1963,3:23-24
    [46]范一飞.论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J].财贸经济,1988,9:17-19
    [47]范志勇.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8]封思贤.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5:39-48
    [49]冯春平.正负货币冲击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2,3:42-49
    [50]冯用富.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度波动作出反应吗?[J].经济研究,2003,1:37-44
    [51]高铁梅,王金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J].金融研究,2001,3:50-58
    [52]高云峰.金融发展中的货币需求稳定性研究——基于1994-2005年的协整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5:31-40
    [53]葛兆强,郝继伦.区域经济与货币政策区域化[J].金融科学,1995,3:12-18
    [54]耿霁.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再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1995,8:8-10
    [55]耿识博,谢士强,董军.货币政策区域不对称效应[J].金融研究, 2005,7:128-136
    [56]耿同劲.货币政策工具区域化研究[J].上海金融,2003,5:11-13
    [57]耿中元,惠晓峰.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研究[J].统计研究,2009,9:64—69
    [58]顾铭德,汪其昌,王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迁、效应及疏导建议[J].财经研究,2002,11:3-10
    [59]顾书桂.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是地租推动型[J].经济学家,2008,3:127-128
    [60]顾翼鵷.略论世界货币职能的特殊性[J].金融研究,1985,2:51-52
    [61]关梦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几个争论问题[J].经济研究,1959,8:39-50
    [62]郭大力.关于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
    [63]郭田勇.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完善[J].金融研究,2006,10:23-35
    [64]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及成因[J].统计研究,2005,4:3-9
    [65]何道峰,段应碧,袁崇法.论我国近年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与结构表现[J].经济研究,1987,11:21-26
    [66]何高著.我国过渡时期货币的本质与职能[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
    [67]胡武贤.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J].经济师,2001,12:63-64
    [68]胡海鸥.我国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J].金融研究,1986,8:28-31
    [69]胡海鸥.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西方的差别——兼答林致远同志[J].金融研究,1987,11:54-57
    [70]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71]胡海鸥,陈金银.论我国货币必要量公式的不适用性[J].金融研究,1990,4:50-54
    [72]胡海鸥,虞伟荣.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信息不对称、金融加速器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76-79
    [73]胡海鸥,祝小兵,周延军.当代货币金融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4]胡小平,中晓梅,谭孝平.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J].金融研究,1994,5:28-33
    [75]黄达.社会主义经济中货币的本质与职能[J].教学与研究,1955,3:34-42
    [76]黄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和货币流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
    [77]黄达.人民币是具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商品的符号[J].经济研究,1957,35:64-73
    [78]黄达.银行信贷原则和货币流通[J].经济研究,1962,9;1-8
    [79]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0]黄先开,邓述惠.货币政策中性与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2:34-41
    [81]黄小祥.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1988,3:50-64
    [82]江诗永.略论货币的本质——与蒋学模同志商榷[J].北京大学学报,1963,2:25-31
    [83]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地区差别分析[J].金融研,2006,3:1-15
    [84]金汶.变革与发展: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困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85]金永军,陈柳钦.货币政策结构调整的行业非对称效应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8-58
    [86]金重仁.试论社会土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问题[J].经济研究,1987,6:33-39
    [87]蒋万进,陶晓峰.中国货币经济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88]蒋学模.论货币的本质及其变化问题[J].经济研究,1964,2:27-40
    [89]蒋学模.读“资本论”札记(三则)[J].经济研究,1962,3:30-33
    [90]蒋益民,陈璋.SVAR模型框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91]蒋瑛琨,赵振全,刘艳武.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基于两阶段(1978——1993,19942004)的动态检验[J].中国软科学,2005,2:24-33
    [92]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5:70-79
    [93]姜永恒.货币层次的划分与运用[J].中国金融,1991,7:42-43
    [94]J·M·凯恩斯.凯恩斯文集·预言与劝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95]柯冬梅.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1:28-32
    [96]孔丹凤,Bienvenido S. Cortes,秦大忠.中国货币政策省际效果的实证分析.1980-2004[J].金融研究,2007,12:17-26
    [97]孔日军.也谈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与刘洁,梅良栋同志商榷[J].金融研究,1984,1:29-30
    [98]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7:10-17
    [99]李春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100]李崇淮.试论人民币与黄金的关系[J].金融研究,1981,1:3-8
    [101]李稻葵.滞胀呼唤新供给学派[N].新财富,2008年8月15
    [102]李石泉.我国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J].财经研究,1987,2:3-8
    [103]李晓西,余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J].金融研究,2000,7:1-9
    [104]李扬.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银行家,2002,7:23-27
    [105]李扬,刘夏明.“货币的时间价值”论的错误所在[J].金融研究,1983,2:62-63
    [106]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7]李一芝.如何正确理解纸币流通规律[J].金融研究,1984,9:28-31
    [108]李义超,周英章.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用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3:9-12
    [109]李运奇.论通货膨胀理论和政策的时空约束[J].经济研究,1987,6:40-45.
    [110]李运奇.对通货膨胀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金融研究,1987,6:3-8
    [111]林继肯.关于货币的本质问题[J].经济研究,1964,12:41-48
    [112]林继肯.论货币流通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J].经济研究,1963,2:24-30
    [113]林继肯.建立我国货币量层次划分的标准和方法[J].财贸经济,1987,3:19-24
    [114]林继肯.货币流通管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6
    [115]林继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J].金融研究,1987,8:33-36
    [116]林继肯.货币流通规律问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5
    [117]林继肯.衡量市场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的标志[J].经济研究,1984,1:61-65
    [118]林基鑫.谈谈货币流通的经济分析工作[J].中国金融,1964,3:1-3
    [119]刘斌.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1-9
    [120]刘斌,邓述慧,王雪坤.货币供求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1]刘光第.论纸币和黄金的联系[J].中国社会科学,1981,3:54-60
    [122]刘光第.稳定通货,稳定物价——关于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讨论[J].财贸经济,1988,3:23-34
    [123]刘鸿儒.关于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问题[J].金融研究,1983,11:1-8
    [124]刘洁.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与货币主义的共同点和区别[J].金融研究,1983,10:27-28
    [125]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3:43-59
    [126]刘金全,郑挺国.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实际产出周期波动的非对称影响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0:3-14
    [127]李拉亚.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28]刘明.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6,2:12-20
    [129]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1:51-63
    [130]刘锡良.中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31]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
    [132]刘煜辉.中国如何走出通货膨胀的阴影[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6月17日
    [133]刘则悌.关于农民货币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1983,6:20-26
    [134]龙一飞.关于纸币流通规律的含义和作用问题[J].金融研究,.1984,4:16-19
    [135]陆昂.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问题的几点看法[J].金融研究,1998,1:6-10
    [136]卢钝根.关于人民币的性质和职能问题[J].学术月刊,1957,4:.37-39
    [137]陆凯旋.论货币本质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2:3-6
    [138]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3:16-19
    [139]陆磊.非对称货币政策假说:中国货币理论面临的革命[J].南方金融,2005,5:.4
    [140]卢盛荣.货币政策地区效应——基于地区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3:49-60
    [141]路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004,6:20-23
    [142]卢万青.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中货币因素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4:24-27
    [143]骆耕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过渡性[J].经济研究,1958,5:50-75;
    [144]骆耕漠.论商品和价值[J].经济研究,1959,10:47-65
    [145]骆耕漠.我国人民币低本为和职能问题[M].(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58
    [146]马洪,高尚全主编.中国通货膨胀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
    [14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48]梅良栋.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数量论是一致的[J].金融研究,1983,10:29
    [149]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0]M·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1]潘敏,夏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求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金融研究,2002,6:63-73
    [152]裴平,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J].经济研究,2003,8:21-26
    [153]彭鸿林.我国通货膨胀的独特发生机制及其治理[J].价格理论与实践,1988,11:12-19
    [154]彭兴韵,包敏丹.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5,11:10-18
    [155]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70-76
    [156]邱力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梗阻症结及对策探索[J].金融研究,2000,12:63-66
    [157]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58]商世文.论货币政策的非均衡效应[J].国际金融研究,1994,3:6-8
    [159]施兵超.新中国金融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60]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45-52
    [161]史晋川.收入、投资——储蓄与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88,6:51-57
    [162]史济濂,苑德军.不能把马克思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论混为一谈——与梅良栋同志商榷[J].金融研究,1984,2:7-9.
    [163]石小敏,刘吉瑞.经济学家首要尊重历史和事实[J].经济研究,1989,2:11-33
    [164]石武.试论人民币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上的依据[J].经济研究,1957,2:36-50
    [165]石柱鲜,邓创.基于自然利率的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9:58-65
    [166]寿进文.什么是货币[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
    [167]盛松成.西方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评析[J].学术月刊,1988,4:6-11
    [168]盛松成等.现代货币经济学——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169]盛松成.关于货币定义的几点意见[J].金融研究,1996,6:45-47
    [170]盛松成.现代货币供给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3
    [171]宋承先.过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72]宋超英,夏芸.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4:147-152
    [173]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3:46-58
    [174]孙华妤.传统钉住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1998-2005[J].世界经济,2007,1:29-38
    [175]孙杰.货币政策,公司融资行为与货币供给内生性[J].世界经济,2004,5:13-19
    [176]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3:19-30
    [177]孙天琦.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下部分内容的区域差别化研究[J].金融研究,2004,5:1-19
    [178]孙冶方.要用历史观点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J].经济研究,1959,5:38-44
    [179]孙有斌.消费需求膨胀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J].经济体制改革,1989,1:36-36
    [180]唐齐鸣,熊洁敏.中国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模拟[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104-115
    [181]谭寿清.货币与黄金——与薛暮桥同志商榷[J].金融研究,1981,1:52-59
    [182]武捷思.衡量货币流通状况的标志——人均货币支出率[J].金融研究,1985,6:23-26
    [183]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1,3:40-45
    [184]王大用.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J].经济研究,1996,3:13-20
    [185]王广谦,李健.货币必要量决定因素之分析[J].金融研究,1986,3:55-58
    [186]王国松.通货紧缩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2004,5:6-11
    [187]王怀宁.通货膨胀简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8
    [188]汪红驹.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J].世界经济,2002,5:55-61
    [189]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90]王隆昌.货币的时间价值及其第六职能[J].经济研究,1982,9:25-27
    [191]王庆彬,周升业.中国货币流通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92]王绍飞.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体制改革[J].金融研究,1987,10:33-36
    [193]王少平,李子奈.我国货币需求的协整分析及其货币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2004,7:9-17
    [194]王松奇.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95]王松奇.促进还是促退:通货膨胀功能及对策的在思考[J].金融研究,1989,9:18-25
    [196]王松奇.论货币供给控制指标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87,2:34-39
    [197]王松奇.“货币的时间价值及其第六职能”一文的质疑[J].金融研究,1983,1:45-49
    [198]王松奇.货币流通层次划分之我见[J].金融研究,1984,1:22-24
    [199]王松奇.中国货币需求问题研究四议[J].中国金融,1992,1:35-38
    [200]王松奇.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2,1:67-72
    [201]王曦.转型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J].经济研究,2001,10:20-28
    [202]王小波.货币流通状况指标体系的建立[J].统计研究,1989,1:19-23
    [203]王晓芳,王学伟.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8,3:37-44
    [204]王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调查研究[J].金融研究,2001,-5:128-132
    [205]王雪标,王志强.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协整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06]王文宁.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1986,8:22-24
    [207]王延杰.治理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财税政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4-28
    [208]王煜.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J].中国金融,2001,7:29-32
    [209]王钰,王稳.建立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3, 5:10-16
    [210]王宇伟.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不对称性:来自中国的实证证据[J].学术月刊,2009,7:78-86
    [211]王宇伟,范从来.收入分配差距与交易货币需求关系的协整分析[J].管理世界,2007,1:18-23
    [212]王振山,王志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12:60-63
    [213]王玉峰,刘利红.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从货币演变史中抽象货币的本质和演变规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6:49-52
    [214]魏巍贤.中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1:52-54
    [215]吴培新.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检验[J].上海金融,2007,9:35-38
    [216]吴旭,蒋难,唐造时.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看金融调控政策的区域化取向[J].中国金融,2004,8:57-55
    [217]伍戈.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经典理论、美联储实践及现实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7,4:90-105
    [218]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J].财经研究,2002,4:3-8
    [219]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33-43.
    [220]晓芳,卢小兵.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选择与均衡框架构建[J].财经科学,2007,6:1-8
    [221]谢富胜,戴春平.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0,1:27-29
    [222]谢国忠.区域性不稳定影响货币政策制定[N].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7月‘31日
    [223]谢杭生,穆怀朋.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1996,5:1-6
    [224]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00,1:1-10
    [225]谢平,廖强.当代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J].金融研究,1998,4:7-12.
    [226]谢平,刘锡良.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27]熊鹏.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的成因探析——以货币政策实施的制度环境为研究视 角[J].现代经济探讨,2004,12:59-62
    [228]许国云.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剖析[J].华北金融,1984,9:18-21
    [229]许健,徐进前.论我国通货膨胀的生成机制[J].金融研究,1988,4:16-19
    [230]徐连东.对1988、1993年两次通货膨胀的比较及其相关问题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4,5:23-28
    [231]徐龙炳,符戈.货币供给与GDP关系实证分析[J].预测,2001,2:12-16
    [232]许祥秦.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和产出效应金[J].金融研究,2001,4:58-64
    [233]许云霄,秦海英.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视野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经济科学,2003,2:40-49
    [234]薛暮桥.稳定物价和我们的货币制度[J].经济研究,1965,5:15-19
    [235]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人们出版社,1979
    [236]严太华,黄华良.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05,8:64-66
    [237]杨春学.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之比较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88,3:58-62
    [238]杨丽.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析[J].金融研究,2004,11:98-103
    [239]杨仁荣.试论人民币的世界货币职能[J].经济问题探索,1985,4:33-37
    [240]杨晓,杨开忠.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2:4-15
    [241]杨小娟,熊勇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实证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29-233
    [242]杨晓达.适度通货膨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J].金融研究,1986,12:32-36
    [243]杨中东.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5,7:131-133
    [244]叶光.通货膨胀与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J].宏观经济研究,2009,8:62-68
    [245]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46]易宏仁.衡量货币正常流通的标志[J].学术论坛,1984,1:29-34
    [247]易宪容.中国通货膨胀之原因与特征[J].2007, http://yixianrongblog. blog. sohu.com/62755752.html
    [248]易行健.关于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总量与结构影响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4,6:38-47
    [249]殷克胜.论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关系[J].财贸经济,1988,8:26-29
    [250]喻瑞祥.货币信用与银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
    [251]于泽.我国M2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8,12:24-31
    [252]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2:18-22
    [253]袁明祥.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三条主要标志[J].金融研究,·1985,6:26-28
    [254]张晶.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39-46
    [255]张军,方红生.投资与通货膨胀—紧缩的联系: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08,2:82-88
    [256]张曙光.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J].财经研究,1989,3:19-20
    [257]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1,7:60-67
    [258]张亦春.关于纸币流通规律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82,4:33-38
    [259]张勇,范从来.货币需求函数结构稳定性的实证分析——来自政策变动、经济稳定预期不稳定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6,2:10-17
    [260]张玉堂.货币供给超前增长是规律吗?[J].经济研究,1986,7:75-77
    [261]张志军.中央银行应注意金融调控的地区差异性[J].理论研究,1999,6: 4-8
    [262]张忠平.世界货币职能质疑[J].金融研究,1983,8:47-49
    [263]赵海宽.我国测算市场货币流通状况的方法需要改进[J].中国金融,1988,11:29-31
    [264]赵进文,黄彦.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6,2:45-54
    [265]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26-34
    [266]赵进文,高辉.资产价格波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1994-2006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2:98-114
    [267]赵留彦,王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5,4:17-28
    [268]赵明勋.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2:60-67
    [269]赵庆,徐路当.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特点[J].经济师,2008,2:29-30
    [270]赵听东,高铁梅,、吴桂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J].数量 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10:8-11
    [271]赵晓民,何德旭.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1989,9:2-7
    [272]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0,3:126-136
    [273]赵智锋,郑飞.论货币的本质是价值信用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15-18
    [274]周汉勇.从货币形态演进看货币本质问题[J].世界经济情况,2009,3:56-60
    [275]周策群.试论货币供给的“超前”趋向及其数量界限[J].财贸经济,1986,2:30-35
    [276]周策群.再论货币供给超前增长——兼答张玉堂同志[J].金融研究,1987,7:29-35
    [277]周俊.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1984
    [278]周俊.货币贮藏于货币流通[N].光明日报,1964年7月21日
    [279]周俊.社会主义的货币与货币流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80]周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量问题[J].金融研究,1982,2:5-9
    [281]周俊.如何计算市场货币需要量[J].经济研究,1965,9:38-44
    [282]周俊.社会主义货币流通量计量与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83]周慕冰.应该重视货币供给理论研究[J].金融研究,1984,5:55-56
    [284]周天勇.中国特殊的低效率型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94,9:27-31
    [285]周天勇.我国的短缺和通货膨胀究竟是怎样形成的[J].财经问题研究,1992,12:6-11
    [286]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2,9: 34-43
    [287]周晖,王擎.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波动:理论模型与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9,10:61-74
    [288]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89]张晋生.马克思的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论形同实异——与刘洁、梅良栋同志商榷[J].金融研究,1984,1:25-28
    [290]张成思.通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91]郑伯彬.货币的本质与机能[J].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
    [292]郑先炳.货币供给与经济成长相关分析的再论证[J].财贸经济,1988,8:49-55
    [293]郑先炳.货币供给超前增长规律探索[J].经济研究,1986,2:62-65
    [294]郑先炳.货币供求均衡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
    [295]郑子术.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可行决策吗[J].财贸经济,1988,9:21-24
    [296]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管理课题组.对投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研究,1987,5:39-44
    [297]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18
    [298]中国人民银行.2007第四季度年中国货币政策报告、2008年第一季度年中国货币政策报告[J]. http://www.pbc.gov.cn/
    [299]钟起瑞.经验数据不是可靠的依据[J]:金融研究动态,1980,3:38-42
    [300]钟晓鹰.试论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内涵与局限性[J].当代财经,1989,10:19-23.
    [301]朱苏臻.适度通货膨胀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J]:金融研究,1987,2:51-53
    [302]朱苏臻.走出货币幻觉的“怪圈”,探求经济增长的引擎[J].经济研究,1989,9:14-20
    [303]庄俊鸿,毛裕民.关于货币的时间价值[J].金融研究,1982,12:38-42
    [304]卓炯.把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推向前进[J].金融研究,1983,3:6-11
    [305]褚俊虹,党建中等.普适性信任及交易成本递减规律——从交易货币化看货币的信用本质[J],2002,3:32-38
    [306]Andrews, D W K and J Y Kim. "End-of-sample cointegration breakdown tests." 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1404.2003.
    [307]Allais, Maurice, Growth and inflation:a reply to observations of the discussant,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Ohio Staet University Press,1969, vol(3), 441-462.
    [308]Cover J.P. Asymmetric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ney supply shock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4):1261-1281.
    [309]Hansen B E. "Tests for parameter instability in regression with Ⅰ(1) processes-."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1992,10 (3)
    [310]Helmut Frisch, Theories of Inf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1.
    [311]Miron J A, Romer C D, Weil D N.,"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In:Mankiw N G, ed. Monetary policy. 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263-306.
    [312]Milton. Friedman,1988: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6,No.2,pp.221-245.
    [313]Hansen, A.H.,1941, Fiscal Policy and Business Cycles, New York; W.W.Norton and Company.
    [314]Miron J A, Romer C D, Weil D 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Mankiw N G, ed. Monetary policy. 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263-306.
    [315]Milton Friedman:Price theory, New York,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76:232-233.
    [316]Lucas, Robert E.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output-inflation trade-offs, Econometrica,1976,43,51-58.
    [317]Tobin James:Money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etrica,1965,33(4):671-684.
    [318]J · Robinson, "Finding a Way Out of Stagflation", Challenge, NO.11-12 (1979)
    [319]Geoffrey Ingham,2004, The Nature of Money, Polity Press.
    [320]Charles A. E. Goodhart,1998, The Two Concepts of Money:Implic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4, p407-432。
    [321]Oh, S.1989, "A Theory of Generally Acceptable Medium of Exchange and Barter",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23, p101-119.
    [322]Brunner,K and Meltzer, A.H.1971 "The use of money:money in the theory of an Exchange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1, p784-805
    [323]Bernanke B, Kuttner N. 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 [J].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LX, No.3,2005.
    [324]Bernanke,B., Gertler,M.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ity [J].Economic Review, fourth quart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17-51,1999.
    [325]Bernanke,B.Asset 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New York Chapter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 New York,NY,15 October,2002.
    [326]Cecchetti S, Gernberg H, Lipsky J, Wandhwani S. Asset prices and central bank policy [J].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Monetary and Banking Studies,2000.
    [327]Christos Ioannidis, Alexandros Kontonikas.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stock prices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33-53.
    [328]Goodhart C, Hofmann B. Do asset prices help to predict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J]. The Manchester School Supplement,2000,122-140.
    [329]Hilde C Bjornland, Kai Leitemo.Identifying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US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9,(56):275-282.
    [330]Gilchrist, Leahy.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s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2, (49):75-97.
    [331]Alexandros Kontonikas., Christos Ioannidis.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stock prices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 (30):33-53.
    [332]Andrew Filardo.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bubbles:calibrat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rade-offs [J]. BIS Working Paper, No.155,2004.
    [333]Andrew Filardo. Asset 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A multivariate extension [J]. ZEW Mannheim,23-24,2006.
    [334]Smets F. Financial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theory and evidence [J].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1751,1997.
    [335]Willi Semmler, Wenlang Zhang. Asset price volat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 rules:A dynamic mode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 Economic Modeling,2007, (24):411-43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