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词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团是重要的文化现象,词社是文学社团的一种,是词人以唱和为主要创作形态的规范化的写词组织。词社萌芽于北宋,成型于南宋末期。元明词社罕闻。清代是词学的复兴期和高峰期,也是词社的成熟期和繁荣期,古代词社十之八九都集中在清代。清代词社不仅数量大,分布广,而且有前所未有的自觉结社意识,社集内容也不限于填词,更包括互相评词、共选词集等。因此清代的词社是词社历史上数量最庞大,分布最集中,形态最稳定,最具代表性,对词学发展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最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论文分为绪论、清代词社概论、清初的词社、清代中期的词社、清代后期的词社、清末民初的词社、余论七个部分。
     绪论部分介绍了清词中兴与清代词社兴盛的关系,对以往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和评价,分析了词社研究对于清代词史、词学史、词人研究和词派研究的意义,并介绍了清代词社研究的基本文献和方法。本文研究以大量翔实的考证为基础。考证内容包括词社活动的时间、地点、发起人、成员、名称由来和每次社集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和参加者、主题、所用词牌、词韵、所模仿的词风、最终写成的词作。在考证的基础上,研究的重点是词社的社作和词学理论,根据各个词社的不同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在单个词社的横向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兼及清代词社的特征流变。
     概论部分首先简述了词社的起源、定义和历史,特别介绍了诗社对词社的影响。其次从清代词社与诗社的区别和清代词社与前代词社的区别总结了清代词社的特征。最后总结了清代词社的分期、特征流变和类型。
     论文主体部分对清代词社进行了分期研究:清初的词社(明清之际—康熙前期)除了水绘园唱和之外,规模一般较小,以小令创作为主,多以云间风格寓家国之思,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词学宗尚。水绘园唱和则以慢词为主,风格豪放。清代中期(康熙后期—乾嘉之际)的词社数量不多,可以分为浙西派词社和浙西派外词社两大类。以韩江吟社和燕市联吟为代表的浙西派词社,词社创作基本上遵照浙西家法,是浙西派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不为浙西所囿的词社:小山词社南北宋兼修;荆圃唱和风格多样,写出了西北风情。清代后期(嘉道咸同年间)的词社一部分由浙入常,多取两派之长;一部分则探索新的出路。前者以蓉影唱和、吴中消寒会、越台词社、午桥词社为代表;后者以寻求“意趣”和“清空”的聚红榭词社和复北宋之风的探骊吟社为代表。同时也有一些小词社继续浙西风格。清末民初(光绪年间—民国初年)的词社集前代创作及理论之大成,别开生面。其中吴社和城南拜石唱和重举姜张的旗帜;湘社和鸥隐词社不拘一格,转益多师;咫村词社则跨常迈浙,标举梦窗,开创并确立了晚清的新词风。
     余论对清代词社的意义做出总结。清代词社对词学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引导词人创作,影响词人观念;反映词坛现状,影响词学走向;催生词学流派,促进词学繁荣;培养乡土词人,推动地域词学;增进词人友谊,抒发群体怀抱。清代词社是清词中兴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清代词体观念根本改变的体现,是清代词创作和词学理论集前代之大成的表现。
Associations are important culture phenomenons.CiShe was one kind of the literature associations,which was a kind of constitution of writting Ci which was disciplinary.The main written style was ChangHe. CiShe sprouted in BeiSong Dynasty,grew up in the end of NanSong Dynasty.There were little CiShe in Yuan and Ming Dynasty.Qing Dynasty was the period of revival and prosperity of CiXue,and the perion of maturation and prosperity of CiShe.Most CiShe was hold in Qing Dynasty.There were many CiShe in Qing Dynasty,and they were hold all over China.There were very affirmative intentions to hold CiShe.Besides writting,they also criticized each other,and collected the good works to print. So CiShe of Qing Dynasty had the maximal number,the most concentrative distribution,the most stable style.They were most typical,and had huge affect.So they were very worth studying.
     There are 7 parts of the paper:the foreword,a survey of the the CiShe of Qing Dynasty,the early days of Qing Dynasty,the CiShe of the metaphase of Qing Dynasty,the CiShe of the evening of Qing Dynasty,the CiShe of the la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and beginning of MinGuo,and the refletions.
     The foreword has introduced the relation of the prosperous of Ci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prosperous of CiShe of Qing Dynasty,summarized and appraised the previous research productions,analy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f CiShe for the history of Ci and CiXue of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of the writters and the schools,and introduced the basic documents and methods.The paper is based on abundance,full and accurate textual researchs,which including the time,place,holder,members,name and why to chose it of one CiShe,and the time,place,holder,members,titles,CiPai,rhythm,style to imitate,and the works of each meetings.The emphases of study is the works and theories.The paper made judge with pertinency,basing on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each CiShe.After the microcosmic researchs,the paper also gives considerations to the changes of characters of the CiShe of Qing Dynasty.
     The part of the survey at first has resumed the origin,definition and history of CiShe,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ShiShe.Secondly,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CiShe of Qing Dynasty,from the differences of CiShe and ShiSh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CiShe of Qing Dynasty and CiShe of previous generations.Thirdly,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periodizations,changes of features,and types of CiShe of Qing Dynasty.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has made a periodization reseach of CiShe of Qing Dynasty:The CiShe of the early days of Qing Dynasty(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ier stage of KangXi) were small,and their works were mainly XiaoLing.There were home and country thinks in the works,with a style of YunJian.They reflected the characters of the CiXue in the period.But ShuiHuiYuan ChangHe was a exception.The works of it had an unconstrained style.and most of them were ManCi.There were not many CiShe in the metaphase of Qing Dynasty(from the evening of KangXi to the intersection of QianLong and JiaQing),and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them:CiShe of ZheXi school and not.The representations of CiShe of ZheXi school were HanJiang YinShe and YanShi LianYin,the works of that were had a style of ZheXi school and were a important part of the writtings of ZheXi school.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t ones:XiaoShan CiShe contained the ideas of BeiSong and NanSong Dynasty;and JingPu ChangHe had different styles,representing the flirtatious of northwest China. Some of the CiShe of the evening of Qing Dynasty(the periods of JiaQing,DaoGuang,XianFeng,and TongZhi) had both the charactors of ZheXi school and ChangZhou school,and some tried to write in new ways.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former were RongYing ChangHe,WuZhong XiaoHanhui,YueTai CiShe,and WuQiao CiShe;Th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latter were JuHongxie CiShe which had gone in for 'interest' and 'clear' and TanLi YinShe which had revived the style of BeiSong Dynasty.And there were some small ones which had continued the style of ZheXi school.The CiShe of the la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and beginning of MinGuo(the periods of GuangXu and XuanTong) were agglomerations of produce and theories of former,and had broken a new path.WuShe and BaiShi ChangHe claimed to study JiangKui and ZhangYan over again;XiangShe and OuYin CiShe hadn't to stick to one pattern;ZhiCun CiShe had exceeded ZheXi school and ChangZhou school,and had sparkplugged the style of WuWenying,which had started and established a new style of Ci in the la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The part of the refletions has summarized the value of CiShe of Qing Dynasty:CiShe had very huge influen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Xue of Qing Dynasty,which had five aspects:they had guided the writers to write and changed their viewoints;they had reflected the condition and influented the tendency of CiXue;they had hastened the schools and accelrated the thriving;they had cultured the local writers and advanced the local CiXue;and they had enhanced the friendship of the writters and expressed the feelings of the groups.They were important signs of the revive of Ci;they were fundamental reflects of the change of the mind of Ci;and they were refl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Ci and theory of Ci of Qing Dynasty.
引文
①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1。
    ②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1。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王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页二五~二六。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页2474。下文引《词话丛编》皆据此版本。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一页三。
    ④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418-421。
    ⑤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419。
    ⑥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550-554。
    ①张宏生《清词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217。
    ②张宏生《清词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220。
    ③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127-128。
    ④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135。
    ⑤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137-148。
    ⑥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167。
    ⑦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172。
    ⑧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10-12。
    ⑨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11。
    ①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16。
    ②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188。
    ③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202。
    ④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204。
    ⑤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206。
    ⑥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页206。
    ⑦姚蓉《明清词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⑧姚蓉《明清词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3。
    ①姚蓉《明清词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3-4。
    ②姚蓉《叨清词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26。
    ③姚蓉《明清词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27。
    ④姚蓉《明清词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28。
    ⑤姚蓉《明清词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29。
    ⑥莫立民《晚清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页33。
    ⑦巨传友《清代临桂词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62-63。
    ①谢永芳《广东近世词坛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76-80。
    ②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词学与词作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一二02003年版,页23-24。
    ③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词学与词作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一二02003年版,页399。
    ④《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38期,页105~112。
    ⑤《暨南学报》2008年第3期,页89-93。
    ⑥2008南京词学会议论文集,页310-326。
    ⑦《满族研究》1994年第4期,页65。
    ①吴嘉洤《仪宋堂文二集》,光绪五年刻本,卷三页一
    ②吴嘉洤《仪宋堂文二集》,光绪五年刻本,卷三页三。
    ③褚逢椿《清籁阁集》,清抄本。
    ④参阅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参阅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页1-40。
    ⑥冯浩《玉谿生诗详注》,乾隆聚德堂刻本,卷二
    ⑦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四部丛刊景宋本。
    ⑧温庭筠《温庭筠诗集》,四部丛刊景清述古堂钞本,卷四。
    ⑨张祜《张承吉集》,宋刻本,卷三。
    ①许培荣《丁卯集笺注》,乾隆二十一年许钟德等刻本,卷三。
    ②孙之騄《玉川子诗集注》,清刻晴川八识本,卷五。
    ③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页5。
    ④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七十三。
    ⑤参阅熊海英《“结友为文会”——论诗社在北宋的兴起与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页116~119。
    ⑥参阅刘学忠《古代诗社初考》,《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4期,页33-38。
    ⑦参阅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⑧参阅施新《“月泉吟社”活动形式考》,《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页166-171;欧阳光《月泉吟 社考述》,《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页73~76。
    ①参阅郭英德《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页27-34。
    ②参阅何宗美《乐志林泉,跌荡文酒——惊隐诗社及其文学创作浅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11-117;何天杰《岭南三家与清初诗坛格局之新变》,《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页150-154。
    ③参阅何天杰《岭南三家与清初诗坛格局之新变》,《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页150-154;郑幸《南屏诗社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笫9卷第2期,页10~11(34)。
    ④参阅李冰馨《从“秋红吟社”看明清女性诗社的发展》,《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2卷第2期,页43-46。
    ①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页67。
    ②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页242。
    ③宋周紫芝《竹坡词》卷三,明崇祯刻宋名家词本。
    ①宋郭应祥《笑笑词》,民国疆村丛书本。
    ②宋黄机《竹斋诗余》,明崇祯刻宋名家词本。
    ③宋京镗《松坡词》,民国缰村丛书本。
    ④宋史达祖《梅溪词》,明崇祯刻宋名家词本。
    ⑤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崇祯刻本,卷十六。
    ⑥参阅郭峰《论南宋江湖词派的词社》,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页130-133。
    ⑦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四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页233。
    ⑧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嘉靖四十五年刻本,归田小令。
    ①明 瞿佑《乐府遗音》,明钞本。
    ②明 范凤翼《范勋卿诗集》,崇祯刻本,卷十三。
    ③明 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崇祯刻本,卷十三。
    ④明 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明刻本,文卷五。
    ①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页326。
    ②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页380-386。
    ③眭骏《问梅诗社述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页117-122。
    ④眭骏《问梅诗社述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页117-122。
    ①何天杰《岭南三家与清初诗坛格局之新变》,《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页150-154。
    ②眭骏《问梅诗社述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页117-122。
    ①本文行文中采用“唱和”一词,但如果原文献所用字为“倡”,则从原文献。
    ①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小山诗馀》卷二,《绀寒集》页七。
    ②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小山文稿》卷二页十六~十七。
    ③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小山文稿》卷二页十六~十七。
    ④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⑤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五页十四-十五。
    ⑥沈世良《楞华室词钞》,咸丰四年刻本。
    ⑦沈传桂《清梦盒二白词》,清刻本。
    ⑧谭莹《乐志堂诗略》清刻本,卷二页四十六。
    ⑨参阅郭峰《论南宋江湖词派的词社》,《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页130-133。
    ①孙克强《词选在清代词学中的意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页121~128。
    ①简宗僳等辑《日下联吟诗词集》,丁溪新馆光绪五年刻本。
    ①李確(1591-1672),本名天植,字因仲,更字潜初,号管葛山人、龙湫山人,浙江海盐人。崇祯六年(1633)举人。明亡,卖文织筐屡以佐食,卒赢饿死,学者称蜃园先生。有《蜃园集》。徐枋(1622-约1695),字昭法,江苏长洲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未入仕。明亡,遁迹山中。有《居易堂集》、《二十一史文汇》、《通鉴记事汇聚》。
    ②孙运锦辑《遯渚唱和词集》,上海罗氏蟫隐庐民国八年铅印本。
    ①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万年少先生年谱》。
    ②孙运锦辑《遯渚唱和词集》,上海罗氏蟫隐庐民国八年铅印本。
    ③孙运锦辑《遯渚唱和词集》,上海罗氏蟫隐庐民国八年铅印本。
    ①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万年少先生年谱》。
    ②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卷三页九~十。
    ①明杜骐徽辑《几社壬申合稿》,明末小樊堂刻本,卷十。
    ②明杜骐徽辑《几社壬申合稿》,明末小樊堂刻本,卷八。
    ①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卷七页八~九。
    ②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
    ③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卷二页十。
    ④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卷七页十四。
    ⑤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卷六页六
    ⑥《坐对》,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年~二十二年刻本,卷七页十四。
    ①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卷七页四~五。
    ②孙运锦辑《遯渚唱和词集》,上海罗氏曋隐庐民国八年铅印本。
    ③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隰西草堂集》,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刻本。
    ④万寿祺,徐枋,李确著《明季三孝廉集》,上虞罗氏民国八年铅印本。
    ①万寿祺,徐枋,李确著《明季三孝廉集》,上虞罗氏民国八年铅印本。
    ①据孙运锦辑《遯渚唱和词集》,上海罗氏蟫隐庐民国八年铅印本。下引唱和词作均引自此版本。拾遗未录。
    ②孙运锦辑《遯渚唱和词集》,上海罗氏蟫隐庐民国八年铅印本。
    ①孙运锦辑《遯渚唱和词集》,上海罗氏蝉隐庐民国八年铅印本。
    ①《倡和诗余》顺治刻本。
    ②陈子龙编,王沄续编,王昶辑《陈忠裕全集年谱》, 嘉庆八年刻本,卷下。
    ③陈子龙编,王坛续编,王昶辑《陈忠裕全集年谱》, 嘉庆八年刻本,卷下
    ④参阅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陈子龙《安雅堂稿》,明末刻本,卷三。
    ②邹祗谟、王士禛辑《倚声初集》,顺治十七年刻本,卷二词话二
    ③《倡和诗余》顺治刻本。
    ①王士禛《渔洋诗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上。
    ①参阅蒋寅《王士禛与江南遗民诗人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42卷第5期,页116-125。
    ②转引自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七,《词话丛编》,页2118。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词话丛编》页4519-4520。
    ④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同治刻本,卷六。
    ①参阅张宏生《清词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蒋寅《王士禛与江南遗民诗人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42卷第5期,页116-125。
    ②转引自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七,《词话丛编》,页2118。
    ①王士禛《带经堂集》,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卷七十七《蚕尾续文五记》。
    ②李漋《质菴文集》,乾隆好音书屋刻本,卷四。
    ③转引自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七,《词话丛编》页2118。
    ④王士禛《带经堂集》,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卷七十七《蚕尾续文五记》。
    ⑤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康熙绿荫堂刻本。
    ①王士禛《花草蒙拾》,道光昭代丛书本。
    ②李漋《质菴文集》,乾隆好音书屋刻本,卷四。
    ③《红桥倡和词》,康熙刻本。
    ①转引自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七,《词话丛编》页2118。
    ②金武祥《粟香随笔》,光绪刻本,卷五。
    ③阮元《淮海英灵集》,嘉庆三年小琅嬛仙馆刻本,戊集卷一
    ①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乾隆二十七年刻本,卷八。
    ①杜牧撰,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嘉庆德裕堂刻本,诗集卷三。
    ①明盛仪《(嘉靖)惟扬志》,明嘉靖刻本,卷七。
    ②明彭孙贻《茗斋集》,四部丛刊续编景写本,卷十五。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词话丛编》页4519-4520。
    ①余怀《玉琴斋词》,稿本。
    ②曹贞吉《珂雪词》,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上。
    ③邹祗谟、王士禛辑《倚声初集》,顺治十七年刻本,卷三小令三
    ④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康熙三十年徐乾学刻本,卷六。
    ①聂先、曾王孙《百名家词钞》,康熙绿荫堂刻本。
    ②黄燮清辑《国朝词综续编》,同治十二年刻本,卷一三。
    ③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十六。
    ④见尤振中、尤以丁编《清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页222。
    ①范方《默镜居文集》,清乾隆刻本,卷四。
    ②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卷一页一~二。
    ③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卷四页一~二。
    ①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
    ②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
    ③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
    ④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
    ⑤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卷一页四三。
    ①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卷三页三三。
    ②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卷四页一百。
    ③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卷四页一百三。
    ④顾翰《拜石山房词钞》,光绪十五年许增榆园刻本,卷四。
    ⑤华长卿《同声仲访水绘园故址吊冒辟疆》,《梅庄诗钞》同治九年刻本,卷十四。
    ①据冒襄辑《同人集》,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下引唱和词作均引自此版本。
    ①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词话丛编》页2722。
    ②《词话丛编》,页4632。
    ③参阅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④王昶辑《国朝词综》,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卷九。
    ①参阅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章第四节。
    ②参阅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章第四节。
    ③《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下引《全清词顺康卷》皆据此版本。
    ①《全清词顺康卷》,页5171。
    ②《全清词顺康卷》,页8936。
    ③《全清词顺康卷》,页6394。
    ④参阅周焕卿《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章第三节.
    ⑤饶宗颐、张璋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下文引《全明词》皆据此版本。
    ①据林玫仪《支机集完帙之发现极其相关问题》,改“蒋守太”为“蒋守大”,“曾策”词并入蒋守大词,“左箴”词并入蒋无逸词,“旌生”词并入沈英节词。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3年3月),页113-174。
    ①“夫”据林玫仪《支机集完帙之发现极其相关问题》补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3年3月),页124。
    ②“之际”据林玫仪《支机集完帙之发现极其相关问题》补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3年3月),页124。
    ①据《全明词》和林玫仪《支机集完帙之发现极其相关问题》,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3年3月),页113~174。
    ②孙克强《清代词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119。
    ③《全明词》,页2867。“度辽阳”、“锦”据据林玫仪《支机集完帙之发现极其相关问题》补正,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3年3月),页159。
    ④《全明词》,页2875。
    ⑤《全明词》,页2885。
    ①《全明词》,页2895。
    ②傅占衡《湘帆堂集》,乾隆七年刻本。
    ①据陈孝逸《痴山集》清初刻本,卷五;傅占衡《湘帆堂集》乾隆七年刻本,卷二十六。下引唱和词作亦引自此。
    ①参阅孙克强《清代词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页12。
    ①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康熙绿荫堂刻本,蒋景祁《罨画溪词》。
    ②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康熙绿荫堂刻本,蒋景祁《罨画溪词》。
    ①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康熙绿荫堂刻本,路传经《旷观楼词》。
    ②龚翔麟辑《浙西六家词》,康熙龚氏玉玲珑阁刻本,沈岸登《黑蝶斋词》卷一。
    ①钱谦益《列朝诗集》,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丁集卷一
    ②《全清词顺康卷》,页591,页605。
    ③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康熙绿荫堂刻本,江士式《梦花窗词》。
    ①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康熙绿荫堂刻本,孙致弥《梅沜词》。
    ②聂先、曾王孙编《百名家词钞》,康熙绿荫堂刻本,吴绮《艺香词》。
    ③陈维崧《迦陵词全集》,康熙二十八年陈宗石患立堂刻本,卷三。
    ④陈维崧《迦陵词全集》,康熙二十八年陈宗石患立堂刻本,卷十八。
    ①王士禛《分甘余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
    ②邵瑸《情田词》卷一,乾隆十七年石帆花屋刻本。
    ①讨春合唱、樽酒消寒唱举于嘉庆中后期,但其成员、宗风与燕市联吟关系甚密,因此并入此章论述。
    ②张尚瑗《三传折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左傅折诸卷二十七哀公。
    ①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②马曰琯《沙河逸老小稿》,南海伍氏道光-光绪年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卷五页九~十。
    ③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同治刻本卷,四十二。
    ④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四《新城北录·中》页六~七。
    ①张四科《宝贤堂集》,临潼张氏乾隆间刻本,卷二页二三。
    ②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四《新城北录·中》页八~九。
    ③闵华《澄秋阁集三集》,乾隆十一年刻本,卷一页三。
    ④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①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②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③马曰璐《南斋集》,南海伍氏道光-光绪年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卷四页十八。
    ①吴锡麒《有正味斋全集》,咸丰同治间刻本,《有正味斋骈文删余》卷八页十二
    ②吴锡麒《有正味斋词集》,嘉庆刻有正味斋诗集本卷一
    ③吴锡麒《有正味斋全集》,咸丰同治间刻本《有正味斋词集》卷一。
    ④吴锡麒《有正味斋全集》,咸丰同治间刻本《有正味斋词集》卷二。
    ⑤吴锡麒《有正味斋全集》,咸丰同治间刻本《有正味斋词集》卷四。
    ⑥余集《秋室学古录》,道光刻本,卷六。
    ①沈德潜辑评《清诗别裁集》,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卷三十。
    ②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同治刻本卷四十二。
    ③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四《新城北录·中》页六~七。
    ④马曰琯《沙河逸老小稿》,南海伍氏道光-光绪年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
    ⑤闵华《澄秋阁集三集》,乾隆十一年刻本,卷一页二~三。
    ⑥《词苑萃编》卷八,《词话丛编》页1953。
    ⑦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⑧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续集卷四。
    ⑨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①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②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同治刻本,卷四十二
    ③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六十年刻本,卷四《新城北录·中》页六~七。
    ④闵华《澄秋阁集二集》,乾隆十一年刻本,卷三页十二。
    ⑤闵华《澄秋阁集三集》,乾隆十一年刻本,卷一页七。
    ⑥马曰琯《沙河逸老小稿》,南海伍氏道光-光绪年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卷五页九~十。
    ⑦马曰璐《南斋集》,南海伍氏道光-光绪年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卷四页十八。
    ⑧闵华《澄秋阁集二集》,乾隆十一年刻本,卷三页四。
    ⑨程梦星《程午桥集》,乾隆间刻本,《琴语集》页三。
    ①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②闵华《澄秋阁集》,乾隆十一年刻本,卷二页十三。
    ③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
    ④王昶辑《国朝词综》,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卷三十。
    ⑤《词苑萃编》卷八,《词话丛编》页1953。
    ⑥闵华《澄秋阁集》,乾隆十一年刻本,卷四页十一~十二。
    ⑦程梦星《程午桥集》,乾隆间刻本,《茗柯词》。
    ①陈世琨辑《云韶集》,南通王氏晴蔼庐清末(1851-1911)抄本,卷十九页二二。
    ②闵华《楮叶词》,清刻本。
    ①据马曰琯《懈谷词》,马曰璐《南斋词》,南海伍氏道光至光绪间(1821-1908)刻本;《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续集卷九;张四科《响山词》、陈章《竹香词》,王昶辑《琴画楼词钞》乾隆间刻本;张四科《响山词》乾隆间刻本;张世进《著老书堂集》词乾隆刻本。
    ①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续集,卷九页六。
    ②马曰琯《懈谷词》,南海伍氏道光至光绪间(1821-1908)刻本页八。
    ③马日璐《南斋词》,南海伍氏道光至光绪间(1821-1908)刻本,卷一页六。
    ①王昶辑《琴画楼词钞》,乾隆间刻本,张四科《响山词》页三~四。
    ②王昶辑《琴画楼词钞》,乾隆间刻本,张四科《响山词》页四。
    ③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续集卷九页十。
    ①马曰琯《嶰谷词》,南海伍氏道光至光绪间(1821-1908)刻本,页七。
    ②厉鹗《樊榭山房全集》,光绪十年刻本,续集卷九页九。
    ①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燕市联吟集》卷四页八~九。
    ②杨夔生《过云精舍词》,随园著述本。
    ③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燕市联吟集》卷四页十九。
    ①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燕市联吟集》卷四页十七。
    ②据《燕市联吟集》,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
    ③参阅叶恭绰辑《全清词钞》,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605。下引《全清词钞》皆据此版本。
    ①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燕市联吟集》卷四页一八。
    ②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燕市联吟集》卷四页一七~一八。
    ③陈文述《颐道堂诗选》,嘉庆间刻本,卷十三页二三。
    ④陈文述《颐道堂诗选》,嘉庆间刻本,外集卷三页一七~一八。
    ⑤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燕市联吟集》卷四页一九~二十。
    ①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燕市联吟集》。
    ②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光绪十九年木活字本,《芙蓉山馆文钞》卷四页一五~一六。
    ③黄燮清辑《国朝词综续编》,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四。
    ④陈文述《颐道堂文钞》,嘉庆间刻本,卷八页一三。
    ⑤钱枚《微波词》,光绪十五年刻本。
    ①钱枚《微波词》,光绪十五年刻本。
    ②邓廷桢《双砚斋词钞》,江宁邓氏民国九年刻本。
    ③见谭献《复堂日记》,转引自尤振中、尤以丁《清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页542。
    ①钱枚《微波词》(嘉庆十五年刻本)作杨芳灿词,但杨芳灿在本次社集中已有他词,疑误。
    ①钱枚《微波词》(嘉庆十五年刻本)作杨芳灿词,但杨芳灿在本次社集中已有他词,疑误。
    ①乾隆嘉庆间刻本。
    ①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1736-1820)刻本,《讨春合唱》。
    ①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1736-1820)刻本,《讨春合唱》。
    ①《樽酒消寒词》,光绪十一年刻本。
    ①孙原湘等《消寒词》,清刻本。
    ①《樽酒消寒词》,光绪十一年刻本,《消寒词续录》。
    ①《樽酒消寒词》,光绪十一年刻本,《消寒词续录》。下引唱和词作均引自此。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一页三。
    ②参阅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418-421。
    ①《词话丛编》页2474。
    ②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三页一五~一六。
    ③参阅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④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三页一五~一六。
    ⑤沈起元《敬亭诗文》,乾隆刻增修本,文稿卷四。
    ⑥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三页一四~十五。
    ⑦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三页一四~十五。
    ①王时翔《小山诗余》,乾隆刻本,卷二《绀寒集》。
    ②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乐府》卷三页一。
    ③顾陈垿《抱桐轩文集》,乾隆淡成堂精刻本,卷二页二十~二二。
    ①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乐府》卷三。
    ②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乾隆十一年娄东王景元刻本, 《小山文稿》卷二。
    ③《词话丛编》页2474。
    ④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三。
    ⑤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421。
    ⑥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419。
    ①谭莹《乐志堂全集》,咸丰十年吏隐园刻本, 《乐志堂诗集》卷六。
    ②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页419。
    ③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二。
    ④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三。
    ⑤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三。
    ⑥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乐府》卷三。
    ①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二。
    ②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小山文稿》卷二。
    ③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245。
    ①王时翔《小山诗余》,乾隆刻本,卷二《绀寒集》
    ②王昶辑《国朝词综》,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卷二十五。
    ③王时翔《小山诗余》,乾隆刻本,卷二《绀寒集》
    ④王昶辑《国朝词综》,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卷二十五。
    ①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小山文稿》卷三页二~三。
    ②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小山文稿》卷三页一~二。
    ③王时翔《王抱翼小山诗文稿》,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小山诗后稿》卷一。
    ①杨芳灿辑《荆圃倡和集》,嘉庆四年刻本。
    ①周为汉《枕善斋集》,清刻本,卷二诗页一一~一二。
    ②杨揆《桐花吟馆诗稿》,嘉庆刻本。
    ①杨揆《桐花吟馆诗稿》,嘉庆刻本,卷一页十~一一。
    ②杨揆《桐花吟馆诗稿》,嘉庆刻本,卷五页八。
    ③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光绪十七年木活字本,卷五页三~四。
    ①杨芳灿《芙蓉山馆全集》,光绪十七年木活字本,卷五页~三~一四。
    ①周为汉《枕善斋集》,清刻本。
    ①沈善宝《名媛诗话》,清鸿雪楼刻本,卷四页六。
    ②任兆麟辑《吴中女士诗钞》乾隆五十四年刻本。下引此书都据此版本。
    ①据任兆麟辑《吴中女士诗钞》,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①任兆麟辑《吴中女士诗钞》,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①王昶辑《国朝词综》卷四十,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
    ②《词话丛编》页2473。
    ①杨夔生《真松阁词》,道光十四年刻本卷六。
    ②袁枚辑《随园著述》,乾隆嘉庆间刻本,《讨春合唱》页三~四。
    ①王昶辑《国朝词综》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卷三十八。
    ②郭麏《灵芬馆词》光绪五年许增刻本,《浮眉楼词》卷一。
    ③王昶辑《国朝词综》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卷二十八。
    ④吴锡麒《有正味斋全集》.咸丰同治间刻本,《有正味斋骈体文》卷八页三~四。
    ①《蓉影词》,嘉庆间刻本。
    ①《蓉影词》惜荫堂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①据《蓉影词》,嘉庆间刻本。下引唱和词作均出自此版本。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②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三页二。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五页十四。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五。
    ②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七页五~九。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四页十~十一
    ④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四。
    ⑤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⑥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⑦《全清词钞》,页877-878。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页十二。
    ②朱绶《知止堂文集》,清刻本,卷一页五。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页十二~十三。
    ④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页十二。
    ⑤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二~三。
    ⑥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一。
    ⑦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一
    ⑧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一~二《石湖仙》小序。
    ⑨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一~二。
    ①沈传桂《清梦■二白词》,清刻本,《兰骚剩谱》页三。
    ②丁绍仪辑《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二。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二。
    ④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一。
    ⑤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三。
    ⑥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三。
    ⑦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绨锦词》卷一页十三。
    ⑧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三一四。
    ⑨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绨锦词》卷一页十三。
    ⑩沈传桂《清梦■二白词》,清刻本,《莺天笛夜新声》页十二。
    11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四。
    12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绨锦词》卷一页五。
    13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六。
    14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九-十。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二~三。
    ②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三。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三;戈载《翠薇雅词》,道光二年刻本,页四十二。
    ④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三。
    ⑤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三~四。
    ⑥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三。
    ⑦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四。
    ⑧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三—四。
    ⑨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五。
    ⑩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四。
    11丁绍仪辑《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
    12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五~六。
    13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四。
    14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六。
    15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九。
    16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七。
    17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九。
    18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七~八。
    ①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绨锦词》卷一页十八。
    ②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九一十。
    ③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绨锦词》卷二《湘弦别谱》页四~五。
    ④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绨锦词》卷二《湘弦别谱》页八。
    ⑤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五页十二。
    ①褚逢椿《清籁阁集》,清抄本。
    ②王嘉禄《嗣雅堂诗存》,道光二十六年刻本,卷三页一三。
    ①蒋志凝《心白日斋诗钞》,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卷一页八一十。
    ②曹林坚《昙云阁集》,道光二十三年刻本,诗集卷二页二一。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四页四~五。
    ④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五页三~四。
    ⑤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五页三~四。
    ⑥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①吴嘉洤《仪宋堂文二集》,光绪五年刻本,卷七页一二~一三。
    ②吴嘉洤《仪宋堂文二集》,光绪五年刻本,卷九页六。
    ③曹楙坚《昙云阁集》,道光二十三年刻本,诗集卷四页四。
    ④黄燮清辑《国朝词综续编》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十七。
    ⑤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
    ⑥戈载《翠薇雅词》,道光二年刻本。
    ⑦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五页四~五。
    ①参阅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参阅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吴嘉洤《仪宋堂文二集》,光绪五年刻本,卷七页十二~十三。
    ④戈载《翠薇雅词》,道光二年刻本。
    ①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
    ②沈传桂《清梦■二白词》,清刻本。
    ①黄燮清辑《国朝词综续编》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十。
    ②沈传桂《清梦■二白词》,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五。
    ④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四。
    ⑤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三~四。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五页四~五。
    ②沈传桂《清梦■二白词》,清刻本。
    ③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
    ④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②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五页十四~十五。
    ③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十二
    ④沈传桂《清梦■二白词》,清刻本。
    ⑤参阅朱惠国《论宋翔凤词学思想及其意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页77-82。
    ⑥沈传桂《清梦■二白词》,清刻本。
    ①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
    ②朱绶《知止堂文集》,清刻本卷二页三。
    ③朱绶《知止堂文集》,清刻本卷二页四-五。
    ①王嘉禄《嗣雅堂诗存》,道光二十六年刻本,卷三页十三。
    ②吴嘉洤《仪宋堂文二集》,光绪五年刻本,卷七页十二~十三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五页十四~十五。
    ④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五页三一四。
    ⑤蒋志凝《心白日斋诗钞》,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卷一页八~十。
    ⑥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②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一页三~四。
    ②朱绶《知止堂词录》,湖南贤思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绨锦词》卷一页十三。
    ③沈传桂《清梦■二白词》,清刻本,《莺天笛夜新声》页十二
    ①《郑叔问瘦碧词序》,俞樾《春在堂杂文》光绪二十五年春在堂全书刻本,四编卷七。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页一。
    ③沈传桂《清梦■二白词》,清刻本,董国华序。
    ④吴嘉洤《仪宋堂文二集》,光绪五年刻本,卷七页十二~十三。
    ⑤蒋志凝《金陵寓舍哭王三井叔嘉禄四首》四之四,蒋志凝《心白日斋诗钞》,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卷一页八~十。
    ①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十二页五。
    ②王嘉禄《桐月修箫谱》,清刻本页四。
    ③丁绍仪辑《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
    ①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仲湘《宜雅堂词》,清稿本(戈载手校本)。
    ②仲湘《宜雅堂词》,清稿本,页二
    ③陈文述《颐道堂诗外集》,嘉庆刻本,卷十古今体诗
    ④吴震《铜似轩诗》,清刻本,卷五页二十。
    ①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同治十一~十二年刻本。
    ②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同治十一~十二年刻本。
    ③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同治十一~十二年刻本。
    ④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同治十一~十二年刻本。
    ①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同治十一-十二年刻本。
    ②宋志沂《宋浣花诗词合刻》,同治十一~十二年刻本。
    ③杜文澜《憩园词话》卷四,《词话丛编》页2924。
    ④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卷四页一
    ⑤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卷三页二
    ⑥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卷三页五。
    ①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卷三页十五。
    ②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卷三页十三。
    ③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卷四。
    ④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
    ⑤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
    ⑥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
    ⑦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香禅词》。
    ①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潘遵璈《香隐(?)词》。
    ②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王寿庭《吟碧山馆词》。
    ③王寿庭《吟碧山馆词钞》,刘履芬同治六年抄本。
    ④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王寿庭《吟碧山馆词》。
    ⑤王寿庭《吟碧山馆词钞》,刘履芬同治六年抄本。
    ①潘钟瑞辑《香禅精舍集》,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年间刻本,潘钟瑞《香禅词》。
    ②谭宗浚《希古堂集》,光绪刻本,乙集卷三。
    ③汪兆镛辑《微尚斋丛刻》,光绪至民国间刻本,陈澧《忆江南馆词》页一
    ④汪兆镛辑《微尚斋丛刻》,光绪至民国间刻本,陈澧《忆江南馆词》页一~二。
    ⑤陈良玉《梅窝诗钞》,南海黄劬学斋光绪年间刻本,卷三页七。
    ①许玉彬《冬荣馆遗稿》,咸丰十一年刻本卷四页五。
    ②徐灏《灵州山人诗录》,同治三年刻本卷三页十四。
    ③沈世良《小祇陀■诗钞》,同治光绪年间刻本卷一页十。
    ④沈世良《小祇陀■诗钞》,同治光绪年间刻本卷三页十四。
    ⑤范松义《清代岭南词社考论》,暨南学报,2008年第三期,页89-93。
    ⑥沈世良《楞华室词钞》,咸丰四年刻本卷一。
    ⑦陈璞《尺岡草堂遗集》,光绪十五年刻本卷四。
    ①吴兰修等编《学海堂集》,道光五年~光绪十二年刻本。
    ②陈璞《尺岡草堂遗集》,光绪十五年刻本卷四。
    ③陈昌齐《(道光)广东通志》,道光二年刻本,卷一百山川略一
    ④张维屏《松心诗集》,嘉庆二十五年刻本,《花地集》页六。
    ⑤陈昌齐《(道光)广东通志》,道光二年刻本,卷九十六舆地略十四。
    ⑥王士禛《带经堂集》,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卷五十二渔洋文十四。
    ⑦徐灏《灵州山人诗录》,同治三年刻本。
    ⑧屈大均《翁山诗外》,康熙刻凌凤翔补修本,卷十四。
    ①朱次琦《朱九江先生集》,光绪刻本,卷五诗。
    ②陈维崧《迦陵词全集》,康熙二十八年陈宗石患立堂刻本,卷二十九。
    ③沈世良《楞华室词钞》,咸丰四年刻本,卷一页三。
    ④沈世良《楞华室词钞》,咸丰四年刻本,卷二页十~十一
    ⑤沈世良《楞华室词钞》,咸丰四年刻本,卷二页十三
    ⑥光绪三年刻本。
    ①汪兆镛辑《微尚斋丛刻》,光绪至民国间刻本,陈澧《忆江南馆词》。
    ②许玉彬《冬荣馆遗稿》,咸丰十一年刻本,卷四页五。
    ①陈澧《东塾集》,咸丰至光绪间刻本(番禺陈氏东塾丛书),卷六。
    ②许玉彬、沈世良辑《粤东词钞》,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①许玉彬、沈世良辑《粤东词钞》,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②佚名辑《学海堂丛刻》,光绪间刻本,谭莹《乐志堂文略》卷一页四十一。
    ③谭莹《乐志堂全集》,吏隐园咸丰十年刻本,《乐志堂诗集》卷六页一
    ④叶英华《花影吹笙词钞》,光绪三年刻本。
    ⑤叶衍兰辑《粤东三家词钞》,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⑥汪兆镛辑《微尚斋丛刻》,光绪至民国间刻本,陈澧《忆江南馆词》。
    ⑦佚名辑《学海堂丛刻》,光绪间刻本,谭莹《乐志堂文略》卷一页四十一。
    ①谭莹《乐志堂全集》,吏隐园咸丰十年刻本,《乐志堂诗集》卷六页八。
    ②谭莹《乐志堂诗略》,清刻本,卷二页四十六。
    ③陈璞《尺同草堂遗集》,光绪十五年刻本卷四。
    ④叶英华《花影吹笙词钞》,光绪三年刻本。
    ⑤沈世良《小祇陀■诗钞》,同治光绪年间刻本,卷一页十六。
    ⑥许玉彬、沈世良辑《粤东词钞》,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⑦徐灏《■云阁词》,南京宣统三年民国十四年补刻本。
    ①陈良玉《梅窝诗钞》,南海黄劬学斋光绪年间刻本。
    ②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页250。
    ③许玉彬《冬荣馆遗稿》,咸丰十一年刻本,卷六页九。
    ④汪兆镛辑《微尚斋丛刻》。光绪至民国刻本,陈澧《忆江南馆词》页一。
    ⑤许玉彬、沈世良辑《粤东词钞》,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⑥叶英华《花影吹笙词钞》,光绪三年刻本,卷一页十四~十五。
    ⑦许玉彬《冬荣馆遗稿》,咸丰十一年刻本,卷六页十一~十二。
    ⑧许玉彬、沈世良辑《粤东词钞》,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①许玉彬、沈世良辑《粤东词钞》,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②汪兆镛辑《微尚斋丛刻》,光绪至民国间刻本,陈澧《忆江南馆词》页一~二。
    ③沈世良《楞华室词钞》,咸丰四年刻本,卷一页四。
    ④许玉彬、沈世良辑《粤东词钞》,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⑤叶英华《花影吹笙词钞》,光绪三年刻本,卷一页十五。
    ⑥徐灏《■云阁词》,南京宣统三年民国十四年补刻本,页二十四。
    ⑦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六。
    ⑧汪兆镛辑《微尚斋丛刻》,光绪至民国间刻本,陈澧《忆江南馆词》页一~二。
    ⑨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六。
    ①叶英华《花影吹笙词钞》,光绪三年刻本,卷一页十五。
    ②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六。
    ③叶英华《花影吹笙词钞》,光绪三年刻本,卷一页十四~十五。
    ①谭宗浚《希古堂集》,光绪刻本,乙集卷三。
    ②陈璞《尺岡草堂遗集》,光绪十五年刻本,卷四。
    ③陈璞《尺岡草堂遗集》,光绪十五年刻本,卷四。
    ④汪兆铺辑《微尚斋丛刻》,光绪至民国间刻本。
    ⑤吴兰修等编《学海堂集》,道光五年-光绪十二年刻本,三集卷二十四页七~九。
    ⑥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263。
    ①王鹏运《蜩知集》,光绪刻本。
    ①李肇增《琴语堂杂体文续》,同治三年刻本页十六。
    ①李肇增编《淮海秋笳集》,咸丰庚申冬迟云山馆刻本。
    ②黄锡禧《栖云山馆词存》,同治六年刻本。
    ③张丙炎《冰瓯馆词钞》,光绪十一年刻本页二。
    ④张丙炎《冰瓯馆词钞》,光绪十一年刻本页三。
    ⑤张丙炎《冰瓯馆词钞》,光绪十一年刻本页九。
    ⑥张丙炎《冰瓯馆词钞》,光绪十一年刻本页十二。
    ①姚正镛《吾意■长短句甲乙稿》,光绪九年刻本。
    ②李肇增《琴语堂杂体文续》,同治三年刻本页二九~三十。
    ①杨钟义著《雪桥诗话三集》,民国求恕斋丛书本卷十二。
    ①王菼《受辛词》,光绪间刻本下卷。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赌棋山庄词话》卷五,页一二~一三。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词话续编卷五,页十九。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赌棋山庄笔记》, 《稗贩杂录》卷三,页十八。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余集,文集卷一,页六~七。
    ②《刘赞轩效颦词叙》,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文集卷一,页二二。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赌棋山庄笔记》《课余续录》卷二,页三十~三一。
    ④高思齐等《聚红榭诗词录》,福州咸丰六年~同治二年刻本。
    ①部分据高思齐等《聚红榭诗词录》,福州咸丰六年-同治二年刻本。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赌棋山庄笔记》, 《藤阴客赘》
    ③刘勷《非半室原刻词存》,民国十年铅印本。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笔记》,《课余续录》卷二,页三十~三一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③刘存仁《屺云楼集》,咸丰同治间刻本,初集卷七(壬子),页十三。
    ④高思齐等《聚红榭诗词录》,福州咸丰六年~同治二年刻本。
    ⑤刘勷《非半室原刻词存》,民国十年铅印本,黄宗彝《非半室原刻词存序》
    ①刘勷《非半室原刻词存》,民国十年铅印本,黄宗彝《非半室原刻词存序》
    ②《聚红榭雅集词小引》,高思齐等《聚红榭诗词录》,福州咸丰六年~同治二年刻本。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卷九页一
    ④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卷四页二
    ⑤酒边词后自跋》,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文集卷三。
    ①《张惠言词选跋》,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文集卷二页七。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页十一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词话续编卷三,页二十三。
    ④宋谦《灯昏镜晓词》,宣统二年序排印本。
    ⑤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九,《词话丛编》页2816。
    ⑥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卷四页二。
    ⑦《双邻词钞序》,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文集卷二页一-二。
    ⑧参阅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281-282。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一页七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页四。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赌棋山庄词话》卷十页八。
    ①高思齐等《聚红榭诗词录》,福州咸丰六年~同治二年刻本。
    ②《抱山楼词序》,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文集卷五页一
    ③《眠琴小筑词序》,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文续卷二页八。
    ④《双邻词钞序》,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文集卷二页一~二。
    ①刘勷《非半室原刻词存》,民国十年铅印本。
    ①高思齐等, 《聚红榭诗词录》,福州咸丰六年-同治二年刻本。下同。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词话续编卷三页二十。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 《赌棋山庄笔记》, 《稗贩杂录》卷三页十八。
    ①刘存仁《屺云楼集》,咸同间刻本初集卷八,页十七~十八。
    ②刘勷《非半室原刻词存》,民国十年铅印本。
    ③刘勷《非半室原刻词存》,民国十年铅印本。
    ①宋谦《剑怀堂诗草》,宣统二年序排印本,《内编》页十三。
    ②谭献《复堂类集》,咸丰四年刊本,《复堂日记》卷一
    ③据《全清词钞》,页1279。
    ④刘勷《非半室原刻词存》,民国十年铅印本。
    ⑤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笔记》,《课余续录》卷五页二九~三十。
    ①高思齐等《聚红榭诗词录》,福州咸丰六年~同治二年刻本。
    ①震钧《天咫偶闻》,光绪甘棠精舍刻本卷三。
    ②简宗僳等《日下联吟诗词集》,丁溪新馆光绪五年刻本。
    ③简宗僳等《日下联吟诗词集》,丁溪新馆光绪五年刻本。
    ④简宗僳等《日下联吟诗词集》,丁溪新馆光绪五年刻本。
    ①据简宗僳等《日下联吟诗词集》,丁溪新馆光绪五年刻本。
    ①据简宗僳等《日下联吟诗词集》,丁溪新馆光绪五年刻本。下引唱和词均出自此版本。
    ①志润《暗香疏影斋词钞》,上海新昌书局光绪三十年刻本。
    ②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321。
    ①昆池钓徒《海滨酬唱词》,蒙自杨文斌香海阁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①昆池钓徒《海滨酬唱词》,蒙自杨文斌香海阁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①孙原湘等《消寒词》,清刻本。
    ①孙原湘等《消寒词》,清刻本。
    ①孙原湘等《消寒词》,清刻本。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词话丛编》页3524。
    ①根据边浴礼《空青馆词稿》,清刻本;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二;黄燮清辑《国朝词综续编》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十六。
    ②谭献《复堂词话》,《词话丛编》页4014。
    ③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二十六。
    ①边浴礼《空青馆词稿》,清刻本,卷一。
    ②许善长辑《碧声吟馆倡酬录》,仁和许氏光绪四年刻本。
    ①谭献辑《箧中词》,光绪八年刻本,今集续二。
    ②谭献辑《箧中词》,光绪八年刻本,今集续三。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申刻本,文集卷三页二八。
    ①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二十一。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页二十五-二十六。
    ③据《全清词钞》,页1036。
    ④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
    ①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三十四。
    ①王菼《受辛词》,光绪间刻本。
    ②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刻本,《选巷丛谈》卷二页六~七。
    ③罗汝怀《研华馆词》,光绪刻本,卷三。
    ①张鸣珂《寒松阁词》光绪江西书局刻本,卷一
    ②《词话丛编》页3324。
    ①《词话丛编》页3363。
    ②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间刻本辑,《薇省词钞》卷五页二十。
    ③黄燮清辑《国朝词综续编》,同治十二年刻本,卷二十一。
    ①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一。
    ②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四十五。
    ③刘炳照《留云借月■词》,光绪十九年刻本。
    ④刘炳照《留云借月■词》,光绪十九年刻本,卷二页三。
    ⑤缪荃孙辑《国朝常州词录》光绪二十二年本,卷二十六。
    ①缪荃孙辑《国朝常州词录》光绪二十二年本,卷二十九。
    ②金武祥辑《粟香室丛书》,光绪-民国间刻本,《陶庐杂忆续咏》页十。
    ③杜文澜《憩园词话》卷三,《词话丛编》页2904-2905。
    ①杜文澜《憩园词话》卷三,《词话丛编》页2924。
    ②《复堂词》同治刻复堂类集本。
    ③杜文澜《采香词》卷三,咸丰曼陀罗华阁刻本。
    ①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五十。
    ②杜文澜《采香词》卷二,咸丰曼陀罗华阁刻本。
    ③杜文澜《采香词》卷三,咸丰曼陀罗华阁刻本。
    ④俞樾《春在堂全书》,同治十年刊本,《春在堂杂文》四编卷六页一。
    ⑤据《全清词钞》,页1192。
    ⑥缪荃孙辑《国朝常州词录》,光绪二十二年本卷二十三。
    ①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光绪三十四年刊本,《感知集》上。
    ②章华《淡月平芳馆词》,民国间刻本页十二。
    ③沈学渊《桂留山房词集》,道光二十四年郁松年刻本。
    ①《全清词钞》,页1979。
    ②(?)良《野棠轩全集》民国十八年刻本,《野棠轩词集》卷三页四。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申刻本,《赌棋山庄笔记》《稗贩杂录》卷三页十八。
    ④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三十九。
    ⑤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咸丰元年张氏赐锦楼刻本,诗馀卷下。
    ①杜文澜《憩园词话》卷三,《词话丛编》页2900-2901。
    ②张伯英《(民国)黑龙江志稿》,民国二十一年本,卷六十艺文志。
    ③张伯英《(民国)黑龙江志稿》,民国二十一年本,卷五十五人物志。
    ①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词话丛编》页3670。
    ②张丙炎《冰瓯馆词钞》,光绪十一年刻本,页二十。
    ③张景祁《新衡词》光绪九年百亿梅花仙馆刻本,卷二。
    ①蒋敦复《芬陀利室词集》,光绪十一年王韬淞隐庐刻本,卷一《绿箫词》。
    ②顾翰《拜石山房词钞》,光绪十五年许增榆园刻本,卷三。
    ③顾春《东海渔歌》,民国三年排印本页十三~十八。
    ④据李冰馨《从“秋红吟社”看明清女性诗社的发展》,《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2卷第2期。
    (?)顾春《东海渔歌》,民国三年排印本。
    ①缪荃孙辑《国朝常州词录》,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①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瘦碧词》卷一页十。
    ②《郑叔问瘦碧词序》,俞樾《春在堂杂文》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四编卷七。
    ③易顺鼎《某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
    ④易顺鼎《琹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
    ⑤易顺鼎辑《慕皋庐杂刻》,光绪十九年刻本,《水葓园棹歌壬午》页十四~十五。
    ①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瘦碧词》卷二页八。
    ②易顺鼎《慕皋庐杂刻》,光绪十九年刻本,《水葓园棹歌壬午》页十四~十五。
    ③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樵风乐府》。
    ④易顺鼎《某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
    ⑤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樵风乐府》。
    ⑥易顺鼎《某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
    ①易顺鼎《摩围阁词》,光绪八年刻本。
    ②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冷红词》。
    ①据易顺鼎《某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瘦碧词》。
    ②易顺鼎《琹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页十。
    ③易顺鼎《琹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页十九。
    ④易顺鼎《琹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页三六。
    ①易顺鼎《琹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页二八。
    ②易顺鼎《琹台梦语》,光绪十年刻本页二八。
    ③《薇省同声集叙录》,彭銮《薇省同声集》,光绪刻本。
    ①朱祖谋、况周颐《惊音集》,四益宦民国七年刻本,《樵风乐府》页三一,《莺啼序》词前小序。
    ②许玉瑑《城南拜石词自序》,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间刻本,《薇省词钞》卷十页三—四,《凄凉犯》词后。
    ③彭銮辑《薇省同声集》,光绪刻本,王鹏运《袖墨词》页十三。
    ①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页1634。
    ②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页1635。
    ③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页347。
    ①许玉瑑跋,彭銮辑《薇省同声集》,光绪刻本。
    ①《刻烛零牋跋》,夏孙桐《悔龛词》,1962年铅印本,《观所尚斋文存补遗》。
    ②《餐樱词》自序,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间刻本。
    ①程颂万《十发■类稿》,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刻本,《美人长寿■词》,《词话》。
    ②参阅朱德慈《湖湘词派论纲》,《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3月第23卷第1期,页68-77。
    ①程颂万等《宁乡程氏全书七种》,光绪十七年-民国二十年刻本,程颂万《鹿川文集》页六。
    ②程颂万等《宁乡程氏全书七种》,光绪十七年-民国二十年刻本,程颂万《楚望阁诗集》卷四页一三。
    ①程颂万《十发■类稿》,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刻本,《美人长寿■词》。
    ②程寿霖、程颂芳、程颂万《三程词钞》,上海:眉山夏忠道民国十八年大中印社铅印本。
    ③程寿霖、程颂芳、程颂万《三程词钞》,上海:眉山夏忠道民国十八年大中印社铅印本。
    ④程颂万《十发■类稿》,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刻本,《美人长寿■词》。
    ⑥程颂万《十发■类稿》,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刻本,《美人长寿■词》。
    ①程颂万等《宁乡程氏全书七种》,光绪十七年~民国二十年刻本,程颂万《鹿川文集》页七。
    ①程颂万《十发盒类稿》,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刻本,《美人长寿■词》。
    ①朱德慈《湖湘词派论纲》,《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3月笫23卷第1期,页68-77。
    ②程颂万《十发■类稿》,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刻本,《美人长寿■词》。
    ①朱锟《复丁诗记跋》,刘炳照著《复丁老人诗记》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②缪荃孙《艺风堂文漫存》,宣统二年刊本,卷二。
    ③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光绪三十四年刊本,《感知集》上。
    ④刘炳照《无长物斋词存》,民国三年本,《梦痕词》下页八—九。
    ①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光绪三十四年刊本,《复丁老人诗记》。
    ②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光绪三十四年刊本,《复丁老人诗记》。
    ③薛志清辑《清季四家词》,成都薛崇礼堂校刻本,郑文焯《樵风乐府》卷二。
    ④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光绪三十四年刊本,《复丁老人诗记》。
    ⑤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郑文焯《冷红词》卷四。
    ⑥刘炳照《留云借月盒词》,光绪十九年本,金武祥光绪十九年叙。
    ①刘炳照《留云借月■词》,光绪十九年本卷二。
    ②俞樾《春在堂杂文》,光绪二十五年刻本,五编卷七。
    ①据刘炳照《无长物斋词存》,民国三年本;缪荃孙《艺风堂文漫存》,宣统二年刊本;薛志清辑《清季四家词》成都薛崇礼堂校刻本,郑文焯《比竹余音》;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郑文焯《冷红词》;张上■《吴沤烟语》,民国四年刻本。
    ②郑文焯《大鹤山人全书》,民国刻本,郑文焯《冷红词》卷四。
    ③刘炳照《无长物斋词存》,民国三年本,《梦痕词》。
    ④刘炳照《留云借月■词》,光绪十九年本,原跋。
    ⑤见尤振中、尤以丁《清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页1012。
    ①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页1643。
    ②刘炳照《留云借月■词》,光绪十九年本,金武祥光绪十九年叙。
    ①王鹏运《蜩知集》,光绪刻本。
    ②郑文焯《比竹余音》,光绪二十八年刻本卷二
    ③莫立民《晚清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页37。
    ④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间刻本,《香海棠馆词话》页十。
    ⑤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间刻本,《兰云菱梦楼笔记》页十四~十五
    ①易顺豫《琴思楼词》,长沙民国三年石印本,页十四。
    ②易顺豫《琴思楼词》,长沙民国三年石印本,页十七。
    ③王以敏《檗坞词存》,光绪间刻本,卷四页十四。
    ④王以敏《檗坞词存》,光绪间刻本,卷六页一。
    ①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刻本,《餐樱词》自序。
    ②王鹏运等著,陈柱校刊《粤西词四种》,民国二十三年变风变雅楼丛书,北流陈柱十万卷楼藏版,王鹏运《校梦龛集》页三。
    ③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页378。
    ①易顺豫《琴思楼词》,长沙民国三年石印本,页十二
    ②社集情况据王鹏运《蜩知集》,光绪刻本;王以慜《檗坞词存》,光绪间刻本;郑文焯《比竹余音》,光绪二十八年刻本:薛志清辑《清季四家词》成都薛崇礼堂校刻本,郑文焯《比竹余音》:张仲忻《瞻园词》,光绪三十一年刻本;易顺豫《琴思楼词》,长沙民国三年石印本;朱祖谋《疆村遗书》,民国二十二年刻本,《彊村词賸》;薛志清辑《清季四家词》成都薛崇礼堂校刻本,《疆邨语业》;裴维侒《香草亭词》,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①据王鹏运《半塘定稿》,民国三十六年成都薛崇礼堂刊本,《校梦龛集己亥》;王鹏运.校梦龛集[M].薛志清辑《清季四家词》成都薛崇礼堂校刻本;王鹏运等著,陈柱校刊《粤西词四种》,民国二十三年变风变雅楼丛书,北流陈柱十万卷楼藏版,王鹏运《校梦龛集》:王以慜《檗坞词存》,光绪间刻本;张仲炘《瞻园词》,光绪三十一年刻本;章华《淡月平芳馆词》,民国间刻本;朱祖谋《彊村遗书》,民国二十二 年刻本,《疆村词賸》;裴维侒《香草亭词》,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①王鹏运《蜩知集》,光绪刻本。
    ②薛志清辑《清季四家词》,成都薛崇礼堂校刻本,朱祖谋《疆邮语业》卷一
    ③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页584。
    ①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页494。
    ①王鹏运等《庚子秋词》,民国初有正书局石印本。
    ②宋育仁《哀怨集》,宣统二年羊鸣山房铅印本,后附《城南词》后自跋。
    ①王鹏运《半塘定稿》民国三十六年成都薛崇礼堂刊本,朱祖谋序。
    ②王鹏运等《庚子秋词》,民国初有正书局石印本。
    ①王鹏运等《庚子秋词》,民国初有正书局石印本。
    ②郑文焯等《春蛰吟》,光绪刻本。
    ①郑文焯等《春蛰吟》,光绪刻本。
    ①薛志清辑《清季四家词》,成都薛崇礼堂校刻,王鹏运《半塘定稿》。
    ①宋育仁《哀怨集》,宣统二年羊鸣山房铅印本,页二~三。
    ②见尤振中、尤以丁《清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页922。
    ①朱祖谋《疆村词》,光绪三十一年刻本,《彊村词賸》序。
    ②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页580。
    ③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页582。
    ①吴唐林辑《侯鲭词》,光绪十一年刻本,《劎虹■词》页十四。
    ②程颂万《十发■类稿》,光绪二十六~二十七年刻本。
    ③刘炳照《复丁老人诗记》,光绪三十四年刻本,书后题诗四之一
    ④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⑤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①刘炳照《无长物斋诗存》,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②《和<珠玉词>》民国刻本。
    ①陈作霖《可园词存》,宣统元年刻增修本,卷一
    ②沈宗畸《著涒吟社诗词钞》,北京广益印字局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①沈宗畸《著涒吟社诗词钞》,北京广益印字局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①金武祥《粟香随笔》,光绪——民国间刻本,粟香二笔卷八。
    ①刘炳照《无长物斋词存》,民国三年刻本,《梦痕词》下页十一
    ②叶衍兰辑《粤东三家词钞》国图光绪二十一年刻本,汪瑔《随山馆词》页十四~十五。
    ③丁绍仪《国朝词综补》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卷五十八。
    ①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间刻本,《香东漫笔》卷一页二五。
    ②顾陈垿《抱桐轩文集》,乾隆淡成堂精刻本,卷二页二十~二十二。
    ③易顺鼎辑《慕皋庐杂刻》,光绪十九年刻本,《水葓园棹歌壬午》页十四~十五。
    ①朱祖谋《彊村词》,光绪三十一年刻本,《疆村词賸》序。
    ②朱祖谋辑《疆村遗书》,民国二十二年刻本,夏孙桐《悔龛词》后题。
    ③章华《淡月平芳馆词》,民国间刻本页十二
    ④况周颐《蕙风丛书》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刻本,《餐樱词》自序。
    ⑤王鹏运等著,陈柱校刊《粤西词四种》,民国二十三年变风变雅楼丛书,北流陈柱十万卷楼藏版,王鹏运《校梦龛集》页三。
    ①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版。
    ②孙克强《清代词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12。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笔记》《稗贩杂录》卷三页十八。
    ①谢永芳《广东近世词坛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页81。
    ②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四页四~五。
    ③戈载《翠薇花馆词》,嘉庆间刻本,卷二十五页三~四。
    ④谢章铤《赌棋山庄全集》,光绪壬寅刻本,《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页十九~二十。
    ⑤缪荃孙辑《国朝常州词录》,光绪二十二年本卷三十一,词论,顾梁汾《与陈栩园书》。
    ⑥《香兰词序》,夏孙桐《观所尚斋文存》,民国二十八年跋排印本。
    [1]《哀怨集(附城南词)》 宋育仁著 宣统二年羊鸣山房铅印本
    [2]《暗香疏影斋词钞》 志润著 上海新昌书局光绪三十年刻本
    [3]《安雅堂稿》 陈子龙著 明末刻本
    [4]《安雅堂未刻稿》 宋琬著 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1]《百尺梧桐阁集》 汪懋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影印本(清人别集丛刊)
    [2]《百不如人室词草》 潘钟瑞著 清稿本(善)
    [3]《白鹤山房词钞》 叶绍本著 道光七年增修本
    [4]《百名家词钞》 聂先、曾王孙辑 康熙绿荫堂刻本
    [5]《拜石山房词钞》 顾翰著 光绪十五年刻本
    [6]《白雨斋词话》 陈廷焯著 光绪二十年刻本
    [7]《拜云阁乐府》 吴震著 清刻本
    [8]《半塘賸稿》 王鹏运著 光绪小放下庵藏版
    [9]《半箧秋词》 张祥龄著 仪征严伟民国三年影印本
    [10]《半塘定稿》 王鹏运著 民国三十六年成都薛崇礼堂刊本
    [11]《抱冲斋诗集》 斌良著 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12]《宝贤堂集》 张四科著 临潼张氏乾隆间刻本
    [13]《本事诗》 徐釚辑 光绪十四年徐氏刻本
    [14]《碧萝吟馆唱和诗词》 马锦辑 道光三年刻本
    [15]《碧笙吟馆倡酬录》 许善长辑 仁和许氏光绪四年刻本
    [16]《碧梧山馆词》 汪世泰著 清刻重修本,随园三十种
    [17]《碧香词》 缪荃孙著 北京中国书店1981-1989年重印刻本
    [18]《檗屋词存》 王以慜著 光绪刻本
    [19]《比竹余音》 郑文焯著 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20]《冰瓯馆词钞》 张丙炎著 光绪十一年刻本
    [21]《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 熊海英著 中华书局2008
    [1]《采香词》 杜文澜著 秀水杜文澜曼陀罗华阁清末(1851-1911)刻本
    [2]《沧江乐府》 钱伊臣辑 民国五年重刻咸丰六年本
    [3]《倡和诗余》 宋徵舆等 顺治刻本(善)
    [4]《陈迦陵文集》 陈维崧著 四部丛刊景清本
    [5]《陈眉公集》 陈继儒著 万历四十三年刻本
    [6]《陈忠裕公全集》 陈子龙撰,王昶辑 嘉庆八年竿山草堂刻本
    [7]《陈忠裕全集年谱》 陈子龙编,王沄续编,王昶辑 嘉庆八年刻本
    [8]《城东唱和词》 吴昌绶、张祖廉著 民国十四年朱印刻本
    [9]《澄秋阁集、二集、三集》 闵华著 玉井闵华乾隆十七年刻本
    [10]《程午桥集》 程梦星著 江都程氏乾隆刻本
    [11]《巢民诗文集》 冒襄著 康熙刻本
    [12]《崇睦山房词》 汪全德著 清刻本
    [13]《池北偶谈》 王士禛著 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14]《尺牍偶存》 张潮撰 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15]《尺同草堂遗集》 陈璞著 光绪十五年刻本
    [16]《痴山集》 陈孝逸撰 清初(1644-1722)刻本
    [17]《楚诗纪》 廖元度辑 乾隆十八年际恒堂刻本
    [18]《楚颂亭词/琹台梦语》 易顺鼎著光绪十年刻本
    [19]《炊闻词》 王士禄著 清刻本
    [20]《春融堂集》 王昶著 嘉庆十二年塾南书舍刻本
    [21]《春在堂全书》 俞樾著 同治十年刊本
    [22]《春在堂杂文》 俞樾著 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23]《春蛰吟》 郑文焯等著 光绪刻本
    [24]《词苑萃编》 冯金伯著 嘉庆刻本
    [25]《翠薇花馆词》 戈载著 嘉庆间刻本
    [26]《翠薇雅词》 戈载著 道光二年刻本
    [27]《词话丛编》 唐圭璋编 中华书局2005
    [28]《词学史料学》 王兆鹏著 中华书局2004
    [29]《词学新诠》 叶嘉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0]《常州词派与晚清词风》 迟宝东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大鹤山房全书》 郑文焯 民国刻本
    [2]《带经堂集》 王士禛著 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
    [3]《带经堂诗话》 王士禛著 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4]《淡月平芳馆词》 章华著 民国刻本
    [5]《(道光)广东通志》 陈昌齐著 道光二年刻本
    [6]《(道光)新修济南府志》 成瓘著 道光二十年刻本
    [7]《蜩知集》 王鹏运著 光绪刻本
    [8]《丁卯集笺注》 许培荣著 乾隆二十一年许钟德等刻本
    [9]《定山堂诗集》 龚鼎孳著 康熙十五年吴兴祚刻本
    [10]《丁戊之间行卷(附湘弦词)》 易顺鼎著 贵阳光绪五年刻本
    [11]《定盒文集补编》 龚自珍著 光绪二十三年万本书堂刻本
    [12]《东海渔歌》 顾春著 民国三年排印本
    [13]《冬荣馆遗稿》 许玉彬著 咸丰十一年刻本
    [14]《东塾集》 陈澧著 咸丰、光绪间刻本,番禺陈氏东塾丛书
    [15]《笃旧集》 刘存仁辑 苏州咸丰十年刻本
    [16]《赌棋山庄全集》 谢章铤著 光绪壬寅刻本
    [17]《端峰诗选》 毛师柱著 康熙三十三年王吉五刻本
    [18]《遯渚唱和词集》 孙运锦辑 上海罗氏曋隐庐民国八年铅印本
    [19]《二知轩诗续钞》 方溶颐著 同治刻本
    [20]《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 曹辛华著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社2006
    [1]《樊川诗集注》 杜牧撰,清冯集梧注 嘉庆德裕堂刻本
    [2]《樊榭山房全集》 厉鹗著 光绪十年刻本
    [3]《范勋卿诗集》 范凤翼著 崇祯刻本
    [4]《非半室原刻词存》 刘勷著 民国十年铅印本
    [5]《分甘余话》 王士禛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芬陀利室词话》 蒋敦复著 光绪刻本
    [7]《芬陀利室词集》 蒋敦复著 光绪十一年王韬淞隐庐刻本
    [8]《芙蓉山馆全集》 杨芳灿著 光绪十七年木活字本
    [9]《复丁老人诗记》 刘炳照著 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0]《复堂词》 谭献著 同治刻复堂类集本
    [11]《复堂类集》 谭献著 咸丰四年刊本
    [12]《复堂文续》 谭献著 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1]《感旧集》 王士禛著 乾隆十七年刻本
    [2]《高州集》 易顺鼎著 民国初年(1912-1922)铅印本
    [3]《更生斋集》 洪亮吉著 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增修本
    [4]《庚子秋词》 王鹏运等著 民初有正书局石印本
    [5]《古红梅阁集》 刘履芬著 苏州光绪六年刻
    [6]《古今词统》 卓人月辑 崇祯刻本卷十六
    [7]《观所尚斋诗文集》 夏孙桐著 中华印书局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
    [8]《观所尚斋文存》 夏孙桐著 民国二十八年跋排印本
    [9]《(光绪)重修安徽通志》 何绍基著 光绪四年刻本
    [10]《(光绪)广州府志》 史澄著 光绪五年刻本
    [11]《癸丑诗存》 易顺鼎著 民国间铅印本
    [12]《桂留山房词集》 沈学渊著 道光二十四年郁松年刻本
    [13]《国朝词综》 王昶辑 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增修本
    口4]《国朝词综补》 丁绍仪辑 光绪刻前五十八卷本
    [15]《国朝词综续编》 黄燮清辑 同治十二年刻本
    [16]《国朝常州词录》 缪荃孙辑 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17]《国朝诗别裁集》 沈德潜辑评 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
    [18]《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同治刻本
    [19]《国朝御史题名》 黄叔璥著 光绪刻本
    [20]《过云精舍词》 杨夔生著 乾隆嘉庆间刻本
    [21]《广东近世词坛研究》 谢永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海滨酬唱词》 昆池钓徒辑 蒙自杨文斌香海阁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2]《海浮山堂词稿》 冯惟敏著 嘉靖四十五年刻本
    [3]《海云阁诗钞》 叶衍兰著 民国十六年刻本
    [4]《韩江雅集》 全祖望辑 乾隆间刻本
    [5]《寒松阁词》 张鸣珂著 光绪江西书局刻本
    [6]《和仿击缽吟》 易顺鼎著 民国间铅印本
    [7]《和珠玉词》 张祥龄、王鹏运、况周颐著,民国刻本
    [8]《红桥倡和词》 王士禛辑 康熙刻本(善)
    [9]《侯鲭词》 吴唐林著 杭州光绪十一年刻本
    [10]《湖海集》 孔尚任著 康熙间介安堂刻本
    [11]《湖海楼全集》 陈维崧著 乾隆六十年刻本
    [12]《湖海楼诗集》 陈维崧著 清刊本
    [13]《花草蒙拾》 王士禛著 道光昭代丛书本
    [14]《花影吹笙词钞》 叶英华著 光绪三年刻本
    [15]《淮海秋笳集》 李肇增编 迟云山馆咸丰十年刻本
    [16]《淮海英灵集》 阮元著 嘉庆三年小琅嬛仙馆刻本
    [17]《槐厅载笔》 法式善编 嘉庆刻本
    [18]《黄蓼花唱和词》 潘曾绶辑 吴县潘氏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19]《皇清文颖续编》 董诰辑 嘉庆武英殿刻本
    [20]《黄氏家集》 黄培芳等 嘉庆间刻本
    [21]《悔龛词》 夏孙桐著 1962年铅印本
    [22]《悔昨斋诗录》 张深著 丹徒张氏道光二十年刻本
    [23]《蕙风词话》 况周颐著 民国刻惜阴堂丛书本
    [24]《蕙风丛书》 况周颐著 上海中国书店民国间重印光绪间刻本
    [25]《魂北集》 易顺鼎著 光绪间刻本
    [26]《魂东集》 易顺鼎著 清末(1851-1911)铅印本
    [27]《魂南续集》 易顺鼎著 光绪间铅印本
    [1]《己未词科录》 秦瀛著 嘉庆刻本
    [2]《几社壬申合稿》 杜骐徽辑 明末小樊堂刻本
    [3]《迦陵词全集》 陈维崧著 康熙二十八年陈宗石患立堂刻本
    [4]《(嘉庆)大清一统志》 穆彰阿著 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5]《(嘉庆)直隶太仓州志》 王昶著 嘉庆七年刻本
    [6]《甲寅诗存》 易顺鼎著 民国间铅印本
    [7]《鉴古斋日记》 陈绍箕著 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8]《鲒琦亭集》 全祖望著 借树山房余姚朱氏同治十一年重印本
    [9]《今词初集》 顾贞观、纳兰性德辑 康熙刻本
    [10]《敬孚类稿》 萧穆著 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11]《敬亭诗文》 沈起元著 乾隆刻增修本
    [12]《荆圃唱和集》杨芳灿等著 嘉庆四年刻本
    [13]《惊翁集》 王鹏运著 光绪刻本
    [14]《惊音集》 朱祖谋、况周颐著 四益宦民国七年刻本
    [15]《聚红榭诗词录》 高思齐等 福州咸丰六年-同治二年刻本
    [16]《居易录》 王士禛著 康熙刻本
    [17]《迦陵论词丛稿》 叶嘉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8]《迦陵论诗丛稿》 叶嘉莹著 中华书局2005
    [19]《金元词通论》陶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0]《金元词学研究》 丁放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康熙)江西通志》 于成龙等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考槃集文录》 方东树著 光绪二十年刻本
    [3]《珂雪词》 曹贞吉著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可园词存》 陈作霖著 宣统元年刻增修本
    [5]《空青馆词稿》 边浴礼著 清刻本
    [6]《哭庵丁戊诗集》 易顺鼎著 民国间铅印本
    [1]《乐山集》 王嵩著 嘉庆十九年刻本
    [2]《乐志堂全集》 谭莹著 吏隐园咸丰十年刻本
    [3]《乐志堂诗略》 谭莹著 清刻本
    [4]《乐志堂文集》 谭莹著 吏隐园咸丰九年刻本
    [5]《楞华室词钞》 沈世良著 咸丰四年刻本
    [6]《荔村吟草》 吴兰修著 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7]《李中麓闲居集》 李开先著 明刻本
    [8]《列朝诗集》 钱谦益著 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9]《林屋唱酬录》 马曰琯辑 南海伍氏道光——光绪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
    [10]《莲坡诗话》 查为仁著 乾隆刻蔗塘外集本
    [11]《楝亭诗文钞》 曹寅著 清康熙刻本
    [12]《莲子居词话》 吴衡照著 嘉庆刻本
    [13]《两浙輶轩录》 阮元著 嘉庆刻本
    [14]《两浙輶轩续录》 潘衍桐著 光绪刻本
    [15]《林下词选》 周铭辑 康熙十年刻本
    [16]《林屋诗文稿》 宋征舆著 康熙九钥楼刻本
    [17]《灵芬馆词》 郭麏著 光绪五年许增刻本
    [18]《灵岩山人诗集》 毕沅著 嘉庆四年经训堂刻本
    [19]《灵州山人诗录》 徐灏著 同治三年刻本
    [20]《零珠词》 孙麟趾著 咸丰六年刻本
    [21]《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著 四部丛刊景宋本
    [22]《留溪外传》 陈鼎著 熙三十七年自刻本
    [23]《留云借月■词》 刘炳照著 光绪十九年刻本
    [24]《龙州杂俎》 易顺鼎著 光绪间铅印本
    [25]《落玄轩集选》 程于古著 天启三年刻本
    [26]《绿秋草堂词》 顾翰著 清刻重修本,随园三十种
    [27]《鹿川近稿》 程颂万著 鹿川阁民国十年石印本
    [28]《庐山诗录》 易顺鼎著 清末民国间影印本
    [1]《梅村家藏稿》 吴伟业著 宣统武进董氏本
    [2]《梅窝诗钞》 陈良玉著 南海黄劬学斋光绪间刻本
    [3]《梅溪词》 史达祖著 崇祯刻宋名家词本
    [4]《梅庄诗钞》 华长卿著 同治九年刻本
    [5]《闽词微》 林葆恒辑 民国二十年刊本
    [6]《密斋文集》 程同文著 清刻本
    [7]《(民国)黑龙江志稿》 张伯英著 民国二十一年本
    [8]《明词综》 王昶辑 嘉庆七年王氏三泖渔庄刻本
    [9]《明季三孝廉集》 万寿祺,徐枋,李确著 上虞罗氏民国八年铅印本
    [10]《明善堂文集》 奕绘著 清末(1851-1911)刻本
    [11]《名媛诗话》 沈善宝著 清鸿雪楼刻本
    [12]《默镜居文集》 范方著 乾隆刻本
    [13]《摩围阁词》 易顺鼎著 光绪八年刻本
    [14]《摩围阁诗》 易顺鼎著 光绪八年刻本
    [15]《慕皋庐杂刻》 易顺鼎著 光绪九年刻本
    [16]《慕皋庐杂刻》 易顺鼎著 清末(1851-1911)刻本
    [17]《明词史》 张仲谋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8]《明末清初词风研究》 张世斌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9]《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 赵雪沛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 何宗美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1]《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 何宗美著 中华书局2006
    [22]《明清词派研究》 姚蓉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3]《明清词研究史稿》 朱惠国、刘明玉著 齐鲁书社2006
    [1]《南斋词》 马曰璐著 南海伍氏道光——光绪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
    [2]《南斋集》 马曰璐著 南海伍氏道光——光绪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
    [3]《宁乡程氏全书》 程颂万等 宁乡程氏光绪十七年——民国二十年刻本
    [4]《鸥笑集》 程颂万著 清末(1851-1911)刻本
    [5]《偶斋诗草》 宝廷著 光绪二十一年方家澍刻本
    [6]《瓯隐园社集》 冒广生辑 民国油印本
    [7]《蒲亭夏山堂王氏祠塾唱和诗词》 陈溥辑 成都光绪八年刻本
    [8]《女性词史》 邓红梅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憩园词话》 杜文澜著 清钞本
    [2]《屺云楼集》 刘存仁著 咸丰、同治间刻本
    [3]《攘云阁词》 徐灏著 南京民国十四年补刻宣统三年本
    [4]《疆村词》 朱祖谋著 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5]《疆村遗书》 朱祖谋辑 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6]《箧中词》 谭献辑 光绪八年刻本
    [7]《琴画楼词钞》 王昶辑 乾隆间刻本
    [8]《琴思楼词》 易顺豫著 长沙民国三年石印本
    [9]《琴隐园集》 汤贻芬著 光绪刻本
    [10]《琴语堂文述》 李肇增著 咸丰七年木活字本
    [11]《琴语堂杂体文续》 李肇增著 同治三年刻本
    [12]《琴志楼编年诗集》 易顺鼎著 民国九年铅印本
    [13]《清季四家词》 薛志清辑 成都薛崇礼堂校刻本
    [14]《清籁阁集》 褚逢春著 清抄本
    [15]《清梦盒二白词》 沈传桂著 清刻本
    [16]《清诗别裁集》 沈德潜辑评 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
    [17]《清十一家词钞》 王煜编注上海正中书局民国三十六年铅印本
    [18]《情田词》 邵瑸著 乾隆十七年石帆花屋刻本
    [19]《清文献通考》 官修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清续文献通考》 刘锦藻著 民国景十通本
    [21]《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周焕卿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清词丛论》 叶嘉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3]《清词史》 严迪昌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4]《清词探微》 张宏生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5]《清词纪事会评》 尤振中、尤以丁编 黄山书社1995
    [26]《清代词学》 孙克强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清代词学批评史论》 孙克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8]《清代临桂词派研究》 巨传友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9]《清代吴中词派研究》 沙先一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0]《清末四大家词学与词作研究》 卓清芬 国立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一二○2003
    [31]《秋林琴雅》 厉鹗著 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32]《秋室学古录》 余集著 道光刻本
    [33]《劬书室遗集》 金锡龄著 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34]《全清词顺康卷》 南京大学中文系《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编 中华书局2002
    [35]《全清词钞》 叶恭绰辑 中华书局1979
    [1]《然脂馀蕴》 王蕴章著 民国本
    [2]《壬子诗存》 易顺鼎著 民国间铅印本
    [3]《日下联吟诗词集》 简宗僳等 丁溪新馆光绪五年刻本
    [4]《蓉影词》 董基诚等撰 嘉庆刻本
    [5]《蓉影词》 赵尊岳辑 惜阴堂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6]《蓉影词》 赵尊岳辑 惜阴堂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7]《容斋诗集》 茹纶常著 乾隆三十五年刻,乾隆五十二年、嘉庆四年、十三年增修本
    [8]《瑞芝山房集》 鲍应鳌著 崇祯刻本
    [1]《三程词钞》 程颂万等 上海眉山夏忠道民国十八年大中印社铅印本
    [2]《三家词录》 赵植庭等著 民国十年铅印
    [3]《三传折诸》 张尚瑗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扫红亭吟稿》 冯云鹏著 道光十年写刻本
    [5]《沙河逸老小稿·嶰谷词》 马曰琯著 南海伍氏道光——光绪间(1821-1908)刻本,粤雅堂丛书
    [6]《慎墨堂诗拾/慎墨堂笔记》 邓汉仪撰,夏荃辑 汉画轩民国抄本
    [7]《十发■类稿》 程颂万著 宁乡程氏光绪二十六-二十七年刻本
    [8]《石遗室诗集》 陈衍著 清刻本
    [9]《石园全集》李元鼎撰 康熙刻本
    [10]《师竹斋集》 李鼎元著 嘉庆刻本
    [11]《受辛词》 王菼著 光绪刻本
    [12]《双砚斋诗钞、词钞》 邓廷桢著 江宁邓氏民国九年刻本
    [13]《顺治丙戌■绅录略》 易顺鼎编 清末(1851-1911)刻本
    [14]《四库全书总目》 永瑢著,乾隆武英殿刻本
    [15]《四会集》 易顺鼎著 宣统三年铅印本
    [16]《嗣雅堂诗存》 王嘉禄著 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17]《宋浣花诗词合刻》 宋志沂著 同治十一~十二年刻本
    [18]《松心诗集》 张维屏著 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19]《松心十录》 张维屏著 道光二十年刻本
    [20]《粟香室丛书》 金武祥辑 光绪——民国(1875-1949)间刻本
    [21]《随园轶事》 蒋敦复编 上海国学扶轮社民国元年石印本
    [22]《随园著述》 袁枚辑 乾嘉间(1736-1820)刻本
    [23]《顺康之际广陵词坛研究》 李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4]《宋词体演变史》 木斋著 中华书局2008
    [25]《宋词通论》 薛砺若著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26]《宋代士绅结社研究》 周扬波著 中华书局2008
    [27]《宋元诗社研究丛稿》 欧阳光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太乙舟文集》 陈用光著 咸丰四年孝友堂刻本
    [2]《昙云阁集》 曹楙坚著 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3]《弹指词》 顾贞观著 乾隆四十年积书严刻本
    [4]《天游阁集》 顾春著 上海顺德邓氏宣统二年铅印本,邓宝辑神州国光社风雨楼丛书
    [5]《天咫偶闻》 震钧著 光绪甘棠精舍刻本
    [6]《天真阁集》 孙原湘著 嘉庆间刻本
    [7]《听秋声馆词话》 丁绍仪著 同治八年刻本
    [8]《听松庐词钞》 张维屏著 清刻本
    [9]《听松庐诗钞》 张维屏著 嘉庆十八年刻本
    [10]《听雨小楼词稿》杨英灿著 西溪草堂光绪十七年木活字本
    [11]《桐花吟馆诗稿、词稿、文钞》 杨揆著 嘉庆刻本
    [12]《通介堂文集》 徐灏著 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13]《通义堂文集》 刘毓崧著 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14]《(同治)苏州府志》 冯桂芬著 光绪九年刻本
    [15]《通志堂集》 纳兰性德著 康熙三十年徐乾学刻本
    [16]《同人集》 冒襄等著 康熙刻本
    [17]《同人集》 冒襄等著 如皋冒长清道光五年刻本
    [18]《铜似轩诗》 吴震著 清刻本
    [19]《桐月修箫谱》 王嘉禄著 清刻本
    [20]《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贾晋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1]《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 吴在庆著 黄山书社2006
    [22]《唐宋词史》 杨海明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23]《唐宋词通论》 吴熊和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1]《外丁卯桥居士初集》 刘家谋著 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2]《晚晴簃诗汇》 徐世昌辑 民国退耕堂刻本
    [3]《万善花室词》 方履籛著 光绪刻本,江阴缪荃孙云自在龛丛书
    [4]《万善花室文稿》 方履籛著 溧阳缪德棻小岯山馆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5]《万善花室文稿》 方履籛著 光绪刻本,江阴缪荃孙云自在龛丛书
    [6]《绾秀园词选》 杜首昌著撰 乾隆刻本
    [7]《王抱翼小山诗文稿》 王时翔著 娄东王景元乾隆十一年刻本
    [8]《翁山诗外》 屈大均著 康熙刻凌凤翔补修本
    [9]《微波词》 钱枚著 光绪十五年刻本
    [10]《味梨集》 王鹏运著 光绪刻本
    [11]《微尚斋丛刻》 汪兆镛辑 光绪至民国刻本
    [12]《薇省同声集》 彭銮辑 光绪刻本
    [13]《问琴阁文录》 宋育仁著 民国铅印本,问琴阁丛书丁部之一
    [14]《温庭筠诗集》 温庭筠著 四部丛刊景清述古堂钞本
    [15]《无长物斋词存》 刘炳照著 民国三年刻本
    [16]《无长物斋诗存》 刘炳照著 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17]《吾意■长短句甲乙稿》 姚正镛著 光绪九年刻本
    [18]《吴沤烟语》 张上■著 民国四年刻本
    [19]《梧溪石屋诗钞》 温训著 清刻本
    [20]《吴中女士诗钞》 任兆麟辑 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21]《吴中五家词》 潘中瑞辑 瘦羊居士手抄本
    [22]《晚清词研究》 莫立民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3]《文心雕龙》 刘勰著 韩泉欣校注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1]《希古堂集》 谭宗浚著 光绪刻本
    [2]《西陵词选》 俞士彪、陆进辑 康熙刻本(善)
    [3]《洗桐轩文集》 顾陈垿著 乾隆淡成堂精刻本
    [4]《隰西草堂集》 万寿祺撰,董士恩校辑 北平铜山董士恩民国二十一~二十二刻本
    [5]《席月山房词》 桂文耀著 民国间抄本
    [6]《栖云山馆词存》 黄锡禧著 同治六年刻本
    [7]《斜月杏花屋诗钞》 叶英华著 番禺叶氏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8]《香草亭词》 裴维侒著 民国二十二年刻本,沧海遗音集
    [9]《香禅精舍集》 潘钟瑞著 长洲潘氏香禅精舍光绪间刻本
    [10]《湘帆堂集》 傅占衡撰 清乾隆七年
    [11]《湘绮楼全集》 王闿运著 光绪刻本
    [12]《湘瑟词》 钱芳标著 康熙刻本
    [13]《响山词》 张四科著 乾隆间刻本
    [14]《湘社集》 易顺鼎、程颂万等 长沙宁乡程氏光绪十七年刻本
    [15]《湘雨斋词草》 管贻葄著 光绪间刻本
    [16]《湘真阁稿》 陈子龙著 明末刻本
    [17]《香祖笔记》 王士祺著 康熙刻本
    [18]《啸古堂诗集》 蒋敦复著 光绪十一年王韬淞隐庐刻本
    [19]《消寒词》 孙原湘等著 清刻本
    [20]《小重山房诗词全集》 张祥河著 道光刻,光绪增修本
    [21]《小寒山子集》 陈函烽著 崇祯刻本
    [22]《小红桥唱和集》 李彦章等 1821-1850间刻本
    [23]《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徐乃昌辑 光绪二十一~二十二年刻本
    [24]《小山诗余》 王时翔著 乾隆刻本
    [25]《小祇陀盒诗钞》 沈世良著 同治、光绪间刻本
    [26]《心白日斋诗钞》 蒋志凝著 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27]《新安二江先生集》 江春、江昉撰 扬州康山草堂嘉庆九年刻本
    [28]《新衡词》 张景祁著 光绪九年百亿梅花仙馆刻本
    [29]《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王世贞著 万历十七年武林樵云书舍刻本
    [30]《学海堂集》 吴兰修等编 道光五年——光绪十二年刻本
    [31]《学海堂丛刻》 佚名辑 光绪间刻本
    [32]《雪桥诗话续集》 杨钟义著 民国求恕斋丛书本
    [1]《雅雨堂集》 卢见曾著 乾隆七年贺克章刻本
    [2]《研华馆词》 罗汝怀著 光绪刻本
    [3]《养灵根堂遗集》 蔡鸿燮著 桐乡蔡鸿勋咸丰刻本
    [4]《养默山房诗稿》 谢元淮著 光绪元年刻本
    [5]《扬州画舫录》 李斗著 乾隆六十年刻本
    [6]《乙丁稿》 缪荃孙著 民国刻本
    [7]《艺风堂文集》 缪荃孙著 光绪二十七年刊本
    [8]《艺风堂文集(附续集)》 缪荃孙著 宣统二年——民国二年刻本
    [9]《艺风堂文漫、别稿》 缪荃孙著 宣统二年刻本
    [10]《艺风堂文漫存》 缪荃孙著 宣统二年刻本
    [11]《颐道堂诗选、文钞、诗外集》 陈文述著 嘉庆刻本
    [12]《倚声初集》 邹祗谟、王士禛辑 顺治十七年刻本
    [13]《仪宋堂文二集》 吴嘉洤著 光绪五年刻本
    [14]《以恬养智斋词录》 程庭鹭著 咸丰八年刻本
    [15]《倚声初集》 邹祗谟、王士禛辑 顺治十七年刻本
    [16]《宜雅堂词》 仲湘著 清稿本(善)
    [17]《忆云词》 项廷纪著 光绪十九年许增榆园刻本
    [18]《倚云亭词钞、诗存》 马功仪著 光绪刻本
    [19]《吟碧山馆词钞》 王寿庭著 刘履芬同治六年抄本(善)
    [20]《(雍正)河南通志》 王士俊著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雍正)浙江通志》 嵇曾筠著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有正味斋词集》 吴锡麒著 嘉庆刻有正味斋诗集本
    [23]《有正味斋全集》 吴锡麒著 咸丰——同治间刻本
    [24]《玉川子诗集注》 孙之騄著 清刻晴川八识本
    [25]《玉钩草堂词》 郑沄著 嘉庆九年刻
    [26]《玉琴斋词》 余怀著 稿本
    [27]《玉山堂词》 汪度著 清刻本
    [28]《玉山堂词》 汪度著 清刻重修本,随园三十种
    [29]《玉谿生诗详注》 冯浩著 乾隆聚德堂刻本
    [30]《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注补》 惠栋著 清红豆斋刻本
    [31]《渔洋诗话》 王士禛著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虞苑东斋词钞》 陈良玉著 萃文堂同治十一年刻本
    [33]《沅湘耆旧集》 邓显鹤著 道光二十三年邓氏南邮艸堂刻本
    [34]《粤东词钞》 许玉彬、沈世良辑 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35]《粤东三家词钞》 叶衍兰辑 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36]《粤东三子诗钞》 黄玉阶编 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37]《乐府遗音》 瞿佑著 明钞本
    [38]《月满楼诗集》 顾宗泰著 嘉庆八年刻本
    [39]《粤西词四种》 王鹏运等著,陈柱校刊,民国二十三年北流(陈柱)十万卷楼藏版,变风变雅楼丛书
    [40]《粤岳草堂诗话》 黄培芳著 宣统二年铅印本
    [41]《云韶集》 陈世琨辑 南通王氏晴蔼庐清末(1851-1911)抄本
    [42]《云间派文学研究》 刘勇刚著 中华书局2008
    [1]《紫藤花馆诗余》 刘观藻著 苏州光绪六年刻本
    [2]《紫岘山人全集》 张九钺著 咸丰元年张氏赐锦楼刻本
    [3]《张承吉集》 张祜著 宋刻本
    [4]《枕善斋集》 周为汉著 清刻本
    [5]《真松阁词》 杨夔生著 道光十一年刻本
    [6]《证山堂集》 周斯盛撰 清刻本
    [7]《证响斋诗集》 蔡銮扬著 宣统二年刻本
    [8]《正谊堂诗文集》 董以宁著 康熙书林兰荪堂刻本
    [9]《瞻园词》 张仲炘著 光绪三十一年刻本,鹤南蜚馆杂著之一
    [10]《浙西六家词》 龚翔麟辑 康熙龚氏玉玲珑阁刻本
    [11]《质菴文集》 李漋著 乾隆好音书屋刻本
    [12]《知止堂词录》 朱绶著 湖南思贤书局光绪二十年刻本
    [13]《知止堂文集》 朱绶著 清刻本
    [14]《种玉堂稿》 张尔旦著 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15]《竹初诗文钞》 钱维乔著 嘉庆刻本
    [16]《著老书堂集》 张世进撰 清乾隆
    [17]《竹坡词》 周紫芝著 崇祯刻宋名家词本
    [18]《竹斋诗余》 黄机著 崇祯刻宋名家词本
    [19]《朱九江先生集》 朱次琦著 光绪刻本
    [20]《朱意园文稿》 朱渌著 道光七年
    [21]《著涒吟社诗词钞》 沈宗畸辑 北京广益印书局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
    [22]《楮叶词》 闵华著 清刻本
    [23]《樽酒销寒词》 邵广铨等著 光绪十一年刻本
    [24]《增订注释全宋词》 朱德才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5]《中国词史》 黄拔荆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26]《中国词学史》 谢桃坊著 巴蜀书社2002
    [27]《中国词学研究》 曹辛华、张幼良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8]《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 方智范、邓乔彬、周圣伟、高建中著,施蛰存参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谭正璧编 上海书店1981年版
    [30]《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1]《词选在清代词学中的意义》 孙克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121~128
    [2]《词家与词社之关系——以“晚清四家”之首王鹏运为中心》 查紫阳 2008南京词学会议论文集310~326
    [3]《从“秋红吟社”看明清女性诗社的发展》 李冰馨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2卷第2期43-46
    [4]《古代诗社初考》 刘学忠 《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4期33~38
    [5]《“海岱诗社”与<海岱会集>述论》 郑树平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1-2期24~27
    [6]《贺铸与彭城诗社》 欧阳光 《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115-116
    [7]《湖湘词派论纲》 朱德慈 《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3月第23卷第1期68-77
    [8]《“结友为文会”——论诗社在北宋的兴起与发展》 熊海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116~119
    [9]《聚红榭唱和考论》 刘荣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总第138期105-112
    [10]《科举与实学:明末文社兴起的形上依据——建伦文社之兴导致明末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 张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30卷第1期84-89
    [11]《乐志林泉,跌荡文酒——惊隐诗社及其文学创作浅析》 何宗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11~117
    [12]《岭南三家与清初诗坛格局之新变》 何天杰 《学术研究》2007年第4期150-154
    [13]《论南宋江湖词派的词社》 郭峰 《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130-133
    [14]《论宋翔凤词学思想及其意义》 朱惠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77-82
    [15]《论周密等人西湖词社的创作活动》 尹占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1卷第3期22-30
    [16]《明代文人结社说略》 郭英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27-34
    [17]《明代怡老诗社综论》 何宗美 《南开学报》社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80-87
    [18]《南屏诗社考》 郑幸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9卷第2期10~11(34)
    [19]《清代岭南越台词社考论》 范松义 《暨南学报》2008第3期89-93
    [20]《王士禛与江南遗民诗人群》 蒋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42卷第5期116-125
    [21]《问梅诗社述略》 眭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117-122
    [22]《“月泉吟社”活动形式考》 施新 《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166-171
    [23]《月泉吟社考述》 欧阳光 《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73~76
    [24]《郑文焯与“鸥隐词社”》 柳条 《满族研究》1994年第4期页65
    [25]《支机集完帙之发现极其相关问题》 林玫仪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3年3月)113-1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