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继唐太宗、宋徽宗、元文宗,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再次达于鼎盛。一方面,乾隆时代,海内统一,国力强盛,社会相对安定,此种外部条件为内府书画的高度聚集提供了有利保障。另一方面,乾隆帝喜好与个性等主观因素构成收藏鉴赏活动持续进行的根本动因。乾隆帝对书画收藏兴趣之养成,从根源可追溯至清入关后顺、康、雍三代皇帝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崇尚。就其自身而言,汉族士人情结、强烈的占有欲以及好大喜功的性格共同成就了他在书画收藏史上的突出地位。乾隆帝一生书画收藏可分为四个阶段:青宫时期、乾隆朝早期(乾隆十年以前)、乾隆朝中后期(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六十年)、太上皇时期。
     乾隆朝内府所藏书画不仅数量宏富且种类包罗广泛。在材质和工艺上,除传统书画之外,还有缂丝、绣线、纸织、藤织书画;在题材上主要分为宗教类和非宗教类书画,而非宗教类书画基本涵盖所有画科;在书画年代上,可分为历朝书画和清代书画两大部分,其中清代书画又包括清初三朝宸翰、乾隆御笔、臣工以及其他书画家作品、无名氏之作品;在书画装裱品式上,主要包括册、卷、轴三大类型。这些书画究其来源,除清初帝王及乾隆帝御笔宸翰外,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继承明代内府及购买所得、臣工进献、院画作品、抄家所得,以及乾隆青宫时收藏随其登基而转入内府者。
     内府书画主要集中收贮于内廷各宫室中。但在内廷之外也存在多处贮藏地,其中一部分地点贮藏与其功能相应的作品,如外朝南薰殿贮藏历代帝后功臣图像,景山大高殿、西苑万善殿等贮藏宗教图绘和经文;一部分地点仅收贮一般性的书画,如宫外之西苑、圆明三园(圆明圆、长春园、绮春园)、三山(万寿山之清漪园、玉泉山之静明圆、香山之静宜园),以及京师之外的行宫,如蓟州盘山静寄山庄和承德府避暑山庄。由此可见,清内府书画收藏地点具有分布广泛和层次性的特点。
     随内府书画的逐步增加,乾隆帝在鉴赏整理的基础上开始着手编纂内府书画著录著作。其专载释道之书画者,名为《秘殿珠林》;著录一般书画者,名为《石渠宝笈》,各有初编、续编、及三编。初续二编成于乾隆帝在位期间,为乾隆朝内府书画的总目。而三编虽成于嘉庆时,其中也著录了相当一部分乾隆后期及太上皇帝时未收入续编的作品。因此三编均与乾隆书画收藏相关。《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收藏书画的巨著。负责编纂之人员均为当时书画大家或书画研究专家,并参与宫廷书画之鉴定活动,具有较高的编纂水平。
     乾隆帝对内府所藏书画并非束之于高阁,而是在政事之余,勤于鉴赏,并已具有相当的鉴赏水平,这从经他鉴赏之书画上所留下题签、题字、题诗、题跋以及玺印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的书画鉴赏活动具有频繁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无人可比,堪称帝王鉴赏家之最。而另一方面,乾隆所书题字、题跋以及用印等对书画本身的艺术布局和整体美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皇家收藏具有相对的封闭性,而所谓鉴赏也便形成了以皇帝一人为中心的活动。但词臣之参与又是形式上必不可少的陪衬。乾隆朝参与书画鉴赏之臣工共计79人,包括皇室成员和一般臣工。其中满汉词臣占主体部分,其文学才能自不待言,仅就与书画鉴赏相关的才能而言,他们也是基本具备的。词臣参与书画鉴赏活动主要是通过书画辨伪考证、诗歌唱和、题跋等方式完成的。但在实质上,乾隆帝与词臣之间是地位身份悬殊的君臣关系,因而缺少民间书画鉴赏活动中的平等性。词臣唯乾隆帝的鉴定意见是瞻,随声附和,不具有独立的见解,评价时而有失公允,时而又极尽赞美,因而在书画鉴赏及辨伪中出现附和并佐证乾隆帝论断的书画考证行为。
     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以国家政权形式对艺术遗产的集中保护与整理,可谓中国古代艺术史和收藏史上一件盛事。同时,清乾隆朝内府书画的集中也奠定了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藏品的基础,亦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
The collection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n the imperial court of Qianlong Dynasty reached its peak again after the collections of Tangtaizong, Songhuizong and Yuanwenzong. For one thing, the nation was unitified and strong, and society was stable in Qianlong era. Those external conditions provided a favorable protection for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high degree of th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n the imperial court. For another,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Qianlong Emperor's preferences and personality were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s to persevere the collection and appreciation. Qianlong Emperor's passions for the collection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could be traced back through the absorption and respect of the Han culture by Shunzhi Emperor, Kangzi Emperor and Yongzheng Emperor. For himself, those characters of Qianlong Emperor, such as the Han literati complex, a strong desire to share and craving for greatness and success, made him have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Qianlong Emperor's collec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his life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prince period, the early Qianlong Dynasty (1736-1745), mid-and-late Qianlong Dynasty (1746-1795), Emperor Father period.
     Th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n the imperial court of Qianlong Dynasty were numerous and inclusive. There were 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embroidery, paper weaving, rattan weaving painting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view of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It also could be divided into religious and unreligiou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from the main subject matter. And the unreligious paintings nearly covered all classes of paintings. From the view of the age of th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f pre-Q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and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of Qing Dynasty also included the emperors' works in early Qing Dynasty, Qianlong Emperor's works, works of ministers' and other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and the the works of anonymous ones'. From the view of mounting styles i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types of books, volumes and scroll paintings. In addition to the emperors' works in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several ways of the source of these pantings and calligraphy as below:the succession of the imperial court collection of Ming Dynasty, purchasing, ministers'contributions, works of court painters', getting from searching one's house and confiscating his possession, as well as the ones coming into the imperial court as Qianlong Emperor came to the thron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were stored in the palaces of the imperial court mainly. Out of the imperial court there were many other places to stored the works. Some places stored the works corresponding to their own functions, such as images stored in Nanxundian, and the religious illustrations, texts, etc stored in Dagaodian of Jingshan and in Wanshandian of Xiyuan. Some places stored general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which spread over Xiyuan, Yuanmingsanyuan (Yanmingyuan Palace, Changhuanyuan Palace, Qichuanyuan Palace), Three Mountains (Qingyiyuan Palace in Wanshoushan, Jingmingyuan Palace in Yuquanshan, Jingyiyuan Palace in Xiangshan). In addition, works also were stored in the summer palaces out of the capital, such as Jingjishanzhuang in Panshan of Jixian and Bishushanzhuang in Chengde. Thus it showed the features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hierarchy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in imperial court in Qing Dynasty.
     The recorded works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collected in imperial court were compiled on the basis of appreciation and arrangement as th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works specially including Buddhism, Taoism were called Midianzhulian, and the works including general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were called Shiqubaoji. Each one had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ompilations. The First and Second Compilations were finished in Qianlong Dynasty, and they were the general lists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of the imperial court in Qianlong Dynasty. Although the Third Compilation was finished in Jiaqing Dynasty, it also recorded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works stored in late Qianlong Dynasty and the Father Emperor period, which were not included in the Second Compilation. Midianzhulin and Shiqubaoji were of great works recorded in the imperial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collection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staff responsible for compiling were experts on paintings or calligraphy at that time. And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activities of identifying. So they compiled the works with high levels
     Qianlong Emperor didn't put the collection on the shelf, but he was diligent in appreciation after dealing with the affairs of the state. And he already had a considerable level of appreciation. It could be seen from the left signed by labels with the titles, poems, inscriptions, seals and so on. Frequency and continuity were the major features of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for Qianlong Emperor. And no one could be compared with his diligence among all Chinese ancient emperors, and he could be called the best imperial connoisseur. Meanwhile, Qianlong Emperor's the inscriptions and seals on the paintings affected the artistic layout and overall beauty of the art works themselv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oyal collection had a relative closeness, which just belonged to the emperor alone. And therefore the only-one-person-centered activities of the emperor were formed. The official ministers to participate as companians were essential in form. There were 79 pers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appreciating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ncluding the royal family members and general official ministers. The official ministers of Manzu and Hanzu constituted the main part, and they all had literary talent and the related talent in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basically.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mainly through the textual research, poetry singing in tune, inscriptions, et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anlong Emperor and the official ministers were of disparity in positions between monarch and officials, and was lack of equality as folk appreciation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So official ministers'assessments were unfair and compliment, and they simply repeated what Qianlong Emperor said without an independent opinion. Therefore it showed that the official ministers all agreed with Qianlong Emperor's textual argument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ppreciation.
     The collection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n Qing Dynasty was the concentrating protection and siftness of the art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form of the state power. It could be called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art and collection. Meanwhile it also settled a foundation for the collection of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in Beijing Palace Museum and Taipei Palace Museum. So it also had a far-reaching implication.
引文
1郑欣淼:《故宫学述略》,载《故宫学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8-35页。
    1 Cahill, James. 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ers and Paintings:Tang, Sung, and Yua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2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唐五代宋书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4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5徐邦达:《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6王世襄:《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故宫博物院藏宝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7徐邦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本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
    8 Lauren Arnold. Princely gifts and papal treasures:the Franciscan mission to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art of the West,1250-1350. San Francisco:Desiderata Press,1999.
    9蓝翔,李雪梅:《收藏史》,桂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何芳:《清宫收藏研究》,《中国文化论坛》2004年第1期。
    2[美]珍妮特·埃利奥特(Jeannette S.Elliott),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著;潘利侠,刘继月译:《中国皇家收藏传奇》,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恽丽梅:《乾隆帝工艺品文玩的收藏》,《文物世界》2003年第]期。
    4杨丹霞:《〈石渠宝笈)与清代宫廷书画的鉴藏》(上、中、下),《艺术市场》2004年第10期、第11期、第12期。
    5王峰:《从(石渠宝笈)初编看乾隆朝前期宫廷书画收藏》,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1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周礼》天官豕宰第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4(宋)李昉: 《太平御览》卷第六百十九·学部十三图书下“采求遗逸”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78页。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4页。
    6(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画工弃市》,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7(宋)李昉: 《太平御览》卷第六百十九·学部十三图书下“采求遗逸”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78页。
    1《后汉书》卷一一六《百官志三》少府条,第3594页。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页。
    3见《汉书》卷六八《霍光传》,第2932页。
    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6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魏四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1-162页。
    8《南齐书》卷一六《百官志》,第324页。
    9(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1(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页。
    3(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21页。
    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中书侍郎虞龢论书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6(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7(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中书侍郎虞龢论书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1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中书侍郎虞龢论书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2(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4(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梁武帝与陶隐居论书启九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5(清)严可均辑: 《全梁文》卷六“观钟繇书法”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68页。
    6(宋)陈思: 《书小史》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第212页。
    7(南北朝)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8(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六十九历代帝王画跋《梁元帝职贡图》,《义渊阁四库全书》第822册,第42页。
    9(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1(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2(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1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2页。
    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18页。《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一》载:“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都,浮舟溯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第1422页)所言损失更加惨重。
    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4页。
    8参见马邦乐:《唐贞观内府书画鉴藏考论》,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秦王府鉴赏家”一节。
    1 (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2(唐)裴孝源: 《贞观公私画史》,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20页。四库本记为“三百三十卷是隋室官”,有误,应为“二百三十卷”,已订正。
    3(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4(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卢元卿法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69页。
    6故事参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何延之兰亭记》。
    7(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四《唐朝叙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页。
    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9(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10(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11(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0页。
    1 (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2(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3(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4页。
    4(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5(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7(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8(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9(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10(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1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9页。
    1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1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兴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页。
    1 (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四《唐朝叙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2(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3(唐)裴孝源: 《贞观公私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20页。
    4(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6(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四《唐韦述叙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
    1《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一》,第1422页。
    2(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褚河南搨本乐毅论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132页。
    3(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4(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何延之兰亭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
    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115页。
    6(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四《唐韦述叙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页。
    7(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古迹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1 (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卷三《叙古今公私印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9页。
    2(唐)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四《唐韦述叙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页。
    3(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卷三《叙古今公私印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9页。
    4(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跋尾押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4页。
    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卢元卿法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1(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四《唐卢元卿法书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169页。
    1 (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六“玉堂故事”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7页。
    2(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书画伎艺“太祖赐翰林院书画”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53页。
    3(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六“苏氏图画”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9页
    4(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六“枢密楚公”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8页。
    5(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六“苏氏图画”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9页
    6(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国朝求访”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页。
    7(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六“王氏书画”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0页。
    8(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国朝求访”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11页。
    9彭慧萍:《两宋宫廷书画储藏制度之变:以秘阁为核心的鉴藏机制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第13页。
    10(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国朝求访”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页
    11(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书画伎艺“秘阁画”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第655页。
    1(宋)程俱: 《麟台故事》残本卷二中书籍,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7页。
    2(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八义理类“奇物不可守”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3《宋史》卷二二《徽宗四》,第418页。
    4(宋)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页。
    5(清)王猷定: 《四照堂诗文集》文集卷五《题宣宗画册》,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6即《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纵81.5cm,横53.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明)陶宗仪: 《书史会要》卷六“徽宗”条,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页。
    2(宋)蔡絛: 《铁围山从谈》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页。
    3(宋)邓椿:《画继》卷一《圣艺》“徽宗皇帝”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页。
    4(宋)蔡絛: 《铁围山从谈》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页。
    5(宋)蔡絛: 《铁围山从谈》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页。
    6(宋)邓椿: 《画继》卷一《圣艺》“徽宗皇帝”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页。
    7参见(宋)佚名著,顾逸点校:《宣和书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8(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三“宣和画谱”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宋)佚名著,俞建华注译:《宣和画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2段玲:《〈宣和画谱〉探微》,《美术研究》1996年第4期,第31页
    3徐邦达:《宋金内府书画的装潢标题藏印合考》,《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第83页。
    4参见牛克诚:《宣和御府印格式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
    1参见(宋)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宋)邓椿:《画继》卷十《杂说》“论近”条,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24页。
    3参见彭慧萍:《两宋宫廷书画储藏制度之变:以秘阁为核心的鉴藏机制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第19页。
    4《宋史》卷一一四《礼志十七》嘉礼五“幸秘书省条”,第2713页。
    5(明)郎瑛: 《七修类稿》卷十八·义理类“奇物不可守”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6(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页。
    7(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南宋馆阁录卷三储藏,第24页。
    1 (宋)陈骏、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三储藏,第175-188页。
    2(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北京:中华书局出,1983年版,第93页。
    3本段所述南宋秘阁收藏书画制度主要参考彭慧萍《两宋宫廷书画储藏制度之变:以秘阁为核心的鉴藏机制研究》一文。
    1祝嘉:《书学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78年8月版,第302页。
    2《元史》卷一三九《阿鲁图传》,第3361页。
    3(元)王恽: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第四十一《书画目录序》,四部丛刊影明弘治本。
    4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378页。
    5(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09页。
    6(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07-108页。
    1(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12-113页。名画部分手卷取出、在库两项与总数不合,手卷、画轴两项与名画总数不合,待考。
    2《元史》卷二《太宗纪·窝阔台》:“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召儒十梁陟充长官,以王万庆、赵著副之。”(第34页)
    3《元史》卷六《世祖纪三》:“丁卯,改经籍所为弘文院,以马天昭知院事。”(第114页)
    4《元史》卷八《世祖纪五》,第147页。
    5(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五,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01页。
    6《元史》卷九〇《百官志六》·秘书监条,第2296页。
    7《元史》卷九O《百官志六》·秘书监条,第2296页。
    1《元史》卷四二《顺帝纪五》,第886页。
    2(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04页。
    3见(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
    4(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08页。
    5(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09页。
    6(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09页。
    7(元)王士点,(元)商企翁: 《秘书监志》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本社,1992年版,第107页。
    1(清)孙岳颁: 《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三“房大年”条,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1册,第292页。
    2《元史》卷三一《明宗纪》,第696页。
    3《元史》卷八八《百官志四》奎章阁学士院条,第2222页。
    4《元史》卷一八二《谢端传》,第4207页。
    5《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第4197页。
    6《元史》卷一八一《虞集传附虞刚简、虞汲传》,第4178页。
    7抵牾之缘由参见姜一涵: 《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64页。
    1(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七“奎章政要”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页。
    2《元史》卷三三·本纪第三三《文宗纪二》:“甲寅,立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三品,以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儿迷失、集贤大学士赵世延并为大学士,侍御史撒迪、翰林直学士虞集并为侍书学士,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员。”
    3《元史》卷三五·本纪第三五《文宗纪四》:“奎章阁监书博士柯九思,性非纯良,行极矫谲,挟其末技,趋附权门,请罢黜之。”其任命之确切日期见于《晋王羲之书曹娥碑》题跋中:“金源纥石烈希元、武夷詹天麟、长沙欧阳元、燕山王遇,天历三年正月廿五日丁丑,同观,是口贺敬仲(柯九思)有鉴书博士之命”。(《石渠宝笈》卷十三·贮养心殿四《晋王羲之书曹娥碑》题跋。)
    4《石渠宝笈》卷四十三·贮随安室《宋赵干江行初雪图》,第1178页。(文中所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为《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版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88年版。《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为《续修四库全书》版。以下注释版本从略。)
    5有柯九思题跋的部分书画:《元人法书》一册(《石渠宝笈》卷二十一·贮重华宫二)、《唐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一卷(《石渠宝笈》卷二十九·贮御书房二)、《元陆继善摹禊帖》一册(《石渠宝笈》卷十·贮养心殿一)。其中《元陆继善摹禊帖》中所载题跋时间为:“至元后己卯岁三月廿二日”,可见其在奎章阁活动持续到顺帝时。
    6《石渠宝笈》卷十三《晋王羲之书曹娥碑》,第514页。
    7《石渠宝笈》卷四十三·贮随安室《宋赵干江行初雪图》,第1178页。
    1《元史》卷九二《百官志八》序,第2329页。
    2《元史》卷一四三《巎巎传》,第3413页。
    3《元史》卷一八七《周伯琦传、附周应极传》,第4296页。
    4《明史》卷二《太祖二》,第21页。
    5以上仅为《石渠宝笈》初编中其绘画作品的统计,其中《芦雁》共计五件。
    6(明)陈建: 《皇明通纪集要》卷十七,明崇祯刻本。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籍没古玩”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1页。
    2(清)沈学渊: 《桂留山房诗集》卷八《观赵蕴山上舍肤所藏杨忠愍公画象》,清道光二十四年郁松年刻本。
    3参见(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巨然《僧萧翼赚兰亭图》有“纪察司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三),宋褙米南宫草书九帖有“纪察司”半印(《真迹目录》卷四)。
    5(清)俞樾: 《茶香室续钞》卷八“明制官俸有以物折者”,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6(清)俞樾: 《茶香室续钞》卷八“明制官俸有以物折者”,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籍没古玩”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1页。
    8《明史》卷一四九《夏原吉列传》,第4154页。
    9(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卷八“籍没古玩”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1页。
    1(明)沈周: 《客座新闻》卷五“中官武臣斗富”条,清抄本。
    2(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卷八“籍没古玩”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1页。
    3 (明)张丑: 《清河书画舫》卷六下, 《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47页。
    4(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卷八“籍没古玩”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1页。
    5(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卷八“籍没古玩”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1页。
    6《石渠宝笈》卷十三·贮养心殿四,列朝人书卷上等,地一,第518页。
    7《石渠宝笈》卷十三·贮养心殿四,列朝人书卷上等,元一,第518页。
    1《石渠宝笈》卷五·贮乾清宫五,列朝人书卷上等,天一,第349页。
    2《石渠宝笈》卷五·贮乾清宫五,列朝人书卷上等,宙六,第356页。
    3《石渠宝笈》卷六·贮乾清宫六,列朝人画卷上等,洪一,第376页。
    4《石渠宝笈》卷六·贮乾清宫六,列朝人画卷上等,昃一,第382页。
    1《清圣祖实录》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清实录》第六册,第770页。
    1《清高宗实录》卷932,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庚子,《清实录》第二十册,第546页。
    2《清高宗实录》卷1051,乾隆四十三年二月庚戌,《清实录》第二十二册,第44页。
    3《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九,乾隆四十六年四月辛酉,《清实录》第十五册,第86页。
    4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261页。
    5(清)清高宗:《御制文集三集》卷六九《题宋人蚕织图》,《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6册,第403页。
    1李治亭:《清康乾盛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1页。
    2参见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242页。
    3(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清同治四年抄本。
    4参见郭蕴静:《清代商业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具体数字来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雍乾户部银库历年存银数》,《历史档案》1984年第4期,第19-21页。
    2(清)昭梿:《啸亭续录》卷一“本朝钦定诸书”条,清抄本。
    3吴方:《中国文化史图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页。
    4(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四,清嘉庆二十二年陈预刻本。
    5(清)陈梦雷:《松鹤山房诗文集》文集卷二《进汇编启》,《续修四库全书》第1416册,第38页。
    6《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第31页。
    7(清)陈廷敬编:《皇清文颖》卷首七《古今图书集成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9册,第195页。
    1(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三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54页。
    2(清)陈梦雷:《松鹤山房诗文集》文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416册,第38页。
    3(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首一·上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下)》,《文渊阁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1页。
    5戴逸:《乾隆帝极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6参见王作华:《乾隆皇帝与(四库全书〉的纂修》,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参见白新良:《乾隆朝文字狱评述》,《清史考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参见闵宗殿:《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中国农业》2005年第1期。
    2[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3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中文版前言,第2页。
    2戴逸:《乾隆帝极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323页。
    3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1转引自严勇:《顺治皇帝画传》,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2转引自严勇:《顺治皇帝画传》,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3白新良:《经筵日讲与康熙政治》,载《清史考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1 (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余录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8页。
    2(清)王士禛:《世祖章皇帝御画渡水牛戏以指上螺纹成之赐中官某臣从黄州通判臣宋荦得观恭赋一章》,载《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05页。
    3《论语》述而第七,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4(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三“御画牛”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5-296页。
    5(清)王士禛:《世祖章皇帝御画渡水牛戏以指上螺纹成之赐中官某臣从黄州通判臣宋荦得观恭赋一章》,载《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05页。
    6《秘殿珠林》卷一·世祖章皇帝宸翰,第9页、第9页、第9页、第10页。
    7其中载于《石渠宝笈初编》者14轴,载于《石渠宝笈续编》者1轴。《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中无顺治宸翰。
    8其中载于《秘殿珠林初编》者1轴,载于《秘殿珠林续编》者7卷、3轴,共计11件。
    9其中载于《石渠宝笈初编》者4件,载于《石渠宝笈续编》者5件,共计9件。
    10(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二“世祖御笔”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7页。
    1参见仁和:《顺治的书法》,《中国书法》2004年第2期,第21-25页。
    2《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第616-617页。
    3参见白新良:《经筵日讲与康熙政治》,载《清史考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155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南书房记注〉》,《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第24页。
    2参见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2期,第30-31页。
    3(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第四,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5页。
    4《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第617页。
    5参见《清史稿》卷二六六《沈荃传》。
    6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第四,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5页。
    7(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六十七《跋董其昌墨迹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2册,第8页。
    8《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三十二《懋勤殿法帖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8册,第642页。
    9(清)和珅,(清)梁国治:《钦定热河志》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5册,第213页。
    10《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三十二《懋勤殿法帖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8册,第642页。
    11《秘殿珠林》卷一,第10页。
    12《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第655页。
    1 (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六十七《跋赵孟頫墨迹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2册,第8页。
    2《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第655页。
    3关于康熙书法的书体与分期研究主要参考杨丹霞:《试论清康熙帝书法的渊源、分期与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5期。
    4《清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三十二《懋勤殿法帖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8册,第642页。
    5(参见高志:《懋勤殿法帖》,《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
    1《清通志》卷一百十三“佩文斋书画谱”,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5册,第522页。
    2(清)纪昀等: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三“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3雍正功绩详见冯尔康:《雍正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康熙起居注》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4页。
    1 《清圣祖实录》卷210,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壬午,《清实录》第六册,第130页。
    2(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余录卷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0页。
    3(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2页。
    1 (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三先生三首·龙翰福先生》,《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83页。
    2《清世宗实录》卷10,雍正元年八月甲子,《清实录》第七册,第187页。
    3《乐善堂全集》福彭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0册,第243页。
    4《乐善堂全集》张廷玉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0册,第246页。
    5《乐善堂全集》朱轼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0册,第247页。
    6《乐善堂全集》朱轼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0册,第247页。
    7《乐善堂全集》庚戌年原序,《义渊阁四库全书》第1300册,第237页。
    8崔岩:《乾隆帝御制诗史学价值探微》,《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第132页。
    1 (清)清高宗:《御制文集初集》卷十一《初集诗小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第106页。
    2关于与乾隆帝书画唱和之词臣其后有专题研究。
    3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7页。
    4(清)清高宗:《乐善堂全集》御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0册,第234页。
    5《石渠宝笈》卷二《御临俞和摹定武禊帖》乾隆跋语,第279页。
    6谭小建:《乾隆书画艺术行情及市场走势》,《艺术市场》2008年第10期,第114页。
    7《石渠宝笈》卷二十《御笔三余逸兴图》乾隆题款,第701页。
    1《清高宗实录》卷5,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巳,《清实录》第九册,第232页。
    2(清)清高宗:《御制文集三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第622-625页。
    3(清)清高宗:《御制文集三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第622页。
    4(清)清高宗:《御制文集三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1册,第597-598页。
    5《周礼》天官冢宰第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美]珍妮特·埃利奥特(Jeannette S. Elliott),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著;潘利侠,刘继月译:《中国皇家收藏传奇》,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2(朝鲜)《李朝实录·英宗实录》第44册,汉城: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4-1965,第348页。
    3何芳:《清宫收藏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1期,第96页。
    4本表格主要以何芳《清宫收藏研究》中表格(载于《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1期,第95-96页)为依据,删除书画著录书部分以及编成于嘉庆三年之《天禄琳琅后编》,并对原表中多处空缺项目做出补充和订正。
    1参见杨伯达:《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推广痕玉”,《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第68-70页。
    2玉器部分主要参考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一文,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
    3杨伯达:《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第60页。
    4参见陈润民:《清宫藏宋代磁州窑瓷器》,《收藏家》1998年第6期。
    5参见陈润民:《清宫藏宋代耀州窑瓷器》,《收藏家》1998年第3期。
    1刘伟:《乾隆御题诗瓷器》,《收藏家》2002年第1期,第52页。
    2(清)清高宗:《御制诗集四集》卷三十《咏定窑三羊方盂》,《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7册,第772页。
    3何芳:《清宫收藏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1期,第96页。
    4参见李素芳:《清朝皇帝与西洋钟表》,《紫禁城》2006年第2期。
    5[美]珍妮特·埃利奥特(Jeannette S. Elliott),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著;潘利侠,刘继月译:《中国皇家收藏传奇》,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目录第1页。
    6《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第六》,第1392页。
    1《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四,北京:中华书局,第115页。
    2《战国策》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
    3《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第六》,第1365页。
    4《汉书》卷九八《元后传》,第4032页。
    5《论语》八佾第三,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6《孟子》滕文公章句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92页。
    7(清)雍正帝:《大义觉迷录》,《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页。
    1《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御制序。
    2《清高宗实录》卷1337,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己巳,《清实录》第二十五册,第1119-1120页。
    3《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御制序。
    1《石渠宝笈》上谕。
    2《清高宗实录》卷1337,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己巳,《清实录》第二十五册,第1119页。
    3(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五“钦定西清古鉴”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八“钦定钱录”条,《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2册,第338页。
    5(清)于敏中,(清)梁国治:《钦定西清砚谱》御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3册,第133页。
    6(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五“钦定西清砚谱”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7《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八“钦定西清古鉴”条,《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2册,第337页。
    1 (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2(清)谈迁撰,汪北平点校:《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67页。
    3《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职司铨选、奖惩、宫廷用度、宫苑、进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182页,总管内务府下各司关于宫廷用各项开支银两的本,康熙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原件满文,宫廷用度类宫廷用度第22件。
    4《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职司铨选、奖惩、宫廷用度、宫苑、进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第217页,李孝生等为宫廷用项开支银两的本,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原件满文,宫廷用度类宫廷用度50件。
    1《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60页。
    2《石渠宝笈》卷四十二·贮画禅室《宋米友仁潇湘图》,第1230页。
    3《石渠宝笈》卷四十二·贮画禅室《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第1241页。
    4此处所言进献之作品主要指古画及他人作品,臣工本人作品在本章第四节清内廷书画作品中有详细讨论。
    5《尚书释议》附录二《书序》,台北: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年版,第225页。
    6董建中:《清乾隆朝王公大臣官员进贡问题初探》,《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40页。
    1《石渠宝笈》上谕。
    2《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
    3《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上谕。
    4(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5(清)朴趾源著,朱瑞平校点:《热河日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页。
    6《清高宗实录》卷482,乾隆二十年二月丙午,《清实录》第十五册,第32页。
    7《清高宗实录》卷540,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壬戌,《清实录》第十五册,第825页。
    8《宫中进单》312,转引自董建中《(五牛图〉流入清宫的确切日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第63页。
    9(清)佚名: 《圣祖五幸江南全录》,清振绮堂丛书本。
    1《清高宗实录》卷532,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丙子,《清实录》第十五册,第713页。
    2《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8页。
    3《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617页。
    4《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646页。
    1《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79页。
    2《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12页。
    3《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185页。
    4《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257页。
    5《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6页。
    6《石渠宝笈续编》瀛台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74页。
    7《石渠宝笈三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496页。
    8《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96页。
    1《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505页。
    2《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35页。
    3《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37页。
    4《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69页。
    5《石渠宝笈续编》狮子林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595页。
    6《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6页。
    7(清)杨宾:《大瓢偶笔》卷六《论国朝人书》,《书学集成·清》,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8参见(清)高士奇撰,邵彦校点:《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韦庆远:《清代的抄家档案和抄家案件》,《学术研究》1982年第5期,第96页。
    1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第413-414页。
    2(清)薛福成: 《庸盒笔记》卷三轶闻“入相奇缘”条,清光绪二十三年遗经楼刻本。
    3(清)昭槤: 《啸亭杂录》卷七“恒公之清”条,清抄本。
    4参见韦庆远:《清代的抄家档案和抄家案件》,《学术研究》1982年第5期。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惩治贪污档案选编》第三册《闽浙总督陈辉祖侵盗王亶望入官财物案》193《署理两江总督萨载奏报查抄陈辉祖长随杜泰原籍财产等事折》附《查抄伍彩雯家衣物银钱等项清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惩治贪污档案选编》第一册《云南布政使钱度贪婪骫法案》087《总管内务府奏报解到截留钱度家人金玉器物请旨应否回銮后呈览片》附《贵州解到截留钱度家人随带财产清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2本表格所引资料均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惩治贪污档案选编》第一至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8月版。其中辑录了乾隆二十二年至六十年间乾隆亲自处置的十七个贪污案件,相关涉及的抄家档案也仅为乾隆朝同类档案的一部分。
    1一史馆藏军机录副奏折·法律·贪污·3-1316-17,转引自卢经:《乾隆朝贪婪督抚家资一瞥》,《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28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惩治贪污档案选编》第二册,《甘肃捐监冒赈案》504《闽浙总督陈辉祖为将查抄王亶望寓所衣饰解京事致军机处咨呈》附《查抄王亶望衣服等物应解交崇文门清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惩治贪污档案选编》第二册,《甘肃捐监冒赈案》619《河南巡抚富勒浑为查抄陈常财产估变事致军机处咨呈》附《查抄陈常家书画估价清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惩治贪污档案选编》第三册,《闽浙总督陈辉祖侵盗王亶望入官财物案》147《钦差大学士阿桂等奏报审明陈辉祖私抵抽匿案情分别定拟折》附件五《抽换字画供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1参见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关于清代画院的专著有杨伯达《清代院画》一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相关者还有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张书珩、鄢爱华《清代宫廷画家绘画艺术》(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等。
    3(清)胡敬:《国朝院画录》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31页。
    4参见杨伯达:《清代院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8页。
    5《清史稿》卷五〇四《艺术传三·唐岱传》,第13911页。
    1福隆安,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子。官至大学士,袭一等忠勇公。(见《清史列传》卷二十五)以其身份及绘画造诣,归入“院画家”似有不妥。其合笔作品仅一件《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笔冰嬉图》(御书房藏)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2(清)胡敬:《国朝画院录》“国朝院画录姓氏总目”,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33页。
    3《清史稿》卷五O四《艺术传三·唐岱传》,第13911页。
    4(清)胡敬:《国朝院画录》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31页。
    5《清史稿》卷五〇四《艺术传三·高其佩传附伦瀚传》,第13910页。
    1以上均出自《秘殿珠林》卷二十二。
    2《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278页。
    3《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286页。
    1《秘殿珠林》卷九,第118页。
    2《秘殿珠林》卷十,第126页。
    3《石渠宝笈》卷二,第278页。
    4《石渠宝笈》卷四,第344页。
    5《石渠宝笈》卷五,第356页。
    6《石渠宝笈》卷九,第452页。
    7《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7页。
    8《石渠宝笈》卷二十三,第763页。
    9《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第781页。
    10《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第782页。
    11《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第782页。
    12《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第782页。
    1《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第783页。
    2《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第784页。
    3《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第785页。
    4《石渠宝笈》卷二十六,第802页。
    5《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07页。
    6《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08页。
    7《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4页。
    8《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5页。
    9《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5页。
    10《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5页。
    11《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6页。
    1《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6页。
    2《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44页。
    3《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45页。
    4《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46页。
    5《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47页。
    6《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47页。
    7《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48页。
    8《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50页。
    9《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53页。
    10《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54页。
    11《石渠宝笈》卷三十四,第1054页。
    1《石渠宝笈》卷三十五,第1071页。
    2《石渠宝笈》卷四十,第1164页。
    3《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583页。
    4 (清)宋琬: 《安雅堂文集》卷二《清故待赠文林郎彦升王公暨配庄孺人合塟墓志铭》,清康熙三十八年宋思勃刻本。
    1 (清)谈迁:《北游录》邮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67页。
    2(清)王士禛: 《池北偶谈》卷十二“记观宋牧仲书画”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77页。
    3(清)宋荦:《筠廊偶笔二笔》卷上,清康熙刻本。
    4《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106-107页。
    5 (清)宋荦:《西陂类稿》卷二《将母楼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第20页。
    6以上均出自《石渠宝笈》卷一,第257页、第258页、第258页。
    1内府所藏书画不包括《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中所载佛道经典刻本、法帖等、石刻像等内容。
    2《石渠宝笈》卷四,第343页。
    3以上三件见《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4页、第815页、第815页。
    4《石渠宝笈》卷四十,第1164页。
    5参见郑丽虹:《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丝绸》2008年第21期,第49-50页。
    1(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三“书画裱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6页。
    2《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260页。
    3 以上两幅见于《石渠宝笈三编》。
    4 以上三幅见于《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
    5见于《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
    6见于《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藏。
    7以上两幅见于《石渠宝笈三编》,仅此编著录缂丝乾隆御笔书画计23件。
    8贝虹:《我国刺绣工艺的发展》,《丝绸》2006年第10期,第51-52页。
    9《秘殿珠林》卷十四,第158页。
    1 (民国)朱启钤:《丝绣笔记》卷上“宋绣书画”,民国美术从书本。
    2(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一“纸织字画”,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3(清)石韫玉:《独学庐稿》初稿卷三“纸织山水幛”,清写刻独学庐全稿本。
    4(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一“纸织字画”,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5(清)陆廷璨:《南村随笔》卷四“纸织字画”,《续修四库全书》第1137册,第150页。
    6《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422页。
    7《石渠宝笈续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720页。
    8(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论装背裱轴》,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页。
    1其中不包括刊刻佛经、道经、语录、科仪,以及供奉图绘和供奉经典。
    2其中包括集锦书画、无明确年代作品、图像等。
    1所举各例均为《石渠宝笈续编》中“列朝绘画”。
    1《石渠宝笈三编》《宋人集绘》,《续修四库全书》第1076册,第51页。
    1《石渠宝笈》卷四十《朱耷独鹤图》一轴,第1161页。
    2参见第三章第一节之五“乾隆帝青宫时收藏归入内府”,文中已经38件作品列出,此处不再重复。
    3由梁诗正代笔题写者有《郎世宁写生花卉》(《石渠宝笈》卷四)、《邹一桂花卉》(《石渠宝笈》卷二十三)、《明仇英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王原祁草堂烟树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慎郡王允禧山静日长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唐岱千山落照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明唐寅山静日长图》(《石渠宝笈三编》)。
    4《秘殿珠林》初编自乾隆八年(1743)十二月起编修,至乾隆九(1744)年五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始修于乾隆九年二月,成于乾隆十年(1745)十月。
    1参见第八章第一节主要词臣活动时间断限。
    3参见第七章附录二《石渠宝笈》初编版本之演进中《乾隆及大臣所作题跋之时间》表,表中所列为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鉴赏之题跋与题诗等。
    4参见第六章书画之分宫贮藏一宫廷收藏书画的分布。
    5参见第五章乾隆帝书画之鉴赏。
    6参见第八章臣工与乾隆帝书画鉴赏活动之关系。
    1《石渠宝笼三编》延春阁藏《明董其昌婉妾草堂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708册,第72页。
    2(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6页。
    3《清通志》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46页。
    4常欣:《紫禁城钦安殿建造年代刍议》,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4期,第83页。
    5参见王子林:《紫禁城里的武真道观钦安殿》,《紫禁城》2005年第2期。
    6(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1页。
    1(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三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2(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8页。
    3《石渠宝笈三编》建福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第388页。
    4(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8页。
    5《石渠宝笈》卷四十二《唐宋元名画大观》乾隆跋,第1222页。
    6参见朱家溍:《咸福宫的使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第92页。
    7见本章第二节。
    8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560-561页。
    9(清)彭孙贻: 《客舍偶闻》,清柘柳草堂抄本。
    1(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2向功晏:《昭仁殿天禄琳琅藏书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年第1期,第36页。
    3(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35页。
    4(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5(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36页。
    6见本章附录一。
    7郭福祥:《康熙时期的养心殿》,《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第30页。
    8傅连仲:《清代养心殿室内装修及其使用情况》,《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第41页。
    9清嘉庆《养心殿联句》注,转引自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792页。
    1(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5页。
    2《清通志》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48页。
    3参见王子林:《梅报春信——长春书屋》, 《紫禁城》.2006年第2期。
    4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820页。
    5(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页。
    6(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1清乾隆《重华宫记》,转引自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772页。
    2(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3清乾隆六十年谕旨,转引自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773页。
    4(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8页。
    5梅雪:《清代重华宫沿革及翠云馆装修年代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第75页。
    6(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7参见陆成兰、赵清波:《漱芳斋摭零》,《紫禁城》,2008年第1期。
    8(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6页。
    9(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60页。
    10(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11(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
    12有《御临苏轼颍川西湖泛月诗帖一卷》、 《御笔泉石兰竹图一轴》(《石渠宝笈》卷二)、 《御制豳风图并书一册》(《石渠宝笈》卷二十)
    13(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
    1(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页。
    2刘榕: 《静怡轩的建筑渊源及其复原设计》,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第174页。
    3(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4(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1页。
    5(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页。
    6清嘉庆《延晖阁记》,转引自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690页。
    7刘宝建:《洋式格调的养性斋》,《紫禁城》2000年第1期,第14页。
    8(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9(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八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76页。
    1《清通志》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46页。
    2(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3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686页。
    4章采烈:《摛藻堂、味腴书屋与乾隆御制诗》,《紫禁城》1992年第5期,第42页。
    5(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0页。
    6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731页。
    7(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0页。
    8清乾隆三十八年《养心殿对雨》诗注,转引自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731页。
    9(清)英和:《恩福堂笔记》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10(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六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7页。
    11(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12(清)周家楣: 《光绪顺天府志》卷二京师志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13(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六十《御书毓庆宫述事诗》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9页。
    14(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六十《御制继德堂述志诗》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994年版,第504页。
    1(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十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3页。
    2章乃炜:《清宫述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895页。
    3(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1页。
    4参见张中乂:《皇极殿·宁寿宫》,《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5王家鹏:《中正殿与清代藏传佛教》,《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3期,第58页。
    6(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6页。
    7(清)吴长元: 《宸垣识略》卷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页。
    8王家鹏:《中正殿与清代藏传佛教》,《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3期,第70页。
    1(明)刘若愚: 《酌中志》卷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2(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卷九十六《茶库藏贮图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53-955页。
    3(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九十六《南熏殿尊藏图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44页。
    4(清)胡敬: 《南薰殿图像考》序,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1页。
    5(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一《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6(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一《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7在《石渠宝笈三编》中统计入南薰殿,无茶库之名目。
    8《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国用考二库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3册,第29页。
    9(清)胡敬: 《南薰殿图像考》序,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1页。
    10(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九十六《南熏殿尊藏图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44页。
    11(清)吴长元: 《宸垣识略》卷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1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0页。
    2(清)周家楣: 《光绪顺天府志》卷二京师志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3(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80页。
    4(清)吴长元: 《宸垣识略》卷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3页。
    5《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五《乾隆三十五年御制万善殿瞻礼诗》注云: “万善殿在蕉园中,犹前明所建,阅久剥落。今岁鼎新之,兹届蒇工,拈香瞻礼”。(第356页)
    6(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页。
    7参见姜舜源:《中海万善殿史迹考》,《紫禁城》1998年第1期。
    8《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寺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页。
    9(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六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0页。
    10(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87页。
    11(清)周家楣: 《光绪顺天府志》卷二京师志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12有《乾隆二十四年御制题画舫斋诗》、《乾隆二十八年御制题画舫斋》、《乾隆三十三年御制画肪斋诗》、《乾隆三十四年御制题画舫斋诗》等。见《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七。
    13(清)谈迁:《国榷》卷五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625页。
    14《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页。
    1参见高换婷:《清代大高殿维修与使用的文献记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
    1郑艳:《“三山五园”称谓辨析》,《北京档案》2005年第1期,第49页。
    2(清)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8页。
    3《清通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54-355页。
    4(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8页。
    1《清通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55页。
    2(清)吴振棫:《养吉斋从录》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3(清)吴振棫:《养吉斋从录》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4(清)吴振棫:《养吉斋从录》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5(清)周家楣: 《光绪顺天府志》卷四京师志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6(清)周家楣: 《光绪顺天府志》卷四京师志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7(清)吴振棫:《养吉斋从录》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8《清通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56页。
    9《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0页。
    10《清通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56页。
    11(清)周家楣: 《光绪顺天府志》卷四京师志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12《清通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57页。
    1(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2《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0页。
    1 (清)吴振械:《养吉斋从录》卷十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2参见《宸垣识略》卷十一。
    3《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1页。
    1(清)周家楣: 《光绪顺天府志》卷四京师志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2《清通志》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册,第365页。
    3《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开溶西湖之时间记载有不同: 《嘉庆重修一统志》、《清通志》中记为乾隆十六年; 《日下旧闻考》、 《光绪顺天府志》为乾隆十五年。
    4(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95页。
    1《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1页。
    2《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3陆成兰: 《清帝谒陵与盘山行宫》,《清代皇宫陵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394页。
    4《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十二“行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61页。
    5参见刘玉文:《避暑山庄初建时间及相关史事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
    6张占生: 《浅析避暑山庄的兴哀》, 《义物春秋》1992年第4期,第9页。
    7(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三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3页。
    8(清)蒋溥: 《盘山志》卷一御定内八景“静寄山庄”条,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226页。
    9(清)蒋溥:《盘山志》卷首二天章一“静寄山庄十六景记”条,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62负。
    1朱蕾,王其亨:《避暑山庄“姊妹篇”——天津蓟县盘山行宫静寄山庄考》,《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28页。
    1 (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25页。
    2(清)焦循:《剧说》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759册,第32页。
    3(清)史梦兰: 《全史宫词》卷二十,清咸丰六年刻本。
    4(明)文秉:《先拨志始》卷下,《续修四库全书》第0437册,第639页。
    5(清)查慎行: 《人海记》卷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1 (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二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2(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十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3张升:《明清宫廷藏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7-198页。
    4(清)允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四,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7册,第713页。
    5(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5页。
    6(清)李调元: 《童山集》文集卷十六,清乾隆刻函海道光五年增修本。
    7(清)英和: 《恩福堂笔记》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4-65页。
    8(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一,清功顺堂丛书本。
    9(清)托津: 《钦定大清会典图》卷六十二,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2062页。
    1(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二,清功顺堂丛书本。
    2(清)吴振械: 《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0页。
    3(清)清高宗: 《御制诗集四集》卷七十九,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573页。
    4(清)吴振械: 《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5页。
    1 (清)吴振械: 《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页。
    2(清)吴振棫: 《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3-274页。
    3(清)清高宗: 《御制诗集四集》卷四十五,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101页。
    4(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七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79页。
    5(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6(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70页。
    7(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8(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1 (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2(清)查慎行: 《得树楼杂钞》卷六,民国适园丛书本。
    3(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142页。
    4(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5冯尔康:《从召见臣工看道光帝、咸丰帝的理政和性格——以召见张集馨、段光清为例》,《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第85页。
    1 《清圣祖实录》卷三十七·康熙十年十二月乙未,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526页。
    2(清)高士奇: 《城北集》卷四《秋日书怀》,清康熙刻本。
    3《清圣祖实录》卷四十·康熙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568页。
    4(清)叶方霭: 《叶文敏公集》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0册,第428页。
    5《清圣祖实录》卷六十六·康熙十六年三月乙未,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895页。
    6(清)叶方霭: 《叶文敏公集》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0册,第416页。
    7《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九月庚辰,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929页。
    8(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页。
    9(清)陈廷敬: 《午亭文编》卷十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316册,第172页。
    1 (清)陈廷敬: 《午亭文编》卷十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6册,第175页。
    2(清)魏象枢: 《寒松堂全集》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22-323页。
    3《清圣祖实录》卷八十七·康熙十八年十二月丙寅,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1161页。
    4《清圣祖实录》卷九十四·康熙二十年二月己丑,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1258页。
    5《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三·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丁丑,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1652页。
    6(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47页。
    7白新良:《清史考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5页。
    8(清)震钧: 《天咫偶闻》卷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1 (清)陈廷敬编: 《皇清文颖》卷十四,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9册,第641页。
    2(清)张英: 《文端集》卷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288页。
    3(清)徐元文: 《含经堂集》卷二十七,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3册,第672页。
    4(清)吴振棫: 《养吉斋丛录》卷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5(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三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94页。
    1(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71页。
    2(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一,清功顺堂丛书本。
    3(清)高士奇: 《随辇集》卷一,清康熙刻本。
    4(清)震钧: 《国朝书人辑略》卷五,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5《清仁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二·嘉庆十一年六月乙酉,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2342页。
    6(清)阮元: 《石渠随笔》卷七,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477-478页。
    7(清)钱维乔: 《竹初文钞》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第1460册,第259页。
    8(清)杨椿: 《孟邻堂文钞》卷十六, 《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第208页。
    9《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42页。
    10(清)胡敬: 《胡氏书画考三种》, 《国朝画院录》卷下,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56页。
    11(清)叶凤毛:《内阁小志》未同事前辈,清指海本。
    12(清)汪由敦: 《松泉集》文集卷十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8册,第876页。
    1 《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八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94页。
    2(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49页。
    3 (清)震钧: 《天咫偶闻》卷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4(清)永理: 《诒晋斋集》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1487册,第210页。
    5(清)阮元: 《石渠随笔》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426页。
    6(清)阮元: 《石渠随笔》卷三,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440页。
    7(清)姚文田: 《邃雅堂集》卷四,清道光元年江阴学使署刻本。
    8(清)英和: 《恩福堂笔记》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138页。
    9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10《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版,第939页。
    11 (清)英和: 《恩福堂笔记》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1(清)震钧: 《国朝书人辑略》卷六,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2(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一,清功顺堂丛书本。
    3《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1册,第579页。
    4(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十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5(清)陈梦雷: 《松鹤山房诗集》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5册,第638页。
    6(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38页。
    1 (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一,清功顺堂丛书本。
    1(清)庆桂等: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8页。
    2(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3(清)庆桂等: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5页。
    4(清)庆桂等: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0页。
    5(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卷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6(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2页。
    7(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1页。
    1 (清)于敏中: 《Ei下旧闻考》卷八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4页。
    2(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5页。
    3(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71页。
    4《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71-1672页。
    5(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46页。
    1(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二《乾隆六年御制题瀛台随安室诗》,第294页。
    2(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十七《乾隆二十九年御制随安室八韵》,第236页。
    3(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乾隆三十二年御制随安室四咏有序》,第1344页。
    4(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乾隆三十二年御制随安室四咏有序》,第1344页。
    1 (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34页。
    2(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7页。
    3(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4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1页。
    5(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4页。
    1(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2(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3(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4贝。
    4(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7页。
    1《秘殿珠林》之名释义:“秘殿”指内府,如《石渠宝笈》之“石渠”、《天禄琳琅》之“天禄”;“珠”是美石,比喻佛陀教法融通无碍;“林”,法义丛集名为林,唐代有《法苑珠林》一书。虽以“珠林”为名,其中所著录并非仅为佛教书画,也包含道教内容。
    2 ‘(《三辅黄图》卷六“阁”。)(《宋书》卷四〇·志第三O)(以上诸人均见于《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第五十八)‘(《后汉书》卷四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3《石渠宝笈》上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4册,第1页。
    4《秘殿珠林石柒宝笈续编御制序》,《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88年版,第1-2页。
    1 章嘉胡土克图是清朝皇帝在藏传佛教界中敕封的唯一国师。此为三世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精通多种语言,在编修《秘殿珠林》过程中阅认梵文经文。
    2《清国史》卷一三三《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3 (清)杭世骏: 《大学士赠太保文庄梁公墓志铭》, 《道古堂文集》卷四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册,第601页。
    4(清)震钧: 《国朝书人辑略》卷三,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5(清)震钧: 《国朝书人辑略》卷三,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6《清国史》卷一三四《大臣画一传档正编》。
    7《清史稿》卷三四O《董诰传》,第1]089页。
    8(清)陈用光: 《光禄大夫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致仕歅斋顾公墓志铭》, 《太乙舟文集》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493册,第455页。
    9按,列表中编者之次序与书中列名之次序同。
    1《清史列传》卷一九《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清史列传》卷二〇《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七》。
    3《清史列传》卷一三《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附于励廷仪。
    4《清史列传》卷一四《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一》附于张廷玉。
    5秦永章:《乾隆皇帝与章嘉国帅》,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清史列传》卷二一《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八》。
    7《清史列传》卷二三《大臣画一传档正编二〇》。
    8(清)震钧: 《国朝书人辑略》卷三“陈邦彦”,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9《清国史》卷一五八《大臣画一传档正编》。
    10《清史列传》卷二〇《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七》。
    1《清史列传》卷二六《大臣传次编一》。
    2《清史列传》卷二八《大臣传次编三》。
    3《清史列传》卷二六《大臣传次编一》。
    4《清国史》卷三五《大臣画一传档次编》。
    5《清史列传》卷二八《大臣传次编三》。
    6《清国史》卷五《大臣画一传档次编》。
    7《清史列传》卷二八《大臣传次编三》。
    8《清国史》卷三七《大臣画一传档次编》附于吴省钦。
    9《清史列传》卷三六《大臣传续编一》。
    10《清史列传》卷三三《大臣传次编八》。
    1《清国史》卷五《大臣画一续编》。
    2《清史列传》卷三七《大臣传续编二》。
    3《清史列传》卷三四《大臣传次编九》。
    4《清国史》卷九六《大臣画一传档次编》附于吴炬。
    5《清国史》卷一一七《大臣画一传档次编》。
    6《清史稿》卷三七六《顾皋传》。
    7《清国史》卷一一七《大臣画一传档次编》。
    8(清)李铭皖修, (清)冯桂芬纂: 《苏州府志》卷八四,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号第4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9(清)马其昶: 《程太常吴吏部龙修撰孙粮道传》, 《桐城耆旧传》卷七, 《续修四库全书》第547册。
    1《清国史》卷一三《大臣画—续编》。
    2《清史列传》卷七三《文苑传四》。
    3(清)震钧: 《天咫偶闻》卷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4(清)胡敬:《西清札记》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36页。
    5(清)永理: 《诒晋斋集》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1487册,第210页。
    6《秘殿珠林凡例》,《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1册,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88年版,第2页。
    1参见(清)阮元:《石渠随笔》,《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
    2参见(清)胡敬:《西清札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
    3(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卷三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1页。
    4(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一,清功顺堂丛书本。
    5(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一,清功顺堂丛书本。
    6(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一,清功顺堂丛书本。
    7(清)张鉴: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一, 《续修四库全书》第557册,第209页。
    8(清)张鉴: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557册,第323页。
    9《清史列传》卷七三《文苑传》4。
    10嘉庆二十年四月十一、十二日、二十三日,五月初七至初九日,五月二十四日,六月二十二日,九月初七初八日,九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参考姓名印记。参见(清)胡敬《西清札记》。
    11(清)胡敬:《西清札记》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129页。
    12《清高宗实录》卷1422,乾隆五十八年二月乙丑,《清实录》第二十七册,第23页。
    1(清)胡敬:《西清札记》卷一至四。均为嘉庆二十年(1815)。
    2《清高宗实录》卷1388,乾隆五十六年十月癸丑,《清实录》第二十六册,第645页。
    3《清仁宗实录》卷319,嘉庆二十一年闰六月癸巳,《清实录》卷三十二册,第233页。
    4《清仁宗实录》卷358,嘉庆二十四年五月甲申,《清实录》第三十二册,第731页。
    5《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三“秘殿珠林”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6《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三“秘殿珠林”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7《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凡例》,《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8册,上海书店影印版,1988年,第6页。
    2参见齐秀梅、杨玉良:《清宫藏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270页。
    3《清高宗实录》卷1422,乾隆五十八年二月乙丑,《清实录》第27册,第23页。
    4(清)胡敬:《西清札记》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129页。
    1 《石渠宝笈》卷十九《晋王袱之中秋帖》,《义渊阁四库全书》第824册,第548页。
    1《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全12册,上海:上海书店影印版,1988年版,所据为清内府抄本,下文简称为“合编本”。
    1《石渠宝笈》总目后之按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4册,第10页。
    1《秘殿珠林》卷十一,第128页、第129页。
    2以上5件见《石渠宝笈》卷九,第450页、第450页、第450页、第451页、第451页。
    3以上3件见《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5页、第672页、第676页。
    4以上7件见《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09页、第809页、第809页、第809页、第814页、第814页、第816页。
    5《石渠宝笈》卷六,第406页。
    6以上4件见《石渠宝笈》卷九,第451页、第451页、第452页、第453页。
    7以上3件见《石渠宝笈》卷十二,第504页、第507页、第510页。
    8以上6件见《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2页、第673页、第675页、第675页、第675页、第676页。
    9《石渠宝笈》卷二十三,第745页。
    10《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第786页。
    1以上4件见《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3页、第814页、第814页、第816页。
    2以上2件见《石渠宝笈》卷四十,第1164页、第1165页。
    3《石渠宝笈》卷十六,第628页。
    4《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5页。
    5《石渠宝笈》卷三十五,第1071页。
    6《石渠宝笈》卷九,第452页。
    7《石渠宝笈》卷十三,第514页。
    8《石渠宝笈》卷四十,第1164页。
    9《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3页。
    1 (明)张丑: 《清河书画舫》卷三上“释智永”, 《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 993年版,第165页。
    2(清)卞永誉: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十八《展子虔春游图卷》,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8册,第600页。
    3(清)胡敬: 《西清札记》卷一《郭忠恕雪霁江行图卷》,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第64页。
    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晋唐小楷真迹”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7页。
    5见于《清河书画舫》卷九上、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一、《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四十三。
    6《石渠宝笈》卷二十三,第755页。
    7《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19页。
    8《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18页。
    9《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224页。
    1参见傅合远:《论“逸品”审美内涵的历史深化与发展》,《文史哲》2002年第5期。
    2《石渠宝笈三编》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502页。
    3《石渠宝笈三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第287页。
    4《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070册,第560页。
    5《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15页。
    6见《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苏轼墨竹》,《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39页。
    7见《秘殿珠林续编》,《吴道子画天龙八部中四部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页;《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钟繇荐季直表真迹》,《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480页。
    8见《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王羲之瞻近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22页。
    9见《石渠宝笈续编》,《王羲之袁生帖》、《王羲之送梨帖真迹》、《李公麟醉僧图》、《王蒙听松图真迹》、《韩干圉人呈马图》。
    10见《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倪瓒秋林山色》,《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577页。
    11见《石渠宝笈续编》,《宋人松岩仙馆图》、《王蒙秋山草堂图》。
    12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李唐长夏江寺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1页。
    13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李公麟临洛神赋》,《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 册,第42页。
    14《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66页。
    15《石渠宝笈》卷五,第349页。
    1《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7页。
    2《石渠宝笈》卷四十三,第1173页。
    3《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26页。
    4见《石渠宝笈续编》,《赵孟覜人骑图》、《顾安新篁古石》;《石渠宝笈三编》,《明陆治丹枫秋色》。
    5见《石渠宝笈续编》,《王蒙听松图真迹》;《石渠宝笈三编》,《明董其昌仿颜真卿书》。
    6见《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赵孟覜临王羲之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544页。
    7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李唐长夏江寺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61页。
    8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隋人书史岑出师颂》,《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74页。
    9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展子虔游春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72页。
    10见《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孙虔礼草书千字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80页。
    11见《石渠宝笈续编》《范宽秋山萧寺图》、《董源龙宿郊眠图》。
    12见《石渠宝笈续编》《米友仁雪山墨戏图》;《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三《王问画拾得像》, 《续修四12库全书》第1069册,第128页。
    13见《石渠宝笈续编》,《钱选桃枝松鼠真迹》、《颜真卿书朱巨川诰真迹》。
    14见《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苏轼墨竹》,《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39页。
    15《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藏《明唐寅画山水》,《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第724页。
    16《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米芾书离骚经》,《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43页。
    17《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文征明江南春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36页。
    18《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钱选秋江待渡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88页。
    19《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宋人临辋川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64页。
    1 《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苏轼黄州诗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31页。
    2《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
    3《石渠宝笈》卷八,第430页。
    4《石渠宝笈》卷十,第457页。
    5《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3页。
    6《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7页。
    7《石渠宝笈》卷二十七,第814页。
    8《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6页。
    9《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639页。
    10《石渠宝笈》卷九,第452页。
    11《石渠宝笈》卷十八,第676页。
    12《石渠宝笈》卷四十三,第1175页。
    13《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585页。
    14《石渠宝笈》卷四十三,第1173页。
    15《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88页。
    16《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0页。
    1参见(清)陈邦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序及目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35册。
    1 《石渠宝笈三编》《张宗苍山水画》,《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379页。
    2《石渠宝笈》卷八《元唐棣疏林策蹇图》,第423页。
    3《石渠宝笈》卷八《元王蒙临平秋早图》,第423页。
    4《石渠宝笈》卷六《明沈周仿倪瓒画》,第387页。
    5《石渠宝笈》卷八《元倪瓒松亭山色》,第425页。
    1《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7页。
    2以上25件见《秘殿珠林续编》。
    3以上14件见《秘殿珠林三编》。
    4《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455页。
    1(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东坡集卷十六《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25页。
    2《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652页。
    3《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630页。
    4《晋书》卷九二《文苑传·顾恺之传》,第2405页。
    5《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25页。
    6《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63页。
    7参见第三章第五节“乾隆青宫时收藏归入内府”,所载38件绘画多有乾隆青宫时题诗,由梁诗正代笔题写者有《郎世宁写生花卉》(《石渠宝笈》卷四)、《邹一桂花卉》(《石渠宝笈》卷二十三)、《明仇英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五)、《王原祁草堂烟树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慎郡王允禧山静日长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唐岱千山落照图》(《石渠宝笈》卷二十七)、《明唐寅山静日长图》(《石渠宝笈三编》)。
    8《石渠宝笈》卷十六《画院丹台春晓图》,第628页。
    9《石渠宝笈》卷十六《画院庆丰图》,第629页。
    10《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郎世宁八骏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390页。
    1《快雪时睛帖》(台北故宫数位典藏)。
    2《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董邦达仿古山水》,《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251页。
    3《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明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27页。
    1《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8页。
    2《石渠宝笈续编》淳化轩藏《韩斡照夜白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488页。
    3《石渠宝笈》卷四十四《宋李公麟蜀川图》,第1198页。
    4《石渠宝笈》卷四十四《宋李公麟九歌图》,第1202页。
    5《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米芾书离骚经》,《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43页。
    6《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
    7《石渠宝笈》卷四十三,第1173页。
    8《石渠宝笈》卷四十三,第1180页。
    9《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0页。
    10《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80册,第677页。
    11《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6册,第364页。
    1《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182页。
    2《石渠宝笈续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54页。
    3《石渠宝笈续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163页。
    4《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5册,第701页。
    5《石渠宝笈》卷二十八,第835页。
    6《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第1069册,第53页。
    7《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158页。
    8《秘殿珠林》卷十八,第186页。
    9《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页。
    1《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8页。
    2《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页。
    3《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202页。
    4《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195页。
    5《石渠宝笈》卷三,第318页。
    6《石渠宝笈》卷四,第346页。
    7《石渠宝笈》卷六,第392页。
    8《石渠宝笈》卷八,第432页。
    9《石渠宝笈》卷十四,第585页。
    10《石渠宝笈》卷二十一,第720页
    1《石渠宝笈》卷二十八,第830页。
    2《石渠宝笈》卷二十八,第835页。
    3《石渠宝笈》卷三十二,第963页。
    4《石渠宝笈》卷三十八,第1126页。
    5《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89页。
    6《石渠宝笈》卷二,第299页。
    7《石渠宝笈》卷二,第292页。
    8《石渠宝笈》卷二十,第701页。
    9《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页。
    10《石渠宝笈》卷四十,第1151页。
    1《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22页。
    2《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
    3《石渠宝笈续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20页。
    4《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21页。
    5《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42页。
    6《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655页。
    7《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618页。
    8《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6册,第290页。
    9《石渠宝笈》卷四十二,第1230页。
    1《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8册,第56页。
    2《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7册,第485页。
    3《石渠宝笈》卷二十三,第751页。
    4《石渠宝笈三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075册,第701页。
    5《石渠宝笈》卷十四,第566页。
    1《石渠宝笈》卷四十一,第844页。
    2《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宁寿宫藏,《续修四库全书》。
    3《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8页。
    4《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198页。
    5《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202页。
    6《石渠宝笈》卷四十四,第1203页。
    7《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3页。
    8《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83页。
    9《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296页。
    10《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99页。
    11《石渠宝笈》卷三十五,第1065页。
    1 《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315页。
    2《清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三“玺宝符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5册,第141页。
    3《皇朝通典》卷五十四“宝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3册,第108-109页。
    1郭福祥:《乾隆宫廷印章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1期。
    2郭福祥:《明清帝后玺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1郭福祥:《明清帝后玺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44页。
    2郭福祥:《明清帝后玺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54页。
    1 《皇朝通典》卷五十四,《义渊阁四库全书》第643册,第112页。
    2《八旬万寿盛典》卷三《八微耄念之宝记》,《义渊阁四库全书》第660册,第57-58页。
    3(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卷二十三《圣制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八征耄念之宝联句复得诗二律庚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
    1 《论语》八佾第三,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论语》为政第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58页。
    4《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械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5《尚书》说命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6《尚书》洪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7《尚书》大禹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8《尚书》大禹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9《尚书》康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10《尚书》五子之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11《尚书》毕命,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12《尚书》咸有一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13《尚书》大禹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1《尚书》仲虺之诰,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0页。
    2《礼记》乐记第十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3《礼记》儒行第四十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0页。
    4《礼记》孔子闲居第二十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页。
    5《大戴礼记》卷六·武王践阼第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8页。
    6《礼记》太学第四十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页。
    7《文心雕龙》卷一·宗经第三,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9页。
    8《周易》谦,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82页。
    9《周易》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07页。
    10(晋)郭象注: 《庄子》德充符第五,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1《汉书》卷六四下《王褒传》,第2828页。
    1《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昌邑哀王刘髆传》,第2771页。
    2《汉书》卷五一《邹阳传》,第2347页。
    3《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第3880页。
    4《二程遗书》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5(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二十九“子贡问曰孔文子章”,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9页。
    6(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卷七十二“咸”,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12页。
    7《二程遗书》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4页。
    8《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9《宋文鉴》皇朝文鉴卷之二十五,明正德十三年愼独斋刻本。
    10(明)彭大翼: 《山堂肆考》卷三十三君道,明万历二十三年刻本。
    1 (宋)范祖禹: 《帝学》卷三,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2(宋)谢维新编: 《事类备要》后集卷一君道门,明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夏相刻本。
    3(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81页。
    4(宋)谢维新编: 《事类备要》续集卷十一类姓门,明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夏相刻本。
    5(唐)欧阳询: 《艺文类聚》卷十四帝王部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6页。
    6(清)张英: 《渊鉴类函》卷四十帝王部一,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第3册第18页。
    7(清)蒋溥: 《盘山志》卷首二天章一,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91-92页。
    8《石渠宝笈》卷十四,第563页。
    9《清通志》卷一百十七,《义渊阁四库全书》第645册,第551页。
    1(清)陈廷敬,(清)张廷玉:《皇清文颖》卷首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9册,第399页。
    2(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三十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3(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9页。
    4(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卷五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5(清)陈廷敬,(清)张廷玉: 《皇清文颖》卷首二十四,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9册,第422页。
    6(清)鄂尔泰,(清)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6页。
    7(五代)荆浩: 《画山水赋》,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422页。
    8(明)董其昌: 《容台集》别集卷四,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
    9(宋)陈思: 《书小史》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第278页。
    10(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十五《高彦敬临米元辉画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8册,第499页。
    1 (南北朝)萧统:《文选》卷八《司马长卿上林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7页。
    2(唐)李白: 《李太白集》卷二十六,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277页。
    3(唐)李白: 《李太白集》卷二十六,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274页。
    4(唐)杜甫: 《杜工部集》卷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31页。
    5(唐)杜甫: 《杜工部集》卷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18页。
    6(唐)杜甫: 《杜工部集》卷十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第297页。
    7(唐)杜甫: 《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十二,清光绪十年黎庶昌刻古逸从书本。
    8(唐)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卷第四十,宋刻本。
    9(唐)韩愈:《黎先生文集》卷六,宋蜀本。
    10(唐)韩愈:《昌黎先生文集》第十二,宋蜀本。
    1(清)阮元:《论钤宝》, 《石渠随笔》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487页。
    1 (清)沈初: 《西清笔记》卷二纪职志,清功顺堂从书本。
    2 郭福祥:《清代帝后印章与宫殿建筑》,《满族研究》2001年第4期。
    3 (清)阮元:《论钤宝》, 《石渠随笔》卷八,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487页。
    1徐邦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本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
    1(明)姜绍书: 《韵石斋笔谈》卷下“项墨林收藏”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7页。
    1《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倪瓒画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429页。
    1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6页。“题跋”二字最早见于此。
    2《石渠宝笈》卷五《后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第349页。
    3《大清会典事例》卷1048,翰林院,《续修四库全书》第812册,第498页。
    4参见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1 《石渠宝笈》卷一《圣祖仁皇帝御书行殿读书赋》,第260页。
    2《石渠宝笈》卷一《圣祖仁皇帝御笔仿米芾千字文》,第264页。
    3杨钟羲:《雪桥诗话三集》卷八,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页。参见《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六《蒋廷锡画敖汉千叶莲》,《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30-31页。
    1嘉庆朝参一与书画鉴赏的皇室成员主要有永漩、永理、永磷、绵宁、绵恩、绵信等人,且参与程度和频率也较高。
    1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干禄第二十六,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60页。
    2(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五,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3(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五,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4(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刑部尚书张照》,《义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4-295页。
    1(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三,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2(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三,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3(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三,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4(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四,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5(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四,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6(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四,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7(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五,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8(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五,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9(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五,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0(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七,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1(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四,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2(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卷六,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3(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十一,清道光刻本。
    14(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十一,清道光刻本。
    15(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十一,清道光刻本。
    16(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十一,清道光刻本。
    17(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十二,清道光刻本。
    18(清)彭蕴璨: 《历代画史汇传》卷十八,清道光刻本。
    1(清)刘瑗: 《国朝画征补录》卷下,清道光刻本。
    2(清)彭蕴璨: 《历代画史汇传》卷三十四,清道光刻本。
    3(清)彭蕴璨: 《历代画史汇传》卷二十六,清道光刻本。
    4(清)彭蕴璨: 《历代画史汇传》卷四十一,清道光刻本。
    5(清)彭蕴璨: 《历代画史汇传》卷四十七,清道光刻本。
    6(清)震钧: 《国朝书人辑略》卷首,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7数据由本章附录统计得来。
    1 参见(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八、卷五十九《怀旧诗二十三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
    2(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七《梁文庄公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37页。
    3(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大学士梁诗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4页。
    4(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大学士梁诗正》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3页。
    5参见本文第三章清内府所藏书画之来源第一节之五乾隆青宫时收藏归入内府。
    1 (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七《梁文庄公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36页。
    2(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七《梁文庄公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36页。
    3(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四《张文敏公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66-468页。
    4(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刑部尚书张照》,《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4页。
    5《石渠宝笈》卷二十一《张照书九符》,第722页。
    6《石渠宝笈》卷八,第420页。
    7《石渠宝笈》卷二十,第703页。
    8张照:《重修盘山云罩寺舍利塔碑记》,《盘山志》卷四名胜二,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481-485页。
    9《御制集张照春联字成春帖子词十七首》一卷、《御制集张照春联字成春帖子词十三首》一卷、《于敏中御制集张照书千字文成春帖子词四十首》一卷,均见《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
    1 (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六《汪文端公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23页。
    2(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吏部尚书汪由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5页。
    3(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六《汪文端公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32页。
    4见于《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七。
    5其中13件载于《石渠宝笈续编》,9件载于《石渠宝笈三编》。
    6(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五《钱文端公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88页。
    7(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刑部尚书衔原刑部侍郎钱陈群》序,《义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6页。
    8(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刑部尚书衔原刑部侍郎钱陈群》序,《文渊阁四库全书》1308册,第296页。
    1《清史列传》卷一九《大臣画—传档正编十六》。
    2(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刑部尚书衔原刑部侍郎钱陈群》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6页。
    3 (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礼部尚书衔原侍郎沈德潜》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7页。
    4(清)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九《五词臣五首·故礼部尚书衔原侍郎沈德潜》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297页。
    5(清)沈德潜:《沈德潜自订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丛刊》第91册,第183页。
    6 (清)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三十一《觉生寺大钟歌用沈德潜韵》,《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2册,第482页。
    7(清)沈德潜:《沈德潜自订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丛刊》第91册,第193页。
    8《清史列传》卷一九《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六》。
    9(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十八《沈文慤公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590-592页。
    1《清史稿》卷二七一《高士奇传》,第10017页。
    2(清)谈迁: 《北游录》纪闻下“学士内直”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1页。
    3《大清会典事例》卷1048,《续修四库全书》第812册,第498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南书房记注〉》,《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第24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康熙十年至十八年上谕选载》“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日”条,《历史档案》1982年第5期,第27页。
    6参见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175页。
    7(清)鄂尔泰,(清)张廷玉:《词林典故》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9册,第620-630页。
    1(清)高士奇:《随辇集》卷一,清康熙刻本。
    2《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二《吴道子画天龙八部中四部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3页。
    3《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明初人书画合璧》, 《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143页。
    4《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虞世南积时帖》, 《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76页。
    5《秘殿珠林续编》乾清宫藏六《唐人书金粟山大藏经》, 《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214页。
    1《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宋人七贤过关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65页。
    2《石渠宝笈续编》乾陀清宫藏《明初人书画合璧》, 《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143页。
    3《石渠宝笈三编》避暑山庄藏《明人摹徐贲狮子林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212页。
    4《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陈闳画八公像》, 《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84页。
    5《秘殿珠林续编》《贯休应真高僧像》, 《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0页。
    6《石渠宝笈三编》避暑山庄藏《明人摹徐贲狮子林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212页。
    7《秘殿珠林续编》《贯休应真高僧像》, 《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0页。
    1《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李公麟画李密迎秦王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39页。
    2《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宋人卤簿玉辂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569页。
    3《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阎立本画孔子弟子像》, 《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678页。
    1 《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宋人仿顾恺之洛神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61页。
    2《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李公麟画李密迎秦王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39页。
    3《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宋人七贤过关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665页。
    4《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夏珪长江万里图》, 《续修四库全书》第1073册,第74页。
    5(清)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
    6《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高宗纯皇帝御笔墨梅》,《续修四库全书》第1076册,第432页。
    1《石渠宝继续编》乾清宫藏《御笔画雪景》,《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480页。
    2《石渠宝笈》卷二十《御笔诗经全图书画合璧》,第682页。
    3《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御笔仿梁楷法画扶鹿仙人》,《续修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507页。
    1《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藏《御笔拟中秋帖子词》,《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355页。
    2《石渠宝笈》卷二十《御笔诗经全图书画合璧》,第682页。
    3 《石渠宝笈》卷二《御临文征明五君子图》,第292页。
    4《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御笔习字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 册,第462页。
    5《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御临倪瓒树石画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94页。
    6《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御笔长春书屋四事四声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97页。
    7《石渠宝笈续编》弘德殿藏《御临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续修四库全书》第1072册,第391页。
    8《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藏《高宗纯皇帝御临倪瓒树石》,《续修四库全书》第1076册,第676页。
    1《石渠宝笈》卷二《御临文征明五君子图》,第292页。
    2《石渠宝笈续编》斋宫藏《御笔秋英书画合璧》,《续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04页。
    3《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御笔长春书屋四事四声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97页。
    4《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御临乐毅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152页。
    5《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御笔习字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62页。
    6《石渠宝笈续编》瀛台藏《御临三希文翰》,《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96页。
    7《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御临乐毅论》,《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152页。
    8《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藏《御临倪瓒树石画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94页。
    1 《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06页。
    1《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平定乌什战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13页。
    2《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平定两金川战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17页。
    3《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06页。
    4《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平定乌什战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13页。
    5《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平定两金川战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17页。
    6《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平定台湾战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23页。
    7《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藏《平定廓尔喀战图》,《续修四库全书》第1070册,第432页。
    8《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余省张为邦合画兽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714页。
    9《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余省张为邦合摹蒋廷锡鸟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071册,第711页。
    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参见《隋书》卷四九《牛弘传》,第1298-1299页。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1郑欣淼:《故宫学述略》,《故宫学刊》,北京:紫禁城书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郑欣淼:《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文物藏品比较》,《光明日报》2005年1月14日。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5](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6](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7](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8](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9](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版。
    [11]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12](清)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
    [13](清)蒋良骐撰,林树惠,傅贵九校点:《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5]《清世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6]《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7]《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8]《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
    [19]《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8-1299册。
    [20]《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415册。
    [21](清)清高宗:《乐善堂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0册。
    [22](清)清高宗: 《御制诗集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余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2-1311册。
    [23]《清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24]《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5](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
    [26]《圣祖五幸江南全录》,清振绮堂丛书本。
    [27]《八旬万寿盛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60-661册。
    [28](清)纪昀,(清)陆锡熊,(清)孙士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9](清)于敏中,(清)梁国治:《钦定西清砚谱》,《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1-842册。
    [30](清)孙岳颁: 《佩文斋书画谱》,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823册。
    [31](清)陈邦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35-1436册。
    [32](清)金简: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序》,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73册。
    [33](清)允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7册。
    [34](清)陈廷敬,(清)张廷玉:《皇清文颖》,《文渊阁四库全书书》第1449-1450册。
    [35](清)周家楣: 《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6](清)蒋溥: 《盘山志》,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
    [37](清)和砷,(清)梁国治:《钦定热河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5-496册。
    [38]《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32-638册。
    [39]《皇朝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3册。
    [40]《皇朝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4-645册。
    [41][朝鲜]《李朝实录·英宗实录》第44册,汉城: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4-1965年。
    [42](晋)葛洪:《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3](南北朝)颜之推: 《颜氏家训》,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4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46](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
    [47](五代)荆浩: 《画山水赋》,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
    [48](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南宋馆阁录、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49](宋)佚名著,俞建华注泽:《宣和画谱》,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50](宋)周密:《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1](宋)李昉等撰: 《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52](宋)陈思: 《书小史》,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
    [53](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4](宋)江少虞: 《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5](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 《麟台故事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56](宋)沈括著,侯真平校点:《梦溪笔谈》,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57](宋)蔡絛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 《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8](宋)邓椿: 《画继》,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59](元)王士点,(元)商企翁编,高荣盛点校:《秘书监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60](元)王恽: 《秋涧集》,四部丛刊影明弘治本。
    [61](明)陶宗仪: 《书史会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
    [62](明)陶宗仪:《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63](明)郎瑛: 《七修类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64](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5](明)沈周: 《客座新闻》,清抄本。
    [66](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67](明)姜绍书: 《韵石斋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68](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69](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70](明)文秉: 《先拨志始》, 《续修四库全书》第0437册。
    [71](明)陈建: 《皇明通纪集要》,明崇祯刻本。
    [72](明)董其昌: 《容台集》,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
    [73](清)法式善:《陶庐杂录》,清嘉庆二十二年陈预刻本。
    [74](清)刘献廷:《广阳杂记》,清同治四年抄本。
    [75](清)俞樾: 《茶香室丛钞》,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76](清)吴长元: 《宸垣识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77](清)于敏中: 《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78](清)查慎行: 《人海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9](清)鄂尔泰,(清)张廷玉: 《国朝宫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0](清)庆桂: 《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81](清)李斗: 《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82](清)英和: 《恩福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3](清)吴振棫: 《养吉斋丛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84](清)托津: 《钦定大清会典图》,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版。
    [85](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86](清)魏象枢: 《寒松堂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87](清)震钧: 《天咫偶闻》,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8]《嘉庆重修一统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89](清)朴趾源著,朱瑞平校点:《热河日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90](清)杨宾:《大瓢偶笔》,《书学集成·清》,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版。
    [91](清)高士奇撰,邵彦校点:《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附)》,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92](清)陈梦雷:《松鹤山房诗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16册。
    [93](清)谈迁撰,汪北平点校:《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94](清)雍正帝:《大义觉迷录》,《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95](清)李铭皖修, (清)冯桂芬纂: 《苏州府志》,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号第4册, (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96](清)沈德潜:《沈德潜自订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97](清)沈学渊: 《桂留山房诗集》,清道光二十四年郁松年刻本。
    [98](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7-829册。
    [99](清)昭梿:《啸亭续录》,清抄本。
    [100](清)昭梿: 《啸亭杂录》,清抄本。
    [101](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2](清)宋荦:《西陂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3册。
    [103](清)石韫玉:《独学庐稿》,清写刻独学庐全稿本。
    [104](清)陆廷灿:《南村随笔》,《续修四库全书》第1137册。
    [105](清)胡敬: 《崇雅堂文钞》, 《续修四库全书》第1494册。
    [106](清)彭孙贻: 《客舍偶闻》,清柘柳草堂抄本。
    [107](清)冯金伯:《国朝画识》,清光绪刻本。
    [108](清)刘瑗: 《国朝画征补录》,清道光刻本。
    [109](清)彭蕴璨: 《历代画史汇传》,清道光刻本。
    [110](清)方薰: 《山静居画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1](清)鄂尔泰,(清)张廷玉:《词林典故》,《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9册。
    [112](清)焦循: 《剧说》, 《续修四库全书》第1759册。
    [113](清)叶方霭: 《叶文敏公集》,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0册。
    [114](清)陈廷敬: 《午亭文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6册。
    [115](清)张英: 《文端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9册。
    [116](清)徐元文: 《含经堂集》,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3册。
    [117](清)震钧: 《国朝书人辑略》,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18](清)阮元: 《石渠随笔》, 《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
    [119](清)钱维乔: 《竹初文钞》, 《续修四库全书》第1460册。
    [120](清)杨椿: 《孟邻堂文钞》, 《续修四库全书》第1423册。
    [121](清)胡敬:《西清札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
    [122](清)胡敬:《国朝院画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082册。
    [123](清)汪由敦: 《松泉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8册。
    [124](清)永理: 《诒晋斋集》, 《续修四库全书》第1487册。
    [125](清)杭世骏: 《道古堂文集》, 《续修四库全书》第1426册。
    [126](清)陈用光: 《太乙舟文集》, 《续修四库全书》第1493册。
    [127](清)马其昶: 《桐城耆旧传》, 《续修四库全书》第547册。
    [128](清)张鉴: 《雷塘庵主弟子记》, 《续修四库全书》第557册。
    [129](清)叶凤毛: 《内阁小志》,清指海本。
    [130](清)姚文田: 《邃雅堂集》,清道光元年江阴学使署刻本。
    [131](清)薛福成: 《庸盒笔记》,清光绪二十三年遗经楼刻本。
    [132](清)李调元: 《童山集》,清乾隆刻函海道光五年增修本。
    [133](清)查慎行: 《得树楼杂钞》,民国适园丛书本。
    [134](清)高士奇: 《城北集》,清康熙刻本。
    [135](清)高士奇: 《随辇集》,清康熙刻本。
    [136](清)史梦兰: 《全史宫词》,清咸丰六年刻本。
    [137](清)沈初: 《西清笔记》,清功顺堂丛书本。
    [138]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三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39]朱启钤:《丝绣笔记》,民国美术丛书本。
    [1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南书房记注〉》,《历史档案》2001年第1
    期。
    [14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七年(南书房记注)》,《历史档案》1995年第3期。
    [14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八年〈南书房记注)》,《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
    [1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九年(南书房记注〉(一)》,《历史档案》1996年第3期。
    [1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九年〈南书房记注)(二)》,《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1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十九年(南书房记注)(三)》,《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
    [1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8月版。
    [147]《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职司铨选、奖惩、宫廷用度、宫苑、进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白新良:《乾隆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2]白新良:《清史考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4]李治亭:《清康乾盛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
    [5]冯尔康:《雍正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6]刘毅:《明清宫廷生活:六百年紫禁城写真》,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
    [7]章乃炜,王蔼人编:《清宫述闻 初·续编合编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5月版。
    [8]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上册、下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2月版。
    [9]单士元:《故宫札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6月版。
    [10]单士元:《我在故宫七十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1]单士元:《故宫史话》,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2]吴景洲:《故宫五年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3]汪莱茵:《故宫旧闻轶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王树卿,李鹏年:《清宫史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15]刘北汜:《故宫沧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16]朱家炐:《故宫秘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7]杨新主编:《故宫博物院七十年论文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
    [18]王镜轮:《故宫读本:紫禁城全景实录》北京:华艺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9]万依,王树卿,刘潞:《清代宫廷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珍妮特·埃利奥特(Jeannette S.Elliott),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著;潘利侠,刘继月译:《中国皇家收藏传奇》,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1]李雪梅主编:《民间收藏指南》,北京: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22]李雪梅:《收藏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3]安久亮主编:《民间收藏与收藏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1月版。
    [24]蓝翔:《中华收藏文化大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5]周克文:《中国收藏史话》,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26]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7]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8]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9]徐邦达:《历代流传书画作品编年表》,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30]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6月版。
    [31]薛永年:《书书画史论丛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32]陈德富:《中国书画鉴定基础》,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王颀:《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管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2月版。
    [34]蒋平畴:《中国书画精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5]张同标,李健强:《书画题跋必备》,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6]杨正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7]祝嘉: 《书学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78年版。
    [38]华彬:《中国宫廷绘画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9]杨伯达:《清代院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40]张书珩,鄢爱华:《清代宫廷画家绘画艺术》,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
    [41]俞剑华:《国画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7年2月版。
    [4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
    [43]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44]姜一涵: 《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年版。
    [45]向斯:《故宫书香:中国宫廷善本》,台北:实学社,2004年版。
    [46]齐秀梅、杨玉良:《清宫藏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47]张升:《明清宫廷藏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8][法]谢和耐著,耿异译:《中国社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50]严勇:《顺治皇帝画传》,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51]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52]郭蕴静:《清代商业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
    [53]郭福祥:《明清帝后玺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8月版。
    [54]王作华:《乾隆皇帝与〈四库全书〉的纂修》,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5]王峰:《从〈石渠宝笈〉初编看乾隆朝前期宫廷书画收藏》,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56]马邦乐:《唐贞观内府书画鉴藏考论》,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1]郑欣淼:《故宫学述略》,载《故宫学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2]冯尔康:《从召见臣工看道光帝、咸丰帝的理政和性格——以召见张集馨、段光清为例》,《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
    [3]彭慧萍:《两宋宫廷书画储藏制度之变:以秘阁为核心的鉴藏机制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
    [4]段玲:《(宣和画谱〉探微》,《美术研究》1996年第4期。
    [5]牛克诚:《宣和御府印格式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1期。
    [6]徐邦达:《宋金内府书书画的装潢标题藏印合考》,《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
    [7]徐邦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伪本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雍乾户部银库历年存银数》1984年第4期。
    [9]闵宗殿:《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中国农业》2005年第1期。
    [10]仁和:《顺治的书法》,《中国书法》2004年第2期。
    [11]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2期。
    [12]杨丹霞:《试论清康熙帝书法的渊源、分期与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5期。
    [13]崔岩:《乾隆帝御制诗史学价值探微》,《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
    [14]谭小建:《乾隆书画艺术行情及市场走势》,《艺术市场》2008年第10期。
    [15]何芳:《清宫收藏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1期。
    [16]杨伯达:《清乾隆帝玉器观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4期。
    [17]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
    [18]陈润民:《清宫藏宋代磁州窑瓷器》,《收藏家》1998年第6期。
    [19]陈润民:《清宫藏宋代耀州窑瓷器》,《收藏家》1998年第3期。
    [20]刘伟:《乾隆御题诗瓷器》,《收藏家》2002年第1期。
    [21]李素芳:《清朝皇帝与西洋钟表》,《紫禁城》2006年第2期。
    [22]董建中:《清乾隆朝王公大臣官员进贡问题初探》,《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3]董建中《〈五牛图)流入清宫的确切日期》,《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
    [24]郑丽虹:《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丝绸》2008年第2期。
    [25]贝虹:《我国刺绣工艺的发展》,《丝绸》2006年第10期。
    [26]常欣:《紫禁城钦安殿建造年代刍议》,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4期。
    [27]王子林:《紫禁城里的武真道观钦安殿》,《紫禁城》2005年第2期。
    [28]朱家溍:《咸福宫的使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
    [29]向功晏:《昭仁殿天禄琳琅藏书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年第1期。
    [30]郭福祥:《康熙时期的养心殿》,《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
    [31]傅连仲:《清代养心殿室内装修及其使用情况》,《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
    [32]王子林:《梅报春信——长春书屋》,《紫禁城》2006年第2期。
    [33]梅雪:《清代重华宫沿革及翠云馆装修年代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
    [34]陆成兰、赵清波:《漱芳斋摭零》,《紫禁城》,2008年第1期。
    [35]刘榕: 《静怡轩的建筑渊源及其复原设计》,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
    [36]刘宝建:《洋式格调的养性斋》,《紫禁城》2000年第1期。
    [37]章采烈:《搞藻堂、味腴书屋与乾隆御制诗》,《紫禁城》1992年第5期。
    [38]张中乂:《皇极殿·宁寿宫》,《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39]王家鹏:《中正殿与清代藏传佛教》,《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第3期。
    [40]姜舜源:《中海万善殿史迹考》,《紫禁城》1998年第1期。
    [41]高换婷:《清代大高殿维修与使用的文献记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
    [42]郑艳:《“三山五园”称谓辨析》, 《北京档案》2005年第1期。
    [43]刘玉文:《避暑山庄初建时间及相关史事考》,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4期。
    [44]张占生: 《浅析避暑山庄的兴衰》, 《文物春秋》1992年第4期。
    [45]朱蕾,王其亨:《避暑山庄“姊妹篇”——天津蓟县盘山行宫静寄山庄考》,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6]陆成兰:《清帝谒陵与盘山行宫》,载《清代皇宫陵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
    [47]郭福祥:《清代帝后印章与宫殿建筑》,《满族研究》2001年第4期。
    [48]郭福祥:《乾隆宫廷印章述略》,《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年第1期。
    [49]卢经:《乾隆朝贪婪督抚家资一瞥》,《清史研究》1995年第3期。
    [50]韦庆远:《清代的抄家档案和抄家案件》,《学术研究》1982年第5期。
    [51]傅合远:《论“逸品”审美内涵的历史深化与发展》,《文史哲》200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