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城市发展正面临着生态危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其形态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的生态调节功能趋于脆弱。在此背景下,以成都为实证的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无疑对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现代平原城市的形态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形态的动态性出发,综合运用生态学、形态学、环境学、人文社会学、经济学、景观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以及相关的比较分析法、计量法、归纳法、假设演绎法、三维空间虚拟等方法,试图初步建立起有关城市形态分析的理论框架与科学评价体系。
     本文对城市形态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立足自然与社会环境,系统地分析成都城市形态演变的生态进程及其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继而,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计算成都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分析空间发展制约,动态掌握空间形态扩展趋势,并比较研究几种典型形态发展模式的优劣,以探讨成都城市形态模式的合理性选择。另外,尝试初步确立城市形态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计算分析,对成都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综合评价,并确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结当前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对未来成都城市的用地与人口规模进行假设和演绎,以期建立科学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型,并且利用软件建模进行空间的虚拟。由此,探索城市形态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成都应发展绿色集约、多核轴向、区域化发展的可持续城市模式,创建具有川西自然景观特色的生态田园绿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Nowadays,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city development is confronted with ecological crisis. Chengdu,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for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ute and the urban ecological regulatory function tends to be vulnerable. In this context,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by taking Chengdu as an example is indubitably meaningfu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even the West China. Meanwhile it can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and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plain urban form.
     Based on the relevant domestic and oversea research, from the dynamic view of urban form, theoretical frame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urba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re trying to be established by comprehensive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of ecology, morph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manistic sociology, economic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systematics and varies methodology, such as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ric method, inductive method, the hypothetical-deductive metho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pace virtual metho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form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Chengdu urban form and its evolution pattern and dynamic mechanism based o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n, a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urban form patterns of Chengdu is explored by using different measuring methods to calculate the capacity of Chengdu urban form and constraints to spatial development, grasp the dynamic expansion trend of space an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several development mode of typical forms. In addition, the system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is trying to be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ims is determined by mak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ap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of Chengdu through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s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idea and practices. Meanwhile, the future landuse and population scale of Chengdu are supposed and deduced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model of urban form development and use software modeling for virtual space. Thu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form and put forward that Chengdu should develop an intensive green, multi-core axi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pattern. The plann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tandards for the urban fo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engdu is proposed based on that Chengdu should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garden city with a natural landscape feature of western Sichuan style.
引文
1邓述平,21世纪中国城镇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规划师,1999(2):21
    1部分参考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02(7):59~64
    2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36~41
    3主要参考: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02(7):59~64,
    4主要参考:罗佩,深圳城市形态演进研究,博士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7
    1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南京:江苏科学枝术出板社,1990
    3林凌、陈永忠,城市百科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王宁,组合型城市形态分析——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经济地理,1996(2):32~37
    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枝术出板社,2006
    1波纳提出了城市系统的概念——城市形态、城市要素相互作用及城市空间结构,参见: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5
    2苏毓德,台北市道路系统发展对城市外部形状演变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46
    3赵和生,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农,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初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3):25~29
    5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5
    1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
    1西方研究现状的内容重点参考了以下资料:①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36~41,②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2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36~41
    3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9
    1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系,城市形态研究组,其研究影响范围波及整个西方城市研究领域。
    4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国内城市形态的研究内容主要参考: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3~15,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02(7):59~64
    1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博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1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36~41
    2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城市规划,2003(2):45~48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02(7):59~64
    3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02(7):59~64
    2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64
    
    2刘德生,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证分析,硕士论文,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2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德生,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证分析,硕士论文,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2
    3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郑锋,可持续城市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参考:马道明,城市的理性——生态城市调控,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考: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马道明,城市的理性——生态城市调控,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1参考整理绘制:马道明,城市的理性——生态城市调控,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沈清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Daniel R.White的《后现代生态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3(1):91~94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参考:http://baike.baidu.com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董国良,张亦周,节地城市发展模式——JD模式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姜涛,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SSP)研究——案例、形成机制与范式特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概览,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
    1参见: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
    1段渝,邹一清,成都城市史论述,成都文物,2004(3):9~15
    2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
    3岑参,《石犀》,卷一百九十八_七十九
    4毕凌岚,钟毅,成都历史文化内脉及保护建设浅析,华中建筑,2002(1):36~37
    5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
    1董云帆,蜀墟商木源头远——成都城市空间历史模式初探,四川建筑,2000(4):9~10
    2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卷三
    3司马迁,《史记河渠志》
    4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卷三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益”指成都,是当时国内仅次于扬州的第二大经济中心。
    4郑小明,成都的城市景观——传统与未来,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7):1~4
    5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
    2本节内容主要源自笔者发表论文:陈岚,杨祥,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律分析,山西建筑,2009(8):5~6;陈岚,曾坚,周波,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建筑学报,2009(12):14~17
    
    1《成都》课题组,成都(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应金华,樊丙庚,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毕凌岚,钟毅,成都历史文化内脉及保护建设浅析,华中建筑,2002(1):36~37
    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4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
    2曹坤梓,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4
    
    1王开泳,肖玲,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6~122
    1主要参考: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土地、劳动力才是“内生”要素。
    1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0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48
    1王建华,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上海城市规划,2008(5):15~19
    2房国坤,王咏,姚士谋,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形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0~43
    3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5
    4 http://www.chd.cei.gov.cn
    1丁成日,宋彦,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40
    1刘玉成,论成都城市公共环境风貌特色,城乡建设,2001(9):18~19
    1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概览,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
    1刘婧,张培,孙峻峰,成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54~56
    1陈蔚镇,郑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一种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城市规划,2005(3)16~21
    1林炳耀,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城市规划汇刊,1998(3):31~34
    2王新生等,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资源科学,2005(3):20~25
    3王新生等,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资源科学,2005(3):20~25
    
    1薛莹莹,沈茂英,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西北人口,2009(2):84~87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
    1参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
    2由波兰经济学家鲍马利什于1960年代创立。
    3王磊,李兵,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四川环境,2009(4):69~73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
    1参考:李伟,陈国阶,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440-442
    1参考: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6;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黄光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1
    2刘晓琼,刘彦随,基于AHP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5):19~23
    1周华荣,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00,20(2):150~153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 Brotchie,John,The Future of Urban Form, Antony Rowe Ltd,New York,1985
    [2] Breheny,M.(E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London: Pion,1992
    [3] Conzen,M.R.G. Thinking about Urban Form: essays on urban morphology Lang, Oxford(Some unpublished or limitied-circulation papers. Compiled and edited by M.P.conzen),2002
    [4] Haughton, G. and Hunter , C. Sustainable Citie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1994
    [5] A.E.J.Morris, History of Urban Form, Prehistory to the Renaissance, John wiley and sons,York,1974
    [7] Leslie Forsyth, Designing the City: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Urban From,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Jun2000
    [8] T.L.Saaty,The Analytie Hierarchy Process,McGraw-Hill Inc.1980
    [9] [英]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周玉鹏等译,紧凑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0]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2]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南京:江苏科学枝术出板社,1990
    [13]林凌、陈永忠,城市百科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枝术出板社,2006
    [15]赵和生,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6]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8]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9]段进,邱国潮,空间研究5: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0]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1]马道明,城市的理性——生态城市调控,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2]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4]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5]凯文林奇[美],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6]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7]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英],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8]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9]陈易,城市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0]郑锋,可持续城市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1]《成都》课题组,成都(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3]应金华,樊丙庚,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4]阳正太,天府蜀都成都卷,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35]陶武先,王荣轩,成都五十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6]《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丛书?成都市》编委会,成都市,北京:中国城市编委会,1995
    [37]孙卫瑄,成都市志城市规划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38]郭元晞,四川城市改革十年,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3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四川(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0]《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四川(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2]邓全忠,成都城市发展报告(2002-2004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43]戴宾,成都:现实与未来,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4]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概览,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
    [45]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7]朱喜钢,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8]董国良,张亦周,节地城市发展模式——JD模式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9]姜涛,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SSP)研究——案例、形成机制与范式特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0]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1]丁成日,宋彦,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2]殷京生,绿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3]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邓述平,21世纪中国城镇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规划师,1999(2):21
    [2]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城市规划,2002(7):59~64
    [3]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36~41
    [4]王宁,组合型城市形态分析——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经济地理,1996(2):32~37
    [5]苏毓德,台北市道路系统发展对城市外部形状演变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46
    [6]王农,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初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3):25~29
    [7]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城市规划,2003(2):45~48
    [8]沈清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Daniel R.White的《后现代生态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3(1):91~94
    [9]邵波,洪明,对平原地区城市形态特征与结构及其规划对策的探讨,经济地理,2005(4):499~501
    [10]何一民,长江上游城市文明的兴起——论成都早期城市的形成,中华文化论坛,2002,(2):33~39
    [11]段渝,邹一清,成都城市史论述,成都文物,2004(3):9~15
    [12]毕凌岚,钟毅,成都历史文化内脉及保护建设浅析,华中建筑,2002(1):36~37
    [13]董云帆,蜀墟商木源头远——成都城市空间历史模式初探,四川建筑,2000(4):9~10
    [14]陈岚,曾坚,周波,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态进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建筑学报,2009(12):14~17
    [15]郑小明,成都的城市景观——传统与未来,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7):1~4
    [16]陈岚,杨祥,成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规律分析,山西建筑,2009(8):5~6
    [17]朱巍,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整体优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5(5):22~28
    [18]王开泳,肖玲,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6~122
    [19]石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城市规划汇刊,2004(1):50~52
    [20]房国坤,王咏,姚士谋,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形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0~43
    [21]王建华,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上海城市规划,2008(5):15~19
    [22]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25(12)36~41
    [23]祝娟,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现状和对策,西南金融,2007(7):14~15
    [24]刘玉成,论成都城市公共环境风貌特色,城乡建设,2001(9):18~19
    [25]蒋冬梅,浅析成都平原上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4):86~89
    [26]刘祯贵,对成都城市景观建设的思考,成都经济发展,2005(3)10~12
    [27]刘婧,张培,孙峻峰,成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54~56
    [28]黄雪菊,孙辉,唐亚,城市化背景下成都市水资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10):74~78
    [29]陈蔚镇,郑炜,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一种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城市规划,2005(3)16~21
    [30]林炳耀,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城市规划汇刊,1998(3):31~34
    [31]王新生等,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资源科学,2005(3):20~25
    [32]薛莹莹,沈茂英,成都市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西北人口,2009(2):84~87
    [33]王磊,李兵,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四川环境,2009(4):69~73
    [34]高红丽,成都市实施交通拥挤收费可行性分析,交通企业管理,2007(12):35~36
    [35]李伟,陈国阶,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440~442
    [36]刘渝琳,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4):30~32
    [37]徐梅,成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社会科学家,2007(6):66~70
    [38]姚建等,成都市可持续发展模拟与调控,山地学报,2000(5):474~480
    [39]刘晓琼,刘彦随,基于AHP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19~23
    [40]杨培峰,蔡云楠,基于自然生态视角的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以成都城市为例,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4:582~587
    [41]李博,宋亚楠,杨冰冰等,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373~377
    [42]盛周君,孙世群,倪小东等,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991~9992
    [43]周华荣,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00,20(2):150~153
    [44]李芸,现代城市形态规划理念的转型取向,社会科学研究,2002(1):112~116
    [45]吴志强,世博会构建“正生态”城市概念,地理教学,2006(7):44
    [46]杨振山,蔡建明,国外多中心规划理念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作用,国际城市规划,2008,23(4):71~77
    [47]刘新华,《成都宣言》提出城市发展方略,中华建筑报,2000(10)
    [48]王以邃,基于系统理论的城市形态复杂性探索,山西建筑,2005,31(11):10~11
    [49]戴宾,成渝经济区:成都、重庆共同发展的历史契机,学术动态(成都),2004(1):1~3
    [50]张樵,曾九利,对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规划师,2006,22(11):31~33
    [51]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城市规划,2006(11):18~24
    [52]诸大建,从国际大都市的空间形态看上海的人口与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3(4):30~33
    [1]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4
    [2]罗佩,深圳城市形态演进研究,博士论文,广州:中山大学,2007
    [3]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博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4]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博士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2
    [5]刘昌寿,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方法及案例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6]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南京大学,2005
    [7]胡锡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论文,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2
    [8]刘德生,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证分析,硕士论文,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2
    [9]曹坤梓,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硕士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4
    [10]王静芬,城市形态及其发展趋势——以呼和浩特为例,硕士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11]冯文兰,成都市景观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规划,硕士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4
    [12]徐鹏,城市形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4
    [13]张雯,城市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硕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2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专题研究,2003
    [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
    [4]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总体规划资料
    [5]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纲要(PPT),2010
    [6]成都市规划管理局(赵钢),世界现代田园城市(PPT),2009
    [7]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年鉴(历年),成都年鉴社
    [8]四川省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省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9]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 http://www.blue-skylandscape.com
    [2] http://www.chinacity.net
    [3] http://www.chd.cei.gov.cn
    [4] http://www.chengduvisual.com
    [5] http://www.xzqh.org
    [6] http: //baike.baidu.com
    [7] http://www.cdstats.chengdu.gov.cn
    [8] http://www.cdhistory.chengdu.gov.cn
    [9] http://www.chengdu.gov.cn
    [10]http://www.paper.edu.cn
    [11] http://www.cdwenming.com
    [12] http://www.chd.cei.gov.cn
    [13] http://ngmchina.com.cn
    [14] http://www.people.com.cn
    [15] http://sichuan.scol.com.cn
    [16] http://www.wbiyelunwen.com
    [17] http://finance.ifeng.com
    [18] http://whp198.blog.163.com
    [19] http://www.cdei.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