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海合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战后国际社会最深刻的变化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的崛起,不仅数量急剧增长,功能和影响也无所不在。从外层空间到洋底海床,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卫生,从咖啡香蕉到石油核能,从体育音乐到战争难民,无处不见国际组织的活跃身影,甚至人类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在国际组织的影响之下。国际社会的组织化趋势催生出崭新的、以国际组织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法分支学科——国际组织法。从国际组织法研究状况看,众多国际组织中,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自然长期受到研究者的追捧,而青睐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同样大有人在。
     然而,对于目前唯一一个由中国倡导成立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却鲜有法律学者问津。客观而言,国内外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研究成果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可谓丰富多彩,但从法学角度解剖、诠释这一国际组织的学术作品至今寥寥无几。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开展国际合作的有效法律形式,法律元素从来就是国际组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以法律为切入点观察分析国际组织也是研究国际组织的重要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学界必须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出自己的声音。补齐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领域的法学短板,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论文属于补白性选题,以国内外法学界尚未做过系统研究的上海合作组织法作为研究对象。其学术价值在于进一步拓宽了国际组织法的研究范围,开辟了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关于该组织的一个研究空白。揭示法律因素在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建设、安全协作、经贸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本文的理论意义所在。研究问题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现实需要,为决策部门拟订方针、出台制度、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相关部门的具体操作提供参考意见,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是本文希望达到的现实目的。
     上海合作组织的法律研究涉及国际法的三个领域,即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组织法是从公法角度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法律人格、运作机制、成员制度等进行探讨;国际刑法是从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入手,解剖反恐斗争、多边刑事司法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揭示安全合作法律机制的特点与不足;国际经济法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法律问题,内容涵盖贸易投资便利化、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等。
     论文综合运用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分类研究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是基本而重要的法学研究方法,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主要用于本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以及本组织各成员国之间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借鉴;国际法规范的分类研究是一种传统的国际法研究方法,也在论文中得到了运用。
     论文的整体结构遵循了“一根主线、两个方面、三种类别”的思路。“一根主线”指的是以上海合作组织所面临的主要或基本的法律问题为主线:“两个方面”是指论文研究的法律问题主要与组织的基本形态和具体运作有关;“三种类别”是指论文探讨的各种法律问题大体上可分为组织建设法律问题、安全合作法律问题以及经贸合作法律问题三类。全文按组织建设法、安全合作法以及经贸合作法的顺序依次展开。
     论文由绪论和正文(七章)组成,共约20万字。绪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状况与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结构安排等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所谓法律属性,是相对于该组织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而言的。第一节首先回顾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然后围绕本组织的法律根据——宪章分析了它的宗旨和原则:通过对其法律定位明确了该组织的法律性质;最后梳理、论证、阐述了上海合作组织与成员国、成员国的国民、非成员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法律关系。
     法律人格决定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第二节在分析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律规范,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法律人格的确立过程与作用、意义。接着对该组织法律人格的多重性和多层次性作了剖析,指出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国际法主体,既有国内法上的人格,也有国际法上的人格。特权与豁免法律制度对上海合作组织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第三节从特权与豁免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入手,立足于《上海合作组织特权与豁免公约》等法律规范,对各类主体所享有特权与豁免的内容、范围及限度分别作了深入研究。同时评析了上海合作组织的特权与豁免制度,认为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了《联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在肯定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制度的任务由第二章完成。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中止与丧失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成员国作为组织的组成部分时,其权利义务包括每个成员国本身的权利义务和所有成员国作为一个整体的权利义务。观察员制度是上海合作组织同其他国际组织或国家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观察员资格的取得条件、程序及权利界限由相关法律规范明确。对话伙伴制度是观察员制度的补充和扩展。本章也对对话伙伴的法律地位、给予相对话伙伴地位的方式和程序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论证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法律秩序。本组织的法律秩序由组织框架内的各种法律规则组成,包括宪章、决议(建议、宣言、联合声明等)、各类公约、约束性决定以及适用于该组织的国际法、一般法律原则与习惯法等,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国际法体系,体系内部的规则具有等级性。上海合作组织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形式多样,名称不一,性质、效力各不相同,有必要逐一理清。本章对条约性多边文件、宣言类文件、联合声明与联合公报、谅解备忘录及各类组织决议的法律性质及效力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和归纳。
     第四章讨论了上海合作组织的机构与程序法律制度,从组织结构、议事机制、预算经费制度、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上海合作组织的运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的组织结构由权力机关、执行机构等组成,包括国家元首会议、政府首脑(总理)会议、外交部长会议、国家协调员理事会会议、各部门领导人会议、秘书处、地区反恐怖机构等。其议事规则有会议制度、决策程序、执行程序等。上海合作组织活动经费的来源、支出、预算编制等问题均由《上海合作组织预算编制与执行协定》规定。上海合作组织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通过与WTO、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组织进行对比,发现本组织在组织结构的完备性、权威性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由此启示上海合作组织要在提高组织机构的机制化运作程度等方面做文章。
     第五章集中探讨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合作法律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安全合作以反恐斗争为核心,因此其安全合作法律框架基本上是围绕反恐法律构建。具体由国际法及成员国国内法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国际法层面又有全球性法律规范和区域性法律规范之分;国内法部分主要是各成员国制定的与反恐有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上海合作组织初步建立了以反恐法制为核心的安全合作法律体系,并设有专门的跨国反恐机构,但也存在规范体系不全,人权保障乏力,多边刑事司法协助开展不力等局限。为此,要通过调整反恐理念、填补法律盲点以及转变合作模式、克服立法不足等方式加以完善。
     第六章是对组织框架下地区经贸合作的法律解读。首先从区域经济合作法律平台的角度剖析了多边经贸合作规则,比较并评析了成员国的外贸投资法律制度。接着对组织框架下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展开了法律分析,指出迟滞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法律因素以及投资便利化缺乏法律动力。然后针对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目标,结合WTO规则,就其中面临的法律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成员国能源合作中的法律原则、法律方式、法律依据及争端解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利益关系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对中国国家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上海合作组织在明确战略定位之后,应向多功能组织发展,在条件成熟时要积极扩员,吸纳周边国家加入本组织,扩大组织影响。
     论文的最后部分总结了研究得出的结论。通过对上海合作组织在机制建设、安全合作、经贸合作等领域存在的法律问题、法律现象进行全景式扫描,论文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法律体系;第二,上海合作组织法律体系尚欠成熟,要使之完备、有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法律因素还没有对组织的整体发展构成决定性影响,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After the Word WarⅡ,the deepest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is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hose core is the United Nations.Not only the nu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crease rapidly,but also their function and influence spread comprehensively.From the outer space to the ocean bed,from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o culture and hygiene,from sports and music to war refuge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ave their active roles.They affect even all areas of human beings more or less.The organiz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brings out a new branch of International Law——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aw(IOL) whose study objects i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mong the study objects of IOL,United Nations(UN),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WTO) and European Union(EU) are popular choices,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and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and other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lso attract the scholars' interest.
     However,as the only organization founded and played a major role by China,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 does not obtain much attention of law scholars.Objectively,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study fruit of SCO have colorful contents and forms,there are few academic harvests to study and interpret SCO from the angel of law.Sinc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re the affective legal form for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o cooperate internationally,and law is the necessary the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he legal angl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udy ways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legal profession must sound their voices to SCO.Making up the defect of the legal research of SCO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Becaus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egal profession has not made a systemic study on SCO,this paper is to fill the blank.The academic value of this paper is that,it expands the object scop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Law,explores a new study area and fills a study blank of SCO.Revealing the status and functions of law element in the structure establishment,security coordination,economics and trade cooperation in SCO,is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is paper.The realistic o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o satisfy the realistic need, to provide the policy-making bodies with theoretical basis in drawing policies,establishing regulations and resolving problems,to offering the relevant bodies with advice in particular execution,and to proffer the future study a solid basis.
     The study on the law of SCO relates to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Law,they ar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aw,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From the side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Law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legal personality,operative mechanism and membership regulations of SC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studie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security cooperation,anti-terrorism, multilateral criminal judiciary cooperation among the members of SCO,and reveals the specialties and defects of the legal mechanism of security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prefers to the legal issues i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uch as the smoothing of trade and investment,the free trade zone of SCO,members' cooperation in energy,etc.
     This paper multiply applies the study methods of positive analysis,comparative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research,etc.Positive analysis is the may study method of this paper for that it is a basic and important study method of law;Comparative analysis mostly applies to the law comparison and adoption,between SCO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nd among the SCO member states;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law is also applied in this paper as a traditional study method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dissertation is underlined by a center,two aspects and three classifications.The center refers to the main legal issues that the SCO faces.Two aspects mean that the chief legal problems that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are related to the basic forms and specific operation of the SCO.Three classifications mean that the legal problems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groups,i.e.,the legal problems of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security cooperation,and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The dissertation is organiz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law,security cooperation law,and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law.
     This paper is composed by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Text.The Text has nine chapters,all the chapter are connected and sorted by the three basic issu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O, structure establishment,security cooperation,trade and economics cooperat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describes the following sides of the topic choosing and the paper: background and value,study situation,documents summary,study clue and methods.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s the legal character of SCO.The legal character is a comparable term to the political character and economic character.The first part of this chapter traces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SCO firstly;secondly,analyses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SCO based on its legal foundations——SCO Chapter;thirdly,clarifies the legal character of SCO through legally orientating it position.;lastly,sorts,discusses and prov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SCO and its member states,member states' people,nonmember stat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egal personality defines the legal status and international action abilities of SCO.Based upon the analyses the theory of legal personality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he second part of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foundation process,function and value of the legal personality of SCO.Then,this part analyses the multi-character and multi-layer of the legal personality of SCO,and points out that,as a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law,SCO has both legal personality in domestic law and international law.The law of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SCO,the third part of this chapter studies it particularly.Through discussing the legal theory of the law of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and researching Agreement on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and other legal documents,this part studies the content,area and limitation of the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enjoyed by different subjects of SCO.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appraises the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rules of SCO and holds that, those rules adopts Convention on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of UN in contents and forms,but they also have their own specialties.While affirming those specialties,this section finds some defects.
     The second chapter construes SCO statutes regarding memberships.SCO Chapter principally regulates the acquisition,suspension and deprivation of memberships.The obligations of a member of SCO include two sides:each member state as a single member and all of the member states as an entire.The statute of observer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SCO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he acquisition condition,process,and the right area of an observer are regulated by relevant SCO rules.The dialogue companion statute is the expans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observer statute.The relevant SCO rules regulate the legal status of dialogue companion,the acquisition ways and process as well.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e legal order of SCO.The legal order of SCO is composed by different rules including Chapter,decisions(advice,announcements,and joint declarations, etc.),all kinds of conventions,binding resolutions,and the international law,general legal principles and customary law which are applicable to SCO.Those rules form a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law system which has its hierarchy of regulations.It is necessary to sort and clarify the different regulatory documents of SCO because they are flexible in form, under mutative names and with varied characters and affects.This chapter sorts and summarizes the legal characters and affects of the multilateral documents who has the character of treaty,the declaration documents,joint declarations and joint communiqu(?)s, memorandums of understanding,and other resolutions of various organizations.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sides of institution mechanism,debate mechanism,financial budget mechanism,disputes resolving mechanism, etc.SCO are constituted by power agency,execution agency,etc.Those constitutions include: Council of Heads of states,Council of Heads of Government(prime ministers),Council of Foreign Ministers,Council of National Coordinators,Meeting of Heads of Ministers and/or Departments,Secretary-General,and Regional Anti-Terrorist Structure,etc.SCO's debate mechanism includes statute of meeting,process of policy making and execution.The origin, expenditure and budget of SCO's funds are regulated by SCO Procedures for The Form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 Budget of The Organization.Hitherto,SCO has not established a complete and affective disputes resolving mechanism.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WTO, EU,NAFTA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it is found that SCO has many defects in completeness,authority and other aspects.Hence fore,SCO need to improve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ecurity cooperation legal mechanism of SCO.Since the core of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SCO is struggle of anti-terrorism,its homologous law frame is established by the way for the core——Law of anti-terrorism.The security cooperation law frame has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nternational law can be separated into global law and regional law.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the material law and procedure law related to anti-terrorism established by the member states.With the core of anti-terrorism law, SCO security cooperation law frame set up specialized anti-terrorism institution.However,it has the defects for the incomplete rule system,ineffectiv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and deficient multilateral criminal judicial assistance,etc.To make up those defects,SCO need to adjust the idea of anti-terrorism,fill law blanks,transfer cooperative model and other perfections.
     The sixth chapter researches SCO's rules regarding the reg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cooperation.It firstly studies SCO's relevant law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compares and appraises member states' trade and investment law.Secondly,it analyses the advance process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SCO,finds out the legal reason of the delayed process of the convenience of trade and investment,and concludes that the legal impetus is deficient for that process.Thirdly,considering the free trade zone as the strategic purpose of SCO and comparing with the rules of WTO,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legal obstacle for the free trade zone.Lastly,it proffers the opinions on the legal principles,legal forms, legal bases in the member states' energetic cooperation and disputes resolving.
     The seventh chapter constru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CO,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SCO.SCO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value for China and brings critical influence to China's national benefit.After establishing its strategic purpose,SCO should try to develop to a multi-function organization.When certain conditions are satisfied,SCO should actively accept the surrounding states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conclusion.Through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 legal issues and phenomenon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establishment,security cooperation and trade and economics cooperation,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three conclusions:Firstly,SCO has establish its fundamental legal frame;Secondly,It will be a long process for SCO to establish its complete and affective law frame;Lastly,legal elemental has not played its ought decisive role for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SCO.
引文
1 高岚君:“国际组织法21世纪发展的几点思考”,《当代法学》,2001年第12期,第15页。
    2 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第51页
    3 M.Lachs,"Legal Framework of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6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1992,p335.
    4 梁西:“论国际社会组织化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法学评论》,1997年第4期,第2页。
    5 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6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7 晋崖:“‘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职能'评介”,《光明日报》,2007年2月25日,第7版。
    8 梁彗星教授在其《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版)一书中,将学术论文分为一般性学术论文和研究性学术论文两大类,前者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一般篇幅较短;后者包括:长篇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见该书第5页。
    9 高飞:“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综述”,《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4期,第79页。
    10[美]胡曼·佩马尼:《Regional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Central Asia》,王振西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1 Roy Allison & Lena Jonson,"Central Asian Security: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1.
    12 Rizwan Zeb,"USA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oasus(1992-2003)",Regional Studies,2004,volume Ⅰ.
    13 Fiona Hill,"The Caueasus and Central Asia",Brookings Policy Brief,May 2001.
    14 Bates Gill,"Shanghai Five:An Attempt to Counter US Influence in Asia",Newsweek Korea,May 2001.
    15 Frederic Starr,"The United States,Afghanistanand,Central Asia",http://curasia.nias.ku.dk/publication/niasnytt,2006-2-12.
    16 Sean L Yom "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The Future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Harvard Asia Quarterly,September 2002.
    17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18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9[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赛力克·纳雷索夫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20[哈]卡·托卡耶夫:《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赛力克·纳雷索夫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年中文版。
    21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2 饶戈平:“试论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法的关系”,《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第73页。
    23 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9年版,第43页。
    24 张文显,同上注,第49页。
    25 车丕照:“国际法规范分类研究”,徐冬根主编:《跨国法评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26 Jiangyu Wang,"China's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The Law,Geopolitics,and lmpoct on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2004.
    27 Xu Tao,"Regional Cooperation in CentralA sia&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une18,2004.
    28[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赛力克·纳雷索夫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221页。
    29 《人民日报》,1996年4月27日,第3版。
    30 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76页。
    31 《人民日报》,1997年4月25日,第3版。
    32 《人民日报》,2000年7月5日,第3版。
    33 潘光、胡键主编:《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综合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56页。
    34 Sean L Yom "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The Future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arvard Asia Quarterly,September 2002.
    35 王奇,“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应对举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73页。
    36 Chen Q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4(11)",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November,2005.
    37 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6页。
    38 饶戈平:“试论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法的关系”,《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第68页。
    39 Henry G·Schermers,Institutional International Law,Sijthoff§Noordhoff,1980,p.3.
    40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41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条规定:“称‘国际组织'者,谓政府间国际组织。”
    42 Georges Abi-Saab,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UNESCO Paris,1981,p.50.
    43 梁西:《国际组织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44 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45 梁西,同上注,第15页。
    46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47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8 M.Bedjaoui ed,International Law: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1,p.71.
    49 Rudiger Wolgrum ed,"Blocs and Groups of States at United Nations:Law,Politics and Practice",vol.1,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5,p.73
    50 Subhas C.Khare,Use of Force Under United Nations Charter,Published By Metropolitan Book Co.Ltd,1985.p373.
    51 Jan Klabbers,"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IUS Gentium,2007.
    52 引文中的阿拉伯数字序号是作者为研究方便所加,正式文本中没有。
    53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一辑,第37页。
    54 Mario Prost,"Paul Kingsley Clark,Unity,Diversity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How MuchDoes the Multi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eally Matter?",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July,2006.
    55[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60页。
    56 庞小妹:“论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当代法学》,1999年第6期,第57页。
    57 车丕照:“国家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第97页。
    58 Jan Klabbers,"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IUS Gentium,2007.
    59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60 Chen Q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4(1)",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June,2005.
    61[哈]古利娜尔·图苏普巴耶娃:“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马振岗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62 Xu Tao,"Regional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 sia&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une18,2004.
    63 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64 马俊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第26页。
    65 秦伟、刘保玉:“略论法律人格的内涵变迁及立法评判”。《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第38页。
    66 梁彗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67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68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原苏联社会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曾否认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见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SSR,Institute of State and Law,a text book for use in Law Schools,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Moscow,p.89.
    69 Grigory.Tunlin,"the Legal Na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119RdC,1996,Ⅲ.
    70 刘少华,“论东盟的法律人格”,《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1期,第4页。
    71[英]詹宁斯 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72[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73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74 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75 Arsanjani,"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s Law-Makers(by Josee)"(Book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July,2006.
    76 李红:“国际组织的责任”,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3页。
    77[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55页。
    78 周晔:“国际组织法律人格探源”,《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29页。
    79 周晔:“国际组织法律人格探源”,《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26页。
    80 Schermers,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Sijihoff& Noddhof,1980,p.634.
    81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Reports of Judgments,Advisory Opinions and Orders,1949,pp.179-182.
    82 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83 何顺善:“论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求索》,2008年第3期,第133页。
    86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84 张献:《APEC的国际经济组织模式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88 万鄂湘、石磊,“论国际组织缔约能力的法律依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第37页。
    89[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56页。
    90 万鄂湘、石磊:“论国际组织缔约能力的法律依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第38页。
    91 黄德明:“略论欧洲共同体与欧洲联盟的法律人格”,《法学评论》,1998年第6期,第100页。
    92 石磊:“国际组织所缔结的条约与成员国的关系”,《中国法学精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93 UN Doc.A/CONF.129/4.P.34.
    91[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0页。
    95[英]詹宁斯 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0页。
    96 Yearbook of United Nations(YUN),1948-1949.pp.395-405
    97 如国际农业协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后,成员国以议定书的方式解散该组织。E.Hiyt,Unanimity Rule in the Revision of Treaties,a Re-examination,the Hague,1959,pp.72-78.
    98 如国际气象组织经大会决定予以解散,其职能及财产由世界气象组织继承。
    99 Annual Report of the SG of the UN,1955-1956,GA Official Record 11~(th) Session Supplement 1,A/3137.p.107.
    102 李红:“国际组织的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页。
    103 李先波等:《主权·人权·国际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284页。
    104 王铁崖主编:《中国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570页。
    105 黄德明:《现代外交特权与豁免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06 鄂晓梅:“简析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97页。
    107 C.Jenks,Inlernalional Immunities,London,Stevens£Sons Ltd,1961,p.12.
    108 E.Vattel,"Le Driot Des Gens",1758,Scott(ed),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Law,1916,p.376.
    109 孙林、张红虹:“国际组织的特权与豁兔”,《中国国际法年刊》,1982年,第111页。
    110 H.F.Bekker,The Legal Position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Martinus Nijhoff,1994.p50.
    111 孙林、张红虹:“国际组织的特权与豁免”,《中国国际法年刊》,1982年,第147页。
    112 黄德明:“论欧洲联盟机构及其职员的特权与豁免”,《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75页。
    113 鄂晓梅:“简析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97页。
    114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页。
    115 黄德明:“现代国际法特权与豁免制度理论依据的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办:《武大国际法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116 I.Seidel-Hohenveldern,Failure of Controls in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Tin Agreement,in N.Blokker and Muller(ed),Towards More Effective Supervision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Essays in Honor G.Schermers,Vol.1,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p.270.
    117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二辑),第21页。
    118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第22页。
    119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
    120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
    121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第23页。
    122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第24页。
    123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参见http://www.xinjin.net.cn/plus/view.php?aid=2508,2008-10-8。
    124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二辑),第24页。
    125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
    126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
    127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第25页。
    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164112.htm,2008-10-8。
    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同上注。
    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同上注。
    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同上注。
    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同上注。
    1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同上注。
    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同上注。
    135 蒋为群、蓝光喜:“反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时代法学》,2005年第5期,第50页。
    136 E.Denza,Diplomatic Law:Commentary on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New York,Oceana Publications Ine,1976,p186.
    137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iplomatic Intercourse and Immunities,Official Records,Vol.I,UN Doc A/Conf.20/14,pp.176.
    138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1条(壬)项对“使馆馆舍”的定义是:“称使馆馆舍者,谓供使馆使用及供使馆馆长寓邸之用之建筑物或建筑物之各部分,以及其所附属之土地,至所有权谁属,则在所不问”。
    139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140 高级官员包括秘书长、副秘书长、主任、副主任等。
    141 黄金祺:“政治庇护与外交庇护”,《世界知识》,1987年第9期,第24页。
    142 G.Mclanahan,Diplomatic Immunity:Principles,practices,Problems,London,Hurst£Co.,1989,p.147.
    144 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145 Zhu Lij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6(lll)",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March,2008.
    146 据伊朗官方媒体报道,伊朗已经在2008年3月向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递交了加入该组织的申请。这一消息得到了伊朗驻华使馆官员的证实。http://www.gmw.cn/content/2008-03/27/content.2008-11-23。
    147 Zhu Lij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6(lll)",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March,2008.
    148 参见《上海合作组织预算编制与执行协定》第9条,http://china.findlaw.cn/fagui/,2008-8-9访问。
    149 《联合国宪章》第6条。
    150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塔什干宣言》,参见http://www.sectsco.org/html/00118.html,2008-11-26。
    151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152 马振岗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153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4页。
    154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
    155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同上注。
    156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157 参见相关报道。http://wwwjobs.cn/newslnfo/2008-8-27/20088279442112292380_1.htm,2008-8-27。
    158http://www.jobs.cn/newsInfo/2008-8-27/20088279442112292380_1.htm。参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的采访。
    159 《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条例》,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sectsco.org/,2008-10-6。
    160 《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条例》,同上注。
    161 《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条例》,同上注。
    162 《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条例》,同上注。
    163 谢晖:“论法律秩序”,《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90页。
    164 戴维·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39页。
    165 乔伟:《新编法学词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41页。
    166 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第49页。
    167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页。
    168 Heray G.Schermers,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Sijthoff£Noodhof,1980,p.558.
    169 R.Bernhardt(edit),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publish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Public Law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5.p.142.
    170 乔兴旺:“中哈油气资源国际法保障初步研究”,《资源科学》,2008年第4期,第49页。
    171 例如《上海合作组织特权与豁免公约》第10条规定,秘书长、副秘书长、主任、副主任及其家属还享有依照国际法给予外交代表及其家属的其他特权和豁免。
    172 Anthony Aust,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P.54-55.
    173 此类用于完善组织内部机制建设的多边协议如《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等。
    174 此类多边协议如《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等。
    175 如成员国签署的关于修改本组织宪章的议定书等。
    176 王勇:《条约在中国适用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77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78 万鄂湘等:《国际条约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10页。
    179 《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2001年9月14日)的议定书第11条规定,本议定书自签字之日起生效。该议定书是对宪章第9条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也是对宪章条款的一种解释。
    180 Oscar Schachter,The Relations and the Law of Outer Space,YBWA1965,pp.208.
    181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82 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553页。
    183 李扬勇:“国际组织宣言和决议的法律效力”,《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9页。
    184 以宣言形式创设国际组织在国际法实践中并不鲜见。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就是在《曼谷宣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组织宪章直到2007年才出台:类似情况还有经互会的成立,该组织也是根据1949年莫斯科经济会议后签署的《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设立的。
    185 Malclm N.Shaw,International Law(Fourth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636.
    186 郑宇硕:“从国际法观点评析中英联合声明”,《法学评论》,1988年第4期,第47页。
    187 周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法律问题初探”,外交学院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页。
    188 Americ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19,p.18.
    189 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190[英]安托尼·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191 Jan Klabbers,The Concept of Treaty in International Law,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6,p.50.
    192 O.Schachter,"The Existence of Non-Bind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AJIL,1997,p.296.
    193 报仇指一个国际法主体在遭受另一个国际法主体不法侵害的场合,有权对后者采取的通常不被国际法允许的强制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对不法侵害的国际法主体施加损害的方法使其遵守国际法。参见国际法学会1934年“关于平时报仇制度的决议”,《国际法学会年刊》(1934)第38卷,第708页。
    194 报复指一个国际法主体对另一个国际法主体所施加的不友好而合法的行为,也以不友好而合法的行为予以还报的措施。参见马兰克楚克,“论国际法委员会的国家责任草案中的报仇制度”,《外国公法和国际法杂志》,第293页。
    195 李浩培:《李浩培文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4页。
    196 参见相关报道。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06/154748.php,2008-11-5。
    197 洪丹:“试论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前沿》,2006年第9期,第122页。
    198 秦娅:“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法律效力”,《中国国际法年刊》(1984年),第172页。
    199 卞晓琦、赵黎:“论国际组织决议在国际法上的效力”,《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第150页。
    200 Kamal Hossian(ed),Legal Aspects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Frances Printer Publisher Ltd,1980,p.95.
    201 杨泽伟:“再论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效力问题”,《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第95页。
    202 黄瑶:“国际组织决议效力探源”,《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第32页。
    203 Krzysztof Skubiszewski,A New Source of the Law of Nations:Re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En Homage a Paul Guggenheim,Geneva,1996,P.510.
    204 Reports of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1982,p.386.
    205 黄瑶:“国际组织决议效力探源”,《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第32页。
    206 参见相关报道,http://www.chinaqw.com.cn/node2/node116/node1090/node1091/userobject.html.2008-12-6.
    207 Sir Robert.Jennings & Sir Arthur.watts,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Vol.i,9thed,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p.16.
    208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Publications,Series A,Judgment No.10,p.18.
    209 《现代汉语词典》(电子版),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cstion/14186040.html,2008-11-16。
    210 Heray G.Schermers & Niles M.Blokker,International lnstitutional Law,4th ed,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3,p.368.
    211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159页。
    212 有学者以机关的持续性为标准,将上海合作组织的内设机构分为常设机构与非常设机构,分别加以介绍。这虽然也是一种分类方法,但是从国际组织法的研究角度来看,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简单,不足于全面反映上海合作组织各机构在组织内部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无法揭示组织运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参见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213 Jochen Bernstorff,"Procedures of Decision-Making and the Ro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German Law JournalNovember 1,2008.
    214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4"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November,2005.
    215 Mutlaq Al-Qahtani,"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March,2006.
    216 李钢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217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218 Zhang Deguang,"The Shanghai CooperationOrganization:Heading Toward New Glory",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Summer 2006.
    219 Mutlaq Al-Qahtani,"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March,2006.
    220 Richard Weitz,"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The Primakov Vision and Central Asian Realities",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Winter,2007.
    221 邢广程:“上海合作组织的新发展”,《求是杂志》,2003第14期,第50页。
    222 潘光、胡键主编:《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综合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27页。
    223 Joehen Bernstorff,"Procedures of Decision-Making and the Ro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German Law JournalNovember 1,2008.
    224 Mutlaq Al-Qahtani,"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March,2006.
    225 邢广程:“上海合作组织的新发展”,《求是杂志》,2003年第14期,第50页。
    226 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scctsco.org.html/00009.html,2008-8-13访问。
    227 Hu Qian,"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2",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3,Chinese Practice.
    228 郑雪平:《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229 Hu Qian,"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2",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3,Chinese Practice.
    230 上海合作组织:《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http://china.findlaw.cn/fagui/,2008-8-9访问。
    231 所谓结构,依据肯尼思·沃尔兹的观点,国际政治的结构就是国家间力量的分配,在无政府状态下,实力是最后的决定因素。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结构的重要环节,但任何国际组织都不是超国家的组织,其内部同样不存在统一的中央权威,所以国际组织内部同样是无政府的,组织内群龙无首或霸权支配都会对组织功能作用的发挥造成影响。
    232 宋伟:“关于国际组织的结构主义分析”,《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第73页。
    233 曹建明主编:《WTO与中国的司法审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234 吴兴光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概论》,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235 Eumpenan Council,因参加会议的均为各国首脑,有时也译为“欧洲首脑委员会”。
    236 也有译为“欧盟理事会”,由成员国各指派本国一名部长组成,指派的部长根据会议讨论的议题确定。
    237 刘颖、邓瑞平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38 其主要职责足保证欧盟有关条约和政策的执行,因此也有译为“欧洲委员会”。
    239 戎卫东:“欧盟的组织结构”,《中国标准化》,2000年第10期,第54页。
    240 程信和主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模式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241 Mutlaq Al-Qahtani,"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March,2006.
    242 根据宪章等法律文件,除常设机构外,外长会议主席国、协调理事会等均可对外代表上海合作组织。
    243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244 程信和主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模式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245 R(u|¨)iger Wolfrum,"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xercise of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the Exampl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isheries Organizations ",German Law JournalNovember 1,2008.
    246 The ASEAN Charter,CharterⅦ,Article20.
    247 Miles Kahler,"Legalization as Strategy:The Asia-Pacific Ca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ambridge,Summer 2000.
    248 Louis Henkin,International Law Case and Materials,3~(rd) ed,West Publishing Co,1993,pp.462-467.
    249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250 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页。
    251 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252 参见《上海合作组织预算编制与执行协定》,http://china.findlaw.cn/fagui/,2008-8-9访问。
    253 如联合国粮农组织。
    254 如世界气象组织。
    255 《联合国宪章》第19条规定:“凡拖欠本组织财政款项之会员国,其拖欠数目如等于或超过前两年应缴纳之数目时,即丧失其在大会的投票权。”
    256 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1页。
    257 赵常庆:“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当代亚太》,2003年第11期,第1页。
    258 尹继武、田野:“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选择形式:一种交易成本分析”,《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第143页。
    259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著:《伞球战略大格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488页。
    260 Chen Q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4(1)",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June,2005.
    261 沈旭辉刘鹏,“从策略性联盟到意识形态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及动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73页。
    262 《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序言部分有一段话强调:“(成员国)重申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其他有关维护国际和平、安伞及发展国家间睦邻友好关系与合作的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指出:“要维护和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2004年成员国元首塔什干宣言认为:“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地区冲突与危机等复杂挑战,能够并且应该在多边主义、各国相互协作、遵循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予以应对”。类似的重申在组织框架下的其他多边国际文件中也多次出现。
    263 赵秉志、杜邈:“在联合国法律框架内进行反恐斗争”,《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第21页。
    264 阮传胜:《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265 参见相关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94281.htm.2008-12-8.
    266 参见相关报道,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gjkd/200401310463-htm.2008-12-8.
    267 赵秉志 杜邈,“在联合国法律框架内进行反恐斗争”,《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第20页。
    268 参见法律法规网,http://www.falvfagui.com/fagui/fagui/bumenguizhang/waijiao/200109.htm.2008-12-8.
    269 参见联合国官方网,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sres/01/s1377.htm.2008-12-9.
    270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4"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November,2005.
    271 Hu Qian,“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2",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3.
    272 赵秉志、杜邈:“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73 赵秉志、杜邈:“俄罗斯及中亚诸国反恐怖法律评述”,《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110页。
    274 许桂敏:“试析俄罗斯的反恐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90页。
    275 赵秉志、杜邈:“俄罗斯及中亚诸国反恐怖法律评述”,《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110页。
    276 James M.Henslin,Social Problems,3~(rd),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4,p.583.
    277 莫洪宪:“论俄罗斯反恐怖活动法与我国反恐立法之构想”,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1页。
    278 莫洪宪:“联合国反恐规约在我国的贯彻实施”,《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6页。
    279 尹生:“中国反恐法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第13页。
    280 刘远山:“略论多边反恐条约的实施——兼论我国反恐法制的完善”。《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281 王秀梅等:“国际组织及各国反恐立法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8页。
    282 李希慧、徐立,“恐怖主义的概念、特征及反恐的立法完善”,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283 王立民:“中国的反恐怖立法及其完善”,《时事观察》,2003年第3期。
    284 ASEAN CONVENTION ON COUNTER TERRORISM,Article ⅩⅥ.
    285 黄风:《引渡制度》(增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286 Michard Allan,“Terrorism,Extradition £International Sanctions”,Symposium on Terrorism and Security Aboard International Airlines,Albany Law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3.
    287 Mark B.Baker,“Terrorism and the Inherent Right of Self-Defense”,Bous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Autumn,1987.
    288 霍孟林:“略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3期,第58页。
    289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1996-2003),第25页。
    290 袁登明:“反恐立法中的人权保障”,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6页。
    291 王秀梅:“恐怖主义犯罪:维护公共秩序与保障人权的平衡”,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0页。
    292 简基松:“完善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法律机制之建言”,《法律科学》,2008年第4期,第133页。
    293 ASEAN CONVENTION ON COUNTER TERRORISM,Article Ⅷ.
    294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mbating of Terrorism,Article 3.
    295 赵永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296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有狭义、广义、最广义之分。狭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又称“小司法协助”,仅指代为送达司法文书、代为调查取证等;广义的司法协助除了这些内容之外,还包括引渡;最广义司法协助的范围除了前两者外, 还有刑事诉讼管辖权移管及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参见贾宇:《国际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3页。本文采最广义说。
    297 马进保:《国际犯罪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298 马振岗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299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7页。
    300 马振岗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301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二辑),第17页。
    302 成良文,“刑事司法协助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4页。
    303 胡楠:“由《爱国者法案》引发的反恐人权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11页。
    304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第1部分第17段,联合国文件:A/CONF.157/23。
    305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特别报告员在2001年11月9日给安南准备的一份报告中,列举了许多美军滥伤无辜的事例。如美国战机违反日内瓦公约,轰炸了医院、学校以及存放国际红十字会援助食品的仓库和参加前往庆祝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大会的车队,炸死多名长老和著名人士等。
    306 江国青:“反恐人权保护与世界和平”,《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第91页。
    307 《爱国者法》的全称为“2001年团结和强化美国通过提供适当方法以截断和阻止恐怖主义法”,(Unit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America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Act of 2001),See 107TH CONGRESS 1ST SESSION H.R 3162,In the Senate of USA October 24 2001.
    308 郭理蓉:“反恐与人权保障”,《人民检察》,2006年第2期,第12页。
    309 赵飞、赵素萍:“论反恐中的人权保障”,《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119页。
    310 Vemon Loeb,Anti-Terrorism Powers Grow,Washington Post,January 29,1999,p.A23.
    311 江国青:“反恐人权保护与世界和平”,《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第91页。
    312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3辑),第66页。
    313 刘强:“越反越恐:反恐理念和方式的缺失”,《国际观察》,2006年第5期,第32页。
    314 胡铭:“价值抉择:反恐措施与刑事诉讼”,《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第138页。
    315 《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上海公约》第20条第1款规定:“经所有各方同意,可对本公约文本进行修订和补充,并制定议定书,议定书构成本公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合作打击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及其前体的协议》第16条第2项规定:‘经各方决定,可形成单独的议定书对本协议进行修改和补充,该议定书构成本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按本条第1款规定的程序生效”。
    316 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第六次会议联合公报指出:“元首们对本地区反恐怖句够的工作给予积极评价,同时认为,该机构在更加出色地履行所肩负的职能和任务方面仍有潜力”;2005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阿斯塔纳元首宣言认为:“将采取措施完善和提高本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的效率”。
    317 王秀梅:“论恐怖主义的惩治和我国立法的完善”,《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第138页。
    318 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五个成员国都缔结有司法协助协定,有的还签订有引渡条约。此外,哈、吉、乌、塔同属穆斯林国家,它们之间很自然地也存在司法合作关系,参见赵永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319 赵永琛,同上注,第24页。
    320 成良文:“刑事训法协助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1页。
    321 王金贵:“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实践与发展”,《人民检察》,2005年第10期(下),第39-40页。
    322 成良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发展”,《公安研究》,2002年第2期,第84页。
    323 贾宇:《国际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
    324 柯葛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各论”,《政法论坛》,1996年第4期,第44页。
    325 赵永琛:“中国引渡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66页。
    326 江涌:“以反恐合作为视角看我国引渡法的完善”,《公安研究》,2007年第7期,第46页。
    327 马进保:《国际犯罪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328 苗京平:《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原理》,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2-93页。
    329 成良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基本原则”,《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第178页。
    330 黄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若干新发展”,《当代法学》,2007年第6期,第16页。
    331 黄风,同上注,第17页。
    332 参见《<关于欧洲逮捕令和成员国间遣返程序的委员会框架决定>解释性备忘录》第二部分。转引自:黄风,“国际引渡合作规则的新发展”,《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3期,第29页。
    333 高俊义:“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犯罪资产分享问题初探”,《公安研究》,2005年第12期,第72页。
    334 莫洪宪:“上海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245页。
    335 张屹峰:“上海合作组织应深化多边经济合作”,《文汇报》,2007年9月25日,第3版。
    336 韩璐:“2007年度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讨会综述”,《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第68页。
    337 Chen Q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4(11)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November.2005.
    338 黄毅:“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亚经济—体化法律制度的构建”,新疆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8页。
    339 潘光:“切实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求是》,2006年第9期,第56页。
    340 朱南平:“论中俄经贸合作立法的完善”,《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48页。
    341 吴景峰:俄罗斯贸易体制政策调整及中国的应对之策”,《求是学刊》,2008年第9期,第66页。
    342[俄]罗安德烈:WTO与俄罗斯法律改革”,《俄罗斯东欧中亚市场》,2006年第12期,第14页。
    343[俄]雷罗夫.A西特尼科夫.K.A:《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19页。
    344 吴景峰:“俄罗斯贸易体制政策调整及中国的应对之策”,《求是学刊》,2008年第9期,第66页。
    345 《俄罗斯逐步完善吸引外资政策》,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2007-03-15。
    346 高中毅:“了解俄罗斯法律,促进中俄投资”,《满洲里报(汉)》,2007年7月10日,第2版。
    347 王也琪:“外国石油公司在俄罗斯投资面临的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2期,第36页。
    348 顾华祥:“论国际合作发展视野下的中亚五国经贸法律制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2页。
    349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哈萨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第31页。
    350 黄运良、庄岚:“中亚五国外贸合作法律法规”,《大陆桥》,2005年第11期,第75页。
    351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第34页。
    352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吉尔吉斯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第45页。
    353 顾华祥:“论国际合作发展视野下的中亚五国经贸法律制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3页。
    354 黄运良、庄岚:“中亚五国外贸合作法律法规”,《大陆桥》,2005年第11期,第77页。
    355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塔吉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第53页。
    356 陈琪:“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律环境评析”,《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60页。
    357[俄]B.A.MaTBees,“中亚上合组织成员国同俄罗斯及中国的经济合作态势”,聂书岭译,《中亚信息》,2007年第4期,第4页。
    358 黄运良、庄岚:“中亚五国外贸合作法律法规”,《大陆桥》,2005年第11期,第77页。
    359 苏磊、王林彬,“浅析中亚国家对外经贸法的发展及对新疆边贸的影响”,《新疆财经》,2003年第2期,第20页。
    360 沈四宝:“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4年1月30日,第11版。
    361 耿国轩:“浅析我国国际投资法之现状和未来”,《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3期,第129页。
    362 李强:“国际经济中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经贸》,2005年第11期,第25页。
    363 李玫:《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364 吴珊红:“贸易投资便利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工作”,《国际商报》,2004年1月12日,第7版。
    365 吴珊红:“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国际商报》,2004年1月19日,第7版。
    366 须同凯:“稳步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经贸》,2008年第1期,第40页。
    367 郑雪平、孙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3期,第29页。
    368 王月金:“上合自由贸易区还有多远”,《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8月28日,第4版。
    369 赵儒玉:“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便利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2006-07-25。
    370 刘华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贸易发展现状评估与展望”,《国际贸易》,2008年第9期,第51-53页。
    371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372 刘华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投资现状评估与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9期,第35页。
    373 商务部欧洲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9页。
    374 刘应元:“中国关税政策及效应分析”,《北方经济》,2006年第2期,第65页。
    375 参见《俄罗斯关税计征制度》,上海农业网,2009-1-6。
    376 陈柳钦:“中俄自由贸易区问题探讨”,《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4期,第19页。
    377 例如,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汽车市场遭受严重打击。为了保护本国车企,俄政府接连出台了提高关税等一系列措施,为中国等外国进口汽车设置了重重门槛。受此影响,我国去年前11个月对俄罗斯出口汽下7.7万辆,下降15%,而上年同期则大幅增长2倍,占同期我国汽车出口总量的12.6%。参见《环球时报》,2009年1月7日,p15;又如2004年4月,俄海关委员会对从中国进口的21类日用消费品加强申报价格临管,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不分类别估价均提高30%,并额外征收每公斤3.5美元的从量税。同年6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皮革和箱包征收每公斤5-30美元的从量税。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378 商务部欧洲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10页。
    379 邓纲:“非关税壁垒论纲”,《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91页。
    380 张永华:“中国非关税措施立法初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37页。
    381 赵传君:“关于中俄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探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第41页。
    382 参见俄罗斯《1996年银行和银行经营法》,第5章第35款。
    383 参见《俄罗斯通信法》,第6章第32、33款。
    384 赵传君:“关于中俄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探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第42页。
    385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哈萨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第32页。
    386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吉尔吉斯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第47页。
    387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塔吉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
    388 商务部欧洲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10页。
    389 张学安:“中国外资准入法律再审视”,《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1期,第59页。
    390 陈咏梅:“加入世贸后中国的外商投资法律环境”,《特区经济》,2005年12月,第40页。
    391 王卫:“俄联邦投资法制和政策研究”,《北方经贸》,2006年第12期,第24页。
    392 安兆祯:“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对俄投资”,《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2期,第24页。
    393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哈萨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第32页。
    394 顾华祥:“论国际合作发展视野下的中亚五国经贸法律制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28页。
    395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吉尔吉斯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第47页。
    396 陈琪:“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律环境评析”,《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60页。
    397 新疆中亚科技经济信息中心、新疆对外贸易经济信息中心编:《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经贸法律法规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398 商务部欧洲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11页。
    399 Richard Weitz,"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The Primakov Vision and Central Asian Realities",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Winter,2007.31-WTR Fletcher F.World Aff.103.
    400 Jiangyu Wang,"China's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The Law,Geopolitics,and Impact on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2004.
    401 潘光、胡键:《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部分。
    402 有学者认为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选择模式(参见郑雪平、米军著<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研究>,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实务界也有论者主张上合组织应以建立自贸区为长期发展目标(参见商务部欧洲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著<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1期);还有的学者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关税同盟才能促成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参见唐朱昌、陆剑著<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论析>,载<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2期)。
    403 Colin B.Picker,"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V.The WTO:A Proposal For Reform Form of Article ⅩⅩⅣ to Counter This Institutional Threa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Summer 2005.26 U.Pa.J.Int'l Econ.L.267.
    404 曾令良:“区域贸易协定的最新趋势及其对多哈发展议程的负面影响”,《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405 Won-Mog Choi,"Legal Problems of Making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With Non-WTO-Member St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December,2005.
    406 Won-Mog Choi,同上注。
    407 K.Dam,"Regional Economic Arrangements and the GATT:The Legacy of a Misconception",(1963) 30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s 615;Jackson,World Trade and the Law of GATT 575.
    408 刘瑛:“关贸总协定第24条的再解读:规则、案例和展望”,《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2期。
    409 Article 44 of the Havana Charter,Paragraph 6.
    410 Jahn.J.Jackson,"The Puzzle of GATT." Legal Aspects of a Surprising Institution",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1967(1):132.
    411 Richard Weitz,"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The Primakov Vision and Central Asian Realities",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Winter,2007.31-WTR Fletcher F.World Aft.103.
    412 Report of Committees and Principle Sub-Committe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 Employment U.N.Doc.ICITO 1/8(1948),p.52.
    413 Won-Mog Choi,"Legal Problems of Making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With Non-WTO-Member St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December,2005.
    414 尼加拉瓜1950年5月加入关贸总协定:萨尔瓦多1995年5月成为GATT/WTO成员国。
    415 The Free-Trade Area Treaty Between Nicaragua and El Salvador,Decision of 25 October 1951,BISD Ⅱ/30.
    416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im Agreements between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nd the Czech Republic,Slovak Republic,Hungary,Poland,Bulgaria and Romania and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s between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nd Estonia,Latvia and Lithu-ania,Note on the Meeting of 19 June 1997,WT/REG1/M/2;WT/REG2/M/2;WT/REG7/M/2;WT/REG8/M/2;WT/REG9/M/2;WT/REGIS/M/2,3 October 1997,para33.
    417 Terence P.Stewart,ed,"The GA TT Uruguay Round-A Negotiating History(1986-1992"),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3,Volume Ⅱ,Services-Annexes-GATT Services Chapter:Annex Ⅰ.
    418 Terence P.Stewart,ed,同上注。
    419 Terence P.Stewart,ed,同上注。
    420 Won-Mog Choi,"Legal Problems of Making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With Non-WTO-Member Stat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December,2005.
    421 Zakir Hafez,"Weak Discipline:GATT Article ⅩⅩⅣ and The Emerging WTO Jurisprudence on RTAs",North Dakota Law Review,2003,79N.D.L.Rev.879.
    422 Basic Information o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WTO Doc.WT/REG/W/44,7 February 2002.
    423 同上注。
    424 马俊驹 龚向前,“论能源法的变革”,《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第147页。
    425 Barry Burton,Energy Secruity-Manging Risk in a Dynamic Legal and RegulatoryEnviromn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p.461-462.
    426 杨泽伟:“跨国能源管道运输的若干国际法问题”,《暨南学报》,2007年第5期。
    427 P.Heren.NaturalGas Pipes in Peace.Petroleum Economist Vol 61,No 3.1994.
    428 葛艾继等:《国际油气合作理论与实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429 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页。
    430 漆多俊、沈明宇:“国际石油合作模式演变及合同领域扩张”,《河北法学》,2007年第12期。
    431 徐振强、王育红:“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模式的特征及演进”,《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1期。
    432 吴大辉:“中俄源合作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4日,第3版。
    433 王年平:“从‘地下资源与地下资源利用法'修订看哈萨克斯坦能源政策的变化”,《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11期.
    434 Grace Wandoo Nomhwange,Transboundary Pipelines:What Is the Role of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 Regarding Disputes Settlement,Dundee University Thesis 2005,P.5.
    435 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436 杨泽伟:“跨国能源管道运输的争端解决机制”,《法学》,2007年第12期。
    437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下)”,《大经贸》,2007年第9期,第83页。
    438 “新安全观”是中国政府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新型安全理论体系,首倡于二十世纪几卜年代,完善于本世纪初,其核心内容被概括为“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具体内涵包括: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前提;彼此平等和相互尊重主权安全是获得国际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与地区安全密切相关,相互合作是实现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的有效保障;安全的范围和获取安全的手段都应该是综合的,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要确保经济安全,就必须在国家之间建立相应的安全合作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式就是要超越“冷战思维”,用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彼此的争端和分歧;安全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安全问题的处理心该具有普遍性。
    439 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0页。
    440 莫洪宪:“上海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746页。
    441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442 许涛:“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安全合作进程与前景分析”,《国际观察》,2006年第2期,第38页。
    443 吴绩新:“从安全合作到能源合作”,《国际展望》,2007年第18期,第10页。
    444 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反恐安全合作:进程与前景”,2008年第11期,第20页。
    445 张屹峰:“上合组织应深化多边经济合作”,《文汇报》,2007年9月25日,第.3版。
    446 常庆:“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职能”,《国际观察》,2003年第4期,第30页。
    447 潘光:“切实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求是杂志》,2006年第9期,第55页。
    448 蒙延军、李豫新:“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科技和产业》,2008年第9期,第37页。
    449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450 赵华胜:“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前景的几点看法”,《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3期,第23页。
    451 陆钢:“中亚局势变化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定位问题”,马振岗主编:《稳步前进的上海合作组织》,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452 赵华胜,同前注,第24页。
    453 冯玉军:“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1期,第16页。
    454 李立凡:“论上海合作组织经济与贸易合作”,《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81页。
    455 霍孟林:“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56页。
    [1]刘颖、邓瑞平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梁西:《国际组织法》(总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梁西:《国际组织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王铁崖主编:《中国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6]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7]王铁崖:《国际法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李浩培:《条约法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李浩培:《李浩培文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2][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3][英]安托尼·奥斯特:《现代条约法与实践》,江国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黄德明:《现代外交特权与豁免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梁彗星:《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6]杨立新:《人身权法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7]孙宪忠:《中国物权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8]万鄂湘、石磊、杨成铭、邓洪武:《国际条约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黄风:《引渡制度》(增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0]邢广程、孙壮志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
    [21]崔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潘光、胡键主编:《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综合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3]郑雪平:《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1999年版。
    [25]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6]李先波等:《主权·人权·国际组织》,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李钢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
    [28]曹建明主编:《WTO与中国的司法审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9]吴兴光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概论》,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30]程信和主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法律模式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31]王勇:《条约在中国适用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阮传胜:《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4]赵永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35]马进保:《国际犯罪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6]贾宇:《国际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马振岗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38][美]胡曼·佩马尼:《Regional Security and The Future of Central Asia》,王振西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9][哈]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赛力克·纳雷索夫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
    [40][哈]卡·托卡耶夫:《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赛力克·纳雷索夫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41]葛艾继、郭鹏等:《国际油气合作理论与实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著:《全球战略大格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1]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
    [2]梁西:“论国际社会组织化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法学评论》,1997年第4期。
    [3]高岚君:“国际组织法21世纪发展的几点思考”,《当代法学》,2001年第12期。
    [4]高飞:“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综述”,《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4期。
    [5]饶戈平:论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法的关系”,《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
    [6]车丕照:国际法规范分类研究”,徐冬根主编:《跨国法评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7]车丕照:“国家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5期。
    [8]王奇:“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应对举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9]庞小妹:“论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主体地位”,《当代法学》,1999年第6期。
    [10][哈]古利娜尔·图苏普巴耶娃:“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马振岗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1]马俊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2]秦伟刘保玉:“略论法律人格的内涵变迁及立法评判”。《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
    [13]刘少华:“论东盟的法律人格”,《东南亚研究》,2008年版第1期。
    [14]张献:《APEC的国际经济组织模式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万鄂湘、石磊:“论国际组织缔约能力的法律依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16]黄德明:“略论欧洲共同体与欧洲联盟的法律人格”,《法学评论》,1998年第6期。
    [17]黄德明:“论欧洲联盟机构及其职员的特权与豁免”,《法学评论》,2003年第3期。
    [18]黄德明:“现代国际法特权与豁免制度理论依据的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主办:《武大国际法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石磊:“国际组织所缔结的条约与成员国的关系”,《中国法学精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鄂晓梅:“简析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的理论依据”,《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1]孙林、张红虹:“国际组织的特权与豁兔”,《中国国际法年刊》,1982年版。
    [22]蒋为群、蓝光喜:“反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时代法学》,2005年第5期。
    [23]黄金祺:“政治庇护与外交庇护”,《世界知识》,1987年第9期。
    [24]邢广程:“上海合作组织的新发展”,《求是杂志》,2003第14期。
    [25]宋伟:“关于国际组织的结构主义分析”,《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
    [26]戎卫东:“欧盟的组织结构”,《中国标准化》,2000年第10期。
    [27]谢晖:“论法律秩序”,《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8]乔兴旺:“中哈油气资源国际法保障初步研究”,《资源科学》,2008年第4期。
    [29]李扬勇:“国际组织宣言和决议的法律效力”,《孝感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0]郑宇硕:“从国际法观点评析中英联合声明”,《法学评论》1988年第4期。
    [31]洪丹:“试论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前沿》,2006年第9期。
    [32]秦娅:“联合国大会决议的法律效力”,《中国国际法年刊》(1984年版)。
    [33]卞晓琦、赵黎:“论国际组织决议在国际法上的效力”,《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
    [33]杨泽伟:“再论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效力问题”,《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
    [34]黄瑶:“国际组织决议效力探源”,《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
    [35]赵常庆:“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当代亚太》,2003年版。
    [36]尹继武、田野:“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选择形式:一种交易成本分析”,《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
    [37]沈旭辉、刘鹏:“从策略性联盟到意识形态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及动因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8]赵秉志、杜邈:“在联合国法律框架内进行反恐斗争”,《法学杂志》,2008年第3期。
    [39]赵秉志、杜邈:“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赵秉志、杜邈:“俄罗斯及中亚诸国反恐怖法律评述”,《法学评论》,2007年第1期。
    [41]许桂敏:“试析俄罗斯的反恐对策”,《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2]莫洪宪:“论俄罗斯反恐怖活动法与我国反恐立法之构想”,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莫洪宪:“联合国反恐规约在我国的贯彻实施”,《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
    [44]尹生:“中国反恐法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当代法学》,2008年第3期。
    [45]刘远山:“略论多边反恐条约的实施——兼论我国反恐法制的完善”。《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46]王秀梅等:“国际组织及各国反恐立法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47]王秀梅:“恐怖主义犯罪:维护公共秩序与保障人权的平衡”,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48]王秀梅:“论恐怖主义的惩治和我国立法的完善”,《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49]李希慧、徐立:“恐怖主义的概念、特征及反恐的立法完善”,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袁登明:“反恐立法中的人权保障”,赵秉志主编:《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6页。
    [51]王立民:“中国的反恐怖立法及其完善”,《时事观察》,2003年第3期。
    [52]霍孟林:“略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3期,
    [53]简基松:“完善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法律机制之建言”,《法律科学》,2008年第4期。
    [54]江国青:“反恐人权保护与世界和平”,《外交评论》,2005年第6期。
    [55]胡楠:“由《爱国者法案》引发的反恐人权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6]郭理蓉:“反恐与人权保障”,《人民检察》2006年第2期。
    [57]赵飞、赵素萍:“论反恐中的人权保障”,《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58]刘强:“越反越恐:反恐理念和方式的缺失”,《国际观察》,2006年第5期。
    [59]胡铭:“价值抉择:反恐措施与刑事诉讼”,《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60]王金贵:“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实践与发展”,《人民检察》,2005年第10期(下)。
    [61]成良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发展”,《公安研究》,2002年第2期。
    [62]柯葛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各论”,《政法论坛》,1996年第4期。
    [63]赵永琛:“中国引渡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4]江涌:“以反恐合作为视角看我国引渡法的完善”,《公安研究》2007年第7期。
    [65]成良文:“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基本原则”,《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66]黄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若干新发展”,《当代法学》,2007年第6期。
    [67]黄风:“国际引渡合作规则的新发展”,《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3期。
    [68]高俊义:“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犯罪资产分享问题初探”,《公安研究》,2005年第12期,第72页。
    [69]莫洪宪:“上海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0]张屹峰:“上海合作组织应深化多边经济合作”,《文汇报》,2007年9月25日。
    [71]韩璐:“2007年度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讨会综述”,《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72]潘光:“切实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求是》,2006年第9期。
    [73]朱南平:“论中俄经贸合作立法的完善”,《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4]吴景峰:“俄罗斯贸易体制政策调整及中国的应对之策”,《求是学刊》,2008年第9期。
    [75][俄]罗安德烈:“WTO与俄罗斯法律改革”,《俄罗斯东欧中亚市场》,2006年第12期,
    [76][俄]雷罗夫.A西特尼科夫.K.A,“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7]高中毅:“了解俄罗斯法律,促进中俄投资”,《满洲里报(汉)》,2007年7月10日。
    [78]王也琪:“外国石油公司在俄罗斯投资面临的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2期。
    [79]顾华祥:“论国际合作发展视野下的中亚五国经贸法律制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80]黄运良、庄岚:“中亚五国外贸合作法律法规”,《大陆桥》,2005年第11期。
    [81]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哈萨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
    [82]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
    [83]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吉尔吉斯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
    [84]中国商务部欧洲司综合处:“塔吉克斯坦主要经贸法律法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8期。
    [85]陈琪:“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律环境评析”,《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86][俄]B.A.MaTBees,“中亚上合组织成员国同俄罗斯及中国的经济合作态势”,聂书岭译,《中亚信息》,2007年第4期。
    [87]苏磊、王林彬:“浅析中亚国家对外经贸法的发展及对新疆边贸的影响”,《新疆财经》,2003年第2期。
    [88]沈四宝:“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4年1月30日。
    [89]耿国轩:“浅析我国国际投资法之现状和未来”,《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3期,第129页。
    [90]李强:“国际经济中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经贸》,2005年第11期。
    [91]李玫:《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吴珊红:“贸易投资便利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工作”,《国际商报》,2004年1月12日。
    [93]吴珊红:“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国际商报》,2004年1月19日。
    [94]须同凯:“稳步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经贸》,2008年第1期。
    [95]郑雪平、孙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3期。
    [96]王月金:“上合自由贸易区还有多远”,《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8月28日。
    [97]赵儒玉:“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便利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2006-07-25。
    [98]刘华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贸易发展现状评估与展望”,《国际贸易》,2008年第9期。
    [99]刘华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投资现状评估与展望”,《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9期。
    [100]商务部欧洲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4年第1期。
    [101]刘应元:“中国关税政策及效应分析”,《北方经济》,2006年第2期。
    [102]邓纲:“非关税壁垒论纲”,《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03]张永华:“中国非关税措施立法初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04]赵传君:“关于中俄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探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105]张学安:“中国外资准入法律再审视”,《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1期。
    [106]陈咏梅:“加入世贸后中国的外商投资法律环境”,《特区经济》,2005年12月。
    [107]王卫:“俄联邦投资法制和政策研究”,《北方经贸》,2006年第12期。
    [108]安兆祯:“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对俄投资”,《西伯利亚研究》,2008年第2期。
    [109]曾令良:“区域贸易协定的最新趋势及其对多哈发展议程的负面影响”,《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10]刘瑛:“关贸总协定第24条的再解读:规则、案例和展望”,《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2期。
    [111]马俊驹、龚向前:“论能源法的变革”,《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112]杨泽伟:“跨国能源管道运输的若干国际法问题”,《暨南学报》,2007年第5期。
    [113]漆多俊、沈明宇:“国际石油合作模式演变及合同领域扩张”,《河北法学》,2007年第12期。
    [114]徐振强、王育红:“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模式的特征及演进”,《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1期。
    [115]吴大辉,“中俄源合作的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4日。
    [116]王年平:“从‘地下资源与地下资源利用法'修订看哈萨克斯坦能源政策的变化”,《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11期。
    [117]杨泽伟:“跨国能源管道运输的争端解决机制”,《法学》,2007年第12期。
    [118]崔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下)”,《大经贸》,2007年第9期。
    [119]许涛:“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安全合作进程与前景分析”,《国际观察》,2006年第2期。
    [120]吴绩新:“从安全合作到能源合作”,《国际展望》,2007年第18期。
    [121]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反恐安全合作:进程与前景”,2008年第11期。
    [122]张屹峰:“上合组织应深化多边经济合作”,《文汇报》,2007年9月25日。
    [123]常庆:“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职能”,《国际观察》,2003年第4期。
    [124]潘光:“切实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求是杂志》,2006年第9期。
    [125]蒙延军、李豫新:“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科技和产业》,2008年第9期。
    [126]赵华胜:“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前景的几点看法”,《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3期。
    [127]陆钢:“中亚局势变化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定位问题”,马振岗主编:《稳步前进的上海合作组织》,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28]冯玉军:“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1期。
    [129]李立凡:“论上海合作组织经济与贸易合作”,《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130]霍孟林:“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1]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2]李红:“国际组织的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3]成良文:“刑事司法协助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34]苗京平:《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5]王年平:《国际石油合同模式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6]周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法律问题初探”,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晋崖,“‘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职能'评介”,《光明日报》,2007年2月25日。
    [2]《人民日报》,1996年4月27日。
    [3]《人民日报》,1997年4月25日。
    [4]《人民日报》,2000年7月5日。
    [5]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一辑。
    [6]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1996-2003)。
    [8]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二辑)。
    [9]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编:《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三辑)。
    [10]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2007-03-15。
    [11]新疆中亚科技经济信息中心 新疆对外贸易经济信息中心编:《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经贸法律法规汇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http://www.sectsco.org/html/00009.html,2008-8-13访问。
    [13]http://china.findlaw.cn/fagui/,2008-8-9访问。
    [14]http://www.jobs.cn/newsInfo/2008-8-27/20088279442112292380_1.htm。
    [15]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06/154748.php,2008-11-5。
    [16]http://www.chinaqw.com.cn/node2/node116/node1090/node1091/userobject.html.2008-12-6.
    [17]http://www.falvfagui.com/fagui/fagui/bumenguizhang/waijiao/200109.htm.2008-12-8.
    [18]http://www.un.org/chinese/aboutun/prinorgs/sc/sres/011/s1377.htm.2008-12-9.
    [1]Roy Allison & Lena Jonson,Central Asian Security: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1.
    [2]HenryG·Schermers,Institutional International Law,Sijthoff§Noordhoff,1980.
    [3]Georges Abi-Saab,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UNESCO Paris,1981.
    [4]M.Bedjaoui ed,International Law: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1.
    [5]Subhas C.Khare,Use of Force Under United Nations Charter,Metropolitan Book Co.Ltd,1985.
    [6]E.Hoyt,Unanimity Rule in the Revision of Treaties,a Re-examination,the Hague,1959.
    [6]C.Jenks,Inlernalional Immunities,Stevens £ Sons Ltd,1961.
    [7]H.F.Bekker,The Legal Position of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4.
    [8]E.Denza,Diplomatic Law:Commentary on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Oceana Publications Inc,1976.
    [9]G Mclanahan,Diplomatic Immunity:Principles,practices,Problems,Hurst£Co.,1989.
    [10]Heray G Schermers & Niles M.Blokker,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4th ed,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3.
    [11]Louis Henkin,International Law Case and Materials,3~(rd) ed,West Publishing Co,1993.
    [12]Anthony Aust,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3]Malclm N.Shaw,International Law (Fourth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4]Kamal Hossian (ed),Legal Aspects ofthe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Frances Printer Publisher Ltd,1980.
    [15]Krzysztof Skubiszewski,A New Source ofthe Law of Nations:Re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En Homage a Paul Guggenheim,1996.
    [16]Sir Robert.Jennings & Sir Arthur.watts,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Vol.1,9thed,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17]Barry Burton,Energy Secruity-Manging Risk in a Dynamic Legal and RegulatoryEnv-iromn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8]James M.Henslin,Social Problems,3~(rd),Prentice Hall,1994.
    [1]M.Lachs,“Legal Framework of a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6 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1992.
    [2]Rizwan Zeb,“USA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oasus (1992-2003)”,Regional Studies,2004,volume I.
    [3]Fiona Hill,“The Caueasus and Central Asia”,Brookings Policy Brief,M ay 2001.
    [4]Bates Gill,"Shanghai Five:An Attempt to Counter US Influence in Asia",Newsweek Korea,May 2001.
    [5]Scan L Yore,"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The Future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arvard Asia Quarterly,September 2002.
    [6]Jiangyu Wang,"China's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The Law,Geopolitics,and Impact on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Singapore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2004.
    [7]Xu Tao,"Regional Cooperation in CentralA sia&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une18,2004.
    [8]Scan L Yore,"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The Future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Harvard Asia Quarterly,September 2002.
    [9]Chen Q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4(11)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November,2005.
    [10]Jan Klabbers,"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IUS Gentium,2007.
    [11]Mario Prost,"Paul Kingsley Clark,Unity,Diversity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How MuchDoes the Multi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eally Matter?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July,2006.
    [12]Chen Q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4(1)",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June,2005.
    [13]Arsanjani,"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s Law-Makers(by Josee)"(Book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July,2006.
    [14]E.Vattel,"Le Driot Des Gens",1758,Scott(ed),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Law,1916.
    [15]Joehen Bernstorff,"Procedures of Decision-Making and the Ro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German Law Journal,November 1,2008.
    [16]Mutlaq Al-Qahtani,"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March,2006.
    [17]Zhang Deguang,"The Shanghai CooperationOrganization:Heading Toward New Glory",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Summer 2006.
    [18]Mutlaq Al-Qahtani,"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March,2006.
    [19]Richard Weitz,"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The Primakov Vision and Central Asian Realities",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Winter,2007.
    [20]Hu Qian,"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2",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3,Chinese Practice.
    [21]RⅡdiger Wolfrum,“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xercise of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the Exampl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isheries Organizations”,German Law Journa,INovember 1,2008.
    [22]Miles Kahler,“Legalization as Strategy:The Asia-Pacific Cas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Cambridge,Summer 2000.
    [23]Zhu Lijiang,“Chinese Practice i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2006(111)”,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March,2008.
    [24]R.Bernhardt (edit),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publish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Public Law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5.
    [25]Oscar Schachter,The Relations and the Law of Outer Space,YBWA1965.
    [26]Jan Klabbers,The Concept of Treaty in International Law,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6.
    [27]O.Schachter,“The Existence of Non-Binding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AJIL,1997,p.296.
    [28]Michard Allan,“Terrorism,Extradition £ International Sanctions”,Symposium on Terrorism and Security Aboard International Airlines,Albany Law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3.
    [29]Mark B.Baker,“Terrorism and the Inherent Right of Self-Defense”,Bous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Autumn,1987.
    [30]Colin B.Picker,“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V.The WTO:A Proposal For Reform Form of Article XXIV to Counter This Institutional Threa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Summer 2005.
    [31]K.Dam,“Regional Economic Arrangements and the GATT:The Legacy of aMisconception” 30
    [32]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s 615;Jackson,World Trade and the Law of GATT 575.
    [33]Jahn.J.Jackson,“The Puzzle of GATT:Legal Aspects of a Surprising Institution”,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1967(1).
    [34]Zakir Hafez,“Weak Discipline:GATT Article XXIV and The Emerging WTO Jurisprudence on RTAs”,North Dakota Law Review,2003.
    [35]P.Heren,NaturalGas Pipes in Peace,Petroleum Economist,Vol 61,No 3.1994.
    [36]Rudiger Wolgrum ed,“Blocs and Groups of States at United Nations:Law,Politics and Practice”,vol.1,MartinusNijhoffPublishers,1995.
    [1]Frederic Starr,“The United States,Afghanistanand,Central Asia”, http://eurasia.nias.ku.dk/publication/niasnytt,2006-2-12.
    [2]Grigory.Tunlin,"the Legal Na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119RdC,1996,Ⅲ.
    [3]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Reports of Judgments,Advisory Opinions and Orders,1949.
    [4]UN Doc.A/CONF.129/4.
    [5]Yearbook of United Nations(YUN),1948-1949.
    [5]Annual Report of the SG of the UN,1955-1956,GA Official Record 11~(th) Session Supplement 1,A/3137.
    [6]Reports of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1949.
    [7]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SSR,Institute of State and Law,a text book for use in Law Schools,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Moscow.
    [8]Seidel-Hohenveldern,Failure of Controls in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Tin Agreement,in N.Blokker and Muller(ed),Towards More Effective Supervsion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Essays in Honor G.Schermers,Vol.1,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9]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iplomatic Intercourse and Immunities,Official Records,Vol.1,UN Doc A/Conf.20/14.
    [10]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4",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November,2005.
    [11]The ASEAN Charter,CharterⅦ,Article20.
    [12]Reports of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1982,p.386.
    [13]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Publications,Series A,Judgment No.10.
    [14]ASEAN Convention on Counter Terrorism,Article ⅩⅥ.
    [15]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 Con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mbating of Terrorism,Article 3.
    [16]Vemon Loeb,Anti-Terrorism Powers Grow,Washington Post,January 29,1999.
    [17]Article 44 of the Havana Charter,Paragraph 6.
    [18]Report of Committees and Principle Sub-Committe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 Employment
    [19]The Free-Trade Area Treaty Between Nicaragua and El Salvador,Decision of 25 October 1951,BISD Ⅱ/30.
    [20]Examination of the Interim Agreements between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nd the Czech
    [21]Republic,Slovak Republic,Hungary,Poland,Bulgaria and Romania and the Free Trade
    [22]Agreements between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nd Estonia,Latvia and Lithu-ania,Note on the Meeting of 19 June 1997,WT/REG1/M/2:WT/REG2/M/2;WT/REGT/M/2:WT/REGS/M/2;
    [23]WT/REGg/M/2;WT/P,EGIS/M/2,3 October 1997,para33.
    [24]Terence P.Stewart,ed,"The GATT Uruguay Round-A Negotiating History(1986-1992"),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3,Volume Ⅱ,Services-Annexes-GATT Services Chapter:Annex Ⅰ.
    [25]Basic Information o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WTO Doc.WT/REG/W/44,7 February 2002.
    [26]Grace Wandoo Nomhwange,Transboundary Pipelines:What Is the Role of the Energy Charter
    [27]Treaty Regarding Disputes Settlement,Dundee University Thesis 2005.
    [28]U.N.Doc.ICITO 1/8(1948),p.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