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只有深刻地认识武术教育过去,才能充分地理解武术教育现在,才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抉择,展望武术教育未来。教育是武术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教育使武术能够成为今天这样丰满而曼妙的身躯。因此,本文运用历史学方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对武术教育进行历史学审视,旨在充实武术基本理论,推动现代武术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
     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
     一、导论。主要论述选题依据、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创新点、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武术教育相关概念。
     二、中国武术教育的历史嬗变。先秦至汉唐时代,中华民族的性格表现出了张扬的、外向的一面;宋以降,中华民族的性格由张扬转入内敛。近代中国社会给传统文化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冲击,直至今天,这种文化冲击的余绪还在影响着我们。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始了中国发展的新纪元。作为文化存在的武术及武术教育也由此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基于以上的历史轮廓,本研究以时间为轴线,将武术教育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它们分别为源起期武术教育、夏朝至唐朝尚武背景下武术教育、宋朝至清朝质文背景下武术教育、近代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与交融背景下武术教育、现代武术教育。
     三、中国武术教育思想。武术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武术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武术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看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武术教育思想。葛兆光先生认为,思想史存在一种连续性思路,“真正绵延至今而且影响今天生活的是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反复思索的问题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基于这个学术观点和武术古今教育实践,本研究将武术教育思想总结为五部分,技击:亘古不变的武术教育主导思想;武德:矢志不渝的武术教育思想;教育媒介:中国武术教育方法论;学生与老师:中国武术教育主体论;武术“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
     四、中国武术教育制度。在教育学原理中,教育制度通常是只研究教育的各种施教结构系统,其中最主要是学校教育。本章研究认为,中国最早学校武术教育可以推到夏、商朝。西周形成了以“六艺”为内容的文武兼备教育。整个封建社会官学中,几乎没有武术教育。私学对武术教育中师徒传承方式和教法方面影响较大。书院对武术教育开展很少,但也有个别学者在书院传播武术教育,如清初教育家颜元。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是武术教育重要“阵地”。武举制破天荒第一次给广大习武者有了奋斗的目标,给古代习武之人一个进仕之阶,吸引广大民众习武。民间结社推动了武术教育的民间传播。近代中国武术开始迈入学校,1915年教育部指示“各学校应添中国旧有武技”。同时出现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这两大民间和官方专门武术教育机构。现代武术教育制度以存在形式而言,大致有以竞技武术职能为主的武术教育系统、学校武术教育系统和社会武术教育系统。
     五、中国武术教育区域性。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武术文化区域多样性。本文以不同物质生产方式区域为基点,将武术教育区域分为以农耕经济文化背景为主的武术教育区、以游牧经济文化背景为主的武术教育区。中国武术教育区际共享是指两个或者多个武术文化区域在教育上共同拥有一种武术文化现象。以传统武术教育和现代武术教育为视角,本研究将武术教育的区际共享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
     六、中国武术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本文从“教育→民族文化→民族认同→民族凝聚力”这一逻辑思维出发,研究认为,武术中蕴涵着丰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武术教育的核心;武术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七、21世纪的中国武术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剖析武术功能、教育媒介以及武术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汤一介先生认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仅不会拒绝外来文化,而是欢迎它,以便使自身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21世纪中国武术教育应该坚持国际化和民族化“两条腿”走路,站在武术教育民族化的基础上,传承民族优秀武术文化,同时迈出国际化步伐,使武术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东风”,在全球得到弘扬。
“History is the endless conver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old tim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on the base of knowing the history of the old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which help us make the right choice and predict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It is the education, which is the most powerful motivation , that make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become more and more advanced . Therefore ,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nrich the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 promote the growth of it and convey our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view of history by historical methods social investing methods and so on .
     There are seven parts in this article .
     The First Chapter . The introduction , which introduces the foundation of choosing the title , the aim of the study , the meaning and the special parts , the relevant study summarize , the study method , and some relevant concepts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From Qing Dynasty to Han Tang Dynasty , one par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is exaggerated and extroverted . In Song Dynasty , Chinese character was changed from exaggeration to moderation . In modern times , Chinese culture brought the countless influence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 even now , it still affects us . In 1949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ad Chinese people creating a new country which stands for a new beginning of Chinese development . As a kind of culture ,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started a wholly new way . In this article ,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 which are the period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exaggerate period from Xia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moderate character period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 the modern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t the background of advocating Martial Arts 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The Third Chapter . The idea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Such idea is a kind of viewpoint about the phenomenon and question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on the base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practice . There are differenc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ideas in different times . Mr. Ge Zhaoguang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a kind of continual thinking ways in the history of thinking . He said :“The real factors which survive till now and affect nowadays life are the increasing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 the questions pondered again and again , as well as the forming concepts .”According to such an academic viewpoint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the old times and current times , the idea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 Firstly , the attacking idea , which is always the primary leading idea from the old times ; Secondly , the moral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 whose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has never been changed ; Thirdly , the educational medias , which is 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Fourthly ,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 which are the main bod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Fifthly , the educational idea about“rescuing the nation”and“having a healthy and strong body”.
     The Fourth Chapter .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system . Among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s always the teaching systems of research education , among the most importance part is the school education .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earliest school education about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dating back to Xia Dynasty and Shang Dynasty . In Xi Zhou , it formed a kind of education including literary and Martial Arts , with the content of“L iu Yi”.There was even no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during the whole feudal government education . The private schoo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learning pattern in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Although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was held less in th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ing , very few scholars spreaded it ,such as Yan Yuan educato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During the cold weapons times , the army wa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The system of“Wu J u”, which attracted people to learn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 firstly gave the struggling goal and a way of promoting to the people who play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 The folk organizations help to sprea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In modern times ,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began to step into school . In 1915, the educational department pointed out that“the Chinese Martial should be added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s”. At the same time , two folk and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bou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ppeared , which are“Jing Wu physical education committee”and“governmental Chinese Martial Arts center”.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system has three existing forms , the first one i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sports Wushu ; the second one is schooling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system ; the third one is the community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system .
     The Fifth Chapter . The reg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geography environment of China , different region has different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al regions , one is mainly supported by the economic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ultivate , the other is supported by the economic cultural background of nomadism . The share between the region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points out that more than two regions own a same kind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al phenomenon . There are two types about the regional share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in accordance to the bas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which have traditional type and modern type .
     The Sixth Chapter .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nd the cohesive force of Chinese people . The researchers consider that there is the national spirit on the base of the patriotism among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 by the logic thinking of education→national culture→national agreement→national cohesive force .The patriotism is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the cohesive force of Chinese people .
     The Seventh Chapter.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 A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 there are challenges in the front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 the educational medium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or . Mr. Tang Yijie thinks that if a kind of culture is alive , such culture will not refuse the foreign cultures , but welcome them ,in order to make itself more healthy and advanced .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should be both internationally and nationally and should inherit the excellent na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for the sake of spreading our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ll around the world .
引文
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Ⅲ.
    2美国师生向温总理提出的54个问题[EB/OL].http://www.ce.cn.2004-03-15.
    3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科学, 2005,( 2).
    4旷文楠.论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17(2):1.
    5周伟良.梅花拳考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8(4):14.
    6周伟良.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试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17(4):1-7.
    7周伟良.近代武术史中思维方式的嬗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4):26-29.
    8孟乃昌.戚继光与太极拳[J].体育文史,1987,(3):33.
    9易绍武.包世臣<记两棒师语>中的武术史料》[J].体育文史,1987,(3):58.
    10龚双安.武术教育家吴图南教学思想诠释[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8,(6).
    11张昌来.论黄氏父子对武当武术的历史贡献[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 3).
    12林伯原.论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3):42-47.
    13马明达.从通臂到通备――略论通备武学的起源[J].体育学刊,2001,8(6):33.
    14林荫生.福建南拳的成因[J].体育文史,1990,(6).
    15吕光明.我国学校武术发展源流探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23.
    16江百龙.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社会学原因探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 2):70.
    17李厚芝等.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1998,( 4).
    18王晓东等.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史溯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121.
    19王燕.学校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16(4):28.
    20许启洪.试论学校武术的现状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9, 14( 3): 64.
    21林伯原.民国初期学校武术课程的设置状况[J].体育文史, 1994,( 4).
    22蔡宝忠.武术普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及试验效果观察[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 2).
    23张选惠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现状的调查及改革设想[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7, 23(2):59.
    24张秋等.对国家体委直属体院武术专业本科现行教学计划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3).
    25蔡仲林等.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J].武术科学,2004,(5).
    26吕韶钧等.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7, 20( 4): 54- 58.
    27王楚泽等.从高师院校武术专业教育的功能谈武术专业教学的改革[J].浙江师大学报,2001,(1).
    28阳洪波.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材改革思考[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29黄秀玉.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30吴建军.对学校武术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3).
    31赖锦松等.“表象”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试验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21(1).
    32张彩琴.“想功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J].山东体育科技, 1997,( 1).
    33杨啸原.试析武术教学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34肖亚玲等.多媒体对武术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J].武术科学, 2004,( 4).
    35王少军.技击意识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 1997,( 1): 85.
    36吴忠舜.武术选项课教学方法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
    
    37张志勇.论中国武术“德行”思想的内涵与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 3):18.
    38杨中平等.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s1).
    39白永正等.论中华武术道德的当代意义[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40宿继光.浅析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J].武术科学,2004,( 2).
    41曾世华.论武术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贯彻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
    42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科学, 2005,( 2).
    43郭志禹.论开展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的武术文化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28(1):37-40.
    44王岗.武术是一种文化[J].武术科学,2005,2(1).
    45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史, 2001,( 3): 18- 19.
    46康戈武.古代武术演进的文化结构研究[J].体育文史, 1998,( 3).
    47周伟良.中国武术传统拳种缘起传闻故事的文化学研究[J].体育文史, 1997,( 4).
    48刘学谦.从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健身需求看武术的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3):7-11.
    49朱永光.论秦末汉初武术文化塑造沛籍陪臣与武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1):9.
    50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J].体育与科学,1992年,(1):32.
    51刘惜荣,等.对中国武术文化历史价值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2( 2):118-120.
    52戴国斌.武术在全球化中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9).
    53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2(1):13-15.
    54旷文楠.民族融合与古代武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8(1):8-14.
    55滕盘石.高校武术课与爱国主义教育[J].农垦师专学报,1996,(2).
    56顾敏芳.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探讨[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57《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39.
    59利托尔诺.教育的源起[A].张人杰译.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56.
    60高伟.存在论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
    61高伟.存在论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166.
    62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
    
    63温力.认识的深化和武术概念的嬗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1):6-9.
    64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2):7-10.
    65周伟良.武术概念的外延性术语刍论[J].体育文史,1998(3):38.
    66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1.
    
    67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80.
    68周伟良.武术概念的外延性术语刍论[J]...
    69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
    70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
    
    71周伟良.武术概念的外延性术语刍论[J]...
    72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1.
    7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
    
    74体育院、系教材委员会《武术》编写组编.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3. 1.
    75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76王霞光.让武术走向世界—访国际武联主席伍绍祖[N] .人民日报,1999—11—06(4).
    
    77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114.
    78鲁迅.看镜有感[EB/OL]. http://www.yifan.net. 2002- 03- 15.
    79鲁迅.看镜有感[EB/OL]. http://www.yifan.net. 2002- 03- 15.
    80钱穆.唐宋时代文化[EB/OL]. http://www.hist.pku.edu.cn. 2006- 06- 06.
    81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EB/OL]. http://post.baidu.com. 2006- 06- 14.
    
    82转自毕世明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22.
    8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7.
    84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159.
    85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159.
    86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163.
    87《韩非子·五蠹》.
    88《淮南子·览冥训》.
    89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95- 96.
    90周纬.中国兵器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57. 42.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2.
    
    92杨贤江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413- 414.
    9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7.
    94毕世明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38.
    95《诗经·风·豳风》.
    96《诗经·小雅·巧言》.
    9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7.
    98《史记·太史公自序》.
    99邱丕相,郭志禹,等编.中国武术史.上海体育学院教研室, 1997. 8.
    100《论语·子路篇》.
    
    101《墨子·尚贤》.
    102《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103《国语·晋语》.
    104《荀子·议兵》.
    105《宴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
    106《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汉官仪》.
    107《汉书·高帝纪》.
    108《后汉书·李章传》.
    109《孔子家语》.
    110《晋书·舆服志》.
    111董仲舒《春秋繁露》.
    11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86.
    113乐府《杂曲歌辞·琅琊王》.
    114《杂歌谣辞·陇上歌》.
    115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88.
    116《礼记·王制》.
    117《孟子·滕文公上》.
    118忻剑飞著.世界的中国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1. 275.
    119《史记·律书》.
    120《太平御览·卷三四七》转引《胡非子》.
    121《礼记·内则》.
    122据明人李呈芬《射经》的解释:(一)“白矢”“白镞至指也,此弯弓之法,所谓彀率也”。(二)“参连”“谓先发一矢,三矢夹于三指间,相继拾发,不致断绝,此注矢之法也。”(三)“剡注”“谓矢头剡处直前注于侯,不从高而下,即谚所谓水平箭,此皆发矢之法也。”(四)“囊尺”“囊,平也;尺,曲尺也。谓平其肘,使肘上可置杯水。盖架弦毕便引之,比及满,使臂直如矢也。”(五)“井仪”“言开弓圆满,似井形也。”
    123据《周礼·地官》郑玄注:(一)“鸣和鸾”行车时马颈下的铃要和车上轼上的铃鸣声协调,马稳车平。这是一种控制马的本领。(二)“逐曲水”马车在逶迤的路上屈曲而驶,不致车翻马仆,以适应野战要求。(三)“过君表”奔驰的马车,从仅容车身的门洞中冲出而安全通过,提高车马准确冲刺的能力,以有利于两车相接时的交战。(四)“舞交衢”车马奔驰中,要求根据突发情况左旋右转,回还自如,强调四马协同的能力。(五)“逐禽左”田猎时,要驱车绕到野兽的左方,便于射杀。用于战场则便于发挥弓箭的威力。
    124《礼记·射义》.
    125《论语·八佾篇》.
    126转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0- 21.
    
    127《说苑·卷一·君道》.
    128《礼记·月令》.
    129《史记·孔子世家》.
    130《荀子·议兵》.
    131《墨子·尚贤上》.
    132《荀子·议兵》.
    133《荀子·议兵》.
    134《战国策·西周》.
    13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136《六韬·练士》.
    137《吴子兵法》.
    138《吴越春秋》.
    139转自邱丕相,郭志禹,等.中国武术史.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 1997. 22.
    140《北史》卷六十.
    141刘万国,侯文富主编.新编成语词典[M].海口:南方出版社, 1996. 671.
    142《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
    143颜之推《观戏生赋》.
    144《颜氏家训·诫兵第十四》.
    145唐·李白《上韩荆州书》.
    14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84卷、190卷.
    147《旧唐书·柴绍传》、《旧唐书·刘弘基传》.
    148《新唐书·选举志上》.
    149唐·杜佑《通典·选举志》.
    150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7. 75.
    15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3.
    152清·颜元.颜元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153转自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 258.
    154转自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 258.
    15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丙寅条.
    156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咸平诸臣言时务》,咸平二年春正月条.
    157蔡襄.《襄中惠公集》卷一八,清光绪逊敏斋刻本.
    158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三.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59脱脱等.《宋史》卷六,《真宗纪》一.
    
    160转自贾海涛.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 2006. 37.
    161脱脱等.《宋史》卷二八四,《陈尧佐传》.
    162转自马明达.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 124.
    163《武经总要》卷二.
    164《宋史·兵志》.
    165《枫窗小牍》卷下.
    16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89.
    167《宋史·选举三》.
    168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01.
    169《宋会要辑稿·崇儒》.
    
    
    170《宋史·选举三》.
    171《宋史·兵志四》.
    172吴自牧《梦梁录·瓦舍》.
    17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17.
    174《金史·选举志》.
    175《金史·章宗本纪》.
    176《元史·刑法志》.
    177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78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90.
    179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07.
    180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90.
    181《续文献通考》《学校考一》.
    18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38- 239.
    183《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七.
    184《续通志·选举略四》.
    185《续文献通考》《学校考一》.
    18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89.
    187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209- 213.
    188《清史稿·选举志三》.
    189《清史稿·卷一零八》.
    190郑若曾.《江南经略》.
    191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08.
    192何良臣.《阵记·技用》.
    193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07.
    194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07.
    
    195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08.
    196吴殳《手臂录》.
    197苌乃周《苌氏武技书》.
    198苌乃周《苌氏武技书》.
    19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 1978年.
    200太平天国野史·卷七[M].北京:文明书局, 1932年.
    201转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21.
    202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M].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
    203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22.
    204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共分为五号:第1号,承认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所掠夺的一切特权,并加以扩大,共4条;第2号,延长租界旅顺、大连和南满、安奉铁路的期限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满蒙的一切特权,共7条;第3号,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他人开采,共2条;第4号,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界和割让给他国,1条;第5号,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和兵公厂由中日合办,承认日本在武昌、九江、南昌、杭州、潮州间的铁路建筑权,共7条。
    205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5.
    206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5.
    207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5.
    208梁启超经典文存·论尚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59.
    209梁启超经典文存·论尚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60.
    210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第11页.
    211 1902年8月15日奏呈颁布,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212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该章程。因公布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213光绪帝于1905年9月2日上谕:“著即自丙午科( 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宣告了中国自隋唐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终结。
    214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召集一批留学归国人员草拟各级学校规程,草案初稿经过两次修改,形成三个方案,教育部又三个方案及专家意见公布,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第四个方案。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该方案,因为阴历为壬子年,故称壬子学制。1913年8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小学法令》、《中学法令》、《师范教育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没有冲突,而使其得以充实和具体化,又是两者综合形成了一个全面学制,称壬子癸丑学制。
    215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37.
    216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38.
    217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38.
    218李宁,等主编.中国武术史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54.
    219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203.
    220《中国青年》第32期, 1924- 05- 24( 7).
    
    22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56- 57.
    224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
    225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80.
    
    
    226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90. 308.
    227此定义是198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专题研讨会上对武术概念的界定。
    228《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229邱丕相,郭志禹,等.中国武术史.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 1997. 22.
    230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 .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4.
    231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 .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90.
    232杨少松,周毅成编著.中国教育史稿(古代、近代部分)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67.
    233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3.
    234余功保.盈虚有象[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324.
    235王建华,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 3):92.
    236王建华,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设与改革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 3):93.
    237《朱子语类大全》卷十二.
    238《论语·为政篇》.
    239转自佘志超著.武术[M].海南: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240余功保.盈虚有象[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356.
    24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82- 183.
    24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83.
    24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83.
    244《论语·颜渊》.
    245《论语·雍也》.
    246周伟良著.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64.
    247余功保.盈虚有象[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70.
    248周伟良著.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37.
    
    249《孟子·告子上》.
    250《孟子·尽心上》.
    251《韩愈·师说》.
    252《易》.
    253清·张伯行撰《朱子语类辑略》.
    254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90. 308.
    25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43.
    256老子.道德经[M].黄朴民注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62.
    257《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258《朱子语类》卷十八.
    
    259 (清)王宗岳,等.太极拳谱[M].沈寿点校考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294.
    260 (清)王宗岳,等.太极拳谱[M].沈寿点校考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45.
    261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154.
    262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154.
    
    
    263戚继光.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08.
    264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177- 178.
    
    265《孟子·公孙丑上》.
    266周德昌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152.
    267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106.
    268余功保.盈虚有象[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164.
    
    269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93.
    270《朱子语类辑略》.
    271余功保.盈虚有象[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70.
    272《论语·述耳篇》.
    273《孟子·尽心上》.
    274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251.
    275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197.
    276周德昌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140.
    277《孟子·尽心上》.
    278周德昌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143.
    279清·王夫之撰.《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280宋·朱熹集注.《四书训义》卷十.
    281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9.
    282转自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49.
    283马贤达.中国短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214.
    284转自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49.
    285转自周伟良.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34.
    286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9.
    287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上册)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98—99.
    288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上册)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96.
    289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上册)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101—108.
    290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上册)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99—100.
    291吴文翰武术文存[M].太原:山西科学基技术出版社, 2005. 1.
    292《朱子语类大全》卷十二.
    293《朱子语类大全》卷十二.
    294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313.
    295《论语·子罕篇》.
    296《荀子·劝学篇》.
    297唐·韩愈《进学解》.
    298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89.
    299周德昌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130.
    300转自季培刚.(传承与流变)从民国著作看传统武学的境遇与前途[J] .中华武术,2006(1):54.
    301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154.
    302戚继光.练兵实纪[M].邱心田校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1. 235.
    303周伟良编著.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9.
    304戚继光.练兵实纪[M].邱心田校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1. 236.
    305周德昌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125.
    
    306周德昌著.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126.
    307周伟良编著.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3.
    308论《习武序》的理论特色[EB/OL]. http://www.kungfustar.com. 2007- 01- 21.
    309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2003级博士论文, 24—25.
    310储培君主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 79.
    311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2003级博士论文, 25.
    312当然,这有偏颇的一面。因为同样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其民族不可能不弘扬武士道精神,但是日本最终还是吞下了失败的恶果。战争胜利是多因素的结果。
    313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 22—29.
    314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75.
    315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1—8.
    316范源濂.《今日世界大战中之我国教育》.转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08.
    317吴图南.国术概论[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1.
    318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5.
    319所谓国术,原包括拳勇技击及我国旧有各种武艺而言。(张之江先生语)可见,武术是国术,但是国术不仅仅是武术。
    320转自季培刚.(传承与流变)从民国著作看传统武学的境遇与前途[J] .中华武术,2006(1):54.
    321陈铁生编.精武本纪[M].上海:上海精武体育会, 1919.
    322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35.
    323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37.
    324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35.
    325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7-8.
    326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17-18.
    327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38.
    328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M]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6.43.
    329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M] .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6.41.
    330转季培刚.(传承与流变)从民国著作看传统武学的境遇与前途[J] .中华武术,2006(1):55.
    33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313—314.
    332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36.
    333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2.
    334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 .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6.
    335王宗岳《十三势歌》.
    336因为在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陈微明《太极拳术》、徐致一《太极拳浅说》中“详推”作“想推”,可见,健身只是个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存在。
    337 (法)居伊·索尔曼.美国制造[M] .王新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70.
    338 (法)居伊·索尔曼.美国制造[M] .王新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70.
    339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11.
    340《孟子·滕文公上》.
    341《周礼·春官》.
    342《礼记·文王世子》.
    343《史记·孔子世家》.
    344董仲舒.《春秋繁露·制服》.
    
    345颜之推.《颜氏家训》.
    346《清续文献通考》.
    347《论语·为政篇》.
    348《史记·孔子世家》.
    349《论语·卫灵公篇》.
    350《孟子·告子上》.
    351《论语·雍也篇》.
    352余水清编著.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1.
    353王充.《论衡》.
    354《礼记·射义》.
    355转自陆草著.中国武术[M].广州:广大旅游出版社, 1996. 89.
    356转自陆草著.中国武术[M].广州:广大旅游出版社, 1996. 89.
    357《淮南子·泰族训》.
    358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48.
    359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编.武术文化知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224.
    360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编.武术文化知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224.
    361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149.
    362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150—151.
    363毕世明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423.
    364毕世明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423.
    365毕世明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424.
    366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9.5.
    367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 .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80.
    368戚继光著.练兵实纪[M].邱心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2001. 63.
    369戚继光著.练兵实纪[M].邱心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2001. 186.
    370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2003年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 20- 21.
    371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 .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4.
    372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 .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12.
    37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43.
    374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 .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90. 308.
    375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 .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307.
    37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97.
    37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86—1187.
    378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87.
    379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87.
    380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43.
    381戚继光著.练兵实纪[M].邱心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2001. 62.
    
    382姜戎著.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版社, 2004. 275.
    38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95.
    384习云太著.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96.
    385毕世明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281.
    386苏竞存编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3.
    38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43.
    388邱丕相,郭志禹,等编.中国武术史.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 1997. 42.
    389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100.
    390《宋史·选举三》.
    39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143.
    39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02.
    393《明史·选举志》.
    394《明史·选举志》.
    395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181—182.
    396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9.
    397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08—209.
    398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1—22.
    399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11—212.
    400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12.
    
    401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13.
    402肖佐刚,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武状元[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2. 199.
    403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02.
    404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15.
    406余水清编著.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94.
    40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05.
    408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206.
    409蔡少卿著.中国秘密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24.
    410周伟良.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试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1( 4): 1.
    411蔡少卿著.中国秘密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149.
    41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02.
    41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03.
    
    41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03.
    41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05.
    41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05—306.
    41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06.
    
    418周伟良主编.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0.
    419何启君,胡晓风主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8. 108.
    420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48.
    
    
    42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48—350.
    422陈公哲著.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1. 19.
    42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33.
    424陈公哲.精武会50年[M].上海: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1. 27.
    42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34.
    42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35.
    42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36.
    428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许多省、市、县纷纷按照要求,相继成立省、市、县各级地方国术馆。
    429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 1996. 43.
    430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38.
    43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38.
    432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 1996. 43.
     433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197.
    
    434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200.
    43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95.
    436周伟良编著.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9.
    437邱丕相.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发展现状和历史使命[A] . 2003全国武术科研管理与科研知识培训班资料汇编[C].国家体育总结武术研究院主办,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承办,2003.5.
    438转自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24.
    439武术中心调研组.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 .中华武术, 2006( 1): 24.
    440武术中心调研组.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 .中华武术,2006( 1):24- 25.
    441武术中心调研组.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 .中华武术, 2006( 1): 25.
    442武术中心调研组.民办武校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J] .中华武术, 2006( 1): 25.
    4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18.
    
    444费孝通著.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603- 604.
    445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3.
    446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56. 124.
    447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 .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5.
    448转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 .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5.
    
    
    449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 22.
    450王士性.广志绎·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44.
    451林荫生.福建南拳的成因[J].体育文史,1990(6):48-49.
    452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汝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179.
    453周伟良著.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艺出版社,2005.30.
    454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1- 42.
    455《论语·八佾》.
    456张海洋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6.
    457周伟良著.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39-41.
    458周伟良著.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51.
    459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9.
    460乐府《杂曲歌辞·敕勒歌》.
    46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6.
    462《史记·匈奴传》.
    46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7.
    464乐府《杂曲歌辞·企喻歌》.
    465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7.
    466《左传·隐公九年》.
    467《史记·赵世家》.
    468《史记·匈奴传》.
    469《史记·匈奴传》.
    470周伟良.武术概念的外延性术语刍论[J] .体育文史, 1998( 3): 38.
     471余功保.盈虚有象[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5.
    472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 36.
    473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 75- 76.
    474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 37.
    475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中央国术馆,中华民国二十年. 36.
    476费孝通著.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603.
    47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Ⅲ.
    478韩景春,李毅夫等.汉文“民族”一词考源资料[M].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印,1985.22.
    479韩景春,李毅夫等.汉文“民族”一词考源资料[M].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印,1985.27.
    480《斯大林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286.
    481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4.
    482费孝通著.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603.
    
    
    483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8.
    484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8. 173.
    485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334.
    486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335.
    
    487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145.
    488肖东波,朱永新,等著.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 3- 4.
    489肖东波,朱永新,等著.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 4- 5.
    490任继愈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76.
    491江总书记抓党建重要活动纪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627.
    492怀特.文化科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188.
    493怀特.文化科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188.
    494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77.
    495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12.
    496朱永新,等.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 .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 179.
    497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245- 246.
    
    498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284.
    499戴国斌.看不见的武术套路美:一项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4), 4: 65.
    500王岗.武术是一种文化[J].武术科学,2005,2(1).
    501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 357.
    502《孟子·滕文公下》.
    503顾炎武《饮冰室合集》.
    504文天祥《过零丁洋》.
    505韩锡曾.浅谈精武体育会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浙江体育科学,1993( 1):53.
    506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48- 149.
    507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M] .合肥:黄山书社, 1996. 39.
    508转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62.
    509马洪武主编.中国革命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37.
    510蔡仲林,周之华主编.武术(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4.
    511《论语·卫灵公篇》.
    512《孟子·告子上》.
    513《礼记·大学》.
    514孟乃昌.戚继光与太极拳[J].体育文史,1987(3):39.
    515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评审委员会编.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182.
    51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75.
    517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N] .人民日报, 1990- 05- 04.
    518肖东波,朱永新,等著.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 4- 5.
    519樊树志著.国史概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
    520鲁迅.华盖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8.
    521赵秀玲主编.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46.
    522尚明轩著.孙中山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79. 4.
    523龚良新,易子斌.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70.
    524转自季培刚.(传承与流变)从民国著作看传统武学的境遇与前途[J] .中华武术,2006(1):55.
    525李新玲.青少年人数逐年滑坡[N] .中国青年报, 2004- 08- 16.
    526肖东波,朱永新,等著.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 248.
    527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
    528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33.
    529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3.
    
    530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3.
    531密特朗.对外政策思考[M] .阿尔戴姆·费亚尔出版社, 1986. 18.
    532转载贾海涛.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M] .济南:齐鲁书社, 2006. 5.
    533欧阳修.《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卷五一.
    534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3.
    
    535汤一介著.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66.
    536王霞光.让武术走向世界—访国际武联主席伍绍祖[N] .人民日报,1999—11—06(4).
    537转引自梁云彤等.美国和平演变战略[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39.
    
    538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70.
    539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33.
    540鲁迅.鲁迅小说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 55.
    541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1. 275.
    
    
    542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75.
    543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75.
    544肖东波,朱永新,等著.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5. 24.
    545转自肖东波,朱永新,等著.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45.
     546樊树志.国史概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1.
    1.周伟良.近代武术史中思维方式的嬗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1).
    2.郭燕京.刍议学校武术技术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3.姜娟,胡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
    4.李龙,虞定海.宋朝理学教育思想对武术教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5.李龙,虞定海.中华武术的一体多元格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
    6.李龙,虞定海.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关切[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6).
    7.阳洪波.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材改革思考[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2).
    8.吴建军.对学校武术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陨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9.肖亚玲等.多媒体对武术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J].武术科学,2004,(8).
    10.林建华,郑旭旭.福建地方传统武术发展战略出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11.滕盘石.高校武术课与爱国主义教育[J].农垦师专学报,1996,(2).
    12.颜世亮等.关于传统武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思考[J].武术科学,2005,(1).
    13.杨中平,张云崖.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14.泽仁拉错等.解决学校武术发展困难的途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8).
    15.周伟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历史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3,(7).
    16.赵歆.军国民教育思潮对武术发展过程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8).
    17.杨树龙.开展中学武术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保定师专学报,2002,(2).
    18.刘同为等.论21世纪武术发展的战略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8).
    19.周伟良.论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历史形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
    20.伍绍祖.对武术及东方体育文化观的认识[EB/OL].中国期刊网.
    21.周伟良.论传统武术训练中的形神兼备与内外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22.颜辉萍.论高校武术教学与健康教育[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23.邱丕相等.论现代武术运动的主要发展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
    24.洪浩等.论学校武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发展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1,(3).
    25.白永正等.论中华武术道德的现代意义[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26.周伟良.梅花拳拳理功法的历史寻绎[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27.林伯原.民国初期学校武术课程的设置状况[EB/OL].中国期刊网.
    28.陈国瑞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29.朱永光.论秦末汉初武术文化塑造沛籍陪臣与武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
    30.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
    31.关文明.论李小龙对中西体育交融的贡献、成因及其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6).
    32.温力.认识的深化和武术概念的嬗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1).
    33.吕光明.我国学校武术发展源流探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34.刘学谦.从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健身需求看武术的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9).
    35.周伟良.清代教门组织气功活动钩沉[J].体育文史,1992,(2).
    36.旷文楠.论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2).
    37.周伟良.清代秘密结社武术活动试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4).
    38.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J].体育与科学,1992,(1).
    39.季建成.武术走向世界不同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7).
    40.程大力.武术与宗法传统[J].体育文史,1987,(2).
    41.林荫生.福建南拳的成因[J].体育文史,1987,(2).
    42.张元.论孔、庄体育思想[J].体育文史,1987,(3).
    43.肖冲.清末留日学生对“欧化”的日本体育传入中国所起的作用[J].体育文史,1987,(3).
    44.孟乃昌.戚继光与太极拳[J].体育文史,1987,(3).
    45.韩锡曾.浅谈精武体育会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浙江体育科学,1993,(1).
    46.王忠勇等.高校武术与全民健身[J].体育学刊,2001,(1).
    47.惠蜀.体育与人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
    48.程大力.论东方体育大系统的地位与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
    49.旷文楠.民族融合与古代武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
    50.邓廷良.民族体育之职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1).
    51.周伟良.梅花拳考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2,(4).
    52.王燕.学校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8,(4).
    53.林伯原.论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3).
    54.何瑞虹.关于武术内容分类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1,(3).
    55.张瑞璠、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56.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57.徐才主编.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
    58.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
    59.赵国庆等编著.中国武术史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0.徐高良著.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61.杨志刚著.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2.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3.刘双,于文秀.拆除文化的围墙-跨文化传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64.查有梁著.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
    65.蔡少卿著.中国秘密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66.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
    67.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68.蔡少卿著.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
    69.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43至160)(志)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70.钟期荣主编.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71.何兆武著.历史理性批判论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72.旷文楠著.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
    73.雅克?布罗斯著.发现中国[M].耿升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74.葛兆光著.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75.朱威烈主编.国际文化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76.王宏甲著.中国新教育风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77.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78.徐才著.徐才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79.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80.清玄散人著.拳经洞极【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81.马国兴著.古拳论阐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82.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83.马明达著.说剑丛稿[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84.陆草著.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85. (清)王宗岳等著.太极拳普[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
    86.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上、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
    87.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
    88.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89.陈安槐,陈荫生主编.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90.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1.屈武.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96年.
    92.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93.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94.王岗,王铁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95.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
    96.周德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的批判继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97.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年.
    98.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99.孙培青,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0.杨少松,周毅成.中国教育史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
    101.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2.肖东波,朱永新.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103.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04.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1,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5.傅维利,刘民.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6.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07.王炳照,郭齐家,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8.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9.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0.樊琪主编.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
    111.毕世明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
    112.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113.忻剑飞著.世界的中国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114.习云太著.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115.刘万国,侯文富主编.新编成语词典[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6年.
    116.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年.
    117.郭建宁著.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8.李宁,等主编.中国武术史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119.周伟良编著.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0.戚继光著.纪效新书[M].马明达点校.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
    121.周伟良著.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122.老子著.道德经[M].黄朴民注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3.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4.贺照田主编.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5.马戎,周星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6.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127.储培君主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
    128.郭玉成.武术传播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2003级博士论文.
    129.苏竞存编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30.余水清编著.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131.陆草著.中国武术[M].广州:广大旅游出版社,1996年.
    132.姜戎著.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版社,2004年.
    133.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4.何启君,胡晓风主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
    135.陈公哲著.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
    136.庞玉森等.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6年.
    137.费孝通著.费孝通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
    138.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1,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9.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140.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141.任继愈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142.杨文炯著.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43.赵秀玲主编.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4.蔡仲林,周之华主编.武术(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5.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6.汤一介著.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1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
    148.王士性.广志绎·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9.张贤亮著.岁时节令:中国古代节目文化[M].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
    150.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0年.
    151.吴图南著.国术概论[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15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初稿)[M].成都体育学院,1976年.
    152.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年.
    153.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
    154.谷世权,杨文清.中国体育史[M].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体育史教学组,1981年.
    155.戚继光著.练兵实纪[M].邱心田校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56.陈桂生著.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7.崔乐泉著.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158.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159.罗时铭,苏肖晴,等著.中国体育简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
    160.中国国家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图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161.李季芳,周西宽,等主编.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
    162.刘秉果著.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163.李宁著.中国体育之谜[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
    164.旷文楠,胡小明.中国体育史话[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9年.
    165.翁士勋主编.二十五史体育史料汇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6.谭华主编.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7.金生鈜著.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8.任继愈,冯契,等.中国哲学史通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169.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
    170.钱穆著.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1.柏拉图著.理想国[M].张子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
    172.栗胜夫主编.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
    173.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编.武术研究(第一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
    174.赵宪宇.教育的痛和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5.席庸著.太极拳与科学健身[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6.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77.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178.郑勤,田云清.神奇的中国武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9.释永信主编.少林功夫文集[M].登封:少林书局,2004年.
    180.武术拳种和拳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181.(日)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82.郭志禹,等编.中国武术史简编[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年.
    183.吕思勉著.中国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8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185.保罗·康纳顿著.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6.马西沙著.清代八卦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87.王振亚编著.旧中国体育见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
    188.彭卫国编著.中国武术谚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年.
    189.(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190.马洪武主编.中国革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91.董远骞著.中国教学论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2.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193.(英)怀特海著.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
    194.江苏省教委政教处组编.马克思主义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
    195.黄伟,卢鹰著.中国古代体育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6.曲宗湖主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
    197.(美)露丝·本尼迪克著.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98.任海.中国古代武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99.唐豪著.神州武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200.卢兵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201.沧州武术志编篡委员会编.沧州武术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2.林伯原著.中国武术史[M].台北:五洲出版社,199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