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传播与转型:走向生活世界的宋代社会教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化的根本意义和作用在于对人类道德感所进行的保护与促进。尽管人类的道德感存在于本性禀赋之中,但它像其他情感一样非常脆弱,是教化延伸和强化了人类道德本能的社会内涵与功能。“化民成俗”把道德主体的道德潜能有效伸长,使人类的道德本能不甘为封闭的自我情感所困而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价值。道德本能的公共性与趋同性使每一个道德主体与其亲缘、宗族乃至社会成员之间,共同构造一个道德磁场的“同心圆”平面,教化有序地扩展了生活世界的这个道德磁场。中国传统社会对教化调节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十分倚重,特别是经过唐末五代的乱世,宋代有识之士深切体味到了道德生活、精神信仰建设与调和文化群体关系对于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宋代由此迎来一个目光关注大众精神生活的新时代,社会教化具有了新的基础与特征。
     宋代社会教化有一个逐步面向社会、深入日常生活的开展过程。宋初围绕社会主体成员日常行为和家庭这一生活世界的基本主题首先发起了“正家道”的教化行动。伴随着“禁别籍异财”令,引导着民众走向匡正家道的精神历程,而掀起家庭观念变迁的社会浪潮,家训随之成为一条重要的社会教化传播方式与通道。随着政治的变革、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与社会阶层之间上下流动的增强,宋人意识到,宋代家庭仍缺少稳固的外部环境保护形式与促进机制,同时教化权力也需要在政府、学校之外寻求能够诉诸于切近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科举精英分子也迫切需要在官府之外的日常生活世界谋求更大的权力发展空间。于是,宋代宗族制改革与新生因时而动。范仲淹所创设的新型“范氏义庄”,对宋代社会教化的开展产生了新一轮推动。
     北宋社会发展至中期,进入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社会变革阶段。王安石发起政治改革,将宋代社会变革推向高峰,引起社会内部一系列连锁反应。蓝田吕氏乡约的创立,标志着宋代社会教化的非政治性日常组织与方式已超越家庭、家族的视野和观念,而直接进入大众社会公共舆论领域的日常空间。北宋经过正家道、收宗族、立乡约等运动虽然使得社会精神面貌有了根本好转,然而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深化、频繁,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步伐仍然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变化,而随之发起的“一道德求风俗”的政治复古却因脱离现实生活最终导致了社会教化的新危机。由于民众精神需求受到了压制,政教不能很好的因势利导,致使“吃菜事魔法”蔓延社会。
     宋室南渡后,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对教化的需求与召唤,比之北宋更为强烈与迫切,而版印书籍的普遍流通更使民众文化岸然兴起、社会流动率进一步提高,并由是促动儒学宗教化改革。南宋社会出现儒学宗教化及其深入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世界等时代新特征,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教化世界展现了儒学教化的信仰旨趣与开辟民间社会公共领域的时代新动向。儒家思想的革新洗面又促进教化进一步渗透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宋代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新风尚。而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的崛起和生活世界中的教化说唱以新的态势从结构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教化的布局。
     传统社会教化作为学校教育生存的重要背景与软环境,始终起着支撑其发展的内在作用。虽然今人对此十分淡漠,但走向生活世界的宋代社会教化发展经验表明,社会教化实为教育的基本依托与参照,认识传统社会教化乃是开启教育史研究新领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就社会精神治理而言,社会教化与学校教育乃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宋代是一个社会流动频繁、经济文化快速发展而私欲膨胀、信仰危机、教化从坠地到复兴的变革转型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理学家所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点,并非单纯的学术理论创新,而是基于迫切的、普遍性的现实需要,具有深刻社会根源。由此观照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教化经验对重塑大众精神信仰与当代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新方向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走向生活世界的宋代社会教化经验对于经济快速发展而物欲观念不断膨胀的今日社会,仍不失其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极易受到利欲熏心的支配而将具有公共性的道德规则抛在脑后,欲望的膨胀心理与消费超前主义往往又将潜在的自然法则搁置一旁。虽然时过境迁,“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已不适合指导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实践,但是摒弃它不合理与封建专制性一面,就“天理”与“人欲”的辩证关系而言,仍可结合时代精神变化予以深入探究与发展。
The fundamentally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edification is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human moral sense.The sense of morality lying in the human nature is as fragile as other emotions,and it is just the edification that extends and strengthens social meaning and function in human moral nature. The idea of "Form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customs through teaching and affecting in a long time" infinitely extends the potential of the subjective morality, endowing more social values to human moral instinct instead of confining itself into enclosed self-emotion. The publicity and convergence of human moral instinct make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a moral magnetic "concentric circles" field, and edification expands the field orderly. The edific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spiritual lif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After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and Five Dynasties, people were fully awared that spiritual construction and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rehensive society. The Song Dynasty thus ushered into a new era concerning on human spiritual life and special edification features.
     Social edifi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carried out downwards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daily life gradually. Based on people's daily behavior and family structure, the edification movement named "Family Regulation" was firstly launched in the early time of the Song Dynasty. With the "Ban on Family Break-up" Law, people were led into the spiritual course of "Family Regulation", which gave rise to the social changes on family values conception, thus family motto became an important way and access of social edificational transmission. With the further adjustment of political reforms and social class upside down rapidly, people came to realize that family was still lack of a steady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m and mechanism. Meanwhile, edification power had to seek an appropriate organization form to approach the daily life beyond government and school, and social elitegroup were also eager to obtain more power in the life world. Thus the reform was inevitable. In the ancestral idea, "Fan Shi Yi Zhuang" ---a new kind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founded by Fan Zhong-yan gave rise to a new vigorous move to social edification.
     In the mid-ter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political reform initiated by Wang An-shi pushed the social reform to a high level, and the inner society reacted on many aspects. " LanTianLvShi Township" brought forth in this context.The initiation of "Lv-township" was a symbol that non-political organization had transcended the families and clans’visions and ideas to the public field. Those movements such as "Family Regulation", "Ban on Family Break-up", "Lv-township" caused a fundamental improvement in the social outlook. However the social morality custom was still behind times. The following political movement named "The Same Morality, The Same Custom" led a new crisis in society because of its retro-tendency. "Secret Religion" spread rapidly due to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suppressed and political edification hardly affected.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edification needs in people's daily life world was more urgent and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Not only the universal spreading of printed books make folk culture risen, but also the increasing rate of social class upside down did promote the religionization reform of the Confucianism.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religioniz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its spreading into folk life world appeared at that time.Zhu-xi's edification world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ligionization of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new trend of opening-up public field. The new character promoted edification into life world. The transmission of folk school education with new features and the edificational raps in the life world perfected the social edification framework.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edifi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background and supporting point of school education, while people are indifferent to it nowadays. If the situation goes on, we can hardly apprehend the true mea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social edification is the basic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Social edifi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were a dialectic whole in people's spirit control.
     The Song Dynasty was a transition era with frequent social class upside down, rapi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culture, increasingly personal ambition and social edificational revival. In that context, the arguments of "Keeping Gracious Principles and Deleting Human Ambition" by Neo-Confucianist is not pure innovation in academic theory but the urgent and common needs of reality.Therefore, the experiences on traditional social edification are valuable and meaningful for our society becoming a harmonious one,and it is still valuable nowadays. People's mind and behavior which are always controlled by self-desire in our daily life, inflating ambition and pre-mature consumption make people push the ethics aside.The idea of "Keeping Gracious Principles and Deleting Human Ambition" is not appropriate to practise in modern society. But only can we give up the unreasonable and feudal elements in old ideas, it is worth researching on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Keeping Gracious Principles" and "Deleting Human Ambition ".
引文
1 转引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56页。
    2 黄宗智:《常见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导论。
    1 [美]W·施拉姆,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2-9页。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46页。
    2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5页。
    3 《广州纪事报》(1832年3月22日版)
    1 苗春德:《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前言第2、3、4页。
    1 苗春德:《宋代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序第2页。
    2 黄书光:《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001页。
    3 谢长法:《宋元书院教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一期;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2003年博士论文;陈黎明:《宋代家训教化》,2007年硕士论文。
    1 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刘静:《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 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史江:《宋代会社研究》,四川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2006年博士论文;黄宽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以娄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刘真:《宋代的学规与乡约》;铃木中正:《宋代佛教结社的研究》。
    4 (宋)欧阳修:《文忠集》,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7页。
    5 详见《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年,序。
    1 (明)钱毅:《吴都文粹续集》,四库全书第13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2 详见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孟亚,《权力、思想与教化》,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谢长法,《宋元时期书院的教化功能刍议》,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详见张雪红,《宋代教化的重心下移与组织重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9期;张雪红,《宋代儒学教化的文化转向》,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张雪红,《熙宁之争与儒家教化主旨变迁刍议》,兰州学刊2009年第05期。
    1 陈兴华在《教化和教化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朱克良在《试论中国教化思想的萌芽》(《琼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全红在《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问题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赵明因在《“有教无类”新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詹世友分别在《“教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论析》(《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0期)、《论教化三大原理》(《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与《论理论性教化》(《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王雷在《论传统教化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1期)等文中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教化”的涵义。但日常生活中仍有许多人将传统“教化”简单等同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或干脆认为“教化”是根本说不清楚的。“教化”作为传统社会的核心理念而被古人不言自明的长期运用与接受,它的轮廓和概念应当是十分清晰分明的。当传统与现代断裂后,恰恰正是古人的不言自明,却成为今人最大的疑惑。不过,疑惑的背后,也反映出学者对“教化”的研究,仍有待于深入和提高,人们期待研究者能够客观公正的给予“教化”一个明晰的框架和概念。
    2 详见金生鋐著作《规训与教化》、刘铁芳著作《教化与生命》。
    3 详见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一书。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02页。
    2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252页。
    1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第五卷),中华书局1993年,第2页。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1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2年,第205、537、538页。
    2 (宋)司马光:《传家集》,四库全书第10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1页。
    1 (唐)孔颖达:《尚书注疏》,四库全书第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2 (唐)孔颖达:《尚书注疏》,四库全书第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3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四库全书第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3页。
    4 (唐)孔颖达:《毛诗注疏》,四库全书第6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6页。
    5 (汉)班固:《白虎通义》,四库全书第8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6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四库全书第1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3页。
    7 (宋)孙爽:《孟子注疏》,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8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四库全书第1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81页。
    9 (宋)李觏:《旴江集》,四库全书第10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1 (宋)李觏:《旴江集》,四库全书第10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0-141页。
    2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8页。
    1 (美)史蒂芬·平克:《道德本能》,《南方日报》2009.12.10E25(原载《纽约时报杂志》专栏)。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875页。
    1 (明)章潢:《图书编》,四库全书第9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6页。
    2“有轨电车难题”是福特(Fhilippa Foot)和汤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所设计的道德心理实验。“有轨电车难题”的一个场景和前提是这样的:在你晨起散步时,你看到一辆失控的有轨电车沿着轨道呼啸而来,列车员无力操纵,颓然兀坐。电车前方轨道上有五个人正在修铁路,显然涉险。你此刻站在道岔旁,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导向另一个岔道,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但不幸的是,电车将轧过正在该岔道上工作的一个工人。那么,你是否拉动操纵杆,使另一人死而使这五人生呢?另一个场景和前提是:你此刻正在一座桥上俯瞰铁轨,发现失控的电车轧向五名工人。现在唯一能够阻止电车的是你把身旁一个胖子扔下去挡住电车。你是否把胖子扔下去牺牲这个胖子而挽救那五人的生命呢?根据试验者的调查结果,前一个场景大部人回答“是”,而后一个场景人们觉得不会这样做。并且,测试者们也说不上来究竟出于什么道理。
    1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4页。
    1 (德)胡塞尔著,倪粱康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5-10页。
    2 (德)舒茨著,卢岚籣译:《社会世界的现象学》,台北桂冠出版1997年,中译本作者前言第4章。
    3 (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1 (匈)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49-61页。
    1 衣俊卿主编:《日常生活批判丛书》,人民出版社2005年,总序。
    1 吴松弟著:《北方移民与南宋变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6章。
    1 (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1 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2 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1 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2 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第6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4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11《职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
    5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1页。
    1 (宋)李觏:《旴江集》,四库全书第10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0-141页。
    2 (宋)司马光:《传家集》,四库全书第10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5页。
    3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四库全书第11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1页。
    4 (宋)赵鼎:《忠正德文集》,四库全书第11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5页。
    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78页。
    6 (宋)项安世:《周易玩辞》,四库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8页。
    7 (晋)韩康伯:《周易注》,四库全书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3页。
    1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4页。
    2 (宋)苏东坡:《东坡全集》,四库全书第110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6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50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51页。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8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7页。
    2 (宋)司马光:《传家集》,四库全书第10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7页。
    3 (宋)欧阳修:《欧阳文粹》,四库全书第11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93页。
    4 (宋)范祖禹:《唐鉴》,四库全书第6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6页。
    5 (宋)范祖禹:《唐鉴》广四库全书第6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3页。
    1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2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1页。
    3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0页。
    4 (宋)司马光:《传家集》,四库全书第10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6-247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8页。
    2 (宋)李攸:《宋朝事实》,四库全书第6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3 (宋)李攸:《宋朝事实》,四库全书第6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1 (宋)司马光:《传家集》,四库全书第10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7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5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3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2页。
    3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2-403页。
    1 (宋)欧阳修:《文忠集》,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0页。
    2 (宋)苏洵:《嘉祐集》,四库全书第11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47页。
    3 (宋)郑樵:《通志》,四库全书第3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4页。
    4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51册,第241页。
    5 (宋)王稱:《东都事略》,四库全书第3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5页。
    6 (宋)王稱:《东都事略》,四库全书第3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6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43页。
    1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142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075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0页。
    2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库全书第27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1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2230页。
    1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87年,第6520页。
    2 (宋)蔡襄:《端明集》,四库全书第10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4-625页。
    3 (宋)田况:《儒林公议》,四库全书第10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6-287页。
    4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87年,第6599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8868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7页。
    3 (宋)刘安世:《尽言集》,四库全书第4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2页。
    4 《宋全文》第00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9页。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57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90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00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5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952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3731页。
    4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5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1-132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69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
    4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2-233页。
    1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0页。
    1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37页。
    2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52页。
    3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67页。
    1 (宋)司马光:《书仪》,四库全书第1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9页。
    2 (宋)司马光:《书仪》,四库全书第1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8-459页。
    3 (宋)司马光:《家范》,四库全书第6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9页。
    4 (宋)司马光:《家范》,四库全书第6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7页。
    1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5页。
    2 袁采,字君载,信安人,登进士第三。淳熙四年(1168)赴任萍乡县主簿,后知乐清县、政和县,历监司,入朝为闻检院学士。曾编修《乐清县志》十卷,又著《政和杂志》、《县令小录》等,今皆不传。为官刚正廉明,惠泽及民,有政声。
    3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7页。
    4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7页。
    5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7-598页。
    1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8页。
    2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0页。
    3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1页。
    4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9-610页。
    1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0页。
    2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2页。
    3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3页。
    4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3页。
    1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52页。
    2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3页。
    3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9页。
    4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8页。
    1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3页。
    2 (美)史蒂芬·平克:《道德本能》,《南方日报》2009.12.10E25(原载《纽约时报杂志》专栏)。
    1 (宋)张载:《张子全书》,四库全书第6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4页。
    1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页。
    2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页。
    3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页。
    1 详见《资治通鉴长编》卷113,明道二年(1033年)十月庚子诏条;《宋会要》食货69版籍,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十三日条。
    2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1页。
    3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1页。
    4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2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1-132页。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69页。
    1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2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0页。
    1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四库全书第1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2页。
    2 (宋)陈藻:《乐轩集》,四库全书第11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3页。
    3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库全书第4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2页。
    1 (宋)张载:《张子全书》,四库全书第6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4页。
    2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1 (宋)程颢、程颐:《二程外书》,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9页。
    2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3-144页。
    1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2 (宋)陈藻:《乐轩集》,四库全书第11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3页。
    3 (宋)游九言:《默斋遗稿》,四库全书第11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6页。
    4 (宋)郑樵:《通志》,四库全书第3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4页。
    1 (宋)欧阳修:《文忠集》,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0页。
    2 (宋)欧阳修:《文忠集》,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9页。
    3 (宋)苏洵:《嘉祐集》,四库全书第11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47页。
    4 (宋)苏洵:《嘉祐集》,四库全书第11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55页。
    5 (宋)苏洵:《嘉祐集》,四库全书第11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47页。
    6 (宋)苏洵:《嘉祐集》,四库全书第11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54页。
    1 (宋)苏洵:《嘉祐集》,四库全书第11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48页。
    2 (宋)苏洵:《嘉祐集》,四库全书第11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55页。
    3 (宋)王得臣:《麈史》,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7页。
    4 (宋)文天祥:《文山集》,四库全书第11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8页。
    5 (宋)王溥:《唐会要》,四库全书第6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1页。
    6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2632页。
    1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5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977年,第12878-12879页。
    1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69-1170页。
    1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四库全书第10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8-809页。
    2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四库全书第10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5页。
    1 (宋)欧阳修:《文忠集》,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页。
    2 (明)王鏊:《姑苏志》,四库全书第4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93页。
    3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73页。
    1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59页。
    2 (宋)牟巘:《牟氏陵阳集》,四库全书第11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页。
    3 (明)王鏊:《姑苏志》,四库全书第4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8页。
    4 (清)方苞:《望溪集》,四库全书第1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32页。
    5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72页。
    1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1页。
    2 (明)吴宽:《家藏集》,四库全书第12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2页。
    1 (宋)刘宰:《漫塘集》,四库全书第11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0页。
    2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四库全书第10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5页。
    3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四库全书第7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7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76页。
    5 (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四库全书第1385-13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1页。
    6 (宋)刘宰:《漫塘集》,四库全书第11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9页。
    1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四库全书第9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
    2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70页。
    3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页。
    4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6页。
    1 (宋)佚名:《宋文选》,四库全书第13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1 周扬波著:《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17页。
    2 周扬波著:《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16页。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29页。
    2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46页。
    3 (唐)孔颖达:《尚书注疏》,四库全书第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5页。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4-615页。
    2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2页。
    3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2页。
    4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2页。
    5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2页。
    6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2页。
    7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2页。
    8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2页。
    9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1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3页。
    2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93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47页。
    4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9页。
    5 字纯之,冯翊人,登进士第。熙宁间曾职京西提点刑狱,神宗称其“朴忠之士”。元符后被列入元祐党籍。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2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3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9页。
    4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5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70页。
    2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3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4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5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6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8页。
    7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70页。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9页。
    2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9页。
    3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46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44页。
    5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4页。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2页。
    2 (宋)张载:《张子全书》,四库全书第6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0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25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14-12715页。
    5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9页。
    6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9页。
    1 (明)冯琦原《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四库全书第3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3页。
    2 (清)俞森:《荒政丛书》,四库全书第6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5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47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9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9页。
    3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46页。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70页。
    2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7页。
    3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69页。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83页。
    2 (宋)朱熹:《晦庵集》,四库全书第11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90页。
    3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70页。
    4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29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304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301页。
    1 (宋)魏了翁:《鹤山集》,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2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第4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5页。
    3 (南朝)范晔:《后汉书》,四库全书第2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24页。
    4 (魏)王肃:《孔子家语》,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5 (宋)佚名:《草堂诗馀》,四库全书第14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3页。
    1 (宋)陈振孙:《直斋书録解题》,四库全书第6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6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48页。
    1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97页。
    2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97页。
    3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97页。
    4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97-598页。
    5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615页。
    6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93-594页。
    7 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594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905页。
    2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四库全书第7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2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31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450页。
    3 (宋)张拭:《南轩集》,四库全书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页。
    4 (宋)张拭:《南轩集》,四库全书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页。
    1 (宋)张拭:《南轩集》,四库全书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页。
    1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四库全书第13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1页。
    2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四库全书第13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1页。
    3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四库全书第13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1页。
    4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四库全书第13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1页。
    5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四库全书第13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7页。
    1 (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四库全书第13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7页。
    2 (宋)刘宰:《漫塘集》,四库全书第11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7-588页。
    3(宋)刘宰:《漫塘集》,四库全书第11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7页。
    1(宋)黄榦《勉斋集》,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8-239页。
    2 (宋)黄斡《勉斋集》,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9页。
    3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052页。
    1 (宋)杜范:《清献集》,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3页。
    2 (宋)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4页。
    3 (宋)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1-442页。
    1 (宋)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2页。
    2 (宋)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4页。
    3 (宋)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6页。
    1 (宋)阳枋:《字溪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9页。
    2 (宋)文天祥:《文山集》,四库全书第11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5页。
    3 (宋)陈著:《本堂集》,四库全书第11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6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47页。
    2 (宋)张栻:《南轩集》,四库全书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页。
    3 (宋)杜范:《清献集》,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3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542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8页。
    1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7页。
    2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9-330页。
    3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四库全书第4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5页。
    4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9页。
    5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9页。
    1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3页。
    2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2页。
    3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1页。
    4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6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320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329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321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330页。
    5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四库全书第3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5页。
    6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四库全书第3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5页。
    7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四库全书第10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
    1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四库全书第3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5-486页。。
    1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0页。
    2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第6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03页。
    4 (明)丘溶:《大学衍义补》,四库全书第7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60页。
    2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20页。
    3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12页。
    4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16页。
    1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16页。
    2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16页。
    3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25页。
    1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1页。
    2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8页。
    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第6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5页。
    4 (元)脱脱著:《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971页。
    1 (宋)章如愚撰:《群书考索后集》,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0页。
    2 (宋)葛胜仲:《丹阳集》,四库全书第11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99页。
    3 (宋)章如愚撰:《群书考索后集》,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3页。
    4 (宋)葛胜仲:《丹阳集》,四库全书第11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0页。
    5 (宋)葛胜仲:《丹阳集》,四库全书第11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0页。
    6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1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0-381页。
    1 (宋)章如愚撰:《群书考索后集》,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0页。
    2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四库全书第3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85页。
    3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1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1672页。
    1 (宋)刘才邵:《樾溪居士集》:四库全书第11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9-570页。
    2(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1657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1658页。
    4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3页。
    5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四库全书第8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1页。
    6 (清)朱彝尊:《经义考》,四库全书第6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2页。
    7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四库全书第9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6页。
    8 (明)余寅:《同姓名录》,四库全书第9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6页。
    9 (宋)綦崇礼:《北海集》,四库全书第11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3页。
    10 (宋)王之望:《汉滨集》,四库全书第11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71页。
    11 (元)邓文原著:《巴西集》,四库全书第1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6页。
    12 (宋)林表民:《赤城集》,四库全书第13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57页。
    13 (清)厉鹗:《宋诗纪事》,四库全书第14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3页。
    14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3页。
    1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1页。
    2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9页。
    3 (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3页。
    4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3页。
    1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3页。
    2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3页。
    3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3页。
    4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第6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页。
    1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2-383页。
    2 《宋全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8册卷1259《时俗辩》。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67页。
    4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2页
    5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2页。
    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第6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6页。
    2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1页。
    3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2页。
    4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第6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5页。
    5 此为蔡京第三次罢相。自崇宁三年蔡京出任首辅,至宣和末年短短二十余载间,蔡京五度入相,又五度被罢相。足见北宋政坛反复无常。
    6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418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69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42页。
    3 关于宋代儒学的时代新旨趣与社会教化的新特点,请参阅拙作《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详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82-90页。
    1 (宋)程颢、程颐:《二程外书》,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06页。
    2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1页。
    3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0页。
    4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5 (宋)杜范:《清献集》,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9页。
    6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9页。
    7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9页。
    8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7页。
    9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149-9150页。。
    1 (宋)庄绰:《鸡肋编》四库全书第10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2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4981-4982页。
    1 (宋)庄绰:《鸡肋编》四库全书第10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6-137页。
    2 “杀人祭鬼”在宋代一些地方仍不时有所发生。据《广东通志》卷六载:太宗淳化元年曾下“禁岭南杀人祭鬼,使州县察捕。募告者赏之”令;据《文献统考》卷一百六十七载:仁宗时,“荆湖杀人祭鬼,其首谋及加功者凌迟斩,募告者以犯人家资畀之,捕杀者重赏。”据《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四十载:神宗时期,湖南平江有“民李氏资而吝,吏有求不厌,诬为杀人祭鬼。”据《古今说海》卷一百载:神宗时期,王元英记:“赖建宁人,挟妖术杀人祭鬼,常于浙中寻求十余岁童女养之,以充用。其母喜诵佛书,女习念心经,后此女次当供祭。”《宋史》卷九十载:“桂林邕宜接夷獠置守戍,大率民婚嫁丧葬衣服多不合礼,尚淫祀、杀人祭鬼。”这种现象北宋不绝,南宋也未销声匿迹。据《中兴小记》卷三十载:“言者论夔路(重庆)有杀人祭鬼之事,乞严禁之。”又据《絮斋集》卷十九载:“湖北提刑司干办公事澧之慈利有诉杀人祭鬼者,君取其案,反复推究,且访其土俗。”再据《江西通志》卷六十七载:孝宗隆兴年间,江西慈利县“簿有杀人祭鬼者久未决。”不过,总体说来,有宋一代“杀人祭鬼”虽不时出现,但仍属极个别现象,不足为奇,治 宋史者不应就此虚张声势、小题大做。倒是“吃菜事魔”事曾经象20世纪末中国大陆“法轮功”邪教泛滥那样的在南宋传播过,南宋人比他们的前人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宗教性教化的某种渴望。儒学在寻求大众传播出路的同时,其宗教化改革亦势在必行。
    1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30页。
    2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7-68页。
    3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4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1 (宋)陆游:《渭南文集》,四库全书第11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6页。
    2 (宋)陆游:《渭南文集》,四库全书第11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6页。
    3 (宋)陆游:《渭南文集》,四库全书第11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7页。
    1 (宋)陈耆卿:《赤城志》,四库全书第4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36-937页。
    2 (元)陶宗仪:《说郛》,四库全书第876-882册,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51页。
    1 (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四库全书第4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54页。
    2 据宋人周麟之《海陵集》(卷三)《论禁小报》:“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未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召,某人被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已到矣。”据赵昇《朝野类要》(卷四):“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可见新闻传播已进入宋人日常生活,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宋代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传播新特征。
    1 (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四库全书第4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9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1989页。
    3 《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738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3777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3777页。
    3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5页。
    4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9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031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031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890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031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032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032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51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51页。
    3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四库全书第4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72页。
    4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96页。
    5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第4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1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9页。
    2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第4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5页。
    3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四库全书第4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4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026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110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27页。
    3 (清)王懋竑:《白田杂著》:四库全书第8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3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949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80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10页。
    4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11页。
    5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333-5334页。
    6 (元)吴澄:《吴文正集》,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92页。
    1 (清)王懋竑:《朱子年谱》,四库全书第4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9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875页。
    3 (清)稽曾筠、沈翼机:《浙江通志》,四库全书第5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8页。
    4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204页。
    5 (宋)陆九渊:《象山集》,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7页。
    6 (宋)陆九渊:《象山集》,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3页。
    7 (宋)陆九渊:《象山集》,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12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51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51页。
    3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51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53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051页。
    3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16页。
    1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四库全书第1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42页。
    1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7页。
    2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6页。
    3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四库全书第70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77页。
    4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128页。
    5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127页。
    1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4页。
    2 (宋)张栻:《南轩集》,四库全书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6页。
    3 (宋)袁燮:《絮斋集》,四库全书第11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1-122页。
    1 (宋)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260页。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77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997页
    4 (宋)石介:《徂徕集》,四库全书第10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6页。
    1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2499页。
    2 方回:《桐江续集》,四库全书第1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62页。
    3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页。
    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页。
    5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427页。
    1 关于宋代教育重心下移与民间教育传播的相关内容,请参阅拙作《南宋教育重心的下移及其民间教育传播系统的新特征》,详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四期,第46-53页。
    2 (宋)朱熹: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641页。
    3 (宋)朱熹: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10-4111页。
    4 (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27页。
    1 (宋)陈襄:《古灵集》,四库全书第10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4-655页。
    2 (宋)罗溶:《宝庆四明志》,四库全书第4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
    3 (宋)洪迈:《夷坚志》,四库全书第10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2页。
    1 关于两宋之际人口大迁移的详细资料,请参阅吴松弟教授著《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992页。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61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554页。
    3 (宋)李昂英:《文溪集》,四库全书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9页。
    1 (宋)吕祖谦:《东莱集》,四库全书第11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6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405页。
    3 (宋)吕祖谦:《东莱集》,四库全书第11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8页。
    1 (宋)李昂英:《文溪集》,四库全书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9页。
    2 (宋)李昂英:《文溪集》,四库全书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
    3 (宋)王稱:《东都事略》,四库全书第3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页。
    4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1 范成大:《千家诗》东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2 (宋)陆游:《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第691页。
    3 见《京本通俗小说》之《西山一窟鬼》。明本《警世通言》与《京本通俗小说》是编选宋人小说《西山一窟鬼》传世最久的两种印本。《警世通言》第十四卷“一窟鬼癞道人除怪”,题目下有“宋人小说旧名西山一窟鬼”,意即来源于宋人小说,《京本通俗小说》更是保持了宋人的叙述口吻,可见它们的依据是宋本。小说中人物故事上限为南宋高宗时期,当然所谓宋本必是南宋本。《西山一窟鬼》中记:“绍兴十年间,有秀才是福州威武人,姓吴名洪。离了乡里,来行在临安府求取功名,……一举不中。吴秀才闷闷不已,又没甚尘盘缠,也自羞归敛里,且只得胡乱在今时州桥下开一个小小学堂度日,等待后三年春榜动,选场开,再去求取功名。逐月却与几个小男女打交。捻指开学堂后也有一年之上,也罪过,那街上人家,都把孩儿们来与他教训,颇自有些趲足。”小说虽不免怪诞虚构成分,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诸多细节,必不至失实。倘若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则必不能流传。小说虽在布局结构上遵守作者心意安排,总体看为虚构,但若问根究源剖析内在,其中的各个细节则又无不是作者当时所见所闻而不乏生活原型。故认为:某时代的小说创作,乃是对相应时代生活间接的描述,而不失其生活史料的性质。
    4 见叶梦得《石林遗书》、《避暑录话》(宣统元年刻本,叶氏观古堂重刊本)卷下,第43-44页。
    5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库全书第4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1页。
    1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库全书第4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1页。
    1 转引自黄书光:《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66页。
    1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书店1983年版,第70页。
    2 (宋)陈鹄:《耆旧续闻》,四库全书第10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96页。
    1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70页。
    2 (宋)葛胜仲:《丹阳集》,四库全书第11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99页。
    3 (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3页。
    4 (宋)葛胜仲:《丹阳集》,四库全书第11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0页。
    5 (宋)葛胜仲:《丹阳集》,四库全书第11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0页。
    1 (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9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10-4111页。
    3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641页。
    1 (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9-270页。
    1 (元)马端临:《文献统考》,四库全书第6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2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2页。
    1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2-363页。
    2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5页。
    1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1页。
    2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
    3 (宋)陈亮:《龙川集》,四库全书第11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10页。
    1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9页。
    2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69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3305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835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331页。
    6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7页。
    1 (明)顾宪成:《泾臯藏稿》,四库全书第12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48页。
    2 (清)江藩:《宋学渊源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27页。
    3 (宋)袁甫著:《蒙斋集》,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0-491页。
    4 (宋)程颢、程颐:《二程文集》,四库全书第13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98页。
    1 程鹰等:《二程故里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页。
    2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2页。
    3 (宋)黄榦:《勉斋集》,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7页。
    4 《善化县志》卷十一,光绪三年刊本
    5 《善化县志》卷十一,光绪三年刊本
    6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3页。
    7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008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884页。
    2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0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894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364页。
    5 (元)佚名:《宋史全文》,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1页。
    6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5页。
    7 详见程民生著《宋代物价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一章
    1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四库全书第10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7页。
    2 (宋)林光朝:《艾轩集》,四库全书第11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8页。
    1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3页。
    1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库全书第4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1页。
    2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四库全书第4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81页。
    1 (宋)欧阳守道:《巽斋文集》,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0页。
    2 (宋)李昂英:《文溪集》,四库全书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6页。
    3 (宋)耐得翁著:《都城纪胜》,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364页。
    5 (宋)袁采:《袁氏世范》,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1页。
    6 (宋)陈傅良:《止斋集》,四库全书第11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7页。
    1 (宋)镂钥:《攻婉集》,四库全书第11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62页。
    2 (宋)方逢辰:《蛟峯文集》,四库全书第11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1页。
    3 (宋)熊禾:《勿轩集》,四库全书第11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78页。
    4 (宋)曾丰:《缘督集》,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5 (宋)袁甫:《蒙斋集》,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9-470页。
    6 (宋)程俱:《北山集》,四库全书第11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4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912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912页。
    1 (汉)扬雄:《扬子法言》,四库全书第6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8页。
    2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页。
    3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313-2314页。
    1 (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9页。
    2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库全书第5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3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库全书第5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4 (宋)高承:《事物纪原》,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6页。
    1 (宋)苏轼:《东坡志林》,四库全书第8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0页。
    2 (清)周召:《双桥随笔》,四库全书第7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96页。
    3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0页。
    4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第849页。
    5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46页。
    6 (汉)扬雄:《扬子法言》,四库全书第6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3页。
    7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48页。
    8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46页。
    1 (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0-171页。
    1 (宋)佚名:《西湖老人繁胜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7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655页。
    1 《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页。
    2 《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2页。
    3 《京本通俗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1-87页
    1 (宋)庐陵罗烨:《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页(甲集卷之一“舌耕叙引”之“小说开辟”篇)。另注:除“庐陵罗烨”所撰十集十二卷的《醉翁谈录》外,尚有“从政郎新衡州录事参军金盈之撰”八卷本《醉翁谈录》,二书虽名同,然所述风马牛不相及。
    2 (明)胡广:《性理大全书》,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1页。
    1 (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四库全书第3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2944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05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6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02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1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6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6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01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2998页。
    6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02页。
    7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29页。
    8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37页。
    9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97年,第3037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37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37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6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1-3052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7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7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7页。
    4 (清)允禄、张照:《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四库全书第2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3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7页。
    6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7-3358页。
    7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9页。
    1 (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127页。
    2 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
    1 (宋)孔平仲:《谈苑》,四库全书第10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4页。
    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1 (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第189页。
    2 (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7页。
    3 (宋)赵彦卫:《云麓漫抄》,中华书局1983年第166页。
    4 (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1(明)朱允明:《 猥谈》;转引《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22页。
    2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四库全书第14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7页。
    3 徐渭:《南词徐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39页。
    4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四库全书14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9页。
    1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四库全书第14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7页。
    1 本章主要内容曾作为本研究所获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编号:2009020)成果之一,发表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82-90页,详见《试论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
    2 (宋)毛晃著:《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四库全书》第597册[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29页。
    3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1页。
    4 (元)陶宗仪:《说郛》,四库全书第8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50页。
    6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8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997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9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93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93页。
    5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6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11页。
    7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04页。
    8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997页。
    9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06页。
    10 (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四库全书第8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11 (宋)赵与时:《宾退录》,四库全书第8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50页。
    1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17页。
    1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8页。
    1 《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2177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49页。
    3 (宋)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页。
    4 (宋)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227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13页。
    6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997页。
    7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03页。
    8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20页。
    9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四库全书第10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8页。
    10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13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13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17页。
    3 关于北宋兴学的教育传播状况请参阅拙作《论宋代提举学事司的创制与其在教育传播中的督导职能》(原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16页。
    5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四库全书第11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5页。
    1 (元)吴澄:《吴文正集》,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8页。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5页。
    1 (宋)叶适:《习学纪言》,中华书局1977年,第273页。
    2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2499页。
    3 (元)方回:《桐江续集》,四库全书第1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62页。
    4 (宋)范仲淹:《范文正集》,四库全书第10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48页。
    5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四库全书第11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92页。
    6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四库全书第11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1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591页。
    2 (清)江藩:《宋学渊源记》,中华书局1983年,第27页。
    3 (宋)袁甫:《蒙斋集》,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90-491页。
    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第6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29页。
    3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991页。
    1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23页。
    2 (清)迈柱:《湖广通志》,《四库全书》,第5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97页。
    1 黄书光:《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97页。
    1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1 (宋)穆修:《穆参军集》,四库全书第10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2 (宋)孙复:《孙明复小集》,四库全书第10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6-177页。
    3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41页。
    4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4页。
    5 (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四库全书第4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6 (宋)陆游:《渭南文集》,四库全书第11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39页。
    7 (宋)朱熹、(宋)吕祖谦编订,陈永革注评:《近思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55-356页。
    2 释智圆:《中庸子上》,《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1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125页。
    3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47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09-12710页。
    1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5页。
    2 (宋)晁迥:《法藏碎金录》,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6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85页。
    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564页。
    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441页。
    4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253页。
    5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671页。
    6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571页。
    7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9918页。
    8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0070页。
    9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1702页。
    10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169页。
    1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433页。
    12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479页。
    1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12971页。
    1 (宋)洪迈:《夷坚志甲》,续修四库全书第1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53-654页。
    1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第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24页。
    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3620页。
    2 (宋)朱熹:《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637页。
    1 (宋)刘敞:《公是集》,四库全书第10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47页。
    1 (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12-419页。
    2 (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71页。
    1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四库全书第6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1.杨伯俊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俊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陈戍国校注.礼记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4.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9.宋大诏令集[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四库全书第3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四库全书第3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续修四库全书第386-387册.
    17.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四库全书第4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9.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赵汝愚.宋代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1.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22.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3.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25.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6.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王象之.舆地纪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8.祝穆、祝洙.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9.欧阳忞.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0.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1.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2.程颢、程颐.二程外书[M].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3.朱熹.朱熹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3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5.朱熹.晦庵集[M].四库全书第11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6.朱熹.宋名臣言行录[M].四库全书第44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7.吕大钧.吕氏乡约乡仪[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8.赵鼎.家训笔录[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39.陆游.放翁家训[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40.王应麟.三字经[G].中华经典蒙书集注.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41.陈襄.州县提纲[M].四部丛刊续编.
    42.李元弼.作邑自箴[M].四部丛刊续编.
    43.吕本中.官箴[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44.许月卿.百官箴[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5.周应和.景定建康志[Z].宋元方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6.范成大.吴郡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7.卢宪.嘉定镇江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48.潛说友.咸淳临安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49.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
    50.罗愿.新安志[M].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1.梁克家.淳熙三山志[M].四库全书第4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2.袁采.袁氏世范[M].四库全书第6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54.苏轼.仇池笔记[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55.李防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6.洪迈.夷坚志甲[M].续修四库全书第12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7.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8.沈作喆.寓简[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
    59.吕祖谦.东莱吕太史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60.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1.郑克.折狱龟鉴[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
    62.吴自牧.梦粱录[M].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3.龙衮.江南野史[A].全宋笔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64.李心传.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5.叶鳌.爱日斋丛抄[M1.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66.王巩.甲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7.王灼.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8.耐得翁.都城记胜[M].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9.钱世昭.钱氏私志[M].四库全书第10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0.方勺.青溪寇轨[M].续修四库全书第4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1.张君房.丽情集[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72.桂万荣.棠阴比事[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0.
    73.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4.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5.吴自牧.西湖老人繁盛录[M].北京:商业出版社.1982.
    76.周密.武林旧事[M].宋史资料萃编本.
    77.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78.王应麟.玉海[M].四库全书第943-94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9.江少虞.事实类苑[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0.陆游.老学庵笔记[M].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1.王明清.挥尘录[M].上海:上海书店.2001.
    82.赵升.朝野类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3.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4.欧阳修.文忠集[M].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5.晁迥.法藏碎金录[M].四库全书第10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6.钱毂.吴都文粹续集[M].四库全书第13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8.司马光.传家集[M].四库全书第10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9.孔颖达.尚书注疏[M].四库全书第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0.孔颖达.礼记注疏[M].四库全书第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1.孔颖达.毛诗注疏[M].四库全书第6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2.班固.白虎通义[M].四库全书第8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3.孙爽.孟子注疏[M].四库全书第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4.李觏.盱江集[M].四库全书第10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5.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96.王安石.临川文集[M].四库全书第11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7.赵鼎.忠正德文集[M].四库全书第11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8.项安世.周易玩辞[M].四库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9.韩康伯.周易注[M].四库全书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0.苏东坡.东坡全集[M].四库全书第110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1.刘敞.公是集[M].四库全书第10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2.欧阳修.欧阳文粹[M].四库全书第11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3.范祖禹.唐鉴[M].四库全书第6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4.黎靖德.朱子语类[M].四库全书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5.真德秀.西山文集[M].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6.李攸.宋朝事实[M].四库全书第6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7.佚名.宋史全文[M].四库全书第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8.孙复.孙明复小集[M].四库全书第10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9.苏洵.嘉祐集[M].四库全书第11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0.郑樵.通志[M].四库全书第3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1.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5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2.王稻.东都事略[M].四库全书第3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3.欧阳修.新五代史[M].四库全书第27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4.蔡襄.端明集[M].四库全书第10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5.田况.儒林公议[M].四库全书第103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6.刘安世.尽言集[M].四库全书第4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7.宋全文.第00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8.章潢.图书编[M].四库全书第9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9.颜之推.颜氏家训[M].四库全书第8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0.司马光.书仪[M].四库全书第1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1.司马光.家范[M]四库全书第6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2.张载.张子全书[M]四库全书第6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3.秦蕙田.五礼通考[M].四库全书第1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4.陈藻.乐轩集[M].四库全书第11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5.罗大经.鹤林玉露[M].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6.游九言.默斋遗稿[M].四库全书第117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7.王得臣.麈史[M].四库全书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8.文天祥.文山集[M].四库全书第11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9.王溥.唐会要[Z].四库全书第60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0.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31.范仲淹.范文正集[M].四库全书第10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2.欧阳修.文忠集[M].四库全书第11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3.王鏊.姑苏志[M].四库全书第4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4.牟巘.牟氏陵阳集[M].四库全书第11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5.方苞.望溪集[M].四库全书第1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6.吴宽.家藏集[M].四库全书第12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7.刘宰.漫塘集[M].四库全书第117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8.彭大翼.山堂肆考[M].四库全书第9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9.佚名.宋文选[M].四库全书第13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0.冯琦原.宋史纪事本末[M].四库全书第3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1.俞森.荒政丛书[M].四库全书第6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2.魏了翁.鹤山集[M].四库全书第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3.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M].四库全书第4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4.范晔.后汉书[M].四库全书第25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5.王肃.孔子家语[M].四库全书第6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6.佚名.草堂诗馀[M].四库全书第14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7.陈振孙.直斋书绿解题[M].四库全书第6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8.丘溶.大学衍义补[M].四库全书第7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9.张拭.南轩集[M].四库全书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0.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四库全书第13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1.黄榦.勉斋集[M].四库全书第11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2.杜范.清献集[M].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3.阳枋.字溪集[M].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4.陈著.本堂集[M].四库全书第11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5.佚名.宋史全文[M].四库全书第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6.陈均.九朝编年备要[M].四库全书第3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7.苏颂.苏魏公文集[M].四库全书第10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8.丘溶.大学衍义补[M].四库全书第7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9.章如愚.群书考索[M].四库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0.马端临.文献通考[M].四库第6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1.葛胜仲.丹阳集[M].四库全书第11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2.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M].四库全书第9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3.葛胜仲.丹阳集[M].四库全书第11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4.陆游.老学庵笔记[M].四库全书第8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5.刘才邵.檆溪居士集[M].四库全书第11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6.释惠洪.冷斋夜话[M].四库全书第8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7.朱彝尊.经义考[M].四库全书第6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8.潘自牧.记纂渊海[M].四库全书第9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9.余寅.同姓名录[M].四库全书第9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0.綦崇礼.北海集[M].四库全书第11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1.王之望.汉滨集[M].四库全书第11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2.邓文原.巴西集[M].四库全书第119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3.林表民.赤城集[M].四库全书第13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4.厉鹗.宋诗纪事[M].四库全书第14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5.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四库全书第4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6.庄绰.鸡肋编[M].四库全书第10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7.陆游.渭南文集[M].四库全书第11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8.陈耆卿.赤城志[M].四库全书第4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9.陶宗仪.说郛[M].四库全书第8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0.王懋竑.朱子年谱[M].四库全书第4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1.朱熹、吕祖谦编订.陈永革注评.近思录[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82.吴澄.吴文正集[M].四库全书第11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3.稽曾筠、沈翼机.浙江通志[M].四库全书第5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4.陆九渊.象山集[M].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5.秦蕙田.五礼通考[M].四库全书第1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6.张栻.南轩集[M].四库全书第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7.袁燮.絮斋集[M].四库全书第11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8.石介.徂徕集[M]四库全书第10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9.方回.桐江续集[M].四库全书第1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0.陈襄.古灵集[M].四库全书第10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1.罗溶.宝庆四明志[M].四库全书第4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2.洪迈.夷坚志[M].四库全书第104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3.李昂英.文溪集[M].四库全书第11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4.吕祖谦.东莱集[M].四库全书第11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5.耐得翁.都城纪胜[M].四库全书第5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6.范成大.千家诗[M].东海文艺出版社.1987.
    197.陆游.陆游集[M].中华书局.1976.
    198.陈鹄.耆旧续闻[M].四库全书第10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99.陈亮.龙川集.四库全书第11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0.欧阳守道.巽斋文集[M].四库全书第11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1.顾宪成.泾臯藏稿[M].四库全书第12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2.江藩.宋学渊源记[M].中华书局1983.
    203.袁甫.蒙斋集[M].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4.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
    205.善化县志.光绪三年刊本.
    206.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四库全书第10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7.林光朝.艾轩集[M].四库全书第11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8.陈傅良.止斋集[M].四库全书第11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9.镂钥.攻媿集[M].四库全书第11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0.方逢辰.蛟峯文集[M].四库全书第11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1.熊禾.勿轩集[M].四库全书第118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2.曾丰.缘督集[M]..四库全书第115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3.袁甫.蒙斋集[M].四库全书第11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4.程俱.北山集[M].四库全书第11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5.扬雄.扬子法言[M].四库全书第6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6.赵汝愚.宋名臣奏议[M].四库全书第4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7.赵彦卫.云麓漫抄[M].中华书局1983.
    21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四库全书第5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9.高承.事物纪原[M].四库全书第9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0.苏轼.东坡志林[M].四库全书第8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1.周召.双桥随笔[M].四库全书第7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2.佚名.西湖老人繁胜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47册.齐鲁书社.1996.
    223.胡广.性理大全书[M].四库全书第7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4.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M].四库全书第3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5.允禄、张照.御制律吕正义后编[M].四库全书第2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6.孔平仲.谈苑[M].四库全书第10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7.吴景旭.历代诗话[M].四库全书第14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8.周德清.中原音韵[M].四库全书14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9.毛晃著.增修互注礼部韵略[M].四库全书第597册.上海古籍出版.1987.
    230.穆修.穆参军集[M].四库全书第108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1.迈柱.湖广通志[M].四库全书第5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2.叶适.习学纪言[M].中华书局1977.
    233.赵与时.宾退录[M].四库全书第8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4.江少虞.事实类苑[M].四库全书第8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5.司马光.涑水记闻[M].中华书局1985.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段毅中.宋元话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吕思勉.中国制度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6.黄书光主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7.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学信.社会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10.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1.詹士友.道德教化与经济时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2.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15.金生鋐.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6.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审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17.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18.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19.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0.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变迁[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21.谢中立.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22.柯打课.中国宋辽金夏习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林正秋.宋代生活风俗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24.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25.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6.黄宗智.常见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2000年.
    27.吴涛.北宋都城东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28.苏正秋.南宋故都杭州[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4.
    29.伊永文.宋代城市风情[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0.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31.李春棠.坊墙倒塌之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32.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33.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34.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5.李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6.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7.京本通俗小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7.曹萌.中国古代戏剧的传播与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8.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九十二年
    39.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40.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985.
    4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42.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译.[M].(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
    4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4.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5.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6.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7.王国维.王国维遗书[M].上海书店.1983.
    48.程鹰等.二程故里志[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0.朱瑞熙、张邦炜、刘复生、蔡崇榜、王曾瑜.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陈振、杨德泉.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J].中州学刊,1982(1).
    2.陈振、杨德泉.试谈宋代长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3.周宝珠.宋代城市行政管理制度初探[J].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4.徐吉军.宋代都城社会风尚初探[J].浙江学刊.1987(6).
    5.徐吉军.论南宋临安的社会生活方式[J].东西文化1988(6).
    6.杨立武.宋代都城的服务行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5).
    7.康弘.宋代夜市述略[J].中州学刊.1992(2).
    8.尤建国.宋代城市社会的享乐意识[J].天府新论1993(1).
    9.许惠民.两宋的农村专业户[J].历史研究1987(6).
    10.陈振.关于宋代“镇”的几个问题[J].中州学刊1983(3).
    11.李春棠.宋代小市场的勃兴及其主要历史价值[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1).
    12.周玲珍.从<夷坚志>看宋代的农村旅店[J].商业研究.1983(2).
    13.詹世友.论教化的三大原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版).2000(3).
    14.吴旭霞.宋代的服饰与社会风气[J].江汉论坛.1998(3).
    15.张庆.宋代的簪花习俗[J].文史知识.1992(5).
    16.程民生.论宋代北方习俗特点[J].中州学刊.1996(4).
    17.程民生.论宋代南方习俗特点[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1).
    18.范荧.试论宋代社会中的礼俗矛盾[J].民俗研究.1996(2).
    19.雷家宏、唐兆梅.宋初社会风气建设浅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20.王善军.宋代精神文化建设简论[J].宋史研究论文集1998年年会编刊.
    21.朱瑞熙.宋代的丧葬习俗[J].学术月刊1997(2).
    22.徐吉军.论宋代火葬的盛行及其原因[J].中国史研究.1992(3).
    23.徐吉军.论宋代厚葬[J].浙江学刊.1992(6).
    24.朱瑞熙.宋代的节日[J].上海师大学报.(社科版).1987(3).
    25.吴旭霞.试论宋代的社会风气[J].江西社会科学.1998(3).
    26.关履权.宋代的重文和庶族读人的入仕与士风[J].东方文化.1995(1)
    27.郑强胜.宋代吏风初探[J].中国史研究.1998(4).
    28.周宝珠.宋代忠义思想在反民族压迫斗争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29.杨志刚.<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研究[J].浙江学刊.1993(1).
    30.宋薇笳.宋代都市的百戏伎艺[J].民俗研究.1992(3).
    31.宋东侠.宋代士大夫的狎妓风[J].史学月刊.1997(4).
    32.汪圣铎.宋朝礼与佛教[J].史学月刊.1990(4).
    33.程民生.神权与宋代社会——略论祠庙[J].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
    34.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5.田玉琪.宋代南戏中的经济生活——以<张协状元>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6.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7.谢长法.宋元时期书院的教化功能刍议[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8.张雪红.南宋教育重心的下移与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的新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9.张雪红.宋代教化的重心下移与组织重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40.张雪红.宋代社会教化的新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1.张雪红.宋代儒学教化的文化转向[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2.张雪红.“熙宁之争”与儒家教化主旨变迁刍议[J].兰州学刊2009(7).
    43.陈兴华.教化和教化哲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6).
    44.朱克良.试论中国教化思想的萌芽[J].琼州大学学报.1994(2).
    45.全红.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问题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4(1).
    46.赵明因.“有教无类”新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47.詹世友.“教化”理论的基本原则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5(10).
    48.詹世友.论教化三大原理[J].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49.詹世友.论理论性教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50.王雷.论传统教化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51.孟亚.权力、思想与教化.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52.张淑生宋.代俗训与社会教化.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53.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J].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54.陈黎明.宋代家训教化[J].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5.刘静.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56.史江.宋代会社研究[J].四川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57.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J].浙江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8.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J].四川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59.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J].浙江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美]w·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德]马科斯·韦伯著.支配社会学(Ⅰ)[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
    4.[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粱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6.[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德]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9.[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M].沈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10.[匈]卢卡奇.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1.[德]弗洛伊德.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M].郑希付,译.台北:米娜贝尔出版,2000.
    12.[德]舒茨.社会世界的现象学[M].卢岚籣,译.台北:桂冠出版,1997.
    1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4.[法]布罗代尔.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顾梁,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1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16.[德]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人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7.[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8.[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9.[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M].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20.[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M].何兆武,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1.[美]斯蒂文··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