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冷战后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变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党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各政党的变革史,政党的变革一般是在其外在环境变迁和内在因素发展的双向刺激下进行的。政党组织能否适应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革对于其功能能否充分发挥至关重要。
     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政坛一支重要的执政力量,自诞生以来也一向锐意改革。冷战的巨大冲击使社会民主党不仅在理论上逐渐迷茫,在实践中也深陷执政危机,长期处于在野状态。在政党竞争十分激烈的欧洲政坛,长期不能执政是十分危险的。为此,冷战后社会民主党痛定思痛,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中对党的组织也进行了全面变革,以迎合选民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变革后的社会民主党终于迎来了党的“复兴”。本文应用结构功能主义和比较分析法,对社会民主党此次组织上的变革从理论、背景、内容、成效和启示五大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全文着力论证和阐述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社会分野理论、环境主义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政党竞争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政党组织变革的缘由,西方学者们也具体分析了政党组织变革的三种分析路径,即生命周期分析路径、系统层面分析路径和突变分析路径。但概括而言,政党组织的变革是政党对来自外界各种挑战的一种应对性回应。
     二、政党本质上是惰于变革的大型组织,但当党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为保持党长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进而保证党不被排除在政治体系之外,党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革,即政党组织的变革是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冷战后欧洲社会民主党组织的变革也有着其独特的国际、国内和自身背景,其中,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冷战的结束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困境是其变革的国际背景: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其它非主流政党对它的冲击是其变革的国内背景;党自身繁琐的组织结构设置、浓厚的阶级色彩、有限的政治参与渠道和复杂的政党文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其变革的内在因素。
     三、冷战后欧洲社会民主党组织的变革是一场全面的变革,在组织类型、组织基础、组织运作、组织机构、组织决策、组织纪律和组织目标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变革。其中,从组织类型上看,冷战后社会民主党的大众党特征进一步减弱,“全方位党”特征更为突出;从组织基础上看,冷战后的社会民主党更加淡化其阶级色彩,大力向中产阶级靠拢;从组织运作上看,随着媒体更深的介入,社会民主党成员的作用大大降低;从组织机构上看,冷战后社会民主党简化机构形式,强化中央权力;从组织原则上看,社会民主党在冷战后更加强调直接民主和基层民主的切实实现;从组织纪律上看,冷战后的社会民主党用更为严格的纪律对党实行更强有力的监督;从组织目标上看,冷战后的社会民主党反思其社会主义目标后,更为强调公正、自由、互助等社会民主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四、社会民主党组织的变革仍在进行之中,但就目前来看,其组织变革的近期目标,即重新执掌政权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各国社会民主党纷纷得以上台执政或参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民主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仍面临着选民信任和认同危机、选举变数相对较大等各种问题,其组织特色因其政策的实用性也在逐渐消失。
     五、欧洲社会民主党组织变革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共产党组织上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扩大民主决策、调整权力配置和巩固执政根基等各方面采取新的举措,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成为真正能体现和代表民意的现代化政党。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party is also the reformation history of it. The reformation of the party usually is undergoing 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inner factor development. Whether the party organization makes corresponding changes to the changes of tim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rforming its functions.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was an important ruling power among Europe politics. However, due to the huge impact of the Cold War, it began to get lost in theory and sink into ruling crisis and thus had been out of political office for a long time. In the European political field where the competition is quite fierce, it is very dangerous to be out of office. Therefore,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learnt a lesson from its painful experience and began to make great full-scale reformation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voters, and gained a "magical renaissance" with its efforts. Our article i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formations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y, background, content, effect and enlightenment with the method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will put special stress on the argumentation and elaboration of the following ideas:
     First, theory of social distinction, theory of system resources, theory of system change, and theory of party competition illustrat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Western learners also elaborated the three analysis routes of the change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That is, the life cycle analysis route, system level analysis route and mutation analysis route. Generally speaking, change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is a coping reply to the external challenge of the party.
     Second, the party is in nature a large organization that is reluctant to make changes. But whe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s greatly, it has to do so to keep its vitality and to ensure that it will not be expelled from the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e change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is done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fter the Cold War, change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re also made under particular international, domestic and its own background, with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crisis of the democratic socialism are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act of other alternative parties are the domestic background, and the setting of its fussy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its obvious social class tint, its limited political involvement channels and its particular party culture not suitable for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for its changes.
     Third, change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fter the Cold War are full-scale:they involve changes of the organization form, the organization basis, the organization operation,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organization decision, the organization goal, and so on. As for the organization form,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weakens its feature of mass party and projects the feature of "multi-faceted party" instead; as for the organization basis,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plays down its social class tint and strives to get close to the middle class; as for the organization operation, roles of the party members have weakened greatly due to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media; as for the organization decision,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has put more emphasis on pure democracy and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fter the Cold War; as for the organization discipline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make rigid party discipline and reinforc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party; as for the organization goal,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bstains from the socialism more and stresses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values of democracy, freedom and equality.
     Fourth, change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re still in progress. At present, the short-term goal if resuming the political office has almost come true and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of each country have taken office or have participated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But we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inner profou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re not solved yet and the party is still faced with problems of the voters' trust and identification crisis, comparatively big voting variation; its organization feature is fading gradually due to its policy practicability.
     Fifth, our Party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change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We should intensify our reformation further, take new measures in expanding democratic decisions, reinforcing ruling basis to realize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make our party a modern party that can truly embody and represent the public will.
引文
①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②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85页。
    ③罗思东:《中西政党的组织特性比较》,《理论与改革》1999年第6期,第28页。
    ①《各国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5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页。
    ②祝灵君:《政党发展与组织变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第1 1 1页。
    ③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林德山:《欧洲社会民主党转型中的趋势与问题》,《欧洲研究》2003年第6期,第4页。
    ①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②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①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许开轶、李晶:《当代政治转型研究的理论范式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第98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页。
    ①许开轶、李晶:《当代政治转型研究的理论范式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第99页。
    ②翟桂萍、孙力:《西欧社会党转型理论的趋向分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3期,第88页。
    ①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②汪永成、黄卫平:《执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意义、路径与策略——基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党的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第20页。
    * 引自Robert Harmel, "Party Organization Change:Competing Explanations?",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New Europe, Edited by Kurt Luther and Ferdinana Muller-Romm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131.
    ①张小劲:《关于政党组织嬗变问题的研究:综述与评价》,《欧洲》2002年第4期,第70页。
    ①王勇兵:《西方政党变革与转型的理论初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6期,第111页。
    ①[英]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期望》,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②周荣美摘译:《革新是我们的传统》,《当代世界》2003年第8期,第12页。
    ①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① Donald Sassoom, looking Left:European Soci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London New York:I.B.Tauris,1997. p.11.
    ①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①[德]托玛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②[德]托玛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8页。
    ①[德]安勒·库泼鲁斯、约翰·康德尔著,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①杨雪冬、薛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②[英]理查德·赫弗南著,彭萍萍编译、殷叙彝校:《媒体操纵:英国工党的政治信息交流策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第25页。
    ①现代社会,主导公共舆论的网络媒体被称为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①钱乘旦:《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王长江:《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第13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①罗云力:《“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欧洲社会民主党第三条道路对福利国家制度的变革”》,《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第65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①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德]托马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的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① Ronald Inglehart. "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Europe:International Change in Post Industrial Societies",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5, No.4,1971.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①[德]托马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②张世鹏编:《全球化与美国霸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③刘玉安:《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苏东剧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战略调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 题》2008年第4期,第63页。
    ①张世鹏:《从德国看欧洲政党政治制度的危机与改革前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第14页。
    ① Donald Sassoon, One Hundred Year of Socialism:The West European Lef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B T auris Publishers,1996, p652.
    ②张世鹏:《二十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③黄佳瑶、陈新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转引自托马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①俞可平:《中国治理评估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2期,第5页。
    ①张世鹏:《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①张世鹏:《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②王学东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20页。
    ③陈露译,李兴耕校:《法国社会党的原则声明和章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第29页。
    ④ Donald Sassoon, "Shared Conviction", Fabian Review, Volume 111,No.4,Winter 1999.
    ①[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②王学东、陈林:《九十年代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③王凤鸣:《“新工党”新在何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5期,第34页。
    ①王勇兵:《西方政党变革与转型理论初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6期,第109页。
    ② Otto Kirchheimer, 'The Catch-all Party', The West European Party System, Edited by Peter Mai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50-60.
    ①杨东雪等:《“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②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40页。
    ③钱乘旦等:《日落斜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①刘建飞、王凤鸣等《英国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② Klaus Lang. "The Agenda 2010 is the result of a lack of courage".Fmnkfurter Rundschau, May,21,2003.
    ①[德]托马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②[德]托马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③王学东、陈林:《九十年代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①向文华:《斯堪德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① Taylor. "Trade un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Social Democratic renewal". West European Politics 16,2003.
    ① Dennis Kavanagh, British Politics-Continuities and 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②斟伍慧萍摘译《Die Well》,转引自《德国快讯》1995年第1期,第2页。
    ①史志钦:《全球化与欧洲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239页。
    ①张文红编译、殷叙彝校:《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中产阶级纲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第35页。
    ②裘援平、柴尚金、林德山:《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①刘金东:《如何认识发达国家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经验》,《求实》2007年第12期,第40页。
    ②张燮:《冷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方略与政策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毕业论文,第32页。
    ③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①何军:《西方国家的政党与媒体关系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第65页。
    ①殷叙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荣敬本、高新军编:《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②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①[德]托马斯·迈尔,罗云力、张文红校:《托马斯·迈尔教授访谈纪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3期,第125页。
    ①[德]托马斯·迈尔,罗云力:《托马斯·迈尔教授访谈纪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3期,第126页。
    ①[英]托尼·布莱尔著,曹振寰等译:《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①王学东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23页。
    ①[英]托尼·布莱尔著,曹振寰等译:《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366页。
    ②[美]克林顿等著,欧阳景根选编:《背叛的政治——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4页。
    ③荣敬本、高新军主编:《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①龚加成:《西欧社会党党内民主建设发展趋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8期,第58页。
    ②王学东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30页。
    ①陈露:《西欧社会党的组织改革及政党现代化进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第19页。
    ①王瑜:《电脑化政党——网络时代的西方政党组织形态》,《学习时报》2007年4月2日。
    ②王学东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第22—23页。
    ③陈露:《西欧社会党的组织改革及现代化进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第19页。
    ①[德]卡斯滕·史丹德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组织和党内民主》,周敬青主编:《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共中央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①吴江:《瑞典式社会主义考察——读<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社会主义论丛》2002年第9期,第106页。
    ①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下卷)》,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页。
    ②[英]托尼·布莱尔著,曹振寰等译:《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②海曼:《东方社会主义崩溃后的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引文见中央编译局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④陈林、林德山:《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 Uwe Hessler, "SPD presdent election manifesto",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64,1640046,00.html, July 5, 2005.
    ②高峰译,时红校:《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20页。
    ①《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出版,第29页。
    ②《各国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4页。
    ③张文红译,殷叙彝校:《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汉堡纲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提》2007年第4期,第9页。
    ④王学东、陈林:《九十年代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①[英]托尼·布莱尔著,曹振寰译:《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页。
    ②高峰译,时红校:《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1期,第25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②刘玉安:《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苏东剧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战略调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4期,第74页。
    ①宋以敏:《西方新生代领导人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潮》,载《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5日。
    ①《劳动、革新和公正——德国社会民主党1998年联邦议会竞选纲领》,第12、13页。
    ① Desmond King and Mark Wickham, "Form Cliton to Blair:The Demcoratic Origins of Welfare to Work", The Political Quarterly,1999, No,3 P69.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①王韶兴:《政党职能问题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1—14页。
    ① S · E · Barnes and M · Kaase, Political Action:Mass Participation in Five Western Democracie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1979:18-32页。
    ②史志钦:《全球化与欧洲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①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566207.html?si=4
    ① Russell J. Dalton and Steven Weldon, "Partisanship And System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Party Politics, VOL 13. No. 2(2007).
    ②[英]理查德·赫弗南:《新工党和撒切尔主义:英国的政治演变》,麦克米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41页。
    ①谢峰:《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研究——兼论西欧社会民主党的革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②杨志清:《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光明日报》1998年4月19日国际版。
    ①史志钦:《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②裘援平、柴尚金等:《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59页。
    ③周穗明、马志良:《全球化的矛盾与“第三条道路”的失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3期,第76页。
    ①杨四海:《“第三条道路”超越左右思维的合理性解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2页。
    ②周敬青:《德国社会民主党从“全民党”到“新型政党”——罗歇尔教授访谈录》,《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第84页。
    ③王学东、陈林:《九十年代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①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② Robert Laderch and Philippe Marliere,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in EU,2000, p.1.
    ①向文华:《冷战后社会党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② D. Sander, "The New Electoral Battlefield", in A. King and others, eds, New Labour Triumphs:Britain at the polls, New Jersey:Chatham House,1998, p.220.
    * Figures are from Niedermayer, Parteimitglieder, op. cit.
    ①[德]托马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②陈林:《关于“第三条道路”研究的几点想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3期,第60页。
    ①杨雪冬、薛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①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三十年政治发展的反思》,《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第22页。
    ②梅华:《组织创新:中国共产党永续发展的源泉——兼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历史经验的现代启示》,《学习月刊》2008年第3期,第35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②李金龙、陈筱敏、杜倩博:《政府决策与执行职能相对分离改革的条件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第137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145页.
    ①李景田:《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载《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①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完善与变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第116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页。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陈林、林德山:《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②陈林、林德山:《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页。
    ②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④周淑真:《政党与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1、《各国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2、[英]威廉·E·佩特森、阿拉斯泰尔·H·托马斯编,林幼琪、王国明、郑世平、朱英璜等译:《西欧社会民主党》,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3、[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5、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6、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7、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出版社1996年版。
    8、曹长盛主编:《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金重远:《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刘建飞、王凤鸣等:《英国新任首相——托尼·布莱尔》,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1、[美]罗纳德.H.奇尔克特著,高铦、潘世强译:《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2、[英]托尼·布莱尔著、曹振寰等译:《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期望》,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3、中央编译局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学东、陈林:《九十年代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5、[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陈黎、陆宏成译:《现代化与社会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6、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下卷)》,当代 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17、钱乘旦等:《日落斜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向文华:《斯堪德纳维亚民主社会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9、王振华,陈志瑞:《挑战与选择——中外学者论“第三条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惠斌、杨雪冬译:《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王振华、刘绯主编:《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杨雪冬、薛晓源:《“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4、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5、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26、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7、[德]托马斯·迈尔著,殷叙彝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振华、陈志瑞主编:《挑战与选择:中外学者论“第三条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陶涛:《西欧社会党与欧洲一体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1、王长江、姜跃等:《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3、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德]奥斯卡·拉封丹著,周惠译:《心在左边跳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5、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孙相东译:《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37、[美]吉布森等著:《组织学:行为、结构和过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8、[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9、[美]克林顿等著,欧阳景根选编:《背叛的政治——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0、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1、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42、[德]罗伯特·米歇尔斯著,任军峰等译:《寡头政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3、[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黄佳瑶、陈新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46、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谢峰:《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研究——兼论西欧社会民主党的革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9、皮均、高波:《治政论:制度化时期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0、裘援平、柴尚金、林德山:《当代社会民主主义与“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5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2、石仑山、马晓燕:《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中国经济出版2005年版。
    54、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55、顾俊礼:《欧洲政党执政经验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56、何秉孟、姜辉:《阶级结构与第三条道路:与英国学者对话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7、周永学:《世界政党比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58、张世鹏:《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周敬青:《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61、[意]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62刘成、马约生:《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63、高国舫:《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64、史志钦:《全球化与欧洲社会民主党的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65、“史志钦:《全球化与世界政党变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66、陈义平:《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英]斯图亚特·汤普森著,贺和风、朱艳圣译:《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思想意
    识、治理与全球化》,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68、[德]弗兰茨·瓦尔特:《德国社会民主党:从无产阶级到新中间》,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69、周新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张世鹏:《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第2期。
    2、刘东国:《冷战结束后西欧左翼政党的变化特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3期。
    3、陈尧:《当代世界向民主政治转型的动因与路径》,《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5期。
    4、郑伊倩:《欧洲社会民主党人的前进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5、张耀军:《经济全球化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第三条道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4期。
    6、[德]托马斯·迈尔,郭业洲,陈林:《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
    7、陈明明:《现代化进程中政党的集权结构和领导体制的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8、王学东:《西欧社会民主主义新变化评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1期。
    9、林尚立:《政党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0、郇庆治:《西方政党体制理论:一种比较观点》,《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1、罗仲伟、罗美娟:《网络组织对层级组织的替代》,《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6期。
    12、[俄]舍洛哈耶夫等著,徐元宫编译:《21世纪的政党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13、王学东:《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1期。
    14、张世鹏:《从德国看欧洲政党政治制度的危机与改革前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
    15、[英]理查德·赫弗南:《媒体操纵:英国工党的政治信息交流策略》,《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2期。
    16、罗云力:《“第三条道路”为何不再时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
    17、陈露译,李兴耕校:《法国社会党的原则声明和章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
    18、张迎红:《英国工党组织体系的现代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3期。
    19、王长江:《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20、周穗明、马志良:《全球化的矛盾与“第三条道路”的失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3期。
    21、罗云力:《从“新中间”走向“中间”——德国社会民主党最新动态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22、张小劲:《关于政党组织嬗变问题的研究:综述与评价》,《欧洲》2002年第4期。
    23、王学东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
    24、徐崇温:《怎样认识西方社会民主党》,《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
    25、[德]托马斯·迈尔,罗云力:《托马斯·迈尔教授访谈纪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3期。
    26、程容宁:《西方国家的政党经费来源透视》,《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27、林德山:《欧洲社会民主党转型中的趋势与问题》,《欧洲研究》2003年第6期。
    28、龚加成:《西欧社会党党内民主建设发展趋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8期。
    29、陈露:《西欧社会党的组织改革及政党现代化进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30、何强:《试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体制变革》,《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2期。
    31、王燕:《金诺克改革与英国新工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2期。
    32、罗云力:《“第三条道路”还在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2期。
    33、刘红:《西方政党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启示》,《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34、翟桂萍、孙力:《西欧社会党转型理论的趋向分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3期。
    35、谢峰:’《从时代变迁看西方政党的发展趋势》,《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36、,何军:《西方国家的政党与媒体关系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37、丁俊萍、宋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展》,《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38、罗云力:《西欧政党政治的危机与解析》,《欧洲研究》2004年第5期。
    39、王勇兵:《西方政党变革与转型理论初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6期。
    40、郭亚丁:《中西政党组织结构特点简析》,《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41、林默彪:《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42、何强:《欧洲社会党组织体制变革及其现代化进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7期。
    43、谭国雄:《世界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与启示》,《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1期。
    44、王存福:《论中产阶级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4期。
    45、顾昕、范酉庆:《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会运动:以欧洲主要国家为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4期。
    46、姜跃:《瑞典社会民主党何以能长期执政》,《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47、惠天:《浅析欧洲社会民主党的伦理化倾向》,《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8、张富良:《欧洲社会党面临的挑战与回应——格兰贝格教授谈社会党的发展之路》,《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49、时青昊:《来自环境的挑战——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沉浮》,《理论月刊》2005年第5期。
    50、尹杰钦、杨长林:《从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视角解读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51、刘阳:《从政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原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52、唐海军:《冷战后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新变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53、赵理富:《中西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的路径差异》,《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7期。
    54、杨根乔:《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经验诌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55、罗云力:《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传媒党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56、[德]沃纳·普芬尼希:《政党转型: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变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57、向文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西欧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与挑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2期。
    58、郇庆治:《“新中间道路”的终结?》,《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2期。
    59、林德山:《英国新工党的现代化改革简析》,《欧洲研究》2006年第2期。
    60、王丽娟、:贾云燕:《瑞典模式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其改革》,《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2期。
    61、李路曲:《导致欧美政党权力结构变迁的因素及相关争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3期。
    62、[美]乔瓦尼·萨尔托里著,胡小军、朱昔群编译:《政党的类型、组织与功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63、李安林:《今年来西欧社会民主党执政困境探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4、许开轶、李晶:《当代政治转型研究的理论范式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65、徐峰:《当代西方政党组织形态变化述评》,《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
    66、李俊:《现代化变迁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变革的社会生态分析》,《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4期。
    67、金英君:《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运行环境的变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
    义》2007年第1期。
    68、吕楠:《西欧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嬗变》,《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1期。
    69、祁刚利:《政党组织结构对政党民主的根本性影响》,《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70、高扬:《全球化对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挑战》,《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1、冯祥武:《当代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72、李路曲:《论欧美政党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的变迁》,《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
    73、祝灵君:《政党发展与组织变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
    74、张文红译,殷叙彝校:《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4期。
    75、张永波、谭诚:《西欧社会民主党组织体系演变的当代价值启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6、秦德占:《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党党内民主实践评析》,《新视野》2007年第6期。
    77、李沛武、范天森:《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启示——基于政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
    78、杨勇:《冷战后社会民主党的困惑与发展》,《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6期。
    79、郭玉良:《瑞典社会民主党的基层组织》,《北京支部生活》2007年第18期。
    80、王瑜:《西方政党选举环境的变迁及其应对措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8期。
    81、[德]弗兰茨·瓦尔特著,张文红译:《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后面临的挑战》,《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11期。
    82、刘金东:《如何认识发达国家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经验》,《求实》2007年第12期。
    83、冯小敏、唐旻红:《优化党的组织资源》,《党政论坛》2007年12月号。
    84、周穗明:《20世纪西方三大左翼关于社会结构演变的理论沿革》,《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1期。
    85、陈琦、贾少华:《当代西方政党党内权力的分配》,《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6、李路曲:《欧美民众对政党的冷漠情绪及其原因分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1期。
    87、何科君:《德国社会民主党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探索与启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88、朱斌:《北欧社会模式与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89、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组织发展趋势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90、王继停:《为建立一个无国界冲突的、和平与稳定的世界而努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9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西方主要政党组织发展趋势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92、陈露译,冯克利校:《英国工党章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3期。
    93、李路曲:《政党分类的一些思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94、刘智峰:《中国政府转型的特点和历史经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4期。
    95、刘玉安:《从民主社会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苏东剧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战略调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4期。
    96、蒋锐:《对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几点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4期。
    97、温敬元:《欧洲社会党拓展社会基础的主要路径与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 报》2008年第5期。
    98、吴茜:《欧洲社会民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5月号。
    99、王建国、赵大朋:《长期执政与党内民主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100、陈焕文:《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运行机制及特点探析》,《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第7期。
    101、孟婕:《从瑞典社会民主党章程看其党内组织机制》,《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8期。
    102、何强:《德国社会民主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探析》,《学术论坛》2008年第10期。
    103、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完善与变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104、唐晓清、杨绍华:《有序政治参与——长期执政视角下民主道路的最佳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105、唐海军、秦得占:《世界社会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106、孟艳:《当代社会民主党应对媒体社会的策略分析》,《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107、彭燕林、冯祥武:《浅谈“生态文明”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生态社会观》,《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08、王继停、李元:《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翼:现状与趋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109、[瑞]比杨·冯西斗著,高锋译:《瑞典社会民主党党纲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110、李金龙、陈筱敏、杜倩博:《政府决策与执行职能相对分离改革的条件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111、张文红:《人民党缘何失去其人民?——<汉堡纲领>之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112、袁群:《瑞典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观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113、赵理富:《社会民主党政党文化论析》,《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114、[英]蒂莫西·加尔腾·艾西著,殷叙彝译:《金融危机环境下各国社会民主党普遍失败的原因》,《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1期。
    1、王存福:《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转型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3级博士。
    2、何强:《欧洲社会党执政经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3级博士。
    3、任俊伟:《党内民主差异性研究——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比较》,中共中央党校2003级博士。
    4、郑伟:《“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北京师范大学2004级博士。
    5、王振光:《论二战后西欧社会党执政基础的转换》,河南大学2004级硕士。
    6、胡亮:《欧洲社会党功能变革》,清华大学2005级硕士。
    7、张燮:《冷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方略与政策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
    1、http://www. labour.uk
    2、http://www. polotics. people.com.cn
    3、http://www.rnc.org
    4、http://www.chinanews.com.cn
    1、Ronald Ingle hart. "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Europe:International Change in Post Industrial Societies",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5, No.4,1971.
    2、S · E .Barnes and M . Kaase, Political Action:Mass Participation in Five Western Democracies, Beverly Hills, Calif:Sage,1979:18-32。
    3、Otto Kirchheimer,'The Catch-all Party', The West European Party System, Edited by Peter Mai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P.50-60.
    4、Donald Sassoon, One Hundred Year of Socialism:The West European Lef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B T auris Publishers,1996, p652.
    5、Donald Sassoom, looking Left:European Soci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London New York:I.B.Tauris,1997, p.11.
    6、D. Sander, "The New Electoral Battlefield", in A. King and others, eds, New Labour Triumphs:Britain at the polls, New Jersey:Chatham House,1998, p.220.
    7、Desmond King and Mark Wickham, "Form Clinton to Blair:The Democratic Origins of Welfare to Work", the Political Quarterly,1999, No,3 P69.
    8、Donald Sassoon, "Shared Conviction", Fabian Review, Volume 111, No.4, Winter 1999.
    9、Dennis Kavanagh, British Politics-Continuities and 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Robert Laderch and Philippe Marliere,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in EU,2000, p.1.
    11、Robert Harmel, "Party Organization Change:Competing Explanations?",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New Europe, Edited by Kurt Luther and Ferdinana Muller-Romm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131.
    12、Klaus Lang. " The Agenda 2010 is the result of a lack of courage ". Fmnkfurter Rundschau, May,1,2003.
    13、Taylor. "Trade un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Social Democratic renewal". West European Politics 16,2003.
    14、Uwe Hessler, "SPD presdent election manifesto",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64,1640046,00.html, July 5,2005.
    15、Russell J. Dalton and Steven Weldon, "Partisanship And System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Party Politics, VOL 13. No.2(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