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谢肇淛与晚明福建文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谢肇淛(1567—1624)是晚明时期福建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当时一位有相当代表性的文人,不仅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其著述还流传域外,特别是在东邻日本曾被多次刊印,传播很广。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不仅对其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其影响加以论述,还试图从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进一步探讨其思想、性格、心理形成的过程和原因。
     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谢肇淛生活时期的晚明社会和福建文坛”:前半介绍谢肇淛生活的晚明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景观;后半论述晚明福建文坛概况及谢肇淛振兴闽派的自觉意识。
     第二章“谢肇淛的人生道路及思想成长历程”:首先介绍谢氏之家世渊源;其次论述谢肇淛的人生经历;最后论述谢肇淛的思想、人格的形成及与晚明社会思潮的关系。
     第三章“谢肇淛交游与结社”。首先介绍谢肇淛与闽中诗人、吴越诗人、山左诗人及复古派、性灵派、公安派、竟陵派诗人的广泛交游;其次通过对晚明闽人结社及谢肇淛参与的结社活动的考察,介绍谢肇淛与福建文人的密切关系。
     第四章“谢肇淛诗文创作考论”:先谈其创作情况,考察其著述的结集和刊刻情况,并对其诗文创作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重点研究了《小草斋集》和《五杂俎》的写作,论析《小草斋集》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及《五杂俎》反映的晚明士人的心态与谢肇淛的思想。
     第五章“谢肇淛的诗歌与小说理论”:第一节考察了《小草斋诗话》及谢肇淛为友人写的序跋、书信等,论述其诗文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第二节通过《五杂组》、《金瓶梅跋》等著作,论述谢肇淛的小说、戏曲理论的创新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谢肇淛诗文的域外传播”:主要介绍谢肇淛的著述《五杂俎》、《文海披沙》、《麈馀》、《小草斋集》、《小草斋诗话》等在域外,特别是在日本的传播和刊刻情况,以说明其在日本的影响。
     本文力求把研究落在实处,认真阅读原著,查阅了大量有关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比较详尽的《谢肇淛年谱》,作为本文的附录,附于文末,以供读者参考。
Hsieh Chao-chih (1567-1624)wa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Fujian in later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a fairly typical scholar that time. His works spread widely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abroad, especially in East Japan where his works be published many times and widely spread. Before writing, author did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about Hsieh Chao-chih from all the aspects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In this paper, author discussed Hsieh Chao-chih's literary creation, literary theories and effects, and tried to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reasons for his thoughts,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forming.
     This paper contains six chapters excep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Situations in later Ming dynasty and Fujian literature. "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chapter, author introduced the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in later Ming dynasty; 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chapter, the general situation about Fujian literature and Hsieh Chao-chih's consciousness of revitalizing Min school then.
     Chapter Two:"Life and the thought process of Hsieh Chao-chih." Firstly author introduces Xie family's origin; then author states Hsieh Chao-chih's life experience; finally, author introduc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Hsieh Chao-chih's thought and personality and the social trends.
     Chapter Three:"Hsieh Chao-chih's way to make friends and association." At first, author stated Hsieh Chao-chih's wide circle of friends with poets of Fujian School,Wuyue School, Shanzuo School, Fugu School, Xingling School, Gongan School and Jingling School; Secondly, author describ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sieh Chao-chih and Fujian literators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Fujian literators'participations in association and Hsieh Chao-chih's participating association activities in later Ming.
     Chapter Four:"The inspection of Hsieh Chao-chih's writings ":First, author talked about Hsieh Chao-chih's creation, investigated his mass works and the print conditions, and made a brief analysis about his works; secondly, author studiedand, analyzed the mentality of people in the later Ming and the thought of Hsieh Chao-chih.
     Chapter Five:"Hsieh Chao-chih's poetry and novel theories". In section on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prefaces, postscripts, and letters that Hsieh Chao-chih wrote to his friends. Then author analyzed his poetry and article theor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ver later generations. In section two, author analyzed the innovation and effects of Hsieh Chao-chih's novel and drama theories by researching and.
     Chapter Six:"Hsieh Chao-chih's poetries'and articles'spread abroad". Author mainly introduced Hsieh Chao-chih's works, such as and so on, their spread statue abroad, especially in Japan to explain Hsieh Chao-chih's influence in Japan.
     In this paper, author put research first,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consulted a lot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n writed exhaustive< a chronicle of Hsieh Chao-chih's life>,which is at the end of the text, as the appendix of this paper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aders.
引文
①陈鸣鹤: 《东越文苑》卷六,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庚签卷一“郑给事明选”条。
    ③邓原岳: 《郑继之先生传》, 《西楼全集》卷十四,明崇祯元年刻本。
    ④屠隆:《谢在杭诗序》,见《小草斋集》卷首序言。
    ⑤叶向高:《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文集》卷首序言。
    ⑥袁宏道:《瓶花斋集》卷九《答谢在杭司理》。
    ⑦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之乙集“高典籍棅”条。
    ①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卷七上。
    ②朱彝尊:《明诗综》之前言。
    ③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六“谢布政肇淛”条。
    ④杭世骏:《道古堂集》,见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一,页2247。
    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明之神魔小说(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页166。
    ①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页420—422。
    ②王先霈 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花城出版社,1983年,页110
    ③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页65。
    ④泽田总清:《中国韵文史》,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页485。
    ①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325。
    ②黄安榕:《福州人杰》,鹭江出版社,1998年,页67、68。
    ①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序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1。
    ①吴孟雪曾丽雅:《明代欧洲汉学史》,东方出版社,2000年,总序页7。
    ②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1年,序言页2、1。
    ③[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所,2008年,页211。
    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
    ①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7年,页70。
    ②《明神宗实录》卷一七八。
    ③《明神宗实录》卷一九O。
    ④张廷玉:《明史》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⑤樊树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269。
    ⑥张廷玉:《明史》卷二三七列传一二五。
    ⑦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页246。
    ①樊树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365。
    ②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页262。
    ③樊树志:《万历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373。
    ④《明神宗实录》,卷五一O。
    ⑤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⑥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页246。
    ①傅衣凌:《明末清初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富农经营”的初步考察》,《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125。
    ②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三。
    ①关于“士绅”一词,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有不同的称谓:“当北宋士大夫在各地重新建构新的家族社会时,在国家管理与私人生活之间,就多了后来我们称之为‘乡绅’的一层,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由仕进进入政府获得权力,又依靠仕进的权力成为家族的领袖,权力与财富在他们身上常常互相实现,这使他们成了自汉魏士族以来,有一个介于皇权与个人之间的阶层。”说法不一,外延相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汪道昆:《太函集》卷二十八。
    ③何心隐《心隐集》第三卷十《答座主》。
    ④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459。
    ①张瀚,《松窗梦语》卷七《风俗纪》。
    ②黄省曾:《吴风录》卷一。
    ③[明]刘宗周着,[清]董场编:《刘子全书》卷十七,《文编·责成巡方职掌以振扬天下风纪立奏化成之效疏》,道光四年刻本,页52—53。
    ④顾炎武:《顾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中》。
    ①光绪《甫里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六册,页223。
    ②徐(?):《中奉大夫广西左布政使武林谢公行状》,附见《小草斋文集》。
    ③张廷玉等:《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①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正嘉以前醇厚》。
    ②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建业风土记》。
    ①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商务印书馆,2001年,页555。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四。
    ③引自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页570,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
    ①这种焦虑和迷茫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君权神授”神学思想的黯淡,君权神授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强调皇权的绝对权威,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却也是士大夫们借此限制皇权的无限膨胀的利刃。其次,朝野士大夫对这个政权的游移和冷漠。
    ②叶向高:《苍霞续草》卷二十一。
    ③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页469。
    ④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卷十一,《顾端文公遗书》。
    ⑤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页393。
    ①李维桢:《邓汝高诗序》,《西楼全集》卷首序。
    ②陈琏陈南宾:《翠屏集序》,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翠屏集》卷首序。
    ③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页89。
    ④汪端:《明三十家诗选》,蕴兰吟馆,[清]同治12年刻板。
    ①邓汝高:《西楼全集》卷十四。
    ②邓汝高:《西楼全集》卷三。
    ③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六。
    ④陈田:《名诗纪事》丁签卷四。
    ⑤徐烟:《红雨楼题跋》之《晋安风雅序》。
    ①陈荐夫:《晋安风雅序》,《水明楼集》卷十一。
    ①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卷七上。
    ②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八。
    ①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二集卷七下。
    ②喻政:《〈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一,《重与李本宁论诗书》。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四《郑继之诗序》。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四《陈汝翔诗序》。
    ③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四《郑继之诗序》。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四。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四《陈惟秦诗序》
    ①陈田:《明诗纪事》之己签卷一序,庚签卷一序。
    ①《晋书》卷七十九。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之五《小草篇序》。
    ③曹学佺:《明通奉大夫广西左方伯武林谢公墓志铭》,附见《小草斋文集》。
    ①锺嵘:《诗品》之《诗品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
    ②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十七。
    ①严羽:《沧浪诗话》之《诗评》。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四。
    ①徐(?):《中奉大夫广西左布政使武林谢公行状》,附见《小草斋文集》。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三《事部一》。
    ③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六《祭父文》。
    ④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五。
    ⑤周亮工:《闽小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141—143。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八。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八。
    ①徐熥:《幔亭集》卷七。
    ②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之“谢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页246。
    ③邓汝高:《西楼全集》卷三。
    ④陈荐夫:《水明楼集》卷五。
    ⑤王稚登:《王百毅集》之《延令纂》。
    ⑥徐(?):《鳌峰集》卷二十。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八《重游天宁寺记》。
    ②徐(?):《榕阴新检》之《诗话》。
    ③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十一
    ①谢肇浏:《小草斋文集》卷十五。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
    ④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之《子路篇第十三》;《孟子译注》之《尽心章句下》。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
    ①徐熥:《幔亭集》卷九。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六。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七。
    ④袁宏道着,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之《瓶花斋集》。
    ①张廷玉:《明史·志》卷八十三志五十九。
    ②张廷玉:《明史·志》卷八十五志六十一
    ③谢肇淛:《北河纪余》见《四库全书》子部册三十三。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六。
    ②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六。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五。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七。
    ①袁中郎:《珂雪斋集·游居柿录》卷之十二。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九。
    ③徐(?):《鳌峰集》卷二十一
    ④张廷玉:《明史·神宗本纪》卷二十一。
    ①陈邦彦:《陈野岩先生集》卷一,《中兴政要书·奖廉让》。
    ②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序》。
    ③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集》卷十八。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一。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一。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五。
    ④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一。
    ⑤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一。
    ①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②朱熹:《朱子语类》卷一。
    ③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卷六十八。
    ④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一。
    ⑤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八。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八。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八。
    ③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十《三教论》。
    ①张照等撰:《秘殿珠林》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十二。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六。
    ④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六。
    ①庄子:《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八。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九。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②叶向高:《苍霞草》卷十六《奉政大夫吉府左长史天池谢公墓志铭》。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八。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八。
    ②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七《李温陵传》。
    ③龚鹏程:《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页34。
    ①袁宏道著:《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187。
    ②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十五《李卓吾》。
    ③袁宏道著:《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221。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九。
    ①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珂雪斋集》卷十八。
    ②易闻晓先生即认为袁宗道有“稳实与狂放的双重面目”。见《公安派的文化阐释》,齐鲁书社,2003年,页82。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四。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四。
    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
    ①陈寿祺:《福建通志》卷六。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
    ③徐烟:《幔亭集》卷七。
    ④徐烟:《幔亭集》卷七。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
    ⑥徐熥:《幔亭集》卷十三。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二。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
    ③徐熥:《幔亭集》卷五。
    ④徐熥:《幔亭集》卷七。
    ⑤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四。
    ⑥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卷七上。
    ⑦张献翼:《〈幔事集〉序》,《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
    ⑧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三。
    ⑨周亮工《闽小记》卷三。
    ①陈寿祺:《福建通史》卷六。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九。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四。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一。
    ①徐(?):《鳌峰集》卷之三。
    ②徐(?):《鳌峰集》卷十六。
    ③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二集卷七上。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五。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一。
    ⑥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四。
    ①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二十。
    ②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二十九。
    ③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二十九。
    ④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二十九。
    ⑤王夫之:《明诗评选》(陈新校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页67。
    ⑥王夫之:《明诗评选》(陈新校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页323。
    ⑦汪端《明三十家诗选》二集卷七下。
    ⑧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三外篇下。
    ①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一,页2813。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六。
    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九。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五。
    ⑤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卷二百六十。
    ⑥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十一。
    ⑦徐渤:《鳌峰集》卷十九。
    ⑧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十一:《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
    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
    ②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卷五,《锦帆集》之三。
    ③徐(?):《红雨楼题跋》卷下。
    ④王百毅:《王百毅集·清苕集序》,影印禁毁四库全书。
    ⑤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页2006年,页410。
    ⑥王百毅:《王百毅集·清苕集序》,《四库禁毁丛书》,影印北京大学藏明刻本。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四。
    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
    ③参看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六十五;宋懋澄《九钥续集》卷四;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
    ④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四。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二。
    ①王世贞:《艺苑卮言》见《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卷一百二十八。
    ②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卷三。
    ③袁宏道:《锦帆集》卷一,见《袁宏道集笺校》卷三,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145。
    ④袁宏道:《解脱集》卷四,见《袁宏道集笺校》卷三,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503。
    ⑤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一。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十一。
    ①王穉登:《王百榖集》之《清苕集》,影印北京大学藏明刻本,四库禁毁丛书集部175册。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五。
    ③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四。
    ④邢侗:《来禽馆集》前《来禽馆集小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⑤邢侗:《来禽馆集》卷之三。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四。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六。
    ③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五。
    ④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79《来禽馆集提要》。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
    ⑥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一。
    ⑦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六。
    ①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四上。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十。
    ③公鼒:《浮来先生诗集》卷四《长安杂忆》第十七首,四库禁毁丛书刊本。
    ④王象春论诗受钟惺、钱谦益影响见周潇博士论文《明代山东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⑤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七。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五之《金积园社草序》。
    ②郑丽华也认为王世贞诗歌中有“性灵”成分,见《王世贞研究》,学林出版社,页170。
    ③张廷玉:《明史》卷二八八,列传一七六,文苑四。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一。
    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吴参政国伦”条、“汪侍郎道昆”条。
    ⑤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吴国伦”条,页389。
    ⑥张维任:《〈太史公李本宁先生全集〉序》,影印北京师范大学藏万历三十九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150册。
    ⑦王世贞:《少室山房集》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屠隆:《〈少室山房稿〉序》,《白榆集》卷二。
    ②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1966—1967。
    ③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郑给事明选”条。
    ④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花城出版社,1998年,页105。
    ⑤张献翼:《〈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序。
    ①喻政:《(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序。
    ②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第六十五。
    ③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余师录》。
    ④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二。
    ⑤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重与李本宁论诗书》。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②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14。
    ③吴新苗在《屠隆研究》中说:“万历八年以后,屠隆的文学观念己经开启了晚明文学思潮的先河,具体表现为性情说、性灵说以及自适说的提出。屠隆性情说与性灵说在其理论内涵与提出时间的先后上有部分重合,但其差异也是明显的,性情说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前七子情真说,而提倡文学表达真个性和真性情,关注的重点是创作主体;性灵说是在屠隆形成三教融合的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大约在万历十三年屠隆罢官前后),更关注创作本体论证,着重阐发了‘道’(性灵)与‘文’的关系问题。”(吴新苗:《屠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二章第二节“屠隆的性灵文学思想”)
    ④郑丽华:《王世贞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页170。
    ⑤关于“性灵”这一概念的涵义,见黄卓越先生《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39。
    ⑥夏咸淳:《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页9。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七。
    ②焦竑:《(文海披沙)序》,见《文海披沙》,沈世荣标点,大连图书供应社,1935年。
    ③焦竑:《澹园集》卷之九。
    ④朱国桢:《涌潼小品》卷十六。
    ①屠隆:《〈下菰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序。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九。
    ③屠隆:《〈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序。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九。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六。
    ⑥屠隆:《〈小草斋〉序》,见《小草斋集》卷首序。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四《刘五云诗序》。
    ②屠隆:《由拳集》卷十二《唐诗品汇选释断序》。
    ③屠隆:《白榆集》文卷二《抱侗集序》。
    ④邓汝高:《西楼全集》卷十八。
    ⑤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75年,卷二十一
    ⑥钟惺:《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卷七,影印科图藏明崇祯九年陆云龙刻本。
    ⑦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二十一。
    ①曹学佺:《石仓诗稿》卷二十六。
    ②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二。
    ③袁中道:《珂雪斋集·珂雪斋游居柿录》卷之三。
    ④袁中道:《珂雪斋集》,钱伯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763。
    ①袁宗道:《白苏斋类集》,钱伯城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卷之五,页61。
    ②袁宏道:《瓶花斋集》卷之九,见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一,1981年,页760。
    ③袁中道:《珂雪斋集·珂雪斋游居柿录》卷十二,天启刻本。
    ①宋濂:《〈翠屏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②宋濂:《〈翠屏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③屠隆:《帝京篇序》,见《西楼全集》之《帝京篇》序。
    ④张献翼:《〈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⑤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七,页2543。
    ⑥此处所谓“遗风”,当指复兴风雅传统。徐熥指出:“高庙之时,林膳部鸿崛起草昧,一洗元习,陶钧六仪,复还正始,悬标树职,骚雅所宗。”(见徐熥:《晋安风雅》序)
    ①徐(?): 《红雨楼题跋》卷下,清嘉庆三年刻本。
    ②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五,《锦帆集》之三。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三《事部一》。
    ④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七。
    ①周亮工:《闽小记》卷四。
    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沈布衣野”条。
    ③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五。
    ④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五。
    ①袁中道:《珂雪斋集》外集卷三, 《游居柿录》。
    ②袁中道《珂雪斋前集》卷十六。
    ③《同治公安县志》卷六《人物志上》。
    ④《同治公安县志》卷六《人物志上》。
    ⑤袁中道《珂雪斋前集》卷十七。
    ⑥北京图书馆编:《袁中郎年谱》,北图出版社,1999年,页669—670。
    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紫柏祸本”条。
    ⑧袁宏道:《瓶花斋集》卷五。
    ⑨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七。
    ⑩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二十四。
    ①袁中道:《珂雪斋前集》卷十六。
    ②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页125。
    ③袁中道:《珂雪斋前集》卷十六。
    ④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二十三。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七。
    ①李秉乾:《福建文献书目(增订本)(附著者索引)》,厦门汇攀印刷梓行,2003,页66。
    ②陆廷灿: 《续茶经》,卷上之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姚之骃: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二文学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叶向高:《〈北河纪〉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十一,地理类。
    ②徐(?):《鳌峰集》卷十九。
    ③陈邦瞻: 《荷华山房诗稿》卷四,明万历四十六年牛维赤刻本。
    ④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一。
    ⑥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之六。
    ①丁丙: 《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十一,清光绪刻本。
    ②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
    ③徐干学: 《传是楼书目》,清道光八年味经书屋钞本。
    ④汪森: 《粤西丛载》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应为“暇”。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十二。
    ②祁承爜: 《澹生堂藏书目》,清宋氏漫堂钞本。
    ③嵇璜: 《续通志·艺文畧》卷一百五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周广业《过夏杂录》卷二,清种松书塾钞本。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②廖虹虹:《谢肇淛〈五杂俎〉版本述略》,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8月。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四事部二。
    ④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事部三》。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③焦竑:《〈文海披沙〉序》,见《文海披沙》,大达图书供应社,民国二十四年。
    ④陈伯全:《文海披沙序》,见《文海披沙》卷首。
    ⑤张永甫、沈儆炀:《刻文海披沙序》,见《文海披沙》卷首。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之四。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十八。
    ③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之二十一《报张幼于书》。
    ④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之四。
    ①王稚登:《〈游燕二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②喻政:《(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③陆无从:《〈銮江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①屠隆:《(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②刘敕:《〈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③叶向高:《苍霞余草》卷之七。
    ①叶向高:《苍霞余草》卷之七。
    ②叶向高:《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①谢肇淛:《小草篇序》,《小草斋文集》卷之五。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三。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九。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四。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八。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四。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八。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九。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九。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二。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六。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六。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三。
    ⑥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五。
    ⑦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四。
    ②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三。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二。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八。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四。
    ⑥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四。
    ⑦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七。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五。
    ②张献翼:《〈小草斋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九。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四。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八。
    ⑥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二。
    ⑦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九。
    ⑧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三。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二。
    ②王夫之评选:《明诗评选》(陈新校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页253。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三。
    ④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三。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
    ⑥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二十。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三。
    ②王夫之评选:《明诗评选》(陈新校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页253。
    ③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九。
    ④谢肇淛:《小草斋续集》卷二。
    ⑤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二。
    ⑥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九。
    ②梁章鉅:《东南峤外诗话》卷八。
    ③李维桢:《谢工部诗集序》,见《小草斋集》卷首序。
    ④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一,页2245。
    ⑤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一,页2245。
    ⑥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一,页2248。
    ⑦王夫之:《明诗评选》,陈新校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页253。
    ⑧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二。
    ①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之《与江进之廷尉》、《答谢在杭司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759、760。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三。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二。
    ③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中华书局,2009年,页134。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三。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三。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三。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八。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八。
    ③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8页。
    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页541。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②张廷玉等:《明史·选举志》,第六十九卷,中华书局,页1679。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④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四。
    ⑤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三。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四。
    ④《五杂俎》卷之十四:“为令者有八难:勤瘁尽职,上不及知,而礼节一疏,动取罪戾,一也;百姓见德,上未必闻,而当道一怒,势难挽回,二也;醇醇闷闷,见为无奇,而奸驵蜚语,据以为实,三也;凋剧之地,以政拙招尤,荒僻之乡,以疏逖见弃,四也;上官所喜,多见忌于朋侪,小民所天,每见仇于蠹役,五也;茧丝不前,则责成捆至,苞苴不入,则萋菲傍来,六也;宦成易怠,百里半于九十,课最易盈,衔橛伏于康庄,七也;剔奸厘弊,难调驵侩之口,杜门绝谒,不厌巨室之心,八也。至于郡守礼貌稍殊,白黑难溷,虽百责攸萃,较令稍易,然时有漏网于吞舟,而负冤于覆瓿者,此仲翔、敬通所为仰天长叹也。”
    ⑤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四。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三。
    ①王凯旋李洪权:《明清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1年,页9。
    ②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334。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三。
    ④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校),卷五《与龚惟长先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页205。
    ①李维祯:《谢工部诗集序》,《小草斋集》卷首序。
    ②陈田辑撰:《明诗纪事》之庚签卷一,页2246。
    ③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二。
    ④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三。
    ⑤谢肇淛:《小草斋集》卷之四,《周所谐诗序》。
    ①严羽《沧浪诗话》卷一,《诗辩》。
    ②严羽:《沧浪诗话》卷一,《诗辩》。
    ③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二。
    ②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序言页12。
    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四库全书本。
    ④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二。
    ⑤王偁:《唐诗品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唐诗品汇》卷首序。
    ⑥高棅:《唐诗品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唐诗品汇》卷首序。
    ⑦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二。
    ①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之二。
    ②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九。
    ③马欻:《〈小草斋诗话〉序》,见《小草斋诗话》卷首。
    ④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三。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六。
    ②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三。
    ③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二。
    ①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六。
    ②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一。
    ③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之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之一。
    ②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之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之二。
    ②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之一。
    ③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1867。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十一。
    ①袁中道:《(珂雪斋前集)自序》,影印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明万历刻本,集部1375册。
    ②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
    ③邹然:《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285。
    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李梦阳”,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260。
    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
    ②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一。
    ③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二。
    ④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一。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一。
    ②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一。
    ③钱基博:《明代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序言。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五。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四。
    ③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五。
    ①徐(?)《红雨楼题跋·叙草能始石仓集》,续修四库全书,第922册史部,影印北图藏嘉庆三年郑杰刻本。
    ②曹学佺:《六李集序》,见《石仓文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集部,影印科图藏明万历刻本。
    ③曹学佺:《折酲草序》,见《石仓文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67册集部,影印科图藏明万历刻本。
    ④何沛雄:《晚明小品论析·序》,香港波文书局,1981年,序言。
    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邓副使原岳”条,页649。
    ②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七,《四部丛刊·曝书亭集》,上海书店,1989年。
    ③朱彝尊:《丁武选诗集序》,《曝书亭集》卷三十七,见《四部丛刊》第289册,上海书店,1989年。
    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页649。
    ⑤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页403、404。
    ①王士祯:《渔洋诗话》,见《清诗话》,王夫之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页217。
    ②宋荣:《漫堂说诗》,见《清诗话》,王夫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页416。
    ③朱彝尊在谈到清初三十年文坛学诗之风转换时说:“三十年来,海内谭诗者知妒景陵邪说,顾仍取法于廷礼,比复厌唐人之规幅,争以宋为师。夫惟博观汉魏六代之诗,然后可以言唐,学唐人而具体,然后可以言宋,彼目不睹全唐人之
    ①[宋]无名氏,《都城纪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8。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①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零三。
    ②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之十五。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二十四。
    ①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59年,页652。
    ①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秦修容整理《金瓶梅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98年,页1501。
    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652。
    ①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
    ②谢肇淛:《文海披沙》卷七。
    ③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五。
    ④谢肇淛:《文海披沙》卷四。
    ①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六。
    ②李时人:《(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求是学刊》,2007年1期94—105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页43。
    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熊大木:《新刊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
    ①李日华:《广谐史·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二五二册,小说家类:子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齐鲁书社,1997年。
    ②李日华:《广谐史·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二五二册,小说家类:子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齐鲁书社,1997年。
    ①冯梦龙:《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序言。
    ①大连图书馆参考部:《明清小说序跋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页149。
    ①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
    ②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14、101。
    ①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页262—263。
    ①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页288。
    ②陈金淦: 《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页365。
    ①谢章铤: 《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清光绪十年刻本。
    ②周作人:《知堂书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542。
    ③马欻:《(小草斋诗话)》序》,见《小草斋诗话》卷首。
    ①林罗山(1583——1657),日本著名汉学家,生平事迹见《朱顺水集》下册页598。
    ②朱舜水着朱谦之整理:《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页598。
    ①周作人:《知堂书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542。
    ②张健辑校:《珍本明诗话五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前言页10。
    ③支运亭主编:《清前历史文化:清前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1998年,页12。
    ④关于这两个本子的差别,见廖虹虹:《谢肇淛(五杂俎)版本述略》,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8月第6卷第3期。
    ⑤李秉干:《福建文献书目》,2003年,页20。
    ⑥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汲古书院,昭和51年10月第一刷发行,页136。
    ①周作人:《知堂书话》,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542。
    ②朱一玄:《〈聊斋志异)资科汇编》,1985年,页218。
    ③朱一玄:《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页150。
    ④潘树广黄镇伟编:《中国文学语言学文献指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92。
    ⑤李秉干:《福建文献书目》,厦门汇攀印刷梓行,2003年,页262。
    ⑥长泽规矩也:《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汲古书院,昭和51年10月第一刷发行,页146。
    ①周作人:《知堂书话》,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542。
    ②焦竑:《(文化披沙〉序》,大达图书供应社,民国二十四年,序页1。
    ①刘海燕:《谢肇淛笔记三种考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页95—100。
    ②周作人在《文海披沙》中说:“鱼目道人不知为谁,序中有云,校先师遗书,载宁馨儿,引《文海》说。查伊藤东涯着《秉烛谈》卷三,‘宁馨’条下引有《文海披沙》语。然则当是东涯之弟子也。”(见《知堂书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938。)
    ③王宝平:《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页336。
    ④1956年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写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氏书目》(中)注曰:“《文海披沙》八卷,明谢肇淛撰,日本宝历九年(一七五九)皇都书林山形屋传右卫衙门等刻本,八册(李□5732)。”(见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56年,页122。)
    ①缕馨仙史,即蔡尔康(1858—192?),字紫绂,别号铸铁生、铸铁庵主、缕馨仙史、海滨野史等,江苏上海人。廪生,通经史,善诗文,文辞丰沛流利。清帝逊位后,改字采芝翁,在清末民初报界,颇着声誉。少年时代就显露出自己杰出的才华,19岁他在《申报》馆任职,20岁那年他出任《申报》主笔,1883至1884年间他出任《字林沪报》第一任总主笔,共8年,后任新闻报开创正主笔、南洋官报采访委员、历掌万国公报广学会正翻译。
    ②周作人:《知堂书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938。
    ③《郑堂读书记》为清代著名学者周中孚(号郑堂)撰述的一部大型书目著述,体例模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经、史、子、集四部相分,以类从部,以属从类,分列著作名称、版别、卷帙、作者和内容提要,共七十一卷;又有补逸三十卷,总计一百零一卷。
    ④周作人:《知堂书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938。
    ①周作人:《知堂书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938。
    ②[日]幡文华:《(文海披沙)序》,见《文海披沙》前序,丁丑季春申报馆印。
    ①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页790。
    ②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卷十二《永福县志引》。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
    王世舜主编:《庄子译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南朝梁]钟嵘:《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宋]严羽:《沧浪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明]张以宁:《翠屏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徐熥:《幔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孙太初:《太白山人漫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郑善夫:《少谷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徐(?):《徐氏笔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徐(?):《鳌峰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天启五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徐(?):《红雨楼题跋》,《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三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徐(?):《榕阴新检》,《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三十四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曹学佺:《曹大理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科图藏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钟惺:《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续修四库全书》,陆云龙评,影印明崇祯九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唐诗归》,《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闵振业三色套印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叶向高:《续纶扉奏草》,影印明福唐叶文忠公全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叶向高:《苍霞草》,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叶向高:《苍霞余草》,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叶向高:《续苍霞草》,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屠隆:《白榆集》,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屠隆:《由拳集》,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屠隆:《栖真馆集》,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袁宏道:《潇碧堂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袁宏道:《瓶花斋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袁宏道:《锦帆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袁宏道:《解脱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佚名编:《袁中郎年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
    [明]臧懋循:《负苞堂诗选》,《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天启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陈鸣鹤:《东岳文苑》,《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同治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袁中道:《珂雪斋前集珂雪斋外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徐熥:《晋安风雅》,《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郑王臣:《莆风清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清乾隆三十七年刻光绪二十六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邢侗:《来禽馆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清康熙十九年郑雍重修,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陈荐夫:《水明楼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邓原岳:《西楼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崇祯元年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王阳明:《王阳明先生文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康熙二十八年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李日华:《广谐史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四十三年刻本,山东:齐鲁书社,1997。
    [明]王畿:《龙溪先生语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曹学俭:《石仓诗稿》集部,《四库禁毁丛书》,影印清乾隆十九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明]董崇相:《崇相集》,《四库禁毁丛书》影印明崇祯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明]王穉:《王百榖集》,《四库禁毁丛书》,影印北京大学藏明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明]谢肇淛:《麈馀》,《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谢肇淛:《滇略》,南海孔氏嶽雪楼,清刻本。
    [明]谢肇淛:《史觽》,黄氏景晋齐,明崇祯4年。
    [明]谢肇淛:《方广岩志》,清宣统1年排印本。
    [明]谢肇淛:《太姥山志》,明万历37年刻本
    [明]谢肇淛:《史测》,黄氏景晋斋,明崇祯4年刻本。
    [明]谢肇淛:《长溪琐语》,山东:齐鲁书社,1997。
    [明]谢肇淛:《文海披沙》,沈世荣标点,大连:大连图书供应社,民国二十四年(1935)
    [明]谢肇淛:《北河纪纪余》,影印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明]谢肇淛:《小草斋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天启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谢肇淛:《小草斋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明]谢肇淛:《小草斋续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末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谢肇淛:《小草斋诗话》,清刻本。
    [明]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国书店,1925。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2。
    [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汪道昆:《太函集》,黄山书社,2004。
    [明]陈洪谟:《治世余闻、继世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袁宗道:《白苏斋类稿》(钱伯城标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袁中郎:《珂雪斋近集》,上海书店,1982。
    [明]何心隐:《何心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
    [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北京:1975。
    [明]何乔远:《闽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明]谢三秀:《雪鸿堂诗搜逸》,清咸丰元年刻本。
    [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明万历刻本。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
    [清]周亮工:《闽小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纪昀 陆锡熊 孙士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清]钱谦益著:《牧斋初学集》,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上海:上海书店,1989。
    [清]朱彝尊:《明诗综》,北京:中华书局,2007。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2008。
    [清]王夫之《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清]王夫之:《明诗评选》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清]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同治癸酉十月刻本。
    [清]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清]陈田:《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18年(1929)。
    [清]李渔:《闲情偶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清]龙文斌:《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
    [清]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秦修容整理《金瓶梅会评会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
    [清]郑方坤:《全闽诗话》,《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清光绪十年刻本。
    [清]沈垚:《落帆楼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辞书藏民国七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汉]司马迁:《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南朝梁]肖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明]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
    [清]孙尔准修,陈寿祺纂:《福建通志》,同治十年刻本。
    [清]郝玉麟等修,谢道承等纂:《福建通志》,乾隆二年刻本。
    [清]金鋐修,郑开极陈轼纂:《福建通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清]徐景熹修,鲁曾煜纂:《福州府志》,乾隆十九年刻本。
    [清]李焕春修:《长乐县志》,咸丰二年刻本。
    [明]龙文明修:《莱州府志》赵耀纂,明万历32年(1604)刻本。
    [清]谢启昆修:《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清]李卫 嵇曾筠修:《浙江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
    [清]沈翼机等撰:《浙江通志》,台北:京华书局,1967。
    (清)郭式昌修:(清)宗源翰,《湖州府志》,上海书店1993.6
    [明]谢钝纂修:《东山谢氏世系图》(清谢家福订补),清光绪十年(1884)桃(?)谢氏刻本。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清光绪四年刻本
    道光《上元县志》,[清]陈栻纂,1983年
    《永福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刘秋增主编:《山东省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李时人编:《全唐五代小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李时人:《西游记考论》,上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李时人:《金瓶梅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鲁迅《鲁迅全集·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黄霖等:《中国小说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钱基博:《明代文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谭帆著:《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
    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7。
    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
    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2004。
    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上海:上海书店,2004。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
    宋佩韦:《明文学史》,《民国丛书》第五编第49册,上海:上海书店1996。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中国文学史纲要》,姜书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陈玉刚:《中国文学通史简编》,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2。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成复旺蔡钟翔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邹然:《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朱恢:《明季社党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5。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张伯伟:《禅与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王先霈 周伟民:《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广州:花城出版社发行,1988。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试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左东龄:《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左东龄:《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吴文治:《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李尚英:《明末东林党》,北京:中华书局,1982。
    黄卓越:《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吕慧鹃 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马美信:《晚明小品精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大连图书馆参考部:《明清小说序跋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张德建:《明代山人文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凯旋、李洪权:《明清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
    李树:《中国科举史话》,济南:齐鲁书社,2004。
    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刘海峰 李兵:《中国科举史》,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6。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袁震宇 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李乐:《见闻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吴调公王恺:《自在自娱自新自忏——晚明文人心态》,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顾诚:《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台北:南天书局,1998。
    商传:《明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刘健清:《社团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杨洪承:《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5。
    郑丽华:《王世贞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长沙:岳麓书社,2004。
    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何宗美:《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朱恒夫:《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冯小禄:《明代诗文论争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钱海岳:《南明史》一百二十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时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刘化兵:《士风与诗风的演进——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61。
    李焯然:《明史散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
    周潇:《明代山东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
    沈云迪:《明代福建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出版)。
    徐晓望:《福建通史》第四卷明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徐晓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陈少棠:《晚明小品论析》,香港:香港波文书局,1981。
    王日根:《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
    陈梧桐 彭勇:《明史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吴孟雪 曾丽雅:《明代欧洲汉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美]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李荣庆等译,严寿澂校订),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日]沟口熊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
    [英]阿米·古特曼:《结社理论与实践》(吴玉章、毕小青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张书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4。
    [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2004。
    [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李庆,张荣湄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
    [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张林译,赵世瑜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美]本杰明:《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美]张春树,骆雪伦:《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李渔时代的社会与文化及其“现代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法]谢和耐:《入华耶苏会士与中国明末的政治和文化形势》,巴蜀书社,1993。
    [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李时人:《〈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
    李时人:《〈三国演义〉:史诗性质和社会精神现象》,《求是学刊》,2007年第4期。
    李时人:《关于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主题研究”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1期。
    李时人:《二十世纪唐五代小说研究的回顾》,《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0月第4期。
    李时人:《20世纪宋元小说研究的回顾》,《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月第1期。
    李时人:《二十世纪(金瓶梅)研究的回顾》,《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0月第4期。
    李时人:《〈万历野获编〉“金瓶梅”条写作时间考》,《复旦学报》1986年第1期。
    陈庆元:《晚明诗家谢肇淛》,《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陈庆元:《晚明诗家谢肇淛——兼论〈小草斋集〉的藏传》,《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陈庆元:《晚明诗人徐熥论——兼论荆山徐氏儒业与文学之兴衰》,《中国文化研究》,2006秋之卷。
    陈宝良:《晚明文化特质初探》,《中州学刊》,1990年第1期。
    王枝忠:《谢肇淛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6卷第1期。
    田聿月:《谢肇淛在闽东的诗文创作》,《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廖虹虹:《谢肇淛(五杂俎)版本述略》,《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刘海燕:《谢肇淛笔记三种考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刘绍智:《谢肇淛评〈金瓶梅〉》,《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陈庆元:《谢肇淛著述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二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王枝忠:《谢肇淛文言小说〈麈馀>简介》,《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3期。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朱谈:《明季杭州读书社考》,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9年12月第二卷第二号。
    陈豪楚:《两浙结社考》,《浙江图书馆馆刊》1935年第四卷第一期。
    郭绍虞:《明代的文人结社年表》,《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郭绍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原载《东南日报·文史》1947年第五十五期、第五十六期)。
    罗筠筠:《禅悦士风与晚明小品》,《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郭绍虞:《明代文人集团》,《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郭绍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原载《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上)》1948年)。
    罗智丰:《从〈日知录〉看那明代士风》,《作家杂志》,2008年第16期。
    阳建雄:《从唐代小说看科举制度下的士风》,《名作欣赏》,2008年第22期。
    张筱南:《简论元末明初士风转变对诗文创作的影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2期第22卷。
    张树旺:《论方孝孺之死对明代士风的影响》,《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陈大康:《论明初文言小说创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学版),1999年第2期。
    陈大康:《论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1期。
    刘春玲:《晚明士风的嬗变》,《阴山学刊》,2003年第4期。
    陈大康:《明代的商贾与官僚》,《书城》,1994年第5期。
    陆树楠:《三百年来苏省结社运动史》,《江苏研究》1935年第一卷第三期《明代的商贾与书生》,《书城》,1994年第3期。
    刘化兵:《明代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士风与文风》,《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谢苍霖:《明代士风訾议》,《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陈大康:《明代通俗小说理论的发展脉络》,《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3期。
    葛春蕃:《明代知识分子与士风》,《书屋》,2004年第2期。
    牛建强:《明代中后期士风异动与世人社会责任的缺失》,《史学月刊》,2008年第8期。
    李舜华:《南教坊、武宗南巡与金陵士风的渐变》,《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
    陈大康:《书生的困惑、愤懑与堕落——从小说笔记看明代儒贾关系之演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李斌:《晚明“山人”与晚明士风——以陈眉公为主线》,《学术月刊》,2006年6月第38卷。
    刘晓东:《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刘军,陈大远,刘志刚,路巍:《试论历史小说的虚构——兼谈(三国演义)虚构的得与失》,《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3期。
    侯民治:《古代小说虚构初探》,《东岳论丛》,1986年第5期。
    佘德余:《绍兴的文人结社》,《绍兴师专学报》1990年第1、2、3期。
    陈宝良:《明代的社与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导言》,《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2期。
    李庆立:《明“后七子”结社始末考》,《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王承丹:《浅论后七子的内部纷争及其影响》,《临沂师专学报》1996年第18卷第1期。
    郑树平:《“海岱诗社”与<海岱会集>述论》,《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2期。
    萨兆沩:《明公安派诗社活动浅析》,《新视野》2000年第06期。
    刘水云:《明末清初文人结社与演剧活动》,《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7卷第1期。
    李圣华:《郭绍虞(明代文人集团)拾遗》,《文教资料》,2001年第01期。
    杨晓塘、扈耕田撰,《明代洛阳的文人集团》,《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何宗美:《明代文人结社综论》,《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张兵:《望社的形成与诗文化活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9卷第6期。
    何宗美:《清初甬上遗民结社略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
    石钟扬:《“求放心”说有违百回本〈西游记〉之大旨》,,《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5卷第3期。
    季学源、张如安:《宁波的诗社》,《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3期。
    王欢,竺洪波:《也说“求放心”说与百回本(西游记)大旨——兼与石钟扬先生商榷》,《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第6卷第2期。
    李鸣:《葡萄社始末初考》,《殷都学刊》2004年第4期。
    刘军:《论历史演义的虚构性》,《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16卷第6期。
    蔡景康:《〈五杂俎〉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耿传友:《汪道昆与明代隆庆、万历间的诗坛》,《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
    周潇:《李先芳与“后七子”公案辨诬》,《齐鲁学刊》2006年第5期。
    董慧琴:《徽州会社兴起的原因》,《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13卷第02期。
    耿传友:《白榆社述略》,《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1期。
    王汝梅:《〈金瓶梅〉绣像评改本:华夏小说美学史上的里程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11月,第47卷第6期。
    陈庆元:《闽中十子研究管窥》,《东南学术》,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