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相对于经济而言,属于精神范畴,文化活动则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文化的功能主要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们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即“教化”功能。这是人们对文化功能的一般的、传统的认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功能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文化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还有经济价值的功能。所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的产业属性应该得到并提。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因此,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六章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文化建设及其相关理论,为下面章节的进一步论述奠定理论性的科学基础。首先对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概念进行理论上的科学界定;其次,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论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即繁荣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心;最后,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只有经济发展和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文化获得继续发展的平台,使中华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论述了中国社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化产业在经济上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未来发展之路。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文化产业在中国的蓬勃兴起。包括第二、三章的内容。第二章具体分析在21世纪由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高新科技与高文化联姻;在国内,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了计划经济体制,先进文化广泛传播的时代要求,使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第三章主要在上一章分析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阐述文化产业在中国蓬勃兴起,成为文化建设的亮点。具体分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离的历史过程、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战略意义,指出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建设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条新途径。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在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第四章内容。首先论述了目前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即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的消费环境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将会促进中国文化建设在可持续道路上的繁荣发展。但是,中国文化建设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外来文化产业的冲击和挑战;二是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困难;三是中国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本土局限。如果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西方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就会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意识形态。当我们的文化产品竞争不过外国文化产品时,在丢失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丢失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具有民族气节的价值观念,丧失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动权。怎样抓住机遇,面对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既能适应经济文化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又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策。
     第四部分主要是在分析前三部分的基础上,用国际战略和全球化的视野来论述怎样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第五章内容。第五章具体论述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国际参与中发展中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部分是预测在可持续道路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文化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产业化,不能产业化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复兴,构建和谐世界,即中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统领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二者融为一体,共同发展。第六章具体论述中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指出中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繁荣文化事业,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而且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只有两轮齐动,传播先进文化,树立国际良好形象,中华文化才能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In contrast with the economy, the culture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the spirit, and the culture activities are mainly to meet people's spiritual needs. Therefore the main functions of culture are acting on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to affect people's though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 that is "enlightenment" function. This is the general traditional comprehension for the cultural fun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re has been new develop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that is the culture not only has the function of enlightenment, but also has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value. So in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t will act on equal importance between the cultural ideology attribut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attribute. It becomes an inevitability of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t a deepgoing study of the new century and new stage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six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focused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ts related theories, to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cience for the further discussion below. First of all, it defined scientifically some concepts in theory, such as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Secondly,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 put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to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t was the root to prosper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for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t was the centre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for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 Finally, it discusses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economy are the industri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character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d the inevitability that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anged from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burgeoning rise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under the new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includes the contents of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nalysed in detail that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It is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the world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high technology and culture combine;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Chines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stead of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times require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under suc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also entered a new stage, that is the development stage from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zed that,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ris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became a new bright spot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By the elab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separating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t poin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wa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s a new path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ze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culture undertaking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re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t included the contexts of the fourth chapt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setting up and gradually improving,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was separated into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and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t discussed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present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to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at is a series of good policy environment to develop the advanced culture, provided a the growing consumer environment of citizens cultural need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 the background of times, all of these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till faces three challenges: the first is the foreign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second is the difficulty of own cultural products going out; the third is the local constraints on the self-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f the West cultural products influx substantially, the Western way of life and patterns of behavior will affect our values, world view or even ideology. When our cultural products could not compete with the foreign cultural products, we will lose Chinese cultural market, while the more important is the loss of the values of national integrity th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dvocated, loss of culture-building initiatives.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we need to provide the countermeasure, which can both fi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promote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forth part main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hree parts, how to prosper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globalization.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of the fifth chapter.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d that need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s, liberate further the cultural productivity to prosper and develop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are the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ing Chinese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to ga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 that Chinese culture can contribute our own forces in the world's cultural treasure-house.
     The fifth part predicted the path of the future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re the effective way to spread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But not all of the culture can be industrialized, the culture that should not be industrialized are also the valuable asset of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a modern revival of Chinese nation culture, build a harmonious world, that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must follow the Sixteenth party's National Congress about the spirit of the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ctively develop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guide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mote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the two are in one for common development together.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together.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truction must not only develop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are as two wheels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hinese nation culture will head for the world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culture if they roll together.
引文
[1]李宗桂.《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人民论坛》,2005(5)。
    [1]陈山.《痛苦的智慧--文化学说发展的轨迹》,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2]《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57页。
    [1]《不列颠新百科全书》第8卷,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1152页。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5页。
    [1]申维辰.《评价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5页。
    [1]艾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人民日报》,2004年5月11日,第2版。
    [1]江蓝生,谢绳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310页。
    [1]王能宪.《文化建设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1年7月2日,第1版。
    [2]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3月7日,第1版。
    [3]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1月25日,第1版。
    [1]张卫.《也说西部开发中的文化建设》,《中国民族》,2001(9)。
    [1]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1]《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2]王宁.《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1]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1]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2][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5页。
    [1]谢明家.《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4]熊承忠、姜德凤.《大循环一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1]《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在京开幕》,《人民日报》,1999年8月24日,第1版。
    [1]王能宪.《文化建设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1]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央编译社2006年版,第123页。
    [2]同上,第124页。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尹继左.《2000年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0年版,第87页。
    [1]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民日报》,2002年3月17日,第1版。
    [2]张晓明,胡惠林.《2003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第1版。
    [1]孙家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人民日报》,2005年2月5日,第5版。
    [2]江蓝生,谢绳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费江舸.《网络游戏产业运行的基本解析》,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2]张晓明,胡惠霖.《2005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3]王玉芳.《人民时评:文化产业以“软肋”到“脊梁”》,《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2日,第5版。
    [4]江蓝生,谢绳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5]同上,第13页。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1]郑百灵,周荫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当代财经》,2002(9)。
    [1]江蓝生,谢绳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藤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2]周立平,钟灏.《邓小平教育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页。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0页。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6-1907页。
    [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6-2417页。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1]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第230页。
    [2]江蓝生,谢绳武.《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1]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2]李芜.《电影业:大赛之前忙热身》,《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23日。
    [1]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2]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1]李舫.《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日,第5版。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1]本文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第210-216页。
    [1]王能宪.《文化建设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1]陈立旭.《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1]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1]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页。
    [1]李文云.《美国文化扎根市场(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8))》,《人民日报》,2006年6月5日,第7版。
    [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2]同上,第329页。
    [1]周蔚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
    [1]陈庆德.《发展人类学引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1]张风琦.《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一走出去战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95页。
    [2]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思想战线》,2003(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1]王念宁,石太林.《民族文化走出去传播我们民族与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一走出去战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19页。
    [2]汤一介.《从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看当今中国发展的若干问题》,《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0页。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第1版。
    [1]文化部计划财务司编注.《中国文化事业统计年鉴》,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1]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1]《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部分国防和社会科学家并与他们座谈》,《人民日报》,2001年8月8日,第1版。
    [1]花建.《文化力》,百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1]《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光明日报》,2007年5月18日,第4版。
    [1]《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光明日报》2007年5月18日,第4版。
    [2]同上。
    [3]同上。
    [1]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1]Gopinath.The Business of Exporting Culture and Resisting it:Bustnessline(Nov2.1998)(P.181).
    [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舨社1996年版,第237页。
    [3]周宁.《永远的乌托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4]程亚文.《别用西方视角看东亚复兴》,《环球时报》,2007年1月18日,第4版。
    [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第2版。
    [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土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第1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毛泽东文集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6]刘少奇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
    [7]周恩来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4
    [8]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
    [9]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1]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光明日报,2002年11月18日
    [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起陆续出版
    [1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起陆续出版
    [1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起陆续出版
    [1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
    [1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
    [2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06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1996
    [1]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三联书店,1988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郭建宁.当代中国文化的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曹泳鑫,赵平之.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道湘.选择与建构:中国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8]李喜所主编,张静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3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9]张静.郭嵩焘思想文化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0]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1]戴诗炜.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12]张远新.江泽民思想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黄楠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14]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6]田丰.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7]樊勇.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花建.文化力.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
    [19]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0]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皇甫晓涛.文化产业新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2]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3]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1-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04、2005
    [24]李向民.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5]谢明家.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6]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7]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8]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广州:广东人名出版社,2005
    [29]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0]黄凯锋.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管理体制的价值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1]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2]刘玉珠,金一伟.WTO与中国文化产业.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3]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4]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6]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37]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8]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9]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厦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0]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及其背景.江蓝生,谢绳武.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1]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派文明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2]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3]张柠.文化的病症--中国当代经验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44]叶志坚主编.文化学发展轨迹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5]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6]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厦门: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7]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8]邹广文.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49]朱旭东.全球化历史进程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50]汤有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51]赵继伦.精神文明的时代审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2]柳斌杰.文化力论.成都:巴蜀书社,2002
    [54]赵常林.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7
    [55]周浩然.市场经济与文化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56]朱来常.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57]方世南,范俊玉.先进文化与小康社会.苏州:苏州人民出版社,2003
    [58]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9]黄宗良,林勋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0]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1]冯黎明.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2]曾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3]张雷声,张宇.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4]丰子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辑.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5
    [65]郭金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问题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66]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7]胡惠林.文化经济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68]赵有田.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冲突.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69]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0]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1]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序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2]晓蔚,李远强.文化的诉求.成都:巴蜀书社,2006
    [73]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74][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5][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伯杰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6][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7][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8][美]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
    [79][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80][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81]Axford,Barrie,The Global System:Economics,Politics and Cultur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5.
    [82]Mazrui,Ali A.,Culture Forces in World Politics,London Currey,1990.
    [1]金元浦.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5(6)
    [2]张静.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4(4)
    [3]丰子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哲学研究,2001(3)
    [4]夏兴有,张玉堂.论先进文化.新华文摘,2001(2)
    [5]沙健孙.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6]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思想战线,2004(3)
    [7]官苏艺.文化在满足需求中日益繁荣.光明日报,2001年3月2日
    [8]辛桦.我国2005年文化消费达6000亿.文汇报,2001年8月7日
    [9]文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十大关系.文化研究网(网址:http:||www.culstudies.com)2004年4月1日
    [10]孙家正.改革、发展、繁荣:新时期文化事业的主旋律.求是,1998(24)
    [11]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中国影视文化.社会科学,1998(1)
    [12]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社会科学研究,2004(3)
    [13]孟晓驷.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光明日报,2003年8月20日
    [14]王慧炯.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2)
    [15]金元浦.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求是,2002(20)
    [16]曹锟.论先进文化建设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文化研究,2003(3)
    [17]左世忠.浅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理论前沿,2004(24)
    [18]万是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南都学坛,2006(5)
    [19]万是明.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研究,2004(6)
    [20]孙家正.关于文化创新问题.中国文化报,2003年9月5日
    [21]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出去”战略.文化研究,2004(12)
    [22]祁述裕,董小宁.中国文化建设面临三大历史性转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
    [23]陈光.我国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煤炭企业管理,2003(1)
    [24]何一成,张晓琳.知识经济对我国文化建设影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25]庄惠娟,张琰.以“三个代表”统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6]郭若平.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先进文化.党建研究,2004(9)
    [27]李金旺.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建设.南都学坛,2006(2)
    [28]陈松林.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长江大学学报,2005(2)
    [29]朱明,胡希军,熊辉.论我国农村文化景观及其建设.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
    [30]马风祺.论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1]廖清胜.论以科学的文化力量推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2)
    [32]齐敏.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石油大学学报,2003(6)
    [33]杨倩,赵平俊.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儿对重要关系.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4)
    [34]王俊,朱道才.关于我国现代文化产业创新建设的思考.特区经济,2006(11)
    [35]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
    [36]胡治宇,易丹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文化建设.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4)
    [37]郑宽衡.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政治文化建设.闽江学院学报,2006(1)
    [38]余勇.可持续发展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39]蒲建彬.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40]李静文.专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报,2001年6月6日
    [41]何传启.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探索与争鸣,2004(10)
    [42]黎明.中国文化产业出路何在.草原风,2002(9)
    [43]章国锋.关于文化工业的思考.文艺报,1998年3月5日
    [44]陈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吁文化产业的发展.百家论坛,2004(1)
    [45]陈霞.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及发展途径解析.重庆大学学报,2005(3)
    [46]赵子忱.精神产品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1997(6)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文化报》
    《环球日报》
    《中国经济时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