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太平经》政治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太平经》是研究早期道教政治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的重要史料。二十世纪中叶,“太平”理想一度成为热点学术话题之一,争论主要围绕其政治属性展开。但是,迄今尚无系统研究《太平经》政治思想的学术专著问世。本文借鉴相关学科及相关研究方向的方法与成果,从政治阐释方式与论证体系、政治文化符号与核心价值体系、政治学说架构与主要政治导向、理想政治模式理论和《太平经》的政治思想与主流政治文化的比较等诸多层面和视角,系统研究《太平经》的政治思想体系,并对“太平”理想的政治属性、政治功能和历史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和早期道教思想史研究做出推进性的学术贡献。
     考察《太平经》的阐释方式是全面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主要角度和重要内容。在《太平经》中,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宗教哲学与政治哲学、自然法则与政治法则、社会规范与政治规范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类推、互证的关系。《太平经》有时用社会政治法则解释一些宗教、哲学、自然方面的道理,诸如天为君、地为臣或天为父、地为母等;有时又用宗教信仰、哲学道理、自然现象解释社会政治法则,诸如君为天、臣为地或父为天、母为地,于是教义、哲理、自然被用作社会政治法则的理论依据。因此,《太平经》的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政治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可以归属于政治思想范畴。
     《太平经》使用了许多大众化的政治文化符号,并给予道教式的解释。例如,在论证各种重要社会权威的共同特征时,最先将“天地君父师”连为一体,据以设定臣民对帝王、子女对父母、弟子对师傅的道德义务和判定“最上善之人”的标准。在阐释政治制度、政治权力等问题时,使用了许多专门标示最高统治者的文化符号,并做出自己的诠释。使用并阐释形形色色的标示政治结构、政治功能和政治价值的君臣之喻,以论证、界定、规范君主与臣民的基本关系。从这些符号的主要来源和文化意义看,《太平经》的核心政治价值与主流政治文化大体保持一致。
     乍然看来,《太平经》论说政治思想的材料多以零散、片断、无序的状态存在。然而,如果运用政治学的分析方法,对相关思想材料,仔细梳理,条分缕析,归纳整理,适度解读,就不难发现其政治思想相当系统,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与国家权力相关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在内容的系统性、结构的完整性和论证的哲理性方面,《太平经》的政治思想毫不逊色于许多思想家的论著。从《太平经》政治学说的基础框架看,其制度设计与现实中的帝制大体相互匹配。
     《太平经》的主要历史贡献是针对不平的社会现实,汇聚传统文化资源,将“太平”升华为“道”的本质属性和人类社会的大经大法,提出“天下太平”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论。张扬“太平”也是其最具批判性和感召力之处。但是,从具体用法和思想体系看,“太平”的核心词义是有尊卑结构定位、主从功能定位和贵贱价值定位内涵的天地常道,契合“道”与“天法”的太平政治境域实质是君主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和谐有序状态,而实现政治理想的必由之路是“王治太平”。因此,《太平经》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当时主流政治文化的道教表达方式。
Taiping Jing is key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Daoism in early period.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the idea of "taiping" had become one of the hotspot in learning, and the debate was focused on its political attribute. However, so far there has been no monograph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aiping J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system of Taiping Jing, put forward this author's own view on the political attributes, political function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aiping Jing, in the hope of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hina ancient political thoughts and early Daoist thought,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approaches and achievement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studies, and from the way for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ystem of demonstration, political symbols and core value system, the frame and main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political doctrine, the theory of ideal political model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thought in Taiping Jing and the mainstream political culture, etc.
     The examination on the interpretation way of Taiping Jing is a main aspect and content for the full study on its political thought. In Taiping Jing,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beliefs,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ies, natural and political laws,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were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existed a relationship of analogy and corroboration. In Taiping J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laws were sometimes to be used to explain the reasons in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nature, such as tian wei jun, di wei chen or tian wei fu, di wei mu; sometimes religious beliefs, philosophical reason and natural phenomena was used to explain social and political laws, such as jun wei tian, chen wei di or fu wei tian, mu wei di, hence, the doctrine, philosophy and nature was used as the theoretical ground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law. Therefore, the religious thought, philosophical thought, soci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Taiping Jing were an organic unit, belonging to the categ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Taiping Jing has used many popular political symbols and has been given explanation from Daoism. For example, while demonstrating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significant social authorities, "tian di jun fu shi were first set to be one whole, against which the moral obligation in which the subjects were set against the emperor, the children against the parent, the disciples against the master, and norms for "zui shang shan zhi ren" were set. While interpreting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and political power, etc. many cultural symbols to mark the superior ruler were used and given its own interpretation. The metaphor of jun and chen was used and given interpretation to mark various political structure, political function and value, to demonstrate, define and regulate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the subjects. From the main origin and cultural meaning of these symbols, the core political value of Taiping Jing was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mainstream political culture.
     Though it seems that the materials discoursing political thoughts in Taiping Jing are scattered, fragmental, out of order,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its political thought was rather systematic, almost fully answering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political issues concerned with state power, if we use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 to carefully trim, analyze, interpret the concerned materials. The systematism in content, integrality in structure and philosophicity in demonstr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aiping Jing was not inferior to that of the works of many thinkers. From its basic frame for political doctrine,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Taiping Jing was matchable to that of imperialism.
     The main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aiping Jing was to the unfair social reality, which converg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to enhance "taiping" to the intrinsic attribute of Dao and the "Great Classic and Great Law" of human society,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l political model of "tian xia taiping". To extol "taiping' was also the most critical and most impressive part of this book. Nevertheless, from the point view of usage and thinking system, the core meaning of "taiping" was the normal law of Tian Di, that had meaning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uperior-inferior structur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object-subject function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noble-mean value, correspond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political taiping realm of "dao" and "taiping" was in fact the harmonious and orderly condition of monarchy, hierarchy and patriarchy, and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political ideal was "wang zhi taiping". Therefore,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aiping Jing is in fact the Daoist expression for the mainstream political culture at that time.
引文
[1]《汉书》卷七五《李寻传》。
    [2]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22页。
    [3]罗炽:《〈太平经〉注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第1页。
    [4]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9页。
    [5]《后汉书》卷三0下《襄楷传》。
    [1]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
    杨寄林译注的《〈太平经〉今注今译》也认为“《太平经》成书的绝对年代当在延熹八年”,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后汉书》卷三0下《襄楷传》。
    [3]《三国志·吴志》卷一《孙策传》裴松之注。
    [4]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写:《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页。
    [1]汤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2]转引自《太平经合校·附录·太平经著录考》。这段文字又见于元朝赵道一所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宫崇传》。
    [3]杨广伟:《“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朝”质疑》,《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第88页。
    [4]转引自《太平经合校·附录·太平经著录考》。
    [5]汤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后汉书》卷三0下《襄楷传》。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1]姜守诚:《〈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2]陈耀庭,刘仲宇:《道·仙·人--中国道教纵横》,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90页。
    [3]参见汤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4页。
    [4]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卷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8页。
    [6]陈撄宁:《〈太平经〉的前因后果》,收入《道教与养生》,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3页。
    [7]罗炽主编:《〈太平经〉注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第5页。
    [8]刘国梁对汤用彤、王明等人的意见有系统的介绍。参见刘国梁:《道教精粹》,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刘昭瑞:《〈太平经〉与考古发现的东汉镇墓文》,《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4期。
    [2]《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太平经”条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代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页。
    [3]《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太平清领书”条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代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1]在《太平经合校》前言中,王明依据南唐沈汾《续仙传》、宋邓牧《洞箫图志》卷五《闾丘元同先生》等考据,认为《太平经钞》的编纂人是唐朝末年的闾丘方远。他还认为现存《太平经钞》甲部可能是后人伪补的。
    [2]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前言第2页。
    [3]吴枫、宋一夫主编,杨寄林释读:《中华道学典·〈太平经〉释读》,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版。
    [4]罗炽主编:《〈太平经〉注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杨寄林译注:《〈太平经〉今注今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龙晦、徐湘灵、王春淑、廖勇:《〈太平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俞明理:《〈太平经〉正读》,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1][英]李约瑟著,汪受祺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页。
    [2]金正耀:《中国的道教》,北京:商务引书馆1996年版,第11页。
    [3]《后汉书》卷三0下《襄楷传》。
    [1]《太平经合校》卷五0《灸刺诀》。
    [2]《太平经合校》卷八七《长存符图》。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0《以自防却不祥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六二《乘云驾龙图》。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六三《东壁图》。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六四《西壁图》。
    [1]《太平经合校》卷一0四《兴上除害复文》。
    [2]《太平经合校》卷一0五《令尊者无忧复文》。
    [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序言第1-2页。
    [1]孔令宏:《道教思想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载于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中国思想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2]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台湾:三民书居1996年版。
    [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卷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1980年版:第二卷隋唐五代北宋时期1985年版。
    [3]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
    [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祝瑞开:《两汉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 张国华:《中国秦汉思想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朱一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4]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李养正:《道教与诸子百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6]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卢国龙:《道教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8]李刚:《汉代道教哲学》,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
    [1]李大华:《道教思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论理论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印行;上海:上海书店1984版。
    [4]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汤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6]张继禹:《天师道史略》,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
    [7]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郭树森、朱林、贺绍恩编著:《天师道》,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9]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卷,1988年版;第2卷,1992年版;第3卷,1993年版;第4卷。1995年版。1996年12月修订第2版。
    [10]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 王平:《〈太平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1]杨宽:《论〈太平经〉--我国农民革命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第26页。
    [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58页。
    [3]罗炽:《〈太平经〉注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前言第2-3页。
    [4]金春峰:《读〈太平经〉》,齐鲁学刊1982年第3期,第27页。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8页。
    [2]李养正:《论〈太平经〉的人民性》,《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68页。
    [3]祝瑞开:《两汉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页。
    [4]王明:《〈太平经〉和〈抱朴子〉在文化史上的价值》,《文史知识》1987年第5期,第29页。
    [5]例如,张国华:《中国秦汉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6]刘琳:《论〈太平经〉的政治倾向--兼与卿希泰同志商榷》,《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4期,第92、96页。
    [7]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208页。
    [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572-573页。
    [2]孙达人:《〈太平清领书〉和太平道》,《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二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125页。
    [3]王明:《从墨子到太平经的思想演变》,光明日报1961年12月1日。
    [4]金棹:《论东汉道教的特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89-90页。
    [5]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王玄:《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82页。
    [1]李养正:《论〈太平经〉的人民性》,《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68页。
    [2]刘琳:《论〈太平经〉的政治倾向--兼与卿希泰同志商榷》,《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4期,第92页。
    [3]田昌五:《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4]杜洪义:《〈太平经〉社会政治思想浅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第65页。
    [5]王明:《从墨子到〈太平经〉的思想演变》,原载光明日报1961年12月1日,收入《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页。
    [6]李养正:《道教与诸子百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1]参见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9页。
    [2]参见刘国梁:《道教精粹》,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3]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55、669页。
    [4]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0页。
    [5]吴树明:《试论〈太平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891年第3期,第9页。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3、326页。
    [1]辛玉璞:《关于〈太平经〉的民主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2期,第63页。
    [2]卿希泰:《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2期,第98页。
    [3]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0-432页。
    [4]祝瑞开:《两汉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350页。
    [5]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50页。
    [1]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9-671页。
    [2]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72页。
    [3]刘琳:《论〈太平经〉的政治倾向--兼与卿希泰同志商榷》,《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4期,第90页。
    [4]杨宽:《论〈太平经〉--我国农民革命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
    [5]黄修明:《汉魏南北朝道教政治化略论》,《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4期,第17页。
    [1]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页。
    [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页。持此种观点的文章有戎笙《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
    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
    刘琳:《再谈〈太平经〉的政治倾向》,《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2期等。
    [3]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4页。
    [4]刘序琦:《关于〈太平经〉与黄巾的关系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第83页。
    [5]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6]朱大昀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7-269页。
    [1][德]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页。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 《〈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 《〈太平经〉注译》标为《事关天上三万六千天戒决》。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九君太上亲诀》。
    [4]转引自《太平经合校·附录·太平经佚文》。这句话辑于《道要灵祗神鬼品经》。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 《〈太平经〉注译》标为《委气大神圣上明堂文书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大圣上章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大寿诫》。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与神约束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九君太上亲诀》。
    [4]《太平经合校》《太平经钞壬部》卷一三七至一五三。 《〈太平经〉注译》标为《委气大神圣上明堂文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用书言命不全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七十二色死尸诫》。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委气大神圣上明堂文书诀》。
    [8]《太平经合校》本附于卷一0二《经文部数所应诀》。
    [9]《太平经合校》卷六八《戒六子诀》。
    [10]《太平经合校》卷五0《神祝文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灾法》。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大圣上章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委气大神圣上明堂文书诀》。
    [1]详见《太平经合校》卷四七、卷一一○至一一四诸文。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用书言命不全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
    [4]参见《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委气大神圣上明堂文书诀》、《朝天诣见敕、群僚正仪敕、有善于人上其姓名敕、明堂务平、书上勿恐迷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官舍衣食千决》。
    [6]《太平经合校》卷七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1]《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多、夷狄却、名神文诀》。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火气正神道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三《火气正神道诀》。
    [5]《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2]《春秋繁露·立元神》。
    [1]《汉书》卷二一上《律历志》。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上饶不宜有刑决》。
    [3]《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令人寿治平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还神邪自消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九《道祐三人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治天为三时念道德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2]例如,罗炽主编:《〈太平经〉注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3]例如,《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4]例如,《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汉承尧绪,为火德。秦承周后,以火代木,得天之统序,故曰得天统。”
    [5]例如,《白虎通·三正》:“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故《大传》曰:‘王者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也。……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苏也,革也。言万物革更于是,故统焉。”
    [1]《春秋繁露·立元神》。
    [2]《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3]《春秋繁露·楚庄王》。
    [1]《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2]《太平经合校》卷六五《断金兵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乐得善人文付火君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两生成一决》。
    [2]《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1]《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2]《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3]《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一《拘校三古文法》。
    [2]《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八《师策文》。
    [2]《太平经合校》卷三九《解师策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三九《真券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一《件古文名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6]《太平经合校》卷三○《丹明耀御邪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神人真人圣人贤人自占可行是与非法》。《〈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要诀十九条》。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一《件古文名书诀》。
    [4]《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上下失治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七○《学者得失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7]《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灾病证书欲藏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衣履欲好诫》。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写书不用徒自苦诫》。
    [4]《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5]《论衡·感类》。
    [6]《论衡·辨崇》。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二《验道真伪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努力为善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2]《太平经合校》卷九○《冤流灾求奇方诀》。
    [3]《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5]《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历术分别吉凶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天报信成神诀》、《有功天均敕进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有德人禄命诀》。
    [9]《太平经合校》卷一○八《瑞议训诀》。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东壁图》。
    11 《太平经合校》卷一○○《西壁图》。
    12 《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见诫不触恶诀》。
    13 《太平经合校》卷四二《四行本末诀》。
    [1]《太平经合校》卷五二《胞胎阴阳规矩正行消恶图》。标点从《〈太平经〉今注今译》。
    [2]《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七二《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下人四夷受要篆》引《太平经》云。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贤不肖自知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孝不可久生诫》。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象文行增算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可不祠诀》。标点从《〈太平经〉注译》。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可不祠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有知人思慕与大神相见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有心之人积行补真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孝行神所敬诀》。
    [9]《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善仁人自贵年在寿曹诀》。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承天书言病当解谪诫》。
    1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
    1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盛身却灾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守一明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灾法》。
    [2]《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分解本末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病归天有费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修一却邪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守一明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帝王法》。
    [3]《老子·四十二章》。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5]《老子·二十五章》。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王者无忧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经学本末诀》。
    [5]《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阴阳施法、观物知道德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7]《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8]《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9]《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修一却邪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分解本末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随俗接文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随俗接文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2]《太平经合校》卷四二《四行本末诀》。
    [3]《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5]《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6]《太平经合校》卷七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3]《太平经合校》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灾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大圣上章诀》。
    [1]《春秋繁露·郊语》。
    [2]参见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七章第二节汉代纬书中甚、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305页。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努力为善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调神灵法》。
    [5]《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7]《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8]《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9]《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经文部数所应诀》。
    [1]《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5]《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8]《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9]《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上士善言教人增算诀》。
    [3]《太平经合校》卷五○《天文记诀》。
    [4]《太平经合校》卷五五《知盛衰还年寿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
    [6]参见张立文主编:《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庄子·大宗师》。
    [2]《庄子·天地》。
    [3]《庄子·渔父》。
    [4]《韩非子·解老》。
    [5]《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6]《太平经合校·附录·太平经佚文》。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守一明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救迷辅帝王法》。
    [5]《太平经合校》卷六八《戒六子诀》。
    [6]《太平经合校》卷五二《胞胎阴阳规矩正行消恶图》。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禁烧山林诀》。
    [8]《太平经合校》卷九八《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
    [9]《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守一明法》。
    [10]《太平经合校》卷九一《拘校三古文法》。
    11 《太平经合校·附录·太平经佚文》。这句话辑于宋朝曾储德《道枢》卷三○。
    [1]《太平经合校》卷五五《知盛衰还年寿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标点从《〈太平经〉注译》。
    [3]《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分解本末法》。
    [6]《太平经合校》卷六八《戒六子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3]《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至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阴阳施法、观物知道德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1]《老子·四十二章》。
    [2]《老子·三十九章》。王弼注本为“天下贞”,此从河上公注。
    [3]《韩非子·扬权》。
    [4]《史记》卷二八《封禅书》。
    [5]《淮南子·原道训》。
    [6]《淮南子·天文训》。
    [7]《淮南子·诠言训》。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修一却邪法》。
    [2]《太平经合校》卷五○《诸乐古文是非诀》。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6]《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9]《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10]《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11《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12《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分解本末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5]《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6]《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守一长存决》。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两生成一决》。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分别天道精身与德不诀》。
    [3]转引自《太平经合校·附录·太平经佚文》。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2]《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3]顾颉刚:《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和历史》,见顾颉刚等编着的《古史辨》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页。
    [4]范文澜:《与顾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见顾颉刚等编着的《古史辨》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41页。
    [1]《老子·四十二章》。
    [2]《庄子·天运》。
    [3]《庄子·则阳》。
    [4]《庄子·田子方》。
    [5]《黄老帛书·称》。
    [6]《文子·上德》。
    [7]《十六经·果童》。
    [8]《淮南子·天文训》。
    [9]《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1]《春秋繁露·基义》。
    [2]《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还神邪自消法》。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八《男女反形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8]《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9]《太平经合校》卷九三《阳尊阴卑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乐得善人文付火君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乐得善人文付火君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两生成一决》。
    [6]《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太平经钞癸部·和合阴阳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两生成一决》。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乐得善人文付火君诀》。
    [9]《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八《男女反形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二《四行本末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5]《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阴阳施法、观物知道德诀》。
    [6]《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闭奸不并责平气象决》。
    [8]《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入室存思诀》。
    [9]《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10]《太平经合校》卷九三《阳尊阴卑诀》。
    1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是神去留效道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二《四行本末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不效言成功》。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合阴阳顺道法》。
    [6]《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三光蚀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禁烧山林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帝王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3]《国语·郑语》。
    [4]《左传·昭公二十年》。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9]《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两生成一决》。
    [10]《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1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1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调神灵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2]《老子·二十五章》。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五○《去浮华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灾法》。
    [6]《太平经合校》卷五○《移行试验类相应占诀》。
    [1]参见《国语·郑语》、《国语·周语上》。
    [2]《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1]《太平经合校》卷一○九《两手策字要记》。
    [2]《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3]《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七二《斋戒思神救死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七二《斋戒思神救死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7]《太平经》中亦有土为臣的说法。例如,《安乐王者法》:“土者不即化,久久即化,故称后土。三者佐职,臣象也。”
    [8]《太平经合校》卷九二《火气正神道诀》。
    [9]《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10]《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禁烧山林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3]《太平经合校》卷六五《断金兵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禁烧山林诀》。
    [5]《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6]《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禁酒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
    [2]《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3]《太平经合校》卷九二《火气正神道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六五《断金兵法》。
    [5]《太平经合校》卷六五《断金兵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禁烧山林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2]魏张揖的《广雅·异祥》:“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为枝,枝月之灵也。”宋朝人释昙莹所著《珞琭子赋注》卷上:“干,犹木之干也,干强为阳;支,犹木之枝也,枝弱为阴。”
    [3]《史记》卷二五《律书》。
    [1]《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2]《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3]《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三九《解师策书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2]《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2]《太平经合校》卷四○《努力为善法》。
    [3]《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七二《五神所持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2]《太平经合校》卷六五《断金兵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上饶不宜有刑决》。
    [1]《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2]《太平经合校》卷五○《草木方诀》。
    [3]《太平经合校》卷五○《生物方诀》。
    [4]《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盛身却灾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三五《一男二女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三五《一男二女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阳尊阴卑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三五《一男二女法》。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6]《太平经合校》卷五○《去邪文飞明古诀》。
    [7]《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4]《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2]《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去灾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救四海知优劣法》。
    [2]《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5]《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6]《太平经合校》卷六五《王者赐下法》。
    [7]《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8]《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3]《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去灾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兴善止恶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上下失治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1]《孟子·告子下》。
    [1]《汉书》卷六八《霍光金日碑传》。
    [2]《后汉书》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传·齐武王演传》。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闭藏出用文诀》。《〈太平经〉今注今译》认为与《占相乃不能求诀》大致相对应。
    [1]《周礼·地官·师氏》:“三曰孝德”。郑玄注。
    [2]《玉篇·示部》。
    [3]《尔雅·释亲》。
    [4]《尚书·太甲中》。
    [5]张守节:《史记正义·谥法解》。亦见于《逸周书·谥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7]《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9]《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10]《潜夫论·务本》。
    [1]张守节:《史记正义·谥法解》。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上下失治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孝不可久生诫》。
    [5]《论语·为政》。
    [6]《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7]《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8]《玉篇·老部》。
    [9]《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10]《论语·为政》。
    [1]《玄应音义》卷二五“仁孝”注引《谥法》。
    [2]《汉书》卷四《文帝纪》。
    [3]《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5]《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7]《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占相乃不能求诀》。
    [8]《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1]张守节:《史记正义·谥法解》。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善仁人自贵年在寿曹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孝不可久生诫》。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孝行神所敬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为父母不易诀》。
    [8]《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9]《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不可不祠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某诀》。《太平经注释》标为《孝行神所敬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贪财色灾及胞中诫》。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有过死谪作河梁诫》。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善恶闾图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6]《太平经合校》卷八九《八卦还精念文》。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孝行神所敬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自治得失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5]《太平经合校》卷九八《署置官得失诀》。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1]《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孝行神所敬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时形中神精决》。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为父母不易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孝行神所敬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1]《孝经·五刑章》。
    [2]《白虎通》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作“尊”。
    [1][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上《先贤士女捴赞论》。
    [2]《太平经》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2][宋]魏了翁:《鹤山集》卷五七《湘乡萧定夫师友堂铭》。
    [1][清]石成金撰集:《传家宝》卷之一《俚语第二·敬上》,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上、下册)金青辉、阎明逊点校。
    [2]《清惠集》卷八《山东按察司副使邵康山墓志铭》。
    [1]《荀子·儒效》。
    [2]《春秋繁露·天尊地卑》。
    [3]《春秋繁露·五行对》:“土者,五行最贵者也。”
    [4]《春秋繁露·五行相胜》:“土者,君之官也。”《春秋繁露·五行相胜》:“中央者土,君官也。”
    [5]《老子·七十三章》。
    [6]《论语·季氏》。
    [7]《墨子·天志》。
    [8]《孟子·离娄上》。
    [1]《荀子·天论》。
    [2]《韩非子·扬权》。
    [3]《春秋繁露·郊语》。
    [4]《周易·系辞上》:“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5]《太平御览》卷五九三《文部九·教》引《春秋元命苞》。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2]《太平经合校》卷九○《冤流灾求奇方诀》。
    [3]《春秋繁露·顺命》。
    [1]例如,《左传·宣公四年》:“君,天也。天可逃乎!”
    [2]例如,《尔雅·释诂》:“天,君也。”
    [3]例如,《尚书·胤征》:“天吏逸德,列于猛火。”《孟子·公孙丑下》:“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4]《大戴礼记·虞载德》。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尚书·酒诰》:“矧惟若畴圻父。”孔颖达疏:“父者,尊之辞。”
    [2]《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注:“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
    [3]《汉书》卷二七上《五行志上》:“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颜师古注:“父师,即太师,殷之三公也。箕子,纣之诸父而为太师,故曰父师。”
    [4]《仪礼·丧礼》:“父者,子之天也。”
    [5]《荀子·致士》:“父者,家之隆也。”
    [6]《仪礼·丧服》:“父,至尊也。”
    [7]《庄子·列御寇》:“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成玄英疏:“父,大也。”
    [8]《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
    [9]《老子·四十二章》:“吾将以为教父。”河上公注:“父,始也。”
    [1]《汉书》卷六三《戾太子传》。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1]《国语·晋语一》。
    [2]《论语·为政》。
    [3]《白虎通·三纲六纪》。
    [4]《白虎通·丧服》。
    [5]《太平经合校》卷九四至九五《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一○九《两手策字要记》。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不忘诫长得福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明师证文延帝命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三九《解师策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7]《太平经合校》卷九四至九五《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3]《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5]罗炽主编:《<太平经>注译》上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页。
    [1]《后汉书》卷一○一《皇甫嵩传》。
    [2]《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1]《太平经合校》卷九四至九五《阙题》。
    [1]参见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白虎通·号》。
    [3]《太平经合校》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4]《太平经合校》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2]《太平经合校》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1]《春秋繁露·三代改制》。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6]《太平经合校》卷五○《去邪文飞明古诀》。
    [1]《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5]《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1]《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2]《太平经合校》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王者无忧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三五《一男二女法》。
    [1]《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1]《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阴阳施法、观物知道德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行道有优劣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5]《孟子·梁惠王下》引《尚书·泰誓》。
    [6]《荀子·礼论》。
    [7]《文子·道德》。
    [8]《大戴礼记·礼三本》。
    [1]《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2]《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3]《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上下失治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明师证文延帝命法》。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7]《荀子·王霸》。
    [1]例如,《后汉书》卷七○下《班固传下》:“俯仰乎乾,参象乎圣躬。”李贤注:“圣躬,谓天子也。”
    [2]《汉书》卷九《元帝纪》。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经学本末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6]《太平经合校》卷五○《去浮华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8]《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9]《太平经合校》卷七二《不用大言无效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5]《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邢昺疏:“君子,人君也。”
    [6]《太平经合校》卷五五《力行博学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9]《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10]《太平经合校》卷九七《妒道不传处士助化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1]《后汉书》卷九三《李固传》。
    [2]《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兴善止恶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1]《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效言不效行致灾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禁烧山林诀》。
    [5]《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1]《周礼·训方氏》:“与其上下之志”,郑玄注。
    [1]《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七十二色死尸诫》。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1]《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3]《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何晏集解:“本为上,末为下也。”
    [4]《周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孔颖达疏:“上,谓道也;下,谓器也。”
    [5]《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犯其上,危其下。”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上,谓贵者、老者。”
    [6]《国语·晋语五》:“民不能戴其上久矣。”韦昭注:“上,贤也,才在人上也。”
    [7]《吕氏春秋·义赏》:“雍季在上。”高诱注:“上,首也。”
    [8]《淮南子·说山训》:“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高诱注:“上,大也。”
    [9]《孙子兵法·军争》:“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将軍。”贾林注:“上犹先也。”
    [10]《淮南子·汜论训》:“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高诱注:“上,最也。”
    11 《广韵·马韵》。
    12 《管子·明法解》。
    [1]《尔雅·释诂》。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4]《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横被四表,昭假上下。”李贤注:“上下,天地也。”
    [5]《荀子·礼论》。
    [6]《管子·任法》。
    [7]《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1]《孟子·离娄上》。
    [2]《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7]《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利尊上延命法》。
    [9]《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3]《太平经合校》卷四○《分解本末法》。
    [4][清]惠士奇:《惠氏易说》卷六:“丘者,君象也。故《离骚》以高丘喻君,曰:‘哀高丘之无女',言有君而无臣也。”
    [5]《公羊传·成公五年》:“梁山崩。”传:“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何休注:“山者,阳精,德泽所由生,君之象。”
    [6]《谷梁传·成公五年》:“梁山崩。”范宁《集解》引许慎曰:“山者,阳位,君之象也。”
    [7]《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2]《论语·为政》。
    [3]《汉书》卷二七下之下《五行志下之下》。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经文部数所应诀》。
    [5]《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6]《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经文部数所应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守一明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1]参见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说文解字》卷八上《人部》:“从,相听也。从二人。凡从之属皆从从。”《说文解字》卷八上《辵 部》:“從,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不忘诫长得福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春秋繁露·基义》。
    [2]《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1]《左传·昭公九年》:“君之卿佐,是谓股肱。”
    [2]《左传·襄公三十年》:“且司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体也。”
    [3]《左传·成公十二年》:“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官舍衣食千决》。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录身正神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6]《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7]《汉书》卷六《武帝纪》。
    [1]《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2]《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阳盛兵刃消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人腹各有天子、文归赤汉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阴念为善得善为恶戒》。
    [7]《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王者无忧法》。
    [1]《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
    [2]《白虎通·五行》。
    [3]《后汉书》卷三○下《郎顗传》。
    [4]《后汉书》卷三七《丁鸿传》。
    [5]《淮南子·天文训》:“月者,阴之宗也。”
    [6]《白虎通·三军》:“月者,群阴之长也。”
    [7]《说文解字》卷七上《月部》:“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8]《公羊传·庄公元年》:“不与念母也”。何休注:“土地之精。”
    [9]《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
    [10]《汉书》卷七五《李寻传》。
    [1]《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经文部数所应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选举近历文》。
    [4]《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九八《核文寿长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礼记·中庸》。
    [2]《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七十二色死尸诫》。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
    [6]《太平经合校》卷九三《阳尊阴卑诀》。
    [7]《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1]《墨子·天志中》。
    [2]《墨子·天志上》。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得道长存篇》。
    [5]《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1]《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3]《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1]《韩诗外传》卷一。
    [2]《汉书》卷二七中之下《五行志中之下》。
    [3]《太平御览》卷九二一《羽族部八·鹊》。
    [4][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凤皇于飞》。
    [5]《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朱熹集注:“凤,灵鸟。”
    [6]《楚辞·九章·涉江》:“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王逸注:“鸾、凤,俊鸟也。有圣德君则来,无德则去。”
    [7]《尔雅·释鸟》:“鶠,凤。其雌皇。”郭璞注:“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8]《太平御览》卷九一五《羽族部二·凤》。
    [1]《白虎通·封禅》。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4]《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
    [5]《礼记·礼运》:“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郑玄注:“龟北方之灵,信则至矣。”
    [6]《太平御览》卷九一五《羽族部二·凤》。
    [7]《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8]《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1]《太平经钞癸部》卷一五四至一七○《还神邪自消法》。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2]《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王明认为,父字疑系下句错文。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4]《老子·六十二章》。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6]《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和合阴阳法》。
    [1]《太平经合校》卷九四至九五《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3]《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2]《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事关天上三万六千天戒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1]《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1]《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2]《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5]《太平经合校》卷九二《洞极上平气无虫重复字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8]《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9]《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1]《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美]迦纳著、孙寒冰译:《政治科学与政府》,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0页。
    [2]《孟子·尽心下》。
    [3]《韩非子·饰邪》。
    [4]《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四至九五《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3]《太平经合校》卷五一《校文邪正法》。
    [4]《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5]《论语·季氏》。
    [6]《墨子·上同上》。
    [7]《商君书·农战》。
    [8]《庄子·天地》。
    [1]《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1]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9页。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5]《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7]《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8]《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一《拘校三古文法》。
    [2]《太平经合校》卷五○《丹明耀御邪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五○《葬宅诀》。
    [5]《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
    [6]《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通神度世厄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令人寿治平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救四海知优劣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5]《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三九《解师策书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三九《解师策书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一《件古文名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不食长生法》。
    [5]《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不食长生法》。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8]《太平经合校》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恩及草木无用他邪法》。标点符号从《<太平经>注译》。
    [9]《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随俗接文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3]《太平经合校》《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4]《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干吉”作“于吉”。
    [5]《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二《验道真伪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8]《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1]《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1]《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2]《太玄经》卷四《从迎至昆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阳尊阴卑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5]《周易·坤卦》。
    [6]《春秋繁露·基义》。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七《事师如事父言当成法诀》。
    [3]《论语·先进》。
    [4]《孟子·离娄上》。
    [5]《荀子·臣道》。
    [6]《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7]《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8]《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1]《论语·学而》。
    [2]《春秋繁露·基义》。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八《神司人守本阴祜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
    [6]《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两生成一决》。
    [8]《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论语·季氏》。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救四海知优劣法》。
    [1]《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2]参见《大戴礼记》的《礼察》、《保傅》。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人腹各有天子、文归赤汉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王者无忧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欺有善恶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七十二色死尸诫》。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利尊上延命法》。
    [6]《太平经合校》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王者无忧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9]《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八《核文寿长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得道长存篇》。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得道长存篇》。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道人为师天决》。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得道长存篇》。
    [4]《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盛身却灾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不忘诫长得福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1]《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3]《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5]《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道人为师天决》。
    [8]《太平经合校》卷四二《四行本末诀》。
    [9]《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七二《不用大言无效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四至九五《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2]《太平经合校》卷六五《王者赐下法》。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标点从《<太平经>注译》。
    [4]《太平经合校》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灾法》。
    [5]《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上下失治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1]参见张分田:《政治文化符号视角的“君”字核心词义解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兴善止恶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七二《不用大言无效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力学得封不敢三事决》。
    [8]《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9]《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1]《汉书》卷六七《梅福传》。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3]《太平经合校》卷四二《九天消先王灾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3]《太平经合校》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4]《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5]《太平经合校》卷五一《校文邪正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救四海知优劣法》。
    [5]《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7][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67-368页。
    [1]《国语·晋语一》。
    [2]《老子·五十一章》。
    [3]《论语·先进》。
    [4]《墨子·天志下》。
    [5]《孟子·尽心上》。
    [6]《荀子·臣道》。
    [7]《韩非子·观行》。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9]《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治天为三时念道德决》。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5]《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7]《太平经合校》卷五二《胞胎阴阳规矩正行消恶图》。
    [8]《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经学本末诀》。
    [1]《太平经合校》卷五○《天文记诀》。
    [2]《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5]《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6]《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得道长存篇》。
    [9]《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行道有优劣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录身正神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3]《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录身正神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七事解迷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9]《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10]《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11 《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12 《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兴善止恶法》。《太平经钞》作“令帝王当法象天”。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行道有优劣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7]《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9]《太平经合校》卷五○《去邪文飞明古诀》。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神人真人圣人贤人自占可行是与非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努力为善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
    [4]《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5]《太平经合校》卷五○《天文记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二《四行本末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盛身却灾法》。
    [1]《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
    [3]《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4]《太平经合校》卷五五《知盛衰还年寿法》。
    [5]《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6]《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和合阴阳法》。
    [3]《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6]《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七》。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六五《王者赐下法》。
    [5]《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6]《太平经合校》卷九二《洞极上平气无虫重复字诀》。
    [7]《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8]《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4]《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2]《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5]《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7]《太平经合校》卷五○《天文记诀》。
    [8]《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
    [2]《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3]《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5]《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上下失治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7]《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三急吉凶法》。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2]《太平经》卷一一二《写书不用徒自苦诫》。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神书青下丹目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6]《太平经合校》卷六五《王者赐下法》。
    [1]《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5]《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时形中神精决》。
    [2]《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要诀十九条》。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7]《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8]《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9]《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分别形容邪自消清身行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闭奸不并责平气象决》。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录身正神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四》。
    [5]《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7]《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8]《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禁烧山林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2]《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上下失治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8]《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9]《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利尊上延命法》。
    [3]《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七《事师如事父言当成法诀》。
    [5]《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道人为师天决》。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三《乐怒吉凶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烧下田草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6]《太平经合校》卷五六至六四《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书用丹青诀、天子皇后政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8]《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9]《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选举近历文》。
    11 《太平经合校》卷一○九《四吉四凶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2]《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3]《太平经合校》卷一○九《四吉四凶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八《署置官得失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八《核文寿长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冤流灾求奇方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6]《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8]《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9]《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10]《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11 《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1]《太平经合校》卷五○《诸乐古文是非诀》。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一《拘校三古文法》。
    [3]《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2]《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3]《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效言不效行致灾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7]《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8]《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9]《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10]《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解承负诀》。
    [2]《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占相乃不能求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占相乃不能求诀》。
    [5]《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6]《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1]《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3]《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一《拘校三古文法》。
    [5]《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七二《不用大言无效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2]《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4]《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兴善止恶法》。
    [1]《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2]《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1]《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2]《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经文部数所应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闭奸不并责平气象决》。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闭奸不并责平气象决》。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录身正神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8]《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5]《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7]《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安乐王者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七十二色死尸诫》。
    [7]例如,《汉书·刑法志》先论兵,后论刑,称“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也。”在文献中,“大刑用甲兵”,“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内行刀锯,外行甲兵”的说法很常见。这就把兵纳入了刑的范畴。
    [8]《太平经合校》卷七二《不用大言无效诀》。
    [9]《太平经合校》卷七二《斋戒思神救死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兴善止恶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兴善止恶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五○《天卷五十文记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令人寿治平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三五《一男二女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三急吉凶法》。
    [6]《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8]《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9]《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10]《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11 《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合阴阳顺道法》。
    12 《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道人为师天决》。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太平无(气)至大效决》。
    [3]《太平经合校》卷三九《解师策书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标点从《〈太平经〉注译》。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两生成一决》。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以乐却灾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5]《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方药厌固相治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六六《三五优劣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九《道祐三人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九君太上亲诀》。
    [5]《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7]《太平经合校》卷五三《分别四治法》。
    [8]《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9]《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欺有善恶诀》。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九《道祐三人诀》。
    11 《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三五《一男二女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5]《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和三气兴帝王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录身正神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诀》。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诀》。
    [3]《太平经合校》卷九三《敬事神十五年太平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行道有优劣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王者无忧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救四海知优劣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九事亲属兄弟诀》。
    [4]《太平经合校》卷五五《知盛衰还年寿法》。
    [1]《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八《忠孝上异闻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神人自序出书图服色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一○二《位次传文闭绝即病诀》。
    [5]《太平经合校》卷五一《校文邪正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有过死谪作河染诫》。
    [1]《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六极六竟孝顺忠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努力为善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忍辱象天地至诚与神相应大戒》。
    [5]《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7]《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9]《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通神度世厄法》。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救四海知优劣法》
    11 《太平经合校》卷九○《冤流灾求奇方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七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春秋繁露·立元神》。
    [4]《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利尊上延命法》。标点从《〈太平经〉注译》。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3]《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4]《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5]《太平经合校》卷九○《冤流灾求奇方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录身正神法》。
    [8]《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9]《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分别天道、精身与德不诀》。
    11 《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12 《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13 《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14 《太平经合校》卷六五《兴衰由人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名为神诀书》。
    [2]《太平经合校·附录·太平经佚文》。
    [3]《太平经合校》卷五○《去浮华诀》。
    [1]《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2]《太平经合校》卷九二《洞极上平气无虫重复字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七二《斋戒思神救死诀》。
    [6]《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7]《太平经合校》卷六八《戒六子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录身正神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经学本末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七卷《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1]《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2]《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3]《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4]《太平经合校》卷八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
    [5]《太平经合校》卷四☆○《努力为善法》。
    [6]《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修一却邪法》。
    [7]《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得道长存篇》。
    [9]《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分解本末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3]《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4]《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三急吉凶法》。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2]《太平经合校》卷五二《胞胎阴阳规矩正行消恶图》。
    [3]《太平经合校》卷四二《四行本末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至一七《太平经钞甲部·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
    [6]《太平经合校》卷九二《万二千国始火始气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三急吉凶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4]《太平经合校》卷六八《戒六子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苦乐断刑罚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七一《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4]《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5]《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八《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
    [7]《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八《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
    [9]《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七《天咎四人辱道诫》。
    [10]《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11 《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1]《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三七《五事解承负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6]《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7]《太平经合校》卷六八《戒六子诀》。
    [8]《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七《事师如事父言当成法诀》。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3]《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4]《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5]《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三急吉凶法》。
    [6]《太平经合校》卷五四《使能无争讼法》。
    [7]《太平经合校》卷四四《案书明刑德法》。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六《道无价却夷狄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图画正根诀、使四时神吏注法、神吏尊卑诀、占中不忠诀》。
    [3]《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三道集无(气)出文、男女诵行诀》。
    [4]《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五至一一六《某诀》。《〈太平经〉注译》标为《音声舞曲吉凶》。
    [6]《太平经合校》卷四五《起土出书诀》。
    [7]《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一《善仁人自贵年在寿曹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2]《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上士善言教人增苄(算)诀》。
    [1]《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
    [2]《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3]《资治通鉴》卷六六《汉纪五十八》建安十八年九月条,胡三省注。
    [4]《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
    [5]《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
    [6]《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裴注之注引‘典略》。
    [7]《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
    [1]《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
    [2]《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3]《汉书》卷七二《鲍宣传》。
    [4]《三国志》卷八《魏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5]《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
    [6]《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不忘诫常得福诀》。
    [7]《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有过死谪作河梁诫》。
    [8]《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不忘诫常得福诀》。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1.2输入与输出”,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3页。
    [1]《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五四至一七○《太平经钞癸部》。《〈太平经〉注译》标为《阙题》。
    [2]《太平经合校》卷四八《三合相通诀》。
    [3]《太平经合校》卷四○《乐生得天心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八《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
    [5]《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三道集无(气)出文、男女诵行诀》。
    [6]《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7]《太平经合校》卷四九《急学真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欺有善恶诀》。
    [9]《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10]《太平经合校》卷七三至八五《阙题》。《〈太平经〉注译》标为《经学本末诀》。
    [1]《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2]《太平经合校》卷一二○至一三六《太平经钞辛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九事亲属兄弟诀》。
    [1]《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与天有人、王相日不怒决》。
    [2]《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1]《太平经合校》卷三七《试文书大信法》。
    [2]《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3]《太平经合校》卷四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4]《太平经合校》卷三五《分别贫富法》。
    [5]《太平经合校》卷四三《大小谏正法》。
    [6]《太平经合校》第七九《分别四治法》。
    [7]《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8]《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9]《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10]《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至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太平经〉注译》标为《常念相成黄帝议训决》。
    11 《太平经合校》卷一八至三四《太平经钞乙部·阙题》。
    12 《太平经合校》卷九八《为道败成戒》。
    [1]《太平经合校》卷三六《事死不得过生法》。
    [2]《太平经合校》卷八八《作来善宅法》。
    [3]《太平经合校》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
    [4]《太平经合校》卷三六《守三实法》。
    [1]《太平经合校》卷六七《六罪十治诀》。
    [1]《太平经合校》卷九三《事敬神十五年太平诀》。
    [2]《太平经合校》卷九三《事敬神十五年太平诀》。
    [3]《太平经合校》卷六九《天谶支干相配法》。
    [4]《太平经合校》卷九三《国不可胜数诀》。
    [1][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黑体字是原文所固有的。
    [2]《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
    [1]转引自《太平经合校·附录·太平经复文序》。
    [1]《晋书》卷--三《苻坚载记上》。
    [2]《资治通鉴》卷一七一《陈纪五》宣帝太建六年五月丙子条。
    [3]《诗经·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毛亨传:“土治曰平,水治曰清。”
    [1]《诗经·商颂·那》:“鼗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毛亨传:“嘒嘒然和也。平,正平也。依,倚也。磬,声之清者也,以象万物之成。”郑玄笺:“磬,玉磐也。堂下诸县与诸管声皆和平,不相夺伦,又与玉磬之声相依,亦谓和平也。玉磬尊,故异言之。”
    [2]《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郑玄笺:“平犹正也。”
    [3]《孟子·公孙丑下》。
    [4]《孟子·离娄下》。
    [5]《孟子·离娄上》。
    [6]《礼记·仲尼燕居》。
    [1]《战国策·秦策一》。
    [2]《荀子·王制》。
    [3]《国语·鲁语》。
    [4]《老子·七十七章》。
    [5]《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
    [6]《墨子·尚贤下》。
    [7]《庄子·列御寇》。
    [8]《庄子·天地》。
    [9]《庄子·达生》。
    [10]《庄子·天道》。
    [1]《韩非子·守道》。
    [2]《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
    1、《太平经合校》,王明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太平经〉释读》,杨寄林释读,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版。
    3、《〈太平经〉注译》,罗炽注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太平经〉全译》,龙晦、徐湘灵、王春淑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太平经〉今注今译》,杨寄林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版。
    6、《〈太平经〉正读》,俞明理正读,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7、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8、班固:《汉书》,《二十四史》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9、范晔:《后汉书》,《二十四史》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0、陈寿:《三国志》,《二十四史》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1、房玄龄:《晋书》,《二十四史》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2、《国语》,《国语集解》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3、《周易》,《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尚书》,《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5、《诗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6、《周礼》,《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7、《仪礼》,《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8、《礼记》,《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9、《左传》,《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0、《公羊传》,《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谷梁传》,《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2、《孝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3、《尔雅》,《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4、《论语》,《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25、《孟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26、《老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27、《管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28、《墨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29、《商君书》,《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30、《孙子兵法》,《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31、《庄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32、《荀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33、《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34、《韩非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35、《文子》,《文子要诠》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6、韩婴:《韩诗外传》,《韩诗外传集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7、戴德:《大戴礼记》,《大戴礼记解诂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8、《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39、《老子帛书校注》,高明校注,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40、陆贾:《新语》,《新语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1、贾谊:《新书》,《新书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42、刘安:《淮南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43、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繁露义证》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44、刘向:《新序》,《新序详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版。
    45、刘向:《说苑》,《四部备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46、扬雄:《法言》,《法言义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7、扬雄:《太玄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8、扬雄:《扬子云集》,《杨雄集校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9、严遵:《道德指归》,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50、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1、班固:《白虎通》,《白虎通疏证》本,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52、王符:《潜夫论》,《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53、荀悦:《申鉴》,《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世界书局1936年版。
    54、仲长统:《昌言》,《群书治要》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5、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56、陈耀庭,刘仲宇:《道·仙·人-中国道教纵横》,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8、傅勤家:《中国道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印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59、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0、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1、郭树森、朱林、贺绍恩编著:《天师道》,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2、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论理论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3、姜守诚:《〈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4、金春峰的《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5、金正耀:《中国的道教》,北京:商务引书馆1996年版。
    66、李大华:《道教思想》,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7、李刚:《汉代道教哲学》,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
    68、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69、李养正:《道教与诸子百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70、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1、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2、刘泽华、张分田等:《思想的门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3、刘国梁:《道教精粹》,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74、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卢国龙:《道教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76、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王玄:《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
    77、汤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78、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79、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0、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1、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卷,1988;第2卷,1992;第3卷,1993;第4卷,1995。1996年12月修订第2版。
    82、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3、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4、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5、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台湾:三民书居1996年版。
    86、田昌五:《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7、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8、王惠言:《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9、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0、王平:《〈太平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91、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版。
    92、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写:《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4、张分田:《中国帝王观念--社会普遍意识中的“尊君--罪君”文化范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张分田、萧延忠:《中华文化通志·学术典·政治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6、张国华:《中国秦汉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7、张继禹:《天师道史略》,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
    98、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99、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祝瑞开:《两汉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01、朱一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版。
    102、朱大昀主编:《中国农民战争史(秦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3、[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4、[英]李约瑟著,汪受祺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5、[梅]迦纳著,孙寒冰译:《政治科学与政府》,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06、陈昌文:《道教的政治情结》,《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07、陈焜:《试论〈太平经〉中之承负说》,《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04期。
    108、陈静:《〈太平经〉中的承负报应思想》,《宗教学研究》1986年第2期。
    109、陈林:《正文正辞以兴太平--〈太平经〉文治太平思想浅议》,《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10、陈卫星:《〈太平经〉作者考》,《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春之卷。
    111、陈瑛:《〈太平经〉中记载的农民的伦理思想》,收入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2、戴传江:《试论〈太平经〉“三一为宗”思维模式及其意义》,《中国道教》2003年第5期。
    113、杜洪义:《〈太平经〉社会政治思想浅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
    114、杜洪义:《(太平经)“种民”解》,《中国道教》2006年第4期。
    115、杜洪义:《〈太平经〉道论解析》,《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16、杜洪义:《〈太平经〉“周穷救急”的社会救济思想》,《中国道教》2008年第5期。
    117、冯达文《〈太平经〉剖析--兼谈〈太平经〉与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若干思想联系》,《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18、高新民:《〈太平经〉易学思想浅析》,《社科纵横》2003年第2期。
    119、韩秉方:《关于道教创立过程的新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120、黄修明:《汉魏南北朝道教政治化略论》,《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4期。
    121、韩林:《道教政治观念的几个重要特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22、何立芳:《〈太平经〉和谐思想浅议》,《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23、孔令宏:《道教思想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载于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中国思想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4、姜生:《三论道教伦理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弥补功能》,《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 1期。
    125、姜生:《从道教看三教伦理的互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26、姜生:《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27、姜生:《东汉原始道教与政治考》,《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28、姜守诚:《试论〈太平经〉的“广嗣”之术--兼论秦汉时期子嗣观念之演变》,《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
    129、金春峰:《读〈太平经〉》,齐鲁学刊,1982年第3期。
    130、金棹:《论东汉道教的特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31、李养正:《〈太平经〉与早期道教》,《中国道教》1982年第1期。
    132、李养正:《从〈太平经〉看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中国道教》1982年第2期。
    133、李养正:《〈太平经〉与阴阳五行说、道家及截纬之关系》,《中国道教》1984年第15期。
    134、李养正:《论〈太平经〉的人民性》,《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35、李养正:《〈太平经〉的天道观及其治平思想--读〈太平经〉随笔》,《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136、李养正:《试论〈太平经〉的产生与演变》,《中国道教》1983年第2期。
    137、李养正:《从〈太平经〉看太平道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协会刊》1984年第15期。又载于李养正原著、张继愚编订《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138、李昭昊、何应敏:《〈太平经〉简议--东汉的道士对宇宙解释范式的重建》,《中国道教》2005年第3期。
    139、连镇标、詹石窗:《〈太平经〉易学思想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40、刘琳:《论〈太平经〉的政治倾向--兼与卿希泰同志商榷》,《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4期。
    141、刘琳:《再谈太平经的政治倾向》,《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2期。
    142、刘序琦:《略论〈太平经〉思想的几个问题》,《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143、刘序琦:《关于〈太平经〉与黄巾的关系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144、刘序琦:《再论〈太平经〉思想的几个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145、刘昭瑞:《〈太平经〉与考古发现的东汉镇墓文》,《世界宗教研究》1992第4期。
    146、梁宗华:《〈太平经〉的道家理论形态及其神学化》,《东岳论丛》2001年第4期。
    147、吕有云:《从黄老传统看道教的政治情结》,《求索》2003年第6期。
    148、龙晦:《论〈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2期
    149、毛丽娅:《〈太平经〉的和谐观》,《中国道教》2006年第4期。
    150、潘显一:《论〈太平经〉的伦理美学思想》,《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51、卿希泰:《〈太平经〉的知人善任思想浅析》,《思想战线》1979年第2期。
    152、卿希泰:《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2期。
    153、卿希泰:《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54、卿希泰:《〈太平经〉的哲学思想》,《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155、卿希泰《〈太平经〉中反映农民愿望的思想不能抹杀--答刘琳同志》,《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
    156、戎笙:《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
    157、史强:《对〈太平经〉“承负说”的儒道佛比较考察》,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年。
    158、宋晶:《〈太平经〉中的诚信观》,《中国道教》2003年第3期。
    159、孙达人:《〈太平清领书〉和太平道》,《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二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0、孙亦平:《论〈太平经〉的妇女观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61、唐怡:《浅析〈太平经〉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国道教》1996年第4期。
    162、田桂民:《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形成与演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63、王丽英《论道教产生的主要原因》,《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64、王明:《从墨子到太平经的思想演变》,原载光明日报1961年12月1日,收入《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5、王子今:《汉代早期道教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干预》,《理论学刊》2004年第1期。
    166、魏荣:《浅析〈太平经〉中的“治国”思想》,《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67、吴树明:《试论〈太平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891年第3期。
    168、辛玉璞:《关于〈太平经〉的民主思想》,《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2期。
    169、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
    170、徐小跃:《老庄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71、杨广伟:《“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朝”质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172、杨宽:《论〈太平经〉--我国农民革命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
    173、杨寄林,《〈太平经〉:旨在“经世”的道教开山巨著》,《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10期。
    174、杨玉辉:《〈太平经〉对人的认识》,《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75、于斌、邹涛:《从教众的产生过程看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宗教命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76、袁苏霞:《论〈太平经〉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77、曾维加:《〈太平经〉中的家族伦理观及其在道教组织中的表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1期。
    178、张颖:《〈太平经〉价值观及其与农民起义的矛盾关系》,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8年。
    179、张继禹:《忠孝与神仙》,《中国道教》2003年第1期。
    180、张荣明:《秩序宗教与生命宗教--对汉晋儒教、道教产生和基本功能的考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81、张运华:《〈太平经〉与道家思想》,《中州学刊》1996年第1期。
    182、赵克尧:《论〈太平经〉的性质》,《温州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183、赵建永:《汤用彤对〈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系的研究》,《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184、郑宗言:《〈太平经〉中的承负思想》,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07年。
    185、钟肇鸥:《论〈太平经〉和太平道》,《文史哲》1981年第2期。
    186、中国书局哲学组:《史学界讨论〈太平经〉的性质及其与太平道和黄巾起义的关系,《人民日报》1960年12月15日。
    187、周勇:《道教的政治理论渊源》,《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88、周勇:《道教理论的政治色彩及其政治观念》,《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89、朱松美:《〈太平经〉安民策略论纲》,《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90、朱永龄:《略论〈太平经〉哲学、政治思想》,《上饶师专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1期。
    191、朱永龄:《〈太平经〉和太平道的思想及其对黄巾农民战争的影响》,《九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192、朱越利:《〈太平经〉的兴国广嗣术与合阴阳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9期。
    193、庄春波、刘春明:《从〈太平经〉看东汉社会危机和早期道教的产生》,《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