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治行政分合视阈中的行政公共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通过对公共性的历史轨迹之追寻即可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性的关注十分宽泛,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侧重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本论文基于历史演进的视角,对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历时性的梳耙,同时立足学科界分的角度对中国学者关于公共性的有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共时性的推介,向读者较为全面地展现出一幅异彩纷呈的公共性画面,并使人们对公共性问题形成系统性认识。
     在对公共性的文献研读过程中,笔者发现,虽然我国学术界硕果累累,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在缺乏对公共性概念界定的情况下就直接使用这个概念来研究相关问题,不仅如此,而且我们在研究公共性问题的时候,学科意识相对不足,亦即在不同学科中,都笼统地使用公共性这个术语,更增加了该术语使用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笔者试图在对行政领域中的公共性即行政公共性概念作出界定的情况下,从政治行政的分合和理论流派的演进之双重维度来研究行政公共性问题。
     行政公共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应该被置于历史的语境中言说。在前威尔逊时期,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尚未诞生,行政公共性尚孕育于政治学的母体之中。古希腊和古罗马留给我们的关于公共性的宝贵遗产不容忽视。自然法思想、社会契约论的倡导者以适合当时情境的人性假设为基础,从政府代表公共的契约精神出发阐述了公共性;代议制是基于政府公共性与完全按公共性操作的不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而设计;分权制衡的思想则为政府公共性提供制度设计。这些理论为行政公共性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
     在威尔逊时期,政治行政二分法和官僚制理论勃兴,旨在终结“政党分肥制”,提高行政体系的效率,促使行政摆脱政治的干扰,独立于政治而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管理行政模式得以诞生,倡导行政价值中立,以工具理性和技术化手段去追求公共性,它仅仅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共性,却丧失了实质性的公共性,导致了行政公共性的迷失。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连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危机,行政学因公共性的迷失而陷入了学科认同的危机。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学者批判了传统行政学理论仅关心效率和工具理性而忽视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以“社会公平”为核心价值,主张政治与行政的关联性、倡导民主行政模式等。在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不懈努力下,公共行政重新回归政治,行政公共性终于获得新生。奥斯特诺姆的民主行政理论则彰显了行政学的民主基础,其宪政主义架构使行政获得了公共性,成为公共行政,从而捍卫了其合法性根基。
     20世纪80年代,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政府财政危机、信任度下降以及管理低效的挑战,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辩证地看,新公共管理运动忽视公私差别、盲目崇拜市场,片面追求效率,而对公平、公共利益和民主等政治价值视而不见。管理主义所造就的“管理神话”逐步将公共性从西方行政学中抽离,并最终引发了行政公共性的衰降。
     社会在发展,理论在演进,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停止的过程。进入20世纪末,人类进入新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势不可挡,为新的理论产生提供了契机。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得以诞生,它们正是回应这个时代的产物。后现代公共行政以其独特的话语理论开辟出了彰显行政公共性的话语途径,为公共行政领域开辟了新天地。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对传统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的批判之中不断成长,达成了与管理主义的兼容并蓄。新公共服务理论反对将政治行政二分法绝对化,认为政治行政的相互作用才构成完整的政府。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政治与行政实现了融合,行政公共性得以张扬。
     回眸凝望西方行政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它就是一部探索和改进公共性的历史。在政治行政分合视阈中,政治行政的分与合同行政公共性的衰与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分衰合兴”。这为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为此,塑造“公共政府”是我国政府建设的愿景所在,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界要积极行动,立足为理论界贡献有效知识的同时,为实践提供指引。
It can be found that publicity has aroused the general concer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retrospection of the history of publicity. It also shows that different subjects and fields focus on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evolu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Western scholars and introduces the Chinese research literature from the angle of scientific division,hopefully to bring out a integrated scene of publicity to readers and make the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publicity root in people’s mind.
     In the process of looking up and reading the literature about publicity,I have unfortunately found that thoug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China,academic circles directly research into related problem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re is not a clear definition to the concept of publicity. Worst of all, we generally use the term“publicity”in different subjects when exploring something about publicity, thus leading to the uncertainty and indistinction of this term. Therefore,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making a clear definition of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I attempt to explore it from the angle of separation and unity betwee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heory school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should be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history because it is a historical concept. Before the era of Wilson,as a separate subject,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breeds in the womb of politics,the precious legacy about publicity from ancient Greece and Roam is of benefit to us. The advocators natural thoughts and social contract firstly expound“publicity”from the contract spirit that government represents; the representative system of governmen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publicity and impossibility depending on publicity totally, while the idea of division of power is the basis of government publicity. The theories provide a possible frame for government publicity on the one hand,and make up the source of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In the era of Wilson,policy-administration dichotomy and the theory of bureaucracy flourish, hopefully to ends“Booty-sharing system”,make administration get rid of the disturbance of politic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s,contribute to the sepa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from politics,thus leading to the birth of a new scientific subject.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advocates the neutrality of administration,pursuing“publicity”by the means of instrument and technology. However,it realizes this goal only from forms,not from essence,leading to losing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In 1960’s,along with a series of social,economic,and political crisis took places in Western countries,administration fell into the crisis of being accepted because of its losing publicity. The scholars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s sharply criticized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that only focused on efficienc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ignored the value of equality and justice,held the relativity betwee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advocated the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pattern on the basis of the core value of“society equa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me back to politics, and finally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revived.“Ostrom's democratic administrative theory displayed the democratic base of publicity,the constitutionalism of which made administration gain publicity,thus defending its legitimate.
     In 1980’s,in order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 government financial crisis, increasing confidence and low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some Western countries,such Britain and America launched a long-drawn-out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which had a strong power to survive. But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igno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blic and individuals,worshiped blindly“market value”,put undue emphasis on efficiency, and ignored the essential value of democratic society.“Management Myth”proceeding from“managerialism”is gradually making“publicity”break away from western administration,eventually leading to the decline of administrative public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theory mentioned above is becoming riper and riper, which is an advancing process. In the end of 20 century,human beings stepping into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the overwhelming post modernism trend almost has an impact on all subjects,without excep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ve sphere. Under such background,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new public service comes on stage. 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opens up a new discourse path displaying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according to its unique discourse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keeps developing in the process of criticizing traditional managerialism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 also incorporates managerialism.When managerialism doesn’t prevent publicity being realized,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merge each other. Therefore,administration publicity develops.
     Looking back on the 100-year course of West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100-year hist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a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d improving publicity. In the separation and unity between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there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paration and unity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boom and boon of administration publicity,namely“Separation means boon and unity means boom”,which provides guidance for Chinese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helps us avoid detours. Establishment of“public government”is a long-term goal in China Therefore,the circl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ve theory in China should take action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practice while contributing to effective theory,which is the new mission that the circl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must undertake. Tues,we can draw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that the publicity is necessary and it is the first beginning of the Pubic Administration,and the publicity is the media of the politic and Administration.
引文
①在中国人民大学张成福教授、中山大学马骏教授的发起和倡导下,2007年5月在中山大学举办了以“反思中国公共行政研究”为主题的青年学术论坛。张成福教授在该论坛发表了重要演讲,他的发言被整理成论文《重建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并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详见第1-2页。
    ①[美]弗雷德里克森:《美国公共行政学的再定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89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65页。
    ①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6页。
    ②[英]柏林,冯克利译:《反潮流:观念历史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芮国强、乔耀章:《行政哲学基本问题——探索与对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25页。
    ②[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页。
    ①[德]哈贝马斯,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张康之教授在我国研究公共性、公共行政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领头人物。与公共性有关的论文有:《论公共领域中的能力本位》、《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从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发生的路径》、《产生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生活》、《领域融合与公共生活的重建》,学术专著有《寻找公共行政伦理的视角》、《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
    ②沈湘平教授主要从哲学层面对公共性问题进行研究,相关的论文有:《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载于《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载于《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个人利益、普遍利益与公共性批判》,载于《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③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体现》,《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第49页。
     ①杨海坤:《现代行政公共性理论初探》,《法学论坛》2001年第2期,第26页。
    ①转引自王乐夫、陈干全:《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6期,第12页。
    ①张康之、王喜明:《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行政论坛》2003年第4期,第8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节选自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2页。译自Hannah Arent The Human Condition, Garden City and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59.
    ②同上书。
    ③同上书。
    ④[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①杨仁忠:《公共领域的分析性意蕴及其政治哲学意义》,《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第16-20页。
    ①[美]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②Stanley I. Benn and Gerald F. Gaus. Public and Private Social Life [M].New York: St. Martin’s, 1983.
    ①如果像诺齐克所说,国家产生的最初雏形是财产保护性机构;那么这些财产保护性机构保护财产安全具有公共性,但它本身却不是公共的。
    ②芮国强、乔耀章:《行政哲学基本问题——探索与对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133页。
    ③沈湘平:《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第18页。
    ④Hannah Arent: The Human Condition, Garden City and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59.P88.
    
    ①袁玉立:《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视点》,《学术界》2005年第5期。
    ②王乐夫、陈干全:《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6期,第12-13页。
    ①[美] Waldo, D: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J]. Doubleday, New York,1955.转引自蔡立辉:《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47页。
    ②[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③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①[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张成福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5页。
    ②同上书,第473-510页。
    ③翟娅娅:《论当代公共行政的公共性》,《理论观察》2008年第2期,34页。
    ④所谓描述性的意义就是通过对事务或活动现象的外观来了解,其目的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吴琼恩:《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①吴琼恩:《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张润书:《行政学》,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671页。
    ③吴琼恩:《行政学》,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14页。
    ④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第49页。
    ⑤同上书,第49页。
    ②吴琼恩:《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0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195页。
    ①王元华、张铭:《对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再思考》,《理论导刊》2005年第5期,第35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5-96页。
    ②同上书,第132页。
    
    ①[荷兰]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②姚大志:《契约论与政治合法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7页。
    ④同上书,第17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2页。
    ③[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5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26页。
    ③芮国强、乔耀章:《行政哲学基本问题——探索与对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25页。
    ⑤[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5页。
    ①[英]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页。
    
    ①[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页。
    ②同上书,第21页。
    ③同上书,第18页。
    ①[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46页。
    ②引自《资产阶级政治家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言论选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页。
    ③[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0页。
    ④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是美国建国初期著名的民主主义政治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北美独立战争的积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曾当选为美国第三届总统。
    ⑤[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文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5页。
    ①引自《资产阶级政治家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言论选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80页。
    ②[英]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5页。
    ③同上书,第98页。
    
    ①[英]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0页。
    ②同上书,第98-99页。
    ③同上书,第80页。
    ④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①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②[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9页。
    ③同上书,第82页。
    ④同上书,第86页。
    ⑤Vile, 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Oxford ,1967)P43-46,转引自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300页。
    
    ①[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3页。
    ②同上书,第89页。
    ③同上书,第91页。
    ④同上书,第95页。
    ⑤同上书,第97页。
    ①孟德斯鸠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政治自由就是:“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作法律所许可的事。”对一个公民来说:“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孟德斯鸠认为,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才能实现政治自由。由此可见,孟德斯鸠论政治自由的观点对我们理解分权制衡的思想来说非常重要,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思想是以政治自由为前提和条件。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3-154页。
    ②需要解释说明的是,孟德斯鸠所指的行政权的本义是指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行政权是对其的简称。孟德斯鸠的行政权和我们现在所指的行政权是两个十分不同的概念,现在人们一般都把行政权理解为包括内政外交在内的整个国内外事务的行政管理权力。孟德斯鸠的司法权是指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5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②同上书,第156页。
    ③同上书,第156页。
    
    ①[美]汉密尔顿、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3页。
    ②同上书,第41页。
    ③同上书,第253页。
    ④同上书,第264页。
    
    ①[美]汉密尔顿、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2页。
    ②同上书,第357页。
    ③同上书,第362页。
    ④同上书,第361-362页。
    ①[美]汉密尔顿、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5页。
    ②同上书,第396页。
    ③同上书,第437页。
    ①[奥地利]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页。
    ①[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之研究》,摘自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实际上,在威尔逊的学术生涯之中,这也是他在公共行政领域内唯一一篇论述行政学的专业论文。
    ②[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之研究》,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③同上书,第1页。
    ④同上书,第4页。
    ⑤同上书,第5页。
    ⑥竺乾威、马国泉:《公共行政经典文选》(英文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①转引自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②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③同上书,第14页。
    ④行政学产生以前“行政”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其功能主要是指统治阶级或国家对社会的一种统治和控制,“行政”是完全从属于政治的,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行政概念的理解。威尔逊对行政的理解显然已经突破了这一观点。
    ⑤彭和平:《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①乔耀章:《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发的批评与启示———为纪念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发表120周年而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第44页。
    ①转引自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79页。
    ①古德诺的研究领域非常宽泛,涉及到政治学、宪法和行政法、市政学、行政学等多方面。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本节仅仅关注他行政学领域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思想,就其与行政价值中立的角度展开思考。
    ②[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页。
    ③同上书,第12-13页。
    ④同上书,第13页。
    ⑤同上书,第14页。
    ①[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②乔耀章:《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发的批评与启示———为纪念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发表120周年而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第45页。
    ①[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①乔耀章:《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发的批评与启示———为纪念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发表120周年而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第45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8-274页。
    ①张康之:《韦伯对官僚制的理论确认》,《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第32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①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①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②Peter.B.Guy: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 New York:Longman, 1989. P4.
    ①周义程、孙学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批判的批判》,《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91页。
    ②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59页。
    ①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336页。
    ②H. 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 P3.
    ③H. 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 P3.
    ④Allen T. Peacock and Jack Wiseman, assisted by Jindrich Veverka, The Growth of public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tud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Researc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①弗雷德里克森、瓦尔多、斯蒂尔曼、弗兰克·马瑞尼的代表作分别是:《新公共行政》、《行政国家》、《古典公共行政的重述者》、《新公共行政学的道路:密诺布鲁克的观点》,其中最后一部著作由十三篇论文组成,是新公共行政学派的重要的文献之一。
    ②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③关于新公共行政学派批判政治行政二分法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作出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无须赘述。在笔者看来,新公共行政学派对传统行政学派这两个方面的批判其实已经包含了对官僚制和价值中立的批判。
    ④[美]马克·霍哲:《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①H·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P6-P7。
    ②H·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 P53.
    ③H·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 P54.
    ④[美]马克·霍哲:《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⑤H·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0, P12.
    ①参见甘峰:《比较政府新论》,立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批判不一定代表作者本人的理解。
    ②笔者承认新公共行政运动是短命的,或许如亨利所言,新公共行政从来没有实践其科学革命的野心。但从行政管理实践来看,新公共行政学不无贡献,其基于社会公平原则提出的诸如减少层级节制、分权、参与、民主行政、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积极回应以及面对面的沟通等观念和主张;从公共服务的平等分配、公务员权力的解放、利益与价值代表的多元化、参与观念的增强,到人事行政的分权化等方面,均对当代美国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新公共行政理论价值及贡献可见一斑。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勃兴,政府部门广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倡导政府部门积极寻求公众的基本需求,尽量改善服务质量等行为,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公共行政学派的思想或受到其直接启发的结果。
    ③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①《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3页。
    ②[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③同上书,第76页。
    ①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85页。
    ②H.George Frederickson,“Toward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Frank Marini(ed.) 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Minnowbrook Perspective, p.315.
    ③Dwight Waldo, Compa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logue, Problems and Promise, P.7.
    ①[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②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
    ③曹现强、公维友:《新公共行政的民主行政观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9期,第60页。
    ①江明修:《危机与重建———公共行政教育之省思》,《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66期。
    ②[美]罗伯特?B?登哈特,扶松茂等译:《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9页。
    ①Levitan,David M.“Political Ends and Administration Mea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Autumn 1943):353-359
    ②Beverly Hills:Identifying facets of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The empirical referents of discourse,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Sep,1998.
    ③[美]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④[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①[美]奥斯特诺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69-170页。
    ②同上书,第87页。
    ①[美]奥斯特诺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81页。
    ②奥斯特诺姆认为,韦伯的民主制行政的定义有如下两个特色,一是平等至上的假设,即每个人都有资格参与公共事务的话动;二是命令性权力的范围限制在最小范围内。韦伯也指出:“所有重要的决定都留给所有人共同决定。”通过构成或者代表社群或组织成员的全体大会或者社团组织来形成共同的决定。韦伯进一步指出,在这样的民主组织中,行政机构处于这样—个位置,“总是悬在纯粹的仆从和主子之间”。对韦伯来说,民主制行政不是取代官僚制行政的有活力的选择,他细述了民主制行政的局限,认为它只能运用于地方组织或成员数量有限的组织。参见:[美]文森特?奥斯特诺姆,毛寿龙译:《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84页。
    ③[美]奥斯特诺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4页。
    ④同上书,第87页。
    ①[美]奥斯特诺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4-115页。
    ①如果将民主行政作宽泛理解,可以揽括不同时期的理论流派和学者们的观点、思想及主张,如《联邦党人文集》、托克维尔的著作、新公共行政学派、黑堡学派,以及奥斯特诺姆的民主行政理论等等,这些早期的著作启发和丰富了奥斯特诺姆的学术视野。本文的民主行政是特指奥斯特诺姆的民主行政理论。
    ②[美]奥斯特诺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96页。
    ③[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①邓念国:《新公共服务理论:政治民主与行政民主在新时期的融合》,《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第40-41页。
    ①[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79-280页。
    ②Ali Farazmand:Handbook of Comparative and Develop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New York and Basel; Marce1 Deker,INC,2001,p.417.
    ①这里的“衰降”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指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学理基础偏离了民主与宪政的价值;其二是指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唯效率为终极目标,带来公共精神的缺失,对政府的公共责任造成一系列冲击,在实践加剧了公共性的流失。
    ②Christopher Hood.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69,No.1,1991,P.3-19.
    ③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8页。
    ①[澳]欧文·E·休斯,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②Christopher Hood. 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69,No.1,1991,P.3.
    ①[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②庄序莹:《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8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②[澳]欧文·E·休斯,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③同上书,第47页。
    ④同上书,第54页。
    ⑤[美]罗纳德·桑德斯:《美国的公务员队伍:是改革还是转型》,摘自《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⑥Jay M. Shafritz、Albert C. Hyde: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2nd, The Dorsey Press, Chicago, 1987.P325.
    ①[英]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①Rhodes R A W: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1, 69(1).
    ②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4期,第7页。
    ①金太军:《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第21页。
    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③Ewan Ferlietal: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A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转引自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82页。
    ①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①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2页。
    ③[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
    ①[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第25页。
    ②转引自刘伟:《西方政府改革运动实践模式演变的回溯分析———基于新公共管理运动演进视角的考察》,《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1期,第17页。
    ①[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第26-31页。
    ②丁煌:《西方企业家政府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47-48页。
    ③[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17页。
    ①[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②Hood,C.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69)P:3-19.
    ①国内有学者将西方民主行政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托克维尔;第二个阶段是新公共行政时期;第三个阶段是黑堡宣言以及新公共管理。他们指出,新公共管理虽然是效率至上主义取向,但该理论的有些观点和价值取向与民主行政的相关论点相同,故而把新公共管理学派看作是民主行政的第三个阶段。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方式值得商榷。虽然,新公共管理在强调效率的同时,也融入某些民主的价值。但这仅仅是因为,“剧烈变革的环境下,在社会体系争取生存的时候,民主就成了一种功能上的需要”(参见:[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10页。)新公共管理为了自身的需要,对民主价值有所涉及,但这绝非对民主价值的念念不忘。如果不顾现实的需要,将新公共管理也划分为民主行政的未免过于宽泛,这不利于我们清晰的认识民主行政这一独特的理论模式,也不利于我们看清新公共管理导致公共性衰降这一重要事实。
    ②David L. Dillman: Leadership in the American Civil Service, Reform, Ethnics and leadership in public service, Alder shot: Ash gate Publishing Ltd,1998,P152.
    ③PERRY J L、KRAEMER K L: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Private Perspectives[M],Cali Palo Alto: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83.
    ④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①RAINEY H G,BACKOFF R W,LEVINE C: Comparing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83:93-108.
    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③[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①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②吴琼恩、周光辉等著:《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③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17-18页。
    
    ①[美]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②参考丁煌:《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析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第24-25页。
    ③[美]凯尔纳,贝斯特,张志彬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329页。
    ①需要指出的是,法默尔的“公共行政的语言”并不单指公共行政这种言说,在他看来,公共行政理论也好,公共行政事实也好,都是一种语言,都是一种言说方式。参见[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2-4页。
    ②丁煌:《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析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第25页。
    ①[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243页。
    ②[美]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同上书,第5页。
    ①这里指福克斯和米勒运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现象学的方法、构成主义及现代物理学的场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话语理论。
    ②[美]罗伯特·B·登哈特著,扶松茂、丁力译:《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③[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著,楚艳红、曹沁颖、吴巧林译:《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④同上书,第98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②[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页。
    
    ①张富:《后现代公共行政:一个批评性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132页。
    ②沈湘平:《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第29页。
    ③谢昕、张亮:《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精要探微》,《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第98页。
    ①容志:《公共行政的价值沉淀:超越现代与后现代》,《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第70页。
     ①[美]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同上书,第57页。
    ③同上书,第65页。
    ①[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②[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①[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②同上书,第123页。
    ③同上书,第130页。
    ④同上书,第134页。
    ①[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②同上书,第160页。
    ①参看吴琼恩、周光辉、魏娜、卢伟斯:《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②[美]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第44页。
    ①[美]登哈特,扶松茂等译:《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同上书,第207页。
    ①[美]弗雷德里克森:《美国公共行政学的再定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89页。
    ①美国的公共行政学也面临了类似待遇。在美国,人们认为行政学是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才去研究的。这种言论言过其实,西方公共行政学至少还产生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理论。
    ②齐明山、王资峰、胡于凝:《寻找公共行政学的使命》,《学海》2008年第5期,第98页。
    ③同上书,第98页。
    ④西方行政学不同于美国行政学,就如同美国行政学不等于西方行政学一样。从行政学研究来看,除美国行政学以外的西方行政学是美国行政学的“源”,而美国行政学则是西方行政学之“流”。但继伍德罗·威尔逊之后,西方行政学说成了美国行政学说的同义语代名词,这为美国赢得20世纪的国际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行政学界,似乎美国行政学者及其术语见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引自自乔耀章:《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发的批评与启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第42页。
    ①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对主流公共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的反思》,《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第94页。
    ②西方民主国家中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已演化为一股国际性的趋势,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公民对政府不信任的状况出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挪威、瑞典等国家。随着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动荡性发展,政府信任危机变得愈加严重,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提升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和满意度的挑战。尽管近年来西方行政改革运动此起彼伏,但政府变革和民众满意之间始终存在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参看:蔡晶晶、李德国:《当代西方政府信任危机透视》,《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第102页。
    ③孙立平认为“断裂的社会“与”多元的社会”存在本质的区别。“多元社会”泛指西方现代社会的特征,它包含三种涵义:在社会结构分化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利益群体,承认每个群体的利益都是正当的;形成以自立而多元的政治力量,其组织形式就是多党制为基础的政治框架;多样性的社会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存在。在多元社会中,尽管社会结构分化深刻、各种社会力量并存、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对立,但这些不同的部分基本是处于同一个时代的发展水平,社会的各个部分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但在断裂的社会中,情况却截然不同,其不同的部分几乎是处于完全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它们之间也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是分裂的,不是在政治的意义上,而是在社会的意义上。参看孙立平著:《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④张成福:《重建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页。
    ①吴琼恩、周光辉、魏娜、卢伟斯:《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②我国政府推行的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例如,我国国有企业私有化、市场化、分权化、绩效评估等,这其中不乏成功的借鉴,也有失败的尝试。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7、[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8、[英]柏林:《反潮流:观念历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9、[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1、[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荷兰]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4、[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5、[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7、[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8、[英]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9、[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0、[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文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1、[英]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23、[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2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5、[美]汉密尔顿、麦迪逊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6、[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8、[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9、[美]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刘利圭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0、[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美]奥斯特诺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4、[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周敦仁译:《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6、[英]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百年》,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37、[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
    39、[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0、[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1、[法]让·弗·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4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43、[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著:《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南》,楚艳红、曹沁颖、吴巧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美]戴维·约翰·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5、[美]罗伯特·B·登哈特,扶松茂、丁力译:《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7、[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版。
    49、[英]翰·格林伍德、戴维·威尔逊:《英国行政管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1、[美]詹姆斯·博曼,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郭庆旺等译:《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美]斯蒂尔曼二世,竺乾威等译:《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美]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美]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57、[美]埃莉诺·奥斯特诺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58、[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60、[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6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2、[美]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美]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5、[美]马克·霍哲:《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66、[美]弗雷德里克森:《美国公共行政学的再定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7、[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从“狂热”的反国家主义到90年代“适度”的反国家主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68、[日]黑田由彦:《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性的构造转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1月。
    1、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2、谭安奎:《公共性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薛冰:《历史与逻辑——公共性视域中的公共管理》,2006年版。
    5、廖申白:《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芮国强、乔耀章:《行政哲学基本问题——探索与对话》,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出版社1997年版。
    9、张润书:《行政学》,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版。
    10、吴琼恩:《行政学》,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版。
    11、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资产阶级政治家关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言论选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
    13、竺乾威,马国泉:《公共行政经典文选(英文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谭功荣:《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7、毛寿龙:《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甘峰:《比较政府新论》,立信出版社2007年版。
    19、《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庄序莹:《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2、吴琼恩、周光辉等著:《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4、谢岳:《社会抗争与民主转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维权主义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秦德君:《公共生活的地平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7、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8、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0、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2、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35、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9、金自宁:《公法/私法——二元区分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张康之、李传军:《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张帆:《“行政”史话》,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3、张康之:《公共行政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沈湘平:《论公共性的四个典型层面》,《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2、沈湘平:《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
    3、沈湘平:《个人利益、普遍利益与公共性批判》,《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4、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体现》,《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5、杨海坤:《现代行政公共性理论初探》,《法学论坛》2001年第2期。
    6、王乐夫、陈干全:《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6期。
    7、张康之、王喜明:《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行政论坛》2003年第4期。
    8、杨仁忠:《公共领域的分析性意蕴及其政治哲学意义》,《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
    9、袁玉立:《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视点》,《学术界》2005年第5期。
    10、蔡立辉:《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翟娅娅:《论当代公共行政的公共性》,《理论观察》2008年第2期。
    12、王元华、张铭:《对西方近代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再思考》,《理论导刊》2005年第5期。
    13、姚大志:《契约论与政治合法性》,《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乔耀章:《行政学美国化:理论支点及其引发的批评与启示——为纪念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发表120周年而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15、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6、张康之:《韦伯对官僚制的理论确认》,《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
    17、周义程、孙学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批判的批判》,《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8、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9、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
    20、曹现强、公维友:《新公共行政的民主行政观探析》,《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9期。
    21、江明修:《危机与重建——公共行政教育之省思》,《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66期。
    22、邓念国:《新公共服务理论:政治民主与行政民主在新时期的融合》,《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23、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4、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4期。
    25、金太军:《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26、刘伟:《西方政府改革运动实践模式演变的回溯分析——基于新公共管理运动演进视角的考察》,《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1期。
    27、丁煌:《西方企业家政府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28、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9、丁煌:《法默尔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析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0、张富:《后现代公共行政:一个批评性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1、谢昕、张亮:《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精要探微》,《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
    32、容志:《公共行政的价值沉淀:超越现代与后现代》,《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33、邓念国:《新公共服务理论:政治民主与行政民主在新时期的融合》,《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34、蔡晶晶、李德国:《当代西方政府信任危机透视》,《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
    35、齐明山、王资峰、胡于凝:《寻找公共行政学的使命》,《学海》2008年第5期。
    36、胡晓芳:《诘难与辩护:新公共行政学视阈中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美中公共管理》2006年第4期。
    37、袁祖社:《“公共性”文化观念的危机与社会公正信念的伦理价值诉求》,第14次中韩伦理学讨论会论文集(2006年)。
    38、张成福:《重建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9、周义程:《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贫困》,《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40、张铭、侯焕春:《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学海》2000年第3期。硕士博士论文库
    41、刘雪华:《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一种公共权力的视角》,吉林大学2004。
    42、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的重建——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探要》,复旦大学2004年。
    43、杨礼银:《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研究——以公共领域为视点》,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4、刘堂灯:《论行政公正——基于当代中国行政实践分析》,吉林大学2006年。
    1、Hannah Arent:The Human Condition,Garden City and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9.
    2、Stanley I. Benn and Gerald F.Gaus: Public and Private Social Life, New York: St. Martin’s,1983.
    3、Waldo: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ubleday, New York,1955.
    4、Woodrow Wil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ion,1887,P201.
    5、Peter,B.Guy: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New York:Longman,1989,P4.
    6、Alen T.Peacock and Jack Wiseman assisted by Jindrich Veverka: The Growth of public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tud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Researc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
    7、H.George Frederickson:“Toward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Frank Marini(ed.)Toward a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Minnowbrook Perspective,P315.
    8、Dwight Waldo,Compa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Prologue,Problems and Promise,P7.
    9、Levi tan,David M:“Political Ends and Administration Mea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Autumn 1943),P353-359.
    10、Beverly Hills:Identifying facets of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The empirical referents of discourse,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Sep,1998.
    11、Ali Farazmand: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and Develop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and Basel,Marce1 Deker,INC,2001,P417.
    12、Christopher Hood: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69,No.1,1991,P3-19.
    13、Jay M. Shafritz,Albert C. Hyde: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The Dorsey Press, Chicago, 1987, P325.
    14、Rhodes R A W: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69(1).
    15、Ewan Ferlie etal: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A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6、Gregory,Robert J.:“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Administrative Reform: Maintaining Ethical Probity in Public Servic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Jan/Feb.,Vol.59,No.1,P68-69.
    17、Hood,C.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69),P3-19.
    18、David L. Dillman:Leadership in the American Civil Service, Reform, Ethnics and leadership in public service,Alder shot:Ash gate Publishing Ltd,1998,P152.
    19、PERRY J L,KRAEMER K L: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Private Perspectives, Cali Palo Alto: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83.
    20、RAINEY H G,BACKOFF R W,LEVINE C: Comparing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 :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83,P93.
    21、PERRY J L,KRAEMERK L: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Private Perspectives, Cali Palo Alto: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1983,P108.
    22、Goodsell,C.T.:“Public Interes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in G.L. Wamsley et al.(eds.),Refund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bury Park,CA:Sage.
    23、Colebatch,Hal and Peter Larmour: Market,Bureaucracy and Community,Boulder,Colorado: Pluto Press,P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