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如何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考古的主题。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认为“文化即适应”,主张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人类文化,着眼于在特定的环境中,人类是如何创造特定的文化,人类采取了什么方式来适应;在相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环境中,人类采取了何种相同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这种观点有助于对人类某些文化现象的理解。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全新世中期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人类文化现象和自然环境的的考察,从“适应”的角度探求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人类是如何通过文化来适应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在适应过程中创造了哪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哪些文化特征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文化特征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聚落考古、环境考古、地图分析、文化因素分析、遗存的功能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聚落分析主要着眼于聚落分布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建立胶东半岛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然后加载表现各种自然要素的地图数据,运用相关软件提供的各种功能,分析聚落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运用遗存的功能分析方法对考古遗存进行了研究,以考察其独特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一、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题目进行解释,并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包括研究的时空范围,以及文化生态学中“适应”的含义,运用生态文化学理念对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析的方法、步骤等。
     二、第二章:研究区的自然环境背景与考古学文化背景。简要介绍胶东半岛的现代自然环境特征、全新世环境演变以及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文化特征、年代等,从而为下文的深入考察奠定基础。
     三、第三章:建筑技术和生活用品与人类的文化适应。考察胶东半岛全新世中期人类的建筑方式、建筑技术以及人类的部分生活用品,并探讨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认为胶东半岛在建筑方面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房屋柱洞深达1米以上,二是在海岛和沿海地区的房屋自始至终都是半地穴式建筑。通过对当地气象条件的考察,发现海岛与沿海地区的风力较大,年均大风日数较多。通过分析半地穴式房屋和深柱洞的受力情况,认为半岛地区建筑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与当地的大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技术是人类对当地气象条件的适应行为。通过对生活用品的考察,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炊器中陶鼎和陶甗的数量有此消彼长的趋势,本文从分析两者的功能入手,认为陶甗的数量增加是由于人类农业水平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因素对另一种文化因素的适应行为。
     四、第四章:聚落分布与人类的文化适应一基于GIS的考察。由于本章主要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研究方法,因此首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做了介绍和回顾。然后考察了胶东半岛全新世中期人类的聚落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本章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考察可知,胶东半岛聚落与河流的空间距离始终以100-600米之间为最多,达聚落总数的近80%,这与人类为获取水源有直接关系。在大型河流的下游以及中游宽阔河谷或山间盆地,遗址分布相对较少,通过分析大型河流的水文、地貌和地质状况可知,大型河流中、下游河网密布,在雨季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大型河流的上游以及小型河流附近地区建造聚落。
     为了考察聚落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土壤资源在农业中利用价值的不同,建立了土壤类型的宜农等级划分标准,将胶东半岛42个土属和土种划分为五个宜农等级。考察聚落周围不同土壤类型的面积数量,可知随着时代的变化,聚落周围适宜开展农耕的土壤类型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龙山和岳石文化时期,聚落周围宜农土壤类型的面积较此前时期有较大的增加。这与龙山和岳石文化时期人类的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有着必然的关系。
     考察聚落与滑石矿等各种矿产资源间的空间距离,结果发现聚落分布与各种矿物产资源之间的距离从数公里到几十公里之间不等,说明两者的分布没有明显相关性,矿物来源的方便与否并不是人们选择聚落位置时的考虑因素。但是聚落与大多数矿产资源的距离都较远,要获得这些资源,需要经过长途跋涉获得或通过其它与这些矿产资源更近的聚落间接获得,由此可能形成了一定的资源流通路线或文化传播路线。通过考察可知,在半岛北部地区,该路线很可能位于沿海15公里以内的狭长地带内,这条路线也可能是山东内陆地区与胶东半岛文化因素传播的路线。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半岛北部地区与半岛南部地区的文化交流路线以艾山/牙山山脉之间和半岛东端沿海地区为主。另外根据遗址分布的时空规律和地貌状况,分析了山东内陆地区与胶东半岛文化交流的路线。结果表明,由于胶莱平原地势低平,且河流众多,水患较大,因此人们更多地选择胶莱平原南、北沿海地带进行文化交流,并形成南、北两条路线:在不同的时期,两条路线的重要性似有一定的差别。在北辛文化时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连接鲁北沿海地区和莱州湾东岸沿海地区的北线,比连接胶州湾东西两侧的南线的重要性更明显一些。龙山文化时期以后,南线与北线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本文首次将SRTM数据应用到国内考古学研究中,因此有必要对其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将SRTM数字高程模型与地形图进行对比,发现SRTM数字高程模型在宏观地貌判读、水文分析方面有着传统地形图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其高程数据的精确度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总体而言,其数据质量较高,作为免费和很容易获取的数据,其应用于考古学研究的前景较好。
     五、第五章:贝类捕捞经济与人类的文化适应。考察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分布与贝类资源丰富海区的分布,借以初步评估贝类捕捞经济在经济方式中的地位。结果表明,在农业可能并没有产生的时期,人类的沿海聚落位置选择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选择那些贝类资源丰富并且适合居住的地点。随着胶东半岛农业生产技术的出现,贝类捕捞经济的地位在紫荆山一期之后迅速降低,这与辽东半岛贝丘遗址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的特征有很大差异,这表明面对农业文明和贝类资源时,两个半岛的居民表现出的选择性和所采取适应策略有差异。
     六、总结:把主要考察结果和观点结合起来,力图较全面地展示胶东半岛全新世中期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方式,并归纳其与山东内陆、辽东半岛人类的适应方式的差异。
     七、附录Ⅰ、附录Ⅱ:胶东半岛考古遗址调查记录、胶东半岛考古遗址植硅体分析。在考察胶东半岛遗址的过程中,采集了陶片和植硅体土样,并对土样进行了植硅体分析,未发现农作物信息,将各遗址样品中植硅体种类、数量进行统计并写入本文,供今后研究参考。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is highly correlative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ettings.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topic of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The theory of cultural ecology considers that "Culture is adaptive". It advocates to study human cultures from the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to study how the human create special culture in a given environmen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 This point of view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some cultural phenomenon.
     Jiaodong Peninsula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geographical unit and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e is also special in mid-Holocene.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of the archaeological cultural and the environment, then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main methods applied in the study include settlement archaeology,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map analysis, cultural factor analysis and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First to build the archaeological GIS of the study area. Then add the map data as different layers to show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ineral sources. In addition, th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a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and commodity are discussed. In Jiaodong Peninsula, the particularity of architecture is the long-term use of very deep post and half-crypt house. 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weather condi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argued that the above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the frequent big win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house to be destroyed by the big wind, people used of deep post and half-crypt house. Among the cooking potteries, the amount of Yan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Ding decreased correspondently with the transition of the period. The arcticle analyzed the func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ooking potteries and concluded that it was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at resulted in the situati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ttlements and the rivers was investigated. Most of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m is 100-600 meters. But in the lower reaches plain and broad valley locate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big rivers, there are very few settlements. 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landform and hydrology of the study area and found that there were frequent waterlog. So people had to avoid such places to build their settlements. It reflects the human's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ttlements and the type of the soil. First the 42 types of soil were divided into five ranks according to the yield of crop. The Rank 1 is the best types for the growth of crop. The Rank 5 is the worst types. Then the area of every type of soil within 2 kilometers around every settlement were calculated. The data were gathered and analyzed for every period in order to find the rules of change.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area of the best types soil of the earlier periods (Qiujiazhuang Type and Beizhuang Type )were more than that of the late periods (Longshan Culture and Yueshi Culture). This indi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in Lonshan Culuture and Yueshi Culture. Other proofs, such as the amount of the agriculture tools and the more discovered crop, also suggest that the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were more advanced in Longshan and Yueshi Period. When people found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had different ability to yield crop, they preferred to build their settlement near places of more good quality soil types. This is a good example to show human cultural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ttlements and all kinds of mineral resourc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distance from several kilometers to dozens of kilometers. This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few relativity between them. Mineral resources were not the important factor when people decided where to build their settlement. Since that most of the mineral resources were far away from the settlements, special routes may formed to get the resourc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the route maybe is within the 15 kilometers near the sea, because for most of the settlements people, they could get the resources within this district instead of suffering from going into the mountainous inland. But the culture exchange route between e northern part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eninsula may cross the narrow district between the Aishan Mountain and the Yashan Mountain.
     The culture exchange route between the peninsula and the inland of Shandong province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Jiaolai plain, which connected the two parts, were very low and full of rivers, hence there maybe a lot of waterlog. The waterlog compelled the mid-Holocene people to avoid to living or going through the area. So there were two routes to connect the peninsula and the inland area. One is alo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Jiaolai plain and the other one is along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lain. Both of them are coastal routes. In Beixin Period and the early Dawenkou Period, the north route may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outh one. The two routes were the same important in Lonshan and Yueshi Period.
     In this article, the SRTM (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data were first applied in Chines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So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e precision of the data.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the data with the topography map, we found the SRTM data has good quality to be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geomorphology and hydrograph. It has many merits, but it seems that the elevation of the data is not so precise. The reason for this is still to be discussed. Bu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RTM data has good quality and can fulfill with some archaological tasks.
     The subsistence econom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There are a lot of shell middens in Jiaodong Peninsula. So the importance of the shell collection was discussed as an economic mode. The result shows that when people built their settlement in the coastal area, they had specific aim and only chose those places where there were abundant shell resourc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hell collection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economy. But with the diffusion of the agriculture technology from Dawenkou Culture, the people in Jiaodong Peninsula gradually abandoned the shell collection and the shell collection was not so important as the earlier periods. This adaptation is different with that of people in Liaodong Peninsula. In Liaodong Peninsula, the shell collection was always important to the economy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o the Bronze Age. The differences show us a good example of cultural adaptation when people face the sam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引文
1 中科院贵阳地化所:辽宁省南部一万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中国科学,第6期,1977年11月,第603-614页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9月,第384页
    2(英)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等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第43页
    3 石奕龙:斯图尔德及其文化人类学理论,世界民族,2008年第3期,第62-71页
    1(美)F.普洛格、D.G.贝茨著,吴爱明、邓勇译: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03页
    2 J.H.斯图尔德著,玉文华译: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世界民族,1988年第6期,第1-7页
    3(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第148页
    1 罗伯特·墨菲著,王卓君等译: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1月,第155页
    2 王青:环境考古的基本理论问题,华夏考古,2004年第1期,第90-97页
    1 赵济等: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海洋出版社,1992年6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1 赵希涛等: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海洋学报,1979年第1期,第269-280页
    2 耿秀山等:晚冰期以来山东沿岸的海面变动,黄渤海海洋,1987年第5卷第4期,第38-46页
    3 赵济等: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海洋出版社,1992年6月,第69-83页
    4 庄镇业等:莱州湾东岸的全新世海侵和地层,海洋湖沼通报,1987年第2期,第31-39页
    庄镇业等:山东半岛西北岸全新世海侵时代的研究,见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四)碳十四专集,地质出版社,1987年,第235-241页
    5 韩有松:牡蛎礁与新河谷海岸线,海洋科学集刊,1980年第16期,第59-66页
    韩有松等: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晚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海洋科学集刊,1994年10月第35期,第87-96页
    6 王莹,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演变的初步研究,山东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第23-32页
    7 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8-95页
    8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见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63-95页
    9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蓬莱紫荆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1期,第11-15页
    10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85-393页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长岛县砣矶岛大口遗址,考古,1985年12期,第1068-1083页
    12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莱阳于家店的小发掘,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07-219页
    1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栖霞杨家圈遗址发掘报告,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第151-206页
    2 社科院考古所山东队、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牟平照格庄遗址,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3 山东平度东岳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0期,第509-518页
    4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见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63-95页
    韩榕:胶东原始文化初探,见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编,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96-119页
    张江凯:论北庄类型,见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32-51页
    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7-347页
    5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见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7-53页
    6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69-113页
    7 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见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班社,1997年6月,第229-282页
    1 李步青、王锡平,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初论,考古,1988年第1期,第66-75页
    1 参见:李步青、王锡平,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初论,考古,1988年第1期,第66-7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烟台文管会调查记录
    2 山东大学考古系、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1 栖霞县北城子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第171页
    2 烟台市文管会、海洋县博物馆:山东海阳司马台遗址清理简报,见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250-253页
    3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乳山小管村的发掘,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80-308页
    1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乳山小管村的发掘,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20-243页
    1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见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63-95页
    2 王锡平:胶东半岛在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见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王青:环渤海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海岸变迁,华夏考古,2000年第4期,第62-75页
    1 郑笑梅:论泰沂文化区,见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344-348页
    2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7-53页
    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寒亭区文物管理所:山东潍坊前埠下遗址发掘报告,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108页
    4 张学海:说前埠下一期文化发现的意义,见张学海著,张学海考古论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89-94页
    5 王富强:胶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及相关认识,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第1-10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第8-12、18页
    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20-25、72-76页
    2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101页
    3 参见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72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第481-487页
    5 参见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49-155页
    6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69-113页
    7 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第329-386页
    1 参见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207-264页
    2 参见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291-317页
    3 参见史本恒: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环境考古初探第一章·第一节,山东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第6-16页
    4 高秉伦、魏光兴主编: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地震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04页
    1 山东生气象局、海岸带调查课题组: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气候调查报告,1986年。转引自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李繁华等编著:山东近海水文状况,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8月,第209页
    2 《烟台水产志》编纂委员会:烟台水产志,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9年10月,第51页
    3 山东省长岛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岛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59页
    4 山东省长岛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岛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第63-64页
    5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气象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8月,第456-457页
    6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芝罘区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4月,第102页
    7 山东省莱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齐鲁书社,1996年08月,第84页;
    山东省莱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莱阳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11月,第77页
    8 山东省蓬莱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蓬莱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7月,第81页
    9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山区志,齐鲁书社,1990年12月,第77页
    10 山东省乳山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乳山市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97页
    11 山东省龙口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口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10月,第70页
    12 山东省文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文登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12月,第77页
    13 山东省荣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荣成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11月,第155页
    14 山东省柄霞市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栖霞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22页
    1 山东省高密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高密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2页
    2 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齐鲁书社,1994年11月,第76页
    3 山东省昌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昌乐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05页
    4 高秉伦、魏光兴主编: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地震出版社,1994年12月,第99、100、101页
    5 大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大连市情,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35页
    6 An,Z.,S.C.Porter,J.E.Kutzbach,X.Wu,S.Wang,X.Liu,X li,and W.Zhou,Asynchronous Holocene Optimum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0.19:758;Morrill,C.,J.T.Overpeck,and J.E.Cole,A Synthesis of Abrunt Changes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The Holocene.2003.13:465-476.转引自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第23页,图1.1
    1 高秉伦、魏光兴主编,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地震出版社,1994年12月,第99页
    1 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271页
    2 参见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3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见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30页
    4 参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69-113页;
    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29-282页
    1 栾丰实,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29-282页
    2 栾丰实:岳石文化的分期和类型,见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329页
    栾丰实,论岳石文化的来源,见张学海主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11月,第266-282页
    3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栖霞杨家圈发掘报告,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168页
    1 史本恒:辽东半岛古代生存经济模式的转变及其环境背景,华夏考古,2008年第4期,第59-72页
    1 王富强:关于岳石文化陶器“骤变”原因的探讨,华夏考古,2001年第1期,第41-49页
    1 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考古,1997年第7期,第89-95页
    曹兵武:GIS与考古学,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第79-84页
    2 中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河南颍水上游考古调查中运用GPS与GIS的初步报告,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第1-16页
    杨林等:基于GIS数据库的田野考古地层剖面空间数据挖掘-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1卷第2期,2005年3月,第28-31页
    杨林等:基于SuperMap的田野考古制图,地球信息科学,第8卷第1期,2006年3月,第121-126页
    3 陈德超、刘树人:GIS支持下的上海考古信息系统的研发,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第27卷第5期,2004年10月,第41-43页
    4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第1-76页
    1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58页
    1 参见赵济等: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海洋出版社,1992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2参见赵济等: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海洋出版社,1992年6月
    1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13页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9月,第31页
    2 刘良梧、茅昂江:我国土壤放射性碳年龄,土壤学报,第38卷第4期,2001年11月,第506-513页
    龚子同、刘良梧、周瑞荣:南海诸岛土壤的形成和年龄,第四纪研究,1996年第1期,第88-95页
    刘良梧、茅昂江:栗钙土的年龄,土壤学报,第26卷第2期,1989年5月,第159-164页
    1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气象志,新华出版社,19197年8月,第286-287页
    1 宇田津彻朗、栾丰实等:杨家圈遗址稻作遗存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见栾丰实、宫本一夫主编,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12页
    2 林留根: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2000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燕生东、兰玉富:山东胶州赵家庄先秦聚落的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6年4月28日第8版
    3 Flannery,K.V.(ed.).1976.The Early Mesoamerican Village.Academic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转引自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58页
    1 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土壤,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1月
    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土种志,农业出版社,1993年12月
    张俊民等: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土壤,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1月
    1 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8-95页
    2 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8-95页
    3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考古,1963年第7期,第369-376页
    4 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第12期,第1057-1067页
    5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240页
    6 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毓璜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史学研究,1987年第2期,第63、65页
    1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85-393页
    2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163页
    3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第113、588、607页
    4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302-303页
    5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考古,1963年第7期,第369-376页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见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63-95页
    6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304页
    7 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第12期,第1057-1067页
    8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87页
    9 《山东省地质矿产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地质矿产志,山东省地质矿产局,1992年5月,第228页
    1《山东省地质矿产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地质矿产志,山东省地质矿产局,1992年5月,第229页
    2《山东省地质矿产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地质矿产志,山东省地质矿产局,1992年5月,第230页
    1 烟台市博物馆:烟台白石村遗址发掘报告,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8-95页
    2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见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63-95页
    1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164页
    2 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见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第63-95页
    3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73页
    4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72页
    5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48页
    6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303页
    7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303页
    8 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89页
    9 王洪明,山东省海阳县史前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第12期,第1057-1067页
    10 北京大学考占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73页
    11 北京大学考占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74页
    12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13页
    13 栾丰实:海岱地区彩陶艺术初探,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55-180页
    1 王锡平:试论胶东半岛与鲁北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见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11月,第147-149页
    2 佟伟华: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原始文化的交流,见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9月,第78-95页
    3 黄允兰、彭子成、杨肇清:新石器时期西山遗址古陶器表面陶彩的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第17卷第6期,1997年12月,第13-16页
    4 陈晓峰、马清林等:马家窑类型彩陶黑、白颜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第2期,2000年4月,第54-58页
    5 李乃胜、杨益民、何弩、毛振伟:陶寺遗址陶器彩绘颜料的光谱分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第28卷第4期,2008年4月,第946-948页
    6 苏伯民、马清林、周广济、王辉: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颜料分析,敦煌研究,2002年第4期,第19-22页
    7 马清林、HeinzBerke;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红-黄色混合颜料的再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18卷第1期,2006年2月,第4-8页
    1 《山东省地质矿产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地质矿产志,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出版,1992年5月,第241页
    1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长岛县史前遗址,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114-130页
    1 山东省龙口市史志编纂委员会:龙口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10月,第68-69页
    2 山东省龙口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口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10月,第82-83页
    1 栾丰实:仰韶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14-133页:
    大汶口文化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34-155页
    1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85-393页
    2 张雪莲等: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考古,2003年第2期,第62-75页
    3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莱阳于家店的小发掘,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207-219页
    4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柄霞杨家圈遗址发掘报告,见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第151-206页
    1 曹家欣、刘耕年等:山东庙岛群岛全新世黄土,第四纪研究,1993年2月,第1期,第24-33页
    曹家欣:山东庙岛列岛与蓬莱沿岸地貌,海洋学报,第11卷第5期.1989年9月,第602-610页
    曹家欣等:山东庙岛群岛的黄土,中国科学(B辑),1987年10月,第10期,第1116-1122页
    1 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87页
    1 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7-53页
    2 张天桢等:山东省非金属矿地质,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263页,图20-0-b及264页《山东省地质矿产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地质矿产志,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出版,1992年5月,第228-230页
    山东省昌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昌乐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674页
    潍坊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潍坊市志(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1926页
    1 参见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27-53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第81页
    3 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烟台毓璜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史学研究,1987年第2期,第62-73页
    1 参见栾丰实:岱地区史前时期来稻作农业的产生、发展和扩散,见栾丰实、宫本一夫主编,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图1,海岱地区稻作遗存分布图),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3页,
    2 栾丰实: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原始文化,见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375-407页
    王青:试论山东龙山文化郭家村类型,考古,1995年第1期,第50-62页
    1 王富强:胶东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与相关认识,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第1-10页
    1 陈俊勇:对SRTM3和GTOP030地形数据质量的评估,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第30卷第11期,2005年11月,第941-943页
    马龙、李颖:从GTOP030到SRTM-DEM精度研究-以西藏为例,水土保持通报,第26卷第5期,2006年10月,第71-74页
    2 如洪顺英、申旭辉、荆凤、杜则澄:基于SRTM-DEM的阿尔泰山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国土资源遥感,第3期总第73期,2007年9月,第62-66页
    龙恩等:利用SRTM-DEM和TM数据提取平原山地信息的研究,测绘科学,第33卷第2期,2006年3月,第53-56页
    龙恩等:基于Srtm-DEM与遥感的长白山基本地貌类型提取方法,山地学报,第25卷第5期.2007年9月,第557-565页
    曹玲玲、张秋文:基于SKIM的数字河网提取及其应用,人民长江,第38卷第8期,2007年8月,第150-152页
    1 Bowdler,S.,1976,Hook,Line,and Dilly Bag:An Interpretation of an Australian Coastal Shell Midden,Mankind,10:248-258
    2 Moss,M.,Shellfish,Gender,and Status on the Northwest Coast:Reconciling Archaeological,Ethnological Records of the Tlingit,American Anthropologist,95:631-652
    3 Bowdler,1976,Hook,Line,and Dilly Bag:An Interpretation of an Australian Coastal Shell Midden,Mankind,10:248-258
    4 Claassen,C.,1998,Shel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7-15
    5 Claassen,C.,1998,Shel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220-235
    6 a.Chace,P.,1969,Biological Archaeological of Some Coastal Middens,Orange County,CA,Pacific Coast Archaeological Society Quarterly 5(2):65-77;
    b.Weide,M.,1969,Seasonality of Pismo Clam Collecting at Ora-8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Archaeological Survey Annual Report,127-141
    7 Shackleton,N.,1973,Oxygen Isotope Analysis as a Means of Determining Season of Occupation of Prehistoric Midden Sites,Archaeometry 15:133-141
    8 转引自张建中,李复雪:《文蛤年龄的研究》,《水产学报》1988年9月,第12卷第3期,第251页
    1 a.Claassen,C.,1986,Shellfishing Seasons in the Prehistoric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American Antiquity,50(1):21-37;
    b.Sigler-Eisenberg and Russo,1986,Seasonality and Function of Small Sites on Florida's Central-East Coast,Southern Archaeology 5:21-31
    2 Moreau,J.,1980,A Report on the Hunter-Robinson and Sardinal Sites,Vinculos 6(1-2):107-124
    1 a.Kiilingley,J.,1981,Seasonality of Mollusk Collecting Determined from O-18 Profiles of Midden Shells,American Antiquity 46:152-158;
    b.Shackleton,N.J.,1973,Oxygen Isotope.Analysis as a Means of Determining Season of Occupation of Prehistoric Midden Sites,Archaeometry 15:133-141
    2 a.Bailey,GN.,Deith,M.R.,Shackleton,NJ.,1983,Oxygen Isotope Analysis and Seasonality Determination:Limits and Potential of a New Method,American Antiquity,1983,48:390-398;
    b.Deith,M.R,1986,Subsistence Strategies at a Mesoithic Camp Site:Evidence from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Shells,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3:16-18
    3 蔡英亚等:贝类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4 a.Chace,P.,1969,Biological Archaeological of Some Coastal Middens,Orange County,CA,Pacific Coast Archaeological Society Quarterly 5(2):65-77:
    b.Weide,M.,Seasonality of Pismo Clam Collecting at Ora-8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Archaeological Survey Annual Report,127-141
    5 a.Jones,D.,Thompson,I.,Ambrose,W.,1978,Age and Growth Rate Determinations for the Atlantic Surf Clam Spisula Solidissima Based on Internal Growth Lines in Shell Cross-Sections,Marine Biology 47:63-70;
    b.Koike,H.,1979,Seasonal Dating and Valve-Pairing Technique in Shell Midden Analysis,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6:63-74
    1 Claassen,C.,1986,Shellfishing Seasons in the Prehistoric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American Antiquity 51:21-37
    2 Quitmyer,I.,Hale,S.,Johns,D.,1985,Paleoseasonality Determination Based on Incremental Shell Growth in the Hard Clam,Mercenaria mercenaria an dits Impli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ree Southeast Georgia Coastal Shell Middens,Southeastern Archaeology 4:27-40
    3 a.Claassen,C.,1993,Problems and Choices in Shell Seasonality Studies and Their Impact on Results,Archaeozooiogia 5(2):55-76;
    b.Bernstein,D.,1990,Prehistoric Seasonality Studies in Coastal Southern New England,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 92(1):96-115
    1 Deith,M.R.,1983,Molluscan Calendars:The Use of Growth-line Analysis to Establish Seasonality of Shellfish Collection at the Mesolithic Site of Morton,Fife.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0:423-440
    2 Claassen,C.,1990,The Role of Technique in Shell Seasonality Studies:A Reply to Lightfoot and Cerrato,Archaeology of Eastern Northern America 18:75-87
    1 DUPONT,C.,2006,La Malacofaune De,Sites Mesolithiques Et Neolithiques De La Facade Atlantique De La France:Contribution A L'Eonomie Et A L'Identite Culturelle Des Groupes Concernes,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S1571,Archaeopress,Oxford,1-439
    2 Monks,G.,1977,An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ifact Classes and Food Resource Remains at Deep Bay,DiSe7,PhD.Dissertation,Archaeology,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381
    3 Fergnson,R.,1975,Sensonality Study of Prehistoric Bivalves from the Boardwalk Site(GbTo-31),Prince Rupert,British Columbia.Manuscript on file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an,Ottawa,Ontario,9
    4 Claassen,C.,1990,The Role of Technique in Shell Seasonality Studies:A Reply to Lightfoot and Cerrato,Archaeology of Eastern Northern America 18:75-87
    1 Patlant,E.,1990,Applications of Molluscan Microgrowth Analysis to Geoarchaeology:A Case Study from Costa Ric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Centennial Special Volume 4:421-430
    2 Claassen,C.,1998,Shel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54
    3 a.Maxwell,D.,1989,Meat-Yield Estimates in Bivalves Shellfish,Paper presented at the 42nd Annual Northwest Anthropology Conference,Spokane,Washington.cited in Claassen,C.,1998,172;
    b.Maxwell,D.,1989,Shellfishing Seasonality:Some Midden Sampling Requirements.Paper deliver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anadian Archaeological Association,Fredericton,cited in Claassen,C.,1998,172
    4 Lutz,R.,1976,Annual Growth Patterns in the Inner Shell Layer of Mytilus edulis L.,Journal Marine Biology Association,UK 56:723-731
    1 烟台水产志编纂委员会:烟台水产志,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9年10月,第39页
    2 芝罘水产志编纂委员会编:芝罘水产志,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7年9月,第12页
    3 山烟台是地方史志编纂委员办公室编:烟台市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8月,第131页
    山东省乳山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乳山市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416页
    4 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内部资料),1988年8月第一次印刷,第90页
    即墨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即墨简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9月,第59页
    青岛市水产局:青岛市水产志,青岛出版社,1994年5月,第49页
    1 张榭令、姜仕臣等:山东蓬莱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研究,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第4期,第151-156页
    2 烟台水产志编纂委员会:烟台水产志,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9年10月,第63页
    3 张榭令、姜仕臣等:山东蓬莱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研究,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第4期,第151-156页,表二、表四
    4 张榭令、姜仕臣等:山东蓬莱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研究,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第4期,第151-156页。表二、表四
    5 赵叔松等: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洋出版社,1991年,第232-242、386-398页;
    转引自吴耀泉,中国近海菲律宾蛤仔的生态研究,海洋学集刊.第36集,1995年10月,第213-216页
    1 李善为、夏东兴:山东海岸地貌发育特征,海洋湖沼通报,1981年第3期,第39-45页
    崔金瑞、夏东兴:山东半岛海岸地貌与波浪、潮汐特征的关系,黄渤海海洋。1992年,第10卷第3期,第20-25页
    李善为、夏东兴:从海岸地貌类型特征试谈山东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海岸工程,第2卷第2期,1986年12月,第50-58页
    1 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内部资料),1988年8月第一次印刷,第90页
    即墨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即墨简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9月,第59页
    青岛市水产局:青岛市水产志,青岛出版社,1994年5月,第49页
    2 赵济等: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海洋出版社,1992年6月,第57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9页
    4 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内部资料),1988年8月第一次印刷,第90页
    5 青岛市水产局:青岛市水产志.青岛出版社,1994年5月,第49页
    6 即墨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即墨简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9月,第59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98-200页
    2 参见史本恒: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环境考古初探,附图一 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址分布图;附表一 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遗址一览表,山东大学2005届硕士毕业论文,第4-72页
    3 史本恒:辽东半岛古代生存经济模式的转变极其环境背景,华夏考古,2008年第4期,第59-72页
    [1]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烟台地区文管会、长岛县博物馆:长岛县史前遗址,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114-130页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等:山东长岛北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5期,第385-393页
    [1]王永吉,吕厚远.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应用,海洋出版社,1993年
    1.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林惠祥编,专刊第三号,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1930年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黑龙江省抚远县下八岔赫哲民族乡情况·赫哲族调查材料之一,1958年5月
    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
    4.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9月
    5.(美)S·南达著,刘燕鸣等译,文化人类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7.(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6月
    8.(美)F.普洛格,D.G.贝茨著,吴爱明,邓勇译,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9.(美)罗伯特·墨菲著,王卓君等译,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1月
    10.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7月
    1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第2版
    12.(美)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13.(英)E.D.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
    14.陈国强、田珏,台湾少数民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15.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16.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17.栾丰实,海岱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1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20.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1月
    2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
    22.张光直,考古学:关于其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23.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3月
    24.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5.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
    26.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研究文集,齐鲁书社,2004年11月
    27.(英)阿兰·巴纳德著,王建民等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
    28.王芬,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29.王四代、王子华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概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0.Claassen,C.,Shells,199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31.Milner,N.,2002,Incremental Growth of the European Oyster Ostrea edulis:Seasonality information from Danish kichenmiddens,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S1057,Archaeopress,Oxford
    32.Dupont,C.,2006,La Malacofaune De Sites Mesolithiques Et Neolithiques De La Facade Atlantique De La France:Contribution A L'Economie Et A L'Identite Cuiturelle Des Groupes Concemes,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S1571,Archaeopress,Oxford
    1.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威海市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2.山东省平度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平度县志,平度包装印刷厂,1987年
    3.大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大连市情,大连出版社1987年12月
    4.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海阳县志,山东省新闻出版管理局(内部资料),1988年8月第一次印刷
    5.烟台水产志编纂委员会,烟台水产志,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9年10月
    6.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土地志/地震志,新华出版社,1990年
    7.长岛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岛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8.山东省高密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高密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9.山东省栖霞市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栖霞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
    10.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山区志,齐鲁书社,1990年12月
    11.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编,山东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1年5月
    12.山东省牟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牟平县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8月
    13.山东省招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招远县志,华龄出版社,1991年11月
    14.山东省昌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昌乐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
    15.山东省地质矿产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地质矿产志,山东省地质矿产局,1992年5月
    16.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水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17.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地质矿产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18.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芝罘区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4月
    19.青岛市水产局,青岛市水产志,青岛出版社,1994年5月
    20.山烟台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办公室编,烟台市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8月
    21.日照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日照市志,齐鲁书社,1994年11月
    22.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水产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3月
    23.山东省蓬莱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蓬莱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7月
    24.山东省龙口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口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lO月
    25.山东省莱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莱阳市志,齐鲁书社,1995年11月
    26.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水利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3月
    27.山东省莱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齐鲁书社,1996年8月
    28.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自然地理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29.山东省文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文登市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12月
    30.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文物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31.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自然地理志/气象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8月
    32.山东省乳山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乳山市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
    33.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文化志/风俗志,新华出版社,1998年10月
    34.山东省荣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荣成市志,齐鲁书社,1999年11月
    35.即墨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即墨简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9月
    36.莱西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西简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9月
    1.阎绍熙、李承动等,滑石生产基本知识,建筑工程出版社,1960年3月
    2.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非金属矿系,滑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年11月
    3.国家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三分册,地质出版社,1980年
    4.张俊民等编著,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土壤,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1月
    5.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第十一篇·社会经济·二、矿产能源资源,1986年9月
    6.石韫璋、秦凌亚、余明全编著,地图学简明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
    7.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李繁华等编著,山东近海水文状况,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年8月
    8.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9月
    9.罗汝英主编,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3月
    10.赵济等著,胶东半岛沿海全新世环境演变,海洋出版社,1992年6月
    1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质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4月
    12.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土种志,农业出版社,1993年12月
    13.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山东土壤,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11月
    14.高秉伦、魏光兴主编,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地震出版社,1994年12月
    15.曹伯勋主编,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16.姜立才等主编,山东省自然灾害区划图集,气象出版社,1996年10月
    17.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
    18.杨伦、刘少峰、王家生编著,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19.曾广湘等,山东铁矿地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8月
    20.张天祯等,山东非金属矿地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2月
    21.李志林、助庆,数字高程模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22.魏光兴、孙昭民主编,山东省自然灾害史,地震出版社,2000年7月
    23.潘玉君编著,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4.(美)德默斯(DeMers,M.N.)著,武法东等译,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
    25.黄镇国等,中国日本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比研究,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
    26.李荣升、赵善伦,山东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出版社,2002年10月
    27.汤国安,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28.党安荣等,ArcGIS 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9.何爱仪等主编,山东省地图册,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第12版,2005年5月
    30.汤国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
    31.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32.David Wheatley and Mark Gillings,Spatial technology and archaeology:The archaeological application of GIS,Taylor &Francis,New York,First published 2002
    33.James Conolly and Mark Lake,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in Archae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irst published 2006
    34.EnvironmentalSystems ResearchInstitute,AreGis9-Using AreGis Desktop
    1.张玺、齐钟彦、李洁民著,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体动物,科学出版社,1955年7月
    2.齐钟彦等编著,中国经济动物志 海产软体动物,科学出版社,1962年1月
    3.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11月
    4.王如才主编,中国水生贝类原色图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10月
    5.齐钟彦等,黄渤海的软体动物,农业出版社,1989年12月
    6.王如才、王昭萍等,海水贝类养殖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
    7.詹秉义编著,渔业资源评估,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10月
    8.徐凤山,中国海双壳类软体动物,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9.徐凤山等,中国海产双壳类图志,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