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云贵区域市场研究(1889-194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区域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区域规划的编制放在重要位置。以大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的构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处于经济现代化时期的今天,研究区域市场问题可以说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本文将云贵作为一个区域来研究,既符合我国区域规划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打破省级行政区划、进行跨省区统一规划的战略构想。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及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探讨近代云贵区域市场随着区域开放,市场格局渐渐地发生变化,实现由多中心平行性型向“双中心”平行性型转化,直到“双中心”区域市场格局最终形成的历程。文章试图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市场的空间结构变化、市场体系类型,分析云贵区域市场与国内其它区域市场的互动及与国际市场的博弈,构建中国传统区域市场的第二种模式——山地高原型市场发育的基本模式。
     全文共分七章、三大部分。第一章就是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为第二部分即主体部分,第七章为第三大部分即结论部分。每一章所论述的主体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厘定,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体评述,论及本文选题及研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最后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分析蒙自开关以前,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商贸业发展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云贵区域市场形成多中心的市场等级分布体系:若干个中心地方市场、次中心地方市场、边缘地方市场。
     第三章分析由于受到制度变迁的影响、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商品经济、长距离贸易的发展而导致区域市场突破壁垒,加之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及区域内中心地市场层次的升级,使得云贵区域市场格局发生变迁:形成了以昆明、贵阳为中心的“双中心”区域市场格局。
     第四章以云贵区域市场的空间结构变化作为分析的着眼点,深入分析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形成了城乡市场网络。通过对这种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论证区域市场的变迁过程。
     第五章以云贵区域市场体系类型作为分析的着眼点,分析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发育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对市场发育及其变化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论证区域市场的变迁过程。
     第六章将云贵区域市场的变迁置于全国市场及国际市场变迁的大背景中,分析云贵区域市场与区际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博弈关系。
     第七章根据对近代云贵区域市场发育历程的研究,得出近代中国传统市场中的山地高原型市场发育过程中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影响区域市场变迁的根本因素及区域市场变迁的逻辑进程的结论。
Regional market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national market. In China's 11~(th) Five-year Plan regional planning is placed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fact, it has become a guide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times the study of regional markets is significant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chooses Yunnan and Guizhou as a regional market in a bid to cater to the strategic planning across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s.
     Based on the theories concerned in history, economics, geography and math,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variations of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It argues that this market has changed from multi-center parallel to double-center parallel in type. The current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and the other domestic regional markets as well as the games between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s a result, another model for China's traditional regional markets is formulated, namely, the model of the plateau market cultiv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seven chapters organized in three section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serving as the first section. Chapters 2-6 constitute the second section and the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7 is the conclusion as well as the third section.
     Chapter 1 covers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illustrates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Then, a review is made about the existing research involv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indicated. Finally, the originality and guideline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pointed out.
     Chapter 2 analyzes how the multi-center hierarchical market system came into being as a result of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 imbalance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liance of trading on certain routes prior to the Pass Opening of Mengzi. The multi-center hierarchical market system includes such elements as center regional market, sub-center regional market, and marginal regional market.
     Chapter 3 analyzes how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changed as a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applications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rading and commodity economy, barriers-breaking stemm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ong-distance trading, imbal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upgrading of central markets within regions. The chang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double-center regional market based in Kunming and Guiyang.
     Chapter 4 analyzes the corresponding variations in rural and urban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market network from the angle of the change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The analysis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regional market.
     Chapter 5 analyzes the cul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s of commodity market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material markets and the consumption material markets) and component markets from the angle of the system type that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belongs to. The analysis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regional market.
     Chapter 6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and the inter-regional markets as well as the games between the Yunnan-Guizhou regional mark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Chapter 7 sums up the whole dissertation, and makes a conclusion about three funda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s of regional market, the temporal progress in rela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s of regional market, and the basic features that the plateau market as a derivation from China's traditional market of modern times possesses.
引文
[1]许凤歧:《市场学词典》,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57-58页。
    [1]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页.
    [2]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3]蒋清海:《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载于《学术研究》,1996年第1期。
    [1]关于19世纪末形成的云贵区域少数民族经济类型问题:具体可以参见石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万红:《中华西南民族市场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马丽娟:《多塑论:民族经济在云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京津翼一体化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京津翼一体化过程中,最主要是要打破行政条块阻隔,消除妨碍市场自由贸易的东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在加强自身制度、法制建设上做文章。参见童海华:《京津翼一体化难在何处》,载于《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11月14日。
    [1]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台湾]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4]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6]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2]市场整合是指某一市场或区域各组成部分和组成要素协调和相互关联的情况。即市场结构的有机统一。
    [3]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的整合:11-19世纪的历程》,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4]龙登高:《中国历史上区域市场的形成及发展--长江上游区域市场的个案研究》,载于《思想战线》,1997年第6期。
    [1][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忘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美]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载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35页。
    [4]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371-441页。
    [1]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姜汝样:《市场、政府与社会变迁--平塘研究:1911-1993》,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3]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参见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实际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中译本代序第7页。
    [1]何清涟:《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载于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186页。
    [2][日]马德斌:《制度与增长:近代上海与江浙地区工业化的数量及历史验证》,载于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上海:亚光舆地学社,1950年,《云南省》;孙敬之:《西南地区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142页。
    [2]《牛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上海:亚光舆地学社,1950年,《贵州省》。
    [3]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2-173页。
    [4]参见[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65页。
    [1]雨季时蒙自、思茅、腾越的商业贸易受到相当大的影响,道路泥泞、塌方,河水肆意泛滥,甚至运输货物的牲畜大量死亡,流通的商品、往来的商旅明显减少。具体可参见[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47-52页。
    [2]参见[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53-59页。
    [3]林辛:《贵州近代交通史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页。
    [4]近代香港是一个国际性的货物集散地,通过这个中转市场可以将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市场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姑且将香港市场当作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来看待。
    [1]所谓“三不靠”,是指不靠(长)江、不靠海、不靠边(境)。
    [1]光绪殖民部档案(C.O.129.286.):《云南--它的资源、贸易及商路》[Z].转引自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2]孙敬之:《西南地区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104页。
    [1]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49页。
    [1]参见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7-54页。
    [2]参见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1840-1949)》,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
    [1]马丽娟:《多型论:民族经济在云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2]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55-56,p.270.
    [1]《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第1043-1045页;[民国]任可澄、杨恩元:《贵州通志·建置志》,《驿传》,1948年。
    [1]《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第1043-1046页;[民国]任可澄、杨恩元:《贵州通志·建置志》,《驿传》,1948年。
    [2]《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第1043-1045页。
    [1]《续遵义府志》,卷9,《赋税二》。
    [2][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同治《毕节县志稿》,卷6,《赋役》。
    [3]《贵州通志·建置志》,《驿传》,1948年。
    [1]《续云南通志长编》,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第1046页。
    [2]林辛:《贵州近代交通史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1页。
    [3]参见[民国]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1947年,第140-338页;《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720-721页。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原因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页。
    [2]本文将全国市场即national market与全国统一市场看成为同一概念。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oamed Braudel)著,施康强、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311页。
    [1]蒋德学:《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1卷,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页.
    [2]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第12-14页。
    [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269页。
    [2][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87页。
    [3]《云南省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0页。
    [1]商人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一,需要有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的顾客数量。第二,需要适销对路的商品数量。第三,需要可供商人和顾客进行交易的固定场所。
    [2]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20-321页。
    [3][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2页。
    [1][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16-317页。
    [1]光绪殖民部档案(C.O.129.286):《云南--它的资源、贸易及商路》。转自于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1]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66-88页。
    [2]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0-191页。
    [1]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68-87页。
    [2]嘉靖《大理府志》,卷2,《地理志·市肆》;《大理县志稿》,卷6,《社交部》。
    [3]参见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5页。
    [1]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310-366页。
    [1]郭长智、史继忠、何静梧:《贵阳城市发展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第56-61页。
    [2][清]许缵曾:《滇行纪程摘抄》,《小方壶斋舆地从钞》本。
    [3]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57.
    [1]杨开宇、廖惟一:《贵州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3页。
    [2]参见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8页。
    [1]参见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1页。
    [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14-516页。
    [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42-48页。
    [4]“子口半税”是中外不平等条约的产物,当时将海关所在口岸称为“母口”,内地关称为“子口”,子口税率为母口的一半即2.5%,因此又被称为“子口半税”。
    [1]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58页。
    [1]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02-103页。
    [2]《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页。
    [3]《中华民国统计简编》,中央训练团印行,1941年,第51页。
    [1]罗玉东:《中国厘金史》,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82页。
    [2]罗玉东:《中国厘金史》,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472页。
    [1]《贵州省志·财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页。
    [2][民国]任可澄、杨恩元:《贵州通志·食货志》,附表9,1948年,
    [1]光绪《续云南通志稿》,第31册.转自于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65-166页。
    [2]罗玉东:《中国厘金史》,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62页。
    [3]罗玉东:《中国厘金史》,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428页。
    [4][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477页。
    [1]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Miscellaneous Series 1898,No.458 Reports on the Trade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p.72.
    [2]参见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323-379页。
    [3]贝思福著,蔡尔康等译:《保华全书》,卷四,第二十六章,第9页。转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5页。
    [1][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O1-O3页;
    钱存浩:《贵州钱币发展史概述》,载于《贵州钱币资料》(内部发行),中国钱币学会贵州省分会、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金融研究所发行,1984年,第32页。
    [2]《贵州省志·金融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3][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O1-O3页。
    [4][民国]张家骧:《中华币制史》,第2编,民国大学出版,1925年。转引自萧清:《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2页。
    [5]《贵州省志·金融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6]孔祥毅:《金融理论教程》.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13-16页;
    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6-218页。
    [7]具体参见《云南近代货币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印,第68-74页。
    [1]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41-42页;
    [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42-144页。
    [1][民国]侯厚吉:《中国货币沿革史》,世界书局,1930年,第79页。
    [2]有学者提出,以金融效率为中心及其在整个金融理论中的特殊地位,往往被金融理论研究者所忽视。参见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必须有能力利用前向联系,这样,在旧的主导部门减退时,新的主导部门便会诞生。参见[美]罗斯托(W.W.Rostow):《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W.W.Rostow,The World Economy:History and Prospect,1978,p.51 and Part 5)。
    [1][美]罗斯托(Rostow,W.W.)著,贺力平等译:《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4页。
    [2]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70页。
    [3]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180页。
    [4][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华民国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G15页。
    [5]参见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45页。
    [1]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第4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2262-2264页。
    [1]林辛:《贵州近代交通史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7-168页.
    [2]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5年,第1011页。
    [3]《续云南通志长编》,卷54,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第1061-1062页。
    [1]《贵州通志·建置志》记载,1933年贵州省有电报局33所,电报线路7871里.
    [2]李德芳、林建曾:《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2卷,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139页。
    [3]贵州省政府统计室,《贵州省统计年鉴》,1947年,第107页。
    [4]1910年以前,贵州邮务总体由外国海关管辖,具体是由湖南岳州海关管辖至贵阳,四川重庆海关管辖至遵义,云南蒙自海关管辖至安顺,广西梧州海关管辖至独山。
    [5]邓时恩:《贵州公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120-121页;
    李德芳、林建曾:《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2卷,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139页。
    [1]参见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14页。
    [1]参见[日]东亚同文会:《中国省别全志》,第3卷,日本东京,大正六年,第86页。
    [1]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32页.
    [1][民国]龙云:《云南概览》,不详,1937年,第82-84页。
    [2]《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65年,第97页。
    [1]参见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等论著。
    [2]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9-110页。
    [3]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08-109页。
    [4]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325页。
    [1]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8-329页。
    [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页。
    [3]这里的工业厂数实际上是指手工业家数,因为这些工厂中只有1家使用原动力,其余均不使用原动力。以下云南的情况也是如此,所有的工厂中同样只有1家使用原动力,其余均不使用原动力。
    [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34-448页。
    [5]《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59页。
    [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34-448页。
    [1]谢本书、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7-119页。
    [2]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16-167页。
    [1][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29-30页。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E70-71页。
    [1]何玉菲:《昆明开埠和滇越铁路通车对云南的影响》,载于《云南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
    [2][台湾]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65页。
    [1]参见王相钦、吴太昌:《中国近代商业史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237-240页。
    [2]城市市场范围通常包括城市核心市场、聚集与辐射市场、延伸市场等,本文所论及的城市市场仅指城区棱心市场。
    [3][民国]龙云:《抗战前后我的几点回忆》,载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3页。
    [1]田长安:《沿河帮会概述》,载于《沿河文史资料》,1990年第1辑。
    [2]《贵州档案史料》,1987年第2期。
    [1][民国]钟崇敏:《云南之贸易》,1939年手稿油印。
    [2][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年)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3][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年)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1][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年)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2]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经济社会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619页。
    [3]具体可以参见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2-207页。
    [1][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年)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2]《经济部报告》。转引自黄立人:《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第40-41页。
    [3]贵州省档案馆:《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8-341页。
    [1]《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O1-4页;《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6页。
    [3]《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0页。
    [1]《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6-412页。
    [2]根据1933年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1937年)和1947年国民政府经济部《全国主要都市工业调查初步报告提要》显示:1933年全国性调查中,上海、天津、广州分别占生产总值的50.1%、5.12%、6.97%,三市合计占62.1%;1947年12个城市调查中,上海、天津、广州分别占工厂总数的59.99%、9.37%、3.67%,三市合计占73.05%。
    [3]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540-541页。
    [1]郭长智、石继忠、何静梧:《贵阳城市发展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4-185页.
    [1]董书城:《中国商品经济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35页;
    郑友揆:《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54-68页;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00页。
    [2]谢本书、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3]董书城:《中国商品经济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35-336页。
    [1]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E53-71页。
    [2]参见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G6-9页。
    [1]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经济社会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412页。
    [1]宗之琥:《抗战时期的西南运输处和滇缅公路》,载于《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1994年,第219-222页。
    [2][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R1页。
    [1]谢本书、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2-143页。
    [1][民国]贵州省政府统计室:《贵州省统计年鉴》,1945年,《1943年贵阳市主要商品转出口统计表》。
    [1]如启华贸易行于1944年在昆明护国路开设,是昆明五金行业的大户;东南兴业公司于抗战时期由浙江辗转内迁至昆明,是昆明较大的经营百货的公司。参见《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2]昆明市商号,规模大的有福春恒、茂恒、永昌祥、复兴商业公司云南分公司等经营进出口货;信诚、春影阁,大兴公司、和通公司等经营洋杂货;万来祥等经营西药;参见《续云南通志长编》,卷74,《商业一》,第546页;《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页。
    [3][民国]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重庆:正中书局,1940年,第160页。
    [4][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R3-4页。
    [1]郭长智、石继忠、何静梧:《贵阳城市发展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2]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37页。
    [1]吴承明:《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的市场整合》,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学者对市场体系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派别,即广义的市场体系论和狭义的市场体系论。广义的市场体系论者把市场体系理解为包括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市场组织、市场规则、市场关系的一个完整系统。狭义的市场体系论者则把市场体系理解为各种相对独立的市场所构成的有机综合体.
    [2]薛仲章:《市场体系及其运作》,天津:天津大学出版杜,1995年,第3-4页.
    [1]万成林:《市场学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9-71页.
    [2]英国布朗参考书出版集团编,刘德中译:《经济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1]所谓露水街,是指集场因气候炎热,人们天刚亮时就赶街,等到太阳出来时街子已经赶完,这时草株上的露水还没有干,所以被称为露水街。
    [2]所谓草皮街,是指集场因气候温和,人们参加赶街的时间是“日中”,又没有街场设施,没有座商,因此被称为草皮街。
    [3]龙建民:《市场起源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8-79页.
    [4]龙建民:《市场起源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5]梁燕、熊宗仁:《贵州通史》,第4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第226-227页.
    [1]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一),不详,第B31、B34页。
    [2]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一),不详,第B691页.
    [3]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一),《各省自治区域及年支自治经费比较图》载,云南统计县数为97县;慈鸿飞在《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一文中载云南统计县数为101县。
    [4]慈鸿飞在《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一文中,将《内
    [1]参见《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476-485页.
    [1]许檀引用明清时期河北、山东、四川、江西、广东、江南的苏州与松江等地的资料,通过各地的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集市密度进行比较研究,得出集市密度与前二者之间成正相关的结论。见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注:作者对湖南邵阳及贵州的部分县的部分农村集市进行过调查.得知部分大集市覆盖范围很广,周围数十里没有其它集市。
    [3]钟文典:《广西近代圩镇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1]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渝柳线川黔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不详,第85-114页;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粤滇线云贵段经济调查》,1932年,第97-102页。
    [2]参见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13页.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强、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315-317页.
    [2]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载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民国]薛绍铭:《黔川滇旅行记》,中华书局,1937年,第11页。
    [1]系作者根据章有义编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来的。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G7-12页。
    [3]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渝柳线川黔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不详,第102页。
    [4]系作者根据章有义编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来的。
    [1]如果按照国民政府的《中国经济年鉴》统计平均每户4.69人计算,共计7035人。参见《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第C20页.
    [2]杨懋春:《一个中园乡村:山东台头》.转引自[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8年,第23页.
    [3]参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中国分省图》,商务印书馆,1938年修正版;[民国]《贵定县志稿》(二),《贵定县地图》.
    [4]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渝柳线川黔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不详,第126页.
    [1]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编:《渝柳线川黔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不详,第102页.
    [2]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贵州省统计资料汇编》,1942年,第38页。
    [3][民国]曹经沅:《贵州苗民概况》,贵州省政府民政厅编印,1937年,第86页:[民国]薛绍铭:《黔川滇旅行记》,中华书局,1937年,第11-12页.
    [1]参见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渝柳线川黔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不详,第126页。
    [2]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3]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一),不详,第B691页。
    [1]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一),不详,第B35页;张在普:《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第179页.
    [2]张在普:《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第189页.
    [3]《昆明市志长编》,卷11,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3年,第3-12页。
    [1]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8-139页。
    [2]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5-138页。
    [1]谢本书、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6-53页
    [2]《当代中国城市--昆明》,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年,第23--24页.
    [3][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A49页。
    [4]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第321页。
    [1]参见《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506页。
    [1]《贵阳市志·商业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0-71页。
    [2]具体可参见贵州省档案馆:《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0-433页.
    [3]《贵阳市工商业调查录》,贵阳市政府发行,1944年,第1-34页。
    [1]《贵阳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19页.
    [2]《贵阳市志·商业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页.
    [3]《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475页。
    [4]《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6-117页.
    [1]《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9年,第167-168页.
    [2][民国]《昆明市志·公园》。转自于谢本书、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0页.
    [1]外务省通商局:《云南事情》,第73页。
    [1]《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46页。
    [1]万成林:《市场学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5-60页.
    [2]棉纱作为重要的织布原料,它分为洋纱与土纱两种。
    [1][清]平翰等修、郑珍等纂:《遵义府志》,卷16,《农桑》,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2]Commercial Reports.1890年,宜昌,p.2.
    [3]Trade Reports.1878年,北海,p.302.
    [4]Trade Reports.1886年,北海,p.388.
    [5]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Miscellaneous Series 1898,No.458.Reports on the Trade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and Southern China,p.72.
    [6]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55-56,p.270.
    [1]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261-263.
    [2]Diplomatic and Consular Reports Miscellaneous Series 1898,No.458.Reports on the Trade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and Southern China,p.59.
    [3]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5-267页.
    [1][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P4页。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P3页。
    [1]《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0页。
    [2]《云南资源委员会始末》,1947年。转引自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8-129页。
    [3]《1898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思茅口》。转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22页。
    [4]根据1945年《贵州省统计年鉴》记载:1942年,贵州全省有纺纱机157437架、摇纱机99410架,全年共纺纱2429695斤。参见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8页;《贵州省统计年鉴》,1945年,第237页。
    [5]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第59-69页。
    [1]何良栋:《皇朝经世文四编》,卷43,第1-2页;清代钞档:光绪二十三年,黄思永片奏,同年正月二十八日朱批。转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6-307页。
    [2]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55-56,p.270.
    [3]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266-268.
    [4]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30页。
    [1]《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6页.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41-42页。
    [1]参见[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44页。
    [2]《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487页。
    [3]《贵州省统计年鉴》,1945年,第248页。
    [1]《续云南通志长编》,卷75,《商业二》,第597-599页.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P3页。
    [1]假如我们以1937年上半年平均物价为100,那么1943年4-12月平均最低为15426、最高为33078,到1945年1-8月平均涨至最低为140995、最高为544406.
    [2]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3]蒋德学:《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1卷,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78-279页.
    [4][民国]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1947年,第140页;[民国]贵州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委员会:《贵州工商业》,1940年,《贵州各属重要工业原料调查表》。
    [1][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63-73页、第K32页、第L73页。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72-73页。
    [1][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年)云南对外贸易的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2][民国]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122页;[民国]丁道谦:《贵州经济地理》,第1章,商务印书馆,1944年;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1840-1949)》,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47-48页。
    [3]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5页。
    [1]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2][民国]邓旭圃:《中国油桐与桐油》,中华书局印行,甲表。
    [3][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63-65页。
    [1]邓逸民:《解放前贵阳花纱布及桐油行业德购销情况》,载于《贵州工商史料汇编》,第2辑,1985年,第48-49页。
    [2][民国]邓旭圃:《中国油桐与桐油》,中华书局印行,第162页。
    [1][民国]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125页。
    [2]《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346页。
    [1]四联总处:《工商调查通讯》,第177号,1943年2月。
    [2]据估计,锦屏县年产桐仔约100万斤,除区域内消费小部分以外,年约有70万斤以上销往外地,销往外地的桐油占出产量的70%以上。参见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3][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H18页。
    [1]《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页。
    [1][民国]邓旭圃:《中国油桐与桐油》,中华书局印行,第167-168页。
    [2]《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276页。
    [1][民国]杨次青:《五倍子在贵州之经济价值》,载于《西南实业通讯》,第17卷,冬季号,1948年。
    [2]矿产品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农产品或一些手工业品,它的生产完全是为市场而进行的,即生产量就等于商品量。
    [3]林兴黔:《贵州工业发展史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12-256页。
    [1]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8页;《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3页.
    [1]《新纂云南通志》,卷146,《矿业考二》。
    [2]《清高宗实录》,卷1273,第9页;《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7页;《新纂云南通志》,卷146,《矿业考二》。
    [3]于静之:《东川铜矿见闻记》,载于《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19页。
    [4]《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9-173页。
    [1]严中平:《清代云南铜政考》,中华书局印行,1948年,第33页前插页。
    [2]于静之:《东川铜矿见闻记》,载于《云南文史资科选辑》,第5辑,第119-120页。
    [3]《云南省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8页。
    [1][民国]丁文江:《漫游散记》,载于《独立评论》,第23号,1932年。
    [2][民国]谢彬:《云南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第120页。
    [1]马矅:《云南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7页。
    [2]《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李春龙:《云南史料选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823页。
    [1][民国]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第43-44页。
    [2]1938年秋冬间,国民政府经济部在昆明设立资源委员会管辖下的“云南出口矿产品运销处”,对云南出产的各种矿产品的收购和运销事业进行统制。
    [3][民国]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第44页。
    [4][民国]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第44页。
    [1]尽管这里所运用锡的数据为全国运抵香港锡的数据,但由于云南出口的锡占全国出口锡的70%以上。因此全国出口锡的数据可以表明云南出口锡的数据。1933-1937年云南出口锡占全国出口锡的比例具体情况如下表:资料来源:[民国]钟崇敏:《云南之贸易》,1939年。
    [2]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168-193页。
    [3]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391页。
    [1]在云南、贵州等省份,人们生活的主要粮食是指包括稻谷、麦类、玉蜀黍三种,因此,文中所用主要粮食数据均包括稻谷、麦类、玉蜀黍的所有数据.这里所论述的粮食市场也是指大米、小麦与玉蜀黍等粮食品交易的市场。
    [2][美]李中清:《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载于《清史论丛》,第5辑;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8-102页。
    [3]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05页。
    [1]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查编,《粤滇线云贵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总述》,1932年,第9页。
    [2]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查编,《渝柳线川黔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物产篇》,不详,第17页。
    [3]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查编,《渝柳线川黔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商业篇》,不详,第95-107页。
    [4]国民政府铁道都财务司调查科查编,《粤滇线云贵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商业篇》,1932年,第85-93页。
    [5][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3-L7页。
    [1][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2页。
    [1]云南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云南经济资料》,1950年,第7页。
    [2][民国]杨万选:《贵州大定县的农民》,载于1928年8月《东方杂志》,24卷16号,第17页。
    [3]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查编:《湘滇线云贵段附近各县经济调查报告书》,《社会概况篇》,不详,第80页。
    [1][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G5页。
    [2]《民国17、18、19三年度蒙自关进出农产物统计》.转自于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1]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2页。
    [1]参见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8-63页。
    [2]《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第C17页。
    [1][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2页。
    [1]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3-104页。
    [1]《新纂云南通志》,卷149,《盐务考三》。
    [2][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J80页。
    [1]《新纂云南通志》,卷149,《盐务考二》。
    [2]抗战以前,粤盐专销区为锦屏、黎平、永从、下江、榕江五县,而独山、三惠、荔波三县为川粤盐并销区。参见邹晓辛:《抗战前后的贵州盐务》,载于彭泽益、王仁远:《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2页。
    [3][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16页。
    [4]由合江、仁怀运销上游被称为“仁岸”;綦江运销下游被称为“綦岸”;涪州、彭水运销下游被称为“涪岸”;永宁运销上游及云南被称为“永岸”。
    [5]《贵州工商史料汇编》,第3辑,1985年,第52-54页。
    [6]参见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第201页。
    [1]《新纂云南通志》,卷149,《盐务考三》。
    [2]《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487页。
    [3][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7-18页。
    [4][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J88页。
    [1]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4页;丁长清:《民国盐务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页。
    [2]《民国云南盐业档案》,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8页。
    [1][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14-16页;《续云南通志长编》,卷57,《盐务二》,第1130-1135页。
    [1]《贵州企业季刊》,第1卷第3期。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H11-12页。
    [1][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H11-12页。
    [2]黔档10宗全251卷,转自蒋德学:《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1卷,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90页;《贵州企业季刊》,第1卷第3期。
    [3][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29页。
    [4][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H11页。
    [1][民国]俞宁颇:《中国鸦片流祸的概观》,载于《时事月报》第5卷第4期,1931年;
    许涤新:《捐税繁重与农村经济之没落》,载于《中国农村问题》,1935年;
    蒋德学:《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第1卷,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2]《贵州省农业概况调查》,第4章,《农产》,1938年,第39-40页。
    [3][民国]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中华书局印行,1937年,第15页。
    [4]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6页。
    [1][民国]李霖灿:《黔滇道上》,重庆:大公报馆,1940年,第45页
    [2]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发行,1935年,第28页。
    [3]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90-391页。
    [1]《鸦片与鸦片问题之研究》,载于《云南旅平学会会刊》,1933年第7期;谢庚梅:《贵州烟毒流行回忆录》,载于《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民国]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中华书局印行,1937年,第49页;《昆明市志长编》,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3年,第49页。
    [2]《内政部禁烟委员会密令调查黔省办理禁政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号四-737。转引自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3]谢澡生:《苦忆四川烟祸》,载于《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马丁·布思著,任华梨译:《鸦片史》,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191页。
    [4]道光年间,昆明城乡每年消耗鸦片达到6000-7000担(按1担等于100斤折算,每人年消耗量按100两计算),约占当时云南省产量的1/10.参见《昆明市志长编》,卷6,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3年,第49页。
    [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57页。
    [6]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7]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1][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39页。
    [2][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77-178页。
    [1]《清朝文献通考》,卷55;[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P3页。
    [2]吴康零:《四川通史》,第6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0页。
    [3]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4]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20页。 Reports Miscellaneous Series 1898,No.458.Reports on the Trade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pp.61-62.
    [1][民国]《贵州民意月刊》,第4卷第4、5期合刊;谢根梅、孟慰苍:《贵州烟毒流行回忆录》,载于《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
    [1][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G44页。
    [2]云南档案2-1213-151。转引自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3]马丁·布思著,任华梨译:《鸦片史》,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3页。
    [4][民国]李霖灿:《黔滇道上》,重庆:大公报馆,1940年,第29页;朱庆檩、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中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90-391页。
    [1]参见马丁·布思著,任华梨译;《鸦片史》,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179-192页。
    [2]道光《遵义府志》,卷17,第16-17页。
    [1]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p.55-275.
    [2][清]王华裔修、艾应芳纂:《独山县志》,卷12,《物产·货类》,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1914年稿本油印本。
    [3]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农商统计表》。转引自林兴黔:《贵州工业发展史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0页。
    [1]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p.266-268.
    [2][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43-48页;贵阳师院历史系:《兴义棉纺织业调查报告》,第14页。转引自林兴黔:《贵州工业发展史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1页。
    [3][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L43-48页。
    [1][清]师范:《滇系》,疆域系四之一,赋产,清光绪十三年重刻本;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p.59-263.
    [2]董孟雄:《云南近代地方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84页;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
    [3]经世文社编译部:《民国经世文编》,正编35册,《实业一》,1914年,第25页。
    [4][民国]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卷142,《工业考》,1949年铅印本: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258.
    [1]因1938年云南没有人口统计数,故采用1934年12月底人口数,为12042157人.参见[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E5页。
    [2]赵冈:《中国棉纺织生产的发展》(1977.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Production in China.Cambridge, Mass.).转引自[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6页。
    [1][清]王佐等修、顾枞纂:《息烽县志》,卷13,《食货志·商业》,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1940年稿本油印本:Report of the Mission to China of the Blackburn Chamber of Commerce 1896-1897,pp.59-263;[清]欧先哲修,钟景贤纂:《开阳县志》,第4章,《经济·工业》,1940年铅印本。
    [2]《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第9卷,《工矿志·工业》,安顺市志编委会,1983年铅印本;[清]欧先哲修,钟景贤纂:《开阳县志》,第4章,《经济·工业》,1940年铅印本。
    [1]董孟雄:《云南近代地方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9页。
    [2]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55页。
    [1]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56页。
    [1]蒋清海:《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载于《学术研究》,1996年第1期。
    [2]中国现代金融制度的产生是对西方近代金融制度进行移植的结果.1897年创办了第一家近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随后,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也有部分钱庄、票号改组成为银行。随着口岸城市现代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的兴起,以银行业为主体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金融中心逐渐形成。
    [3]《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19页;《云南省志·财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4-196页;《贵州省志·金融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214页。
    [4][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O21-22页。
    [1]《贵州省志·金融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0-94页。
    [2]《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第234页。
    [3]《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5-36页。
    [4][民国]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第O22页。
    [5]《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1月,第235页。
    [1]《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8-59页。
    [2][民国]沈雷春:《中国战时经济志》,第3章,不详,第18页。
    [1]《四联总处史料》(下),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第57-58页。
    [2]《贵阳中国银行通函》,贵州省档案馆藏档案,第52宗,第650卷。
    [1]《云南省志·金融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1页。
    [2]《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第254-255页;《云南省志·财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0-113页。
    [3][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年)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4]“四行两局”是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及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
    [1][民国]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重庆:正中书局印行,1940年,第168-169页。
    [2]《云南省志·财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5-137页。
    [3]《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68页。
    [1][民国]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重庆:正中书局印行,1940年,第171-199页;《云南省志·财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5-137页。
    [2]赵海宽:《金融市场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页。
    [3]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台北:中华书局,1962年,第675-686页。
    [1]《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1月,第237页。
    [2]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科》,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737-742页。
    [3]刘学洙、史继忠:《历史的理性思维--大视角看贵州十八题》,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2页。
    [4]《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0-204页。
    [1]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台北:中华书局,1962年,第697-718页。
    [2]《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2-86页;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619-620页。
    [1]《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0-130页。
    [2]《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页;《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8页。
    [3]《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7-178页。
    [1]《云南冶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0-130页。
    [2][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A53页;《昆明市志长编》,卷11,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3年,第379-404页。
    [1][民国]彭湖:《一年来之贵州企业公司》,载于《贵州企业公司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6月。
    [2][民国]沈经农:《跃进中的贵州企业公司》,载于《中国工业》第11期,1942年11月。
    [3][民国]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1947年,第59-60页。
    [1][民国]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1947年,第61页。
    [1]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5年,第483页。
    [2]关于云南土地面积与耕地面积的问题,具体可参见[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K1页;
    [3][民国]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1949年,卷135,第8页;卷138,第18页。
    [4]云南省财政厅从1928年开始至1938年止测量耕地面积,参见[民国]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重庆:正中书局印行,1940年第27页:[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第K1页。
    [5]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5-6页。
    [1]《经济学季刊》,1961年.转引自[美]萨尔·D·霍夫曼著,崔伟、张志强译:《劳动力市场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14页。
    [2]从事各业的人数仅指成人数。参见[民国]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重庆:正中书局印行,1940年第10-11页。
    [1]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5-507页。
    [2]《云南杂志选辑》,第527-528页。
    [3]这个数字表面上看来偏大,但结合当时军事形势、国民政府急于抢修一条连接缅甸的出海通道的情况, 召集如此大批量的劳动力赶建铁路是完全可能的.
    [1]《续云南通志长编》,卷54,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第1020-1023页;
    杨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史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32-33页。
    [2]这个数据是根据修建滇越铁路云南段所用劳动力数字计算而得。
    [3]杨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史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20-22页。
    [4]《云南日报》,1938年9月21日。
    [5]《续云南通志长编》,卷54,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年,第950-965页。
    [6]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622页。
    [7]马矅:《云南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8-259页。
    [8][民国]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重庆:正中书局印行,1940年第10页。
    [1]《昆明市志长编》,卷11,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3年,第10-46页。
    [2]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对云南省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其中对昆明县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七不同的地域内的严家、季管、菊花、下河埂、桃源、昭宗等六个村176户进行了各方面的调查。
    [1]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00页。
    [2]费畊石:《雇农工资统计及其分析》,载于《内政统计季刊》,第1期,1936年。
    [3]全国农村长、短工的工资水平直到1939年时的平均水平还略低于云南61县的雇农工资水平,具体参见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所载表51。
    [4]《云南杂志选辑》,第528-530页。
    [1]袁伦渠:《中国劳动经济史》,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22-23页。
    [1]《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5-288页。
    [1]《贵阳市工商业调查录》,贵阳市政府发行,1944年,第50-58页;《贵阳市指南》,贵阳:文通书局,1942年,第26-38页;《贵阳市志·商业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0-271页。
    [1][民国]谢彬:《云南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第64页;《云南省志·商业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9-293页。
    [1]《贵阳市志·商业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7-295页;《贵阳市指南》,贵阳:文通书局,1942年,第50-62页;《贵阳市工商业调查录》,贵阳市政府发行,1944年,第41-42页;《贵州省统计年鉴》,1945年,第246页。
    [2]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十年来的中国》(下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84-486页。
    [1]万揆一:《抗战中的昆明报业述略》,载于《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第414-420页。
    [2]何静梧:《随抗战而兴旺的贵阳报纸》,载于《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第393-395页。
    [3]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3-135页。
    [1]谢彬:《云南游记》,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第64页。
    [2]《贵阳市工商业调查录》,贵阳市政府发行,1944年,第48页。
    [1]周志太:《论服务市场》,载于《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6期。
    [1]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第3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1695页。
    [1]孙章鼎:《湘西黔东倍子产销概况》,载于《西南实业通讯》,第5卷第4期,1942年。
    [2]《重庆海关1892-1901年十年调查报告》,载于《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187页。
    [1]周勇、刘景修:《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1876-1949)》,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37年,第67-69页。
    [1]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1840-1949)》,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
    [2]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1840-1949)》,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47-48页。
    [1]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1840-1949)》,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30-231页。
    [1]《新纂云南通志》,卷144,《商业考二》。
    [1]云贵区域自古以来与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各国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自1885年以后,缅甸、越南等成为英、法的殖民地.在这一时期,云贵区域与缅甸、越南等各国的商贸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与英国、法国之间的商贸往来。
    [2]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49-364页.
    [3]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64-374页。
    [1]越松乔:《缅甸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93页。
    [2][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8-20页。
    [1]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7-159页。
    [1]《贵州财经资料汇编》,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年,第346页。
    [2][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3][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39页。
    [1][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9-20页。
    [2]《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276页。
    [1]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38页。
    [2][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78页。
    [1]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1840-1949)》,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41-142页。
    [2]李珪、梅丹:《云南近代对外贸易史略》,载于《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16页。
    [3][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新云南丛书社,1946年,第106页。
    [1]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7-288页。
    [1]李珪、梅丹:《云南近代对外贸易史略》,载于《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7页。
    [1]参见毛石:《民国初期贵州进出口贸易概况》,载于《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1期。
    [2]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168页。
    [3]参见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54页。
    [1][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2][民国]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第52页。
    [1][民国]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第53页。
    [1][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2][民国]觉方:《最近五年(1934-1938)云南对外贸易新动向》,载于《云南档案史料》,1983年第1期。
    [3][民国]杨次青:《五倍子在贵州之经济价值》,载于《西南实业通讯》,第17卷,冬季号,1948年。
    [1]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76页。
    [2]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77页。
    [1]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2]因这批买办商人在汉口沔阳、监利及洞庭湖产棉区代理洋行收购棉花而得名;这批商人主要是湖北大冶人,故“花帮”又称“大冶帮”。
    [3]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4][民国]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第44页。
    [1][英]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3页。
    [2][英]马歇尔著,叶元龙、郭家麟译:《货币、信用与商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7页。
    [3]关于村民居住模式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有所论述.该书选择华北平原与成都平原两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华北平原农村居民居住模式属于集结式,成都平原属于分散式的,集结模式比较孤立和内向,分散模式与施坚雅所称的“市场共同体”的关系较密切.参见[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2-63页。
    [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科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42-48页。
    [1]《中华民国统计简编》,中央训练团印行,1941年,第51页。
    [1][英]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4页。
    [1]所谓斯密动力是指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2][英]约翰·希克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6-37页。
    [1][美]D.C.诺尔斯:《美国的工业化(1815-1860)》,载于[美]罗斯托(Rostow,W.W.)著,贺力平等译:《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5页。
    [2]熊永钧:《运输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第133-135页。
    [1][英]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经济增长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7页。
    [1]云南省档案馆.121全宗.1目,432卷.
    [2]贵州省档案馆.MG3各卷.M52各卷.M56各卷.M68各卷.M72各卷.M74各卷.M75各卷.
    [3]贵阳市档案馆.39全宗.43全宗.49全宗.50全宗.53全宗.
    [4]贵州档案史料[Z],1987,(2).
    [5]贵州档案史料[Z],1988,(4)
    [6]贵州档案史料[Z],1989,(1).(2).
    [7]贵州档案史料[Z],1992,(4).
    [8]贵州档案史料[Z],1994,(1).(2).
    [9]贵州档案史料[Z],1996,(1).(4).
    [10]贵州档案史料[Z],2002,(4).
    [11]贵州档案史料[Z],2004,(3).(4).(5).
    [12]贵州档案史料[Z],2005,(2).(3).
    [13]云南档案史料[Z],1983,(1).
    [14]云南档案史料[Z],1994,(3).(4).
    [15]云南档案史料(增刊)[Z],1997.
    [16]顾金龙、李培林.云南近代矿业档案史料选编[Z].第3辑(上、下),1990.
    [17]云南省档案馆.民国云南盐业档案[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8]四联总处史料[Z].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
    [19]贵州省档案馆.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Z].上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0]贵州省档案馆.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Z].下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1]云南现代史料丛刊.第8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7.
    [22]民国.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室.贵州省统计资料汇编[Z],1942.
    [23]民国.中华民国统计简编[Z].中央训练团印行,1941.
    [24]民国.贵州省政府统计处:贵州省统计手册[Z],不详.
    [25]民国.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Z],1935.
    [26]Decennial Reports,1882-91[Z].
    [27]Decennial Reports,1902-11[Z].
    [28]Decennial Reports,1912-11[Z].
    [29]Decennial Reports,1922-31[Z].
    [30]贵州财经资料汇编[Z].贵州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印,1950.
    [3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2]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Z].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
    [33]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Z].第2辑.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
    [34]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Z].第1册.第2册.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不详].
    [3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Z].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
    [36]陈真、姚洛冲国近代工业史资料[Z].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
    [37]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Z].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8.
    [38]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Z].第3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
    [39]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Z].第2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0]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Z].第1辑.台北:中华书局,1962.
    [4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45]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6]蒋德学.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Z].第1卷.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7]李德芳、林建曾.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Z].第2卷.成都: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8]韩义义、杨占贤.贵州社会组织概览(1911-1949)[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49]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Z].卷4.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50]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Z].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
    [5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Z].第3册.北京:三联书店,1962.
    [52]中国民主建国会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贵州工商史料汇编》[Z].第1辑,1985.
    [53]中国民主建国会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贵州工商史料汇编[Z].第2辑,1985.
    [54]中国民主建国会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贵州工商史料汇编[Z].第3辑,1985.
    [55]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德宏史志资料[Z].第1集,1985.
    [56]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德宏史志资料[Z].第3集,1985.
    [5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9辑,1965.
    [5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2辑,1962.
    [5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3辑,1963.
    [6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42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Z].第51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6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13辑,1989.
    [6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16辑,1991.
    [6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21辑,1993.
    [6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23辑,1994.
    [6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24辑,1995.
    [6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昆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昆明文史资料选辑[Z].第26辑,1996.
    [6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 [Z].第2辑,1981.
    [6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Z].第8辑,1983.
    [7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Z].第10辑,1983.
    [7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Z].第14辑,1984.
    [7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Z].第15辑,1984.
    [7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阳文史资料选辑[Z].第17辑,1986.
    [1]民国.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一)[Z],不详.
    [2]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Z].上册,1934.
    [3]民国.徐堪.中华民国统计年鉴[Z].国民政府主计部统计局印,1948.
    [4]民国.贵州省政府统计室.贵州省统计年鉴[Z],1945.
    [5]民国.贵州省政府统计室.贵州省统计年鉴[Z],1947.
    [6]清.道光.遵义府志[Z],卷17.
    [7]民国.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Z],1949.
    [8]民国.任可澄、杨恩元.贵州通志[Z],1948.
    [9]民国.王佐等侈、顾枞纂.息烽县志[Z],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1940年稿本油印本.
    [10]民国王华裔修、艾应芳纂.独山县志[Z],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1914年稿本油印本.
    [11]日.东亚同文会.中国省别全志[Z].第3卷.日本东京,大正六年.
    [12]日.东亚同文会.中国省别全志[Z].第16卷.日本东京,大正九年.
    [13]云南通志,卷6.
    [14]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Z].安顺市志编委会,1983年铅印本.
    [15]续云南通志长编[Z].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5.
    [16]昆明市志长编[Z].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1983.
    [17]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贵阳市志·商业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8]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贵阳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9]贵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商业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0]贵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财政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21]贵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金融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2]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商业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23]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财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4]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金融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5]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供销社合作社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6]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商业志[Z].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7]民国.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中国分省新图.上海:申报馆,1939.
    [28]民国.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中国分省图.商务印书馆,1938.
    [1]民国.独立评论[J],1936,第85期.
    [2]民国.贵州经济建设月刊[J],第2期.
    [3]民国.贵州企业季刊[J],第1卷第1期.第1卷第3期.
    [4]民国.贵州企业季刊[J],第2卷第2期.
    [5]民国.贵州企业季刊[J],第2卷第1期.
    [6]民国.西南实业通讯[J],1941,第4卷第5期.第4卷第6期.
    [7]民国.西南实业通讯[J],1942,第5卷第4期.
    [8]民国.西南实业通讯[J],1948,第17卷冬季号.第17卷夏季号.
    [9]民国.滇声[J],1936.12,第5期,。
    [10]民国.云南日报[N],1938.
    [11]民国.贵州经济建设月刊[J],第12期.
    [12]民国.时事月报[J],1931,第5卷第4期.
    [13]民国.贵州公报[J],1912-1920年各期。
    [14]民国.贵阳市政[J],1944,第4卷第4期.
    [15]民国.云南[J],1906-1911年各期.
    [16]民国.贵州政报[J],1923,(26号).(47号).
    [17]民国.贵州财政月刊[J],1930,2卷增刊号。
    [18]民国.贵州民意月刊[J],第4卷第4期第5期.第5卷第3期。
    [19]民国.新经济[J],1939-1943年各期.
    [20]民国.东方杂志[J],2卷16号.20卷13号.20卷14号.24卷16号.
    [21]民国.农情报告[J],4卷7期.5卷12期.
    [22]民国.贸易月刊[J],1943,第5卷第3期.第5卷第5期.
    [23]民国.食货[J],1935,第3卷第2期.
    [24]民国.食货[J],1936,第4卷第12期.
    [25]民国.金融周报[J],1946-1947年各期.
    [26]民国.中国农村生活[J],1944,1卷1期.
    [27]日.满铁调查日报[Z].南满铁道珠式会杜,昭和13-18年.昭和21年.
    [25]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J].
    [29]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J].
    [30]清史论丛[C],第5辑.
    [31]中国社会科学[J],1994-2005年各期.
    [32]历史研究[J],1997-2005年各期.
    [33]近代史研究[J],2002-2005年各期.
    [34]中国经济史研究[J],1994-2006年各期.
    [3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2000-2006年各期.
    [36]中国农史[J],2002-2006年各期.
    [37]史学月刊[J],2004-2005年各期.
    [3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2007年1-3期.
    [39]商业时代[J],2004-2006年各期.
    [40]商业研究[J],2004-2006年各期.
    [41]经济问题[J],1992-1997年各期.
    [42]学术研究[J],1994-2004年各期.
    [43]贵州社会科学[J],1999-2007年各期.
    [44]云南社会科学[J],1995-2005年各期.
    [45]贵州文史丛刊[J],1990-2007年各期.
    [1]民国.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查编.渝柳线川黔段经济调查总报告书[R],不详.
    [2]民国.国民政府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查编.粤滇线云贵段经济调查[R],1932.
    [3]民国.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提要[M],1935.
    [4]民国.谢彬.云南游记[M].上海:中华书局,1924.
    [5]民国涨肖梅.贵州经济[M].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
    [7]民国.张肖梅.云南经济[M].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
    [8]民国.郭垣.云南省经济问题[M].重庆:正中书局印行,1940.
    [9]民国.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观[M].新云南丛书社,1946.
    [10]民国.薛绍铭.黔滇川旅行记[M].中华书局印行,1937.
    [11]民国.钟崇敏.云南之贸易[M],1939.
    [12]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农村调查[R].商务印书馆,1935.
    [13]民国.贵阳市政府“贵阳市政”编辑室.贵阳市工商业调查录[R].贵阳市政府发行,1944.
    [14]民国.贵阳市政府编辑室.贵阳市指南[M].贵阳:文通书局,1942.
    [15]民国.李霖灿.黔滇道上[M].重庆:大公报馆,1940.
    [16]民国.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M].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
    [17]民国.何辑五.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M],1947.
    [18]民国.龙云.云南概览[M].不详,1937.
    [19]民国.云南省公署枢要处第四课.云南对外贸易近况.不详,1926.
    [20]民国.苏汝江.云南个旧锡业调查[R].北京: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发行,不详.
    [21]民国.贵州省农业概况调查[R].不详,1938.
    [22]民国.民国二十三年度云南省行政统计简报[M].不详,1934.
    [23]民国.严新农.贵州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4]民国.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1933.(上册)[M].上海:中华书局,1947.
    [25]民国.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C].中华书局,1935.
    [26]民国.潘公展.五十年来的中国[M].重庆:胜利出版社,1945.
    [27]民国.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十年来的中国.(下册)[M].商务印书馆,1937.
    [28]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9]卜凯(J.Lossing Buck)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M].商务印书馆,1936.
    [30]卜凯(J.Lossing Buck).中国土地利用[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1.
    [31]贵州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贵阳市工商业调查[R],1950.
    [32]丁长清.民国盐务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3]彭泽益、王仁远.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Thes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alt industry)[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4]许凤歧.市场学词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5]张在普.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
    [36]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7]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C].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38]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强、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第3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9]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0]台湾.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1]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2]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43]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4]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C].第1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45]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46]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第2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47]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第3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8]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49]郑友揆.旧中国的资源委员会--史实与评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50]罗玉东.中国厘金史[M].文海出版社,1979.
    [51]戴一峰.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Focus on Modern Fujian Area)[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2]戴一峰.中国海关与中国近代社会[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53]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4]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5]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M].第3册、第4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3999.
    [56]王晓东.论市场体系建设--资源配置的制度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7]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8]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著,厉以平、蔡磊译.西方世界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9]美.道格拉斯·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0]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2]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4]吴柏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65]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6]彭泽益.中国社会经济变迁[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67]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贵州六百年经济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6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政区划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Z].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69]赵海宽.金融市场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70]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71]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2]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3]万成林.市场学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74]郭振淮.经济区与经济区划[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75]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6]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7]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78]石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79]蓝勇.南方丝绸之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80]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8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83]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5]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6]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7]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8]孔祥毅.金融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9]美.劳伦斯·H·怀特(Lawrence H.White)著,李扬、周素芳、姚枝仲译.货币制度理论》.(The Theory of Monetary Institutions)[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0]陈金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1]冯晋.金融市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2]周业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3]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94]美.萨尔霍夫曼著,崔伟、张志强译.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9.
    [95]袁伦渠.中国劳动经济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96]伊志宏.劳动力市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7]符钢战.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经济分析--从微观到宏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8]贵州省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99]云南省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0]孙敬之.西南地区经济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101]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02]熊永钧.运输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103]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04]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经济社会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105]林辛.贵州近代交通史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105]邓时恩.贵州公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107]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8]王相钦、吴太昌.中国近代商业史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09]杨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史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110]日.猪木武德著,金洪云、洪振义译.经济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11]Kenneth J.Button Transport Economics[M],1993.
    [112]The Chinese Repository,Vol.Ⅱ,no.10[M],Feb.1833.
    [113]E.H.Pritchard.The Crucial years of Earl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M],1936.
    [114]周军、赵德馨.长江流域的商业与金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5]万揆一.昆明古城拾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16]谢本书、李江.近代昆明城市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117]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18]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119]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0]李珪.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121]陆韧.云南对外交通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22]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123]刘云明.清代云南市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124]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5]万红.中华西南民族市场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26]马丽娟.多型论:民族经济在云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27]钟文典.广西墟镇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8]黄滨.近代粤港客商与广西城镇经济发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9]董书城.中国商品经济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130]孙健.中国经济史论文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31]张思平.流域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132]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中国[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33]马丁·布思.鸦片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134]龚缨晏.鸦片的传播与对华鸦片贸易[M].东方出版社,1999.
    [135]秦和平.云南鸦片问题与禁烟运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136]云南大学、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地方史研究室.云南冶金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137]林兴黔.贵州工业发展史略[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38]杨开宇、廖惟一.贵州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139]吴兴南.云南对外贸易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140]董孟雄.云南近代地方经济史研究[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41]华民、韦森、张宇燕、文贯中等.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4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14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西南的金融[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4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南[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14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14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C].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
    [14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工商企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149]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50]张东刚.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51]张东刚.中日经济发展的总需求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5.
    [152]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53]张锦鹏.宋代商品供给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154]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155]徐建生、徐卫国.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6]方铁.西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57贵州通史[M].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158]陈世松.四川通史[M].第5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159]吴康零.四川通史[M].第6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160]伍新福.湖南通史[M].古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161]钟文典.广西通史[M].第1卷.第2卷.第3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62]晏世经、陈继东.中国西南对印度贸易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163]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64]王渭泉、吴征原、张英恩.外商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165]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
    [166]郭长智、石继忠、何静梧.贵阳城市发展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67]刘学洙、史继忠.历史的理性思维--大视角看贵州十八题[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168]经济史[J].第6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69]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1840-1949)[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170]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R].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171]李露亮、李露钢.制度经济学-原始积累及制度变迁问题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72]赵伟.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模式与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73]黄逸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集(五).(内部资料),1979.
    [174]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175]周勇、刘景修.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1876-1949)[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176]越松乔.缅甸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177]外务省通商局.云南事情[M],不详.
    [178]余世箴.云南物价调查[R].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
    [179]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近代中国文化与区域经济研究[C].(内部资料),2000.
    [180]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181]美.罗斯托(Rostow,W.W.)著,贺力平等译.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82]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3]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84]英.马歇尔著,叶元龙、郭家麟译.货币、信用与商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85]美.约瑟夫·熊彼特著,朱泱、易梦虹、李宏等译.经济分析史[M].第1卷.第2卷.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6]英.约翰·希克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87]英.阿瑟·刘易斯著,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88]美.郝延平著,陈潮、陈任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89]薛仲章.市场体系及其运作.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190]温孝卿、张嘉兴.市场体系形成与发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191]刘德寰.市场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2]靳俊喜.现代商业发展与中心城市商贸战略创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193]肖克非.中国山区经济学[M].北京:大地出版社,1988.
    [194]徐荣安.中国山区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195]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96]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7]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98]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99]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00]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01]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1]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2).
    [2]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2).
    [3]戴一峰.近代环中国海华商跨国网络研究论纲[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1).
    [4]美.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J].历史研究,2002,(4).
    [5]美.黄宗智.再论18世纪的英国与中国——答彭慕兰之反驳[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2).
    [6]美.王国斌.中国与西欧农村工业与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4).
    [7]吴承明.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的市场整合[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2).
    [8]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10).
    [9]李伯重.中国全国市场的形成,1500—1840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第14卷第4期.
    [10]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J].东南学术,2002,(3).
    [11]黄鹂.区域封闭市场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12]周志太.论服务市场[J].学习与探索,1995,(6).
    [13]蒋涛.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统一市场的形成[J].领导之友.2004,(2).
    [14]陈万卷.浅析我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制约因素[J].对外经贸实务,2004,(9).
    [15]马建设.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完善区域市场[J].教学与研究,1997,(7).
    [16]Andrew J.Seltzer and Kenneth L.Simons.Salaries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 in the Banking Industry:Evidence from the Personnel Records of the Uion Bank of Australia[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38,2001.
    [17]Thomas N.Maloney.Migration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 in the 1910s:New Evidence on African-American Occupational Mobility in the North[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38,2001.
    [18]Mohamed Kortas.Country selection of emerging equity markets:benefits from country attribute diversification[J].Emerging Markets Review,6,2005.
    [19]黄新华.制度创新的经济学理论[J].理论学刊,2004,(1).
    [20]贾根良.后发优势的演化创新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1]伍山林.交易费用定义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2000,(8).
    [22]刘向东.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23]赵泉民.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J].文史哲,2003,(4).
    [24]邹晓涓、张志.新中国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5]孙明贵.论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26]日.滨下武志.关于中国传统经济行为的几点考察[J].广东社会科学,1992,(6).
    [27]吴承明.洋务运动与国内市场[J].文史哲.1994,(6).
    [28]吴承明.近代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4).
    [29]吴承明.要重视商品流通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的作用[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2).
    [30]张可云.区域市场理论再探[J].学术研究,1994,(2).
    [31]周园林.论我国转型时期的区域间市场壁垒[J].江西社会科学,2006(1).
    [32]刘鹤、任继勤.区域劳动力市场划分及其指标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2).
    [33]肖迎.近代怒江地区的集市与贸易[J].云南社会科学,1994,(4).
    [34]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业[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35]杜恂诚.抗战前中国金融业的两种集中趋势[J].南京社会科学,1990,(4).
    [36]萧国亮.清代盐业制度论[J].盐业史研究,1989,(1).(2).
    [37]萧国亮.明代藏汉茶马贸易的历史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6).
    [38]闻潜.中国市场及其走向--市场价值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5,(6).
    [39]杨魁森.商品意识和人文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4,(6).
    [40]龙登高.中国历史上区域市场的形成及发展--长江上游区域市场的个案研究[J].思想战线,1997,(6).
    [41]蒋清海.区域市场与全国统一市场[J].学术研究,1996,(1).
    [42]吴承明.论二元经济[J].历史研究,1994,(2).
    [43]史晋川、谢瑞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J].学术月刊,2002,(5).
    [44]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的整合:11-19世纪的历程[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2).
    [45]郭锦超、郭凤辉.近代华北两种典型商品市场发育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第1期。
    [46]何帆.市场经济的起源--读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J].国际经济评论,1997,(1).
    [47]任青霞.有限政府与市场经济[J].市场经济研究,2004,(1).
    [48]Robert A.Margo and T.Aldrich Finegan.The Gteat Compression of the 1940s:The Public versus the Private Sector[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39,2002.
    [49]Masao Suzuki,Selective.Immigration and Ethnic Economic Achievement:Japanese Americans before World War Ⅱ[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39,2002.
    [50]Peter B.Nelson.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American West:land use,family and class discours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7,2001.
    [51]Wayne E.Baker,Robert R.Faulkner.Social networks and loss of capital[J].Social Networks,26,2004.
    [52]Lawrence H.Officer.The U.S.Specie Standard,1792-1932:Some Monetarist Arithmetic[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39,2002.
    [1]薄井由.清末民初云南商业地理初探-以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为中心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2]王红曼.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经济[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