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中国社会,城市更新、生活改造、旅游开发,以及近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等,在日益凸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之时,正如一把双刃剑,也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冲击。由此使得制度的完善、组织的健全、资金的供给、技术的支撑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愈发显得关键,尤其是相关的制度建设与持续性更新不仅可以为组织健全、资金供给、技术支持提供强有力保障,更可有效地规范世人对文化遗产所作的保护和利用行为。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1956年起施行至今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经实践证明是效果显著、作用重大、无可替代。但与此同时,众多的遗产受损案例又显示出这一制度在当今复杂形势中的种种不足,既反映了制度本身完善与更新的滞后性,也说明基于实际的相关学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即以“文物保护单位”制度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为对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对其展开翔实研究,即不仅重在制度的历史追溯,更着眼于现实的制度分析,是由“史”到“实”,“史”“实”并重。具体而言,论文首先以历史梳理、归纳、分析方法详细论述“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内涵、制度形成背景及其历史演变、功能作用与现实影响;接着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这一制度现存的不足与亟待完善之处;最后借鉴中外制度学派的相关理论研究模式,从“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大要素入手,对现行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予以完善的构想和制度安排。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在短时间内显然不可能彻底地改弦更张,所以,唯有从多方面对这一制度进行广泛的学术探讨,并对其予以卓有成效的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切实保障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生命安全。文中所述虽然是笔者的一己之见,但无疑也是出于现实的需求,故希冀对当下的遗产理论及管理实务起到些许作用。
Contemporary China is both profiting and suffering from the exhilarating yet intimidat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novation,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the newly-sprung rural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progress has accordingly highlighted the prominence of historical heritages, but in the mean time, like a two sided blade, tremendously threatened their preservation. The need for a fully-developed, well-organized system, together with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has thus come into light. Th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ts continuity will play a key role in the task of providing the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complementing pre-existing systems and more over, regulating the public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A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preservation system concerning tangible heritages in China, the "officially protected site/entity system", established in 1956, has been proven by empirical practices to be highly effective, significant, and irreplaceable. At the same time, numerous incidences of cultural heritage damage hinted the deficiency of the system to fit into the fast-changing, complicated context of today's society. That is resulting from the lacking of both amendments and hands-on researche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subject of the "officially protected site/entity system" itself, treating the China-specific tangible heritage preservation system as an object, appealing for both the historical and the practical end of it. Not only would this thesis weigh on the prov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per se, but also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it. More specifically, this thesis intends to first comb through history, induce and analyze the concept, background, development,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aforementioned system; then through case studies, with empirical researches from multiple angles,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flaws and defects within the system; last, this thesis endeavors to borrow the methodology of system-research disciplines abroad and domestic, to establish and conceive a well-organized, complete system using elements as formal/informal constraints, and implementing mechanism.
     It should be further explained that the "officially protected site/entity system" is still vigorous and active, and can not be changed straight to the core in a short time. The only way to successfully supplement the system is through various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by so doing guarantee to the most extent the safety of our national tangible heritages. This thesis, though only expressing the opinion of the author, is without doubt derived from the necessity of field work, thus wish for improving the current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ories and management action.
引文
1 杨志刚:<试探遗产概念及相关观念的变化>[A],《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G],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Michael Hutter & Ilde Rizzo: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Heritage,Macmillan Press LTD,ST.Martin's Press,INC,1997:P3
    3 Marta de la Torre:Assessing the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Los Angeles,2002:P3
    4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前言
    5 同2
    6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P23
    7 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D],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6月:P25
    8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9 同上
    10 同上
    11 西班牙《历史遗产法》[EB/OL],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046210.html
    12 刘建军:《单位中国》[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P42-43
    13 季羡林主编:《中国禅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6月:引言(刘烜) 中说:中国禅寺规制的奠定应归功于马祖道一(709-788)和百丈怀海(720-814).道一创立“洪州宗”,一生亲传弟子76人,建庙70余处,散布30余州。其弟子百丈怀海总结丛林经验,制定《禅门规式》,即习称《百丈清规》,这是禅宗寺庙成熟的标志。因为在此之前,禅僧一般居律院,虽别院而居,实属不能施展其独立性。《百丈清规》宣告了禅宗有自己独立的禅寺规程。元至元初年(1335),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辉奉朝廷旨意,将各种清规统汇一处,删繁就简,定为九章,颁行全国,此即《敕修百丈清规》。由此可以推知,“单位”一词或早在唐代,迟不过元末就已出现,故其历史可谓久远。
    14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P156-157
    15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01
    16 同上
    17 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04
    18 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P33
    19 胡伟、李汉林:<单位作为一种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2003/06
    20 于显洋:<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05
    21 转引自: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01
    22 刘建军:《单位中国》[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P147
    23 刘建军:《单位中国》[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P177
    24 陶世安:<彻底摸清文物家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9月8日第15版
    25 李晓东:《文物保护管理概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P21
    26 吴诗池:《文物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P83-84
    27 可参阅拙文:<文物保护单位概念及其应用初探>[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季刊,2006/04
    28 李晓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A],《遗产保护与避暑山庄》[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P119
    29 陈琳、毛周林:<浅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A],《世界遗产论坛(二)》[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P87
    30 刘建军:《单位中国》[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P49
    31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序言
    32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P36
    33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
    34 刘建军:《单位中国》[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P254
    35 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P20
    36 可参阅拙文:<文物保护单位再认识>[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季刊,2008/01
    37 张家骥:《园冶全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P339
    38 朱嫦巧:<文物——一个带有时间维度的文化认同物>[J],《四川文物》,2007/03
    39 蔡达峰:<文物学基础>[A],《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一辑)[G],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p1-30
    40 张光直著,曹兵武译:《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41 同上
    42 彭漪涟主编:《概念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10月
    43 同上
    44 朱嫦巧:<文物——一个带有时间维度的文化认同物>[J],《四川文物》,2007/03
    1 中国古迹遗址协会秘书处:《古迹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P64
    2(德)恩斯特·柏石曼著 沈弘译:《寻访1906——1909: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代序(沈弘)
    3(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P16
    4 梁思成:《拙匠随笔》[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P101
    5 转引自: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P127
    6 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P108
    7 林徽因:《林徽因讲建筑》[M1,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12月:P61
    8 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P117-123
    9 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6月:自序
    10 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P31
    11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P32
    1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P15-17
    13 林徽因:《林徽因讲建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12月:P11
    14 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P124
    15 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P354
    16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P368
    17 季羡林主编:《中国禅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6月:P6
    18 罗哲文、刘文渊、韩桂艳:《中国名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P2
    19 罗哲文、刘文渊、刘春英:《中国名塔》[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P3
    20 罗哲文、刘文渊、刘春英:《中国名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P2
    21 罗哲文、刘文渊、黄彬、韩桂艳:《中国名陵》[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P8
    22 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上海古籍出版社,5005年5月:引言
    23 萧默:《古代建筑营造之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0月:P6
    24 汪石满主编,朱淼、朱永和著:《中国建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引言
    25 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P37-38
    26 杨乃济:《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P235-237
    27 杨乃济:《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P220
    28 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P37-40
    29 王德峰的演讲:<中国文化精神>[R],2008年5月15日晚于复旦校内
    30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编《东方建筑遗产》[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P22
    31 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P155
    32 林徽因:《林徽因讲建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12月:P11
    33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P192-200
    34 程国政编注:《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精选(先秦—五代)》[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前言
    35 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引言
    36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P13
    37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P18
    38 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P41
    39 杨乃济:《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P229-230
    40 李晓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A],《遗产保护与避暑山庄》[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P119
    41 张复合主编《建筑史论文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P21
    42 梁思成:《拙匠随笔》[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P96
    43 所列案例或事件均源于《文物参考资料》
    44 顾铁符:1908—1990。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任中山大学研究院技佐、文学院讲师,中山大学文学院图书馆分馆主任,故宫博物院工艺美术史部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等职;并曾经供职于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和中央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长期从事文物古迹的野外考察、保护工作,先后参加、主持过山西侯马东周墓葬群、河南信阳战国楚墓、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等重要古迹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对银雀山、马王堆汉墓的竹简、帛书有精深的考释,尤长于华中地区古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研究。发表有《试论长沙汉墓的保存条件》、《隋国·曾侯的奥秘》、《楚国民族述略》等论文论著.
    45 顾铁符:<土改工作中怎样做好保护文物古迹>[J],<文物参考资料》1951/01
    46(前苏联)娜基亚撰,罗哲文译:<苏联建筑物纪念物的保护工作>[J],《文物参考资料》1956/09
    47(前苏联)拉契亚、多金娜 撰文,罗哲文 译:<苏联建筑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普及问题>[J],《文物参考资料》1953/10
    48(前苏联)B.K.格尔达诺夫 撰,宋惕冰 节译:<苏维埃政权初期的博物馆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二)>[J],《文物参考资料》1957/12
    49(前苏联)拉契亚、多金娜 撰文,罗哲文 译:<苏联建筑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普及 问题>[J],《文物参考资料》1953/10
    50 <苏联不可移动文物:文物的登记和分级问题>[EB/OL],http://www.kultumoe-nasledie.ru
    51(前苏联)拉契亚、多金娜 撰文,罗哲文 译:<苏联建筑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普及问题>[J],《文物参考资料》1953/10
    52(前苏联)拉契亚、多金娜 撰文,罗哲文 译:<苏联建筑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普及问题>[J],《文物参考资料》1953/10
    53 《苏联文物保护的进一步完善条例》[EB/OL]:http://www.aipik.ru/test/index.php?do=static&page=postanovlenie1327
    54 弗拉基米尔·舒瓦洛夫:(附注)[EB/OL],见2007年4月6日《彼得堡杂志》(http://www.spbjournal.ru/spb/14.html)
    55 宋惕冰节译自[苏]1973年版《文物保护法令汇编》[G],资料来源于:http://www.duxiudsr.com
    56 武伯纶、罗哲文:<记捷克斯洛伐克的文物保护工作>[J],《文物参考资料》,1958/09
    57 鲁惠民:<捷克文物保护扫描>[N],《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1日第二版
    58 王一平、陆建平:<访问罗、波两国的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工作>[J],《文物参考资料》,1958/06
    59 王冶秋:<要善于和虚心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J],《文物参考资料》1957/11
    60 源于笔者2008年1月12日对谢辰生先生的采访记录
    61 陈生:<学习苏联,使文物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J],《文物参考资料》1957/11
    62 本节相关资料分别来源于:郑孝燮:《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P280-286;
    李砚洪:<北平1949:危城抉择(下)>[EB/OL],pc.people.com.cn/GB/64162html;
    罗哲文:<“古都恩人”梁思成——文物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谈恩师>[J],《北京城市规划信息》2002/03
    林洙:<梁思成与<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J],《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
    63 源于笔者2008年1月13日对罗哲文先生的采访记录
    64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4月:P443
    65 同上
    1 可参阅: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本节所引法规均出自该书
    2 谢辰生:<新中国文物保护法制建设发展历程的回顾>[N],《中国文物报》2002.11.6特刊
    3 资料引自: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年2月
    4 资料出处同上
    5 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志编撰委员会:《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P383-384
    6 谢辰生:<新中国文物保护50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03
    7 解冰:<“国保”的由来——访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N],《中国文物报》2001.7.15
    8 文化部:<关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管和破坏情况及今后意见的报告>[A],见:《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P73
    9 于海广、王巨山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P30
    10 邹建良:《文物行政执法研究与操作实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P49
    11 本节部分内容笔者已独立撰为<关于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历史渊源及现状之管见>一文[J]发表于《中国文物科学研究杂志(季刊)2008年第三期
    12 <美洲国家考古、历史及艺术遗产公约>[A],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P247
    13 Gregory Ashworth & Peter Howard:European Heritag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Intellect Book,1999,P46
    14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P139
    15 埃及人民委员会:《文物保护法》(1983年版)[EB/OL],http://www.sach.gov.cn/tabid/645/InfoID
    16 希腊议会:《希腊共和国第5351号“古物法”》(1932年)[EB/OL]http://www.sach.gov.cn/tabid/645/InfoID
    17 《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古物保管改进方法的决定》[J],《文物参考资料》1951/02
    18 <苏联文物保护与使用法令>[EB/OL],宋惕冰译自[苏]1973年版《文物保护法令汇编》,资料来源于:http://www.duxiudsr.com
    19 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20 详见:毕沅撰,张沛校点:《关中胜迹图志》卷八[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
    21 谢辰生:<关于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基本认识>[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季刊 创刊号2006/01
    22 相关资料来源:刘东瑞:<毕沅在保护关中古迹上的贡献>[J],《文物天地》1983/02;
    曹凤权:<毕沅及其对陕西文物的保护>[J],《文博》1989/01;
    高景明、袁玉生:<毕沅与陕西文物>[J],《文博》1992/01;
    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3年1月
    23 相关资料来源:巫鸿著,刘扬、岑河译:《武梁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嘉祥地方志编委:《嘉祥县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凤凰出版社编撰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M],2004年10月
    24 相关资料来源:罗宏才:<西京筹委会与民国时期陕西的文物保护>[J],《文博》1998/03;
    王强、周俊玲:<西京筹备委员会对西安地区的文物保护>[J],《丝绸之路》2000/05
    25 谢辰生:<新中国文物保护50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03
    26 解冰:<“国保”的由来——访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N],《中国文物报》2001.7.15
    27 江文:<三坊七巷的峥嵘岁月>[J],《福建乡土》2008/04
    28 何书彬:<三坊七巷:风流已被雨打风吹>[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7/19
    29 中国古迹遗址协会秘书处:《古迹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P64
    30 张文彬:<向着文物保护先进国家目标迈进>[N],《中国文物报》1999.9.29
    31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介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情况[EB/OL]http://www.memoryofchina.org/wenbaodongtai/2006/0608/4.html
    32 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年报管理系统培训班在广西举行2005-10-09[EB/OL]http://www.sach.gov.cn/tabid/294/InfoID/5635/Default.aspx
    33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事业改革开放30年>[N],《中国文物报》2008.10.24
    34 我国文物保护科技水平进步迅速 经费投入加大[EB/OL]2004-09-29http://www.ccm.gov.cn/show.php?aid=42664&cid=122
    65 陈红:<2007年文物事业费增加十亿元 经费拮据仍未改变>[N],《中国文物报》2008.9.5
    36 叶春:<文物事业:经费的支撑与约束>[N],《中国文物报》2007.7.13
    37 见: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P65
    38 相关数据来源:《中国文物报》2008.9.3
    39 边巴次仁、德吉:<国家投入巨资保护西藏文物>[N],《中国文物报》2008.10.1
    40 何洪:<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四批国保单位250处>[N],《中国文物报》1996.12.29
    41 刘曙光:<推进基础建设,切实加强管理>[N],《中国文物报》2000.5.14
    42 苏荣誉:<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新思考>[A],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编:《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③: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G],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P5
    43 苏荣誉:<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新思考>[A],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编:《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③: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G],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P7
    44 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P11-34
    45 国务院发力文化遗产保护 不申报者文物局就指定[EB/OL]http:/Avww.sywhw.cn/sywhw/ReadNews.asp?NewsID=453
    46(加)Bob McKercher、(澳)Hilary du Cros著,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P57
    1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P29
    2 同上:P105
    3(英)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 著,程尽能 主译:《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P121-126
    4 转引自:张乃仁、于小川主编:《世界文化遗产亚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G],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P91
    5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前言
    6 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白云寺四有档案》(1996年8月编制);插图为笔者所摄
    7 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山西会馆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材料》(1999年9月编撰);插图为笔者所摄
    8 相关资料除注明外主要来源于《共城遗址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材料》(1999年8月编制);插图为笔者所摄
    9 以上所引可见:清道光《辉县志》卷二
    10 引自李宏:<辉县琉璃阁墓地国别族属考>[J],《中原文物》2008/03
    11 详见:清道光《辉县志》卷二
    12 资料来源于:何品:<四明公所成立2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档案与史学》,1998/04
    孙善根、李英:<四明公所与近代上海“宁波帮”>[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0/12
    何品:<四明公所档案的开发与研究>[J],《档案与史学》,1999/01
    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志编撰委员会:《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
    13 资料来源:<云南陆良明代古照壁被毁 两强拆文物者各罚5万>[N],《都市日报》2008.1.24
    <陆良明代古照壁惨遭拆毁>[EB/OL],http://www.newkm.cn
    14 参阅拙文:<三起案例的启示>[N],《中国文物报》2008.4.4
    15(加)Bob McKercher、(澳)Hilary du Cros著,朱路平 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P58
    1 秦海:<制度范式与制度主义>[J],《社会学研究》1999/05
    2 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学家》2001/04
    3 郭冬乐、宋则主编:《通向公平竞争之路——中国转轨期间市场秩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P61
    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二版:P126
    5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02
    6 转引自:秦海:<制度范式与制度主义>[J],《社会学研究》1999/05
    7 转引自:贺卫、伍山林主编:《制度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P2
    8 同6
    9(美)道格拉斯·C·诺斯 著,刘守英 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9月:P3
    10 转引自:方卫华:<制度多样性与制度分析的层次性>[J],《甘肃社会科学》2005/01
    11(美)道格拉斯·C·诺斯 著,刘守英 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9月:P3-5
    12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02
    13 王广辉等:《通向宪政之路——宪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年12月:P114-115
    14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P150-155
    15 同上:P161-162
    16 同上:P184
    17 Michael Hutter & Ilde Rizzo: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Heritage,Macmillan Press LTD,ST.Martin's Press,IHC,1997:P6-8
    18 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P21
    19 谢辰生:<关于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基本认识>[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创刊号 2006/01
    20 王士伦:<试论文物史迹网的建立>lN],《中国文物报》1988.4.1
    21 李晓东:<文物普查与建立和完善文物史迹网>[N],《中国文物报》2008.2.18
    22 齐燕铭:<为文物、博物馆事业更大跃进而奋斗>[J],《文物》,1960/04
    23(贵州考察散记>[N],《中国文物报》1987.9.4
    24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7月:P103
    25 谢辰生:<千秋大业 成就辉煌>[N],中国文物报 1999.10.10
    26 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10月:P232
    27 李晓东:<论文物史迹网>[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季刊,2007/04
    28 陈梦家:<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J],《文物参考资料》1954/09
    29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1985/08
    30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P30
    31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P18
    32 赵鑫珊:《人→屋→世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P363
    33 中国古迹遗址协会秘书处:《古迹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P129
    34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P9
    35 吕舟:<梁思成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A],张复合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6 Peter Howard:Heritage Management,Interpretation,Identity,London NewYork,2003:P18
    3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P4
    38 同上:P41
    39 同上:P50
    40 同上:P61
    41 同上:P66
    42 同上:P77
    43 同上:P87
    44 同上:P99-100
    45 同上:P157
    46 同上:P175
    47 同上:P194
    48 同上:P199
    49 同上:P226
    50 同上:P255
    51 同上:P309
    52 傅朝卿 翻译:《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宪章宣言决议文建议文》[G],台湾: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2年11月:P109
    53 同上:P132-133
    54 吴友松:<论网络信息化建设对世界遗产公众教育的作用>[A],赵玲主编《遗产保护与避暑山庄》[G],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55 <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N],中国文物报 2004.7.14
    56 <津巴布韦文化遗产保护重教育>[EB/OL],www.henanci.com
    57 闻泽:<将文化遗产教育尽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A],《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G],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8 李让:<保护与传承: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N],中国文物报 2004.7.16
    59 高大伦:<我们和世界的差距在哪里>[N],中国文物报 2004.1.2
    60 梁德荣:<保护文化遗产:“通识教育”是一种途径>[N],佛山日报 2007.3.20
    61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P20
    62 李让:<保护与传承: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N],中国文物报 2004.7.16
    63 <用文化遗产教育照亮孩子心灵>[N],中国教育报 2006.6.10
    64 袁爱俊:<对建设具有文化品质学校的思考与实践——世界遗产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J],《北京教育·普教》2008/05
    65 李让:<保护与传承: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N],中国文物报 2004.7.16
    66 汪琪:<世界遗产与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7/02
    67 袁爱俊:<对建设具有文化品质学校的思考与实践——世界遗产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J],《北京教育·普教》2008/05
    68 李让:<保护与传承: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N],中国文物报 2004.7.16
    69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4月
    70 陶世安:<彻底摸清文物家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9.8第15版
    71 <陕西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N],中国文物报 2007.9.5
    72 章玳:<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把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J],《继续教育研究》2007/01
    73 闻泽:<将文化遗产教育尽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A],《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 [G],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4 单霁翔:<关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季刊) 2008/04
    75 材料来源: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jiaoyu/2008/200801081126921.html-19k-
    76 材料来源:www.minsheng.net/zhtx/xtwh/200610/zhtx_20061019083847.html-17k-
    77 <乡土教材只是专家的一厢情愿?>,http://edu.people.com.cn/GB/44071/3805474.html
    78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交15个提案>[N],中国文物报 2008.3.7
    79 <张廷皓谈文化遗产保护>[N],中国文物报 2008.3.14
    80 Dond.Fowler: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edited by M.B.Schiffer,Academic Press,NY:P4
    81 同81
    82 材料来源:mainpage.nwu.edu.cn/unit/ugxjd/data/2007/0528/article_52.htm-21k-
    83 黄小驹:<新农村建设不要忽略文化遗产保护>[N],中国文化报 2006.3.9
    84 Nicholas Stanley Price:<提高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J],《中国文化遗产》创刊号 2004/03
    85 王毅:<从云台石刻的损毁谈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环节——群众路线问题>[J],<文物参考资料》,1957/12
    86 材料来源:CCTV今日说法,2008.12.16
    87 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P4
    88 <全国文物法制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中国文物报 2007.10.31
    89 Dond.Fowler: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edited by M.B.Schiffer,Academic Press,NY:P2
    9o Henry Cleere:Approache to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Cambridge Un.V.Press,1984:P54-57
    91 材料来源:(台湾地区)行政院文建会编:《文化资产法规汇编》[G],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2006年5月
    92 席锋宇:<国家文物局局长:完善法制工作保障文化遗产事业发展>[N],法制日报 2007.11.1
    93 李修松:<文物保护应建立基础保障制度>[N],中国文物报 2008.3.27
    94 王海勇、王卫红:<“管治”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的启示>[J],《江苏城市规划》2005/02
    95 朱兵:<意大利文化遗产的管理模式、执法机构及几点思考>[N],中国文物报 200.3.28
    96 同上
    97 Dond.Fowler: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edited by M.B.Schiffer,Academic Press,NY:P9-15
    98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③: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G],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
    99 <各国专家聚会北大研讨考古成果共享与传播问题>[N],中国文物报 2008.11.12
    100 <文化遗产,你离中国公众有多远——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愿及状况研究>[N],中国文物报 2008.11.7
    101 Dond.Fowler: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edited by M.B.Schiffer,Academic Press,NY:P1
    102 许激:<系统和系统论>[EB/OL],管理学理论研究网
    103 转引自:(奥)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 著,秋同、袁荔新 译 王宏吕校:《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6月:P2
    104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P20-51
    105 申华敏、王世宏:<浅析文化遗产的环境系统特征、环境承载能力和一般性原则>[A]:张乃仁、于小川主编:《世界文化遗产亚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G],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P48-57.
    106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P365
    107 王裕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7/07
    108 张边绿、范培松:<文物信息简论>[J],《考古与文物》1994/06
    109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P115-134
    110 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4/10
    111 吴涌汶:<从控制论视阈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理论学刊》2006/04
    112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P365
    113 张锋:<控制论的科学思维方法>[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02
    114 杜栋:《管理控制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P97-100
    115 列尔涅尔 著,刘定一 译:《控制论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4月:P85
    116 杜栋:《管理控制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P26
    117 徐金奎:<论过程>[J],《河北大学学报》1987/04
    118 杨超;<过程论>[J],《社会科学战线》1979/02
    119 详见笔者编译:<遗产被视为过程>[N],中国文物报 2008.2.29:原文见:Gregory Ashworth & Peter Howard:European Heritag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tellect Book,1999:P21-24
    120 Peter Howard:Heritage Management,Interpretation,Identity,London NewYork,2003:P186-187
    121(英) 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 著,程尽能 主译:《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P110
    122 吕舟:<梁思成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A],张复合主编《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123 彭馨:<保护文物周边环境有法可依>[J],《北京观察》2007/07
    124 <打造文物大市新形象——洛阳着力治理文物景区周围环境>[EB/OL],光明网
    125 黄淼章:《充分发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优势 提高名城广州知名度>[EB/OL],www.gzzx.gov.cn/lunzheng/content.
    126 郑显华:<我国经济法律中的公示制度>[J],河北法学 1998/04
    127 本节内容已发表于《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季刊) 2008/03
    128 梁志敏:<玉林民间民俗文化浅说>[EB/OL],http://www.gxmb.com/htm/whtt/whtt
    129 <绿鸦冶铁遗址刮起盗采风>[N],南国早报 2008.10.2
    130 CCTV今日说法,2008.11.13
    131 <“国保”周边环境面临整治难>[EB/OL],www.jinjiang.gov.cn/main/jj/jjxw/20061117
    132 本节已自成<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四化观”>一文刊登于《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季刊) 2008/02
    133 王金铎:<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及相关问题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09
    134 陈淳:<提升研究水准,更好保护文化遗产>[J],《中国文化遗产》2005/03
    135 刘冬妮:<知识分子的智慧与耿直>[J],《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36 Nicholas Stanley Price:<提高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J],《中国文化遗产》创刊号 2004/03
    137 可参阅拙作:<三起案例的启示>[N],中国文物报 2008.4.4
    138 陈同滨、王力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十年>[J],《中国文化遗产》2004/03
    139 陈同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概述>[A]: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140 陈同滨、王力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十年>[J],‘中国文化遗产》2004/03
    141 同上
    142 王晓鸿:<两岸世遗地规划管理制度之比较研究>[A],《海峡两岸世界遗产规划与管理机制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G],2007年6月
    143(澳) 萨丽雯:<制定总体保护规划>[A],赵玲主编《遗产保护与避暑山庄》[G],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144 陈同滨、王力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十年>[J],《中国文化遗产》2004/03
    145 赵中枢 译:<如何编制保护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2/04
    145(英)亨利·克里尔:<世界遗产文化古迹和遗址的管理>[A],赵玲主编《遗产保护与避暑山庄》[G],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147(英)阿比盖尔:<成功地实现世界遗产地管理规划的七大要素>[A],赵玲主编《遗产保护与避暑山庄》[G],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148 同上
    149 赵中枢:<英国古城保护的立法过程、保护内容及其保护方式>[J],《北京规划建设》1999/02
    150 曾纯净、罗佳明:<构建技术规范:世界遗产的监测难题>[J],《中国文化遗产》2008/02
    151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东方建筑遗产》[G],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P69-84
    152 陈述彭:<文化遗产保护与环境遥感监测>,《科学中国人》2005/02
    153 <晋江“国保”单位将实现远程监控>[EB/OL],www.jinjiang.gov.cn/main/jj/jjxw/
    154 Marta de la Torre:Assessing the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Los Angeles,2002:P5
    155 钱再见、李金霞:<论科学决策中的专家失灵及其责任机制建构>[J],《理论探讨》2006/04
    56 赵立波等:<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研究>[J],《理论学刊》2007/09
    157 史富强:<关于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的思考>[J],《领导科学》2007/11
    158 邹红:<江苏省专家决策咨询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04
    159 马善记:<谁是“专家论证”的主角>[J],《隙望新闻周刊》2005.1.17第3期
    160 石若坤:<试论专家决策参与作用的有效发挥>[J],《理论月刊》2006/08
    161 可参阅拙文:<文物保护单位概念及其应用初探>[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季刊,2006/04
    162 安文杰:<浅析《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地方立法特色>[N],中国文物报 2008.7.9
    163 马特斯·李维、马里奥·萨瓦多里 著,顾天明、吴省斯 译:《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去》[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导言
    164 同上:P221
    165 <专家:盗墓常和腐败相连“文物问责”急需出台>[EB/OL],新华网 2006.5.10
    166 材料来源:沈祉杏著:《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P306-311
    167 Richard Harrision:Manual of Heritage Management,Butterworth_Heinemann Ltd and Th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eums,1994:P11
    168 张光直:<抢救圆山遗址>[A],《考古人类学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7月:P108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6月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刘建军:《单位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季羡林主编:《中国禅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年6月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刘建军:《单位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晓东:《文物保护管理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
    赵玲主编:《遗产保护与避暑山庄》,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等:《世界遗产论坛(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
    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
    张家骥:《园冶全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
    张光直著,曹兵武译:《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彭漪涟主编:《概念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10月
    中国古迹遗址协会秘书处:《古迹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
    (德) 恩斯特·柏石曼 著,沈弘 译:《寻访1906——1909: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
    (意) 布鲁诺·赛维 著,张似赞 译:《建筑空间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
    梁思成:《拙匠随笔》,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
    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
    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
    林徽因:《林徽因讲建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12月
    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十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6月
    詹和平:《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
    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
    罗哲文、刘文渊、韩桂艳:《中国名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
    罗哲文、刘文渊、刘春英:《中国名塔》,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
    罗哲文、刘文渊、刘春英:《中国名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
    罗哲文、刘文渊、黄彬、韩桂艳:《中国名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
    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5005年5月
    萧默:《古代建筑营造之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0月
    汪石满主编,朱淼、朱永和 著:《中国建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杨乃济:《槛外论道——建筑史论杂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编《东方建筑遗产》,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
    程国政:《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精选(先秦—五代)》,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张复合主编:《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郑孝燮:《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郭黛姮(héng)、高亦兰、夏路 编著:《一代宗师梁思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4月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年2月
    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志编撰委员会:《上海市文物博物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6月
    于海广、王巨山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邹建良:《文物行政执法研究与操作实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
    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
    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文件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毕沅撰,张沛校点:《关中胜迹图志》卷八,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
    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3年1月
    巫鸿著,刘扬、岑河译:《武梁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嘉祥地方志编委:《嘉祥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凤凰出版社编撰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2004年10月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编:《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③: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
    老枪:《中国风景黑皮书》,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2月
    张晓主编:《加强规制——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
    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
    (加) Bob McKercher、(澳) Hilary du Cros著,朱路平 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N.维纳 著,郝季仁 译:《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2月
    杜栋:《管理控制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列尔涅尔著,刘定一译:《控制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4月
    (英) 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
    张乃仁、于小川主编:《世界文化遗产亚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清道光《辉县志》卷二
    郭冬乐、宋则主编:《通向公平竞争之路——中国转轨期间市场秩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二版
    贺卫、伍山林主编:《制度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
    (美) 道格拉斯·C·诺斯 著,刘守英 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9月
    王广辉等:《通向宪政之路——宪法监督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12月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邵勇主编:《城市遗产研究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7月
    李晓东:《文物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10月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赵鑫珊:《人→屋→世界》,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
    费尔登·贝纳德、朱卡·朱可托著,刘永孜、刘迪等 译:《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日) 西村卓夫 著,王惠君 译:《再造魅力故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傅朝卿 译:《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宪章宣言决议文建议文》,台湾: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台湾建筑与文化资产出版社,2002年11月
    徐裕建:《近代建筑遗产及历史街区修护再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2003年11月
    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晓东:《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4月
    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
    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陈鹤岁:《成语中的古代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4月
    (台湾地区)行政院文建会编:《文化资产法规汇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2006年5月
    葛蓝·艾波林 著,刘蓝玉 译:《文化遗产鉴定、保存与管理》,牛津大学、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奥) 路德维希·冯·贝塔兰菲 著,秋同、袁荔新 译 王宏吕 校:《一般系统论》,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6月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顾朝林主编:《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1卷第3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9月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海峡两岸世界遗产规划与管理机制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2007年6月
    马特斯·李维、马里奥·萨瓦多里 著,顾天明、吴省斯 译:《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倒下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沈祉杏:《穿墙故事——再造柏林城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Gregory Ashworth & Peter Howard:European Heritag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Intellect Book,1999
    Marta de la Torre:Assessing the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Los Angeles,2002
    Michael Hurter & fide Rizzo: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Heritage,Macmillan Press LTD,ST.Martin's Press,INC,1997
    Richard Harrision:Manual of Heritage Management,Butterworth_Heinemann Ltd and Th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Museums,1994
    Peter Howard:Heritage Management,Interpretation,Identity,London NewYork,2003
    M.B.Schiffer: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Academic Press,NY.
    Henry Cleere:Approaches to the Archaeological Heritage,Cambridge Un.V.Press,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